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促进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促进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促进法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188-02

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律规范的要求通过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形式或途径在社会得到实现的活动。一部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方面的因素、体制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等。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因此也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积极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同时由于农村人口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对问题认识不到位,这样就造成法律实施的环境恶劣,对于推进《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更好的实施存在很大的障碍。这些都是协调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直到2009年我国才正式颁布了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的颁布在中国的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的立法目的在于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资源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高效利用。从法律的条文可以看出本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的,注重从源头上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大力实施和发展循环经济,这和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从法条本身来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集约型经济模式,立法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相关的辅法律法规。

从该法的内容来看,《循环经济促进法》好像更多的是对城市的企业生产的一些抽象性规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宣传和推广产生很大的阻碍。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问题由来已久。由于农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生活条件,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使得大批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从多年来的发展情形来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重心,还是从速度的角度来看,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这样就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彼此独立起来,经济发展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巨大的悬殊。这样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看,都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来看,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教育,生活水平等都明显的优越于农村,这样就导致城市居民严重反感污染项目的入驻,也正因为这样,导致国家在很多时间会选择在农村引进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以达到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一直不能成为国家的主流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重工业的发展为核心,忽视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发达,劳动力充足却素质低下,农民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市的生活水平。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有一些企业想要落户农村时,政府往往只是考量它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对环境的污染,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引入,通常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被束之高阁。企业选择在农村扎根,当然也是可以带来利益的,比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同时也能够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在看到利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不利的一面,农村是以种植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是不容小觑的,粮食的安全和增收也同时影响着国家的安定。所以,一旦扎根在农村的污染企业对土地和水体产生影响,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的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是难以衡量的,因此,提倡在农村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势在必行的。

由此可见,城市和农村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这种差异同时对于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 城乡差异对农村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影响

通过阅读《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内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该法重在对于城市的企业和重工业的规制,在当前中国的国情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城市和农村的任务显然是不同的。

(一) 城乡的基本情况不同,所以法律实施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更古不变的事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已经是人们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线。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因此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着眼点在于如何高效利用资源,治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融入城市,导致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多,这也是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反观农村,粮食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农村现在大量的往田地里撒化肥,打农药等等,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对水土的污染,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对于化肥合理消耗和节约的“减量化”。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减轻农业生产中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对土壤、水体造成的污染。《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有关于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规定的又比较抽象,实施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城乡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循环经济法律实施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

中国的工业水平现在已经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园区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工业园区不仅集合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吸收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园区内,企业之间资源整合,为污染治理和废物的回收利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也提到国家对于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这样企业也会很好的去遵守和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所以相对来说在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阻力是比较小的。

然而,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受到农村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村的工业往往是技术含量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同时受到的利益确实甚微的。另外农村的养殖业在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地表水的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而这些问题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并没有给出明确有效地规制办法,法律在实践中的知道意义不是很大。

(二)城乡人口素质存在差异,这样导致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基础不同

农村的广大农民,其接受不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据统计,26.5%的农村人口都是没有文化,或者是有少许文化的人,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源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阻力之一就是农村的农民知识水平偏低,没有发展循环经济的认知。以目前的农产品为例,现在的食品安全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定位到农村,体现在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很多农民为了增产而违法使用国家命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这样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破坏。

循环经济的出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部法律的出台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但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地域、经济的差异,导致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尤其是在农村中的顺利实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四、 对农村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为了使得城乡协调发展,使得循环经济促进法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以政府的引导为主,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要改变原来陈旧的发展观念,政府担负起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积极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引导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走循环经济之路,科学规划,重点突出。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制定各种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措施,减少成本,为循环经济的更好的发展铺路。

(二)统筹规划与综合利用

农业环境纷繁复杂,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因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尽最大的能力减少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同时对资源要综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村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要秉承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理念,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消费的绿色化,发挥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推动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三)提升科学技术的支持

循环经济促进法范文第2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期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和战略。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循环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新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在循环经济中,没有废物的概念,每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重复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所谓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再循环(Recycle)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要求在再生产的开端,采用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设计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量,在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排放,因此又叫减物质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制造者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排放;在消费中,人们应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一方面转变消费至上的观念,减少所要购买的产品,另一方面选择包装较少、高质量、耐用、可循环的产品。这样既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又可以减少垃圾处理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提高利用率,通过再利用,尽可能多次和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买的产品,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产品制造者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便于零部件的更换,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鼓励重新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解、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物品;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的可能性。

(3)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资源化能够减少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资源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①最合意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等)。②资源化的第二种方式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

“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将废弃物资源化,而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减少由线性经济引起的环境退化。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实践中其重要性不是并列的。首先要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物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在使用阶段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只有当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置,使得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不能把循环经济归结为再生利用,再生利用只是循环经济的一个环节。

二、循环经济的战略定位

1、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以大量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形成了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循环经济还可以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同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体现。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实践形式。循环经济将现代科技成果和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和资源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生产的开端就注重了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要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确立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3、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整体上降低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

传统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大,以工业为例,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超过50%,资源型、初加工型和粗放型工业占主导地位,导致资源的承载力下降,后备资源不足。循环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例如利用一吨废纸可以造纸800千克,不仅可以节约木材、节约能源,还可以减少排放大量的废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统一。循环经济通过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经济和服务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的构想

1999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环境和经济双赢的一个重大举措,从宣传、技术研究、理论探索、政策引导和试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归纳起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在3个层面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在企业层面上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的最好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二是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起步积极进行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理念对全国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改造。这些园区都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变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力争做到“零排放”。通过园区内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闭合生态工业体系,实现了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开辟了新路。三是在城市和省市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逐步建设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三大循环体系,将区域或城市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起来,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也和知识经济一样,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如今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使循环经济变成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自觉行动,成为新时期环境与经济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

1、加快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法律法规体系,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外的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本着充分体现市场手段和自愿性的原则,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循环利用法、循环经济企业投融资法、可持续消费法和实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使各级政府、企业界和全社会都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和途径,以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鼓励消费者实行绿色消费,鼓励民间向循环经济和生态资本领域投资,培育优质资源,兴办循环利用资源和资源再生产业。与此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强制性的污染排放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体系,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推进循环经济。对污染大户和重点排污行业,应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尤其对冶金、化工、食品、造纸等行业,要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体系,促进其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污强度。

2、优先进行发展循环经济制度框架和规划框架的设计。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应首先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产权关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交易机制。目前,在我国试点的生态省、生态市、循环经济省市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生态技术而忽视制度建设的问题。应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优先进行制度框架设计。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建立政府推动、技术带动、市场拉动的循环经济制度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按区域特点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城市地区应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农村地区应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产品、有机食品为重点。

3、深化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开发和研究。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种效益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术思路。因此,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应主要包括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技术、资源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有利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减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消耗和污染治理成本,尽可能把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高效益。

4、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交流。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推行循环经济的障碍之一是宣传和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目前仍有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对实现循环经济和发展生态工业的价值、策略以及效益等缺乏认识。有关部门应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宣传力度,引导各级政府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之中,引导企业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之中,让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概念、新思维。实施循环经济还需要根植于全社会的生态文化的支持,生态文化是循环经济建设的灵魂,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化,促进人们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使循环经济由少数部门关心向经济、社会各部门拓展,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五、发展循环经济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同步前进

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要使其成为新型工业基地,必须转变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同解决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3R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将传统经济发展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线性物流模式,调整改造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物质循环模式,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吉林省把发展循环经济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要从省情出发,因地制宜,在3个层面上继续推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试点。第一,在企业层面上,应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培养一批生态工业企业,通过产品生态化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第二,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适宜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和适宜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区域进行试点,根据生态工业学原理进行生态化规划、设计和改造,实施生态经济结构重组,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建立企业间的闭路循环系统、废物交换系统和工业代谢共生系统。第三,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一是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是搞好规划。要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的编制;另一方面,在各类规划的编制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三是调整结构。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同时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四是依靠科技。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等技术,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物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五是示范推广。要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的各类发展模式,确定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循环经济促进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89-02

0 引言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

3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循环经济促进法范文第4篇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措施

传统农业的生产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一化、专一化的经济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特征是资源高消耗,废弃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所以,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所造成的结果是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对农业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合为一体,实现农业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生产的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种养植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的革新,改变了原来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时至今日,我国农村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大多数采用的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甚至是竭泽而渔的生产模式,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资源匮乏。就拿农村污染来讲,有农业生产造成的以面积污染为主的农兽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和规模化畜禽鱼养殖污染;有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常后产生的生活污染;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的工业污染等等,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对不少地方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主要是,农村循环经济是通过修复农业生产链,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循环利用率,从而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达到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实现途径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用内容之一。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各级政府都花了大力气,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相当严重,活劳动量的支付与受益,有不少是不成正比例发展的。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对农产品和畜牧等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农村中的大量“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比如,以水稻种植为例,水稻——养鸡——鸡肉加工、出售——鸡毛加工——加工的下脚料用于养鱼——鸡的排泄物加工——有机肥料水稻种植业,甘蔗、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也一样,只要认真进行循环经济的运作,农民就能在多个生产环节中得到收益,并且还能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为中小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就地就近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条件。因此,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实现形式。

当前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农村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知识,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开展生态公益活动,把节肥、节药、节水、节柴、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逐步使广大农民形成循环型农业和节约型社会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改变传统而落后的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2.建立循环节约型农业

对此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以大田作物为主进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种,并与养殖业结合,达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护,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四是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确保乡村的青山绿水永存;五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立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于腐烂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取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确保尽可能少的废弃物排放。

3.建立节约生态农村

江西省农民在过去的岁月里创造了“猪——沼——果”这一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曾被农业部确定为“南方生态模式”向全国推广。今后我们要继续实施“猪——沼——果”模式,并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一模式,提升综合效益。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还应当把“猪——沼——果”模式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沼气池上传下带的纽带作用,形成以沼促农,以农促沼的良性循环,把“猪——沼——果“模式和建设生态庭院有机结合。沼气池建设推动庭院经济的发展,使遍布山乡小庭院变成一个个有特色的小种植园、小养猪场、小加工厂等,实现“小庭院、大效益”。同时又把“猪——沼——果”模式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增强发展新优势,使生态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总之是做足“猪——沼——果”模式文章,通过“山顶种林、山腰种果、山下养猪、水面养鱼、沼气翥饭、沼液施肥”实现节肥减药,变废为粮,变废为钱,把广阔的农村建成节约型生态农村、绿色田野、幸福冢园。

循环经济促进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16-02

1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 “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 遵循 “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 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