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要明确由谁来教育。“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一观点只是表述了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只是教师的事情,那就成了“没有教师教育不好的学生”。这一观点夸大了教师的作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会以各种形式在学校中显现出来,仅凭教师个人如何能够教育好学生?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发展,网络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日趋深刻,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全部归于教师,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教育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除了教师之外,包括学生家长、亲友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学生的自我教育,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影响,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名教师,不仅要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树立大教育观,一方面,要善于整合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营造共同育人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这样,才可能教育好学生。
其次,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即何为“好”。有人认为,学习成绩尤其是中、高考成绩,是评价教育效果好坏的标准。这一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不然,无法解释我国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这一事实。但是,中高考成绩侧重对以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考查,而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是发展不平衡的。加德纳教授指出,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存在着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如果把中、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育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必然导致教育的片面性,对那些在语言智力和数理智力方面发展有所欠缺的学生是不利的,对教育他们的教师是不公平的。笔者所在地区有一所“三类学校”,每年招收的都是那些被省级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淘汰下来的学生。以前,该校与省市示范学校苦拼升学率,力图改变现状,结果学生学得异常辛苦,教师教得苦不堪言,但高考成绩总是上不去。后来,他们转换了办学策略,开办了各类艺术特长班。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培养,每年高考本科人数由原来的个位数猛增到100多人,学校也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因此,我们认为,从智力发展角度,作为评价教育效果好坏的标准,应该是多元智力发展状况,而不只是唯学习成绩论。
此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角度的发展状况也应该成为评价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把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培养成为大学生固然可喜,把一名自卑、忧郁、缺乏责任感的学生培养成为对一名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感到幸福、对社会包含责任与爱心的阳光少年不也是极大的成功吗?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涵盖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教育的理想就是创造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2]
再次,要明确评价的时间,即何时评价“好”。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在学校表现突出的“好”学生,若干年后并没有出色表现,而那些默默无闻的、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却干出了一番事业。这一现象说明,要用长远眼光来评价教育效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只是用眼前表现来评价,必然会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这样做,只会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携手,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教育需要宽容,不能执之一端,要坚持多元评价;教育需要从容,需要耐心,而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注释:
[1]H•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洋思经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九十年代总结、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完善、得到专家肯定且全面推广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由于“洋思经验”针对性强、有效性强,迄今为止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至少80万人次教育工作者参观、指导;同时,各地也掀起了学习“洋思经验”的热潮,洋思中学已应邀到全国600多处讲学、上课,与会人员超过了100万人次。
洋思经验是现代的、本土的、原创的,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提升。
一、 “有教无类”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有教无类”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首先打破了“官学”的限制,使学术下移;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克服重重阻挠,冲破了阶级的等级界限,使许多平民子弟得以接受教育。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仟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任何类别之差,即变“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变“学在官府”为“学在平民”。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转变和提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在刚提出这一理念时,就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质疑与批评:这是不切实际的,是胡夸,是纸卜谈兵,是海市蜃楼。但洋思中学却从没对此动摇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条,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以自己的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是正确的,是能够实现的。
洋思中学本是一个师资三流、设备三流、生源三流的偏僻、落后、薄弱的农村学校,而经过 27年的发展,现在却挺进了城市。学校由原先的五个班逐步发展到现在的65个班。全校3300多名学生中,仅有15%是本地生,其余的都是来自伞国各地的学生。是什么原因使洋思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是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好。在洋思求学的很多都是令家长头疼、无望的学生。试想一下:哪一个家长会轻易地把孩子送到千里之遥的地方读书呢?应该说,送小孩外出读书,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孩子“发育不良”呢?在孩子“求医无助”的情况下,他们东打听、西打听,想到了洋思中学,洋思中学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他们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洋思中学卜。事实卜,他们选对了,洋思真的成为了这些家长最后的“救命稻草”,最终,洋思也让这些家长“满载而归”:孩子发展了,孩子变化了,孩子有前途了。
“有教无类”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虽然各有内涵,但比较之,不难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活生生的人,它们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观点。而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又是孔子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是孔子思想的全面尝试与实践,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诠证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是虚幻的,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教育理想与目标。
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精彩的引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论述。“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精彩的引导”是洋思中学对教师课堂作用的最为精要的概括。它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切实做到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学习中最大限度、最为准确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室”为“学室”,做到“我的课堂我主宰”,变“教师”为“导师”。洋思中学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新课改的理念,首先提出了新课堂教学“三不”教学原则:“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在洋思的课堂上,先是让同学们紧紧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即“先学”;接着让同学们就“先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即“后教”;如果学生仍有不会,或理解不透,或总结不出规律,或找不到方法,则由教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启发、点拨和诱导,即进行“精彩的引导”。“先学”----“后教”----“引导”,三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使学生不断地由知而能,由感性而理性,由表及里,由特殊至一般,举“一”而反“三”,由走进书本而走出书本,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由“无情”到“有情”,最终达成“三维目标”,使学习成了快乐的生存方式。
怎样做到 “精彩的引导”呢?洋思中学要求,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还学生课堂学习权,做到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探,全过程让学生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学”“教”“练”为主线,它要求教师要切实转换角色,做课堂教学的导演,而非“演员”。而教师的出场必须把握时机,把握火候,应该如同“琵琶女”一样,做到“千呼万唤始出来”,即只有当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群体又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才出场。这种出场,不是解答,不是告知,不是传授,而是“精彩的引导”----“引导”要作为“问题”与“答案”“规律”“方法”“内涵”之间的最有效的桥梁与纽带,最终使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找到方法、获得情感上的熏陶。洋思中学认为,“引导”不是“讲解”,而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辅助”,也即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这个“辅助线”只有准确、到位,才能称之为精彩,才“实在、省时、高效”,所以,洋思中学把教师在课堂}是否有“精彩的引导”作为评判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
“愤启悱发”与“精彩的引导”虽是两种不同的表述,但表达的是同一种思想,也即都强调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前,都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发挥必须建立在学生紧张、积极、认真、冥思苦想的基础七。而“精彩的引导”除强调个人必须先独立学习外,还强调学习的责任、集体的合作和教师的作用,也就是浅显的问题必须由学生个体解决,中档次的问题由学生集体解决,少数的高难度问题则由教师精彩的引导解决。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高效。
三、 “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吃自助餐”是洋思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策略之一。它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切实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尤其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与能力、行为习惯等差异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反馈,也就是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掌握”,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提高的课堂,要求让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在“先学”时,由于各人情况不同,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学得深,有的学得浅,有的学得全面,有的只限于局部,有的能前后贯通,有的则前后不联系,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自备一两本与课本相关的教材,或辅导用书,在需要用时,自取。这样,对于尖子生而言,他们可以在自己学好的同时,不受课堂学习的限制,自找内容,自学知识;对于后进生而言,如有不会的,则可以请教辅助资料,从而帮助解决问题,“先学”中的“吃自助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后教”环节上,同样强调让学生吃好“自助餐”,好学生如有不明白的完全可以与其他好同学或教师一同研究,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差同学也可以与好同学一同研究,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各有所得、相得益彰;在“课堂训练”时,训练题一般由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种题型组成。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目的不一,作用不一,但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必做题针对所有学生,务必全部会做;选做题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完成,这种题型一般是中上等学生做的,教师鼓励中下生去做;思考题则是针对特尖生的,是一种高难度的题型,是拔尖的需要,但不排斥其他同学参与完成,这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所吃的“自助餐”。由于课堂上有了“自助餐”,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让好学生“吃得饱”,让一般学生“吃得了”,最终达到“水涨船高”,使我们的课堂更能走近学生实际,更人『生化、班本化、学本化和高效化,学生在“自助餐”的引领下就会变得好学、乐学,其效果自然能不断提高,真正让课堂成为“培尖补差”的主阵地,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是针对学生实际教育的不同说法,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实际教学”“针对问题教学”的思想。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出发,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陛得到健康和完善发展。而洋思中学能够把“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有机融通,不断实践,终于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目标,赢得了家长的高度信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四“教学相长”与“互动生成”
“教学相长”是孔子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一种教学方式。他主张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倡导向受教育者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包括自己的学生,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得到提高,这样的教与学才会“事半功倍”。“教学相长”包含了孔子对人的发展的看法,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牛,还包括了教师。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互相协调,共同促进,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都能提高的“双赢”局面。
“互动生成”是洋思中学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洋思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要时时不忘“互动生成”。为确保高质量的“互动”,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与师生互爱,师生应处于同等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尽量使师生问情感交融,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氛围----这是“互动”的前提。其次,要坚持教学民主,除了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接受学生的正确意见外,还应注意“观点开放”----除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解释和观点,即使有错误也不要直接否定,可以引用他的错误推导出显见的大谬大误,让学生自己理解错误所在,而不阻断学生的“言路”----这是“互动”的保证。再次,要求在充分有效地“互动”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生成”,变课前“静态备课”“形式备课”为课堂上“互动备课”“生成备课”的“动态备课”,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课堂的高效----这是“互动的追求”。洋思还要求课前备课必须精心、充分、全面,教师要在“预设”上下功夫,把课堂看成“战场”,用心策划“作战方案”,切实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把好方向,设计好学习策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看成战场,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去研究,以最大限度地暴露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巡视、观察和思考,从学生有效的生成问题人手,不断修正课前的备课,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将课堂卜学生所思、所感、所讲、所暴露的相关问题充实和融入到教学之中,并想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化静态的备课为面对面的活生生的动态备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进行一次这样的备课,要进行多次,不断调整、调适授课办法,生成二次备课、三次备课,通过多次从实际出发的备课,就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精彩的互动与有效的生成下,各方面的能力自然都能得到提高。学生能提供教师未知的知识,学生能提出教师未曾考虑到的问题,学生能解出教师不能解答的题目,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最好的“业务进修”。在这种教学策略下,我们教师的教的本领和学生学的能力都能得到长足地发展与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叮咛咛……”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安静的坐在了教室里,等着老师来。过了一会儿一个熟悉的脚声向教室走来,这就是我们的老师。我多想当一个老师啊!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就会把我毕生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我会竭尽全力的教好我的学生。我并不需要我的学生和人们把我称作点燃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我只需要我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得到好多知识和毕业后遇见我时能亲热的对我说:“老师好!”
老师,如果我是您。我就不会对我的学生施行古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不好,死记硬背有时还有的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而让学生理解的去背,也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又背到可为是“双管齐下”啊!
【关键词】孩子;教师 ;教不好;不会教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现在被教育界广泛引用,但也存在颇多争议。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好”或“坏”去评论,而应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具有的启示作用
1.尊重孩子在学习上的主体性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其中“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学。而“学生中心说”认为孩子是教育的中心,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倾向于站在“学生中心说”的观点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全方位的。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以其独立性、创造性、自我意识的充分发挥而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候,教师要将他们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只有将孩子视为一个生命完整的人,树立科学的孩子观,教育才会正确地向前迈进。
2.科学地界定“教好标准”
什么是“教好标准”是要明确的核心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反映出“教好标准”应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评价一个孩子的好与坏,不能单独就某一阶段的状况来做定论。如一个孩子今天的表现比昨天好就是教好的体现。第二,“教好”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全面的、多样的。“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形象的揭示当前应试教育的问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悉心教导下,掌握了生存的本领,洞悉了生活的本质,并努力使自身的存在变得有价值,有利于整个社会和人们,这才是“教好标准”的应有之意。
3.教师在孩子成长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从传道、授业、解惑三方面肩负起教育的责任:以崇高的师德影响孩子,以渊博的知识教导孩子,以和善的态度感召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尽其所能挑起这份重担,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必须牢记住“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至理名言,不断地鞭策自己,教好书,育好人,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二、“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1.孩子受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已被家庭、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纸上画出动人的画,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一定会成功。从孩子出生到受教育之前,深受父母和家庭影响。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对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好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对入学后的教育起促进作用。相反,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每一阶段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不能忽略的,完全把责任归咎于教师,而不考虑孩子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2.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将教好孩子的责任完全让教师来承担,无疑放大了教师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价值主要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步实现的。然而,一个人成功与否,教师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近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畅销,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并非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不能把教师过于神圣化,他们从事教育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要正确客观对待教师这个职业,教师是伟大的,无私的,但并不是万能的。
3.判断“教好”的责任有失客观性
将“教不好”孩子的责任完全归因于教师,实际上是没有客观地判定教好责任的归属问题。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除了学校,与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密不可分。家庭教育是基础,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社会生活也是一所大学校,“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人的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它。
三、“教好”孩子的若干建议
1.重视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入学前,需要家长对他们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孩子人了学,家庭与学校之间也应密切配和学校主动关心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积极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想“教好”一个孩子,家庭的启蒙性、奠基性和终身性的作用不能被忽略掉。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学校教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人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的提出并非毫无根据。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是最稳定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稳定的教育场地和教育对象,还有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所有这些决定了学校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反应出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想“教好”每一个孩子,必须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3.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这句话强调教师的“教”,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内在决定因素,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最终能够学到什么。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才。但一个人的成长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孩子自身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这句话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教好”每一个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是前提。
总之,“教好”每一个孩子,既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做到互相促进,三者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并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这句话更适合教师自我勉励,教育的责任不仅在学校,也是每个家庭及整个社会的职责,我们每一个人都该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为信念和追求,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教好所有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现在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金一鸣著.教育原理(第一版)[M].安徽教育出版社,995.
[3]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冯文全.德育原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效性对策
目前,不少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低效,课堂时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老教育家陈鹤琴也告诫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几年, 笔者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读者共飨并谋求继续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课堂受破坏,教学时间打折。
中职学生进校门槛低,素质差异大。另外,计算机课堂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学生可以自主操作电脑进行任意搜索或玩游戏等。这些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将会出现很多问题。学生不但不认真听讲,反而干扰教学,如讲话、玩游戏、上网等。出现此类情况,绝大多数教师会停下来,暂时地“管一管”,防止课堂失控。但就以传授计算机知识、发展计算机能力的课堂而言,这样使教学时间打了折,课堂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未能得到充分的学习与发展。
2.师生缺乏活力,教学实效较低。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互为联系的双向过程,任何一方的因都会引出两者的果。中职生素质偏低,其表象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内因是其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等,以致学习兴趣淡泊,不会质疑,学习缺乏韧劲,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往往会导致教师失去原本高涨的教学热情,而以敷衍的态度来应付教学,教师、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课堂实效自然较低。
3.教师能力欠缺,教学效果较差。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来教,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譬如,教师缺乏讲授能力,不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捕捉学生的敏感度差,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课应变能力差,缺乏教学机智等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是课堂实效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效的对策
笔者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对策,努力使课堂实效最大化,即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学到尽可多的知识与技能,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
1.有效组织课堂,防止“不务正业”。
良好的课堂秩序行为管理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效能的保证。
(1)防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求知欲,让学生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学习中;要求学生不自满、向纵深发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用提问、眼神、语言的高低音调来调节课堂的氛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通过分层教学、项目分工合作等,使每位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使其有事可做。
(2)精心教学设计,减少低效环节。课堂的实效性来源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的环节。一堂课分哪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又分哪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教师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
2.担负第一责任,用心课堂教学。
任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将每一堂课上得更好,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用最坦诚的心,最饱满的热情,最充足的准备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课堂会因用心而灿烂,会因用心而有效。懒惰的思想导致懒惰的行为,懒惰的行为滋生不良的反应。学生能力有参差,但“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是教师的信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不要责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只要想想:为什么有的老师在同样的条件下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3.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本领。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各个方面的业务能力:一是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二是言论能力;三是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能力;四是组织能力;五是思维的独立、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六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