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电路总结

大学电路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电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电路总结

大学电路总结范文第1篇

一、《大学物理》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大学物理》教学要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任务:第一,用恰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并使其掌握相应的物理规律;第二,适时总结、整理物理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方法,指导学生摸索出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第三,在较好地完成以上两个层面工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

二、结合哲学规律做好大学物理教学

首先,《大学物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认识自然界物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其符合人最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物质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哲学规律也集中体现了好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总结经验,帮助学生培养起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好的学习方法使人终身受益。最后,人作为最一般的物质存在于自然界,其行为规律也是符合最一般的哲学规律的,而物理规律又隶属于最一般的哲学规律,因此学习物理规律也是在学习每一个人作为具体的物质存在于这个世界所应遵从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物理教学最高层面的工作,其意义之深远无法预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以上思想呢?下面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1.物理规律的展示

例:电路中的短路问题

短路是一种很特殊的电路情况,当电源正负两极直接由导线连接时,电流只在该导线回路中存在,并且存在于回路中的电流值在理想情况下为无穷大,严重时会导致线路大量发热烧毁整个电路。如图1所示回路1由导线直接将电源相连接,回路2中串联一电阻R,由电路知识可知电流只存在于回路1中,或者说回路2被回路1短路了。

“两条回路都是通路,为什么电流只存在于回路1中?”刚接触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么怎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把问题的解释过程表述的自然妥帖呢?

首先,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联系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考虑人上下楼问题,上下楼有A、B两个楼梯通道,其中A通道由上而下堆满杂物,不能通过,B通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通畅无阻,显然地选择B通道上下楼才是明智的。抓住各事物所属矛盾的共性可以发现电流在电路中的行为和人的行为是相似的。回路1由导线连接,理想状态下导线电阻为零,该回路对电流没有阻碍;回路2中串联电阻R,相比较而言回路2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为无穷大,电流聪明地选择对其没有阻碍的回路1通过。这样“两条回路都是通路,为什么电流只存在于回路1中?”的问题迎刃而解。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电流和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所考虑的问题中具有相同的行为规律,将这种一致性由人迁移至电流,问题的答案自然明了。

其次,换个角度,利用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也能很好地分析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实际中导线的电阻不为零,将导线的实际电阻设为r,此时电路为一简单的并联电路,如图2所示。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规律可以得到干路电流I和两条支路电

由(2)式可见I和I1以相同的速率趋向于无穷大,因此干路电流I是由支路电流I1贡献,虽然I2不为零,但与I1相比其贡献可以忽略,图1、图3的短路情况对应于图2、图4并联电路,所以短路其实是特殊的并联电路,其规律遵从并联电路的规律。

2.教学方法的总结

以上对同一个问题的分析分别联系了两个不同的哲学观点,从中总结出以下方法:(1)抓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开拓思维,把貌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挖掘其共同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期待顿悟,而茅塞顿开的感觉所带来的兴奋与快乐使教学过程变得愉悦、轻松而有趣,这正是大学物理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效果;(2)抓住矛盾共性与特性的辩证关系,用普遍的规律描述各种不同的现象,或者从不同的现象中总结共同的规律,即对于相关联的知识点既能展得开,又能收得拢,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大学电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作者简介:王玉菡(1981-),女,河北衡水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讲师;杨奕(1970-),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重庆40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2003)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1-02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和电子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把“电路”和“模拟电路”两门课程合成一门的课程,同时调整了教学要求,教学学时也相应进行了压缩。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电路理论和电路分析方法、电子电路的分析和初步设计方法,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发展的概况,初步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阐述了笔者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和一些具体做法。

一、“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分析

1.如何合理分配学时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分电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部分,教材编写通常是按80学时左右编写,重庆理工大学选定的教材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江晓安老师编写的,本科教学理论学时数为64学时。如何针对仅有的学时,合理分配教学内容,使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内容,是本课程教学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如何突出把握重点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过程中,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课下自学和复习。

3.如何紧跟时代步伐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体系滞后,不能够与时俱进。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现有教材没有任何关于EWB仿真的内容,没有把计算机辅助分析融合到教学中。

4.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算是再难的课程,只要有兴趣,肯坚持学习,就一定能学好。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要灵活,不能上死课,要多联系实际,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理论问题生活化,给学生体会知识的机会,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印象深刻。

二、改进教学方法

1.综合教学,化难为易,合理分配学时

课堂时间是短暂的,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明白一些概念和问题就需要教师抓住所讲内容的内在联系,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因为这些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多角度、多视角联系和讲授知识,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进而掌握知识点。经过笔者多次课程实践教学发现学时数最好的分配是:电路部分24学时,模拟部分40学时。因为电路部分的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和定律以及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以及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学习起来并不费力,很多内容学生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等课程中都有所接触,是有基础的,即使自学也可以很好的掌握。而模拟电路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到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曲线以及工程中的近似等效等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需要多花时间慢慢讲解,很多学生自学也是完全不懂得。因此实践证明讲授这门课程,采用“前紧后松”的教学节奏,要把前面的进度稍稍加快,进入模拟电路部分后,就要慢慢讲授。

2.善于引导,因材施教,突出把握重点

教师在台上固然是授课者,但是学生也不应只是被动接受者。授课是个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会讲,善于讲,善于观察学生的反映,适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讲每一章内容时,都会先告诉学生本章的重点。并以“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词来区分一章内容的轻重。在讲课的时候,只需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即可,重点讲授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突出重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了层次感。例如讲授第六章放大电路分析基础时,因为时间有限,通常只着重介绍三极管放大电路及其分析,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分析作为了解和自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的学习上了。只要把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学习好了,就会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去分析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3.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建立良好课堂气氛

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适时安排一些内容自学,一方面可以更大限度地完成多一点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绝对的双赢。例如在讲第3章动态电路分析时,就只需要介绍电容元件的一阶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以及全响应的求解过程,对于电感元件的类似电路就交由学生课下自学,让学生上课讲给大家听,一个学生讲完了,其余的学生还可以补充,大家一起学习,使得印象深刻,学习气氛浓厚了,教学质量也就跟着提高了。

4.每章小结,重视作业,不断深化知识

每章节的小结是为了回顾、总结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知识重点,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形成知识框架;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能够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架设桥梁,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所以说章节回顾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教师,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为了强化和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每当讲解完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应布置相应的习题,这也是对学生的一个督促。作为教师,也应该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分析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而了解学生理解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准备,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5.结合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多媒体课件在现在的教学中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作为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原理抽象,定理、定律、公式和概念多。如果只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解决该课程中的“图形、电路、图表、原理图、结构”等问题,必然导致知识传授的枯燥无味,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使学生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也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除采用演示、实验手段和语言鼓励之外,还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新颖的、多样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图像、声音来展现教学内容,可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加强教学效果。

6.增加EDA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EDA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电子产品的自动设计。现今,EDA技术日益成熟,已渗透到电子系统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各个环节。为了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的新发展,了解现代电路设计方法,了解日益发展的电路设计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最基本的EDA技术,特增加这一部分的内容,拿出一个课时专门介绍EDA技术基础、EWB软件、可编程模拟器件及应用,将计算机辅助分析融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7.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需联系实际才会有意义,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学以致用。所以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综合实验内容,将有内在联系的实验内容组合到一起,以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在训练的过程上增加梯度,由浅入深,增加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实验内容。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课堂上只讲授器件基本原理,难以解决实际器件的使用问题。因此,在实验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从看懂芯片管脚图功能表,理解电路原理图,一直到电路的实现,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引入多媒体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改变了以前的只教不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被教授到主动学习,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各种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所增强,学习成绩也得到明显的提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主动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参加各种电子设计大赛。这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总结

总的来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教师这个Leader,要带领好学生,掌控好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自发的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笔者在“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实践证明了通过以上改革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高玉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2008,(3).

[2]李心广,王金矿,马文华,等.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大学电路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自动化、电力、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学生反映难学的课程之一。难学体现在学生虽然知道一些专业术语,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但是碰到集成芯片内部电路和整机电路图,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会分析和调试实际电路,更谈不上设计和制作使用电路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电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那么,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究竟如何?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虽然教学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手段上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理论教学更注重学生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基本电路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而实验教学的作用应该就是提高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原因之二就是学生对于课程的难度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和分析,片面地认为学了也还是不会,所以对课程学习缺乏主动性。根据笔者在实验室多年工作的经验,对“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丰富了实验教学的资源,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的现状

1.1实验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实验室创立较早,基础课程开设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

验,这些实验就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

在实验箱上的规定点进行测量,然后填好数据,不能进行调整,让学生感觉实验教学就是理论教学的一种附属,实验仅仅是对课

堂授课内容的补充验证,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实验内容老套,实验教学方法陈旧

实验教学的内容十几年来几乎没变,因为大多数实验是验证

性实验,实验教师大多仅仅局限于解决实验箱或者仪器设备的使

用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理论依据的分析,使得实验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很难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电路相联系,并且无法解答理论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得

实验流于形式,甚至可能使学生开始应付实验,认为实验是个无趣的东西。

2.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引入仿真软件,改革实验的进行方式

目前,实验室开设的“模拟电子线路”的硬件实验是现成的实验箱,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拔插连接线,在规定点测量一些电压参数,然后记录结果。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理论上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以及电压毫伏表等常用电子仪器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不能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电路

中每个元件对电路性能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一种方法就是改善硬件实验条件,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但是从经济上和时间上考虑,不能保证所有的验证性实验都能改为自主实验。笔者的思路是在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后,引入仿真软件做虚拟实验。仿真软件采用Multisim,可开设的实验项目有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等,鼓励学生了解电路中每个元件的作用,试着去改变这些元件,实现对电路的感性认识。以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为例,学生已经在实验箱上完成了基本的实验,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电路的性能指标受到哪些元件的影响?改善某个指标是否会影响其他指标?在学生基本掌握电路原理和调试技巧后,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依旧是以Multisim为主,重在让学生设计、调试并完成具有某一功能的电路,比如,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通过第一阶段的硬件验证性实验,第二阶段的软件仿真调试

和第三阶段的综合设计实验,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方案选择能

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2加强实验总结工作

在以往的实验课上,学生做完实验,教师签字后就算结束实验

了,在实验中没有碰到问题的学生不了解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故障,更不清楚故障解决的措施,并且,大多数时候这些故障是共性问题。因此,在实验课程结束前10分钟左右,让碰到故障并解决得好的学生进行讲解,包括这类实验可能出现的故障、故障的现象、分析出现故障的原因、实际解决的办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包括故障涉及的理论知识或者更优的解决方法等。这样的改革措施有助于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也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3制订成绩评定标准,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一方面应该增加学生实验课成绩在整个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实验课成绩应该真实体现每个学生的实验技能。当前实

验课成绩占到课程成绩的20%,并且一般是学生只要实验签到,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就能得到不错的实验成绩。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报告很难区分学生实验技能的优劣。建议学生这样撰写实验报告:自己在实验中碰到的故障,故障是如何解决的,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这样就使得式样报告精彩纷呈,给公平公证的评分提供了条件。

实验教学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结合学院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计算机配置,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学生比以往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动手实践,尝试自己的设计创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陵伶.师专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初探[J].大学物理,1999(04).

[2]蒋志年,马硕章,田敬北,等.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辅助教学手段的探讨与实践[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3]杨笔锋,杨明欣,王建波,等.电子实验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03).

[4]谢建明.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中常见问题及快速解决[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9).

[5]冯晨阳.关于高校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03).

[6]李元浩.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造与提高[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

大学电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思维导引

中图分类号:TM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2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个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电气专业知识时,《电路分析基础》是其第一个课程。这个课程主要是基于电路,以器件和电路拓扑为约束为关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电路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方法,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1]。在对《电路分析基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课程中各种相关的概念容易混淆,对于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学生无法解答。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对分析方法的由来还不够了解,对于课程上学习的理论还比较孤立,在综合性题目面前也就无法综合各种理论进行解答。从教师方面来看,如何把知识间的联系好思维的过程以最佳的效果展现给学生,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的思考,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研究的重点。

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特点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电气电路各种分析方法、基本概念等及进行介绍。分析方法介绍:如果总假设的条件可以得到满足以及简化电路的模型,那么对线性变电路可以通过使用线性方程等分析工具,在电路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由此可以推出多种分析的方法。概念:《电路分析基础》对课程概念介绍上主要针对数学分析和推理,对于工程的概念介绍并不深入,和模拟电路课程相对比而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展开课程设计项目的深度还不够。因此,很多学校在这门课程中没有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因为在该课程中会出现工程性的问题,而且电子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强的工程应用,如果在课程中涉及到这些问题,对刚刚学习这个课程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困惑。例如,在这个教材中把一些的输入电压称之为输入信号,但是很多学生对于信号和电压之间的联系还不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不理解。《电路分析基础》作为学生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型知识是较多的,由于在接触这门课程时几乎无法涉及到工程问题,因此在教学时就要转换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让学生能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基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采用思维导引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方式,这里将通过案例进行探讨。

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引的案例分析

在本章中对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引应用主要从案例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的。

(一)课程内容

教师在进行第一课的讲授中可以通过使用思维大导图展现一个完成的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的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这个体系不断的细化内容,而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回归到这个体系中。例如,使用MindManager8设计的思维导图。图中对课程的整体进行了映射,学生通过思维的导图可以获得这些概念,电路模型的构成、基本定理、分析方法等等,在不同阶段中的课程,通过导图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导图,独立思考,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

网孔电流法的变量是网孔电流,这是一种列写电压方程的方式[3]。如果只是具有电压源和电阻的电路内容,学生是比较容易总结出通用的方程的,但是如果电路中有电流源或者是受控的电流源,那么在列方程式时就要加以调整。关于节点电压法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电路构件不同,列写的方程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学生无法掌握好这些方法,就容易混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各种方法,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例如,设计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导图时,教师在设计中还留可一部分节点电压法的导图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学生在自己绘制中不但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设计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点联系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思维导引设计思维导图不仅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把一个问题的关联元素以清晰的层析,进行展现,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够帮助学生构建问题情境,使得知识形成更加的生动,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得到了提高。诸如文章中提高学生自己完善节点电压的思维导图,使得课程上学生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才得以发展。因此,通过使用思维导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参考文献:

[1]钟洪声.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建设[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55-357.

[2]钟洪声.电子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C].2009 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02):64.

大学电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路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M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21-02

一、电路原理课程的现状

1.电路原理课程的发展。大学阶段的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定律,具备独立分析计算的能力和设计电路、开展实验的初步技能,为后续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仪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近年来,电路技术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展,如纳米电子学等新学科的兴起,新的元件如无源的电路第4类基本元件(忆阻器)的发现[1],电路理论的内容不断充实,从线性、非时变、无源、双向和二端元件电路发展到非线性、时变、有源和多端元件电路,电路的超大规模集成推动电路系统体积不断缩小,电路原理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上世纪末形成的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却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这种教学体系已经显现出一些不适合课程内容发展的情况。在教学中,仍按过去电路的特点分为强电电路和弱电电路,与新出现的强电电路的信号处理管理(如电脑控制下的UPS供电电路)等新发展不适应;授课中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学生更善于列方程求解理想电路,缺乏对元件建模背景的分析,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不足。2011年教育部电子电气课程基础课程教指委《电子电气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课程现状及其相互比较,并建议电路课程今后应着重总结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处理好电路类课程基本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2]。我们认为,电路原理课程发展至今,最重要特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电路原理课程特点。电路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创新空间大。①理论性强:课程中基础知识点多,经典理论多,数学推导多。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路原理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1]。②实践性强:掌握了电路原理课程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电路模型,对任何实际的电路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研究结果指导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需求。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路课程的学习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③创新空间大。电路设计中,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同样的电路元件可以构成不同的电路,发挥不同的作用。课程的这一特点,扩充了电路设计的创新空间,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条件。

3.课堂教学的特点。①学生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运用重视不够,更多采取考前题海战术的方式取得学分,未建立起通过学习扎牢基础、促进今后学习和提升运用能力的目的。②教师授课特点。由于电路原理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不得不用更多时间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确保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运用能力的培养就相对弱化。

根据电路原理课程的发展特点,我们在课程的教改中,需要体现电路原理课程的特点和当代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二、电路原理教学方法改革

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在他那本经典的代表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出,深刻的改革是有充分准备的人们自行动手从事的全面改革。可以说,课程教改需要合适的条件环境,目的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由此,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以下三项原则:在教育目标方面,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原则;在条件环境层面,依靠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学习的原则;在具体措施层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原则。把握这三条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好地推进电路原理课程教改。

1.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针对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必须强化理论的系统学习,需要通过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原理,从而建立起电路原理的基本知识框架,为运用知识开展实践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但是,理论学习时,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转化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到实例运用,有一个逐渐深化认识和转化适应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引导学生进入这个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例分析,特别是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部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工程实例开展教学,以元件为载体讲解基础知识,以工程模型为依托阐述基本原理,从而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客观的工程实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2.教学方式上注重内容讲解和仿真软件辅助相结合。随着大学教学条件的改善,大学课堂教学中,过去采取的“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方式已转变为“多媒体展示+教师板书―学生纪录”方式。这种变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繁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内容讲解,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即使采取教师课前发放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仍然是记录,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其实质仍然是理论学习的经典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没能更好满足现代教育更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要求,也不能适应电路原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基于基础条件的提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仿真软件开展分析具备了推广条件。很多教师已经在探索,在电路原理课程的课堂讲解中,运用仿真设计开展辅助教学。运用仿真设计辅助教学就是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电路仿真软件设计相应的电路模型,计算测试结果,并指导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过程。仿真设计本身属于一种模拟试验,使用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其实质就是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的结合。使用仿真设计辅助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听理论讲解转变为主动观察模拟试验,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明显增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教学学习方式转变。

3.教学实践中注重电路实验与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相结合。实践是提高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更是工科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实践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电路原理课程的实践主要采取实验课的方式。按实验的内容分,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种。验证性实验就是通过实验对理论进行验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复实验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验证课程中基本理论,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实验结果间建立联系,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主要是为了提升运用能力,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对设计进行不断优化,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从而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路实验是电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教育理念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体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电路实验对于电路原理课程这一实践性强的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电路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课时限制,以及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实验设备、场地相对不足,学生进行电路实验的课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二是由于电路实验是在既有设备、元件的基础上进行,受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课具有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发挥不足,不能很好满足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实验室的装备水平,充实实验室师资力量水平,满足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引入仿真软件模拟实验,以最便捷的方式提高实验效果。使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验,就是在实验中,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实验,通过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实验中,学生可以开展验证实验,利用无形的电路模型开展电路分析,迅速得到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开展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电路,并实时调整设计方案,比较便捷地修改电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验灵活性的增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性,实验趣味性的增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方式具有容易设计、容易修改、容易实现等优点,有效规避了传统物理实验存在的受设备条件限制严重、实验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可以用最少的代价开展科学研究,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理论结合实际的发展需要。

通过对电路原理课程和大学教学特点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以坚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主动性原则,在电路原理课程教改中,提出了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例分析相结合、教学方式上注重知识讲解和仿真软件辅助相结合和教学实践中注重电路实验与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建议,以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并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