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施工工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规范隧道标准化施工工艺,提高隧道施工质量,在隧道施工中推行隧道仰拱端模、背模、仰拱钢边止水带固定、仰拱钢筋预弯安装以及“五线”(钢筋搭接上层线、钢筋搭接下层线、纵向盲管线、环向盲管线、仰拱浇筑面)上墙等标准化施工工艺。把定制仰拱端模、背模、仰拱钢边止水带固定夹具、仰拱钢筋预弯安装工艺在云桂二标中全面推广使用。
2隧道仰拱标准化施工工艺
在仰拱施工中,推行仰拱端模、背模、仰拱钢边止水带固定夹具、仰拱钢筋预弯安装标准化施工工艺,以控制钢筋间距、排距、钢筋保护层厚度、施工缝防水(止水带及止水条安装)和仰拱底板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2.1仰拱钢筋加工及安装施工工艺
①下料:仰拱钢筋加工采用自制钢筋弯筋机进行加工,自制弯筋各分部可自行设计制作,要求操作方便,安全可行。按照设计图纸对钢筋进行下料。注意需确保同一区段内的钢筋接头数量满足验标要求: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
②预弯:钢筋预弯加工首先按设计图确定预弯半径进行钢筋预弯加工,然后根据验标要求:受拉热轧带肋钢筋的末端应采用直角形弯钩,其弯曲直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HRB335)或7倍(HRB400),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HRB335)或5倍(HRB400)的直线段,直角形弯钩的方向应径向对弯,垂直于轴线。钢筋预弯加工时现场技术员需跟班作业,检查钢筋预弯的弧长、半径以及直角形弯钩是否符合设计和验标要求。
③测量定位放线:按照“五线”上墙标准化作业要求,把钢筋搭接上层线、钢筋搭接下层线测量定位后,用红油漆标识到墙上。
④绑扎安装:钢筋安装控制要点:钢筋排距和间距(特别是边墙露出部分)、边墙露出部分钢筋直角形弯钩的方向应是否与隧道轴线平行、钢筋保护层厚度。根据钢筋安装控制要点进行钢筋安装定位放样,内层钢筋及外层钢筋位置设置控制点和钢筋定位架:纵向上在仰拱两侧端头处各设置一个;环向上于隧道中线、施工仰拱填充顶面处及两半径变化处设置。以钢筋定位架控制钢筋的排距和间距。安装完成后,现场技术员检查每组钢筋起弯点位置是否在设计位置处,尺量排距、保护层厚度,检查钢筋预留长度及绑扎接头是否符合设计,确保钢筋安装质量。
2.2环纵向止水带安装和止水条预留槽施工工艺
仰拱纵向中埋式钢边止水带的安装控制要点:保证其安装位置准确、顺直、不扭曲。
①测量放线:按照“五线”上墙标准化作业要求,把仰拱浇筑面标高用红油漆标识到墙上,仰拱浇筑面标高应比实际施工仰拱填充面高出10cm。钢边止水带定位应露出仰拱浇筑面一半。
②钢边止水带固定:采用方钢条(4cm×6cm×6m)和自制“U”型夹具将钢边止水带露出部分夹紧后,固定到定位钢筋上,以防止浇筑砼时上浮跑位。
③施作止水条预留槽:在仰拱混凝土初凝前,用4cm×6cm方钢条进行止水条压槽,压槽位置设置于内层钢筋靠钢边止水带侧10cm处,约1h后取出方钢条,以免时间过长不易取出。
2.3仰拱端模、仰拱环向中埋式和背贴式橡胶止水带的施工工艺
①仰拱端模加工:仰拱端模可采用3mm厚的钢板和8#角钢加工成“L”“U”形的上下两块,根据隧道仰拱弧形按尺寸分别制作上下各7块端模。“U”块的尺寸为20cm×20cm,中间竖边每隔25cm刻一条宽16mm长10cm的槽;“L”块的尺寸为25×20cm,竖边每隔25cm刻一条宽16mm长10cm的槽。
②仰拱端模和环向止水带安装:先把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平铺在仰拱初支面上,将仰拱下半部端模压在其上面固定,然后把中埋式橡胶止水带铺设在仰拱下半部端模托板上,放置仰拱上半部端模,把仰拱上下部分端模固定加固,防止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移位。
2.4仰拱背模板施工工艺
①仰拱弧形背模加工:仰拱弧形背模采用3mm厚的钢板和6#角钢按隧道仰拱弧形尺寸加工成1m或1.5m一块,每块模板弧长1.68m。模板之间用Φ12螺栓进行拼装连接。
②仰拱弧形背模安装:根据仰拱顶面标高定位架放置弧形背模,纵向用螺栓连接好,背模加固采用拉杆(Φ22钢筋)焊接到预埋于仰拱初支中的竖向定位钢筋上固定。拉杆纵向间距1m,同一断面上在背模底面和顶面处设置,背模与端模用螺栓固定。
2.5仰拱和仰拱填充混凝土浇筑
仰拱浇筑砼时应从中间向两侧分别进行。浇筑边墙砼时,注意浇筑砼数量,避免掩埋钢边止水带。加强振捣,确保仰拱砼密实,完成后及时收面。仰拱填充混凝土不得与仰拱混凝土同时浇筑,待仰拱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后才能进行填充混凝土浇筑,仰拱填充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仰拱表面的杂物和积水。仰拱堵头模板采用4mm厚的钢板和8#角铁进行加工,模板之间用Φ16螺栓连接。中心水沟采用倒梯形整体模板,采用4mm钢板和10#角铁加工成1.0m或1.5m一节,模板之间用Φ16螺栓连接。仰拱填充的高程和横向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平顺,确保流水畅通、不积水。
3结语
1.1 拼装挂篮施工
当挂篮结构构件向施工场地内运入以后,应运用吊车向已浇筑梁段顶面吊设。在已经完成浇筑的0#梁段顶面进行拼装,在完成拼装以后,对挂篮施加段荷载开展预压,使挂篮产生的非弹性变形得以充分消除,在悬浇施工过程中,应在梁段施工拱度计算中将挂篮的弹性变形量归纳进来。
1.2 挂篮静载试验操作
在完成挂篮拼装以后,开展荷载试验,有效测定挂篮的实际承载能力和梁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在荷载试验时,加载应和施工过程中最不利的挂篮受力的两端荷载开展等效操作,对各级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最大荷载作用下和挠度挂篮控制杆件内力进行测定。
1.3 移动挂篮的施工操作
在每一梁段混凝土浇筑和预应力张拉完成之后,沿行走轨道向下一梁段位置移动挂篮开展施工,直到悬浇梁段施工完成即可。
1.4 拆除挂篮的施工操作
在箱梁悬浇梁段施工完成以后,对挂篮结构的拆除施工进行开展。拆除挂篮的顺序主要包括箱内拱顶支架、侧模系统、底模系统以及主桁架。在拆除过程中,吊带系统和行走锚固系统会交叉操作,拆零将箱内拱顶支架取出,对侧模和底模系统通过卷扬机开展整体吊放,主桁架的拆零时应先退至墩位附近再通过吊机进行施工。
1.5 悬臂灌注的施工操作
1.5.1 挂篮前移。在前一梁段施工完成之后,应解除并放松各吊点,使模板与梁体脱离,并解除梁上后锚点,开展锚固转换,行走小车托力转换至滑道上,通过受拉葫芦拖拉主桁架,运用整个挂篮向下一梁段位置进行移动的方法实施操作。
1.5.2 调整和锚固挂篮。在挂篮就位以后,先将主桁梁上锚固向梁体锚筋上转换,在梁体上将底篮后锚安装实施转换,通过测量仪器开展中线及高程的测量和定位,通过千斤顶调整标高,在检查达到合格以后,开展全面锚固。
1.5.3 模板就位。模板安装按下列顺序进行:外模安装底腹板堵头(梁体底腹板钢筋安装、纵向预应力管道、竖向预应力筋等安装完毕)内侧模板安装内顶模支架内顶板安装顶板堵头。
1.5.4 钢筋、预应力安装。所有进场钢筋、钢绞线、锚具等材料均须按规定抽检合格方准使用。钢筋绑扎按图纸要求进行,波纹管安装除插芯棒外,曲线段每50cm、直线段每1.0m设置一道定位U型钢筋,定位后的管道轴线偏差要求不大于0.5cm。用大一号波纹管对波纹管接头进行套接。接头波纹管长度应保持在30cm,两头伸入15cm。切开接头处波纹管,禁止有卷曲翘起的现象产生,避免穿钢绞线时有钩挂的问题出现。波纹管应具有良好的水密性,并在施工中注重保护问题,若出现烧伤现象,应运用胶带进行及时缠包,避免有漏浆堵管问题产生,锚垫板与波纹管应控制在稳固连接换台,将接头位置包缠分时,避免漏浆堵塞压浆孔。
1.5.5 砼浇筑和振捣。砼采用水平分层两侧同时对称的方式浇筑,由于预应力筋及预应力管道周围钢筋密集,尽量减少混凝土与钢筋的碰撞,以免影响砼浇筑质量,振捣采用不同直径的插入式振动捧(B30、B50、B80),其中顶板底板用B80、B50,腹板用B30、B50,水平分层宜控制在30cm左右,保证振捣质量。砼在浇筑过程中,先浇筑底板及倒角,底板混凝土从两端的溜槽溜入。浇筑量约2/3,剩余1/3从隔墙及腹板上口下料,分层浇筑,控制砼从腹板及横隔墙下口翻入底板(适当减少坍落度;在底板与腹板倒角面加盖模板;放慢浇筑速度)。
1.5.6 砼养护。砼浇筑完成后,顶板及底板均应收浆抹面,并在初凝后终凝前进行第二次收浆并拉毛,防止表面收缩裂纹的产生,根据气候条件,最迟不超过12h即覆盖或洒水养护,混凝土的洒水养护时间,一般为7天,每天洒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为准,冬季施工时,当气温低于5℃时,则不得洒水养护,应采用覆盖保温养护方式。
1.5.7 预应力张拉施工。在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都达到设计规定值、混凝土龄期不少于5天后即可开展混凝土张拉,按照从外向内、左右对称开展张拉顺序。张拉之前应校验油泵、千斤顶及油压表,并实施定期检查,使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得到保障。压力表精度不低于1.0级;应经常维护张拉机具,开展定期检查,在长期不使用张拉机具时,或拆除修理后应重新进行校验,在正常使用时,通常会达到6个月以上或进行200次使用以后,都可开展重新校验。
1.5.8 压浆、封锚。预应力张拉完经检查合格后,前移挂篮。预应力筋张拉后24h以内将压浆施工完成,使预应力筋体系在灌浆工序完成之后不会有锈迹产生,专门试验灌浆材料的性能。试验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初始流动度、流动度的延时变化与温度敏感性、压力导致的最大泌水梁、膨胀性能以及强度发展速度等。
2 结语
1.1冷再生施工工艺的概念及相关机械设备
道路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属于道路改造以及维修的范围,它主要是为了解决沥青路面基层破损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道路冷再生施工是指充分利用现有沥青道路上面层和基层的旧铺层材料,必要时要加入一些新的骨料,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添加剂,比如水泥、石灰、乳化沥青、泡沫沥青、粉煤灰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温度下对材料的破碎、拌和及压实成型进行连续作业,从而修筑出具有所需性能质量的新基层。冷再生施工工艺不但适用于一般道路和乡间公路的维修和改造,而且适用于高等级公路的维修与改造。这项技术在很多发达的欧美国家已经得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每当遇到路面维修的问题,冷再生施工技术都成为了他们的首选方案。1998年我国引进了第一台就地冷再生机,近几年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并且已在山东、辽宁、浙江、安徽、吉林、河北、陕西等地区的到了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冷再生技术在我们的工程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应用,几乎各种半刚性基层都能够采用冷再生技术进行再生利用。
1.2冷再生施工工艺的使用原料及工艺流程
结构层材料是施工过程中所要用到的原材料,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一定新骨料,掺入水泥或者加入一些其他的粘结材料使路面基层在冷再生技术下得到稳定性较强的结构,从而使公路的路基更加稳定。进行冷再生设计时,要根据再生层的基层性质给出设计强度,通过试验获得施工配合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添加骨料和粘结材料的用量。工艺流程:(这里按照水泥冷再生说明)
①表层清理。如果沥青混凝土面层较厚需要再利用,可先将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进行铣刨;如果沥青面层较薄可直接拌到再生层里,清理路面杂物,对大的坑槽进行补料。
②冷再生机预拌。摊铺添加的骨料,进行第一次拌合,适当加水,拌合后稳压、整平。第一次拌合的作用:完成了新骨料的添加;可先期进行整平,有利于新基层的平整度和厚度控制;先期破碎,为二次拌合的均匀性提供保障。
③试验段拌合。按照水泥的初凝时间和机械作业效率计算试验段长度,按照配合比摊铺水泥进行试拌,控制虚拌厚度、加水量,冷再生机拌合后推土机紧跟排压,平地机紧跟整平,碾压完成后核计时间,从拌合开始到全部碾压完成时间不能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通过试验段确定最佳作业段长度、虚拌厚度、加水量及其他机具的配备量。
④作业拌合。按照试验段确定的施工段长度摊铺粘结材料,进行第二次拌合,精密加水,整平、碾压。
⑤封闭交通,洒水养生28天。
1.3冷再生施工工艺自身的优缺点
1.3.1冷再生施工技术的优点
①成本较低。道路的冷再生由于全部利用了原来的铺层材料,所以减少了道路改造或者维修时挖起运输原铺层材料、购置新材料,从而大大降低了改造成本。采用道路就地冷再生技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再生层的厚度越深,所降低的成本就越多,大概可以达到20%到46%。
②效率较高。道路的冷再生施工的机械可以一次性完成破碎、添加、拌和所有工序,从而简化了施工的程序,大大缩短了施工的工期。据统计,使用就地冷再生机械时,每天的工作量为5000到8000平方米。冷再生施工技术使用的是大型机械而且都是密集施工的,所以可以将因为施工而造成的交通干扰降到最低的程度,他可以将施工范围集中到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不影响车辆的同行。
③质量较好。冷再生施工工艺可以根据不同道路的旧铺层的情况进行设计,从而选择不同的添加剂,经过准确的配比后,可以保证再生材料拥有较高的品质和施工的质量,使粘结材料在再生层中均匀拌合,在成型后强度较高,从而可以保证改造之后的道路有较长的使用期限。事实证明,冷再生施工工艺不但适用于再生利用二灰稳定碎石基层或者水泥稳定基层,而且还同样适用于再生利用旧石灰土稳定细粒土基层,还能达到1.5MPa的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④污染较少。使用传统的道路维修方法时,沥青路面上就会出现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且大量开采新材料也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减少,而如果采用冷再生施工工艺就可以完全避免这些问题,这项技术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投资和资源而且能更有效的保护环境,因此这项技术被称为“绿色”施工技术。
1.3.2冷再生施工技术的缺点
①材料的配比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方法不够成熟。因为材料的配比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原材料都是现场取材试验,所以不能完全较为准确的代表整条路段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在破碎、添加、拌和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对骨料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旧路的厚度不一定完全均匀等等,所以在进行原料配比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对旧路的调查来增加配比的准确性。
②质量控制与保证没有集中厂拌再生可靠,旧路面的材料差异性以及添加材料的均匀性都会影响再生路面的性质。所以在对旧路面进行破碎、添加、拌和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不易被监管而出现的偏差,建议采用画格法控制材料的数量,两次拌合控制拌合质量。
③应尽量了解旧路的原有状况。一般来说,旧路在经过长时间的运用之后,都有可能和当初的设计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会对冷再生施工的安全和机械的安全造成影响。
④不能对路基的损坏情况修复地很到位,需要配合其他的维修措施来保证质量。因为冷再生施工只是对道路的基层进行改造,所以路基损坏的路段必须要先修补路基,才能再进行冷再生。
2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冷再生施工往往无法断绝交通,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人员安全,需成立专门的安全小组对每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现场设置隔离标志、警示标志,人员穿戴警示服,并对每个人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②拌合时需要有经验的人员及时做出含水量测试,以便及时调整用水量,从而确保压实度。
③注意再生机的虚拌厚度,设置专人跟随检查,随时指导再生机操作员调整再生深度,太深粘结材料计量偏低,太浅再生层太薄,太深太浅都会影响路面结构的稳定性。
④对于水泥作为粘结材料的冷再生工艺,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作业时间,避免超时,严格控制作业段,作业班组、机械设备流水作业、紧凑施工。
3总结
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对地基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要求浇筑垫层的基础,在浇筑垫层前,先采取人工的方式将剩余未挖的500mm厚干沙挖掉,并洒水。在基坑底部铺200mm厚、20~40mm的碎石垫层,将沙挤密,并洒水,从而增加其密实度,之后按照设计施工图的要求,在碎石垫层上做100mm厚的混凝土垫层。当垫层浇筑完成后,要压实垫层抹面,并用经纬仪(或水准仪)操平。对于不要求浇筑垫层且没有底板钢筋的基础,应先在需要支模板处将干沙挖至设计深度。在支模完毕后、浇筑基础前,采取人工的方式将剩余未挖的500mm厚干沙挖掉,并在浇筑基础前向沙层上洒水。
2安装基础模板
由于沙表层较软,模板直接支设在没垫层的沙上会发生不均匀的沉降现象,所以,要采取在底层模板下方垫设木板、钢管下方垫设木板、绑扫地杆和加密钢管等措施。基础模板采用的是竹胶板。在基础施工前,应事先制作模板,模板加工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在制作基础模板时,模板内断面的尺寸不得小于设计断面的尺寸,并且光面为模板内侧。②由于立柱较高,所以,存在模板连接(接茬)。在连接模板时,接茬部位要严密,不得出现错位和缝隙,防止发生跑浆或基础侧面出现棱台的情况。③模板接茬不能处于同一截面上,应错开连接,并且在支模时,不能将模板接茬布置在立柱外露部分,影响立柱的美观度。④制作模板时,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8mm的板材,模板合缝应严密,不得漏浆。模板连接肋木的尺寸为50mm×50mm。一般情况下,肋木之间的距离为300~400mm。
3基础混凝土施工
3.1浇筑平台搭设由于沙丘基础开挖时造成的基坑较大,给混凝土下料带来了较大的麻烦,所以,必须在基础与基坑边之间搭设1个浇筑平台,便于铁塔基础模板的固定,同时,还可将其作为混凝土浇筑时的下料平台。浇筑平台采用钢管搭设,并且其应与铁塔基础模板支立、钢筋绑扎同步进行。浇筑平台的搭设要求:立杆间距1.5m,大横杆间距1.2m,操作层小横杆间距1m;必须设斜撑、剪刀撑;必须牢固、可靠,能够满足人员、运料小车的安全使用要求。
3.2混凝土下料利用装载机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在短时间内运送浇筑平台前,通过溜槽和串筒将混凝土流入模板内。3.4.3混凝土养护因为施工地气候炎热,基础浇筑后3h内必须浇水养护。另外,由于流动沙丘地段的蒸发量大、风大,所以,要同时做好保湿工作,在现场采用棉被覆盖浇水的养护方式。3.5沉降观测因为这是第一次进行流动沙丘段的基础施工工作,虽然岩土工程勘测报告显示地基承载力足够,但是,为了积累施工经验和设计经验,在每个地基基础浇筑后设置了沉降观测点,并确定了观测时间,经过两个月的观测,基础未发生不均匀沉降或超过10mm的沉降。
4结束语
试验地点为52/5号工作面风巷及切眼,北为5204已采工作面,南为5202已采工作面,东接52胶带巷,西为实煤体,工作面所采为3号煤,赋存于二叠系山西组地层中下部,为陆相湖泊型沉积,在该工作面范围内,煤层厚度稳定,煤层下部夹矸最厚一层为300mm,总煤厚6.82m。
2切眼掘进施工工艺
2.1导硐式切眼开口及其掘进方式
52/5号工作面切眼从风巷开口掘进,开切眼时,与52/5号工作面风巷成45°角开口抹角,掘进三角区,将切眼分为两部分交替掘进5m,再向前掘出端头(尾)硐之后,将掘进机与转载胶带机分离,并拆开转载胶带机;将掘进机转向进入切眼后,仍交替掘进15m以后,延伸胶带机尾;掘进30m后,安设转载胶带机,并骑刮板输送机掘进,至此正式进行导硐式切眼掘进,导硐式切眼实际为导硐与刷帮交替掘进,通常情况下,切眼长度较短时,掘进机骑刮板输送机掘进,由于52/5号工作面切眼长为180m,待掘至80m处,拆煤溜安装胶带机进行掘进。待52/5号面切眼掘进30m后,在52/5号切眼内,开始打设单体柱大板棚,单体柱大板棚滞后转载胶带10m打设,支护端尾硐的单体柱大板棚在端尾硐掘成后立即打设。而传统式切眼掘进分为一次切、二次切掘进,按照掘进次序不同可分为先后式、先后交替式。先后式即先完成一次切掘进,再进行二次切掘进;先后交替式即先开口掘进一次切一段距离后,再退机在一次切中间位置斜切开口掘进二次切,与一次切齐平时,掘进机掉头完成开口处剩余二次切。然后掘进机再掉头分别先后完成一次切和二次切掘进。
2.2导硐式切眼施工方式
导硐式切眼施工时,先在切眼中间位置掘进导硐,为防止导硐掘进后不形成盲巷,导硐一次掘进距离不超过6m,在52/5号工作面切眼掘进过程中,导硐一次掘进距离为4.8m,即6架锚杆棚。导硐为倒梯形布置,顶宽度为5m,底宽度为4.5m,这样布置有利于顶帮管理。即导硐掘进6架棚后,再进行两帮的掘进。两帮顶板各为1.4m,由于顶板宽度大大小于常规巷道宽度,掘进时将进行掘二支二,先掘进导硐一侧,当左侧割完煤时,然后移机割右侧煤壁,对左侧进行支护,割煤和支护平行作业,当右侧割完时,再移机割左侧煤壁,支护人员对右侧进行支护,依次类推。当割到与导硐齐平时,再进行导硐掘进。导硐与两帮交替掘进,直至切眼掘进完毕。
2.3导硐式切眼掘进工艺流程
传统式一次切和二次切施工工艺流程同导硐式施工工艺流程,而导硐式两侧刷帮时,由于施工断面较大,一侧割煤时另一侧可进行锚杆支护,实现了掘支平行作业,提高了施工速度。
2.4导硐式切眼支护方式
导硐式切眼支护方式与传统式切眼支护通过比较,相同之处:切眼内顶螺纹钢锚杆均为11根,老塘帮螺纹钢锚杆均为4根,工作面帮锚杆均为玻璃钢锚杆4根,锚索均为每3架棚支护一次,每次4根;不同之处:导硐式切眼顶板使用钢筋梯子梁3根,传统切眼顶板每排使用钢筋梯子梁2根,但二者所用钢筋梯子梁长度一样,造价相同;传统切眼内每排多支护玻璃钢锚杆4根。
3技术要点
1)由于导硐左右两侧割煤和支护平行作业,为保证安全,在导硐中央设置一护栏,护栏上设置掘进机停电闭锁装置,护栏一旦发生状况,则其上安置的闭锁装置将发生作用,关闭掘进机电源。2)采用导硐式切眼一次成巷掘进,要求地点选择在低瓦斯区域。因为一次成巷,切眼断面较大,掘进期间利用局散供风,会造成工作面风速过小,对瓦斯管理造成影响。3)可旋转式桥式转载胶带。为保证出煤,对桥式转载胶带进行了改进,将以往的道轨可移动转载胶带改成了可旋转式转载胶带,其旋转角度为90°,转载胶带长度一般为6m。割煤时,在切眼中部铺一部刮板输送机,掘进机切割下的煤通过转载胶带运至刮板输送机上,由于转载胶带为可旋转式,保证了运输效果。
4效果
4.1优点
1)以52/5号工作面为例,切眼全长180m,锚杆排距0.8m,整个切眼少打玻璃钢锚杆800根,节约支护费用61760元。2)在导硐两侧掘进期间,实现了掘、支平行作业,相对提高了施工效率。3)减少了拆溜、安溜、拆胶带、安胶带、打设玻璃钢锚杆等环节,节约了施工工期,导硐式切眼掘进与传统切眼施工工期相比,可提前10d完工。
4.2不足之处
1)导硐两侧刷帮时,掘进机摆机频繁,且幅度较大,对施工进度有一定影响。2)导硐式一次成巷,由于切眼断面较大,会造成风速过小,对瓦斯管理造成一定影响。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