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大力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在引导政治方向、激发学生精神动力、塑造学生个体人格和调控学生品德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在各高等院校迅速展开,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必须注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存在脱钩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一是群体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群体自我管理上的制度不规范、自我教育上的主动性不够、自我服务上的能力不足等。如一些大学生社团还没有建立较为严格或科学的群体规范和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但在实际中并没有去严格执行。二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一些大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及变化情况不了解或了解不及时、不全面,一些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素质上的不适应。为此要从各方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前提和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就业的忧患意识,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提前进行知识能力准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避免出现因目标不明确、所学专业限制、动手能力低下等导致就业难同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典型示范、相关素质培养鼓励大学生自身创业.开辟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部分大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淡薄。反映在就业过程中,更改学业成绩、获奖证书造假、随意毁约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随意跳槽,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给用人单位造成很大损失。这些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公众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现象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敬业,为他人做出表率。

3.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大学生就业是关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家庭要发挥好基础教育作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很重大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往往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和就业选择。作为家长,应该首先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认清形势,与时俱进,要帮助子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契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就业目标,教育子女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其次,学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拓宽到高校的每一位就业工作者、班主任、专业任课教师身上。鼓励这些主体利用不同渠道向学生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分析整体就业形势及专业就业形势,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再次,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宣传自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勇于竞争、敢于创新的创业典型。要弘扬在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创造不平凡人物的典型事迹。要营造整个社会诚实守信、脚踏实地、互助合作、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2.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正面作用。大学生群体的正面作用主要是指通过群体的教育、管理等活动去正面影响群体成员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正面作用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因而群体的正面作用的发挥很充分。同时重视大学生群体的负面作用,就是要重视发现并尽量克服这种负面作用,而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群体正面作用的效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度。

3.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群体发展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理论认识不清或不到位,有的是因为理论上的认识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对实践的指导等,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相脱节。优化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逐步改变这一脱节现象,一方面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理论,并不断地用新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大学生群体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实践。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用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实践。超级秘书网

在科学的思想方法的引导下,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出发,重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断的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今后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朗,黄含.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环境,河南社会科学,2009,(1).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管理专业;职业素养;创业教育;创业培训

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毕业生人数猛增,就业也越来越难,很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趋于走低,因此越来越强调和重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及有关素质培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尤其如此。当前社会正面临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低、创业困难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两难局面,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正如职业素质素养的“冰山模型”理论所述[1-2],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仅代表其外在特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如从业动机、工作态度、敬业程度、团队精神和责任心等才是决定绩效优劣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全面提高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同时加大对大学生显性、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使其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的高校更重视的是显性职业素养,对隐性的职业素养(主要是岗位意识和职业认知)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各个高校的大学生更多地热衷于获取各种资格证书,并把这些证书作为寻求好工作的主要筹码。显而易见,高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责任心等职业意识素养不够重视。

2、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仍然以教师授课或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技巧,虽然这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素养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与社会脱节,大学生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不能通过切身的实践活动锻炼和训练自己,从而使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为了让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来,要全面地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让其加强实践活动的锻炼,走入实际工作,与社会亲密接触。

3、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高校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作为其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关键,高校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格健全、思想积极和道德高尚的合格劳动者和现代化建设者。当前,各高校的诸多考试和课程都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和出国等目的,对其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视不够。尽管各高校也都设计安排并开设了关于在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些实践课程,但其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高校就业率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整体提升,未能全方位提升其综合素质。

4、招生规模的扩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经管类专业招生的规模持续扩大,加上许多大学新生向经管类专业转专业,造成了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而缺乏实践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难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经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大学生缺少综合的或系统的实践训练,导致实践能力较差。但经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上现在大部分学生并不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去参与实践,锻炼自己的实战能力,而是仅仅满足于学会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造成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差,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5、就业和创业的指导教育工作不够完善

一是专业型教师相对欠缺。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老师大多是行政人员或由辅导员兼任,且新教师人数较多,缺乏实践经验和系统的职业素养培训。二是就业创业指导没有针对性。现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多是大班授课,各专业混在一起,没有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具体需求设置就业创业指导课。三是对就业创业课程缺乏全方位的指导。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落后,注重就业创业政策与程序的宣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学习成才、就业创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辅导。

二、提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1、重视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在读大学一、二、三年级期间,高校教育就应该让大学生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能够做什么?准备做什么样的人?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脾气、气质、性格和禀性以及兴趣、需求、动机、价值观等个体特征和个性倾向。同时,让大学生重视提高其职业道德、职业思想等,养成良好的行事习惯和职业作风,如未来社会岗位所需要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个人品质。

2、扩大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

一是高校应与企业联合培养大学生,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和范围,或让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及科研实验基地。高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通过共建基地、联合培养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能感受到工作的氛围和环境。二是使大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和企业参与解决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三是邀请一些专家、专业人士或企业家来学校宣讲企业经济管理岗位的实践操作知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要求,完善大学生入职培训。

3、整体提升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因此,一要早做职业生涯准备。大一为职业生涯探索期,在此阶段要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和职业、认识现实社会,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二为职业定向期,要让大学生从个人特质、所学专业、社会环境出发,综合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大三为分化期,主要是确定毕业去向;二要让大学生巩固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尽量开拓视野,关注行业新闻,注意经济管理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为未来工作做准备。三要积累实践能力,让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培养其沟通、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管理、创新、处理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四要有意识地培养其隐性职业素养,如吃苦耐劳、诚信、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等。

4、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及软硬件建设,全面应对扩招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高校应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及软硬件建设,致力于全面应对扩招所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实际上,实践环节对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增强其岗位胜任能力。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重视模拟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进行财务会计模拟计算、ERP沙盘模拟、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实验,为会计报表分析、情景管理模拟和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贯彻必修实践环节,鼓励自主实习。毕业论文结合实际调研和专业实习,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真实价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实践活动,支持学生自主实习,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参与商界活动,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从而充实教学,而且向学生提供了更好更多的实习条件和了解企业运作的机会。四是鼓励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大学生主动承担企业咨询项目,实现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5、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和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需要建立和建设一套完善的教师培养体制及其支撑体系,加强和完善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来进行职业引导,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支持教师到社会培训班进修、准许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定期举行班级集体听课,教师互相观摩教学,教学示范研讨会,授课竞赛等等,以加强培养经管类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加强和完善专业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么继续深造要么直接就业。因此,高校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学生进行恰当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快地走出迷茫期,引导学生丰富大学生活。在教学体系中加入职业素质教育和规划相关的课程,同时配套本科生导师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引导,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和模拟招聘大赛,帮助他们进行个人职业规划。高校教师对于毕业后直接进入不同组织从事管理工作或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应当在职业引导中考虑他们的志向和特点,通过性格测试预期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细分,有针对性地开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和企业仿真模拟相关课程,增加实验课时,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实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

从当前高校经管专业就业形势的总体上看,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理论知识上的缺乏,而是实践经验和本身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不足。由于当前教育上的诸多缺失,人才培养需社会需求的脱节,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要解决这些矛盾,作为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与社会接轨,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身专业方向,对社会需求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既是高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社会义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主要为社会发展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其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经济管理专业要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提升自身专业的社会效能,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培养对象的职业素养的教育,通过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隐性素养,扩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督促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这种教育的职能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克荣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信息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55-02

在迈向信息时代的当今时代,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信息化生存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极大地影响其生活的质量。一个不具备捕捉、鉴别、处理信息并解决相关问题的“信息文盲”,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培养高师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最初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1]。随着时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通常说来,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的生存技能,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就是一个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从而能够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人[2]。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方向。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包含两个层面意思,一是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二是在人文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上,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各个方面的内容[3]。

二、现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途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阅读方法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机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在高校教学必须跟上教育形势发展,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从思想、行动上跟上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意识。主要从以下高校、社会环境、学生个人三个方面来加以培养。

(一)利用学校必(选)修课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从高师院校学校教育的形式看,主要包括平时课堂教学、图书馆教育和课外个别指导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检索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1984年,国家教育部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文献检索课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出现与普及,信息资源日益多样化,检索手段日益智能化,诸如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网上数据库检索已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献检索课逐渐发展成“信息检索与利用”课,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侧重于手工检索转为计算机检索,注重通过大量的检索实例对学生进行训练,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中。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中务必使学生知道五个“W”一个“H”(借助珍妮特・沃斯(Jeannette Voss)和戈登・德莱顿(Garden Dryden)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画脑图的办法,信息检索可以表达为五个“W”一个“H”:“What”什么是信息及信息检索,“Why”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检索,“Who”在进行信息搜集利用的过程中,谁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Where”何处才是信息资源的富矿,“When”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信息的搜集以及何时可以获得帮助,“How”怎样进行信息检索)。

2.通过其他必(选)修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大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为此,各个高校在所开设的必(选)修课程,应该要求各个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在平常课堂教学中能够把信息检索工具、信息资源位置及所授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渗透信息技术的内容,扩展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那么大学生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逐渐的提升。使得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通过图书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之一,高校的图书馆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较多的检索工具,有现代化的电脑设备,有热心辅导的图书馆服务工作者,理应成为高校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通识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否具备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能力成为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具备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能力水平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低。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入馆教育和指导,并进行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介绍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动力;通过组织信息检索、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来提高大学生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技能。

4.通过大学生科研、毕业论文等提升使用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科研,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科学的信息检索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可以深化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视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大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比如有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设计科学试验,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写出论文等环节。完成毕业论文,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写出论文等各个环节中,全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大学生自身特点完成信息素养培养

网络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它既然不属于任何国家、机构或个人,它就能容纳所有国家、机构或个人的观点,所以,在这个海洋中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有许多不利于稳定、国家安全和个体的信息。因此,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必须强调对学习者的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

1.培养自我学习信念,提高自控力。在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学校正式教育所传授的部分知识很快就会过时,要保持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学习,将学习当做终身的挑战。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学习的时候,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有很大的灵活度,开始会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因厌倦而迷恋沉湎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或聊天等。所以,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强化自控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习惯。

2.培养信息敏感程度,提高抗干扰力。网络信息是庞杂的,鱼龙混杂,作为学生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二次吸收和创新,取决与大学生本身持有的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庞大信息的同时,也承受着大量垃圾信息的干扰。很多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信息资源更新缓慢。这就需要自我学习者具有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排除信息过载现象的干扰,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准确把握信息的内核,防止和解决信息迷航和信息过载现象,快速鉴别出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准确,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使学生在主观上要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逐步提高自身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被无关信息干扰,学会合理分配自身有效的注意力资源,明晰自身需要哪些信息,调整学习步调,合理思考与消化信息,做信息的主动鉴别者、吸收者,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更强调人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文化底蕴、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能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要从全社会考虑,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处于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环境中,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范围、信息环境、硬件设施上都会有优越的条件,自然容易形成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反过来,只有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更好地推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互联网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接受信息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会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公众网络,使大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

如何更好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面对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将努力探索适合提高其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毕景刚,赵梦笔.从教师视角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9,(3):29-30.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李 军(1982-),男,四川广元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已有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了解,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特别是综合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该论题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势和趋向。研究分析表明:该命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5-0068-05

当前,高校已日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障碍,开发潜能,自我实现,更是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单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本文拟在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并提出这一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理论工作者们一直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简介

目前专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尚属空白。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作过零星的探索,如学校部等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涉及到就业与职业理想等[1];曲振国等编著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谈到大学生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对职业观念、现代职业精神进行了专章论述[2];刘建新、费毓芳主编的《大学生生涯辅导》中也提道:“高校就业指导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培养学生创业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3]这些论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从已公开的学位论文来看,相关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只有3篇,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杨德才副教授指导的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07),武汉科技大学张继才教授指导的万杭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2009),河南大学施昌海教授指导的李士营的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09)。

期刊论文方面,笔者以“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上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全部文献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献47篇。从时间上看,相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之前,相关论文几乎没有,2003-2008年共有十余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阶段已逐渐得到重视,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足够关注;而在2009、2010年,相关文献突增,超过之前期刊论文数量总和,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重视并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探讨状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者关系的探讨是一大主题。综合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类观点。

1.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存在内在契合之处

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李士营在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出,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育人目标同向、育人功效同效、育人内容同质”[4]13-14;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之处表现在“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和教育内容的互通性”[5]。陈春一、高培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中认为,两者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交错性和教育作用上的互补性”[6]。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在“对象的一致性、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互通性和作用的互补性”四个方面具有契合点[7]。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的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和教育导向的社会性”[8]。这些文献实质上都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基础。

还有学者论述到了两者之间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万杭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到,两者之间结合之所以必要,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实施”[9]8-9。关于两者结合的意义,万杭认为,“有助于大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9]11-12。任凤彩认为,两者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需要,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理想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5]。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目标、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关于两者结合的原则,万杭认为,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的系统化和个性化三个原则”[9]19-20;关于两者结合的对策或途径,万杭提出,要“更新教育主体观念,调动教育客体积极性,更新教育介体,挖掘社会资源,扩展教育环体”[9]20-25。任凤彩提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统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

2.两者之间互为载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两者都是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中可以互为载体”[9]1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促进作用。如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0]13。陈春一、高培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以“使得学生较好认识自我、较好导向正确的目标、较好开发潜力、较好改善师生关系”[6]。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8]。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黄炳辉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中认为,“职业生涯设计使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明晰化,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多元化”[11]。无独有偶,张志萍等在《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文中也主要“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改进方式等方面阐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凸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已经超越了过去单纯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技术性的工具范畴;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途径和手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实效,更具有时代性,更能被广大青年学生接受。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探讨状况

从既有的文献中看,不少学者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所研究和论述。如赵敏在《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道:“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自我认识不清、生涯目标模糊、职业素质欠佳的问题”[10]13。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到,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淡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充分,实践能力缺乏;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测评工具;缺乏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4]20-22。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需求日趋多样,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同时,大学生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职业能力不强,目标定位模糊等问题[7]。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到,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志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缺乏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不良现象,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职业精神、职业理念亟待完善和提高[5]。田必琴在《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提道:“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在理想的云端漂浮,教育效果备受质疑。”[13]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文献有三篇:闫礼芝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和《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中,通过实证调查、SPSS统计分析与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对部分学生自入校即开始实施生涯教育、生涯规划制定、指导督促实施的过程进行跟踪,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吴惠、王雷华在《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中,也经过数据分析,论述了“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整体认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期望和职业选择地域”[14]。

从上面论述所见,历经十年萌芽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已经有一定进展,学者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当前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既缺乏专门论述,也缺乏个案研究,实证研究也较少;同时,因为研究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情况不甚了解,对大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探讨状况

当前,理论界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所提出的对策思考也有一些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赵敏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的系统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认为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毕业阶段前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针对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和毕业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体系,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度思想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教学体系和服务体系;三是系统整合,动员全校教职员工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10]iii宁曼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运用初探》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一是认识层面上加大宣传形成共识,二是制度层面上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三是方法层面要加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四是实践层面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15]吴惠、王雷华认为,要正确引导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要做到:“深化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认识;关注易受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的学生群体;重视媒体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宣传作用;发挥新社会阶层校友的示范作用。”[14]

也有学者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全员化角度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了阐释;将大学生四年划分为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毕业阶段,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案。对于全员化研究,李士营提出:“要加强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要建立新型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要充分挖掘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作用;要强化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4]39-45

以上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不少学者都能各抒己见,既有宏观上的总体研究,也有微观视角的具体展开,较好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但这些研究仍然不够,在对策探讨的创新及深入方面,势头不足,还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不少学者提出的对策较为宏观笼统,实际可操作的研究相对缺乏。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术界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展开的这些研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领域有了进一步拓展,也深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及规律把握。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所出理论成果参差不齐,有些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理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施主体、教育策略、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不够系统。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立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至今尚无明确界定,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功能论述等也较为笼统。

(二)研究视野较为狭窄

当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围绕教育要素而展开,存在视角单一、人云亦云等问题。实际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需要借鉴人才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来充实。比如,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素质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运用文献分析法,更多地停留在一般的描述性、定性的分析研究,定量的实证研究较少。从检索文献来看,仅有闫礼芝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以及吴惠、王雷华的《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等三篇期刊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一)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还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人才资源开发理论体系中去思考,开发个体潜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基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在历史考察、过程及规律探讨、环境优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二)拓宽该论题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大量未经触及和深入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如医学类、师范类、公安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可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等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校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114.

[2] 曲振国,杨文婷,陈子文,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4-191.

[3] 刘建新,费毓芳.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15.

[4] 李士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6] 陈春一,高培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77-78.

[7] 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97-99.

[8] 闫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62-63.

[9] 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10] 赵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1] 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教育评论,2005(2):33-36.

[12] 张志萍,吕建秋,刘智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4-55.

[13] 田必琴.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5-26.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1.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实施切实有效的信息素质教育,是适应图书馆发展的特点,满足读者对知识的学习和检索的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

1.1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共享的必然途径

读者自身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效果。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引导读者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获取全球范围的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为其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从信息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质教育使图书馆的信息共享加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推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有一定的信息共享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启发了读者的信息意识,触动了他们的信息需求,促进了全民的信息共享,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信息环境的变化要求信息素质教育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获取、组织和传递方式的巨大变化,计算机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工具。信息素质的培养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范围,其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网络平台,逐渐渗透到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去,图书馆馆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逐渐成为未来信息素质教学的主要趋势。

1.3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具有特定性,主要是在校师生。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承担着更多的科学、技术、教育的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展重任,对其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的要求较其他人群更高,许多国家和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很匮乏,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但知识信息量越多并非意味着创新能力一定就增强。关键还在于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帮助,所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变得至关重要。图书馆馆员在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分析等信息素养能力的过程中,要逐渐转变为注重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把这些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这是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达到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多元信息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创新

在多元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要紧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提醒、教导学生搜集国内外最新的文献资料,并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网络技术水平和外语水平,具备较强的检索能力,学会以最快最经济的方式在图书馆、互联网上、信息机构和盈利性的咨询公司等部门获取纸质或数字型信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教育目标。

2.1改进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从一元化转换为多元化

长期以来,信息检索课作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了一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检索课教学,信息检索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系统的讲解,用户信息素质和检索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但是由于该课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授课缺乏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加之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依学校条件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而不同,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多元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专业教学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有机地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把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物流学院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课教师相配合,专业课教师填写对文献信息的要求,图书馆员负责拟定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大纲,收集大学生就业主题的相关信息,对涉及就业的前程无忧等数十个网站进行链接,进行推送式服务;把学生的实践环节带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进行模拟面试和招聘礼仪的教学,现场演示企业信息的检索,弥补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对企业了解不多的不足,与其他学院相比,参与教学的五个班的学生在专场招聘中取得了较高的签约率。对课程学习前后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变化进行测试和分析,根据测试分析结果为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教学提供改进的参考建议。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课教学,在平时的信息检索课教学中,分析学生的专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检索技巧的引导,笔者上学期担任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检索课教学,在课余收集了“中国建设科技网”等数十个建筑专业学术网站、建筑专业电子期刊和馆内的交通运输科技资源数据库等,推荐给学生,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合到多层次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方式从单一层次拓展为多层次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多方位、多角度且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单靠一门文献检索课是远远不够的,应多阶段、多层次的开展,除了课堂教学外,教育无时不在,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第一,开展多层次活动,推动信息素养教育。 图书馆可通过开展新书刊宣传、展览工作。宣传馆藏,提高书刊利用率;开展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与培训,内容可涉及信息报告、网络知识、科技文献写作、图书馆利用、数据库检索;开展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专业技能培训,为读者的职业技能“充电”,使其有能力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开展网络信息咨询、网上信息查询等活动,与读者进行多层次的交流,激发读者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真切感受数字化图书馆;举办各种免费的科普展览、书法绘画展览、音乐欣赏、经典影片观摩等,使读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信息观念,强化信息意识,全面提升读者的整体信息素养;第二,通过免费培训课程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指导。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涉及很多新技术,要讲解清楚这些技术及其应用是很抽象的,而指导用户自己去接触就会变得具体和容易理解。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举办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以满足不同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免费培训课程,大部分课程由各数据库的专业培训师来进行,少部分由图书馆资深馆员来进行,形成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避免了用户教育的枯燥乏味,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用户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更为直接的感性认识掌握检索技能和图书馆利用知识。

2.3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从单纯检索技巧的培养转变为对读者个人知识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对读者“授之以渔”的过程,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具有学习、使用、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持续的、终生的学习者和创新者。首先,培养读者学习知识的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学习者必须先找到学习的目标和适合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学习内容主要由专业培养计划决定,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但学生课余时间多,学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和适当的学习工具的选择就变得很重要,网络信息时代,学习的工具日新月异,常见的学习工具有:搜索引擎、百科型网站、问答型网站、在线论文库、信息评价工具、信息订阅工具等。要让学生具备正确选择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素质教育介入对读者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工具的功能并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其次,培养读者共享知识的能力,要培养用户的共享知识能力,就需要读者具有知识转化的能力,大学生应积极和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教师通过外化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学生通过学[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习内化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学生要把知识外化,就必须进行知识学习,使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会进一步加深,从而加深对该知识的掌握。信息素质教育为读者打开知识共享的途径,通过如机构知识库、SNS网站、各类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用户可以从简单的共享做起。读者可以在QQ、微信或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共享知识的简单易行的途径;最后,在信息素质培养积累的基础上,培养读者创造知识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4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推进在线学习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网络交流平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整合图书馆相关的知识库、电子资源、安装信息检索工具软件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为读者提供相互学习和研究的空间并及时培养读者相应的信息检索能力,是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以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平台,图书馆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等相互交流,使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更加灵活、更加多样,以增强读者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满足读者合理的信息需要。形成协作式、交互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氛围。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使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可能,而且与传统教育模式相互补充,强调教育的交互性和个性化,共筑立体的多样性教育模式。在线教育内容包含传授文献信息知识,提供虚拟检索,设立帮助系统和疑难解答。同时具有网上交流及查询功能,近年来许多图书馆引进了许多多媒体学习资源,以满足图书馆读者在线学习的需要。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引进的“新东方在线”,以新东方的师资为基础,运用新东方的培训资源制作精品网络课程——“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新东方在线拥有400多门精品课程,包含留学考试、学历考试、英语充电、职业教育、英语类和非英语类等多语种课程,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学习途径,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3.结束语

图书馆作为信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服务机构,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人才。图书馆人应该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教育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断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创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馆员为主导,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让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到图书馆工作的每个环节,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习型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信息共享空间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探究[J].现代情报,2009,(7).

[2]朱丽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

[3]张晓娟.信息素养;标准、模式及其实现[J].图书情报知识,2009(1):17-23.

[4]刘孝文.信息素养及相关概念的学术梳理[J].图书馆杂志,2008(4):12—13.

[5]邱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6):75,80.

[6]李迎春.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读者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2010(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