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插花课程总结

插花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插花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插花课程总结

插花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插花艺术,即指把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和艺术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星级酒店越来越多的采样插花作品美化环境、衬托温馨、轻松的氛围。为此,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插花艺术课程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插花艺术》课程现状

《插花艺术》课程最早开设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伴随着现代旅游业、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但却存在无插花专业教师授课,或者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问题。我院自开始插花艺术课程以来,一直把《插花艺术》课程定位为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客场改革中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扩大学生插花艺术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对插花艺术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和激发学生学习插花艺术的兴趣和提高插花艺术教学效果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教师从繁重费时的板书设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现场答疑、教学演示和教学指导,微信平台、网络课程、在线课程的使用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机会增多,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整体教学效果。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教学信息量大为增加,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更新的插花艺术信息,接触大量直观性的插花艺术教学图片资料,欣赏到更多优秀的插花艺术作品,增进了学生对插花艺术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激发了其插花艺术作品的创作激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

(三)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现代化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的多维度,广视角和大容量等特点,使传递教学信息和内容的方式更进一步直观化、生动化和高效化,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插花艺术理论的抽象性,又促使学生可以充分进行观摩,积极开展大胆思维,使课程的知识点和难点变得易于接受,学生的自信心明显提高。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自行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插花艺术作品展评方案。

三、《插花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以情景为项目,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对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的调研,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插花艺术课程应针对酒店业人才需求组织插花艺术教学内容,按照酒店插花员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酒店不同情景展开,本课程应重点讲解花材与花器、花材的处理技巧、插花创作步骤、插花在酒店装饰中的应用及礼仪插花等内容;在讲解花材的处理技巧和插花创作步骤内容时,应重点讲解酒店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的插花处理步骤。

在实践过程中采用鼓励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热情,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意。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用理论知识为学生拨开迷雾,再亲自动手示范。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插花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影像教学手段。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校插花艺术学习与酒店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插花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相统一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习的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便于插花艺术课程项目的实施,授课教师应该把项目任务转换成子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的目标、实践的任务、实施的步骤和小组总结

(三)以比赛为平台,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根据插花艺术课程的特点,考评体系上应使用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以考勤+个作业+小组作业+在线课程学习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

1、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

2、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

3、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课堂随机测试、实训总结考试。在考评体系中应纳入个人和小组插花作品考核环节,课堂上以个人插花比赛、小组插花比赛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酒店专业全国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进行小组主题插花的设计和创作。

四、结语

插花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1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精炼理论教学,合理恰当地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地区特点和实用性,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美学理论进行插花与盆景作品的制作,以及运用美学理论进行盆景与插花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掌握盆景与插花作品的基本养护管理措施,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将来从事花卉园艺工作奠定基础。

2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制作盆景用的材料,实验所需的鲜切花、花泥、彩带和包装纸等材料均是消耗品,实验经费开支很大。由于教学经费有限,在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应尽量控制实验成本,并不断推陈出新,采取灵活措施以适应教学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践课时间集中安排,尤其插花部分实践,以此减少鲜花用量,控制单个实验内容的成本。在实践过程中合理组织实验内容,尽量重复使用鲜切花。如:首先练习插花花材的识别及整理造型;其次练习西方插花基本花型;最后练习现代花卉装饰类型,造型顺序上,先练习制作花束扇型插花三角型插花T型插花L型插花椭圆型插花半圆型插花胸花花环,这样不仅节省了花材的用量,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目标;采用接枝法和金属丝缠绕法等,延长花茎;花朵的切割、粘贴造型等方法应充分利用花材,节省开支。实践课的安排尽量避开节假日,到节假日时鲜切花供不应求,各种鲜切花的价格都比平时贵,因此,尽量避开在节假日前后实习。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盆景和插花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常手忙脚乱,不能将课堂上学的造型原则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观察,只专注插制,制作成的作品常上重下轻,没有厚度,缺乏立体感,在插制过程中一定要多观察、多总结,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训时最好2人一组,这样旁观的同学,可以及时提醒,完善作品的不足。

二、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采取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考核的比例由原来的7∶3改为1∶1,即理论考试占50%,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占50%,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70%。考试题覆盖面广,题量大,以便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内容包括考勤、课后作业、课堂小考、阅读报告和专题讨论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注重基本操作技能

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插花艺术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技术和职业,农业部职业技能工种里早已设有插花员这一工种,插花员职业共设4个等级,需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后,方可以从事本职业工作。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到2011年花卉业从业人员达467699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5180人,花卉园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参加插花员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为学生就业准入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并推荐学生到花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提高了插花技能,学习了花店的经营模式,这些都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插花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有效实施

信息技术作为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不仅有效推进了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而且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纲要》指出:“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更是推进其有效实施的保障,两者的深度融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更加流光溢彩。

一、信息技术,实现了课堂情景的创意营造

1.信息技术,为导入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营造一个充满探究欲望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而信息技术,为课堂情景的创设提供了便利,视频、音乐、动画.....能快速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使课堂生动而富有吸引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如《神奇的自然现象――雨》一n中,课前老师播放视频《小雨沙沙沙》,师生一起边唱边做动作,在唱做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对雨有了初步的感受。上课开始,教师播放下雨的动态图,把学生带进了雨的世界,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加深学生对雨的印象,激发对雨探究的兴趣。此时,老师顺势提出:对雨你们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提出了很多关于雨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就是其中之一,自然地引出探究内容――“雨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情景创设,既达到了教师引出课题的目的,又为接下来学生主动探究做了思维铺垫。

2.信息技术,为活动情境的再现搭建了平台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受人力、物力、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外出实地考察活动不能全员参与。信息技术却能再现当时活动的情境,实现了空间的转移,让没有参与现场活动的同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执教《垃圾的处理――填埋实验及创意设计》时,教师通过一段录像展示实地调查垃圾填埋场的活动,从录像中可以看到同学们还没走到垃圾填埋的地方,就已经捂住鼻子,可以想象垃圾填埋场那令人作呕的气味;还能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把一个个大坑填满,覆盖着泥土的大坑边上,不时有污水流出,一个个小洞在不断冒气泡。画外音更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垃圾填埋的危害,激起了实验探究深入了解垃圾危害和创意设计新型垃圾处理方式的欲望,将活动引向深入。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知识探究的自主灵动

1.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辅助手段,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提供了方便,使知识的探究充满了自主灵动。如教学《魅力插花》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式引导学生学习插花知识,貌似热闹,但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思维完全被老师牵着。再构时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观察和现场采访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到了插花基本知识,课堂上通过PPT、采访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前期探究活动成果直观形象地呈现,和同学交流分享自主学习的快乐。在这里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插花基本知识,还将成果精彩呈现,灵动的知识探究方式,为下面的插花设计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理念,达到了指导无痕的境界。

2.信息技术,为突破难点铺路搭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些内容因为其抽象的缘故,很难通过单纯的讲解示范让学生理解接受,而多媒体却能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用声像、图文为学生再现一个可知可感的演示平台,以直观生动地画面来解剖这些操作或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如在执教《神奇的自然现象――雨》时,学生提出了“雨是怎么形成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雨的形成过程”动画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观看结束后,教师又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雨的形成过程,抽象的知识学习变得既有趣又形象。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场地、时间的限制,突破了方法指导的单一性,避免了方法指导的教授,便于学生观看、思考、记录,针对具体问题,可反复或某一段落观看,有效突破指导难点。

插花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选课 花卉学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2013Y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13-01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理念之一。在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课程设置多元化,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实现“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多数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主要程序为:先由教师自愿申报,再到学校主管部门审核,确定开课的课程并向全校学生开放,最后学生在教学网络点击选修。由于许多高校开设的公选课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在公选课教学组织的环节中存在公选课涉及范围小、学生选课受限制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上公选课逃课现象严重、公选课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等问题[2-3],同时在公选课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教材选用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结果导致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远未发挥其在实现教育理想中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公选课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结合我们在花卉学、基因工程公选课教学近十年的经验教训,探索公选课教学的一些改革,并在上述公选课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教材选用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作一交流。

一、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坚实专业知识、技能,又有宽阔知识领域,思想深度,能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二、公选课教学的授课方式

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连续性以及重点难点掌握较具优势,但容易流于呆板,保守,往往缺乏生动味性,比如本地没有的花卉、基因工程中的工具酶的结构、载体构建过程,课题上难以生动描述。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上述内容教学过程生动直观,一目了然。但多媒体教学往往时间太长,而公选课课时较少,因此必须两种有机结合、适当使用,或者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让学生课余时间观看。

2.课堂教学与实地现场教学相结合

公选课教学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贮备往往不充分,在知识的理解方面较专业课难,比如各种花卉,在课堂上尽管看过图片,了解了其用途等知识,但掌握不牢,常常下课即忘掉大部分。我们在花卉学的教学中,采取课堂教学与实地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在校园内辨识各种花卉,了解其栽培养护、常见用途、搭配。因为天天都可以随时接触,学生对之理解掌握就比较容易。

三、公选课教学的授课内容、教材选用

1.适应学生的知识程度

公选课教学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本身对公选课知识了解不多,如果一味强调专业性,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太大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别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科普性结合。在花卉学教学上淡化栽培育种,重点讲授花卉辨识、花卉欣赏和使用,而只要正确辨识花卉,在网上现在基本可以查找到学生喜欢的花卉的栽培育种知识。在基因工程讲授方面重点在大家比较关心的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等问题,而对基因工程的原理、方法、具体过程就只作一般科普介绍。在教材选用上以科普性类的书籍为主,也可以介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外学习。

2.注意实用性与“通识”性相结合

公选课教学的学生选择课程的目的除了对其感兴趣以外,常常还想了解一些实用知识。因此我们在花卉学的教学别详细讲授室内观叶植物、盆栽,还对干花、插花等也作重点介绍。同时,我们还在花卉学的教学中对花卉的欣赏,花文化比如花诗花词、散文、花韵花语、十大名花等也重点讲授,以达到观赏花卉对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心灵的重要目的。

四、公选课教学的考核方式

公选课的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学习目的能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合理都必须进行考核。我们的公选课教学改革了考试考查方式,一是开卷与闭卷考核结合:除了通常的闭卷考核方式外,采用课程论文、调研报告、花卉品种描述、花卉欣赏的诗词散文等开卷方式减少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考核;二是笔试与实验实作结合:花卉学考查除了笔试外,还采用制作干花、插花作品,阳台花木布置设计等方式;三是平时与期末结合:教学中加强对日常教学环节的考察,强调日常学习的重要性,增加课堂讨论环节的比重。花卉辨识随时进行,课外也可以抽查,鼓励学生课外查找优秀插花作品、设计。

我们的公选课教学特别是花卉学公选课已经进行了十年,每学期都有学生选修,极受学生欢迎,学生缺课、逃课现象少有发生甚至有外校老师带学生旁听。也发生过外专业学生毕业后抛弃原专业工作而从事花卉业的现象,对此我们不鼓励,但作为公选课教师也有几分欣慰与自得。

参考文献:

[1]关勤. 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1(4): 371- 372.

[2]李文博, 冯祖琴.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对策[J].中国科教博览, 2005, (4): 59- 61.

[3]浅析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9:132-133.

插花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情况汇报

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孕育积淀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成都平原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天府文明的母体和基础。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角度出发,农耕文化理应成为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一个重点。作为成都市第二批特色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单位,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充分指导下,我校汲取传统农耕文化精华,致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发展天府农耕文化的高地,大力实施特色院校建设,从文化特色、职业特色、品牌特色三个方面通过三年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成功结项。

一、学院的文化特色

“建设一流的高校,就必须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这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60多年办学历程中沉淀和总结的历史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认识指引下,在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凝聚了学院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体系,如“春风化雨润无声,于无声处孕芳华”般孕育了数以万计学生成长成才,为三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学院文化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全国,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61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师生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传统不动摇,秉持“守望田园,不辱使命”的“三农”情怀,确立了“勤奋、俭朴、诚信、敬业”校训,形成了“亲农、事农、兴农,敬业、勤业、创业”的学院文化精神,铸就了“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方向,学院办学特色日益凸显。这些体现农院人内在品格的精神内涵,已经成为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孕育了富有特色的育人文化

从建校开始,学院历届领导带领全体师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传导学院核心文化,努力培养学生三农情怀,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改革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双校区大园区”的办学格局;在专业构架上,充分发挥学院农业全专业链优势,“立足一产、接二连三”,大力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在天府文化传承上,建设了校史馆和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成为缅怀历史、传承天府文化薪火的基地;在教师素质提升上,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教学大赛奖项;在学生发展能力培养上,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上获奖,学院双创工作成果显著;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载体作用,社团活动有深度、有内涵、有品位、有价值;在学生社会责任塑造上,以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依托,积极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和乡村农户,践行在“服务三农”中成长成才的育人理念。

二、学院天府文化建设主要做法

(一)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建设有序开展

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切实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院13554发展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目标,科学构建和完善学院文化建设体系,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作出具体安排、部署,明确要求全院各部门(单位)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工作,在党政办公室成立了特色院校建设办公室,并对照建设目标和责任,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在全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班子齐抓共管、全体干部职工自觉参与的建设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师生人人参与的建设氛围;确保文化建设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督促、有检查,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实施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农院精神共同体

一是发掘学院历史传统,以项目和课题为牵引, 申报和立项《成都市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乡村文化建设助推四川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索》《成都平原农耕文化资源建设》《基于VR技术的网上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开发与应用》等院级、市级和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数十项,做好校史、天府农耕文化研究工作,揭示天府农耕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二是凝练提升学院文化精神,在更高站位上深刻挖掘和凝练学院新的办学理念和校训,开展“校风、教风、学风”优化提升工作,总结出特色鲜明、体现学院文化指向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精神。三是大力弘扬学院精神文化,打造 “农院大讲堂”,讲好“三农”故事;利用新入职教职工培训、开学典礼等平台,开展师生学院文化精神教育。

(三)实施形象文化建设,体现学院文化魅力

一是加强学院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建好“三微一端”、校园门户网站群等宣传载体,主动宣介学院重点工作、重大成就、典型经验等,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二是以校训、校徽等为基础对学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树立学院品牌形象。三是精心宣传教师模范、优秀校友,打造“农院榜样”,提升学院形象。四是建立校友工作机制,搭建母校和校友之间稳定沟通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推动校友工作深入开展和校友文化不断丰富。

(四)实施行为文化建设,尚学文明成为校园风尚

一是强化师德引领示范作用,把握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内涵和要求,培养教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二是促进学生素质养成,健全学生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严格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三是锻造文化活动品牌,重点培育“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技能大赛活动月”等主题活动品牌,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着力培育“品牌社团”,搭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四是成立了四川古典插花研究中心和中华传统文化重点系列课程工作组,建设了一系列天府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美丽乡村宣讲语言艺术》《茶文化与茶艺》《天府农耕文化》《川派盆景文化》《中国传统插花(蜀韵)》等二十余门课程,编写相关教材数十门,出版专著《天府农歌》等专著。

(五)实施环境文化建设,营造师生治学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