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乡镇财政 会计 集中核算 改革
引言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由县市级财政机构单独设置会计核算中心,在维持原有的资金的所有、使用以及财政管理主动权的基础上,通过单位内部的报账员对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办理会计核算业务,从而形成具有集会计核算、财政管理、审核监督等功能的核算体系。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属于会计委派制度的延伸,通过集中核算可以有效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避免腐败行为的滋生。对于乡镇财政所而言,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解决会计专业人员不足、会计机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可以不断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1. 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优势分析
1.1乡镇财政支出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乡镇财政所的职能要求其必须履行对于乡镇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以及监督职能,而现阶段财政所对于财政管理过于形式化,对于预算的审批控制不严格,直接影响了乡镇财政管理的实效。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实现账户的设置、管理以及核算形式的统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形成整体控制、集中支付形式的管理,十分有助于规范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指出的规范化,对于保障基层行政组织的资金支持,控制公用经费管理十分有利。
1.2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减轻乡镇的资金压力。现阶段虽然我国乡镇财政资金总量不断提升,但是随着税费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惠农措施的开展,乡镇财政资金压力与日俱增。通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对不同用途的费用支出进行分账核算管理,避免用于惠农政策资金被挪用,通过对乡镇财政资金审核实行有力的控制,规范各类资金支出,减轻乡镇财政资金压力。
1.3不断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在乡镇财政管理过程中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保证专项资金得以专项使用。同时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可以促使乡镇领导在对资金使用审批时严格控制,避免各项违规费用的支出。
2. 乡镇财政快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对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认识不全面。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变了传统乡镇财政管理模式,统一核算以及统一审查的核算体系,造成乡镇财政分管领导认为财政管理权限遭到限制,对于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存有意见。此外,部分乡镇财政管理者认为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对于乡镇财政管理职责执行力度差,导致财政管理混乱。
2.2乡镇财政对于惠农资金管理力度不足。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用于三农建设的资金支出项目以及总量不断攀升。惠农资金支出项目涉及到农林牧渔等各个方面,财政监管任务较重,对于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乡镇财政由于机构设置简单,专业会计工作人员不足,导致对于专项资金的监管困难,这些均是乡镇财政机构会计核算体系需要完善的方面。
2.3乡镇财政管理职能被削弱。通过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现了财政由乡镇上级部门直管或者采取财政集中支付形式处理,而乡镇财政所主要负责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这些改革措施导致乡镇财政所得预算管理范围缩小,乡镇财政整体预算控制能力被削弱。
3. 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完善途径
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低层次的改革途径, 与我国大力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应不断深化乡镇基层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提高财政会计集中核算的功效。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改革完善措施:
3.1进一步强化资金支出管理。完善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应重视对于资金支出的管理。首先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建设乡镇财政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安排乡镇财政预算支出以及控制指标,避免各项资金的浪费。第二,应加强资金审批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审核支出范围,避免违规或者超标准的资金支出。第三,对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以及奖金支出,应依照相应的标准依据严格控制,同时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3.2确保乡镇财政中心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政策统一,不断加强监管力度。由于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实质为乡镇财政县级管理乡镇使用,因此应做好乡镇财政所与县级会计核算中心的对接,确保制度制定以及政策实施的统一性。同时不断加强各自的监督管理制度,发挥乡镇财政管理的控制支出、缓解资金压力的作用。
3.3努力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保证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顺利开展,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应当构建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在支付标准的审核、支付顺序的明确以及支出控制等方面,严格依照相关法律以及政策规定的指标进行控制。积极发挥乡镇财政所的监管功能,遏制乡镇行政单位在资金压力下债务问题的发展,并不断结合农村改革建设,降低乡镇财政风险,为社会主义三农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3.4不断提升乡镇基层财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对于乡镇财政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业务水平对于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面对琐碎复杂的基层会计信息,财政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明确职责权限,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通过相互监督制约,坚决制止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违纪现象,保证财政管理的真实。此外,乡镇基层财政管理人员应当熟知各项法律政策,明确财政管理工作的关键,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并做好与上级会计核算部门的业务对接处理。
结语
乡镇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优势明显,也是我国乡镇基层财政管理改革完善的大趋势。为了促进这一财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应当不断总结分析制度推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做好乡镇基层与上级财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与互相监督,将各项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实现乡镇基层财政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博.万小榆 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浅议 [期刊论文] -中国电子商务2010(3).
[2] 胡建国 当前乡镇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期刊论文]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已是有目共睹了,它挤占公共事业财政支出,减少了财政对经济建设支持的力度。据调查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主要是:接待费用、招商考察(差旅)费用、车辆费用过高。这三大费用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40%~50%,而真正规范这些费用后其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10%~20%,这样,一年可平均节约30%左右政府行政成本。一个乡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百万元,一个县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千万元,一个市级政府一年可节约近亿元,全国一年可节约数千亿元。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现行财政预算与决算以及政府各部门财务核算体制监督不力。改革现行政府各部门财务核算体制,有利于加强对财政预算与决算以及政府各部门财务考核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治理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以下是本人的一点探索性思考:
1.单独成立核算政府各部门财务的机构,简称会计核算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1)编制政府各部门的年初预算,为政府各部门严把财务入口关。调查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计算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经费,从而制订各部门的年初预算;代办政府各部门预算追加事项,确保财政的每一笔款项都有具体用途。(2)代政府各部门进行会计核算与预算执行,为政府各部门严把财务出口关。该中心会计人员独立于政府各部门,不受政府各部门行政管制,而能更好地履行其会计职责。(3)由审计机关向该中心派驻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审计监督,及时纠正各部门违纪违规的开支,防止事后问题难以解决的矛盾;监督该中心会计核算,防止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科目,改变财政资金用途。(4)为政府和各部门提供财务信息报告。(5)向人大财经委报告工作。
2.党委、政府、人大制定《关于政府部门财务核算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办法》,明确该中心政府各部门的会计职责,规范政府各部门行政成本的标准以及行政成本确定的程序和方法。
3.该中心隶属人大财经委。主要理由是:(1)有利于人大履行监督职责。《预算法》、《监督法》规定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政府年度预算与决算进行监督。该中心各部门会计职责后,就直接掌握了政府各部门财务的真实情况,汇总后形成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状况,人大常委会可直接向该中心了解政府财政真实状况,及时进行监督。(2)有利于该中心会计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该中心会计人员独立于政府各部门,不受政府各部门行政管制,而能更好地履行其会计职责。加上派驻的审计人员对该中心会计核算进行日常监督,就能够确保该中心会计核算真实、合法。(3)有利于政府政务公开,民主监督。该中心设在人大便于人民代表了解政府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民主监督。(4)有利于人大财经委及时监督政府各部门财务管理工作。
4.该中心的人员组成。财政部门部分职能转移的相关人员,国库支付中心大部分职能转移的相关人员,抽调各部门的会计人员。
5.该中心基本工作流程。(1)接受政府各部门会计账薄余额。(2)该中心会计人员根据各自的分工,严把各部门会计资料审核关。(3)审计机关派驻审计人员对该中心会计核算进行再监督。(4)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账务处理。(5)编制会计报告。
6.改革的预期效果。(1)可大量节约政府财政资金,形成节约型政府。现在,政府各部门接待费用严重超标:十几个人的机构,一年下来少则五万元,多则五十万元,大都是一些请客送礼的费用;招商(考察)费用严重违规:一张盖有主办单位公章的白条报账,少则2~3万元,多则4~5万元,这些钱具体用途不明,存在较多的嫌疑;车辆费用膨胀:十几人的机关,公车三辆左右,一辆车一年下来的燃油、修理、工资福利等费用约5~8万元,公车私用现象普遍,损失浪费严重。该中心会计人员对政府各部门不合理的开支可以拒付(若政府各部门拒不纠正,审计机关可作出审计决定强制其执行),这就节约了政府行政管理费用。一个县级政府一年预计可节约近亿元。(2)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发展经济,加大公共事业投资,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地惠民。(3)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由于该中心严把政府各部门财政资金的入口和出口关,就能较好地堵住财政资金流失,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产生。(4)有利于政府精兵简政。该中心成立后财政的部分职能转移到该中心、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大部分职能转移到该中心、其它部门会计工作转移到该中心,这样相应减少会计人员预计1/3;同时年报汇总工作量大大减少,预计减少工作量2/3。(5)有利于均衡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变过去有钱的单位多发福利,没钱的单位就没有福利。(6)有利于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反应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该中心直接掌握了政府各部门财政资金的具体用途,汇总后掌握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具体用途,便于审计机关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方向。
[关键词] 规范加强 资金管理 创新 监督理念
财政专项资金,是财政部门为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具有专项用途,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促进各项事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门资金。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为突破口,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创新财政管理机制,严肃财政纪律,依法理财、从严治财,逐步搭建起规范、长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机制。
一、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不断增加,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财政监督和审计的情况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还不够高。如资金安排零星分散、多头申报、项目计划下达较晚、拨款不及时等。上述问题的存在,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又制约了政府统筹调控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各级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强化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与监督,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要和共性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专项资金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财政部门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促进城乡、区域、各项事业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乡、区域间财政投入水平还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保障力度还不够,一些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和公益文化等应当全力支持的公共支出领域资金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还需进一步加强
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大,单靠财政预算内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在增加预算内支出的同时,要努力拓展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投入的路径,挖掘投入的潜力。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收收支支,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子作用,通过财政贴息、信用担保、有偿使用、租赁等形式,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共同支持事业发展,做大财政投入“蛋糕”。
3.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门安排的事业发展资金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长幅度均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农业法》、《教育法》、《科技进步法》等有关法律要求相比,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研究逐步建立在国家法律保障下的、与经济增长和政府财力相适应的财政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形成方方面面都积极主动地支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仍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4.财政投入管理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随着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部门逐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主动研究事业发展经费的决策分配机制,推进“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资金拨付方式,探索财政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在规范资金管理的同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1.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
为解决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固化、项目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要在摸清各种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客观评价各种专项资金存在的必要性、规模的合理性以及整合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大力压减不适时或效益不高的专项资金,合并资金用途或扶持对象相近的专项资金,增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一方面把预算内安排的专项资金与部门预算外资金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形成“拳头”,解决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资金用途或扶持对象相近且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资金进行整合,统筹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对基层文化设施进行改善。通过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席磋商、共同审批的形式,建立“分头受理、共同研究、统一审批、重点使用”的工作制度,避免出现项目单位多头申请、套取财政资金的情况。整合后的财政专项资金以及新增资金,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投资方向,把握扶持重点,集中用于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2.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是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强化政策制定。要善于研究宏观政策,从全局高度,及时灵活调整财政政策制度,切实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度要突出可操作性,善于调动市场的积极性,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各级和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制度执行。制度一旦制定,就要将其具体化、细致化,目标任务要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人员,把精细管理明确到制度执行中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最后要强化制度反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发现问题,修订政策制度,保证制度的科学合理性。要按照“先有办法、后拨资金”的要求,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资金性质和部门实际情况,认真查找制度空白点,规范专项资金申请、使用程序,研究制定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明确专项资金的扶持对象、范围,以及资金申请、拨付、流转、使用的程序和具体要求,以进一步改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式,规范管理流程,从而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规范管理方式和资金分配使用
一是加强事前考察论证,建立备选项目库。为保证项目安排的科学性、规范性,事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按照本部门、本地区的事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事前对申请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进行考察、论证,并根据考察结果进行项目排序,建立本部门、本地区的财政专项资金备选项目库。二是实行投资评审和专家评议。对资金数额较大或者专业技术复杂的项目,财政部门要会同事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投资评审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投资评审口技术论证,由财政部门根据当年财力情况确定资助额度,保证项目选择的科学性、民主性、效益性。三是规范资金拨付程序。项目确定后,由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指标文件并拨付资金,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按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办理。对需要下达项目计划的,由事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下达项目计划,财政部门会同事业主管部门下达预算指标。需要签订合同的,则由事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四是逐步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财政部门应逐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专账,集中管理财政专项资金,并按规定用途和进度将资金及时、足额、直接拨付到用款单位,取消中间环节,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4.进一步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为使部门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增加预算安排的透明度,按照编制综合预算、项目滚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和建立预算编制基础信息库的要求,进一步加快预算编制改革步伐,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准度。按照“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同时兼顾事业发展重点”的原则,及时与部门进行沟通,根据财力情况认真核定部门预算。同时,创新管理手段,建立财政改革管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规划设计改革业务流程,把所有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技术含量和效率。
四、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理念
1.探索建立动态监督模式
为适应财政改革深化,特别是财政资金运行呈现代化、网络化的态势,财政监督应积极探索建立动态监督模式,对整个财政运行实行实时动态监督,将监督融入到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为此,财政监督部门可建立两个模块:一是监督模块。在国库支付网络中,财政监督要有最高查询权,能随时掌握国库资金的流向。二是控制模块。在支付过程中,通过设置控制模块,及时发现资金拨付中的问题,纠正违规行为,构筑动态监督“关口”。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作用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担负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重任。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的预算内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即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构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但随着我国机构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逐步推广,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相关的问题的出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功能的实现产生了严重影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的实现。因此,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利于促进综合财政管理改革、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预算管理是相关单位通过编制预算、业绩考核和内部控制等手段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来实现其既定的经济或管理目标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由收支两条线组成,即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包括短期的现金收支预算以及长期的资本支出和长期的资金筹措。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厉行节约,量入为出,降低行政事业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社会责任、发展计划及经济任务,结合本单位的管理目标和经济资源的运用与配置,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财务期间所有的财务收入与支出金额而编制的数字化的综合计划,其财务预算的目的是通过预算合理有效的适用本单位的现有资金,是单位内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资金的统筹管理。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特殊性,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资源,而财政资源是有限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按照预算管理制度,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的大局利益出发,运用相关手段实施资金的统筹管理。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来的资金,把有限的财政资源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单位和部门,一方面为保证单位自身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提高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费用,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通过一定的手段、渠道和途径聚集的资金,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再分配,真正实现财政预算的整体目标,因此财政预算的作用也就无可替代。财政资金通过财政预算手段,合理地流向预算各部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不断的与阶段目标进行差异分析,找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和修改计划,最终实现组织目标。通过预算收集的信息传递和分析,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制定政策的可行度,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各项事务活动的起点,牵涉的部门多,时间跨度长,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因此,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由相关部门组成预算编制小组,充分考虑宏观环境、现实任务等因素,分析预算实现的可能性和难度。但是目前编制财务预算通常仅仅就一个财务部门的工作,编制时间也不足两个月,且次年预算编制与当年财政决算几乎同步进行,单位会计工作量大,时间紧,因此工作质量不高。
(二)“零基预算”难以落到实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还习惯于“上年基数加增长”的老方法,不以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确定安排预算,相互调剂、宽打窄用产生差额,导致结余。采用“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编制预算,并未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未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只是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预算法。预算编制粗放、简单,使编制的预算和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不相适应,导致对事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单位和部门因预算过小、资金缺乏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在进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以“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的方法,“零基预算”打破原有预算基数,重新按支出项目轻重缓急排序的指导思想,恰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这种方法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刚性,并且由于体制的惯性,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习惯原有的编制方法,从而使得“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难以落到实处。不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必然会造成预算编制结果脱离实际,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闲置。
(三)财务预算在编制后预算执行不力,随意现象严重。其一,因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等原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结束之后,普遍缺少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科学控制、分析、考核和评价,资金投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对下一期预算的编制、执行没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削弱了预算应有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单位未实行预算执行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挂钩,预算执行没有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费现象严重。同时,虽然有些单位也具备相应的考核体系,但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大多只是形式而已,对预算执行未能形成真正的约束力。
(四)重总数,轻结构。近年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经费急剧下降,消耗性待摊费用急剧上升,造成了结构控制比例失衡。胡乱安排,随意支出财政经费的现象很严重。造成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结构经费严重不足,到了验收和审计的时候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疲于应付。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细化预算编制过程,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预算的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人员要学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要求,根据本单位的实有人数情况和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将本单位的经费包干拨款与事业收入等统一纳入单位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然后按部门预算要求根据核实无误的基本数据,填制单位基础信息表,科学确定本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基数,实事求是地填报各种数据。单位应该留给预算编制人员充足的时间,预算编制人员应摒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观理解
(二)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经常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会计法》、《预算法》,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准则和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相关知识,使大家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对在岗会计人员的培训,强化会计人员执行预算法规的意识,结合财政法规、税收政策制定适合本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责任人或会计主管的任职条件进行严格把关,符合条件的人员才能委以重任,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三)全面推行零基预算。要积极推行“零基预”方法,摒弃已使用多年的“基数预算”方法。与“零基预算”方法相比,“基数预算”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无法将所编制的预算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再者,以上年数为基础编制本年的财务预算,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因素,造成预算数额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可避免受到上年数的影响,从而使所编制出的预算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将零基预算落到实处。
(四)完善制度建设,强化预算执行监管制度建设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加强预算制度建设的核心应是建立有效的收支约束和执行监管机制。一方面,收支约束机制应涉及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单位宏观运行到日常具体业务,做到预算执行有章可循,并确保经费有计划,有步骤的使用,合理保证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另一方面,预算执行监管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预算制定后应经上级单位批复,完后严格按预算执行,同时还需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资金被挥霍浪费。
(五)重视支出结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时要恰当的进行归类,合理划分支出范围,正确核算,做到结构控制优先,总数控制兼顾。
参考文献:
[1] 贾康,苏明.部门预算编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政府采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政府采购的涵义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或政府借款.从开放的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工程及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又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一般来说,政府采购具有以下特点:采购的资金主要表现为政府性资金;采购的目的主要是实现政府的职能;采购的范围广、规模大,政府是最大的市场用户;采购的过程要求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购的市场存在软约束;采购资金的支出是稳定而且具有刚性。
二、政府采购是市场经济国家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政府采购可以节约财政资金施政府采购制度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节省大量的财政资金,这是因为政府集中采购能带来规模效应。国外的实际经验证明.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大大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节约财政资金,平均可节约10%。据我国推行政府采购以来的资料表明,我国政府采购的资盎节约率都是在10%以上,少数项目可达到30%~50%。
2.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促进廉政建设,有效地抑制腐败行为。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采购环节的透明度,从而有效地抑制各种腐败现象,树立政府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使老百姓放心并从中受益。
3 政府采购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公平竞争,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还可以支持国内忧势企业.扩大国内优势企业的市场。政府采购政簧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绢成部分,支持本国企业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是实行招标采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规范化程序运作,为供应商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企业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去占领市场,靠实力去竞争,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供应商的企业能否在招投标采购中脱颖而出,取决于它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的联接点应该在市场,政府对企业的限制与支持应通过市场来实现。政府通过鹦买国内优势企业产品或重点购买优势国有企业的产品,来保护民族产业,支持国内企业,从整体上提高民族产业和民族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起到支持国内优势企业、扩大国内优势企业市场的作用。
三、采购预算编制阶段
招标前主要是政府采购预算编制阶段,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工作的源头环节,既牵涉到采购范围的宽窄,也关乎采购起步阶段的规范。在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算编制不全、不细,导致预算的作用没能发挥,财政部门难以监管、采购人与监管部门的矛盾加深;预算编制的程序上先编制部门预算,后进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导致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两张皮”,采购预算流于形式等问题,在某些预算的执行上,特别是资金来自多个部门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
1、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是一项细致、复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好预算,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的质量,必须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2、预算编制的程序上要“有上有下”。各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预算建议数,主管部门审查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对预算单位汇总上报的财务收支计划(包括政府采购预算),由财政部门的主管处室初审并送预算处(有的地方财政部门成立了预算评审小组)审核后,向各单位下达预算控制数;各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结合本单位预算年度的收支情况,特别是财政补助数变动情况。本着“量入为出、不留缺口”的原则,对相关收支项目进行调整,包括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正式的单位预算。单位在调整政府采购预算时.应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计划,提出具体采购项目的实施时间。
3、预算执行中的资金管理。实行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资金,应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进行归集和支付。属于单位留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用于政府采购资金,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政府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于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通知采购单位将采购资金直接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四、招投标阶段管理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政府采购法》要求适用于招标投标的采购项目(或在数额限额标准范围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符合与适用招标投标等)必须无条件纳入招标投标范畴,并自觉遵守和执行《招标投标法》中的相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只要符合法定招标和投标的采购项目,无论是有多少供应商(或企业法人、合法的经纪人代表等)参加竞标,其过程不容省略,更不许变通。有时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半公开、半阳光”和半透明式的评标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采购需方主体或其他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促使同其有关联的供方一个幕后指挥者操纵多个投标人或以多个投标人的身份参与投标(其实质就是同一人所为),达到垄断和包标的目的;二是与多方投标主体串通,私下达成共盟和心照不宣(一人中标、成交多入得利)的协议。实现投标时个个压价或同标底线价,造成标随其人转和标非他莫属的态势。一般情况下招标过程主要有如下阶段:招标公告、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在这些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招标公告的有效时间和空间范围太窄,把很多有资格参加竞标的单位有意排除在外,以减少竞争对某些特殊的竞争者有利;由于招标时.同类产品的不同生产厂家的资质不同,招标单位在企业资质上做文章,提高进入门槛以为特定产品减少竞争或降低门槛为某特定产品进入;在投标时,把其他已投标竞争者的标书的信息泄漏给某个特定的企业以使该企业给出更有利的标书;在评标时,大多数情况是以产品的性价比为标准,即是多种因素的加权平均值的大小,权重的变化会使得结果发生很大的变化,往往对某些特定的产品的优点赋予较大的权重,最后导致结果在开始前已经确定了。另外在评标时,若某些特定的产品没有中标时,则以有效标数不够为由重新招标。
五、采购验收阶段
采购验收阶段是检验整个采购成果的重要步骤。也是政府采购程序中最后的检验步骤。采购合同到底履行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既定要求,只有在此阶段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履约验收是政府采购最后的守护者。然而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许多采购单位和机构只重视采购阶段,而对履约验收阶段很不重视,使采购验收成为了政府采购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问题如下:验收人员敷衍了事,验收结果缺少准确性;验收方案科学性差;采购验收环节缺失。为改善验收环节效率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深入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明确政府采购验收环节的地位。有针对性地成立验收小组。政府采购履约验收小组的构成一般涉及到如下人员: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机构人员、质量检测机构人员、供应商代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代表,另外如有必要还可以邀请纪检部门代表参加验收。
结论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财政支出的一种方式,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它打破财政支出体系的计划经济堡垒,搭起了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体系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桥粱。实行统一的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谢宁 对政府采购中招投标存在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工程建设200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