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蜜蜂作文借物喻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导学的过程是:导读—导思—导悟—导行。学生悟学的过程是:读书—思考—领悟—操作。
教师的导读—导思—导悟—导行,构成了导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这个导学过程由一条主线贯穿着,这就是以整体学习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启发引导。本课教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20个启发式问题,构成了知能训练,学法指导,德育渗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立体式导学体系。这20个启发式问题是: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3.“我”当初对小蜜蜂的态度怎样?为什么?4.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对小蜜蜂的态度?5.作者泼洒笔墨写荔枝林、鲜荔枝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6.“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小蜜蜂”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读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写小蜜蜂的句子,想这些句子的特点和作用?8.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作者是怎样赞美小蜜蜂的?9.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10.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1.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蚂?12.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13.概括说出蜜蜂和农民有什么共同之处?14.结尾一段以“我梦见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结有什么作用?15.回顾全文,想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你是怎样找出本文线索的?16.说说本文主题、材料、线索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17.作者是怎样成功地表现了主题?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18.“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你是怎样理解的?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无异同?举例说明;19.谈谈《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材料、表现手法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讨论《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篇文章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这20个启发式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这些启发式问题都是由知识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转化来的,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启发点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别设立在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学法指导点和德育渗透点上。这些启发式问题体现了知识目标的整体结构,即体现了具体篇章的整体结构。以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为导向、媒介进行导学,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都在训练的系统中。由于启发的综合性决定了训练的综合性、启发的层次性决定了训练的层次性、启发点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设计的启发式问题使知识、学法、能力及德育多项目标的训练相互交融;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多层次学习水平训练相互交融,使导学与悟学融为一体。
其二,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知识训练与学习方法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每个问题不仅问知而且问法,知法结合。如第15句,不仅问出了线索也问出了找出线索的方法。第18问,不仅问出了写作手法的特点,也问出了理解写作手法的方法,使导知与导法融为一体。
其三,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科学性是指启发式问题本身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规律。所谓艺术性是指问题的提法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使学习主体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习,从而带来教与学的轻松愉快,高质量和高效率。如第9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这一问,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作品思想都在问中,这就得到了综合训练。投石激浪,一箭数雕,这就是启发的艺术。教者启发的艺术性更高在第10问:“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这一句,画龙点睛,点出了作品的主题。第11问:“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这一句,由文章的表面进一步挖掘到了文章的深处,升华了主题。至此,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由爱蜜蜂、赞美蜜蜂升华到爱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从而收到了教者“缘文载道”与学生“循文悟道”相结合的导学效果。
在达成目标阶段,导学与悟学相结合还体现在导读与导思的结合,导读与导悟的结合,导读与导行的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读书,读书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领悟的前提。所谓学思悟行的“学”即读书,“行”即操作。学生的读书—思考—领悟—操作的悟学过程,其前提是读书,其关键也是读书。因此,教者导学的前提是导读,导学的关键也是导读。本课导学的特点是导思、导悟、导行都是以导读为前提的。教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层次的导读。一读——听读(配乐范读全文),想文章主题、线索、材料。二读——速读(读段),想“我”最初对蜜蜂的态度,划出体现“我”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句子。三读——默读(读段),想“我”为何对蜜蜂动了情,划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四读——轻声读(读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想这些句子、词语写什么?好在哪里?五读——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赞美蜜蜂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读——齐读(配乐)激情入化,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读——听读(配乐)《花蜜与蜂刺》,想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与《荔枝蜜》一课比较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这七读中,前面四读入理,第五、六两读入情,第七读是知识迁移。
这七读的设计与启发紧密联系,情理交融,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于读前给思考题(启发),使读与思结合;多层次导读,使思与悟结合;边读边想边划以及回答问题,口头作文或写作等(不单指本课而言),使悟与行结合。这样,导读与导思、导悟、导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完成了教师导学、学生悟学的有机结合。
4.总结评价。本阶段导学的目的是巩固达标水平,深化认知,进一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本课教者利用书后练习内容,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花蜜与蜂刺》(读前给思考题),幻灯片出示《花蜜与蜂刺》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写作手法、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比较《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课的异同。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本课的达标水平,也强化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向新的学习目标迁移。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荔枝蜜》一课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的特点。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定要有文采,否则就不能流传久远。所谓文采,就是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学会使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果我们想把人物写得传神,就要按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运用一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如果想把动物写的有“灵性”,就要运用一些生动的描写。这里对于动物的生动描写,不是简单地把外形交代清楚就可以的,首先你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抓住特点并不是让你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来写,例如《华南虎》里,虽然只写了老虎的背面,但是却抓住了“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的趾爪以及墙上带血的抓痕,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了老虎的“悲愤”,作者写动物就抓住了重点;其次,描写要从多方面来观察描绘,例如郑振铎笔下的三只猫通过毛色、动作、叫声、习性、命运等的不同描写来凸显出它们的不同,令人难忘。如果我们在对动物的描写过程中借助一些修辞手法,那将会使小动物们显得更加灵动。
我们写动物的作文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再现动物,而更应该借描摹动物来表达我们的某种思想情感,或借物喻理,或借物喻人。我们常常赞美春蚕的忘我,蜜蜂的勤劳,狐狸的狡猾,所以在选材时,我们要选择有意义的材料来写并在字里行间融进自己的感情。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写关于动物的文章时,能够细致观察生动描摹并且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那么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动物将会华丽再现!
【学生习作】
例1:
“丑丑”不丑
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初一(10)班 圣 涵
从未见过如此丑的狗。
八岁那年的清明节,我随家人去乡下扫墓,刚到墓地,就看见荒草丛中趴着一只狗,这只狗身上的毛有一块没一块的,不仅如此,毛色也极不均匀, 一片灰,一片黄;右后腿似乎有残疾,走起来一瘸一拐的,很不协调;浑身湿漉漉的,还沾满结了块的泥团。见到一只这样的狗,我的心情别提有多郁闷了,并且这只狗的双眼还直勾勾地盯着我们扫墓的供品,这明显是在打供品的主意,我心想:这只狗长得丑也就算了,竟还如此贪婪。于是我催促着家人快点离开。
我走在前面,却发现那只丑狗竟跟着我,我向前它也向前,我停住它也停住,于是我捡起一块小石子向它砸去,它撒腿跑开了;等到我继续走时,它又跟了上来。我束手无策,气愤地向前奔去,可不一会儿它就追上了我,并死死咬住我的裤角,我本能地抬起脚想将它踹开,可就在这时,一辆摩托车擦着我的身体疾驰而过,卷起大片淤泥溅在我的身上,我望了望躺在一边“呜呜”哀鸣的狗恍然大悟,哦!原来它是在提醒我。
就这样,这只丑陋的狗在我的怜悯和同情下闯入了我的生活。我给它起名“丑丑”。起初,我对它并不是很好,它也并不乖巧。我去玩耍时它会跑在前面挡我路,我写作业时它会扒乱我的书本,我高兴时会扔几根香肠给它,心情不好时就倒些剩饭剩菜给它;学习紧张时,竟会好几天忘了它的存在。
有一次,我在楼梯口边玩耍,由于地滑,一不小心踩空了脚,重重向楼梯下滑去。事发突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心里非常慌张,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我感觉到我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软软的,暖暖的,我下滑的速度立刻慢了下来,并最终停在楼梯中央。我缓缓地睁开双眼,隐约看见丑丑侧躺在旁边,大口地喘着粗气,腹部紧张地抽搐着,我顿时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危急时刻是丑丑用它瘦小的身躯阻止了我的下滑。我吃力地伸出一只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它的残腿,它哀鸣了一声,这声音撕心裂肺,正是这声音,唤起了我对往日的回忆:我从未真心对待过它,只是收留了它,但是它却知道用它并不完整的身躯,甚至用生命来报答我,这是一个怎样的灵魂。想到这,我愧疚地哭了。
从此,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形影不离。它送我去学校又接我回家,周而复始,从不间断。直到有一天,妈妈告诉我,她要送我去遥远的城市上学,由于各方面原因,丑丑不能相随,在反复思量和无奈之下,我把它送给了我的知心朋友,让她帮我照顾。两个月后,我回到家乡,不想听到的竟是丑丑失踪的消息,朋友告诉我:“丑丑在你走后一星期就失踪了,它每天从家里偷偷地溜出去,没日没夜地守在学校门口和你家门前,怎么抱也抱不走,后来听一位老大爷说在你老家乡下的墓地里看到一次,后来就不知所踪。”听到这里,我已泣不成声,既愧疚又悲伤,悔恨自己没有照顾好它。
虽然这件事已过去很久,但每每想到此事,就会发出感叹:谁说狗狗丑?有狗如此,此生之幸!
点评:文章极富传奇色彩,初读有日本电影《忠犬八公》的影子,却是小作者的亲身经历。难得的是文章结构合理,千字短文,迭起,从不一般的相识到舍命相救,再到最终的不见,读者的心始终被作者的文字和故事揪着,细节处理恰到好处,使“丑丑”的形象丰满到位,再加上作者在处以一句“这是个怎样的灵魂”巧妙地回应了标题――“丑丑不丑”。
(指导老师:孙春霞)
例2:
那只野猫
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初一(5)班 胡可依
我曾经见过那只猫。
六年级下学期的一天,像往常一样,我避开同学独自走小路回家,忽然听见学校旁的草丛中传来OO@@的声音。扒开草丛一看,是一只小黑猫。它真难看,一身脏毛粘成球团,浑身都散发着臭味;一只眼睛不知什么时候瞎的,眼脸因结疤已粘牢在一起。它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害怕和一丝凄凉。
看到它,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不是一样孤独吗?平时就不爱说话,现在因为学习抓得紧,朋友也疏远我了,更是形单影只。我蹲下来,轻轻抚摸着小猫。我想把它带回家,却又犹豫了。家里人不喜欢养猫狗之类的动物,他们不会同意我把这野猫带回家的。我放下它,去买了一袋生鱼片,拆开来,拿出一片在它面前晃了晃,“喵呜――”它叫了几声,然后两只爪子抓住生鱼片,侧着头,很快地咀嚼着。吃完生鱼片后,它蹭到我的脚边,舔了舔我的手,然后跳入了草丛中。
第二天放学,我又从小路走。忽然,树上一阵抖动,一个黑影窜了下来,正是那只猫!它就像一个久违的朋友,又跳到我面前。这样的重逢,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喂它吃东西,与它一同玩耍。
此后,我每天放学后都会走小路,而那只猫,似乎每天都在等我,好像冥冥中有过的约定。我每天都与它玩耍,和它说话。我告诉它学校有趣的事,老师讲课的情境,自己的烦恼……每当我与它说话的时候,它都卧在我的脚边,时不时地抬眼望着我,好像能听懂我说话似的。我觉得,它成了我的朋友,是我的知己。
渐渐地,我变了。变得比以前话多了,朋友也与我亲密了,成绩似乎也提高了。
日子过得飞快,我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我拿到毕业证书的那天,我准备去找我的老朋友――那只野猫。
突然,前面的街道上发生一阵异常的骚动。我的心莫名地感到不安。
“又是这只猫,快拦住它!又偷吃我的东西,我一定要揍死它!”
紧接着,一个黑影口中衔着什么在街中飞窜,后面紧追着肥胖的熟食档的老板。那个黑影就是我的那只猫!这时,一辆汽车从前方飞驰而来,撞到了逃跑的它。
“吱溜――”长长的刹车声响起,车停住了。那只猫却被撞飞在空中,重重地摔在地上,一动不动。我跑过去,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幕。
“撞到人了?”司机师傅紧张地问道。
“不,是只猫。”我回答道。
“哦,是只猫啊!”司机师傅似乎放了心,开车走了。
我抱起猫,站在树旁。在别人眼里,它只是一只猫,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我心里,它很重要。它是我的朋友,是我的知己。我真后悔,如果我当初把它带回家去,现在就不会这样了!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
我把它埋在树下,哭了很长时间。
从此,我和那只猫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