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城市体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组成,而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各自由一些子系统组成,如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大众体育则包含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等内容;学校体育则包含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等内容,子系统由更小的系统构成。体育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城市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城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城市文化微观层面上看是包罗万象,在文化角度上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历史演变的人类发展方面来看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文化进步的产物。

二、城市体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表现

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体育曾只是少数奴隶主、地主、资产阶级的一种取乐、开心、玩耍的工具,表现为城市文化中的贵族阶级消遣文化。但环顾现代城市,体育文化已发展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常见的“一家人去划船”、“成群朋友去登山”等已是普通市民们的平常之事。现代城市体育文化表现出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城市的现代化除物质文明的发达外,另外还表现在它的高度开放性、信息灵通性和文化构成的异属性;城市文化这些现代特性,带给城市居民的影响是生活观念新潮化、文化氛围时尚化。他们开始在日常的信息表中安排体育活动时间,开始关注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甚至高谈阔论假球、黑哨、兴奋剂。体育文化已走进千家万户,贴近你我生活。城市体育文化表现为平民化、生活化和社会化,除了上述的物质、意识基础外,现实基础造就这一结果也很显然。

三、城市体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化;休闲文化;徐州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we have comparatively negl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ecreational culture for many years. Though the insufficiency of fiscal revenue is among the reasons, the outdated conception is actually of more impor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facilities for urban recreational culture undoubtedly become a pretty important index. After paying off historical debt gradually, Xuzhou has been striv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creational culture,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Lots of facilities for recreational culture have been installed and provided a favorable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for 2 million residents and incoming tourists. Such facilities not only decorates the famous city of great military importance and makes it become the best of large and medium sized cities of north China, but also makes an example for surrounding cities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Key words:urbanization ; recreational culture ; Xuzhou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4- 67(5)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多少年来我们都相对忽略了休闲文化的建设,致使满足市民的衣食住行、学习、就医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成为城市管理者主要的工作内容。究其原因,地方财政收入的不足固然是限制因素之一,而主政者观念的落后和对现代城市理解的不周全乃是最根本的原因。今天,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城市的休闲文化建设情况无疑成为现代城市评价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指标”。

徐州虽然地处苏北,在江苏处于不够发达的城市行列,但近十年来,在逐步还清最基本的历史欠账之后,正努力致力于城市休闲文化建设,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图书馆、艺术馆、音乐厅、美术馆、体育馆、云龙公园、彭祖园、东坡广场、黄河故道公园等一大批休闲文化设施应运而生,为二百万市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游憩环境,也向大批外来游客展示了徐州文化多彩多姿的风貌。既装点了这个国内外有名的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使之成为我国北方大中城市中文化建设的佼佼者,又为苏鲁豫皖接壤的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做出了表率。在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中国最宜人居的城市排行榜单上,徐州赫然居于第十九位,让众多发达城市瞠目。

站在全国看问题,“美丽中国”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千万个“美丽城市”,“美丽中国”肯定是一句空话。而休闲文化建设无疑为美丽城市添加了多彩的一笔。

1 休闲文化建设缺失导致城市病

城市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将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生活结盟,人们的生活都以他人提供的物品和服务为继,同时又都为他人提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撑,是城市让人们的商品交易变得更为高效、快捷。在这个组织复杂的无形结盟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方便、舒适,所以千百年来,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消失的文明还是香火尚续的文明,城市都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近几十年来,国内城市休闲文化建设相对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病。

1.1 城市病的表现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发展;文化;城市建设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地发展地,也是人类的精神寓所。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文化――城市文化,它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

1. 城市文化的概念

1.1 城市文化及其内涵

城市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特点的一般文化,它强调的是标志性的或内在的价值,使城市充满朝气或者使其具有独特性,这就是城市文化价值所在。

城市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文化几乎涵盖了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换言之,广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指导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精神意识形态。城市文化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等。

由上可见,城市文化是处在整个社会前沿的文化,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超前发展文化。

2. 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可以说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也可以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即是一种城市文化。

2.1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在知识经济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会让城市人类充满朝气,从而把精力都转到城市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上,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其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其次,城市文化的发展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高素质的城市居民、大量的科技人才、优美完善的投资环境、积极活跃的文化氛围等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使得城市能够顺利地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高层次的人才、充足的资金,从而也就为增加城市的潜在价值,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此外,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在于其具有创新力,而文化正是创新力的源泉。因此,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2.2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的发展并不只意味城市经济的增长,它更强调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这些基础是指社会的文化经济结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基本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要使这些基础得到改善,除了经济数量的增长,还要依靠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必须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一个只有经济增长而文化贫乏的城市是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城市的。

2.3 城市文化塑造了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指人类对于城市形体(硬件部分)以及城市居民素质、民俗习惯、文化气息、服务态度等(软件部分)的感受所形成的城市总体印象,是城市文化在景观上的反映。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城市的形象有别,从而产生城市吸引力大小的不同,最终造成其竞争力的不同。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浓厚的文化氛围及文化气息使其城市形象倍受青睐,吸引大量外资和人才流入,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每年吸引了上百万的游客,创造了丰厚的旅游财富。

3. 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城市的第一形象就是建筑物的风采、风格、风韵及内外装饰效果等。好的建筑是经济实用、美观大方又和谐的,融和在人类社会及大自然中。

3.1 区域及气候因素差异导致城市文化的差异

由于区域及气候的不同,人们所需工作、居住的环境要求也就大不相同,建筑功能设计也会有很大差异;更何况不同区域的民众习俗和聚居习惯都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其汇集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不同的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其建筑风格。建筑,是城市文化风格中在实物方面的直观反映。优秀的城市建设文化需要政府正确引导、媒体的大力声援及投资开发商的积极拥护。

3.2 城市建设需要城市文化的指导

城市建设只有确立了城市文化的新理念,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城市房地产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中,才能实施科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们不能再用以前所谓的现代化就是高楼大厦、欧陆风情、方式建筑等这种简单的城市建设思维方式去搞城市建设。首先城市风貌要彰显城市品位,铸就城市文化中的灵魂。其次,城市建设要保证质量,突出建筑品位。总而言之,城市建设除了要提高投资建设者的意识之外,还要加强社会监督的效力,社会应多方面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城市文化。

4.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如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总的原则就是要进一步唤起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文化意识的觉醒,自觉地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从而更好地从总体上战略上掌握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方法。

4.1 制定相应文化政策,全面提高城市人的文化素质

城市人类是城市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整体文化素质和形象。城市人类素质高,有利于形成城市良性发展结构,使人们产生朝气蓬勃的创业精神,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反之,城市则犹豫不前,甚至倒退。

4.2 大力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事业的进步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一般地,文化产业是指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其主要包括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体育业等。发展文化产业是把文化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改造成传统产业,使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文化产业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4.3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塑造城市自我形象

城市自我形象是城市固有的特色和美感,是城市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人类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文化个性的反映,它能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近年来,我国在对旧城区的大面积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对城市的功利性和时效性片面追求,造成了城市文化个性削弱,城市自我形象表现不明显。目前,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改变城市的这种“缺乏特色”的弊病,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目前,住房市场是买方市场已成定局。房产商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也在打文化牌。比如,上海的房产商们,从广告战开始,先声夺人。广告用语散发浓厚的文化气息。总之,在城市建筑和发展城市经济方面要打好文化牌,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中外城市的发展进程表明,城市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文化能够指导城市的建设,是建筑蕴含文化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朱铁臻. 城市发展战略.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李植斌. 城市文化形象特征与建设. 人文地理.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一、工程施工企业的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是因企而生,所以企业文化也要因企制宜。作为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建设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先清楚自己企业独特的一面,把握企业的特点、员工的特点、施工的特点。只有看清了本质,形成的企业文化才会富有新意和价值。

1、企业文化建设难、推广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仅是精力的投入,而且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而作为工程施工企业,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职工群众,在外部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现场施工等方面均承受很大的压力。正是市场的压力和经营的困难,使得某种程度上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工程项目地域分散,周期短,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这些因素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除此之外,工程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分包队伍多,现场施工人员还有一部分为外雇民工,文化水平偏低,观念较为落后,综合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深入推广带来了难度。

2、企业文化要有强有力的约束。

工程施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像公路、桥梁等,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且整个施工过程是多个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由于工程特性和施工环境的制约,大量的隐蔽工程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检查、表面的检查,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施工工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以及“对工程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约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改变他们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消除“责任与己无关”的想法。

3、企业文化更注重“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植根于企业,人的因素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而对于工程施工企业的员工,施工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且一年有大部分时间从事野外施工。针对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低等特点,企业必须要建立“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力”协调和引导职工,用人本关怀温暖员工,让企业与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有力的内聚力和吸引力。

4、企业文化更注重“安全文化”。

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会存在高危险作业。拿我们路桥公司来说,桩基施工、梁板张拉、吊装等工作环节,危险系数较高,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职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随着周围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企业、职工已经普遍认为安全高于一切,对安全的认识、对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让职工能够安心的工作,企业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安全有保障,生命有保障,工作才有保障。

二、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的努力,并以此为基石,树立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盲目、随意的去做,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并着力突出企业的特性。只有这样,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其强有力的作用,使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

1、要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现状。

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重点,要提炼和完善企业的工作宗旨和经营理念。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确立了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但是,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同行领先地位,必须在打造精品工程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企业宗旨、质量意识、团队合作、竞赛能力等具体标准,检验和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并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具体深入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出更生动、更真实、更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内涵演绎出极具说服力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升华为企业职工容易理解和实行的企业文化。

2、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类型。

企业文化建设是综合工程,它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涉及人与人行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阶段,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类型。市场开发需要社会和行业内的相关信息来源,并要善于沟通;施工现场是一种过程控制,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注重细节,有的情况下还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人际文化;办公室人员需要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文化、服务文化……。每个岗位,工作不同,文化类型也须不同,但这些都必须统一于企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

3、要大力研究企业员工构成。

企业的员工构成比较复杂,有伴随企业成长的老职工,也有新招收的年轻员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工作态度、利益所求等均有不同,这就必然形成不同的个人价值观。而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融、互补或排斥的,这种统一或矛盾也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交融或文化冲突,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能否为每一位员工所接受。而且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地位、岗位、收入、前景、人际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范围和程度。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员工构成这一因素。

4、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各种媒体工具、艺术载体、培训上课等,除此之外,还应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比如施工现场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岗位明星评选、晋升提拔、物质或精神奖励等手段的运用。不能单纯的只停留在开表扬会、发奖品,而是要深入发掘人的内在品质和典型,通过这种挖掘的过程,让干部职工了解企业在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通过这种特殊的激励,让符合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得以强化,得到肯定。

三、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作为工程施工企业,现场是最基本的工作单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是广大职工奋力拼搏、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也是展现企业形象的前沿阵地。而文化,来源于现场,扎根于现场,是现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现场点点滴滴的沉淀与积累。所以,对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现场文化作为重点,把精力放到现场。通过特色、新颖、时尚的现场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现场文化建设重在做好以下几方面:

1、规范项目驻地和现场建设。

加强“三标”建设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通过基层专业样板创建,实现项目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和软件管理的规范化,全面促进现场文化建设。

2、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引导,把“安全第一”的理念固化到职工的思想中。强化对职工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宣贯,强化对标准化作业及知识、技能的学习,强化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和控制的灌输,使每一名职工全面掌握安全技能及安全知识,提高标准作业能力。

3、改善现场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改善项目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健全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生产现场、施工作业现场、道路交通等安全环境的治理。加大人本关怀的力度,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构建施工现场和谐工作、生活以及人文环境。

4、树立品牌意识。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1.城市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有一定土地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但与世界相比,发展还是很慢,1996年世界城市化程度已经达到45.5%,而日本在1990年就达到77.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土地是城市的依托,城市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转变为城镇人口,推动大批新城市的建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城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旧城的更新改造。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一部分土地,包括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2.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新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较多的一些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里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人均耕地较少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市,这里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全国还有607万公顷(0.91亿亩)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而在耕地面积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全国还有3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土地流失的危害。这些都说明,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也是不高的。

新《土地管理法》着重强调了加强耕地保护问题,其目标是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却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质量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减少。在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允许的条件下,绝大部分能开垦的土地已被开垦。此外,目前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一千多万人的速度增加,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吃饭”和“建设”给耕地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并没有缓解。近年来,耕地面积连年锐减,尤其是一些优质耕地的减少,很难靠开发来弥补。目前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仅仅1997年、1998年两年,全国耕地就净减少近600万亩。地方开垦条件差或土地后备资源的匮乏,致使其既实现确保耕地不减少的目标而又同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当困难。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0年,我国还要增加一亿多人口,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陡坡退耕、灾害毁地三项,可能还要减少耕地近一亿亩。

3.缓解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途径

在客观上,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发展。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较快地发展城市,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切实地保护耕地,使两方面得到协调和统一,在发展城市中尽可能地减少耕地的占用。

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土地集约化利用包括四个方面:(1)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2)农村非农用地的集约利用;(3)农村农用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大城市周围的高投入高产出);(4)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其中前三条是被大家所共识,而最后一条则未引起高度重视,而此条正是解决用地紧张的主要途径。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不但要从局部如某个城市或农村、某个地区或某块土地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要从系统整体(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加快城市化进程能更好地集约用地和节约用地,能够提高全国整体的集约用地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下面就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减少耕地占用的压力谈几点看法。

二、发展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关系

1.城市化建设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从而减小众多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城市和乡村代表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单元,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妇女职业类别和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而使两者的妇女生育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镇始终低于乡村的生育率。生育期一孩率城镇大大高于乡村,高达90%以上,乡村二孩率超过城镇的1倍多。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出生率为13.67‰,自然增长率8.36‰,而县出生率为17.05‰,自然增长率为10.04‰。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人口出生率仅为5.20‰,自然增长率为-1.80‰。我国历年市镇与县人口生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对比见表1。

表1我国历年市镇与县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单位:‰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市镇出生率16.1415.4915.4715.3715.1314.7614.4714.5213.67

自然增长率10.439.999.709.389.609.238.828.948.36

县出生率22.8021.1719.0919.0618.8418.0818.0217.4317.05

自然增长率15.7914.0412.1812.1712.0411.0911.0810.5310.04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有: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经济水平越高,总和生育率越低;反之,则总和生育率越高;第二,文化教育水平。无论是生育率、多孩率,还是平均孩次,有文化者都低于文盲、半文盲,并且,文化程度愈高,生育率、多孩率和平均孩次愈低,两者呈相反关系。造成城乡生育水平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也是妇女文化程度的差异。乡村文盲、半文盲率多,女性文盲、半文盲多及农、林、牧、渔业妇女文盲、半文盲多,这“三多”已成为乡村生育水平高于城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三,职业与劳动性质。劳动性质与文化程度有一定关联。脑力劳动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生育率低;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文化程度较低,这一因素与经济和其它社会因素共同的影响,使他们的生育率较高。职业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生育率的高低,农、林、牧、渔业妇女的生育率高于其它职业妇女生育率的2-3倍。而城市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减少农业人口,降低生育率。此外,计划生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加速生育水平的下降,而由于城市社会经济较发展,文化教育程度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较容易,能够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人口的减少又可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2.城市化建设有利于集约化利用土地,从而扩大耕地面积

如何做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两不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是转变用地方式,走集约利用土地、节地挖潜的路子。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整理宅基地,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而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粗放用地变为集约用地,并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是既积极而又有效地保护耕地的思路。一方面,城市容纳人口多,城市人均用地比农村人均用地少,土地利用集约度高。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见表2。表2显示,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农村始终较城市高出2-3倍。1998年城市人口为37942万,人均居住面积达9.3平方米,而农村人口为86868万,占总人口69.6%,人均居住面积达23.7平方米。以山西省为例,1996年5个地级市人均占地119平方米,农村人均占地则达192.93平方米。此外,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中心功能越强,人均用地也越少。与小城市相比,要素的投入产出率和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也较高。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各项指标见表3。表3表明,1996年全国城市增至666个,人均用地99平方米,其中,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人均用地66.2平方米,100-200万人的特大城市人均用地86.2平方米,50=100万人的大城市人均用地99平方米,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人均用地105.3平方米,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人均用地131.6平方米。而且大城市与小城市相比,产业密度(人均GDP)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利于耕地内部挖潜。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空闲出许多宅基地和非农用地,使这些宅基地和非农用地变为耕地,增加耕地数量。如前所述,5亿农村人口进城,若农村按人均160平方米计算,可减少占地8万平方公里,扣除城市建设用地5万平方公里,则全国可节约3万平方公里,即4500万亩;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可以使农民统一经营,连片耕作,减少不必要的路和田坎,增加耕地,使农业生产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表二我国历年城市与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对比单位:平方米/人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6.76.97.17.57.88.18.58.89.3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7.818.518.920.720.22121.722.423.7

表三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各项指标表

全国666个城市平均超大城市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100-2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50-100万人小城市20万人以下

城市个数(个)666112344195393

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1.011.511.161.010.950.76

人均占地(平方米/人)9966.286.299105.3131.6

人均GDP913815812144551306084006281

第三产业比重(%)37.249.343.838.834.129.2

3.城市化建设有利于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科技进步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城市和农村的集约化用地程度,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生育率的降低,从而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集约用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越高,农业人口越少。而城市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则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落后,农业人口多,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快等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使科技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假如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去开垦后备的土地资源和复垦荒芜的土地,从而增加耕地数量;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农业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田精耕细作,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反过来农业的发展又保证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三、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城市化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这两方面的关系,存在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忽视保护耕地的倾向。在如何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1.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从广义上讲,城市土地闲置是指:(1)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及时对土地加以利用,或土地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致使土地处于未被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状态;(2)各种非法批地所造成的闲置状态;未经批准已圈占了土地,以及未征、未用或利用不充分所造成的闲置等。1995年,全国开展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清理工作。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27.3%,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通过清理,已复耕240平方公里,占闲置耕地的88.9%;限期开发建设9000公顷;调整使用2000公顷;收回土地使用权4000公顷。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由于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和建设活动废弃土地约为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

2.城市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1995年,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结合贯彻国家土管理局《关于全面清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的通知》精神,对1992-1994年贯彻执行土地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了土地执法检查。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

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根据1995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全国640个城市建成区19264.2平方公里,空闲土地按10-15%计划,这些城市用地潜力达1926-2890平方公里,如按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用地指标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可安排城市人口1926-2890万,此潜力仅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土地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的内部挖潜改造能力。此外,我国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太低,1990年全国455个设市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只有0.31。城市用地结构亦不合理,在结构上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业用地比例偏小,道路用地比例过小的问题。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地不能尽其用,土地产出效益差,土地价值不能体现。1991年全国城市土地平均工业产值7277元/平方米,地均利税715元/平方米,且因城市规模而差别大,20-50万人口城市地均工业产值6625元/平方米,地均利税525元/平方米,20-50万人口以下城市地均工业产值2459元/平方米,地均利税265元/平方米。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用地规模过大

1996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单位数2336.33×104个,职工1.35×108人,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镇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其余98%的乡镇企业少数在集镇,绝大多数在村及村以下。由于过度分散,使用地规模至少增加1/3,出现了不注意节约用地,大量圈占农田,削弱农业生产的问题。

5.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长需要相应的土地供应,从而占用部分耕地,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盲目扩大占地规模,把城市的合理发展不适当地变成乱占耕地,应予以纠正。1986-1995年,我国城市数量由321个增加到640个,增长近1倍,城市人口和城市非农业人口分别增长65.1%和51.6%,城市用地面积和建成区面积分别增长42.5%和90.2%,建成区平均每年扩大1015平方公里。城市越小,人均建设用地越多,小城市(20万以下)分别为特大城市(100万人以上)和大城市(50-100万人)的1.91倍和1.62倍。

四、发展城市化建设,保护耕地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已面临耕地不断减少的严重威胁,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既加快城市化进程,又切实保护耕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城市容积率、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标体系,既有利于城市化建设,又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既达到发展建设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的作用,缓解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变矛盾为协调和统一。

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从而综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势,达到宏观调控土地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必须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起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占用过多的耕地,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4.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城市的发展建设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多地通过实施旧城改造,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增加城区容量;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坚持城市建设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把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土地。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服务。

5.根据具体情况,改革现有有关不利城市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和政策

制定出一系列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政策,改革现有有关制度和政策,以利于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如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凡是基本上放弃农业生产,脱离农村,在城市做工、经商、经营企业,并成为自已和家庭的生活来源;长期居住城市并有自己住房,或有能力长期租住房屋的农村居民,应该改变户籍关系,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享有同其他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已经获城市户口的原农村居民,不再作为农村居民,也不再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收回分配的责任田或口粮田。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脱离同土地,特别同耕地的直接联系等。

6.依靠法律、法规制止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

对于城市化发展中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必须依靠教育,法律、法规,严格审批手续,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对重复、潜力挖掘不够等乱占耕地的项目则严格禁止,防止借城市化发展理由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失。

总之,城市化建设对减小耕地的占用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十分有效,我们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搞清城市化建设(规模、速度)、耕地、经济承载力、人口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节约利用耕地角度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措施和政策,探索城市化的发展途径,不断挖掘城市土地的潜力;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土地管理体制。

城市化道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发展同社会生产力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客观存在着。世界城市化道路的发展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人口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既指示了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也衡量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当然城市化建设尽管占用一部分耕地,但远远低于限制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及农村人口非农业占用耕的数量。因此,为了实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发展城市化建设。但在发展城市化进程中,要处理好保护耕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1999

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

3.国际统计年鉴,1997

4.刘岳等编:国人口分析与区域特征》,海洋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