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认清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其目标现实挑战,探讨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现实挑战
1、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从三个方面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培养规格而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等。
(1)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并非是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所崇尚的,也非单纯的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型的人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教育应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从培养规格要求定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所以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要求应当具备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其次,在操作与技术上具有更高的组织指导和开发创新等能力;再次,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彰显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
(3)从知识结构要求定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两个基本模式:通才和专才。以上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如果说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纯粹的培养通才或专才,已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必须走专才与通才相结合之路,在充分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
2、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1)转变独立学院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依然继承着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其人才培养目标亦是缺乏多元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定格了人才培养类型――理论型人才,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严重缺乏应用性,这与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相违背,不利于培养出优秀人才。因此,独立学院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然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2)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将决定课程设置的定势,课程设置往往以培养目标为理论依据。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以单纯的培养理论型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也严重倾向于理论课程。纵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之课程设置部分,我们不难发现理论课程比例远远超过了实践教学部分,比例差距甚远。因此,独立学院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已然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3)转变“单一的学科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一直以来以学科化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以理论型为主,严重缺乏应用型人才,这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必将导致人才失去竞争力。因此,独立学院转变“单一的学科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4)转变“双师型匮乏”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继承着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外加独立学院的教师基本来自高校,因而理论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亦为理论型,独立学院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因此,独立学院转变“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然成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
二、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路径选择
1、依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决定着独立学院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不仅要重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即重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结构;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其个性化发展,促使其不断成长;同时还要迎合市场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依据市场调整培养目标。[3]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实践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该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首先,要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增加实践环节在学习期间的比重;其次,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形成“特色+文理交叉+各类限定选修” 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再次,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要和企业需求来参与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通过参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课程的开发,实现“能力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3、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转换观念,大胆革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十分重要,也异常必要。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以学校为主的合作培养模式,可以探索尝试转变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为以企业为主的合作模式,保障企业行业的合法权益、激发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中来,从而调动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4、加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何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教师应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事课堂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又掌握较为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熟练的掌握企业实际运作方式和实际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匮乏,是独立学院面临的巨大难题。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教育,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人力资源优势, 派遣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独立学院的教学;独立学院亦可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的企业理念和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的开发等;或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5]
【参考文献】
[1][2][3] 荆光辉,张润泽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思辨与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6(6)48-49.
[4] 沈云慈,刘胜林.市场机制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对比[J].职教论坛,2010.2.6-8.
[5] 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作者简介】
黄 胜(1983-)男,汉族,江西九江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生态学.
关键词: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35-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促使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理念发生变革,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操作技能以及创新性思维,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亦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市场竞争背景下的企业更需要最短时间内便能在岗位上“独挡一面”的员工,而不是再经过企业培训后才能上岗的“半成品”,所以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能够保证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动手实践机会,并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途径,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二、“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内涵。“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以及合作发展的培养方式。它将企业软硬件资源,包括培训师资、实训系统、实验设备、职业标准、企业文化等相关因素嵌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切入点,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成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校企合作培养的必要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种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中软件编程、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动画制作、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较为密切的方向均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在国家信息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称心的工作。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自然对接。
“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丰富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资源引入课堂,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职业人。
三、“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1.合作企业的遴选。在校企合作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分别担负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与企业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效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应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单位,该企业应该具备条件:(1)师资力量雄厚,企业讲师应具有系统的多项目研发能力。(2)有一定规模的实习实训基地。(3)具备实习实训软硬件资源,较好的实训平台、技能测评系统及考试系统
2.“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可分阶段分层次逐步进行:(1)实训的内容针对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网络类课程、网站建设类课程等。(2)实训的对象分为学生和教师。
在课程结束后引入为期2周或更长时间的实训课,通过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分组讨论、分组完成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等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将企业职业标准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升综合运用系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企业讲师在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并且较早地接触新技术、新知识并进行应用。教师经过企业的“实训”后可拓宽视野,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并通过对学生相关知识的传授,力求使学生能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一整套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紧贴社会需求,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教学体系。
2.共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赖于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而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提供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教学,实验室、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和工具,从而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高度匹配,进而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专业要求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也即现在呼声颇高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讲师不论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较高校教师“技高一筹”,所以要使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首先必须将教师“武装起来”,而“武装”的一种途径便是借助于校企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使得教师能够具备软件项目实战、新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和素质,更加企业化、专业化、职业化,更能紧跟技术前沿和就业需求。
构建由企业讲师和我校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优化教学资源,发挥企业讲师的智力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锻炼和培养我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与高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申请课题和专利,共同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使教师能够获得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找准方向,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科研能力,使得教师能够独立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独立申请及完成科研项目。
4.提升教学服务水平。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实训平台,为学校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和工具,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升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学生迈向更高的台阶,并且为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贮备知识,争取在竞赛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
5.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密切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为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一方面,通过企业甄选的学生被安排到企业工作或者推荐到合作企业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实训,获得被社会认可的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应用技能,在择业时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大众创业”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加强创业意识、创业过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创业热潮,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就业。
6.成立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的校企无缝对接的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教学计划按照“X年+Y年”模式执行,在前X年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由高校教师承担教授任务,而在后Y年,专业核心课和课程实训课由企业讲师承担教授任务。
通过先进的项目平台及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以企业用人要求为标准的职业能力,实现从仅注重理论知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死板的课本知识到实践能力提升、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自然转换。
7.共建专业。对现有专业,面向在校生及新生进行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新建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进度。联合招生和培养,通过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五、小结
高校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学生的成功就业为导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达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阳立高,韩峰,刘建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2):273-274.
[2]徐艳清.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9):109.
[3]柳婵娟,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24):9-10.
[4]朱昌平.校企合作提高IT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02-105.
[5]冷士良.对“联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6]王力纲.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4-5.
随着科技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高校的扩招,也迫切需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本文是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为LED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全球环保、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下,半导体照明LED(LightEmittingDiode)已被公认为是健康、节能、环保的照明革命。在各国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下,相关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加速市场渗透。2015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已达257亿美元,渗透率为31%,预计2016年将达305亿美元,渗透率可提升至36%。国内LED产业也蓬勃发展,2013年下半年进入稳定发展期,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LED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沉淀,我国LED行业缺乏的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照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人才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仅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临时培养人才,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出现人才流动,让企业有许多的顾虑和矛盾。因此,广大高等院校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尽快设置和完善相关专业体系,成为培养我国LED人才的主体。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立足于“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客观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本身也需向应用型职业教育转型,LED应用人才的培养应走深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之路。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才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同时和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了适应长三角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在2010年申报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针对LED产业链,课程覆盖光、电、热、材料等专业领域,以培养掌握LED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长三角LED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这项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践行转型,立足应用,定位半导体照明,服务地方,实现“新型”转型发展工程是教育部力主实施的旨在推动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科技大学战略改革的重大项目[2]。本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的指导下,本校进行了“二次转型”,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理学院建立专业初期,坚决执行教育部和学院的指导方针,坚定走“工程应用”的发展方向之路。在进行广泛的学科调研和市场考察后,学院领导及相关专家充分分析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急需人才结构,确定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LED封装和检测为切入点,面向LED上、中、下整个产业链,以传授LED专业前沿知识和应用操作技能为主,培养LED行业各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适应科技新兴行业的发展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力争实现从“新建”专业到“新型”专业的跃迁。
(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用”之路,开放办学,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LED上中游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之一,也是最大投资开发区之一。其环境优良,劳动力富集,并拥有上海、扬州、宁波、杭州四大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聚集了众多外延芯片制造和封装企业,产业链条齐备,规模宏大,急需LED行业相关人才。目前,上海市已在半导体芯片制造和封装应用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与企业群,也需要LED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区域的LED行业经济结构为本专业提供了校企合作必备的实施平台。校企合作,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3]。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引导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提供LED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一流的生产工艺,体现企业的引导价值。另一方面,学院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结合企业反馈与需求,与企业环境相融合,在校企实践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教育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三)以市场为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思维创新,学生教育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LED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渗透率不断扩大。但由于LED产业链生产加工门槛低,简单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降低,许多企业处于倒闭边缘。在此境况下,LED企业求生存要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技术创新。企业须面向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教师研发团队可将研究场地建立在企业生产线上,以企业的产品需求来引导研发方向,将产品研发作为科研的驱动力。教师把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汇编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一手资料,同时学生也可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行企业导师制,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引导学生创业和就业
企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行业认同感和企业文化形成培育的载体,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纽带[4]。要想有效地发挥实习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除了通过组织、制度和监控等手段来严格监控实习基地的各种工作正常运行外[5],合理的学生指导和学习的模式也非常关键。企业导师制就是非常有效地一种现代化学徒培养模式。学院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技术骨干、人事经理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通过亲身传授,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术,行业的认知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此学习模式能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岗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勇于创业的学生,企业导师可帮助分析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创业方向,提供相应人脉资源,使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三、人才培养体系取得的成绩
我校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充分证明了“产学研用”是校企结合的有效模式。理学院立足LED产业结构、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努力打造生产、学习、科研、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校企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训、技术研发,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多赢,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改变传统教学框架,完善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引入LED先进理论和工艺设计理论
以《LED照明技术及实验》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LED固晶、焊线、点胶等封装工艺、提高外量子效率的因素及常用方法、FlipChip、涂敷点胶、CSP等先进的封装技术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并建立了“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本课程教学活动包括三个环节:(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完成;(2)LED封装流程的感知认识和生产见习,在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完成;(3)LED封装流程和光电检测技术实践,在“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完成。此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LED封装相关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和技术前沿,熟练完成LED封装生产线各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够快速成为一线操作员。至今,已建设完成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LED设计与应用实验室、光电热设计模拟实验室、固体发光材料研究实验室、光电综合实验室及工程光学实验室,并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本专业编纂的教材主要有《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工艺》、《LED照明技术及实验》、《LED电源驱动》、《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部分教材待出版)。总之,本专业从学科特点及行业发展出发,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两方面来完善教学活动,不但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且覆盖行业基本技术和生产工艺,同时兼顾行业前沿及发展态势。
(二)公司高管参与课程设计和考核机制管理,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公司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用准公司模式来进行实验流程管理及成绩考核
为使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围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本专业进行了6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联合开设实验项目”的申报建设及教学活动。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开展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工作共同建立课程试题库,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的1/3,且将公司的规范管理制度引用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过程考核,将生产标准作为试验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此类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及时更新和增加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流程。
(三)以校企联盟和实习基地为基础,将实验内容和公司流水线有机结合,实现公司见习—实验室实习—公司流水线顶岗实习,以探索培养初级技能人员模式
产业系统较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生产实践、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专业建设至今,我院和上游企业(上海博恩世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晶品光电(常州)有限公司)、中游企业(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游公司诺臣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嘉兴天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上海产业化基地、嘉善恒杰热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光研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坤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将实验操作部分和企业生产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LED相关产业生产流程,并参与生产实践,同时体验了企业先进技术、前沿工艺、社会需求、市场导向、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考核机制,培养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教育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四)专业教师分工负责LED上中下游不同领域,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申请国家支持项目以及和企业的合作项目,以学校为主体发展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共建企业创新孵化器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有5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1年的“产学研践习”,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形成LED封装及设计、LED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固体发光材料、LED照明灯具设计及光学测量等研究团队。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研支持项目,10项企业合作项目及联盟计划项目。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实现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
(五)立足LED行业,夯实学生基本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中、高级研发人才,促使学生带着技术和成果去择业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本专业提出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吸收学习能力较强、立足于本专业发展的学生,使其参与到科研项目,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冠名的设计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并且深入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技术学习及设计,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课题申请,立足使其成为中高级研发人才,并取得丰厚成果。目前为止,学生申请的上海市和校级创新项目已达30多项,专利13项,为企业设计产品3项,参与企业冠名大赛26人。此培养方式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并有多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企业。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提供了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需求指导校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促进企业和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服务企业和社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LED相关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层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高效管理和学校事务的冗长审批对接不太融洽等,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探讨更加健全合理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112.
[2]张今朝,朱海燕,谢林明,等.高校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27-230.
[3]康亚华.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4,(09):53-57.
[4]胡永青,徐颖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34-37.
[关键词]校企合作;四方联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70-02
当前,人才供需矛盾愈演愈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尽管各高校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致使校企合作的目的难以达成。其中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接触较浅;二是企业积极性不高,这使得校企合作常常呈现出短暂的、初始的合作状态,无法实现持续性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提出三项原则来指导校企合作的形式,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中心思想,这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最本质的出发点,不应在后期的合作中背离这个方向或流于形式;二是学校与企业应多方面深度结合,以避免片面地接触难以达成培养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三是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利益,只有企业获得了利益才能提高企业参与及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校企合作是持续的、良性的。
本人认为可通过以上三项原则作为指导思想,以学校或学校联盟为主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出四项校企合作工程,并以此实现多项合作形式,开展若干项目;以期做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扩展培养成果,促成校企共赢局面,夯实合作关系,提升合作深度;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持续的合作体系。
1 主抓“人才培育工程”,做实应用型人才培养
1.1 企业参与学校教育
学校招生就业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多方面与企业需要接轨,分析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和需求,提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共同提出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专业课教材;并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共同对学生完成的生产成果和掌握的实践知识进行考核,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最终促进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1.2 校企合作培养
(1)订单培养及冠名班。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学生零学费入读和零距离就业,为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对订单班、冠名班的教学管理,将与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紧密相连,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更新等的发展而变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顶岗实习。有效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并完成企业交给的生产性工作任务,承担、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职业能力及素质获得提高。
(3)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学校还可以通过合作从企业方获得实践场所、实验设备、资金和生产一线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支持。最终促成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4)校企联合办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均负有不同比例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调整以及成教学任务上也均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部分行业或企业还将对获得大学学历的毕业学生颁发行业准入证或企业设置的资格证书。
1.3 应用型人才针对性培训项目
(1)就业培训及职业规划辅导。通过培训和辅导增进大学生个人对自身、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发展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健全的职业自我形象,具备良好的职业决策能力。此外,该项目应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这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学习,并根据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专长优势来设计自己,建立起一种职业目标、职业理想。
(2)毕业生岗前培训。基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入职前培训,为达到企业就可以定岗实习,缩短学生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3)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精神。并对具有创业意愿又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通过系统性、渐进式、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让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企业人士校内讲座。利用企业资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召开一系列讲座,为学生打开视野做出贡献。
(5)资格技能培训及国际教育合作。开展行业或企业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及实践项目。同时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开设国际性资格培训实验班,积极探索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全球视野并拥有善于处理全球性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1.4 应用型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
(1)应用型人才大赛。通过举办应用型人才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熟悉企业实际运营。同时,大赛也将起到激励应用性学习的作用。
(2)应用型人才测评。建立应用型人才测评体系及标准,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企业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学生通过既定模式培养后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二是对培养模式的评价。
1.5 持续性人才培养及支持
为保证学生能够在发展的社会及职场中展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学校将对学生提供继续性、持续性教育。即学校将在学生毕业后继续支撑及培育学生职业发展,并辅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专业问题及其他问题。
2 创建“人才管理工程”,保障学生实操能力,提升人才流动监管力度2.1 职业生涯跟踪服务
建立了学生就业及工作管理档案,向企业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考评,对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的动态跟踪。与企业共同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定期进行跟踪信息反馈交流。密切监控学生方及企业方的就业率和流失率信息,并和企业一起分析建立改善措施。
2.2 人力资源测评服务
对已进入企业的毕业生,校企合作机构依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及发展状况制定员工应用性能力评价体系,与企业共同实施学生的操行考评以及对岗测评。及时发现学生在实操工作中的能力短板,或为适应企业调整或发展的应有素质,从而及时完善或修正学生的理论知识或应用性能力。
2.3 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
平台建立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人力托管、人力外包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服务。企业对用功人员的需求、要求以及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项目,直接由企业与平台方接洽。这既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及人事成本对企业造成的风险,摆脱杂务干扰,引导企业专心经营核心资源;同时,作为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构以及人才的输出方,也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优化及管理提升。
3 推进“校企互利工程”,促成校企共赢
3.1 企业培训服务
(1)大学专业介绍。通过培训,学校向企业介绍所设专业的使用方向,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的各种类型的专门人才。还可以把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及奖惩情况等,利用表格、录像等手段,提供给企业查阅,并向用企业介绍、推荐合适的毕业生人选。最终实现专业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专业使用得当。
(2)企业员工培训及继续教育。通过调查和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梳理,开发并开展企业培训课程。针对工作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开展短期或长期培训,满足受训职工技能提升、岗位转换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大学也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服务;以及对需要进入大学再深造的员工提供申报学习指导,降低准入门槛。
3.2 企业咨询服务
平台可利用自身的知识性人才集聚优势根据企业的需求展开理论或知识的研发,企业提供与其核心业务相关的前沿科学的战略性知识。同时,平台还利用与各行业合作所获得的大量行业信息以及高校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
3.3 企业形象建设
以企业形象建设作为出发点,通过教材共编、企业案例编写、开设讲座、合办大赛等方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向师生宣传企业及其产品,培养潜在市场。促进企业自身经济发展和产品品牌的树立。
3.4 创业项目投资
平台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创业项目或校企共建项目的可行性及营利性实施评估,并在人员、设备、物资、技术、场所、资金等方面以入股或借贷等方式进行投资,并在项目获利后按投资办法获取利益。
3.5 设立行业标准及行业准入资格
校企共同制定部分行业的行业标准及行业准入资格,开设新的资格技能证书。通过平台进行广泛的推广及运用。最终树立企业在行业中的权威形象及标杆地位,规范行业发展及用人标准。
4 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工程”,夯实校企合作关系,加大合作保障力度4.1 校企共建理论转化平台
校企通过共建理论转化平台,即可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将避免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能力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脱节。
4.2 校企双方员工签订双合同
校企双方员工签订双合同,院校与企业订有共同使用或借用人员的合同。双方员工均在校企双方担任明确而实际的职位,履行具体的任务。
4.3 共建研发实验室和开展合作研发项目
大学与企业共同注资建立研发实验室或共同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相应的合同安排,使用实验室或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其中,企业可借助高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手段。
4.4 建设科学园
科学园是通过校园土地出租等方式,吸引众多企业参加的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其主要功能是为园内公司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并提供市场经营、企业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推动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密切联系,促进科学成果的转移及物化。最终实现产研结合。
参考文献:
工程背景
“工程”与“科学”“技术”不同,它强调的是系统、集成、整体安全、经济,还要与环境和社会相协调。未来的工程师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和有关职业、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①工程教育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对工程教育的支持,也离不开通过知识拓展、方法创新、工程实践等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而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的产、学、研合作以及工业、企业的合作环境。
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
实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技术专门人才培养规模,扩展多层次人才培养的辐射面,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该模式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具备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进行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产品开发与创新以及广告的设计,具有处理人、产品与环境友好关系的综合能力,能在制造业、IT产业、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实施举措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委员会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对校企合作作出全面的规划,并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企业应及时将社会对高级设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根据生源、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特点及教学重点等,确定动态学分制,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学校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既要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每年应分批次接受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实习,并选派优秀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