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培训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时至保险网络一周年之际,有很多感想,感慨,一言难尽啊,我2000年进入寿险公司成为一名寿险顾问,虽然做保险时间不长,但是接触保险10年的时间,心态的成熟让我爱上了保险这个还在被人看不起的职业。并从一个普通业务员,营业部经理一直干到内勤营服经理,经历风风雨雨,实现了人生的大转变,一年前,我调往某保险公司一支公司负责营销培训工作,但随之而来的每日课件让我烦恼,整天为早会课件发愁,领导埋怨课件太老,员工抱怨课件缺少吸引力,没办法啊,“ 穷”则思变,百度一下吧,保险网络一下进入我的视线,进去后,发现了很多好的急需课件,但很多课件还不能下载,需要注册,我想可能收费,就没有注册,现有的课件下载下来用一下吧,第二天,我用了保险网络下载的早会课件,早会异常活跃,气氛超乎寻常,公司领导大加赞赏,员工反映热烈,要求以后多用点这样的课件,没想到到啊,保险网络的区区几个课件,使我在公司的地位得到提升,使我在员工中的形象得到改善,当天晚上我试着注册,挺方便,用QQ就可登陆,而且免费,我高兴啊,这下我可找到后台了。
我的工作成绩也一天比一天好,早会课件不再是我头疼的事,变得轻松简单了许多,虽然还是不够优秀,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在保险这么每天坚持,我相信我会成功的,保险网络让我更多的了解了保险,更多的了解各家公司的特色,有了专业的比较,让我能更好为公司讲产品
自从进了保险论坛,没事我也上传很多课件,链接不少保险视频,迷迷糊糊……有时又因为自身的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而烦心,就想:我瞎折腾啥呢?什么都不懂,也没一毛钱的关系,还在里边做了贡献,我就被好多问题困扰着,呵呵……说实话,起初就是因为好奇!又游客,到注册,再到维客,经历不少曲折,产生了不少误会,同时也一步步看到了保险网络的成长
每天下班回到家,无论多晚,再累,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论坛看看,不然不能入睡。因为,这里确实有好多吸引我的地方,开阔了我视野,短短的几十天,保险网络群,我受到了好多认识不认识的朋友的帮助,我想这也许就是只有在保险网络才能体现出的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吧!我心底里由衷地感谢他们!这就是家的感觉,每天不回家看看,不踏实。
德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为了更好地学习该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我被学院选派去德国柏林学习,主要参观了德国柏林米歇尔家族的养老护理中心、医院及阿斯克列皮奥斯(Asklepios)医学院。阿斯克列皮奥斯(Asklepios)医学院与医院建在一起,创始人是埃希里?宝隆,他同时也是中国同济医院的创始人,被称为通向中国的桥梁,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学院的护理教师们进行了相互沟通,了解双方教学方法,学制,实践教学等情况,通过沟通与交流,本人收获颇丰,感受颇深,现将感想总结如下。
一、德国的整体印象
首先,德国城市干净整洁的市容令人折服。在我这位从未出过国门的懵懂人士看来,德国在我的现象中应该是高大上,可一下飞机,刚踏进德国的领土,看到一栋栋比较陈旧而且并不高大的房子,我有点怀疑这是到了德国的柏林吗?然而,当我们行驶在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的街道马路上,看到蓝天白云下绿荫密集中的房屋建筑,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时,感觉瞬间改变了我的思维。下塌的宾馆也是干净、优雅、精致,设备先进上档次,服务非常到位。放下行李,我们立马去尝试德国的交通,公交车,电动轨道车,地铁等交通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其次,德国的饮食品味也令人印象深刻,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咖啡等饮料售卖,办公室,病房,会议室等,无处不在。厕所里也没有一点儿异味,若不是亲身经历,我真是不敢相信。
二、德国的护理形式
根据护理需求状况、被护理者的意愿以及可及性,德国的护理形式可分为相对灵活、可选择的三大类,即家庭护理、半住院护理、完全住院护理。家庭护理可由患者家庭人员承担,也可由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半住院护理指的是被护理人一天中的某个时段在某个护理机构接受护理;完全住院护理则患者24小时住在医院,享受德国的护理保险制度,基本上不要个人承担过多的费用。这就是德国老有所依,病有所依,学有所依的优势之处。
三、德国养老护理的启示
德国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他们通过养老金,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专业养老、专业机构养老等多种途径解决养老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养老护理制度的推广实施,为德国养老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综观德国养老护理制度,有以下特点:
1.解除国民养老的后顾之忧。护理保险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实行普惠制,扩大了保险的覆盖面,在一个子女无赡养父母传统的国家,这无疑解决了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2.养老护理专业化水平高。通过专门的护理机构和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市场化运作特色明显。对各类护理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建立了以护理保险为主的多种融资渠道,保证护理需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4.监督保障机制健全。通过立法,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各类护理行为,保证了养老护理的实施效果,促进了护理制度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养老护理制度,但是德国的经验可给予我们启发与思考,有助于我们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老年人口剧增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和谐的、高效的养老保障体系。
四、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值得学习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能够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我们参观的阿斯克列皮奥斯(Asklepios)医学院,护理学生仅170人,学校建在医院里,学生半天在校学习,半天在医院跟班做护理,大部分时间在医院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所接触到的是医院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这种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医院如何护理患者为重点,学习考试时除课堂理论考试外,再在医院给出一个实际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对患者实施护理,操作考试时间长达三周左右,对不及格学生有三次补考机会,借此机会督促学生强化操作训练,这样,学生便能在轻松学习的前提下能够掌握知识。当然,双元制教育并不完全适合护理专业,但是德国职业教育始终与行业联合的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却对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五、“严、精、细”三个基本原则值得推广
老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严、精、细”,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精髓。每位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要清楚,只有了解了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了知识的逻辑,才能运用自如,在实践中才能教好。老师们还要考虑教法,要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知识顺利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通过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短短宝贵的五天主要学习了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以及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吸取了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我将把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和知识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希望能对今后的护理教学有所帮助。
内部竞聘管理实训实战实务
作者:弗布克HR实务中心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内容简介:
干练、直爽、知性、时尚,是许多同事和许多学生对陈伟珂教授的评价。这位亮丽的女保险学人,早被人称作是天津理工大学这座象牙塔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的陈伟珂,1993年进入天津理工大学任教,现任天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系主任,和她共过事的无论是她的学生还是她的同事都说,陈教授是位非常有亲和力非常好沟通的老师。
走进经济管理学院的休息室,学生正和陈教授一起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听着悠扬的爵士乐面对面的探讨着问题。“我们的咖啡机比星巴克的还要好,我们的炭烧和蓝山都是非常正宗的”,陈教授介绍着。休息室里咖啡的香气四溢与学术气息共同衬托着房间里的和谐,TeaTime 这个流行于外企的沟通方式被很合身的请到了这里。“我很愿意给我的学生煮上一杯咖啡,一起享受这美好的TeaTime”。
[经历]
从化工工程到工程造价到保险学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的陈伟珂,1993年进入天津理工大学化工系担任教师。1999年开始从事投资与工程造价与风险管理领域研究,参与创建TCCCE中心和工程造价学科,充分发挥TCCCE中心在投资与工程造价领域研究的领先优势,先后在天津理工大学申办了工程管理、保险系、工程造价等本科专业,主攻方向为投资与工程造价领域中的政策风险、公共安全、工程风险与保险等。
“TCCCE中心的建立,到从工程造价学科的创建,到保险系的创建,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历了三次创业。”陈教授感慨的说。
第一次创业是创立TCCCE(天津理工学院造价工程师培训中心)中心,当时工程造价专业在国内刚刚起步,尹贻林教授当时就提出以“团队精神”特点为组织文化,实行“专攻一点”的竞争战略方法。制订了“努力成为中国工程造价学科的教育中心,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的奋斗目标。当时克服了资料不足,办公教学软硬件不足等困难,终于把TCCCE中心建立起来,并发展到现在在国内工程造价领域内权威的地位。
第二次创业是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工程造价专业,之后国内有30多所高校根据天津理工大学的模式创建起工程造价专业。因为前期TCCCE中心的积累已经到了非常良好的地步,所以创建工程造价专业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做的非常到位。“从建立工程造价专业到现在这几年的发展,我敢说天津理工大学的工造价专业是全国最好的。”陈教授非常自信的说。
第三次创业是2002年天津理工大学保险系的创立。最初在工程造价专业学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就非常注意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方面的理论研究,并独树一帜的在课程设置中加上了保险专业课。1999年国家开始强制规定工程建设中必须建立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这也恰好和当时尹贻林教授当时想把风险管理与控制设置单独专业学科的思想不谋而合,也正好是开设工程保险方向专业的最好契机,工程保险需要的工程建设技术背景也恰好是工程造价专业所能支持的,两个专业的独立更可以相辅相成,成为国内领先一步的交叉学科群。经过三年的准备,2002年,天津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第五家成立了保险系,而以工程保险为特色的只有天津理工大学一家。
提起这三次创业, 陈教授这样说到――“天津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我很骄傲。我们的努力,使我们取得了很多重点院校都难以取得的学术地位和科研成果。你要是不相信,你可以去问问工程领域我们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和保险系的品牌响不响,过硬不过硬!”“现在有部电视剧很火叫做《奋斗》,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我的三次创业就是奋斗。”陈教授最后这样说到。
[感想]
我是一名教师
案头上一块奖牌非常醒目,几个滚金的大字写着――优秀教师。这是陈教授最珍视的一个荣誉。“我身上有很多的头衔,天津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主任,TCCCE中心研发部部长,技术经济与管理学科风险与风险管理方向带头人……但是我最在乎的还是教师这个头衔!”
“我们现在培养的保险本科生,就是在培养中国保险业的未来。由于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一种特别浓厚的学术氛围,过于功利化的运作模式导致了很多人对于中国保险业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也导致了中国保险业商业公司与中国保险学术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距离。学术发展如果被过于功利化的思想所主导,本来肥沃的学界土壤将大大地降低肥力。现在各高校对于保险专业的大力开办和加大研究投入,商业保险公司对于高校学术圈的逐渐加大力度支持,现在已经真正的认识到了人才是整个行业的立足和振兴之本,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是件大大的利好。”
当谈起天津理工大学保险系的时候,陈教授感悟良多。在当初筹建保险系的时候,陈教授就清醒的认识到建设市场体制改革已经孕育多年,已经到了将产生重大成果的重要时期,建设部向国务院提交的构建建设市场的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工程建设领域强制实行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工程保险即将成为财产保险市场中与机动车辆险并驾齐驱的第二大险种,工程保险界需要大量工程保险人才。工程保险由于需要了解工程计量与工程计价的知识,才能处理好理赔事务,因此我们可以把工程保险构建在工程造价管理和风险分析基础之上。每个造价工程师都有深厚的工程计量与计价基础,在继续教育方案中,风险分析课程又是必修课之一,所以造价工程师在21世纪初进入工程保险界是必然趋势,这也是符合国际保险界和测量师行业惯例的。
天津理工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的建立给陈伟珂带来的不是学科带头人、系主任的虚名,更多的是清醒的认识和深层次的思考。
天津南开大学是国内保险学界的翘楚,上至国家保监会的高层,下至国内各大保险公司、保险机构的高管,南开大学保险系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天津理工大学必须在学生培养上开展分层次培养机制,南开大学培养保险业的高管,天津理工大学就要培养保险业的中坚力量,一样大有可为。陈伟珂亲自建立的保险专业实验室,在软硬件方面具有高度的模拟性和真实操作性。目前在国内高校同类实验室尚无先例。
宋明哲先生是台湾铭传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的教授,是陈伟珂最欣赏的保险学者。陈伟珂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宋明哲先生把现代的保险理念传播进了中国。尤其是宋明哲先生在风险研究中将各个不同视角的风险观点分为主观建构派和客观实体派两大类的经典理论更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对陈教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陈教授笑称自己是宋明哲先生的“粉丝”,如果有机会能在学术活动中见到他,一定会问他要一本他亲笔签名的《现代风险管理》。
陈伟珂总是戏称自己是保险业的插班生,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对于保险学术界的关注和参与早在天津理工大学保险系成立前就开始了。2001年陈伟珂参与的“面向2 1世纪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知识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的项目就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她从事了大量投资与工程管理、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大量的相关课题。对于这些,陈教授总是担心做的还不够,每每她大量的事先准备工作叫学生和同事知道后都暗暗佩服不已。
“我以前看过一部苏联的电影叫《乡村女教师》,片中叫瓦尔娃娜的女教师有理想也有坚定的意志,不留在大城市到偏僻的西伯利亚去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头发斑白的瓦尔娃娜看着学生们微笑。虽然我不是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但是我相信,即使是现在我的学生也会被这种精神所感染。通过这部电影的影响,我就决定要投身教育事业。”陈伟珂对教师的理解原来是如此深刻。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副桃花芬芳的大幅国画,这是毕业生们联名送给陈伟珂的礼物,每天陈伟珂看见这幅国画,想起那些现在已经事业有成的学生们,肯定也会象瓦尔娃娜一样微笑。
笔译的开始是比较辛苦
笔译其实就是和电脑打交道,一天工作8个小时,除去厕所、电话、和间接性瞌睡的时间,平均至少有7个小时是对着电脑的,当然有些同事闭目养神时也是对着电脑的,背后一看你会以为他在对着电脑思考。在一间十几二十台电脑加在一起的房间里,每天要坐这么久,辐射伤害是很大的,搞不好哪天突然变异了都不知道,臀部和肩部也会很酸痛。平常员工之间交流甚少,一天下来听不到几句人声,文件和问题交流都是qq传递的。要静下心坐得住,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翻译公司客户所给的文件百分之七八九十是非文学的,都是建筑、投标、商业、电子、石油、化工、铁路等等专业性文件。做的时候想坚持什么“信、达、雅”原则的话基本是作梦,公司要求是你翻正确了就好。专业性的文件就有专业性的术语,以前学校老师课堂上用到的比例几乎为零。这些术语有些公司会给统一的词汇,但是那些既晦涩在网上又很难查的一般都给不了,因为人家很多也是网上查的词,还不一定有你的查找的资源多。所以开始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原文看不懂或者觉得语法不对的情况,这就好比有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用国语和你说了一些话,但你觉得他说的根本不是人话。
另外,待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起初,我认为翻译是门要求较高的职业,面试淘汰率也较太高,自然待遇应该不差。不过实际情况是培训期(其实每天也在做文件,培训得很少)只有600元生活补助,实习期1200(加保险),转正期=实习期+200左右。翻译公司普遍都是民营企业,不会有什么工作餐或者提供宿舍之类的,拿的是纯工资。当然,这些数字是可以根据你的实际工作量和质有所变化的。至于如何变化,现在还不得而知。
所以,想做笔译的朋友要有个好的心理准备。
这里只有“姐”没有“哥”
学英语的可能很熟悉这种感觉,就是总是处于一个花团簇拥(也有可能是“草”团簇拥)、狼少肉多的状态。出了学校,在公司也还是这样,谈到前辈的话基本上都是个“姐”:“这个问题可以问下a姐”、“你收到b姐的文件没”、“c姐说明天放假”、“d姐找你有事”、“e姐。。。”等等。“姐”中高手是有的,听说成都有个姐是联合国什么什么的专门翻译,工资是公司no.1,中译英文件她一出手那是手到擒来,而经理姐的时速是1000字,真令我等高山仰止,俨然一个传说。未来一两年还会涌现出又一批“姐”们,也会夹着几个“哥”吧。不过,这些“哥”中应该是不会有我的。
时间一长大家熟了,也无所谓“姐”或是“哥”了,都还聊得来。吃饭和下班时间,会一起聊聊天、开开玩笑、等等电梯什么的。上班时,也就不会感觉是坐在一间网吧里了。
整体来说,我们过得很和谐。
我也在乎工资
找工作那段时间,网上很流行某些商业奇才、外企骄子或是hr专家的职场语录。我就见过一些,诸如刚进去的时候不要计较工资、要踏实肯干、给领导倒茶扫地、什么杂活都包了之类云云。我没有反驳的意思,毕竟是经验之谈。但有些人可能误解了一些意思,比如不要计较工资。
许多应届生出来都把“工资”默认为是和领导交流时的敏感词。于是乎,培训期过去半月了,工资没发,我也不好去找领导问为什么。有个女生是培训期+1月过了都没去问,忍道真是到了一定境界,定属“姐”材。梅说,应该问的,这个是员工的基本权利。我觉得有理,于是就去问了“姐”,原来是总经理发工资,而他本身又不知道我们过了培训期这回事,民意通过“姐”才传达到。后来来了些新员工,可能也深受hr语录毒害,培训期过后不敢询问工资。我于是引用了梅的话,他说:“压榨年代,何来权利”。又是一个忍道高手。后来我还是去问了姐,因为我没钱了,发现原来以后的工资是统一15日发的。
我认为,把这些事问清楚本身并没有什么。不要计较工资是不要老想着加薪、提高待遇、嫌工资低的事,并不是说你啥事都不闻不问。
电脑基本知识很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译的器是电脑,要利器就要对电脑知识(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软件,信息搜索能力和辅助翻译软件)有一定了解。实习期间,有些女生由于word知识掌握不够,仅由于一些小毛病弄了半天,甚至有时候做完了文件没保存就出问题了。现在的因特网这么发达,想象解决这些问题真是易如反掌,特别是那些常见的问题,随便百度一下,谷歌一下,有道一下或是问“姐”一下,答案就是丰富多彩的。有的网友解答得是有声有色,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排比都有的。当然,前提是你这个问题要说对才行。常用的快捷键知识是必须的,表格排版也要掌握。trados翻译软件暂时没教,这个估计水平到一定境界才好用,不然你翻译的本身都错了,还去保存起来岂不误人子弟。我看公司这边的“姐”都很少用。
老电影里有一首老歌《钻石》,后来被湖南卫视的电视节目《天天向上》作为插曲,虽然乍一听来觉得搞笑和俗气,多听几遍却不得不承认歌词还颇为耐人寻味。都说宝石是女人最好的伴侣,如歌词所唱,大概所有女人爱的都是宝石永流传的“光芒常”——
“钻石钻石亮晶晶/好像天上摘下的星/天上的星儿摘不着/不如钻石值黄金。
钻石钻石亮光光/好似彩虹一模样/彩虹只在刹那间/不如钻石常光芒。
我爱钻石亮晶晶/我爱钻石亮光光/我爱钻石冷如冰/我爱钻石硬如钢。
钻石钻石我爱你/钻石钻石我爱你/我爱钻石光芒常。”
平日里再浓情蜜意也难保他日成为嘲弄现实的尴尬记忆,就像霎那彩虹,因其美丽,记得是痛,忘记也是痛。唯独宝石不同,它本身便为“永流传”代言,欢爱也许会别离,照片也许会泛黄,而宝石的亮晶晶和亮光光,永远璀璨,看得见摸得着,不改颜色,不变质地,质比金坚。
与宝石的精艳邂逅
人人都说,宝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和伴侣。但是,倒回去20余年,又有几个女人有幸一睹宝石的璀璨呢?从这一点来看,邹娟无疑是个幸运的姑娘。1988年底,18岁的邹娟无意间看到一则招聘信息,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开发部同深圳一家公司合办了一家宝石加工厂,需要新招一批珠宝打磨工。在那个年代,珠宝首饰是仅仅存在于老一辈人嘴里的童话,在奶奶和外婆们的舌尖上熠熠生辉,能够自己摸到真正的宝石,观摩一件首饰的形成过程,对于年轻的邹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冲着这份神秘和不可思议,邹娟懵懵懂懂地得到了珠宝打磨的工作机会。
一开始,深圳分公司派来经验老到的师傅带新人入行,邹娟现在还记得自己的入门师傅,是一个很美的女人,她们至今仍保持联系。师傅告诉邹娟,所有的原石到厂称重之后,会先由切割工粗切割成梨形、圆形或者菱形,再交付围形工定型,最后分到打磨工手上。打磨工按要求的规格打磨成最终以克拉为计算单位的成品,再抛光,就得到了市面上出售的宝石。邹娟如童话里的爱丽丝,睁开眼睛,就发现了一个无比璀璨的新奇世界,她对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抱有兴趣,甚至主动到深圳分公司学习了半年。但到底因为年龄太小,在成都的父母不放心女儿一个人在深圳生活,把邹娟从深圳叫了回来。
回成都宝石加工厂上了两年班,1992年,22岁的邹娟终于在家人面前争取到了自己拿主意的权利,仅仅用了一个礼拜办妥所有手续,又去了深圳分公司。那时候的邹娟,对珠宝着迷得如痴如醉,自己找了很多相关书籍来看,如光学、晶体学、矿物学。
“你们知道宝石的二色性吗?”面对对宝石一窍不通的记者,邹娟滔滔不绝谈了很多。“宝石从不同的方向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这就是宝石的二色性。蓝宝石会呈现蓝到绿的二色性。只是我们都切的是正面,改变了光向,让你肉眼看不到绿色。”当记者问那为什么不干脆切成绿色的时候,邹娟笑着说:“本身是绿色的宝石就有很多啊,如绿松石、祖母绿。蓝宝石还是蓝色更能显现出其价值。”
初恋般的如痴如醉
早在1992年,初到深圳的邹娟就知道了珠宝行业内最资深和最权威的机构FGA——英国宝石协会,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协会。顺利通过FGA考试的考生被授予宝石学证书,随后他们可申请英国宝石协会会员资格。当他们成为英国宝石协会的会员时,他们可以在自己姓名的后面使用FGA称号。
1994年,邹娟得知武汉地质大学珠宝学系开设有FGA课程,她立马就向公司申请要去学习,公司见这个姑娘如此精研自己的专业,也非常支持她去报名考FGA证书。业内人士都知道FGA证书的含金量,英国宝石协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宝石及钻石学科教育,拥有优秀的教育传统,从1913年颁发第一个宝石学证书以来一直保持全球最高标准,它培养的宝石鉴定师在全世界受到了普遍的尊敬。能够拿到FGA证书的人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国际宝石鉴定大师”。
邹娟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FGA还并不像现在这么热门,她到了武汉地质大学一看,同样报名来学习的大多是地质专业的从业人员,年轻人少,像她一样的年轻女性更是凤毛麟角。这些人大多是被地质勘探和检测单位派来考证的人,无法懂得邹娟身上那种年轻女孩对于珠宝的激情。彼时,邹娟已在珠宝行业从业数年,经过自己手的半宝石和宝石不计其数,本身实践机会就多,自己又肯专研,所以成绩一直适遥领先。“那时我在深圳还住的是公司宿舍,两三个人合住一间房,所以我每天下了班就留在办公室看书,常常要看到晚上11点过才回去。有时候一不注意看过了时间,末班公交车都已经收了,就只有走路回家。甚至有一年过春节都没回成都,留在深圳一个人看书、备考。当时真的是太着迷了。”
就是在这种恍如热恋的激情驱使下,邹娟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拿到FGA证书。当年的通过率并不高,大家无不对这个成都妹子刮目相看。
1996年,邹娟跳槽到深圳的另一家珠宝公司,做珠宝销售。没过多久,邹娟发现自己遇到了瓶颈。在珠宝行业内部,她已经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她有自己的进货渠道和国外供货渠道,对宝石鉴定和审美也有自己的一套,唯独缺少的是营销理念。“当时的销售很不成系统,无非是请吃请喝多应酬,我觉得做营销应该有点方法。我就想,能不能跳出自己的本行,学一点营销知识之后再作打算。”
殊途同归,勇于跳出界外
每个人都有惰性和惯性,我们各自拥有各自的心理舒适区,窝于其中,很难做出哪怕一点点改变——当然,这只是大多数人,而好学的邹娟一向是属于另外一小部分敢于打破舒适的行动派。2001年,她一路搭便车走川藏线,整整走了15天。朋友问她有何感想时,她居然遗憾地说:“要是我20岁出头就做了这个事,而不是等到31岁来做,也许我的人生经历又不一样了。”
邹娟明白自己对于珠宝的爱之深,但她的爱是理性之爱,不同于寻常女人一旦产生爱情就再难割舍。她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2004年,34岁的邹娟毅然离开珠宝行业,进了保险公司,从最基础开始,学卖保险。“综合考量之后,我知道,要学到完备的营销知识,弥补我在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欠缺,最好的方法是涉足保险行业。卖保险很能锻炼人,而且在保险公司才有机会参加很多营销方面的培训,这恰好是那一阶段的我非常需要的。有人笑我都30多岁了还要从头开始做职场新人,我笑着回应无论从什么年龄开始都不晚。”
进保险公司,邹娟从最基本的岗位做起,开始不过是小小的业务员。从业务员邹娟渐渐升到销售主任,甚至在子公司担任兼职讲师。2006年,邹娟还考了理财规划师。在保险行业,邹娟一做就是8年,学到了完备的营销技巧、团队建设和管理经验,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虽然自己跳出了珠宝行业,但邹娟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她明白珠宝行业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属:8年来,每一次宝石展销会,邹娟一个都不落下,客户和渠道也一直没有停止维护,行业杂志和书籍更是一直在看。
2011年,邹娟终于觉得时机成熟,自己的能力、心态和经验都能够当得起重任,开始准备重拾老本行。这一次,邹娟打算自己创业。她已经做好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她知道深圳是全国的珠宝集散中心,但正因为如此,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邹娟想将事业带回老家成都。作为西部城市,成都比深圳更有发展空间,成都人敢买敢花的消费能力难有匹敌,而且更重要的是,成都女人对于珠宝的爱方兴未艾。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2012年,邹娟回成都开起了自己的佳士廷珠宝行,她将珠宝行开在天府广场附近的写字楼上,彩宝和钻石一应俱全。“我最初的构想就是不走大众市场,不在商场开店,我的店不用大,不用当街,针对35岁以上女性,产品以简单经典款为主,要用最优惠的价位卖给顾客最好的宝石品质。同等品质的宝石,我们店里的价格可以比商场便宜40%-50%。”
邹娟的店虽然开在写字楼上,但却吸引了众多回头客,生意好得大大超乎了她的预想。邹娟对自己的生意经相当坦诚,从平实的遣词造句看得出来她是相当踏实、值得信赖的人。创业之初,邹娟的规划是3年之内平稳发展,10年之内在成都开2-3个类似的工作室,再在深圳开一个。
“只要你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立马着手规划,然后按规划去做,永远不会嫌迟。”邹娟这样总结自己的生活哲学。
邹娟小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