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1.实现对教育组织各方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目前,各类教育组织相互分离,内容重叠,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若采用连锁经营,有经验和有品牌的在职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可以得到整合。欠缺经验和品牌的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连锁经营来吸收先进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技能,实现质的提高。

2.好的教育机构的连锁经营能带来规模效益。实施连锁经营的重要特点就是可以快速复制,扩大规模效益。这里的规模效益来自于共享教育资源带来的单位成本的下降;统一管理带来的单位固定管理费用的降低等。教育机构连锁经营的核心优势在于可以实现低投入下的快速扩张,并且能获得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直接拥有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品牌优势,一个知名品牌的连锁教育机构比新创办一个教育机构更容易取得受教育者的信赖和认可。

3.给行业外资金投资者机会。投资教育行业感兴趣的行外人士或组织,但是成功者却非常少。究其原因,行外人士或组织对教育体制和行业运作不熟悉,缺乏掷地有声的教育品牌。而通过教育组织的连锁经营就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二、推进教育组织连锁经营的思路

1.选择合适的连锁化经营形式。选择这种方式的教育机构直接拥有下属连锁教育机构的资产投资和经营管理,便于日常管理并保证教学质量。但这种方式容易使总部教育机构的控制权过高,有可能会削弱下属连锁教育机构的管理积极性。对于资金短缺或需要拓展资金规模、办学规模的教育机构,可以选择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的方式。选择这两种方式可使总部教育机构控制程

2.选择适合采用连锁化经营的教育类型。在进行连锁经营时应该选择其二三线的教育类型来实施连锁经营,即教育机构的夜间部、业余部、函授部和技能培训部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机构的品牌获得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万一连锁经营失败时,对其品牌破坏程度的最低化。

3.通过提高教育机构的规模来降低成本,扩大教育市场占有率。但如果连锁规模过大的话,总部教育机构的控制力会减弱,教育资源总量会不足,生源质量会下降;如果连锁的教育机构扩展过快,总部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对有意向连锁经营的下属机构考察不够严

4.设置强而有力的训练系统和实时监控体系。教育连锁经营需要对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的质量进行符合连锁经营的再造。即要建立一个培训系统,为教育连锁经营培训高标准人才。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即建立教学效果评估制度,尽可能量化教学效果;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收费、服务的检查,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好的教育待遇;要及时对连锁教育机构的不足实施处理;推行督导员管理,定期评估分支机构的教学管理质量;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不受侵犯和滥用等。

三、以企业连锁经营模式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的系统建设

1.以直营连锁办好自己的学习中心。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投资建立并直接管理有多个这样的“学习中心”,即北京学习中心、太原学习中心、TCL惠州学习中心等。在这种学习中心应采取纵深式的管理方式,直接管理所有的教学点或教学班的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各教学点也毫无疑问地必须接受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指挥和管理,一切按制度行事,确保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确保教学质量。

2.以特许连锁理顺与44所省级电大的关系。中央电大对于各省市级电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目前是没有直接决策权或领导权的,二者仅是以“五统一”联系的松散型的教学系统。我们应以契约关系为纽带,充分考虑二者的利益,整合其教育资源,或帮助投资教学资源,或让渡部分经营效益,将二者联系在“命运共同体”认同所产生的团结力量上,同时也兼顾地方电大的“生命共同体”,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经营及管理自。这种以契约关系为特征的特许连锁,即国家开放大学必须拥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技术和管理模式优势,从而系统指导,分层管理,让地方电大(或分部)能很快地运作,并尽快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关系理论探讨

1.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一般产业集群形成其背后有诸多的因素,学者研究指出一般企业因为相关产业的需求与获得利益,而形成产业集群现象(BahramiandEvans,1995),或以内、外部经济利益为驱动产业集群的因子(Weber,1992)。一般产业集群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人为因素(即透过政策法规规范)和自然形成因素,在本研究中发现自然形成因素较不受认同,而对于透过政策法规形成因素的认同程度也不是非常高,反而是以构成产业集群内部环境的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需求会较受到认同。所以当企业选择产业集群时,仍然会以上下游供应链及对企业支持性等便利性作为优先考虑的准则。首先,产业集群的形成制造了市场的需求、供应链便利性、服务客户与经济利益等因素。这可以看做是第一优先级。其次,是相关产业支持性考虑列为第二优先级,企业为配合市场营销供货便利性、顾客便利性、上下游产业便利而需要相关产业支持,所以相关产业支持性便成为一大重要考虑因素。交通便利可提升出货效率考虑列为第三优先级,以上三项为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中的三大要素。同时,也应验学者研究中指出的以产业需求面、经济利益面为主要考虑因素。

2.产业集群形成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性

诸位学者研究指出集群企业基于供应链的需求,彼此间为了方便供应货品、相互联系与技术支持等工作,自然而然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里(EnrightandNewton,2004;Bell,2005)。产业集群会带给企业实际经营中的提升原材料供应便利性的效益。以提升原材料供应便利性的程度最受到认同,对企业经营模式构成了最为重要的影响,企业选择周边配套设施、协力厂商支持性及供应链系统等设施完备的产业集群加入,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成效。文献中指出产业集群带来许多好处,例如:产业信息的交流、地理资源的共享、互动性较频繁、彼此具竞合关系等,为厂商创造了合作与信任空间(AhujaandKatila,2001;Stuart,2000),实际上,产业集群造成商业上良性竞争,有助于企业经营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下的周边基础设施完备因素对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提升供应链效益、提升经营效益与造成市场竞争程度都具有预测能力。提升创新系统相互观摩学习的程度,增强区域性的创新系统,可提供企业基本的创新模式,而该创新模式已隐藏在集群内产业的知识基础上(AsheimandCoenen,2005)。也受到重要重视程度的影响,即当集群效应呈现后,集群内的企业易受到该区域性创新系统的正面影响,而使集群内企业更具有创新概念,并且该创新的系统可能早已生根在该产业集群中。同时,透过相互观摩学习可使集群内的创新系获得更佳成效,因而使集群内企业有不断的创新点子产生。由研究资料发现,因企业联盟造成市场垄断程度最不受到认同,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产业集群而影响市场垄断的情形,因为目前市场自由化、信息透明化,任何一家企业想垄断市场已经不容易,再加上有消费者保护法来保护消费者,有任何市场垄断情形产生马上会受到严厉的处分,而在实际企业间不断的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而且这关系会随着相互间的利益改变而产生变化。

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及假设

本文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把产业集群效应作为解释变量,把企业经营模式作为被解释变量。对于变量的测量采用Likert5级尺度加以衡量(1表非常不同意,5表非常同意)。在企业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中,企业资源相当有限,如何有效运用有限的资源,并以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分析企业外在环境,评估组织优缺点,界定企业竞争优势所在,才能迎接外部动荡环境的挑战,使企业获取最大的利润,成为企业经营者努力的目标。一般企业在投资设厂时,一开始评估阶段会非常的审慎评估,同时会考虑企业本身的核心策略为何?企业所拥有的策略性资源有哪些?哪些资源是可以真正使用到投资建设企业上?产业集群形成后所发生的种种效益称之为产业集群效应(Bell,2005)。产业集群形成集群效应体现为对产业相互间的观摩学习、良性竞争、产品发展、顺利引导产品进入市场与在每一创新过程中可获得较佳经济效益(Ermst,2001;AhujaandKatila,2001)。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效率与竞争力间的关系。具体见表1和表2。区域性产业集群对于上、中、下游产业供应链的完备有显著帮助,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是否有高度的关联性,也是诸多学者欲探讨的主题。企业经营模式选择其背后主要的目的,就是企业欲在国内、外投资设厂,而企业投资设立新厂址所需要的资金非常庞大,同时也存在高风险性。如果企业在投资设厂评估阶段能审慎评选一个已形成产业集群,并呈现集群效应的地区加入,将可大大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也可获得较佳的投资报酬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企业经营模式因素与产业集群效应正向相关。

2.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问卷于2012年6月30日将正式问卷寄出,总共寄1360家共1360份,截至8月6日为止共回收126份,随后利用电话进行问卷第一次跟催工作,到2012年8月25日止又收到110份问卷,后来再进行第二次电话跟催,到2012年9月15日止又收到20份问卷。总计回收256份问卷,其中有16份问卷无法使用,剩下可用问卷为240份,问卷回收率为18.8%,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7.6%。由表3可看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30人;具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样本占74%;52%的样本年龄小于30岁;未婚人数多于已婚人数。

3.问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正式问卷以Cronbachα验证各构念的信度。一般而言认为α值大于0.7以上则具有高信度,因此由表4的资料可知,本研究各衡量构念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7,显示本研究的量表信度良好。

(2)效度分析信度虽是衡量良好量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必须更进一步检验量表的效度。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题项是根据国内外文献为基础修改而成,因而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本研究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测量模型的合适度,分别检验两个构念:产业集群效应(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周边配套因素、区域性创新因素)、企业经营模式(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提升经营效益程度、企业价值网络)是否具有足够的效度水平,分析产业集群效应、企业经营模式两个构念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后的模型合适度结果列于表5。由表5的数据显示产业集群效应、企业经营模式的模型适合度指针中的GFI均大于0.9的理想水平、AGFI亦大于或接近0.9的理想水平,RMSR则小于或接近0.05的理想水平,表示这两个构念的模式配适度相当良好,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经过规则相关分析后得到,四组规则相关函数(CanonicalFunction),如表6所示。表中的CanonicalCorrelation代表函数线性结合的程度,本研究有两组规则相关函数的CanonicalR2值是>0.1为0.405,0.134,P-value都<0.05为0.0001,0.0002,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的RedundancyIndex值>0.1为0.229。

所以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符合选用作后续解释的依据。由表6中发现产业集群形成与企业经营模式两构面下变量的第一组规则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都大于0.3,即表示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三个自变量与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构面四个因变量皆具有相互预测的能力。检验产业集群效应构面下的公共设施的便利性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5.5%,周边配套措施因素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SMC值为27.2%,区域性创新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3%。由以上的分析数据可知,产业集群效应构面下的三个维度的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充分解释的程度。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有显著关联性。检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6.8%,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3%,提升经营效益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1%,造成市场竞争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0.4%,该项解释能力较薄弱。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四个维度的变量总体上能够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充分解释。因此,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集群形成构面有显著关联性。在分析产业选择集群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性方面,本文采用规则相关分析检定H2,经过归规则相关分析之后,得到三组规则相关函数(CanonicalFunction),如表8所示。本文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的CanonicalR2值大于0.1值为0.325,P值<0.05有两组为0.0001,0.0002,RedundancyIndex值>0.1只有一组为0.123。所以,只有一组函数符合选用作后续解释的依据。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若大于0.3,则可认定此一变量具有预测相依变量的能力。由表7的数据发现产业选择集群与企业经营模式两构面下变量的相关函数有六项变量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大于0.3,其中有一项变量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小于0.3。即表示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三个相依变量对企业经营模式构面皆具有预测的能力,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有三项变量交叉负载系数大于0.3(其中一项变量交叉负载系数小于0.3不具有预测能力),可验证该三项变量对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仍具有预测能力。SMC是指预测变量或准则变量相互解释能力,能解释自构面函数与相依构面函数的相关变异量程度的能力。检验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公共设施便利性因素(fc1)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6.3%,及周边配套措施因素(fc2)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9.8%,及区域性创新因素(fc3)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0.2%。因此,经上面规则相关分析后可知,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三项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虽三项变量被企业经营模式解释程度不强,但仍可验证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有低关联性,详细情形见图2所示。检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fe1)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1.4%,及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fe2)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4.4%,及提升经营效益程度(fe3)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0.9%,及造成市场竞争程度(fe4)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9%,该项解释程度最薄弱。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得知企业经营模式成构面下四项变量有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

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选择集群构面有低关联性,详细情形请见图2内容所示。由以上数据分析得知,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三项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具有低关联性。相对的,企业经营模式构面的四项变量也有被产业选择集群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选择集群构面具有低关联性。因此,得知产业选择集群因素与企业经营模式因素呈低显著相关,所以不能拒绝H2的假设。由以上数据分析得知,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下五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充分解释的程度,所以验证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与企业经营构面具有关联性。相对的,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四变量,也有被产业集群形成构面充分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集群形成构面具有关联性。因此,得知产业集群形成因素与企业经营模式因素呈显著相关。

结论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熊猫快餐这个具体案例,来探究中式快餐的发展之路。中餐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进行相应的改造。中餐所面临的困难最为突出的就是解决进行标准化生产和保持中餐特色之间的矛盾。中餐快餐连锁企业应该有一种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建设一个良好的餐饮业品牌形象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而毁掉一个品牌之需要一件小事,这就决定了餐饮企业在做连锁经营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

一、引言

随着全球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KFC)于1987年入驻中国,不少中国的餐饮企业也开始试图把中餐做成连锁经营,一时间,众多中式快餐品牌诞生,颇有与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国际餐饮航母竞争的势头。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自身管理的失策以及中餐自身的特点,这些品牌迅速地衰落了。

而在美国不少城市的街道边,都可以看到一座座淡黄色墙壁的尖顶小房子,一眼看过去,窗明几净,房子边框是鲜艳的红色,正门口挂着一个圆形标志:白底中间一个大红圆点,圆点上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熊猫头顶环绕着一行英文字PandaExpress。标志下方,是同样的大红字。在一些大型购物中心里,这只可爱的大熊猫更是随处可见。

这就是目前美国规模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熊猫快餐(PandaExpress)

熊猫快餐是熊猫餐饮集团成长的引擎发动机。目前在全美37州、波多黎各、与日本已有800间分店。熊猫快餐的成功与国内的中式快餐的失败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文拟总结熊猫快餐的成功之处,总结出中式快餐连锁经营的模式。

二、中式快餐连锁经营模式

本文拟将熊猫模式抽象出来,以探究一条适于中式快餐发展的经营模式

(一)组织结构

熊猫快餐在起步的时候,由于规模小,人员不多,采取的是简单组织结构老板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成员成为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对员工的管理也很缺乏规范性。但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企业连锁经营的发展,组织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造。连锁店的组织结构是有一定讲究的,各个企业可以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但应该有以下几点共性:

1.部门化程度高

部门化程度是指工作被分组的基础,就一家餐饮连锁企业而言,有几个重点部门:

企划中心:肩负着建立、完善、维护企业品牌重任的中枢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CIS系统,通过企业全体至上而下的CI教育和实施,向外界传达统一、标准的企业形象,同时,企划中心还要研究企业的发展状况、规模和前景,向集团高层提供企业经营方针、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的规划建议,规避企业经营投资风险

人力资源中心:负责招聘、培训员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企业发现、选拔、输送人才。制定完善的员工福利制度。为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及在职进修的机会。

食品研发部门:负责企业菜品的研究及创新。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大家在饮食方面都力求尝新,而且越来越重视饮食营养的问题,这个部门也不可小视。

2.构建管理团队

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起一个高效团结的管理团队也显得十分必要。复杂的竞争环境,不是靠任何一个人的智慧跟能力可以把它解决了的,必须要有非常完整的团队,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人能够非常专业地去面对这些问题,想方设法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打造一个系统。

(二)技术改造

中餐具有品种丰富,口味多样,烹饪方式多样等特点。这是中餐的优势,但从连锁经营的角度看,这也是中餐的劣势所在。连锁企业必须做到标准化。中餐所面临的困难最为突出的就是解决进行标准化生产和保持中餐特色之间的矛盾。

从生产的流程上看,标准化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原料标准化

菜品的标准化离不开原料的标准化,连锁店对其原料的质量、重量、色泽、营养价值应该有自己详尽的标准。

其次,这也对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出了要求,餐饮业的物流不能单纯的从成本考虑,而应该以方便每家分店服务为中心。

2.菜品的标准化

中餐连锁店应该主动规避传统中餐馆菜品多样的模式,因为连锁店的店面规模决定了其厨房的面积越小越好,而且,物流成本也不允许丰富的菜品,因此,选取十几种左右的菜品较为合适,其中有一到两个特色菜品,作为保留菜品,其余可以进行定期创新。

与此相适应的是菜单的标准化,在制作菜单时,应该考虑到标准化的问题,菜单应该简单易懂并且易于勾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3.制作工艺的标准化

这里指的一是在保持中餐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摆脱定性化制作菜肴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定量化的制作工艺,这样才能摆脱厨师主观的影响,并使烹饪环节易于复制和工业化生产。

其次,要考虑到快餐的特点,必须简化烹饪工序,保证菜品在保质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完成,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1)合并烹饪工序,将传统中餐洗、切、煮等工序外包给原料供应商,即要求供应商完成原料的初加工,各个餐厅只需进一步加工半成品即可。(2)抛弃一些费工费时的烹饪方法,例如煲、生煎等,尽可能选用明火快炒的方式。4.营养标准化

中餐虽然也讲究“色香味意形养”,但始终停留在定性的角度,相比较而言,更注重饮食的艺术性。

(三)员工管理

中餐快餐连锁企业应该有一种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1.加强员工培训。培训是使员工熟悉服务流程,提高员工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餐饮业来说,培训细致具体,尽可能囊括真实情境中科能发生的情况,熊猫快餐采用了全真餐厅模拟培训,也是值得借鉴的。2.建设企业文化。当一个连锁品牌扩大了以后,员工数量相应增加,让所有员工都有共同的信心、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准则。

(四)连锁经营

建设一个良好的餐饮业品牌形象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而毁掉一个品牌之需要一件小事,这就决定了餐饮企业在做连锁经营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

1.连锁经营模式

熊猫快餐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严格的独立经营公司下属的所有分店,而且保持资金的高速周转,不给企业带来资金上的负担。谨慎的是第一原则,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扩张。

2.多元化经营

一家餐饮品牌在一个市场的生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美国通常只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因此,采取必要的多元化经营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以熊猫集团为例,快餐就只是旗下的一个品牌,这是规避风险,扩大企业规模的有效之路。

熊猫快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式快餐经营的模板,它的很多成功之处都值得后人借鉴。中国是个饮食大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带我们开发,也希望有志之士能成功的将中餐推广到全世界,做成几个全球性的中餐餐饮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广,《肯德基攻略世界烹鸡专家的高速成长策略与特许经营模式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何森,《连锁为王解读中国连锁企业经典案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尚益亨,刘新强,“中式快餐业的SWOT分析”[J]

[4]苏敬式,“餐饮连锁经营的核心问题和管理体系控制”[J],商业周刊,2006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3.2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

3.3分配剩余审计风险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