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1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生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势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不再是单一的途径,以学生自主创业为主要导向的就业模式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不仅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其次,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通过打造学生的创业人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炼学生的创业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学生的个体自我追求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也从“权为本位”转变到了“能力为本位”。在如今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增加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关注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大学生中能真正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必竟是极少数人,多数的大学生即使要创业也会选择在毕业后。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创业意识的唤醒、创业知识的掌握为工作重点。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宣传平台等,宣传大学生成功的创业事迹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植政策。另外,还要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在校大学生虚拟创业或在各高校的科技产业孵化园真正创业,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二、关注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个性张扬善于表现,对于自主创业他们多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些独生子女也存在思想较为不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差,遇事愿意依赖父母等问题。因此,借助创业教育这个平台,引导大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挫折,独立的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三、关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性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的现实路径。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达280万, 2005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递增,2009年竟达到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今年再创历史新高—660万人。根据人社部公布的资料,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但实际数据统计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劳动经济学惯例,攻读硕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不应纳入就业统计之内;二是近年国家迫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极大压力,出台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岗位吸引应届毕业生就业等。以上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统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多数措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只是一种就业后移措施职业规划论文,是人力资源的“蓄水”和“储备”。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实现率降低。按照“先择业,后就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较理想,而按照“先就业,后择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则大多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学科的两极分化与专业对口观念淡化,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日渐明显。综合以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站。这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分析

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0%,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明显偏低,仅为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7.5%,大大低于美国的81%,也低于印度的55%。“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李国英)。

具体到某一个产业链,一般包含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品牌创立、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批发与零售等很多环节。在这个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多数国内企业仅承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利润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一些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而最关键的利润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环节则被国外公司控制。国内企业承担的低端环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而需要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参与的工作则较少,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中的“挤出效应”分析

在经济学上挤出效应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中也存在着就业“挤出效应”。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缩减成本减招、不招新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重的“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因美国金融危机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其次,新经济形势下职业规划论文,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的再次就业者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在就业岗位减少或相对往年就业岗位增幅减少的情况下,留学生、企业裁员、名校好专业学生将使得原本一些可实现就业的非名校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被挤出就业范围。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一)宏观上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

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二)政府部门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和法规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有序,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之按照“自由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运行,规范就业市场以及供需双方的行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又可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控制,加大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和领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动的层层壁垒,创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在户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放开户口包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对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允许合理流动,保证把企事业单位将自主权落到实处。

(三)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业市场

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应当随着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减。理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间的是本科教育,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站。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型,即绝大部分学生涌向本科教育,这种失衡的教育结构必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国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职业技能,这样不但会降低企业和社会的用人成本,还会降低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所以,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整学科、确定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时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场的调查结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而不能闭门造车。以学制四年的本科为例,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经济的发展、人力市场的需求情况;第二年的时候职业规划论文,学生就应该会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爱好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三年要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同时,要让大学生掌握现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求,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积极鼓励广大学生依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举办多种创业活动。各级高校还应建有创业中心,具有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创业发展等功能。

四、小结

我国大学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占30%。从这个比例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国为例,该国大学生虽数量众多,但就业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其政府的立法保障、就业政策的引导等。在我国,之所以有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失衡”现象势必导致许多大学生“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追根溯源,从“根”、“源”抓起,才能有“清如许”之“渠”。

参考文献:

1.Niallo,Higgins,Government Policy and youth Employmen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Youth Summit to be held in Alexandria,Egypt,2002.

2.周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D].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4.黄永奎等.瓶颈与超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突破[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6).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 前置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38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高校就业工作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工作,从管理创新角度进行反思,重新思考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方法和体系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前置服务,改善就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前置服务的内涵

就业工作的前置服务,指的是高校就业有政府、学校、教师全面参与,就业教育覆盖教育全过程,遵循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所提前开展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过程控制达到有效就业的管理工作。就业工作前置服务,属于就业工作管理范畴,在内涵上扩大了管理学意义上的事前控制的内容,将服务概念中“售后服务”、质量管理中“事后控制”的概念进行“整合”,作为前置化的就业服务管理就是要让就业服务的内容更加细化、人性化、流程化,包括就业服务能力、就业服务手段、就业服务方法、就业服务设计、就业服务流程再造等前置,进行提前考虑、重视、做出预案、实施变革,而M可能的减少就业服务过程中出现因不知所为的矛盾,使得服务过程更加科学化,过程保障其结果可控制化,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管理的有效性。

2.前置服务的内容

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指的是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即在大学生入学前,从小学开始,伴随学业成长开展职业认知、自我探索、个人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从小开始认知职业理想、价值观、道德品质、职业动机、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个人因素,同时,认知其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模糊到清晰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可以有效提高专业选择能力、就业稳定率和就业满意度。

2.2就业指导前置

就业指导前置不仅仅是开设课程由毕业前提前到大一,而且必须编制各高校学生的本土化就业指导资料和就业指南,同时探索全程教育模式,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即大一重点引导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尝试,确定职业目标;大二、大三主要以职业素质训练为主;大四(高职为大三)主要以就业指导、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增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引入自主创业成功人士、校友、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代表到学校,现身说法,同时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适应职场。

2.3就业工作前置

就业工作前置不仅仅是提前进行求职训练,加大招聘会力度,而是包括更多内容:其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二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双轨制、定单班、双元制、顶岗实习等形式从源头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开发教材,互训师资,共同教学,共同开发产品;其三是对跨专业或非对口专业的就业学生离校前进行相关职业训练。

2.4创业教育前置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前置不仅仅是指提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而是包括:其一优化创业环境,提前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配备一对一导师;其二塑造创业典型,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同时把创业与创新结合,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其三是政策保障,资金、项目、场地扶持大学生创业;其四是提前开展创业培训,培育企业家精神,开设创业过程分析、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分析、创业计划撰写,学习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创业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业企业成长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正确社会导向。

3.前置服务的实施

3.1顶层前置:实现制度化

政府,特别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行前置式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是关键措施,顶层设计,改革就业指导不仅仅在高校阶段实施。其一,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置到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伴随学生基础教育,逐步提高职业认知,科学思考职业规划。其二,通过政府政策层面,促使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引导教育投资的流向和规模,从教育机制改革入手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

3.2中层前置:实现全程化

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程化设计,在大学招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就业为导向原则,开发配套教材,培养专业师资,实现全程就业服务和指导。如招生前引入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从源头保障学生明确个人教育目标,保障因材施教。同时,高校不能专业要专,办学特色要突出。前置服务全程化是高校教育层面的顶层设计,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也有参考意义。

3.3下层前置:实现专业化

教师,是实施服务工作前置的执行者和落实人,首先要培养一批具备执业资格的就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队伍,做到专家执教。其次是建构有高级职业指导师、中级职业指导师、初级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团队,做到个性化服务。第三是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有职业咨询室,并配套相应的职业咨询软件。没有专业化的队伍和软硬件支持,就业服务工作前置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实现。特别是利用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服务,为学生提供其他便利、高效、动态的帮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发的信息服务,比如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另一方面与政府和社会上的公共职业服务机构设立的专门网站连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动态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期刊论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9)

[2]李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化新路探析[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3]丁璇,王晓飞.论从多主体合作角度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说的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创业活动,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师所说,成功就业是教育和经验的均衡。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平衡,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是多种角色平衡的结果,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 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与高中生报考目标群前置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6AIL0210196.)的子课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后续指导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D203022)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每年如何吸纳、安置这几百万的毕业生,仍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失业中的政府管理层面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政府应当承担政策引导、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职能,以及论述这些职能之间的系统化关系,从而为更好的发挥这三项职能的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府角色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自 1999 年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据2011年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所公布的数据,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能跟得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加上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受到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以上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和就业率的进一步计算,得出以下数据:

可见,每年有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2006年失业毕业生人数最高达到1239万人。这不仅威胁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危及民生和社会稳定,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成因与政府责任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很多,既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和就业市场方面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鉴于本文是从政府角色的视角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政府角色的联系归纳为三种,即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组织管理不科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不到位。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不完善

首先,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2008年初,政府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管理规定》等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劳动保障规范体系。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较为笼统,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其次,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政府决策偏差。各地的就业情况具有各自的特点,致使及时、准确地获取各地的就业信息非常困难,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进而使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可能会使政策并不能完全跟得上形势的需要和地方的实际。

(二)就业组织管理不科学

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管理过度集中。高校集中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用人单位、地方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尚不密切,专业、权威的就业中介机构尚不发达,使得高校在复杂的管理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扩招时,很多高校盲目升级、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一些专业设置陈旧、专业性不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简化,大量毕业生流向生产部门,这就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技能。而当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与重点大学重复,手脑并用的技能型人才跟不上生产发展需要,造成供求失衡,结构性失业成为大学生失业的主因。

(三)毕业生就业服务不完善

其一,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服务不完善,存在就业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问题。我国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还处于低层次的阶段,全国贯通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尚未成型,大量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缺乏一定的公开性、易得性,加之信息传递过程中也会失真、遗漏,这些都阻碍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了解和沟通,不利于实现双向选择。

其二,欠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助。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加上社会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导致大学生创业步履维艰,创业率和成功率都不高[1]。其三,大学生就业市场和服务指导尚不够专业。

以上问题反映出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引导、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角色不到位,应当承担的责任还没有真正明确和落实,亟待政府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

三、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工作中的角色分析

(一)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政策引导角色分析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的“指挥棒”,引导大学生就业趋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同领域的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就业市场管理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应该体现公平原则和优胜劣汰原则。但是,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已经成为妨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机会的不均等、就业歧视以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管理政策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杜绝这些不公平现象,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比较公平的就业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2.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创业是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中央政策精神,各地相继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具体说来有:工商税务登记费用的减免、创业启动资金的扶持、创业指导等。这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和支持,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3.政府对高校的运作管理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目前,我国实行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高等教育体制,高校缺乏自,对政府高度依赖,社会与市场对高校决策影响度低;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备,效率低;教育法律不够健全,习惯以行政规定代替法律等的局面,尚未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市场有机结合的教育新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高校、社会、市场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就不能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展同步,这就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意义。因此,政府不仅要扮演好政策引导的角色,还要发挥好政策执行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组织管理作用上。

(二)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组织管理角色分析

1.政府对高校运作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管理和运作受政府影响很大,比如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环节都受政府指令控制,这令很多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学科雷同,缺乏特色,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大学生失业中结构性失业问题非常突出。此外,政府行政化的工作指导、检查和人情交际也会消耗高校大量的办学精力,影响教育和科研质量,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2.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工作搜寻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如一些非法劳动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招聘信息,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违规向劳动者收费或不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金、不实施劳动保护等等,这些严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折射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不够完善,仍存在着管理空白。如果强化管理,严加惩治这些违法违规的单位或个人,由惩治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也会为大学生就业扫除明显障碍。

政府既扮演着政策引导的角色,也执行着组织管理的角色,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还应该尽职尽责地做好公共服务角色,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公共服务角色分析

1.政府信息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政府在信息的搜集、掌握和分析方面优势明显,做好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可以使政府在宏观上加强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调控,使高校培养出更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2]。信息市场是一个“无形市场”,充分发挥“无形市场”对“有形市场”的弥补作用,逐步促进两个市场的相互贯通、就业岗位供需的无缝对接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良性互动,使就业畅通无阻[3]。

2.政府创业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在政策制定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展专门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咨询服务等创业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避免创业的盲目性,为创业者指导方向,为创业者提供实践指导,提供创业的成功率,才能真正起到创业的引导和鼓励作用,真正将创业落到实处。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角色之间的关系

根据系统论的主张,为了使政府的就业促进作用真正能够发挥出来,就必须促使三大“角色”能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下图直观的将三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政策引导是整个体系的统领,政府的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都是在政策法规的规范下进行的。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体现在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果之中。反过来,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对就业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

具体来说,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政策规范高校的管理活动,并进一步纠正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运作管理过程中的弊端,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促进作用虽然间接,但却非常明显和重要。就业市场管理政策促使就业市场的管理更加完善,为进一步杜绝就业市场中的不公平现象奠定制度基础。创业扶持政策为地方政府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创业扶持措施提供了制度框架,也为下一阶段开展创业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对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激发市场创业活力都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公共服务中的信息服务是一个相关性较强的职能,它关系到政策的、各项服务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及时、有效的信息和传递才可以使政策更好的贯彻到位,才可以使创业服务、就业指导服务更加便捷,才可以使高校管理、就业市场管理更加有效,最终这些执行的效果又将通过信息传递反馈到政策制定者手中,为改进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就业指导服务是结合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一环,它由政府部门、高校和市场主体共同执行,互为补充。政府和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管理职能,通过把握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心理趋向以及遇到的困难掌握就业的情况,为做好管理工作提供材料。在就业指导服务中,可以引入市场主体,这就形成了单纯的具有购买关系的服务,弥补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就业指导的不足。

五、强化政府角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使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政策引导角色更科学。首先,完善就业相关法规政策。以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为着眼点,制定《青年创业法案》、《大学生就业法案》,从而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长期化、制度化。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构建反就业歧视长效机制,形成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通过制定政策,理顺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落实高校办学的自,才能使高校与人才市场和社会需要实现直接的对接,才能使高校更敏锐地感应人才市场的信号,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引导高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督导高校在教学规划中增加人生规划教育、就业能力培养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教育基础。建立以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标准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4]。将量和质紧密结合,作为就业工作好坏的考察标准。再次,采取相关措施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为缓解大学生创业时普遍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应当规定创业大学生的审批条件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使工商、税务部门可以依法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进行个体经营和创办企业简化手续、免除合理税费,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支持,保障大学生的权益。

第二,使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组织管理角色更合理。管理好高校的专业设置。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对大学专业和课程做适当的调整,严格控制一些市场需求不高、就业率低的专业的设置,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平衡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区别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基础,在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推广“订单式”培养。在培养研究型人才上,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其就业能力。此外,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建立专业、权威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这类机构可以是劳动部门下属的公共机构,也可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收取合理报酬的民间组织。它们为广大就业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及时、可靠的信息资源和咨询服务,有利于防范虚假信息的泛滥和“实习陷阱”的存在。这类非政府性组织只是追求社会效益,相互之前有竞争又有合作,可以为供需双方提供较好的服务,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使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公共服务角色更到位。信息服务方面,一是,构建一套从省到县,从学校到各类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收集体系和信息体系。搭建市场平台,促进就业供需信息全方位对接。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供需信息“无缝”对接。二是,为登记失业毕业生提供登记和帮扶服务。对每个登记失业毕业生开展免费的、个性化、可供选择的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和岗位需求信息传递等服务项目,并进一步落实相关帮扶政策。三是,政府在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以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网站为基础,建立有一定规模,政府、学校、单位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信息交汇的全国一体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就业指导方面,政府应当建立专门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机构,既督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便于承担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的就业责任。明确要求高校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加以规范。同时,建立就业指导考核机制,通过目标任务的考核,督促就业指导机构不断改进工作。引入营利性、专业化的以就业指导服务为经营内容的市场主体,其高效性、个性化和专业性可以弥补政府部门和高校就业指导的不足。(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mpa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 郭娜.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7-28

[2] 王茜.我国大学生就业运行机制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