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疾控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接触层次的社会实践指置身于社会坏境中,用身体去体验,用眼睛去观察,用思想去思考社会生活的无穷变化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形势,服务层次的社会实践指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融入层次的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上又深入一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学校、学生个体都是社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有着天然的联系,融入型的社会实践实现了三者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工作即实践、实践即学习、学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单位的社会性和社会的教育性有机的结合起来[4]。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实践目的大体可分为:研究型社会实践、素养型社会实践和服务型社会实践[5]。此外,还包括教育实习等教学型实践内容。社会实践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1.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可以培养研究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也是提高研究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2.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以团队为单位来共同完成某一项课题或活动,作为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互相配合、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这一过程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共同生活,共同工作,逐渐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认识到合作与集体的重要性[6]。3.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研究生可以身临其境了解我国社会现实,并对其中的症结有所认识,从而激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4.有利于研究生的就业。通过到用人单位实践,可以使研究生走出象牙塔,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转变思维模式,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真正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上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5.有利于社会人的塑造。社会实践作为培养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通过社会实践,研究生将以“社会人”的角色重新思考与分析社会现象,重塑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身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生培养中的做法我院公共(卫生方向)事业管理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为浙江省医学扶植重点学科,杭州市重点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1名。学院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建立健全组织与规章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文件要求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计划,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周[8]。我校研究生课程采用学分制,社会实践为必修环节,时间最少为1个月,占2学分。学院按照学校制订的《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规定》、《暑期社会实践指南》等文件要求,成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该小组具体负责社会实践任务的落实、组织、指导、考核及总结交流工作。并在教学业务经费中单独划拨教育实习、社会实践费用,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建有杭州市学生身心危机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同时积极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原有的9个教学与研究基地和27个教学实践基地基础之上,与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市疾控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将其纳入了研究生实践基地。重视科研能力培养。我院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整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了“阶梯式”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图略)。近年来,学生科研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市比赛中获奖,其中《“新医改”引领下的农民健康档案研究》项目荣获“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特等奖。通过科研实践,不仅使研究生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贯通,而且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阶梯式”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践行社会服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9],作为卫管专业研究生更应树立大卫生观和“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理念。我院打破实践的时间限制,做到平时与假期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安排持续有序的实践内容。关注医改热点,对国家基本药物、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假期开展专题调研,并以报告、论文形式公开发表。同时,立足学校,面向师生,开展送健康活动,在爱耳日、卫生日、禁毒日等卫生纪念日,与本科生协作以传单、画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教。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时,积极投身学校防控工作,参与完成了“防治H1N1专项课题”项目。以上活动是开展也很好的践行了我院“心系公众,服务社会”的团队作风。抓好自我管理。我院历来重视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新生入学即进行专业导航与始业教育;研究生培养办公室招聘在校研究生参与日常管理;发挥研究生会及社团作用,成立由我院学生会牵头的校健康联盟,已成功举办两届健康文化节;选聘优秀研究生为本科新生学长和班主任助理,参与本科教学管理;研究生党支部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自我管理实践,提高了研究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克服和解决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的关键所在。我院通过健机制、建基地、重管理、抓科研等一系列措施强化社会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导师不重视、部分学生不积极、专项经费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予以克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医院感染管理科,2004~2010年105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记录档案。
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职业暴露的相关内容,制定调查报告表,要求本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表格内容及时报告,包括确认暴露源的诊断,对职业暴露受伤方式、受伤部位、受伤经过、伤口处理、级别评估、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服药情况和定期检测随访情况等。
结 果
基本情况:105人职业暴露病例中,男24例(2286%),女81例(7714%),年龄18~50岁。其中护士62例(5905%),临床医生27例(2571%),实习生5例(476%),检验例员4例(381%),麻醉医生3例(286%),助产士2例(191%),病理医生1例(095%),卫生员1例(095%)。
职业暴露发生地点:病房50例(4763%),手术室例33例(3144%),处置室5例(476%),抢救室4例(381%),注射室3例(286%),实验室3例(286%),产房2例(191%),供应室2(例191%),换药室1例(094%),病理室1例(094%),检查室1例(094%)。
暴露源病种:乙型肝炎21例(2000%),丙肝11例(1047%),梅毒5例(476%),AIDS/HIV(+)者4例(381%),手足口病1例(095%),不详45例(4286%),阴性13例(1239%),未测出5例(476%)。
暴露类型:空心针刺伤64例(6096%),实心针刺伤19例(1810%),锐器操作后损伤9例(857%),血液喷浅眼结膜8例(762%),剪刀刺伤1例(095%),病理刀片划伤1例(095%),眼科检查时病例泪液入眼结膜1例(095%),打扫卫生时手划伤1例(095%)。
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立即局部冲洗,挤出血,消毒105例,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105例,进行血液检测105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5例,口服抗病毒药物预防4例。
暴露后的预防控制结果:正确处理受伤部位、准确评估、及时合理用药是避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发生血源疾病感染的关键。105例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101例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处理,立即抽血进行相关项目检测。根据暴露情况进行危险程度评估,评估后给予预防用药。并给予暴露者血清学1~12个月的追踪检测。105例医务人员经随访均未发生感染。
讨 论
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正引起了人类疾病谱的重大变化,不仅有新出现的经呼吸道传染的SARS,还有较常见的经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蔓延,HIV感染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4]。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完善监测系统,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5],为医务人员提供职业安全保障,加快对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注射器、输液器等)的研究与推广使用,能有效减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6]。
护士和医生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本次统计数据显示,105例职业暴露病例中,护士62例(5905%),临床医生27例(2571%),麻醉医生3例(286%),病理医生1例(095%),共占职业暴露人群的9143%,表明护士和医生都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因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全面的预防知识,对医务人员显得非常重要。在医院,医生和护士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也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在开展安全防护教育、学习标准预防知识、监测职业暴露人群时,应重点关注医生和护士。
锐器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器、穿刺针和缝合针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瓿、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7]。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医生接触针头、刀片等锐器机会增加,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医务人员由于工作较忙往往忽视自我防护。本次统计数据显示,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中,空心针刺伤64例(6096%),实心针刺伤19例(1810%),锐器操作后损伤9例(857%),剪刀刺伤1例(095%),病理刀片划伤1例(095%),锐器伤94例(900%)。这一结果与国内针刺伤发生率报道[8]基本相同。并且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多在病房50例(4763%),手术室33例(3144%),处置室5例(476%),抢救室4例(381%),注射室3例(286%)等。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正在执行的操作多与针头和锐器有关,大多是在工作中不慎被针头、刀片、玻璃等锐器刺伤。其原因除工作忙、不小心、操作不规范外,还与处理锐器环节不够合理,不使用防护设备和防护设备质差、量不够有关。
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干预:统计数据显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严格正规的登记报告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依从情况等预防性用药应在职业暴露后尽快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医院感染管理科给予做出正确的处理,可避免由于职业暴露可能引起血源性疾病感染的传播。我院为我区的艾滋病定点治疗医院。艾滋病/HIV(+)暴露者中有4例被省疾控中心职业暴露监控办专家认定,2例被评为二级暴露,2例被评为三级暴露,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通过至少1年的监测,4例各项指标监测均为阴性。受乙型肝炎病毒暴露的21例均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暴露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指标来判断是否接种乙肝疫苗,是否接种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3、6个月应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处理。患者TPHA(+):推荐方案:苄星青霉[7]等。105例医务人员经随访均未发生感染。
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医护人员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理念,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物质,规范操作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应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等。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是确保职业安全切实有效的措施。同时积极推广预防接种,我院为全院医务人员接种了乙肝疫苗。在职业暴露后的传染病项目检测中,大部分医务人员的抗-HBS≥mU/ml。
建立职业暴露应急管理预案和职业暴露工作制度:建立职业暴露应急管理预案和职业暴露工作制度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预案的内容包括领导成员及职责、专家成员及职责、职业暴露的处理程序。给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个规范、有序的操作流程,为职业暴露伤害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用药,避免了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10-712.
2 黄珈珈.临床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观察及防护[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8(6):361-362.
3 陈亮,张敏,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66-169.
4 曹韵贞.性病艾滋病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1.
5 张光慧,赵庆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8A):1977-1979.
6 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