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规划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旅游景观释义
“景观”一词,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广,有不同的诠释。
景观,“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1)。
景观,泛指一定区域及地段内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岩石、地貌和动物界的总和,反映一定自然地理环境内的综合特征。“狭义的景观则是指自然区划工作中的最低级单位。”“广义的景观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地域性,一种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这一地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与认为影响。”(《遥感大词典》,陈述彭主编,1990)。
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
旅游景观,是指旅游者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对特定的某一旅游时间和空间内具有旅游意义的自然(岩石、构造、大气、阳光、水分、土壤、生物)、人文(建筑、人类和诸文化形态)复合物象和现象的感知景象。换言之,旅游景观主要包括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
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旅游景观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景观对旅游者来说,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其产生愉悦,因而应该从吸引力和愉悦的角度看待旅游景观。旅游景观为旅游者愿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旅游资源则要从能被人们认识或利用这个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无法被认识或利用,即使旅游资源本身很美很有吸引力,也不能成为旅游活动的对象。
(2)旅游景观是一个区域环境。根据地带规律,旅游景观系统的地域分异使得处于相同地带的旅游景观区域系统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旅游景观是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总体环境。
(3)旅游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旅游景观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体、一定的景象、具有一定的形体、具有一定的独立的单元;另一方面,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受“系统整体性”规律的作用。
二、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旅游景观规划,简言之,是指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旅游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观瞻协调及和谐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方法。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景观规划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景观规划的最终目标。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经营活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目标。通过旅游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变化中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空间尺度的考虑无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还是在旅游景观规划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旅游景观规划来说,它是基于地方尺度,并以旅游景观为对象的一种生产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对旅游景观内部旅游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的规划。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观规划不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实体单元研究,还包括基于区域尺度对不同旅游景观类型单元间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和规划。
三、旅游景观规划的特点
旅游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关于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实施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规划开展的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从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算起,现代旅游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旅游规划理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但由于分析角度不一样等原因,不同专家、学者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问题的认识也不一样。例如,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规划专家吴人韦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经济、环境和人文三大板块,也可从哲学、科学和技术3个层次来考虑。另有学者提出,指导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4个学派,即景观园林建筑学派、生态学派、地理学派和历史经济学派。影响最大的是以形体规划见长的景观园林建筑学派,其次是以综合规划见长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观点都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好的归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旅游规划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阶段。我国的旅游开发是从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加工后的观光产品开始的,因此早期的旅游规划大都是资源导向型的旅游规划,主要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研究内容。
第二阶段,侧重于旅游地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研究。随着旅游规划的不断发展,旅游规划者对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更加全面,旅游规划发展成为市场导向型,规划中多以市场学、技术学理论为指导,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传统技术方法得到更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普及。
第三阶段,侧重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规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高度重视,旅游规划逐步转变为生态导向型,因此生态学理论成为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指导,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
由于各地各时期不同的具体情况以及编制旅游规划的机构性质和专业特长,旅游规划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方式。一般而言,旅游规划可分为宏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等);中观层次的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等);微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等)。
(二)关于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
景观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它不仅一直作为景观建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而且由于其对自然特性和过程的综合性要求,它也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随着景观生态学向应用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将景观规划作为其主要应用方向,并已形成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
我国景观规划起步与20世纪末,对其来源和背景的认识尚有分歧,有的学者将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视为同义,也常有学者将景观规划狭义地理解为风景园林规划。此外,由于目标和内容的相似,也常使得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容易等同。
景观规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风景美为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最初被认为是风景的代名词,景观规划也就是对自然景色的修正和改造,人们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单纯地以唯美主义为准则,设计的目的是使所处的环境适合形式、线条、立体、对比、变化、色彩、和谐等美学标准。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显而易见。
第二阶段,可以划为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化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工业化过程,出现了农业和工业景观。工业化景观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而不是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其结果导致了工业城镇、高速交通系统等人文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污染了自然景观,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阶段,即整体优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把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共生整合而成的整体单元,着眼于景观的总体结构和格局(包括区域内所有景观类型单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最优规划与设计。同时还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观建设既美观又能保持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目标,因而景观规划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规划途径。
现代景观规划的类型主要有城市规划、新镇和社区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乡村庄园、花园、滨水区、墓地、休闲地、主题公园、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波士顿的公园和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等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之父F.L.Olmsted在其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的杰作。
(三)关于旅游景观规划
如前所述,从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比较中,可以概括出旅游景观规划具有如下特点:
1、旅游景观规划可以用来表达更高层次上的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近年来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发展表明,一方面,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生态功能,二者之间趋向于融合。另一方面,旅游景观规划吸收了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长处,加强其自身生态分析功能,使旅游景观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具体。
2、旅游景观规划是对不同类型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的有效整合。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三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景观规划是对各层次的旅游规划或各单项的景观规划的汇总和综合。可见,整体性、综合性和联系性是旅游景观规划的重要特征。
3、旅游景观规划强调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景观规划强调的是对中小尺度的人类栖居地景象居住空间的建筑规划;我国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缺乏尺度感,使旅游规划沦为出点子、编节目等。旅游景观规划建立在自身的空间设计能力基础上,其较强的空间定位和格局,使规划成果更能够体现出区域空间特色。
4、旅游景观规划注重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旅游景观规划不仅注重景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中的“旅游需求”,更为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并将这种多重价值优化成果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优化目标,使其景观功能和服务效益总体达到最大。
5、旅游景观规划是对旅游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佳手段。在人类可以操作的景观水平上,通过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调整、修改,对景观采取一种时间延续的动态管理,以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景观功能稳定、美学价值提升、自然灾害降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自然第一原则
数十亿年不断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较人工生态系统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优越性。旅游景观规划应把自然第一原则放在首位,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显露自然。为使景观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得以发挥,旅游景观规划应以自然景观为本底,再现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过程,使隐藏的生态系统和过程得以显现,并能为人们所理解,还能够让人们充分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人类自己在景观上留下痕迹的关注。这种自然意识的加强,无疑会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升华,自然景观中的水与火不再被当作灾害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必须的生态过程。
二是顺应自然。旅游景观规划要针对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对象。不同地区的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不同,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应该与之相适应。进而言之,旅游景观规划要顺天应时,必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此外,旅游景观规划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学习当地的乡土知识,因为对多数地方来说,当地人长期的生活实践已经表明,养育他们的景观总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态规律。
三是模拟自然。人为旅游景观的建设,应借助于纯自然景观的管理方式,必须尽可能保护、保持和恢复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泽等),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和功能,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景观资源的前提。模拟自然状态,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人为生态系统,该系统最适合人类生存,最大限度地满足物种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时,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进行的旅游景观规划,可减少投入,形成优化的旅游景观,实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整体优化原则
旅游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旅游景观规划的重点应为整体景观,是对全部生态系统的组合、平衡和协调进行规划,改善景观结构和功能,优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与景观发展之间的协调,保证整体生态功能得以保持和发展,达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进而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保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创造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景观要素形态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伴、宽窄廊道相结合;二是生物种的多样性,斑块的生境、形状、大小、边缘条件等诸多因素是保护生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尽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块形态,例如旅游景观中自然残留的湿地、牛轭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应得到保护。三是生境的多样性,不同生境的组合有利于整体景观的稳定,具有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例如单一的“玉米海”、“一望无际的稻田”、“万亩果园”等农业旅游景观规划不可取,因为这在抵御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方面有极大的脆弱性。
(四)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个地区景观保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例如旅游景观是一个高度人为化的景观,如果水泥建筑斑块及廊道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现象,进而影响旅游景观的生态功能,造成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为此扩大旅游景观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对维持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旅游景观设计还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征,加强垂直空间异质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形成自稳协调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五)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突出区域特色,把人类文化、传统和习俗与景观叠加,将旅游服务设施、景观生产价值有效利用融于自然之中,使旅游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使当今人类主动地、以科学的态度去美化景观、创新景观,通过规划达到旅游景观形态美、多样性丰富、结构复杂,增加可视性,达到与人类的美学要求相一致,从而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异、美、乐”的普遍心理需求。
(六)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
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产地、革命遗址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城市水源地、新鲜空气补充地、土壤维护区等)和自然灾害敏感区(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上的构造断裂破碎带、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敏感区内环境的恶化大多属于不可逆变化,一旦失去稳定将会给旅游景观的安全带来隐患。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应对环境敏感区予以特殊关注。
五、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依据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规划后的旅游景观要具有: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多样性(景观、建筑、文化、生态及物种多样性和异质性);进化性(随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适应能力、自调能力);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流的循环再生);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特性的显示度);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人与自然);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性(保留当地的传统习俗、个性历史和宗教遗迹聚落形式栽培技术)。
为实现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需要对旅游景观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旅游景观该如何描述和评价、如何运作、运作是否良好、景观是否要做改变、如何改变、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具体分为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四部分:一是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以景观环境调查为基础,评价旅游景观利用状况的适宜性,以及旅游景观格局分析。二是区域的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主要对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旅游景观生态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景观的最佳利用结构、格局,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三是区域的旅游经营活动系统,主要从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活动、旅游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人与景观和谐共生的旅游经营活动方式。四是区域的旅游景观保护系统,通过旅游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监测,实施有效的景观管理和景观保护,以实现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如下图所示。
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图
六、结语
论文关键词:情景规划市场旅游规划设计商业战略
情景规划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设计出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战略更具弹性。情景规划与其它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不同,它考虑到战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规划从“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动,转化为持续性的研究方案。将情景规划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中,能够突出市场的作用,使其发挥旅游规划商业战略分析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
情景规划的第一个作用是管理工具。壳牌石油公司运用它成功地预测到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令情景规划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当时传奇式的情景规划大师,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着壳牌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于1972年构建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公司已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一家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现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规划已经成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规划的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一个组织的理念、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仅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决策,同时也能使决策者对需要变革的信号更为敏感。情景规划如果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的变革,那么对组织来说,它也很难创造真正的价值。诚如皮埃尔·瓦克所言:“除非我们能够影响重要决策者对于实际状况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则我们对未来的各种看法就像是洒在石头上的水一般,四散而无法凝聚。”
情景规划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预防机制,让管理者处变不惊。因为情景规划是在问题发生前假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并做出反应,所以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缺乏特色和个性,设计上追赶所谓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运用情景规划的方法,便能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市场反应。因此,这对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如果只从经营者自己的概念出发,就会天马行空地出现许多并不关注游客,但自我感觉很好,市场反应不尽理想的旅游产品。
情景规划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市场价值取向、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这个工具有系统、科学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发挥想象力,把复杂的决策过程感性化,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规划如何使旅游规划设计创新
1.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运用市场情景规划的工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导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这是对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在旅游市场调查方面,即使有了具体实际地进行市场调查的观念,现实中很多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数据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专家的感受和眼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场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我们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而市场前瞻在本质上应当是引导潮流。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测,然后再研究如何引导,由此情景规划分析工具预测变化、预防风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市场需要培育,特别是培育终身顾客和挖掘潜在需求。当前技术迅猛发展,消费取向千变万化,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的前瞻来培育一个现实的市场。在我国,旅游是新兴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考虑到各年龄层的市场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旅游消费者,往往以后就是终身旅游消费者。
2.差异与特色
旅游规划应该强化每个地方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相对的垄断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只有创造性地使自然及人工美汇于一处,发挥其特色,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
总之,要坚信有特色,不存在绝对没有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来,最后要落实到如何强化特色上来。情景规划正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准确地抓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并进行判断,从而推动规划设计中的创新。
三、最终目标
设计行业本身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设计的产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情景规划正是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预期的平台,使我们的想法和设计的创新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也是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感受,追求差异、形成特色,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旅游学刊》,2004.1。/
一、文化旅游发展观念的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首先要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十破十立”。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破除束缚我省文化旅游发展的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拓宽发展视野和思路,树立开放意识、国际意识,立足于长远、放眼于世界,建立开放的大文化、大旅游发展和服务理念,大胆先行先试,抢占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树立创新意识,不能照搬照抄其他省市的开发模式,要结合贵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进一步全面挖掘文化旅游的潜能,把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文化旅游规划设计、项目开发、管理、市场运作的全过程,把创新、科技、产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提升旅游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旅游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和模式。
二、旅游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创新
文化旅游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地文化本身的创新,即文化内涵自身的不断丰富、扩展、创新:二是旅游地文化内涵的外化创新,通常是指其产品形式,主要是产品元素和组合的创新。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其中,文化内涵创新是文化旅游创新的核心环节。这两方面的核心主体主要是当地群众与旅游相关企业。在文化内涵的创新中,当地群众是主体,出于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自发进行文化创新活动;在文化资源商品化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是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文化旅游表现形式、体验形式的创新,如在一些具有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的基础上,可融入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一些社会生活的元素,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旅游资源的升级。当地群众文化创新可以为企业的文化旅游创新提供原料,而且企业的创新有时也需要当地群众的参与;企业的文化旅游创新带来的经济及文化价值也可以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创新积极性,为其进一步的文化创新带来灵感。因此,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当地群众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兼顾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切实维护当地群众的正当利益。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旅游的积极性和文化的创造性,从而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放弃对文化旅游经营活动的过度干预,真正在社会文化方面为当地群众和企业的创新提供支持和指导,促进文化旅游的创新和发展。
三、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培育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和新业态培育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重要的内容和途径之一。在新兴旅游方式、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下,我省要重新审视和评估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瞄准新市场,抢占先机,抓住独具优势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气候、山地休闲度假等条件,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生态、医药保健等行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通过嫁接优势,培育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在进一步做好现有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品牌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全方位打造我省发展前景可观的新兴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新业态、新品牌。
四、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创新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目的在于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文化旅游发展“产业链”的拓展。旅游产业具有无边界的特点,从而能够产生极强的关联效应,完全可以实现许多产业之间的无缝链接和良性互动。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横向与各产业部门进行广泛的融合,从小旅游产业链向大旅游产业链转型。即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拓展要与我省一、二、三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以大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为目标,把文化旅游创新作为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有机联动,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要纵向互相渗透和融合,以文化旅游消费带动产业诸环节转型升级和良性互动。目前我省的旅游产业整体尚处在“产业观光”阶段,需要不断研发文化旅游产业的上游产品,延伸产业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以旅游消费需求引导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的优化。二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链”的延伸。文化旅游发展要注重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在旅游资源、旅游品牌、旅游标准、旅游市场和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实行一体化。通过在空间上的延伸,在更大的区域范围配置旅游资源,形成跨越区域界限的旅游产业链,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联动。三是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铸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以及文化旅游价值链的不断铸造,要以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不断增色现有文化资源,抢占文化旅游价值链的制高点,为我省文化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五、文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贵州一些旅游景区目前一方面存在分属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突出问题,同一景区中有旅游、规划、文化、林业、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内容,造成许多景区在资源挖掘、产品开发等方面缺少合力。一些跨区域的旅游资源还存在区域间的相互争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许多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权责不明,管理单位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不少景区主管部门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投入开发和资源保护资金,也忽视对景区资源的监管,一些具有公共资源性质的旅游景区资源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因此,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要加快推进有条件的重点景区进行旅游经营管理综合改革,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旅游管理模式,克服种种障碍,大胆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新型模式,借鉴和推广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模式。尝试采取以下路径:重构景区旅游资源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调整相关政府部门职能,重组资源管理机构等。尝试把重点景区管理处与市州旅游、广电、文化局合并,成立文化旅游管理委员会,对重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利益分配格局,处理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各部门之间、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政府与群众之间、企业与群众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制定支持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与一体化管理的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用林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支持景区旅游资源实行“三权分离”制度,放开各类资本进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限制。以统一的旅游规划、旅游品牌、旅游标准等整合旅游资源,落实一体化管理。
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
建立有利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理顺发改、文化、旅游、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消除瓶颈制约,加强协调联动,一是突破部门的行业边界。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旅游管理部门,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担当文化旅游产业链的“链接者”。打破归属垄断、行业垄断、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格局,减少各种行政管理障碍,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围绕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将以前分散的市场、人力、资本、文化、自然等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激发文化旅游创新的大量产生。二是建立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可以由发改委牵头,定期举行旅游联席会议。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管理,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同步。特别是文化、旅游系统之间要建立起及时高效的沟通渠道,加强工作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实现各区域文化旅游部门、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三是突破空间的行政边界。可以在现有的管理框架下,成立区域旅游合作中心,作为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常设职能部门,并定期举办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论坛”,为跨区域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四是建立开放性的跨越产业边界的行业协会如会展旅游行业协会,或各产业之间的行业协会协调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管理和指导,协调产业间的各种关系,增强企业抵御市场融合风险的能力,促进文化旅游创新的产生;鼓励不同产业间企业家的沟通,支持不同产业间创新成果的交流,促进文化旅游创新的扩散。
结束语
上字,虽没有单字姓,但有复姓“上官”。据史料记载,上官源于华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为氏而姓了上官。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上官”姓氏出了不少名人,如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诗人上官仪,陕州人,其诗词多应酬之作,飘逸艳丽,被后人称为“上官体”,他官至西台侍郎。其孙女上官婉儿也是一代才女,聪明高雅,秀外慧中,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书,深得武后喜爱。中宗李显即位,立婉儿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韦后夺权失败后,婉儿被杀,时年46岁,真是可惜可叹。此外,还有宋代的孝子上官怡,明代画家上官伯达,清代画家上官周,以及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等。历经迁徙,上官一族分布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勇渭县西南。
海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卫国灵公姬元的大臣海春的后代。海春,原名春,本来是齐国人,居住在海岸,于是以海为姓,将海春作为自己的名字。他的后代世世相传,于是产生了海这个姓。海姓望族居住在薛郡,即今山东南部一带。海姓历史名人中,大家最熟悉的是海瑞。海瑞,字汝贤,或字应麟,号刚峰,回族,官拜明代右都御史。任淳安知县的时候,他抑制豪权,清丈土地,平均徭税,施行“一条鞭法”,颇有政绩。因为对权贵没有给予好处,被降为兴国判官。后来又因为政绩突出,擢升为户部主事。他给皇帝上书陈述当时社会和朝廷政治的弊端,他知道直言上书势必激怒世宗皇帝,于是上书之前就为自己买好了一口棺材,并与妻子诀别,等待朝廷问罪。果然,皇帝看到海瑞的上书,十分愤怒,把他投进监狱,定为死罪。不久以后,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海瑞得以出狱。海瑞卒于南京右都御史的职位上,著作有《备忘录》、《元佑党人碑考》。近代《》、《海瑞骂皇帝》等文学戏剧作品中,多记述此事。此外,还有唐代学者海鹏,著有《草经》一卷。清朝工部主事海宁,累迁浙江巡抚,曾到温州捉歼海盗,途中生病而死。
世姓,据维基百科介绍,华人姓氏之一,起源自斯里兰卡,为锡兰科堤王朝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后裔。1411年(明朝永乐9年),郑和下西洋,回程途经锡兰罗依伽摩王国,国王维罗・阿罗吉湿婆罗(《明史》译作亚烈苦奈儿)欲予加害,郑和率兵弥平,并押解回明朝,隔年后释放。改立邪巴来那为王,即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是为“科提王朝”。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亲自至明朝朝贡,后四次遣使。1459年(天顺3年),锡兰国王派遣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明朝,锡兰称王子为巴来那。适值锡兰国王去世,巴来那遂留居中国泉州,明朝授其四夷馆通事之职,赐以世为姓氏,并娶阿拉伯裔女子蒲氏为妻。世姓主要在泉州传衍,传至世隆之时,因无男丁继承,乃为次女世益娟招许闯入赘,并约定后代以“许世”为姓。世姓第十五代孙世振治渡海定居台湾彰化花坛乡,传衍至今约有5户人家。1996年12月,当地学者刘志成于清源山世家坑发现锡兰王子家族墓区。1998年5月,世家坑祖坟遭受破坏,经当地泉州日报披露,世姓于泉州传承史实才为世人所知。目前在泉州、香港两地的许世后人只有十几人。据台湾1978年的户口调查,台湾姓世的共63人。另外,分布在东南亚的世氏族人也有几十人。据文史工作者刘志成解释,在世家定居中国前,百家姓中并无“世”姓,而因世代单传而招赘,泉州才出现“许世”、“杜世”等复姓。在海峡两岸热心人士的穿针引线下,台湾地区世氏族人1999年曾到泉州寻根问祖。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特色
前言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一座城市特有的风采、特有的韵律,也是城市的主要魅力所在。近几十年来,许多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对城市特色,没有进行科学深入地探讨,使得全国各地城市建设和规划趋向同一化,“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绝非夸张。甚至于某些颇有地方风采、自然景观的城市特色,也被相似的建筑物所掩盖,被相似的广场和笔直的大道所忽略。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城市特色的含义和意义
1.1 城市特色的含义
不同时代的城市特色总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利益与文化的具体表现,这是它的本质特征。城市的特色虽然要受到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强烈地反映出来,特别是政治、哲学、艺术、宗教和审美观对城市特色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特色本身并不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城市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感受,并对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人们凭借对这种感性特征的认识,可以作出对城市审美性的评价,并且在这种审美性的评价中包含了对城市功利性的评价。因此,从本质上说,城市特色是城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它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
1.2 塑造城市特色的意义
(一)体现文化记忆。
从文化角度来说,每个城市特色都体现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多样性的基础。文化继承和发展如同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对传统的继续和借鉴。发展特色城市,目的就是要继承过往历史脉络,记忆历史,展现文化风华,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一起进步。
(二)形成品牌认知。
特色就是排他性和独占性的资源,塑造特色城市就是要将城市的特性凸现出来,形成一种形象,一种标志性的独特认知。这种城市品牌的形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也可以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二者兼而有之。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条件,城市的社会民族风情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的社会因素。虽然社会因素这个隐性因素,它大多是通过人工因素而显现出来的,但有时它也具有独立的意义。另外,诸如城市文化、产业等等都是城市特色的促进因素。相对于自然、文化等惰性的城市特色,通过经营城市的理念,也可以挖掘或形成新的城市特色,尤其后者,更具有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城市品牌的独特气质。
2.城市规划设计中构建城市特色的方法
城市特色的鲜明性与否主要受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平面与空间格局、城市的轮廓景观、城市建筑的风格以及开放空间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就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常见的城市道路、开放空间以及高度控制系统问题对城市特色的构建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2.1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骨架,在布局形式上主要分为网状与环形的放射状路网。这里所指的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营造城市特色的道路空间的设计。城市道路可大体分为生活性和交通性道路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也不尽相同。在道路设计时应注重利用各类要素进行引导与控制,强化道路的空间品质。生活性道路应在设计时应以人的通行空间为设计尺度,强化人活动的特征,在保证必要的车行量的条件下,可尽量增加行人的面积,增加活动量,合理设计人行道、休闲设施以及公交站牌等内容,维持人参与活动的多样性。交通性城市道路的设计要着重考虑车行速度、空间尺度,如快速高架干道宜设计在能够眺望到城市整体的自然景观的区域,市内的道路能够展示出沿途不同区域的城市意象。
2.2 城市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指的是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城市周边的水域、山坡地、公园、广场、林荫道等都是城市的开放空间。城市在规划设计开放空间时应在保护自然并有利于其特色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比如沿河岸两侧的开发需充分考虑城市的高度、密度、发展形态以及道路的走向问题;广场的设计应注重塑造具有特色的活动景观,设置能够吸引人并留住人的设施与场所;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重视公园主题与情趣的营造,使其能够成为舒缓拥挤的开放空间。
2.3 高度控制系统
城市的高度控制系统是在综合考虑城市整体的平面布局与空间架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的城市建筑物理想的高度分布情况。以天空为背景的城市建筑与其他物体的剪影或轮廓形式的天际线,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城市的生活事实。一个城市所独有的天际线,不仅符合审美层面上的需要,同时能使人对该城市留下深刻印象。城市历史发展以及城市功能的划分也可通过城市建筑的体量纹理与高度显现出来,通常情况下,整齐的道路、体量高大的建筑群是城市高密度新区的城市意象;有机的街道、有变迁痕迹的细碎体量是旧城区的意向。城市在规划设计中应强化旧城区现有建筑物的体量纹理与道路系统的关系,避免道路的无限扩展、大体量与不适宜高层建筑的建设等影响城市特色问题的发生。
3.城市特色对规划设计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城市特色危机问题日益突出,古老文明所积淀的城市特色已不再显著,城市特色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点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不明显,造成了我国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现实,所幸这一问题已被人们觉察。吴良镛在其《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一文中,开篇就提出了城市发展的“特色危机”问题,认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探索必须将城市特色的认知放到第一位。因此,对城市特色的探索研究,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1 有利于发展城市的特色美
在保护城市特色的同时,应该积极开拓与发展城市的特色美。大部分的城市建设在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本身具有美的特质,而与总体风格不够一致的人工附加物的添加,会破坏城市整体的特色美,因此,城市在规划设计时,新的附加物必须与总体环境相吻合,以显现与突出城市的原有的特色。如在应县木塔周围建设并不是“现代化”的建筑,而是与木塔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土建筑,这样木塔就不至于成为孤立对象,木塔的朴实美得以保留。城市规划设计应顺理成章使新的建筑物与城市主题在风格与色调上实现协调,并起到烘托主体的效果。在保留城市原有特色的同时,赋予新的功能,将会有力地推动城市的新发展。
3.2 有利于减少城市盲目的规划设计
盲目的城市规划设计,会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偏爱与失误引起的城市特色的“建设性破坏”所构建的物质环境会在很长时间内对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城市所处的区域环境都不相同,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尊重城市的区域环境特点,在对城市所处的区域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找准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的区位发展优势,确定城市的趋同观念与狭隘观念。
3.3 有利于文化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文化古城是城市的珍贵资源,是人们从文化的视角、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记。这些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古城,是体现城市特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唯有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保护与发展,才能够使城市蓬勃发展、永远焕发活力。尤其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古城,我们更要当作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珍惜。
3.4 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自身所追求的内在潜力不断实现的过程。作为城市特色重要组成的城市平面、空间的布局与城市建筑的风格,构成了城市的画面,城市空间、平面以及道桥格局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特色作用的发挥,对城市个性的创造,城市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巴黎广场道路的轴线、山城重庆的曲道等独具个性的城市特色不仅给城市带来了深刻的表现力,同时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贸易和文化都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走特色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我们要合理地利用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塑造山水特色城市的形象,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加大部门协调等诸多措施,力求在积极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武辉,张春祥.城市特色的求索[J].上海城市规划,2007.2.
[2]杜美忠.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2)
[3]张相玲.浅谈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点心得[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
[3]李直.做好建筑设计利于城市规划之我见[J].华章.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