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情散文随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他们都说,珍惜现在,活在当下,我没有做到。他们说,不要说永远,至少现在我可以给你快乐,我没有同意。短暂的激情碰撞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真诚的聊天也只是想缓解心灵的疲惫。但是雪儿不想放纵自己,把全部都交给你,包括在你心里可能没有那么圣洁的身体。你觉得雪儿拼命守护不愿给你是愚蠢的行为,你觉得既然两情相悦就要彼此付出,包括雪儿的身体。或者雪儿真的很傻,或许雪儿真的很单纯,虽然没有了爱情,雪儿为他苦苦守住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很愚蠢?
或者不同意把自己全部给你就会失去你,失去你对我的关心,爱护,和似有似无的爱情?这些是不是爱情,雪儿没有分的清,像今天早上的眼睛,一片朦胧。雪儿的梦该醒了,总是渴望能有这么一个人,喜欢我,尊重我,在我寂寞的时候陪伴我。可是如果这份陪伴不知道多远,这份感情不知道多久,这份心不知道是否单纯?如果真的只有搭上雪儿的身体去验证,请让我离开!雪儿不愿意去交换你的心,哪怕一颗爱着我的心。爱情一旦掺杂了条件,再纯美的感情也变得俗不可耐,不符合雪儿完美的标准。
既然不能彼此得到,你没有得到我的一切,我自然也不能再要求你一如既往的爱我,喜欢我。或者没有了能够得到的动力,你和我聊天的兴趣都欠奉吧,不过没有关系,既然认识你以前孤独,现在依然孤独,并没有多大改变。地球依然在运转,天空依然是这么湛蓝。改变的,只是我们之间可有可无的情感,既然为了交换,这份感情放弃也是必然。
真的不知道我在坚守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爱过了,心动了,曾经片刻的感觉到爱的味道,闻到过你曾经的真诚,是不是就该满足?
爱在今生,因为谁也不知道有没有来世。别说一辈子爱我,太虚假;别说永远爱我,永远有多远,谁也看不见。曾经我也说过永远,说过一辈子,可是埋葬了我的幸福的,也是一辈子。答应一辈子照顾他,爱护他,永远不放弃他。即使没有了爱情,还有我对他的承诺、责任,既然答应一生,就一生吧,即使赔上一辈子......
或许无奈,或许不甘心,可是又能怎样?还是朦胧一些,糊涂一些,即使不能为他守住思想,守住精神,就守住这个家。不要再让他流浪,因为我曾经那么那么地爱过他......
或许这个就是我最好的选择,不爱,也不伤害,让他平静的过一辈子。或许生活的平淡一些,即使没有了爱情,让我们用亲情维持着我们的婚姻。或许生活的平淡一些,我才能感觉幸福的味道,平平淡淡才是真,浪漫唯美醉一生!
至于我的幸福,藏在心里,我曾经在拥有他的世界里深深地喜欢过你,你知道吗?
在孤单中沉醉一颗喧嚣红尘中淡漠的心,寂寞如烟般慢慢散去。只是喜欢静谧的夜晚,手捧一杯红酒,摇曳我的相思。今夜,是否会来我的梦里?我就是我,一个诗一般,梦一般的小女人,我的名字叫淡漠如烟,。散文吧,美丽如雪。敬请关注。
严格来说,我对政治只是向往,但对足球,却是狂热,很多人极尽地搜集我与政治、文学的种种,甚至连我与马尔克斯的小过节都没放过,却忽略了足球于我那刻骨铭心的故事。
少年时候的我深爱塞万提斯,因为它,我爱上了写作,不过那时候,我笔下流出来的并不是故事,而是一行行诗歌,原因很简单,邻家的哈尔娜有一次告诉我,她暗恋班上一个同学,是个会写诗的才子,这让我飞醋满天,哈尔娜当然不会明白,眼前的小伙子已经暗恋她很久,又怎么容得下别人横刀夺爱。当然,我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回到家里,很是用心地写了一首十四行诗,题目是《送给哈尔娜》,还很浪漫地选择了邮寄。
我自认为那首诗绝不比任何一首诗逊色,因为就是那十四行字,我引用了三个典故、明暗两条线,而且,每一句第一个字母组起来便是哈尔娜的全名,这是我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学来的,如果哈尔娜收到信后没有一丁点感动,我一定会鄙视她,或者鄙视我自己。
可惜,哈尔娜还没来及看我的诗,便和她暗恋的才子好上了,这让我彻夜难眠,脑海里不断出现那十四行诗,我一定要为自己的爱情再努力一次,所以,在哈尔娜门口,我问那封信,原以为她还没收到,那么,如果收到了,我就恳求她再考虑一下,我绝对比那个会写诗的才子更好。但事实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样,她说看了,然后塞给我一张报纸,说男朋友的诗经常发表在这报纸上,叫我学着点。
我看了那首诗,很次、很烂,直到现在,我都不买那家报纸,就因为那首诗,我觉得这家报纸太没水平,它不仅亵渎了诗,还侮辱了我的爱情。
哈尔娜潇洒地转身,我知道,她去和才子约会了,可我又能怎么办,讨厌踢球的我,那天狠狠地踢了一场球,那是一场对诗歌、对文学发泄的球赛。
幸运的是,正因为那场球赛,或者说那次发泄,我找到了文学的真谛。球在脚下,无论我怎么玩,怎么耍花招,哪怕是连过几个后卫,那都只是运球,场外的观众只是在观看,可是,当我憋着一股闷气用力地来了一脚远射,足球破门而入的时候,观众一片狂呼,经久不息,我突然明白,得分是最重要的。
那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文学是个球。踢得再好,也不如一次简单的进球,我的十四行诗并不是不好,在哈尔娜眼里,只是因为它没登报,没得分。
我发誓,自己的作品不仅要上报、要出版、还要让所有读者狂呼,只因文学也需要观众,才华更需要认可。1962年,我的作品《城市与狗》终于震惊西班牙,那一天,我面朝大海,想着十四行诗、想着哈尔娜、还有足球场的破门。
对文学,我把它当作一个球,或许这种概念会让同行笑掉大牙,但是,当他们看到我的《世界末日之战》、《绿房子》获得海明威文学奖,当西班牙最高荣誉的塞万提斯奖花落我家,我想,我该有资格谈谈文学、谈谈它与球的关系了吧!
2010年,我终于破开了文学最高的门槛,在斯德哥尔摩,拙作《中国套盒》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荣誉,我要感谢很多人,但我首先要感谢的,它只是一个球。
生病的经验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 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素材运用:在作者看来,病痛不过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游历,这种看透人世间喜与悲、幸与不幸的豁达与深邃令人钦敬。人的感受和欲望确实如此,在满足之后便产生了更多的欲求,在不满之外隐藏着更大的不满,倘若身陷欲望的泥潭便承无宁歇的日子。所以,只有安于自己的当下生存,珍惜自己的当下所有,才能进一步领会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话题拓展:珍惜当下
信仰的坚守
可什么是恶呢?有时候善意会做成坏事,歹念碰巧了竟符合义举。这样的时候善恶可怎么评断,灵魂又据何奖惩?以效果论吗?有法律在,其他标准最好都别插嘴。以动机论吗?可是除了自己,谁又吃得准谁一定是怎么想的?所以,良心的审判,注定的,审判者和被审判者都只能是自己。这就难了,自我的审判以什么作标准呢7除非是信仰!或者你心里早有着一种善恶标准,或者你就得费些思索去寻找它。这标准的高低姑且不论,但必超乎于法律之外,必非他人可以代劳,那是你自己的事,是灵魂独对神的倾诉,忏悔和讨教。这标准碰巧了也可能符合科学,但若不巧,你的烦忧恰恰是科学的盲区呢?便只好在思之所极的空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这选择与树立的发生,便可视为神的显现。这便是信仰了,无需实证却可以坚守。
素材运用:在作者看来,信仰源自善恶的疑惑以及向自己内心的挖掘。在排除法律标准、他人的是非评判这些外在因素时,一个人只能诉求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耍“听从良心的呼唤”,这样一种抉择即是信仰的力量。人的神圣和崇高的一面,正是来自于这样一种“对正义和信心”的抉择,此时,是人创造了标准和价值,人因而抵达了“神”的高度,如作者所言, “便可视为神的显现”。我们常说某种动物“通人性”,如果说这是对动物生存意义的至高评价,那么“通神性”也便是人的生存意义的至高追求,而这也便是作者所墨坚守的信仲。
话题拓展:信仰的力量
爱之永恒的能量
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远的激越,由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分开着被抛来的。
在上帝那儿 在灵魂被囚进肉体之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初,并无我、你他之分别,巨大的存在之消息浑然一体,无分彼此内外,浮摇漫展无所不在。然后人间诞生了,人间诞生了其实就是有限诞生了。巨大的存在之消息被分割进亿万个小小的肉体,小小的囚笼,亿万种欲望拥挤摩擦,相互冲突又相互吸引,纵横交错成为人间,总有一些在默默运转,总有一些在高声喊叫,总有些黯然失色随波逐浪,总有一些光芒万丈彪炳风流,总有弱中弱,总有王中王――不管是以什么方式,不管是以什么标牌,不管是以刀枪、金钱还是话语……总归一样。尼采说对了 权力意志。所有的种子都想发芽,所有的萌芽都想长大,所有的思绪都要漫展,没有办法的事。把弱者都聚拢到一块去平安吧。弱者中会浮涌出强人。把强人都归堆到一块儿去平等呢,强人中会沉淀出弱者。把人一个个地都隔离开怎么样?又群起而不干。小时候,我们几个堂兄弟之间经常打架,奶奶就嚷“放在一块儿就打,分开一会儿又想!”奶奶看得明白,就这么回事。
素材运用:作者在此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观的人类图景,内体的诞生同时将人们相互隔离开来,在心灵问产生隔膜的同时也产生了消融这一隔膜的渴望,而这就是爱。或许,这就是人类最真实的处境 隔膜着并渴望着 孤独着并相互温暖着。
话题拓展:爱的力量
真正的好艺术
听说有一位导演,在反驳别人的批评时说 “不管怎么说,反正我是让观众落了泪。 反驳当然是你的权利,但这样的反驳很无力,让人落泪就一定是好艺术吗?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都太容易,不见得非劳驾艺术不可。而真正的好艺术,真正的心路艰难,未必都有上述效果。
我听一位批评家朋友说过一件事:他去看一出话剧,事先掖了手绢在兜里,预备哭和笑,然而整个演出过程中他哭不出也笑不出,全场唯鸦雀无声。直到剧终,掌声虽也持久,但却犹豫。直到戏散,鱼贯而出的人群仍然没有什么热烈的表示,大家默默地走路,看天,或对视。我那朋友干脆找个没人的地方坐下来发呆。他说这戏真好。他没说真像。他说看戏的人中有说真好的,有说不好的,但没见有谁说真像或者不像。他说,无论说真好的还是说不好的,神情都似有些愕然,加上天黑。他说他在那没人的地方坐了很久,心里仍然是一片愕然,以往的批评手段似乎都要作废,他说他看见了生命本身的疑难。这戏我没看。
躺在租来的小屋里,想起独自在这个城市打拼的种种艰辛,泪水不禁簌簌而下。两年前,为了忘却一场旷日持久的爱情所带给我的伤,我选择了逃离。那个曾对我海誓山盟的人为了大好前程,毅然转身拜倒在上司女儿的石榴裙下,六年的爱情就这样随风而逝,只留下刻骨的痛让我在暗夜里独自品茗。
北方的这座城市不像我所在的城市那般喧嚣,这正暗合了我的心情。安顿下来后,我就去了人才市场,毕竟我得安身立命,我虽然输掉了爱情,却不能输掉自己。凭着优秀的文笔,我在这家报社谋得了一席之地,随之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随着有影响的稿件采写的增多,我这个新手也逐渐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同事中不乏有优秀的男子向我表示好感,可我却不敢让他们靠近,一朝被蛇咬,我真的不敢再奢谈爱情。
于是就有风言风语传来,说我狂傲不知天高地厚……唉,随他们去吧,谁也不可能沿你生活过的路重走一遍,除了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又有谁会在乎谁的苦乐悲欢?一份六年的感情尚敌不过利益,何况是萍水相逢的人,得不到,人家说说葡萄是酸的总可以吧?所以,我的稿子和策划被拍死也不无此种因素。
可哭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一想到完不成任务将要被降级,我再也躺不住了,抱着通讯录开始狂打电话,不想却一无所获。我不禁有些绝望,懒懒地拨通了最后一个电话,谁知却是绝处逢生。那人说他有几个朋友是本市商界大腕,经历颇丰,问我是否感兴趣。我大喜:报纸新开的重头版“商界人物”正愁打不开局面呢。他当下就表示为我联系。放下电话,我看着那个名字,不禁哑然失笑。林子安,我们不过是一面之缘,只在一次活动中见过面,当时恰好坐在一起,便礼节性地留了电话,谁知这时却派上了用场。
林子安下午便打来电话,说晚上已帮我约好了一个商界人物吃饭,我自是感激不尽。晚上,林子安开着他的黑色桑塔纳把我接了过去,因了他的穿针引线,那顿饭氛围极好,那老总当下答应第二天就接受我的采访。
稿子很快就见报了,好评如潮,我也因此打开了另一个采写平台。为了表示谢意,我请林子安吃饭,席间,我对他给予我的帮助表示感谢,他淡然一笑:“举手之劳,没什么,再说你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也不容易。”我心里一动:“你怎么知道?”“我看过你写的一些散文随笔啊,一个女孩子要强是好事,可有些事应该看开些,不能总纠缠其间,要不怎么能过得开心呢?”他的一席话险些让我落下泪来,看来他是懂得我的心事的,而那份真诚的关切尤其令我心暖。
夜色阑珊中,林子安开车送我回家,说你在这个城市举目无亲,如果愿意就把我当作你的哥哥吧。他目送我上了楼,等屋里亮起灯光才离去。望着他的车灯汇入远方的车流中,我的心被感动的暖流温润着。
人与人的缘分就是这样不可言说,就像我和林子安,一经相识便如同已经在对方的生命中存在了许多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相信他,只觉得有他在身边心里无比踏实,仿佛他是我前世遗失的亲人,今生相遇只为给我可以依靠的臂膀。他真的把我看作了惹人怜爱的小妹,风里接雨里送,呵护备至。跟他在一起,我总觉得自己心清如水,这个世界澄明无比。我总不明白这个三十六岁的男人何以会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如此真诚坦荡,不染尘埃。问他,他总是笑答:“做什么样的人都是自己的选择啊。”
林子安不遗余力地帮我疏通关系,为我采写稿件创造条件,加上我自己的努力,那个“商界人物”的版面被我做得风生水起,老总再次对我赞许有嘉。工作摆脱了瓶颈,生活中又有林子安的关爱,我的心不由一点点摆脱了阴霾,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在我二十六岁生日到来的时候,林子安又给了我一个惊喜。那天因工作上的事我几乎忙昏了头,甚至都忘了自己的生日。黄昏时分,林子安来了,说要请我吃饭。等我们到了一家饭店的包房时,里面原本黑着的灯突然亮了,掌声欢呼声四起,起初我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可再看看桌上的鲜花与蛋糕,回转身遇见林子安满是笑意的脸,我一下明白了这是他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眼里忽然就涌起了泪,在孤独的他乡,只有这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在乎着我的喜怒悲欢。
席间,他的朋友们不免开我俩的玩笑,林子安正色道:不许胡说,雯雯是我小妹,我可警告你们,谁要是敢对她图谋不轨,别怪我不客气。
其实,在那之前我是一直把他当哥哥的,常跟他开玩笑:咱俩在一起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就不怕嫂子生气?他总是拍拍我的头:小小年纪哪来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身正不怕影斜,再说人应该怀有纯良之心,对任何事都不应妄言。你嫂子就更不用说了,她是天底下最善良的女人。我刮着林子安的鼻子说他不知羞,哪有男人这么不谦虚地夸自己的妻子的。他也不反驳,只摸着下巴嘿嘿地乐。
可是,情况从什么时候改变的呢?我不再喊他哥,而是直呼其名,他嗔我没大没小,我反而喊得越发起劲儿。我发现自己的梦里到处都是他的影子,暗夜里我是那么渴望在他的怀里沉沉睡去……而他看我的眼神也变了,那其中的内容令我目眩神迷。怎么可以这样?我在睡梦中呼喊,醒来却触到腮边沁凉的泪。
林子安再面对我时越来越沉默,吸烟勤了,喝酒多了,痛苦像一条蛇在两颗心间纠缠,而更多的时候它像一口枯井,我们的心眼看着在越陷越深,却仍在作着徒劳的挣扎。
关键词:外国文学课程;改革;学习兴趣;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改革是当今高等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今这个时代究竟应该怎样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仅以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课程为例,谈谈高等美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思考与对策。老生常谈,不避粗浅,就教于大家。
一、名著欣赏课面临困境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方面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封闭的国门打开,国人了解外国的文学和文化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是世界范围的信息化大潮席卷而来,一浪高过一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看手机、玩游戏、睡大觉,这样的课堂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距离外国文学,尤其是古典作家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背景不同,加之名著的艰深,使得当代的青年人没有阅读兴趣。“流行、大众、网络等快餐文学很大程度取代了传统经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人们对传统文学经典承载的终极关怀和教化意义越来越不感冒。”[1](二)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互联网社会,轻而易举便可搜集到各种信息和知识,教师不一定比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多、更快,学生也不以获得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的知识为难得可贵,加之对五花八门信息的好奇、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以及视觉化图像对文字阅读的冲击等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师与手机争夺学生的较量中,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要完全战胜手机中的无所不包的信息之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既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与其停留在原地抱怨教学之难,不如随之变化,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想法是:结合美术专业院校的具体情况,由知识传授向技能培养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表达能力为中心,贴近学生的专业、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关注当下热点现象和作品
我们以前所使用的教材以外国文学史为框架,选择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著名篇供学生学习欣赏,主要为教师课堂讲授,注重知识性和系统性,以了解外国文学发展历程、欣赏各个时期的经典名著为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共列六章,分别为: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四章,17、18世纪文学;第五章,19世纪文学;第六章,20世纪文学。审视我们的教材,它注重文学史和经典性,缺少对当下流行文学作品和热点现象的关照;注重虚构类作品,忽略非虚构作品。如果把虚构与非虚构当作文体分类的第一级标准,那么我们教材中主要是以虚构类作品为主,诗歌、小说和戏剧占据了世界文学名著宝库的大部分空间,散文、随笔、传记、书信等非虚构类文体难登大雅之堂。这是我们以往的选择和评价标准,但从未来的文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生活的实用性以及非文学专业学生的身份来考量,非虚构类作品对学生认识生活、领悟人生以及锻炼写作能力更有帮助意义。同样,近年的、流行的、热点的文艺现象更能引发青年学生的好奇与关注。学生们只有感兴趣才能深入进去,认真思考而获得提高。因此我们打破以往的课程内容体系,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其框架分为两部分:文学史的脉络和热点现象与作品,大纲为:第一编,外国文学史的脉络:第一章,文学源头;第二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第三章,各种文学风格与流派。第二编,热点现象与作品探讨:第四章,非虚构类作品;第五章,科幻、推理类作品;第六章,现代派作品;第七章,影视作品。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理清外国文学的源头和流变;欣赏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作品;从散文随笔、纪实文学中汲取人生智慧、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动向。在第二编中所列的单元模块并列且有交叉,所选的作品根据每届学生和专业的兴趣以及文坛热点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例如,在非虚构类作品中,我们既选取了西方经典哲理散文三大家——培根、蒙田和帕斯卡尔的作品,也选取了商业巨子洛克菲勒的书信和科学大家爱因斯坦的文字,还选取了最近几年的影响较大的纪实文学作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一定程度标志非虚构写作的日益繁盛。我们选择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同时选取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探险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博士所著的《登陆火星——“精神号”和“机遇号”的红色星球探险之旅》,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讨论科学对当代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我们跟踪的一个文学现象。虽然诺贝尔文学奖影响力不断下降,但毕竟是一个重要性的奖项,代表着一定的趋势和导向。2016年瑞典文学院破天荒地把奖颁给了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让全世界都为之一惊。这跨界的一次颁奖,表明艺术的世界也有规则需要打破,流行艺术也可以登上诺贝尔奖严肃的殿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鲍勃与荷马、鲍勃的绘画以及鲍勃的人生之路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鲍勃。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沿着自己的道路不断前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勇气。在第二编中,我们还将近年的影响较大的部分影视作品拿来与学生一同欣赏和分析,尤其是针对影视摄影专业的学生,从文学的角度评论影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例如,面对韩剧热,组织学生分析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剧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组织喜欢科幻作品的学生讨论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时空恋旅人》等影片,这些内容的研讨对学生的专业拍摄和微电影创作构思大有裨益。有些选题是学生推荐的,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它促使教师阅读观赏大量新的流行作品,开拓自身的学术视野。例如笔者对韩剧的关注即是来自学生的发问:老师你看过某剧吗?为了与学生交流讨论,我观看了多部流行韩剧,深入研究韩剧的思想与风格,并撰写《试析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编剧艺术》等论文[2]。我的体会是:对待流行文艺作品,一概冠以“肤浅”“幼稚”的标签有失简单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3],承认现实,因势利导、取长补短、与时俱进才是明智的态度。
(二)分一半课堂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
我们将总学时的一半留给学生上台讲课。首先,学生按照兴趣组成若干小组,在课下完成选定题目、搜集资料、组内讨论、制作PPT等自学环节,然后在课堂演讲。这份作业使学生在组建团队、共同商讨、达成共识、发挥特长、分工合作、制作课件、当众演讲等多方面受到锻炼,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课堂演讲和制作PPT是显示最终成果的环节,要经受全班同学的欣赏与评价。大部分同学在作业中受到锻炼,增长了才干,他们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业令人惊喜。课件制作精美考究,材料选择主次分明,阅读体会深刻而有个性,语言表达沉稳自如。例如,工业设计系学生,选取英国作家简奥斯丁来介绍,他们没有套用现成的PPT模版,而是使用PS技术制作每一页,精心挑选英国风景人物油画作为背景,风格与简奥斯丁作品风格十分吻合。主要图片确定后,局部的小点缀、每一页的色彩、文字的分布、字号的大小和色彩等都一一用心调配,制作完成的PPT每一页都是一个完美的平面设计作品。当问及这样的制作是否耗费时间时,学生回答说“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们体会到:由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家,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用他们的专业技能表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是一举两得,文学知识和美术专业水平都得到提高。一个学生有创作的快乐、收获的喜悦,会感染那些观赏他作业的同学,唤起更多的制作热情,获得更大的收获。在课堂演讲的过程中,学生们常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体现他们的审美评价,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更容易引起其它学生的听讲兴趣与共鸣。例如,学生在品评作家的容貌和惊叹作家成就时经常会使用“帅”“很帅”“牛”“贼牛”“牛逼”这样的词语,这些简单的口语化的词汇比起教师的书面的准确的学术评价更有表现力。一般情况下,学生讲课的课堂效果都比较好,小组与小组之间无形中形成一种比拼和竞争的气氛,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学生会对莎士比亚等古典名家发表一些颠覆传统的评价,作为学术的百家争鸣,亦无可厚非。除了让学生讲课外,朗诵和表演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朗读,是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但朗读在大学的课堂里已经很少使用,一些学生不习惯像小学生一样朗读,他们读课文时声音小且不流利,课堂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站起来朗读,而是鼓励喜欢朗读和表演的一部分学生上台朗读,有时是一首抒情诗,有时是一段哲理散文,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引领全班同学走进作品中,理解、体会、欣赏外国文学名著带给我们的艺术和思想之美。例如,萨福《给所爱》、米开朗琪罗《艺术家的工作》、培根《论美》、雪莱《西风颂》、裴多菲《我愿是激流》、帕斯卡尔《人算什么》等作品,我们都是通过朗诵的方式完成教学的。有的戏剧作品,我们分派给戏剧社团的同学,由他们在课下排练,排练成熟后拿到课堂上来演出。这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有一次,绘画专业排演的《哈姆雷特》引起全班同学的极大兴趣,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一些对白引来一阵阵哄笑。奥菲利亚: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哈姆雷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这是第三幕第一场戏剧中一段普通的对白,我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们会哄堂大笑,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扮演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两个学生正在谈恋爱,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地观看他俩的表演,他俩的表演带给同学们双重的审美感受,由文学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总之,在一半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走到了讲台前面,以不同形式展现他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外国文学成绩的评定上,我们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为60%。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这条路上努力践行,由教师打渔给学生吃,变成学生打渔给自己吃,也许学生打上来的鱼很小,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捕获的,而且有时也能打捞到大鱼。一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精彩演讲或表演常常令师生双方兴奋不已。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现在又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至乐?钱锺书在《论快乐》一文中说:一课沉闷的听讲能使人尝到“永生”的滋味[4]。无趣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我们的外国文学欣赏课来说,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更新,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变化,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帮助他们走上讲台,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能力,以能力的培养带动知识的学习,在能力的培养中获取必要的外国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曹成竹.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简评约翰凯里《阅读的至乐》[J].阅读与写作,2010(1):28.
[2]陆明.试析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编剧艺术[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1-63.
[3]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