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真实的职业道德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以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738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研究。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中,共三个年级,其中一年级300人,二年级249人,三年级189人,三个年级共有男生305人,女生433人。政治面貌抽样分布为党员1.85%、团员94.55%。问卷中主要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信仰、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83份,其中有效问卷670份。在此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能直观的看出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对学校环境、学习环境的建议和意见。

(一)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淡薄调查结果显示有36.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60.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完全是浪费时间”。通过调查也发现,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调查显示,“对十报告的学习”,“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仅占10.35%,“因为对组织和老师的尊重参加”的学生有6.28%,这种相对消极的政治参与态度,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集体观念不强,道德标准个人化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但是道德的评判标准不一,不能用一些人的道德标准来束缚另一群人。在问及“你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32.37%的学生回答“清闲舒适”,63.43%的学生认为“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能开除90后的学生在追求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也在注重工作工程的享受。但是他们在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上,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又不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当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有何选择”,48.67%的学生回答“尽量两种利益趋同”、10.67%学生回答“视情形而定”。这也表明,他们虽然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标准,但一旦发生了违背公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又是暧昧的。(三)组织纪律性不够,行为方式情绪化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对上课迟到你怎么看”时,58.8%的学生认为“迟到总比旷课好”,仅有9.75%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是缺乏组织纪律性的表现”;在回答“对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你怎么看”时,有65.2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自由”,30.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3.26%的人认为“应该注意大学生的形象”。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大都以快乐自己为原则,推崇时尚,思想前卫,喜张扬、好独立、爱自由,追求感性满足,行为方式情绪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造成艺术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无外乎三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先天的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性和他们的专业特点,使他们极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的影响,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简单,信息获取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获取时间越来越短暂,社会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即时性和面对面的局面,缺乏辨别力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容易形成人云亦云的状况,并且受到深深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在高职类专科学校中,由于很多学校因为社会需求,艺术设计类学院的成立时间短,加上艺术设计大环境长期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学科,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一般比较优越,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偏向于开放化,学生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兴趣爱好广泛,学生特长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能比较淡薄,造成很多学生养成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追求享受,消费观念大胆并且习惯于以眼前利益的实现,代替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价值取向实用化、功利化。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同时还要求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引导,实践育人,将新媒体的运用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建构的虚拟空间不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割裂的独立空间,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展示了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与整合。要避免学生沉溺新媒体娱乐不可自拔,就需要将新媒体的运用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投身现实的实践教育活动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媒介的奴隶。通过引导与教育,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实践提升自我素养,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体悟自己的价值。

(三)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不仅包括内容上的丰富,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建立职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测评,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开展心理、求职、政策、创业等个性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增强自信心和耐挫心。为学生收集整理和提供就业实习岗位信息,组织企业宣讲招聘会,提供就业或创业服务等。同时还应包括授课方式上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分阶段的引导式教学手段的设计,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素质拓展、专家讲座、现场实践等等。

四、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加强职业道德引导教育的一些做法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以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开展了多项同学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分项目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不同类别的分项目活动,也在致力于把每个分项目都打造成精品活动。用“团队文化节”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用励志视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访谈类活动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用“世界日”为同学们普及节日知识,用“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染学生。

(一)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制作了多块宣传画,在学校学生公寓,进行德育引导。

(二)选出学院内获得重大比赛奖项或者有特殊表现的同学,制作访谈节目。把有代表意义的现场采访片段和访谈节目制作成视频到微博、人人等学院公共网络平台上,大范围传播,让同学们相互转帖、跟帖,以便我们扩大了解,深入探究。

(三)主要以真实的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为切入点,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手法拍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励志微视频,拍摄各种大学生优秀行为习惯及不良行为习惯制作成类似于公益广告的宣传短片,上传到学院人人网公共主页、学院微博平台、学校贴吧等,让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目前已经拍摄六个短片。

(四)通过志愿者们统一身穿印有积极、奋发、向上语句的创意文化衫,传递青春向上的正能量。用“布媒体”呈现积极向上的文字,以这样的方式将正能量传播开来。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全程化;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96-0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市场化转化,加强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全程化就业指导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造成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不强。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派专人联系用人单位,跑就业市场等促进就业工作,一批批用人单位来到高校进行选拔人才,但结果往往是“高兴而来”却“扫兴而去”,单位招不到学生,学生想去的单位却没来招聘。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自主就业意识差,矛盾心理驱使他们患得患失,不能从个人的实际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就业定位模糊,在迷茫中等待,在等待中焦虑,从而导致“供需脱节”。

2.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同感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在致力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立和完善,很多的教师也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很多的大学生并不认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只是“纸上谈兵”,指导教师也只是“空谈家”,指导教师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有任何的帮助和改变。

(二)高校造成的原因分析

1.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脱节。在走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座谈时,有很多学生反映初到工作岗位时,大学所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企业实际需求情况脱节,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进而给尽快适应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不多,大多是人云亦云,从而出现了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焦急,用人单位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同时,高校也为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不出去而着急。可能这其中与很多限制的因素使得高校不能为之,但是,如果高校不能忍痛进行专业调整与改革,最终,不但不利于大学生找到市场需求的适合的工作,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本身在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和发展。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国外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等。而在我国,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或是实践经验不足。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建立的途径

(一)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从以往的就业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因此,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贴近市场、贴近实际,教学内容就必须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充满生机活力,科学有效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知识的更新,真正起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逐步推进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当前,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可挖掘潜力,在选择毕业生时学历已不是主要衡量标准,在注重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更高要求。因此,高校要客观分析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大纲,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人才。

(三)将就业指导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能力是就业竞争的砝码。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终身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耐挫能力、执行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拓展训练则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人文关怀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入学教育

这一阶段为就业启蒙期,主要是学习意识和就业意识的培养。刚刚进人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应从学生一人校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融入就业教育。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会,帮助新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明确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鼓励新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通过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新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新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阶段――大学四年教育

1.贯穿四年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科学地制定人生的总目标和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将大学学习与人生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出路。

(1)要强化学生的学业指导。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太窄。因此,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吸收什么”,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最终使大学生不但在专业知识方面夯实基础,还要在素质能力方面进行拓展,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2)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会存在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表现。因此,要坚持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辅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适应咨询和心理咨询活动。要鼓励学生选择既能发挥特长,又能与专业紧密相连,还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二学位、选修课,以及其他相关技能的学习,不能盲从,也不能只立足个人爱好,而不考虑社会需求。

2.阶段性的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指导教师要根据四年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指导,重点是宣传就业政策,训练求职技巧,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兴趣、能力的职业。对于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要重点进行政策指导以及心理辅导。对于创业的大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素质,分析解决影响因素,明确创业准备流程,最终确定创业目标。

(三)第三阶段――离校教育

要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教育他们安心本职,虚心学习,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完成好第一项任务,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同行的关系;教育他们面对机遇要敢于抢抓,面对困难要充满信心,面对挫折要意志坚强,面对批评要正确对待,面对赞扬要化作激励,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

四、人文关怀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师生建立信任是前提

就业指导教师要用人格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来增强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实实在在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二)人性化指导是基础

人性化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性修养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培养,自我认知、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就业不仅仅是个机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三)个性化指导是关键

个性化指导是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指导。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灵活多样地开展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董朝宗.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的思考[J].教育园地,2006,(6).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工作,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高职院校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对于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坚持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理念、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方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高职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的特点

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反映出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特殊的思想特点。

1、思想活跃,观念超前,是非评判能力比较薄弱。高职学生大都是80或90后,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且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有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开放的环境和传播媒介使他们接受了各种大量信息,他们思想活跃、信息来源灵通,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高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在和人交往过程中,往往随大流,人云亦云、“重义气”,对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清楚,往往凭义气办事,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缺乏正确评判是非的能力。

2、个体意识强,但自我控制力较差。高职学生本能的个体意识的膨胀,表现为更注重个人发展,关注个人的荣誉,忽视他人、集体利益,甚至把社会、他人与自我对立起来。不愿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往往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上依赖老师的督促。

3、情绪浮燥,逆反心理较重。高职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阶段初期,在这个阶段当中生理发展超前于心理发展。他们活动范围广,遇到问题较多,但认知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其活动的范围不相适应,因而出现急燥、不严谨的情况,在待人接物中与正常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因高考失误,有强烈的失落感,心态不平衡,总认为是被迫到高职院校来的,看不上学校、看不上老师、看不上同学,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

4、价值观趋于功利与现实。大多数还是缺乏对社会的真正了解,缺乏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多的是强调个性张扬、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表现出注重个人实惠,个人利益至上,这些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既有社会原因,又有教育方面的原因,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了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目标定位的差异。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学生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做到对社会更有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特别要树立学好职业技术、 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 2、心理素质的不同。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要么有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有相互歧视心理,要么有逆反心理,调皮、不受管教、不成熟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3、学生层次的不同。目前,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报考高职高专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降低层次的压力使他们内心自卑,情绪低落,入校后的思想波动较大。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感,使他们坚定完成学业的信心。应当激励他们正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业。

4、社会认知度的不同。社会对高职有些偏见,不仅不利于高职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他们往往也对自己认识不足,或对自己的认识发生偏差。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高职,坚定自己的选择。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影响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体制有利于进取、平等、竞争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社会风气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巨大冲击。

1、现行的学校德育有的存在实质和形式上问题的。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据调查,2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有的学校领导、德育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也认为:“职业道德只有同人们的职业摘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有一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课很多,考试很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负担;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论文格式,创新。论文格式,创新。

2、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论文格式,创新。论文格式,创新。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论文格式,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

3、教导太过狭义。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有的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三、高职院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能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坏。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位员工,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及具体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都要注意“言传身教”。同时,注意调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要使多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达到“双师”标准,要鼓励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

2、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职业素质,应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创新素质等等。这些素质直接制约和决定着职业能力的水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十分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加强学生的与从事各种职业有关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教育。

3、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贴近学生心灵。教育专家提倡“ 蹲下来与学生说话”是很有道理的。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 逐个解开其思想上的疙瘩,进行特色化的教育。论文格式,创新。

4、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实际出发,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虚功实做, 虚实结合,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可以帮助正处于迷茫时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5、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报、刊物、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其关注兴趣,拓宽心理教育渠道。还应引导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并自主开展自身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等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高职学生自律组织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理论上的宣传,思想上的疏导,又把思想教育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起来,及时为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排忧解难,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学校的温暖和老师的爱心,这样才会大大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号召力。

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要认真坚持原则,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根据时展的要求和学校实际,不断在理念、载体和方式等方面改进创新。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重点应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1、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为高职生的创新、实践、成人、成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广大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环境,应对日趋激烈的时代挑战,进一步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2、建构以班级活动为模块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及班级之间的文体活动,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要加强班级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以班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文艺竞赛、体育竞赛,开展班际交流活动或研讨会、举行班际联欢或座谈,展示班级整体形象,调动各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建构坚实稳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①以校园文化为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氛围、校风校训、校园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强大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良好途径。②以网络文化为模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网络,一方面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向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反映,使网络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③以公寓社区和宿舍文化为模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生的主要交流场所由教室转向公寓或宿舍,公寓或宿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住休息之地,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使其认识到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作用, 在实践中完善的,应该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学生只有在进行实习、实践过程中真正承担岗位任务,才能切身体会到自己角色的变化,适应职业环境,才能把这种职业习惯逐渐地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道德认识水平。要更新观念、倡导学校道德教育开放的精神、倡导学校道德民主作风。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发挥学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总结语:科学发展观下,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承担着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通过多样化、开放式的灵活性教学,使得思想政治工件既有理性的启迪,又有实践的思考,只有我们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够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经验,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要求的高职政治思想教育新体系,开创高职教育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使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积极地探索真的为社会与学生所需要地道德教育社会,道德规范,努力培养新世纪所欢迎的道德新人。要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时俱进,努力改进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遂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5 .(4):31-32.

[2]丁娜,郭玉刚.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6 . (5) 58~59 .

[3]朱丽.职业院校道德教育初探.继续教育研究[J] . 2008(3)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规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诚服务、文明生产;讲求质量、注重信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

不同职业会有不同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但以上基本规范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循的,是各种职业道德中具有共性的东西。因此各院校在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鉴定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

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情况令人担忧。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对550个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有55.8%的单位认为大学生更缺乏“实干精神”,47.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综合素质”,而在大学生中,选择缺乏“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只有12.5%和20.7%;20.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呼吁高校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而大学生自身几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高职生同样如此,这能不让人担忧吗?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做得很好,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其择业观就已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薪水丰厚的工作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在敬业精神方面,奉献意识明显弱化,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不好就另谋高就,或是有比这家单位更好的工作就立刻跳槽,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这种“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缺乏敬业素养。我们曾对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某专业9个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毕业生离职的原因,有3个人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3个人觉得工作条件过于艰苦,两个人拒绝公司去外地工作的要求,1个人因没有责任心和不遵守纪律遭公司辞退,而因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这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流问题,但至少说明当今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品格。在团队协作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刚工作时表现出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在诚信方面,制作虚假简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有的招聘单位收到的学生自荐表中,在“任职”一栏中填写同一学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或一个班的班长、副班长的竟高达十余人;在“政治面貌”一栏中一个班有竟50%以上填写了“党员”;制作虚假成绩的情况也很多,一些毕业生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随意修改自己的成绩单,把不及格的科目修改成及格,低分的科目改成高分等等;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目前,有部分已签约的毕业生不顾学校、单位的利益,不顾个人诚信,随时擅自违约,使用人单位对该校的学生在诚信感上大打折扣。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上会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呢?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据调查,2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许多学校领导、德育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也认为:“职业道德只有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有一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课很多,考试很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负担,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

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到目前为止,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很少,大部分高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而在我们考察了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科书后,发现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其共同的盲点。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对职业道德有所涉及,然而内容都很少且不具有系统性,更没有专业性与实践性。

再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大学德育的诟病之一是重知轻行,言传与身教脱离,学校教育与社会导向脱节。学者杨志君对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重视榜样的作用,要求言传身教。

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就业指导活动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高职院校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即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良好的应聘技巧;通过建立比较牢固的就业渠道和庞大的就业网络,形成一个值得信赖的就业指导系统,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产生了定位和引导的灵活作用;通过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信息,使学院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实习实训内容,使学生到企业能够零距离上岗。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纠正学生中的种种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应聘技巧,毕业班在就业指导课上开展了“虚拟应聘通过这种形式对各种择业行业和观念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了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3.2职业道德培养需通过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技能大比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开展技能竞赛,应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通过各类比赛既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专攻、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应切实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各专业学生毕业时都具有职业资格证,能迅速适应我国正大力发展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需求,以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使原本模糊的职业技能问题有了明确清晰的标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学生知道如果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就将丧失在本专业上岗或优先上岗的资格,这种紧迫感、责任感的形成对职业生涯是十分必要的。

3.3学生校外活动

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一、概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以理工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申请该计划并获得批准的61所大学之一。学校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国际、国内专业认证为导向,以工程师资格认证为依据,结合“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的办学实践,借鉴吸收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全面推进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探索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构建“三海一核”领域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平台,实现本科生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推进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科阶段,以“3+1”为基本模式框架培养工程师人才,学生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个阶段。

二、校内学习阶段

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等理论课程在学校完成,大约需要3年时间。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并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1.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主要原则:以“精英教育”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推动、打造品牌”为人才培养战略,以“卓越计划”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为人才培养标准,参考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认证标准,在学校新修订的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下,结合专业特点、优势与特色、服务面向等,与企业共同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创新型工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

(2)总体结构: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学生前3学期为基础教育阶段,按工科大类打通基础课程平台,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为精英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从第4学期开始进入专业教育阶段,鼓励相同或相近专业打通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特色的突出,符合专业的总体要求,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学校按照“目标性、系统性、规范性、实践性”的原则,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平台,即: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能力拓展平台。基础实践平台包括:军事训练、工程认识、工程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践平台包括: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能力拓展平台包括:学生科技活动、学生学术活动、学生艺术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业能力考试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累计学时,工科专业不得少于总学时的25%,约40周(1年)。

2.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工科大类打通基础课程平台,目的是为了加强基础、扩宽口径,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阶段,学校鼓励相近专业打通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选修课程平台,为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多的课程学习空间。同时,学校加大学生转专业力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结束后,提供给学生在本大类专业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的机会,使个人理想、志趣和国家需求相结合,建立“基础宽厚、专业突出”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性学习方法

从学校层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推进研究性教学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尤其在专业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设课外研学和课堂研讨学时数;从教师层面,摆脱传统意义上“教书匠”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体系中充当“组织者”和“引导人”的角色。

4.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学校始终坚持“工学并举、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学校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了以校内外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工程创新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创新体系。同时,学校构建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加大投入,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转贴于  三、企业学习阶段

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实践、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在企业完成,累计约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1.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根据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学校认为,在企业学习阶段,除了要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这个主要任务以外,在管理和教学环节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教育。凡是优秀的企业,其成功的背后都有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作基础,都有符合企业本身发展的基本理念、企业精神、企业愿景和行为准则,这是优秀企业成功的前提。因此,学校采用各种措施,使学校与企业文化的接轨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2.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学校与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任务是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并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时,企业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还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企业根据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学校积极顺应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管理模式,按照双方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配合企业设计教学内容,利用企业提供的各种实践条件,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毕业前的一项综合训练。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根据企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及相关的研究开发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原则上要求做设计,做到“真刀真枪”,保证在企业开展现场实践和课题研究,内容可以是工厂设计、车间设计、生产流程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改造方案、营销等策划方案、实验报告、工程论证报告、研发报告、管理制度与机制构建等。在指导教师配备环节,学校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同企业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聘请的导师共同组成答辩组进行答辩,最终确定毕业设计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