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范文第1篇

一、运用微课教学,有效导入课堂

在诗歌教学中,顺利地导入课堂是很重要的,由于诗歌描绘的内容大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如果在课堂的开始,直接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将自身代入其中,自然也无法很好的把握诗歌的原意。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开始,学生依然保留部分下课的放松状态,此时不宜直接进入强思维活动的状态,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微课视频,通过微课视频,为学生营造与诗歌相关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逐渐将思维过渡到诗歌方面,然后再进行诗歌教学,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致橡树》这篇诗歌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这样的微课视频视频主题为诗歌中描绘爱情的经典词句,以轻缓柔和的《梁祝》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然后随着词句的变化,展现出一幅幅描绘爱情故事的画面,唯美的音乐、画面、诗句相互映衬,能够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意境,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运用微课教学,进行诗歌赏析

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词句的赏析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加强对诗歌赏析的教学。首先,赏析诗歌的第一步,需要学生熟悉诗歌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诗歌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每一个字的发音,掌握诗歌的节奏、重音等。这一过程需要占据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很难每节课都腾出时间用来诵读教学。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指导下,欣赏名家的诵读作品,并不断学习,在早读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诵读的技巧,预习课上所要学习的诗歌。例如,在教学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视频中讲解了诵读时的要点和技巧,并附加名家诵读的配音。学生可以在了解诵读要点和技巧后,先尝试自己诵读几遍,然后再听名家的诵读作品,逐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第二,应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其赏析都是从意境、情感、文学技巧以及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而透彻地赏析。例如,在教学现代诗歌那一部分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制作诗歌赏析方法的微课视频。视频中,以比较经典的《天净沙・秋思》为例,通过赏析其中意境的营造、感情的抒发、用词的技巧以及描述的手法,依此进行延伸,拓展到现代诗歌的赏析中,让学生明确诗歌赏析的共通之处,进而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与技巧。在诗歌赏析中,对于意象的品味与赏析是一个重点,是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感情的最佳方式。教师要在微课视频中,着重突出这一部分。例如,在教学《致橡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和诵读,将诗歌中涉及的意象总结出来。然后,教师再播放微课视频,向学生解释其中“蜡烛”、“月亮”等比较常见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让学生代入到诗歌中,确定意象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又如,在教学《再别康桥》这一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单独赏析并没有深入的象征意义,但结合来看,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三、运用微课教学,把握诗歌感情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范文第2篇

诗歌本身具有的节奏、韵律感使得它与音乐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国早期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实际表演中,诗歌总是用来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的,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音乐对于诗歌诵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感动听众、使韵律更和美等方面。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喜欢在诵读诗歌的时候配上音乐。

首先,配乐诵读不适合反衬,应尽量选择和诗歌情感主题相符合的音乐来伴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很明显是一首节奏缓慢、情致绵长的诗歌,如果配上雄壮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者像今年世界杯主题曲《旗帜飞扬》那种激情四射的背景音乐,不读的大脑晕厥才怪,还是老老实实地从班得瑞演绎的轻音乐《梦花园》中选个曲子吧。当然,可以选别的曲子,但是韵律一定要和谐。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配上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或奥立维尔・图森的《海边的星空》,也可以配上中国的古筝名曲《彩云追月》的前半部分。

其次,配乐诗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诵读和音律和谐。背景音乐找好了,不见得就能达到配乐朗诵的最佳效果,这个需要对照音乐好好练习。不然,如果读的节奏和背景音乐格格不入,就会感觉像有人老在打岔一样,搅得心烦意乱,血流加速。有的教师说,课上短短的时间,给学生配乐的话大多是起来就读,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要相信学生的乐感,他们的乐感比教师想象得要好;第二,教师要课前练习好,给学生做好示范;第三,不妨多给他们点时间,多体会几次,多练习几次,酝酿好了再起来展示。其实,如果坚持的话,平时多练习几堂课,再配乐朗诵的时候,学生就轻车熟路了。就像江南水乡的船娘们,乘着小船在绿水中荡漾,假若给这美景再添点歌声,那么糯软香甜的俚语民谣随口而唱,自然听得如醉如痴。

再次,诗歌诵读品味和配乐之间的主次关系一定要分清,可不能在课堂上一味杂糅。乐助诗兴,琴添茶韵,但是诗还是诗,茶还是茶,可不能喧宾夺主,变了味。具体要求如下:其一是背景音乐声音小点,可比似有若无大一点即可;其二是该伴的时候伴奏,不需要的时候就停下吧。曾经有个教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整堂课一直有音乐在当背景,初听如天籁,再听如嚼蜡,最后只觉耳中有万只蚊蝇齐飞,直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还有个教师在一堂课的背景音乐上,连换了好几个曲子,而且风格还不大一样,把上课之初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冲淡得七零八落,意境全无。配乐,只是辅助,不能成为课堂诗歌阅读教学的主体。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流行文化;网络语言;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呈现出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该从当前学生的喜好出发,结合现实生活,开展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语文教学。以流行文化为例,其通俗易懂和接地气的特征就十分符合高中生的审美追求,部分学生甚至还将它视为时尚风向标。而流行文化本身也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其多元化的审美元素和大众文学一脉相承。因此,将流行文化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是增强课堂活力的重要渠道。

一、影视作品+经典名著,直观展现文学作品的画面美

影视作品凭借其精心构架的故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赋予了文本材料更多的生动形象性,同时也备受各年龄阶层观众的追捧。将影视作品与经典名著结合起来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原本“躺”在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立”起来,显得更为直观形象。由于当今时代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高中学生对年代已久的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了解,尤其是一些描写底层民众苦难的作品,在教学中常常难以唤起学生的同情心。这时,教师不妨利用网络资料,找出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结合经典名著的文本和影视资料进行对比学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很多学生对于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经历缺乏理解,甚至觉得祥林嫂一遍遍向别人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这种行为十分可笑,而无法体会到作者表露出来的同情与悲叹。因此,教师可以在学习这篇小说时,选取祥林嫂嫁人、遭遇丈夫儿子去世、再辗转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仔细对比祥林嫂前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演员在表情神态方面对祥林嫂的形象刻画。让学生置身于田园牧歌的生活情境和自然风光中,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为阅读课文、领悟文章意蕴美和人文美奠定基础。

二、流行音乐+古典诗词,细心品味汉语语言的韵律美

流行音乐是音乐性、情感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的视听艺术形式。一方面,它凭借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受学生喜爱;另一方面,又因为唱流行音乐的艺人大多属于当前最受欢迎的娱乐明星,因而受到学生的追捧。虽然许多教师并不赞成学生在校期间听流行音乐,甚至觉得部分流行音乐的内容过于低俗、口语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质量较高的音乐作品依然有许多值得师生学习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就可以借助部分改编自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曲,导入课程教学或者与学生进行互动。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的《诗经・蒹葭》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趣味,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堂上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让学生在欣赏优美动听的旋律的同时,细心品味古典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当然,在现代诗歌的学习过程中,也能穿插同名歌曲的欣赏。如,学习必修一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就可以播放林宥嘉演唱的《再别康桥》。或者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让学生以这首歌的旋律为蓝本,进行自主填词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也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网络语言+修辞技巧,体验汉语知识的艺术美

随着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语言符号的更新换代速度也逐渐加快,网络语言的衍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在对现有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进行改造和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汉语语言知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知识,还能通过分析网络语言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法修辞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改变语法知识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深奥的形象。

例如,网络语言中比拟手法的运用十分普遍,它常常结合某种人物的言行特征或外形特征,借助某种动物来比作人。如,“菜鸟”“大虾”“网虫”等,而且这些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简单易懂,把原本需要一句话解释的内容压缩成了两个字,却依然涵盖了语言知识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选取几个运用了比拟和比喻手法的网络词汇,让学生在日常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词进行扩写和再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锻炼书面表达技能。

总之,在流行文化占据主流市场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通过将语文教学知识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课堂活动 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一、引言

教授一门语言必须教授其文化。在教授英语语言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的英语词汇时,渗入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词汇最能反映文化信息。在词汇教学中,设置文化导入的课堂活动,不但有利于强化学习者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而且能在枯燥的词汇学习中增加乐趣。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可适时导入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词汇教学质量。

二、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课堂活动

词汇教学中的课堂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使词汇教学中的导入文化变得更清晰易懂。

(一)词汇追击

课堂活动词汇追击有助于学生扩充词汇,发展在词汇学习中结合文化的能力。此课堂活动不需要任何特别工具,但教师和学生必须带有英语词典和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借助手机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要组织词汇追击,此课堂活动可参考以下六个步骤:

步骤一: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选择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英语词汇,如英文单词“Cambridge”。

步骤二:学生查词典找出“Cambridge”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

步骤三:教师和学生集思广益,寻找由“Cambridge”这个单词所联想到的词汇或信息,学生可用中文表达。例如:

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Cambridge 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

Cambridge 坎布里奇(美国马萨诸塞州城市)

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

教授,讲师

诗歌《再别康桥》

步骤四: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学生追击和“Cambridge”有关联的词汇的英文意思和信息。

步骤五:学生反馈所查到的英文意思及信息。如: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诗歌《再别康桥》标题的英文翻译是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以及作者是谁,完整诗篇的中英文,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著出这首诗的,等等。

步骤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所查出来的信息,以其中一个为主题,用英文写一段短评。

学生掌握了词汇追击这个课堂活动后,可以把通过电视、电影、收音机听到及看到的;在书本、报纸、海报甚至T恤衫上看到的有文化内涵的英语词汇在课堂上交流,做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Tomalin & Stempleski,1998:42-43)。

(二)词汇意象

为了增强对一些普通词汇图片意象和英美文化之间联系的意识,学生可以带和某个词汇有关的一些杂志及报纸图片,或幻灯片到课堂上。比如可以带上英美国家一些主要食物的图片。例如:

步骤一:教师在黑板写上“breakfast”这个单词,然后跟学生说当英美国家人说到“breakfast”这个单词时,他们想到的食物是哪些图片。

步骤二:教师出示和“breakfast”相关的食物图片或幻灯片。如图片是“sausage”,教师可以说“this is sausage”。

步骤三:教师把图片上的食物词汇写在黑板上:

fried tomato fried egg sausage bacon oat baked beans mushroom toasted bread croissant black tea

步骤四:教师解释黑板上的食物词汇在英美国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步骤五:学生从黑板上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食物词汇,课后搜寻和此食物词汇相符的图片。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课后所搜寻到的图片下堂课带来展示,并且就每一幅图片用英文说一句简洁的句子。

步骤六:下堂课学生介绍课后搜寻到的图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词汇意象课堂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文化词汇不能局限于词典,还可以通过图片的真实性直观文化词汇。诸如“home”或“flower”这类词汇都可以通过图片创造意象,使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变得更轻松易懂。

(三)词汇十字故事

词汇十字故事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循环使用文化词汇来编造故事,共有七个步骤。

步骤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前准备好的十个文化词汇,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征询学生的意见,给出十类文化词汇。如:

步骤二: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懂词汇的意思。

步骤三: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为四到五人。告知学生要用黑板上的十个词编造一个故事,每个词只能用一次。准备时间为十分钟。

步骤四:准备好了的组选出学生代表讲出编造的故事。当故事里出现黑板上任何一个词汇时,此词汇就会被擦掉。

步骤五:这样依次轮流,直到每个组的代表都讲出编好的故事。

步骤六:当学生讲故事的时候,教师要确保学生在适当的文化语境里应用词汇。

时间允许的话,这个课堂活动可以扩展到让全班学生选出编得最好的故事;还可以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修改这个故事。最后,全班同学写下这个最好的故事,记录词汇十字故事是怎么开展的,以及词汇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运用的。

(四)歌曲词汇

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放一首英文歌曲,要认真听歌曲所表达的心境、旋律、意思和相关文化。教师要选择有文化背景的歌曲。这个课堂活动较前面三个有点复杂,总共有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数个步骤。

第一大部分:

步骤一:教师播放歌曲。

步骤二:让学生挑选出表达这首歌曲心境的词汇。

步骤三:学生写下词汇,两人一组对比挑选出来的词汇。

步骤四:每一组都大声说出词汇并解释为什么要选择。

步骤五:教师再次播放歌曲,播放完之后,每一个学生都要用英语补充完整This song is about...这个句子。

第二大部分:

步骤一: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听这首歌曲,然后大声读出听到的歌词。

步骤二:播放歌曲的第一句,停顿。

步骤三: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大声说出来的单词和短语,直到歌曲结束。

步骤四:解释黑板上学生不理解的单词和短语。

第三大部分:

步骤一:分组,三到四个学生为一组。

步骤二:以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每个组的学生回顾在第一大部分第五个步骤补充完整的句子This song is about...,讨论整首歌的意思及歌手的观点等。

第四大部分:

步骤一:教师解释这首歌歌词可能表达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学生小组讨论这些价值观,其中该组的一位学生要用笔记下讨论的内容。

步骤二:再次播放歌曲,所有小组一起找出歌曲里表达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步骤三:最后每组的发言人总结讨论的结果,并在班上发表。

作为这个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这首歌的电子视频。以社会文化主题分类的Tim Murphey’s Music and song列出了很多当代的流行歌曲和音乐视频(Tomalin & Stempleski,1998:31-34)。

三、结语

这些课堂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外语文化中通俗的词汇、图像及符号,帮助学生辨别和比较英美文化和自己文化中词汇、图像及符号的不同。以上列出的课堂活动是有限的,还有其他课堂活动可以给学生展示文化词汇的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词汇学习。

参考文献:

[1]Wilkins,D.A.Vocabulary: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72.

[2]Wang Zhenya,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0.

[3]米涛,李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J].教学改革,2008(6):191.

[4]张雷刚.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84-84.

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范文第5篇

一、以乐“引”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能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背景音乐开场是颇为有效的一种手段。

记得在教《江南的冬景》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文本,课堂伊始笔者播放了一首轻音乐《梦江南》来创设情境,伴随着古筝那清脆悦耳、如泉流畅的旋律,学生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着江南冬景的神韵。正当学生心醉神摇之时,笔者便顺势导入:一曲《梦江南》让我们对江南魂牵梦绕,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一起去领略江南冬景的独特风采吧。

音乐的渲染奠定了课文的基调,学生在音乐中很自然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其实,只要抓住学生的心境,那么这堂课对老师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以乐“诵”文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反映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凭一支粉笔,教师的一张嘴,无论如何“晓之以理”,学生都难“动之以情”。“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所以“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这就表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音乐给人的感染作用,更为直接,更为强烈。所以配乐朗诵不仅能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

同样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在整体感知文本以后,学生概括出作者主要描摹的几幅画面:冬日晨景图、江南山野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接着,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若让你配乐朗读,你将分别选用什么背景音乐?为什么?这一开放式的命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审美动机。而要找到与文本相协调的曲子首先必须深入文本中去感悟字里行间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体味文字背后所表达的含蓄情感。

第二天,学生来交流他们的成果。甲学生说:“我给冬日晨景图配上轻音乐《晨歌》。作者笔下江南的冬天早晨温暖和煦,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其乐融融。配上这首乐曲,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明朗、一丝惬意。”乙学生说:“江南山野图中描绘了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花草树木,色彩明丽,蕴含生机。若以《梦江南》这首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更能体现江南冬景独特的韵味。”丙同学则给微雨寒村图配上钢琴曲《雨的印记》,那节奏舒缓的音乐彷佛将我们带入江南水乡,感受着微微细雨飘洒脸上的温柔,享受着那份独有的恬淡与幽静。最后一位同学则用《snowdream》这首曲子作为朗读江南雪景图的背景音乐。这样的配乐朗读时而使人沉浸在悠扬婉转的古典音乐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语言文字所组成的优美画境中。总之,整堂课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文本情境中,在朗诵中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分享着欢乐。

除了配乐朗读,歌咏背诵也很好地体现了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曾记得,每当叫学生背诵古诗词他们就愁眉苦脸、怨声载道,就算花功夫背下来了也只是死记硬背,过不了几天就忘得干干净净,默写更是错别字满天飞。可一旦让他们唱起歌曲来却朗朗上口、一字不差。试想,若将诗词变成让他们唱的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在教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时我做了一番尝试。讲解完这首词之后,我播放了一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几遍下来他们就已记得滚瓜烂熟了。更可喜的是,隔了一个月,笔者突击检查,默写这首词,结果所有同学都一次过关。于是笔者就问他们怎么隔了这么长时间还能牢记,他们说,默写时《虞美人》的曲调就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歌词也就记起来了。之后,笔者以同样的方式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以乐“赏”文

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什么可感性的,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才会浮现思想的灵气,才会飘溢生命的诗意。而音乐恰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以音乐为媒的语文课堂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思绪飞扬。

《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到了作者史铁生的母亲。作者由于身体的残废,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非常痛苦。然而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课堂上笔者设置了一个环节: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文字,哪些语句特别打动你?并加以赏析。一开始学生总是毫无感情地泛泛而谈,根本没有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其中。可见他们并未走进文本,也未能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这时音乐就成为学生准确感悟语言的辅助手段和重要桥梁,由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渐渐响起: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