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范文第1篇

同学们是否对各种天气现象感到好奇,想要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吗,激发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热情,在实验教案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四年级科学教案1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

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

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四年级科学教案2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共同阅读。

(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四年级科学教案3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

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小学科学教案范文第2篇

课题

帮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

对象

一(1)班

授课教师

案例

《父母课堂》

日期

2019年4月

听课人员

学生家长

教学

目标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7—12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然而,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厌学现象已很普遍。而大部分厌学的学生都有想学好之心,结果或者是不能约束自己、或者对学科失去兴趣、或者经过短暂努力却没有取得效果就“果断”放弃。因此,帮助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希望能够借此次家校活动,引导家长认识到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平时教育的弊端,学习培养孩子学习自信心的方法。

案例来源

《父母学堂》2016年4月刊的教子良方26页《帮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

一、案例展示

引言:

师: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这是充满自尊和自信的表现。假如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深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课件出示主题)

案例:

叶叶从小天真活泼、非常聪明,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都是一个好学生。可自从上了小学四年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她的成绩开始下降,许多以前成绩比她差的同学都超过了她。看见叶叶越来越不开心,父母很着急,不停地鼓励她继续加油,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绩。谁知叶叶非但没有要加油的样子,反倒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了兴趣。以前一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也变了,现在她总是玩到很晚才做作业,有时甚至不完成作业。有几个早晨,叶叶哭着对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妈妈不答应,她就哭着说自己肚子疼,让父母很是头疼。

ppt展示案例,出示思考题。

板书:帮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案例分析

1、孩子厌学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期望过高,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不自觉地把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

(2)父母陪读,使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这会使孩子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

(3)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将来而不是今天。比如家长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工作。”这样,孩子就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

(4)孩子不会学习。这类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重要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2、当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时,你是怎样帮孩子重拾信心的?

小结: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用心,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找出合适的方法,相信一定会收到效果。

出示ppt。

三、组织反思

孩子拥有自信是学习成功的起点;孩子拥有自信才能战胜困难与挫折;孩子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让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来尊重、信任学生,用最大的耐心和细心呵护孩子们的自信,培养孩子们的自信。为每一个孩子开启自信之门,使他们昂首阔步迎接美好的未来,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四、引导践行

1、话题一:谈一谈学习之后的认识与感受。

2、话题二:结合实际说说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在哪些方面加以修正。

3、话题三:讨论有哪些提高孩子学习信心的小妙招。

五、课后拓展

1、家长写学习心得。

2、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推荐阅读《父母课堂》

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H319

在新课标改革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教学理念。那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去呢?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又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在合多年小学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案。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比较弱,对新事物也比较好奇,而语文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他们感觉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使学生“本能”的使用语文,做到学与用相结合。例如在生活中识字,还可以当场解释字的含义。

如何让语文走进生活呢?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增加他们的实际体验。并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标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是以老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心理。因此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并能正确的使用所学知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们自由提问,自由讨论,自由发言,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学习《伤仲永》一课时,可以组织学习讨论“谁该为仲永才能的消失”负责。再如学习《乌鸦喝水》时,可以先让孩子们想方法怎样来喝到水,不仅让他们参与学习,还开拓了他们创造性。但是在讨论中一定要给予学生肯定,不要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老师除了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外,还应该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组织教学

“需要对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进行密切关注,从而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及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对多媒体应用于课改的一种肯定。多媒体通过声音、图片以及视频,可以给学生带来最真实的感受,比例学习《趵突泉》,也许有的学生去济南领略过趵突泉的美,有的学生听说过,但大多数学生还没不知道。我们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去体会文章中描写的意境,再让学生朗诵,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早被广泛运用,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是让多媒体教学如虎添翼。现在的小学生早已经接触过网络,早已感受到网络的神奇,在语文的课堂上引入网络上的多媒体,更能使课堂更精彩。且网络语言文化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中国语言文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当下的网络文化,更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能引导他们正确的使用好网络工具。

四、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传统教育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主体。而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被迫学习,贯彻执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又不能让学生忽略了接受学习;既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又要倡导有启发的、主动的接受性学习;既要把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相结合,也要把老师对学生的接受学习与学生对老师的探究学习相结合;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智美体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以学为主,以教为辅,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而不是被迫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千差万别,老师应该结合其本身情况,指导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合理评价学生,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美

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老师的表扬是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鼓励,最高兴的事情。老师的表扬会让他们获得自信,发现老师对自己的期待,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发现学生的美,多给孩子们鼓励。对于好的学生要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更要鼓励,要一视同仁。老师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的表扬能创设和谐的氛围,但老师也不能一味的表扬,不分情况、任意的表扬,这样会使学生感觉老师的表扬只是随口一说,没有太多的关注。

总之,在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中,很多老师在探寻各种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而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案有很多,也涉及到很多方面,尤其是小学生天真烂熳,对事物充满好奇,老师们应该不断的与时俱进、探索和创新,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在语文的教学路上,需要广大老师的耐心、细心、爱心,结合自身的情况,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情况,来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小学科学教案范文第4篇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走教活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充分开发、利用、共享教育资源,解决我镇个别学校师资结构性缺编问题,推动全镇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二、主要工作

我镇吕庄小学和刘家营小学因规模小,学生数少,两处学校缺少体育教师。鉴于此种情况,今年从海尔小学选派两名优秀教师到两处学校走教。选派的走教教师须具有本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走教教师在完成原所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到1所以上学校(不包括本人所在学校)连续走教一个完整的学年(如安排上实在有困难,至少要连续走教一个完整的学期,选派人数上按0.5人计算),担任相应课程或专业的教学任务,每所走教学校每学期授课节数累计不低于20节,并采用多种形式切实帮助受援学校相关学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选派学校要同时与受援学校开展学校管理交流及学校文化建设等共建活动。

三、保障措施

走教教师在走教期间人事关系在原单位,走教期满后原单位为其设置直聘岗位。走教教师原工资待遇不变,绩效工资由派出学校发放,走教期间享受走教补助和交通补助,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走教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表彰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海尔小学负责对教师走教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走教期间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教师,镇教办将上报教育局表彰为优秀走教人员。走教补助按照走教学校距离原学校远近区分发放,标准为每人每年500元;走教教师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由原学校负责购买。

四、工作要求

镇教办已将走教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抓好具体落实工作,要求走教学校和教师制定走教计划、方式方法、具体措施等,统筹协调走教时间,统一安排课程表,并要求在学科走教基础上,扩大走教内涵,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等方面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走教工作的组织领导,镇教办成立走教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走教人员的安排、经费落实、检查督导等工作。

小学科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效问题;课堂教学;案例;电能教学

问题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走向物理知识再回到实际生活,本节课摒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采用了用问题引导学生“教”教师“学”的方法;目的是希望给学生建立信心,激发对电功率这一部分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电功率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次课堂教学,虽然只用了十个问题,但题题递进,既不繁琐,有紧密相连,让学生自己把整节知识掌握到位。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难点:电能表的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收集家中电费通知单

五、教学流程

课前调查情景引入图片展示引导阅读自学讨论发言交流设疑、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引入电能表观察交流认识电能表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收集家中电费通知单。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会学些什么内容,和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会产生联系。在布置这个作业的时候,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谈起了高压电网、发电站、电费通知单,说到家里要用好多电,什么时候用得最多……已经明显的对和生活相关的“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的多媒体资料,引入新课教学。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结合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能否说出这是什么发电,并说出它们分别是把什么能转换成什么能?

(此问题一是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二是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建构是否到位。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就热烈的讨论起了这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风力发电把风能转换成电能

师:风力发电是利用风的动能,不是风能,来发电的。

水力发电是把水的位能转换成电能的。

火力发电是把燃料燃烧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对第四个感到疑惑)

师:第四个是地热发电,它把地下的地热能转换成的电能。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发电呢?(学生交流后回答)

还有核能发电,潮汐能发电,海水温差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师:电能的来源只有发电机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电池,比如: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纽扣电池

【教师总结】1.电能的来源:发电机和电池;

2.电源的本质:把其它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

3.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师:发电厂每天都发那么多电,这些电都到哪儿去了呀?(学生在下面回答,用电器消耗量)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适时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增强自信心。在这个环节中,明显感觉到学生自信起来,回答问题积极了许多)

生:电灯把电能转换成了热能和光能,电饭煲把电能转换成了热能,电风扇把电能转换成了动能。

师:4.用电器的实质:把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1.电能的单位是什么?2.电能的不同单位间怎样换算?(学生阅读教材)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学生能力进一步得到老师肯定)

生: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焦耳,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师:千瓦时是度的学名,是常用单位,而焦耳是国际单位。请同学们看一看大屏幕,了解一下一焦耳的电能和一度电能有些什么作用,并计算一下,一度电能让微波炉工作多久。(学生动手动脑)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抄下的你家的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结合教材电能表的内容弄清:

1.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2.你家的电能表的铭牌上各项内容的意思。

(生分组阅读、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生:电能表用来测量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生:电能表读数时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读数时要注意,上面所显示出来的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生:电能表并不能直接显示消耗的电能,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这一段时间前后两次电能表的读数的差。比如一个月消耗的电能,应该用这个月末电能表的读数减去这个月初的读数。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讨论电能表铭牌上各数据的含义。

(学生踊跃发言,师强调指出“600r/(kw·h)”的含义)

(请学生介绍新型的电能表,师尽可能鼓励、表扬、肯定学生的发言)

三、课堂小测(用投影)

1.小明家中的电能表月末的示数是3706,月初的示数是3646,这个月他家用去了多少电能?如果电费为0.45元/度。这个月他家应交多少电费?

2.我家的电能表铭牌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在一段时间里我观察到它的表盘转过了75r,问我家这段时间用了多少电能?

(培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