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坚定文化自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议论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重在说理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讲授《有的人》中,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写法,反映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结局,教育学生从小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为人民甘愿“当牛马”,“情愿作野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帮助学生坚定正视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
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碰到一点挫折或学习上的困难,就产生退学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加强了迎战困难方面的思想教育。比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引用名言,观点鲜明,说理充分。在教学中,我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论述:错误是难免发生的,错误并不可怕,不应当畏惧错误。《理想的阶梯》中写到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但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结合教材,教育青少年学生,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敢于面对困难,奋力拼搏,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三、培养学生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
针对学生中存在只贪图玩乐、不愿吃苦的现象,学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教育他们不能躺在父母的怀抱里,坐享其成,应当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好汉”的观念。在讲读《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中,结合任以沛同志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勤俭节约,为忠诚党的事业辛勤工作,学习他无私奉献精神。
四、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做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从而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学会做人是多么重要。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就这样说过:“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身为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讲授《哨子》这篇议论文时,我就紧扣课文围绕怎样做人的问题,教育他们不要过分热衷于猎取权势,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品格甚至于自己的朋友;不要醉心于名望,无休止地投身政界纷扰之中,却忽视自己的事;不要为了寻欢作乐和贪求荣华富贵,误入歧途,锒铛入狱,而付出太大太高的代价。我们青少年应该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地学习!
关键词:大学;自信;生发;升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6-0011-06
自近现代意义大学诞生以来,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贡献,广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当今世界,“大学提供了教育的机会,创造了知识。大学所提供的服务是当今社会取得领先优势的关键,它们包括个人生活的富足与安乐、经济的竞争、国家的安全、环境保护和文化繁荣”[1]。按理说,大学拥有如此尊贵的身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非常自豪和自信。然而,我国的一些大学正在历经最严峻的“自信危机”,或自惭于学校的办学类型,或自愧于学校的办学层次,或自怨于学校的地理位置,或是自缚于学校的学科设置,或自毁于学校的课程教学,或自损于学校的办学形式,或自羞于学校的姓氏名称……。依当下的情势看,中国大学若不能及时走出“自信危机”的困局,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就缺乏内在的动力,大学趋同现象就难以克服,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高等教育格局就难以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就难以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遑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大梦想。
一、大学自信的逻辑诉求
自信是主体的自我肯定或自我认同,一切社会组织皆存在自信问题。自信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可焕发出强大的正能量,也可展现为持续而稳定的积极心理。大学是一种有人介入的特殊组织,自信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存续和发展。大学自信有层次和水平之分,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自信,也可能是某些方面的自信,还可能是系统性的自信。对于那些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声誉很高的“名牌”大学,自信可能是系统的;而对于一般大学来说,系统性的自我认同就可能缺乏根据,要么是盲目自大,要么是自欺欺人。但是,任何一所大学,有局部的和方面性的自我认同是可信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别学校在某一阶段出现“滑铁卢”式的衰败、陷入严重的“自信危机”。
大学自信主要出自比较,即大学通过比较确立自我,源于比较优势建立自信。这种自我和自信或基于激烈竞争中的一次次胜出,或基于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一点点成就,并通过反复体验而形成关于学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坚定信念。没有任何比较优势和成功体验的大学,是难以建立自信的,也很难在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世界立足。特色是一种比较优势,是建立和培育自信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事实上,梳理世界高等教育史,放眼可预见的高等教育未来,没有哪所大W曾经或准备采信面面俱到的发展策略,也没有哪所大学能在所有的领域达到一流。多数大学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即选择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特色或发展优势,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最终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或高品位的社会服务享誉社会。现在看来,这些经验是可借鉴的,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视特色办学为立足之本、生存之本、竞争之本和发展之本,把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大学自信主要是内发的和立足于自我的,但它与社会的认可和认同分不开。大学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也相互制约,没有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因缺乏社会根基而不牢固;没有自我认同的社会认同因缺乏动力源泉而不可持久。自我认同是大学自信生发的内因,社会认同是大学自信生发的外因,内因和外因良性互动推动大学自信螺旋式升华和张扬。大学与社会内在相连,社会认同对大学既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鞭策。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齐头并进,共塑大学自信的永恒。
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是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势能。大学有了自信,就有了一种“我就是我”的淡定和“舍我其谁”的豪迈。通常而言,自信的大学会坚守自己的办学定位,不会“此山望到那山高”;自信的大学会立足于自我,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不会“见风使舵”或被“牵着鼻子走”;自信的大学会津津乐道于自己的软实力,不会夸夸其谈于地大、楼高、生众之类的硬实力;自信的大学会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不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自信的大学会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会固步自封更不会藏污纳垢。自信的大学敢于批判和引领社会,勇于承担“冷眼旁观”的历史使命,从不畏惧来自各方面的恐吓和诘难;自信的大学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积累并孕育自己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自信的大学永远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按照自己的步伐去实现学校的愿景和梦想,绝不迎合社会的欲望和偏好,为所不能为,为所不该为,为所不愿为。
二、大学自信的生发路径
大学自信的生发是多端口的,既可从打造自身的特色或优势切入,也可从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着力。究竟如何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没有一劳永逸的程序可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理应相机而行、谋定而后动。
(一)尊重史实的历史自信
近现代大学的上限在中世纪,大学诞生在中世纪的欧洲,这无需再考古。中国早就有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机构,但真正意义的大学则肇始于19世纪末。中国大学迄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晚于欧洲中世纪大学800多年,也晚于北美早期大学250余年。对此,不少国人觉得这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不匹配。例如,现今的湖南大学,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办的岳麓书院一脉相承,历经千年,弦歌不辍,名师高徒不胜枚举,比欧洲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要久远,被世人誉为“千年学府”,然湖南大学却没有顺水推舟,只秉持了1926年以来的办学信史。其实,历史只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反思过去和展望未来,却不能否定现在和断定将来。我们不能改变中国大学晚生的史实,但要坚信中国可以重塑历史的辉煌,书写人类高等教育的传奇,那时世界还会回响起宗教唱诗班的声音:“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2]。当今中国大学如同少年,有一天她会拥有成熟的力量和睿智,成为世界各国青年才俊仰慕的地方。
大学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史,或长或短,或辉煌或平淡。悠久而厚重的校史是一所大学引以为豪的资本,因为它不仅给大学留下了经验和阅历,而且给大学积淀了文化和养成了品性。悠久而厚重的校史是一所大学永远唱不完的赞歌,它可以不断为大学添光加彩,而且日久弥新。不过,历史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大学的社会地位,更不能左右大学的发展走向。譬如,相对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举世瞩目的美国常青藤大学是年轻的;相对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是年轻的;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一些新兴国家或地区诸如新加坡、香港的大学是年轻的。中国一些大学有很深的历史情结,总希望本校的历史与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悠久,这些大学的历史多半是追溯到大学的前身的,有的甚至追溯到大学前身的前身。寻找源头和追溯历史无可厚非,“但作为信史,按照通例,总应以实质性的继承关系为根据,以当时的文书档案为准绳。而不能只以同处一地或有某种人事关系为凭”[3]。对大学有历史感没错,但要正视和尊重史实,这是大学正视自我和相信自我的表现。假若不顾客观史实而刻意篡改大学的历史,无异于在否定大学的过去,这是一种缺乏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的表现;如果一味地迷恋于大学的悠久历史和过往辉煌,无异于固步自封,这则是一种缺乏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的表现。
(二)独具特色的理念自信
世界一流大学是独一无二和举世无双的,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相互很难模仿和复制。哈佛是哈佛,麻省理工是麻省理工,谁也办不出对方,谁也不想办成对方。一所好的大学,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办学理念。简单地复制、照搬和移植他校的理念,在学理上讲不通,在实践中行不通。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办大学就是办教育,它犹如艺术创造,而决非一种模式化和程序化的艺术生产,最忌讳简单地模仿和复制。依葫芦画瓢,可能是艺术生产,绝不是艺术创造。移植一所大学的理念,无异于在克隆大学,而这类克隆大学越多,其“艺术价值”越低。大学要追求一流和卓越,但不能追求“失去灵魂的一流和卓越”。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理念、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成为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汇聚地,也不可能成为思想家、科学家辈出的摇篮,自然也就称不上一流或卓越。
大学理念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走出身份制约和环境制约、建立自信的有效利器。“千校一面”的高等教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大学肩负不同使命,谁也不该取代谁而垄断地存在,不同数量的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分处不同的生态位上,共成功能耦合的大学系统。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其多样性,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互生共长且各安其位,满足多样化的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属于自己的一流大学。一流不是某类大学的专利,每种类型的大学都可以培养出不同类型的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卓越人才,都可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一流大学。因此,每所大学都要坚信并力争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和办出质量,自惭于学校的办学类型或自愧于学校的办学层次是非理性的。遗憾的是,中国一些大学过分热衷于升格、更名和合并,试图通^此途改变自己的身份,或改换门庭而成为大学中的名门望族,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成功的案例鲜见,而“有大学之名、行学院之实者”倒是比比皆是。还有一些大学不愿在边远地区和小城镇办学,陆续迁址到经济发达地区,或交通便捷的枢纽,或人口密集的中大城市,日思梦想着能在闹市区安家落户。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繁华城市有之,偏僻小镇亦有之,甚至于“废墟中”成长起来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个案,牛津、剑桥独居一隅倒风清气正,而芝加哥大学身居闹市却正被喧嚣的环境和糟糕的治安所困扰。由是观之,中国的一些大学急需走出“身份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方面的自信误区,而那些正欲动身或已经走在路上的大学是否可以考虑“悬崖勒马”。
(三)一脉相承的文化自信
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4]。没有文化和精神的大学,成不了真正优秀的大学。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源自大学的历史积淀。如果说育人是大学之本,科研是大学之根,文化是大学之魂,那么大学的历史积淀则夯实了大学之本,孕生了大学之根,了大学之魂。大学的历史积累和文化传承,是大学自我认同的基石,是大学自我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大学的历史积累和文化传承,离不开创造和创新,但更宝贵的是信守和一脉相承。校长引领大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有风险的,成功的改革与创新会创造大学发展新的辉煌,而失败的改革和创新会陷大学于万劫不复之险境。因此,多数大学校长会选择追随传统,试图通过小的改良来实现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少数大学校长会选择改弦易辙,尝试通过大刀阔斧般的改革来实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只有极个别的大学校长才采用颠覆大学历史、割裂大学传统的极端做法,渴望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学历史。作为一任大学校长,采信何种大学发展方略,只要是经过审时度势的深思熟虑,同时赢得全校师生的认同和支持,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凭拍脑袋就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学历史,并且一意孤行,那就是“心术不正”了。大学的文化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传承是大学文化自信的表征,创新是大学文化自信的拓展。对于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大学既要守望,也要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生长,是根基于传统的生长,而不是不要传统的横空出世,更不是对传统的一棍子打死或全盘否定。在中国,大学党委书记或校长一任,希望创造辉煌本无可厚非,理应得到鼓励和褒奖,但若通过否定历史、忘却历史来开创大学的未来,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警惕了。
大学的传统和文化靠大学自己谱写,不能由别人,别人也不了。清华文化靠清华人书写,北大人代替不了,北大人谱写的是北大文化。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一墙之隔、近在咫尺,并校之风数度刮过却总是功亏一篑,不同文化使然。大学的传奇构成大学文化的主体,没有传奇式的校长、教师、学生和校友,没有传奇式的科技成果,没有传奇式的人文关怀,没有传奇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就很难称得上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大学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大学人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的,是终生难忘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大文化塑成的是北大人,清华文化育出的是清华人。优秀的大学文化植根于自身的传统,由本校的土壤孕育和滋养而成。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可以中西合璧,譬如汲取西方大学“注重理性、学术自由”之精髓,但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此才有“底气”,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四)不断创新的学术自信
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没有学术的支撑,大学将名不副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缺乏根基。创新是学术最根本的品质。没有创新的学术,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生产。如今,不少研究成果被诟病为“学术垃圾”或“学术泡沫”,主要症结在于缺乏创新。没有创新的“学术”被当作学术漫天遍野地刊发和出版,损害的恐怕不仅仅是学术本身,学者、学刊、出版社乃至整个学界均难独善其身,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学术创新能力,或擅长于基础研究,或擅长于应用研究,或擅长于开发研究。在这些不同的研究领域,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在原始创新、比较创新、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等不同水平上做出贡献。研究型大学可以在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上多做贡献,一般大学则可以在原始创新和比较创新上有所建树,而地方院校开展一些拾遗补阙的特色研究,也算得上是弥补了研究空缺或空白。宇宙世界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无论大学开展什么领域的研究,只要是发现了新事实、揭示了新规律,抑或是为未来的研究做了一些奠基性工作,皆难能可贵、值得赞许。
当今中国大学的研发人员超过了美国,发表的各种论文和期刊数量已达到世界第一。整个学术界看似欣欣向荣,然传世经典佳作鲜见,由一些真学者的“假作为”和一些假学者的“真作为”共同缔造的“学术大厦”,被某易教授戏说成“认真的扯淡、高明的扯淡和有名目的扯淡”。其实,只要身处在学术圈内,每个人或多或少总能感受到一些学术浮躁带来的惊恐和不安。于是,有些学者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信任危机,哪怕是研究中医药或中国古文化的,也要听听或看看外国学者是怎么说的,各种引经据典最好源自外文或外国学者的论著,否则,就自己觉得或被认为没有国际视野,就没有把握学术前沿,就没有占领学术的制高点,就不可能找到学术的生长点。有些大学对国内学术期刊及其刊发的论文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只要是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是高水平的论文,而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则视为低水平的研究成果,即使是在国内顶级刊物诸如《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期刊上刊发的论文,其含金量(通常用奖金来表达)远不及《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 EI)、《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或论文。实际上,学校中大多数人都明白:其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自然科研究成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其二,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刊物或论文也有差异,也有水平高低之分;其三,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及其社会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更不好用奖金的多少来进行换算。
(五)质量卓越的人才培养自信
大学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责任。高水平大学“高在何处”?最根本的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一所大学,无论拥有怎样的“家底”,若不能将其“家底”诸如学科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等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这些优势永远只是一种摆设。譬如,一些大学费尽心血争取到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很少真正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最终只是学校“炫富”的一种资本;一些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由于学科壁垒森严,各学科的人才培养各行其是,课程设置始终未能走出单一学科的框架。凡此种种,在各大学一心谋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今天,却不着力于优质教学资源的价值实现和潜能发挥,不能不说是一种憾事。
大学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这篇文章,力争在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上对人才培养有所贡献。世界一流大学的贡献大多是围绕人才培养做出的,像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学分制和核心课程,耶鲁大学的通识教育,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的教学计划……当然,不是所有大学都能做出这种贡献。对于一些地方大学,若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样是一种贡献,值得自信和自豪。然而,一些地方大学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愿立足地方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甘于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或技能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非要硬著头皮走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子,结果在人才培养这条路上越走越偏,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低。
大学人才培养的自信靠质量,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质量保障是维系大学生命和自信的纽带和桥梁。可以说,不顾质量和不要质量的大学是“不要命的大学”。然而,现实中不要命的大学却比比皆是,没有科学积累的新专业通过了报批,没有含金量的课程走进了课堂,没有经验的助教不仅站在大学的讲台上而且成了主力和中坚,没有实验设备可以通过录像来解决,没有本专业教师的专业课可以用其他任意专业的教师来顶替,师生比值越来越小,班级授课的规模则越来越大,如此不要命的举措,颇令业内人士惊诧:连高等教育这种培养人的事业也可以“”?竟在学者云集的大学里也可以如此顺利地实践“”!
三、大学自信的升华图式
大学自信是后天的和可塑的,它既可以培育,也可以升华,当然还可以衰变和沦丧,而螺旋式升华是大学自信发展的取向和诉求。大学通过改善自身的发展条件及其运行方式,可以改变自信的发展走势及其结果。自信有强弱之分、品位高低之别,任何大学不能满足于低水平、低层次、单方面的自信,而应建立高档次、高品位、系统性的自信,实现自信的全面升华。
(一)由物质自信跃迁为文化自信
面子工程再宏伟壮观,终究只是一所大学的外表,它所包装的物质自信无法走出校园,同时也不堪一击。文化是一所大学的血液和灵魂,源自大学深处的文化自信具有持久性,经得起风吹雨打和岁月磨砺。从物质自信迈向文化自信,是大学自信的超越和升华,是大学自信摆脱物质依赖迈向文化自觉的一种跃迁。
文化自信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大学千金难求的精神。大学一旦有了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有了自己的个性,离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和办出品位就不远了。大学的理念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大学文化自信的良方,没有理念和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大学的文化自信、理念自信、制度自信具有一定的交集或同质同构性,三者互生共长。文化自信将惠泽本校的所有大学人,孕育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哺育大学的整体发展,形塑个性化的大学及其学子。人们常说的哈佛人、北大人、清华人等,其实就是由这些个性化的大学形塑的个性化的人,而独特的大学文化则是滋养这些大学人的主要“食粮”。
(二)从局部自信拓展到整体自信
大学自信可以源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独特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源于学校的某项重大发现或发明,可以源于学校不可替代的社会服务,可以源于学校独特的文化等。再微观点看,学校的一个新发现,一项新发明,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一种科技的新应用,抑或少数几个特色学科专业,某种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某个标志性人物的诞生,都可以为一所大学的自信添枝加叶,塑成大学的局部自信,而无数的局部自信又共成大学的整体自信。
大学的局部自信与整体自信,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超循环发展。大学自信既是“以一生万”的,也是“以万生一”的,两种生发过程呈非线性并存态势。大学的历史、理念、制度、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校长、教师、学生等方面的自信,可以孕生大学的整体自信,而大学的整体自信会不断催生或带动这些方面的局部自信。同时,大学的局部自信可以转化为大学的整体自信,正如赫尔曼・哈肯所言:“某种有序状态不断增长,直到最后它占了优势并支配一个系统的所有部分,迫使各个部分进入这种有序状态”[5]。局部自信转化为整体自信是大学自信的增强与升华,也是大学自信发展的理性选择。从本质上看,局部自信拓展为整体自信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学的局部优势特色/局部比较优势拓展为整体优势特色/整体比较优势的过程。局部优势特色仅是一所大学的“某种有序状态”,学校首先要使之成为一种“占优势的有序状态”,然后再吸纳、整合学校那些无序的、零散的优势特色,形成新的整体有序(即整体优势特色)。大学自信的发展是良性循环的,某方面自信的形成通常会成为新的自信孕育的基石,而新的自信往往会给原有的自信带来资源或营养,这个过程类似于“滚雪球”,也暗合“马太效应”。
(三)将潜在自信激发为现实自信
大学的潜在自信源自大学的潜在优势。因此,将潜在自信激发为现实自信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大学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过程。大学的潜在优势需要激发,否则就难以涌现,永远被遮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区域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潜在优势,这些潜在优势是每一所大学新的生长点,利用好了会育出学校新的优势特色,铸就学校新的品牌,甚至还会改变学校的办学格局。
在优势的转化是千差万别的,各种潜在优势能否释放与利用,关键取决于大学的能动选择和智慧韬略。譬如,地处相同地域的大学,善于利用区位优势者可能发展得较好,不懂利用者则白白浪费这种潜在的资源,甚或这种区位优势会成为一所大学变革与创新的某种障碍。一言以蔽之,区位优势只是一种客观的潜在优势,唯有善加利用才能激发出其潜能。对于大学来说,潜在优势永远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都看到了它的存在,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挖掘和利用它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2] 张广达.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联系的回顾[A],西域史地丛稿初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38.
[3] 潘懋元.南开信史八十年[J].南开发展论坛,1999(3).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慧阅这份申请书。
我是来自劳动与社会保障081班的周立梅。现担任学生会科技部副部长。借我院学生会调整之际,我申请学生会科技部部长一职。
我是一个内向与外向相接的女生,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也曾经担任过一些学生干部的工作。从小学一直到初中毕业,我都在奋力的前进。可能因为我一直都在体育训练,所以在艰苦的条件下筑成了我坚强、有毅力、乐观的性格。在学习上,我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自己。虽然我没有考取高中,但是我在自己的求学道路上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突然间地长大、成熟。我觉得我的改变就是证明自己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最好例子。我由一个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转变成了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的人。这就是我成长的过程中最让我骄傲的事情。我没有荒废自己的时间,我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点一点的进步。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那种拿奖学金的,但是我没有放弃过这个目标,每次我都会认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每次我的成绩都会有所进步,我也相信自己会达到那个目标。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我也会经常关注我国、世界上的动态。阅读报纸、看新闻几乎是我每天都做得事情。认真、细心是我做事的风格。
在思想上,我一直都是大人们所肯定的好孩子。当然,我也有我的理想、我的目标。在我纠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后,我更加勇敢的去面对我的现实、我的不足,我也更加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可以说我是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青年。
在生活上,我一直坚信“好的生活习惯也决定了你做事的成功。”所以,我一直都保持着自己健康的生活状态、良好的生活习惯。本人是个很勤奋的人。我在生活上是很有规律的,我跟同学、室友之间的关系一直都相处的很好。生活上的我也是很热情的,远离家乡的我也会尽量地去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朋友。从上初一开始,我就离开家去求学了,所以这也培养了我独立自主的生活。生活上的独立也锻炼了我在做事、与人交流方面的独立、自信。
进入大学以后,我一直都很积极的争取每次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大一的时候,我很荣幸的进入到了学生会,开始了我的学生工作。在学生会做的这一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从事学生工作的艰辛。当初自己也是抱着“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态度而选择进入学生会的。在做干事的这一年里,我最大的进步就是敢于讲话。当然这个进步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它给了我很多勇气和鼓励。我选择做学生工作不是为了从中得到什么利益,我只是想给自己一个施展自己的舞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也是为了服务同学,为我们学院尽自己的一点力。一年的锻炼,让我有了很多体会和收获。
大二的我选择继续留在学生会工作,很庆幸地是我实现了自己的这个目标。我成为了学生会科技部的一名副部长。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跟多、学到了更多。作为干事,最主要的工作是服从并主动的提出一些意见。而作为副部长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主动做事并带好干事。在这一年里,我的工作做的很顺利。我所负责的工作是院刊《窗口》的出版。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事情,根本不懂得一本期刊是怎么出版的。在这个学期里,我完成了我的工作,并且得到了院里老师的肯定。从一开始,我就抱着学的态度来做事。在准备工作之前,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份策划书。在这份策划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说每件事情都是需要你好好的策划的。每件事的成功都要有好的开始,而这个开始就是如何来策划。虽然我的策划书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它也给了我很多肯定。有了好的策划我也正式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收集资料;在这项工作里,我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当然我也学到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第二个部分也是很难的事情——排版;其实我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面是几乎没有用过的,让我来排版真的是我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原本我以为自己会退缩,事实上我从零开始了,我不断地去请教老师、同学,每天我都会将图片、表格不停地做修改。在这其中我曾试着让我带的干事去做,虽然他们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但是我也从中学到了怎样做一个领导者。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经验、没有接触过。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也努力的去解决,并且也得到了老师、部长的帮助。从中我学到了如何待人、如何处事的更深一层。第三个部分就是印刷;这一步用掉了我很多时间,与印刷商的商讨真的让我学到了怎样用最少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益。在做这项工作里,我还认识到了了自己的缺点,并且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
在学生会工作的两年里,我深深地感受着学生会的文化气息。在我的理解里学生会就是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选择学生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这是我从中得到的一点感触。做学生工作的同时需要你放弃很多东西,比如说时间。大学的生活是很惬意的,大学生的时间也是很宽裕的。怎样利用好这些时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选择学生会就意味着你要将业余时间多用在学生工作中。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这个组织,因为我确实得到了很多,交了很多朋友、参加了很多活动、学会了很多管理、开阔了很多视野,历练了人生、磨砺了品质。要说失去的,我想如果是机会,那只是你没有做好准备;如果是时间,那只是你没有学会自我管理;如果是休闲与娱乐,也就是我们小小的偷懒。在我看来,选择了就要坚定,坚定了就要付出,不应该说后悔,只有向前看。现在我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我会像以前一样充满斗志,继续前进。我很喜欢学生会这个组织,虽然它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它也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但是我希望它可以在一代一代人中得到传承与发展,能够让学生会这个组织更加完善。
任何事情都不是非常完美的,学生会这个组织也是一样的。虽然多人认为,学生会是一个官僚的组织,是欺压广大同学的组织,这所谓的“官僚”是指主席团压部长、部长压干事。但是我想说,一个组织中,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不叫官僚,这只是一种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他们朝着正确、正规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单纯地说我认为这件事该怎么办,你就该怎么办。学生会是一个讲求传承的组织,但是也是个力求创新的组织,它是需要思想进步、与时俱进的地方,所以没有人会去说我的决定就是对的,你不要提出异议,而是彼此间去进行沟通与交换思想,胜者是正确的思想与方法,而不是上级的想法。上级的想法往往只是某种借鉴,是大体的工作方向,而不是最终的决定。我不知道每个学生组织是否都是这样会去沟通与共同解决问题,但是。当然,也许某我们学院的学生会是很注重这方面的。有些时候会出现“官僚”的举动,因为一个组织里的每个人不可能完全平等,必然会有一定的等级划分,这个划分在思想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一些场合中是必须要有的,例如一名干事就不应该在公众场合工作时直接喊主席的名字。不过我想,这不该叫“官僚”,应该叫“尊重”。当然,尊重必须是相互的。也许我的话说得过于绝对,学生会中或多或少会有人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去做某些事,但是,好同志还是很多的,大多时候还是很好的。
有人说学生会腐败,会看见学生会的“上层”在一起吃吃喝喝,但是我可以说,学生会除了某些部门办完重要、长期性活动会去吃晚饭以外,所有的任何形式的吃饭都是他们自己掏钱,就算是部门的工作餐,学生会也会严格要求钱数。而那所谓的“吃吃喝喝”,也只是因为大家因工作而结下了友谊,朋友之间出来吃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而且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注意他们的谈话,其实大家在一起时,往往谈论最多的是自己对工作和学生会的发展的看法。吃饭,只是把大家聚在一起的一种形式而已。当然,可能会形象不好,会干杯、会激动、会大笑、会流泪,但是学生会人也是人啊,也是一群正青春年少、激情满怀的学生啊,我们会为经过重重困难而最终举办成功的某项活动而抱在一起幸福的流泪,会为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顺利开展的工作而沮丧甚至懊恼,这时,一些可以相互理解的学生会人坐在一起,便是一种对彼此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以上这些是我进入到学生会后深深体会到的。这也是我对学生会在另一方面的理解。
我申请的是学生会科技部部长一职。对于科技部,我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科技部是我们学院的一个有特色的部门,它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方面的研究能力,同时它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部从成立到现在已有六年的时间了,虽然它还只是一个年轻的部门,但是它给我们学院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科技部的成长道路上,它举办了很多有特色的活动。比如说专业论文大赛就是科技部的传统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很好的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帮助同学整理所学的专业知识。
科技部的理念:一个部门的发展重中之重是自己的内部文化建设,内部的文化建设决定了一个部门的前进方向,是部门的知道思想、精神支柱!针对于此,科技部提出“创新、服务、实干”的口号,意义在于:科技部的每一个人都要以创新精神、实干的态度服务于经贸院的每一位同学,科技部的宗旨是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科技部的服务,同时,科技部内部成员之间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坚持创新,丰富和发展科技部的内部文化建设。
如果我能够荣幸的继续从事学生工作,我将会从以下这几方面做起:
一、内部人员的管理
每一个团体的构成都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如果我能够接手科技部部长一职,我第一件事做的就是内部班子的建设。好的团队才会创造出好的成绩。部长的决定就是一个团队前进的方向,部长应当领导好副部和干事,把握好大局。新的团队的建立非常需要大家之间的沟通,每周召开一次例会也是给我们大家交流、沟通的平台,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也促使每一个新成员更快的融入到新的集体,此外也为本部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也促使我们要建立一个比较适合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并进行了人员的分配。在人员分配上,我将整个部门的成员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一名副部来负责。四个小组分别有自己负责的活动,四个小组在各自独立的同时又相互作用。每一位副部直接对部长、部门负责。通过这样的分组,可以很大成大程度地锻炼每一位副部的处事能力,锻炼他们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我们整个团队的办事效率。
一个团体的成立不仅仅只是建立在工作上的,我们的组合正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同学,锻炼自我”而走在一起的。我们之间的友谊也是很珍贵的,作为一名部长也要关心副部和干事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为此我觉得我们内部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可以共同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开展一下内部联谊。。。。。。除了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我们内部也可以自己提供锻炼的机会比如开展一次演讲比赛、针对某次活动开展一次策划活动的比赛,在乐趣中得到锻炼,一点一点的提升干事的处事、交流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坚定为同学服务的信念。
二、科技部的具体工作
(1)使用办公软件的培训
进入大学的我们几乎每人都有一台电脑,然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利用好了这一资源呢。据我所知大部分同学买电脑的目的是为了打游戏、上网、看电影。。。。。如今技术信息的时代更新的速度真的很快,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很多人对于办公软件的使用还很不熟练,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就不会。这一点就严重影响了我们日后的学习。毕业论文是我们每位同学必须完成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也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按时完成论文的写作。开办这次的培训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培训是以前科技部所没有举办过得活动,当然这也是我在主持院刊出版工作中遇到困难后所想到的。这个培训是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全体同学,科技部将会请老师亲自指导、讲解。此活动大约将会在十月份举办,这样也为以后的“专业论文大赛”做个好的铺垫。
(2)专业论文大赛
“专业论文大赛”:作为科技部成立以来最出色、最传统的活动,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活动已经趋于成熟,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创新思路,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严格把关,提高同学上交论文的质量,达到一种即要论文数量多,更要论文质量好,在工作细节方面还需要注意和完善,安排好讲座、收稿以及评比时间,使整个活动能够有章有序的进行,在执行活动的期间,充分让干事参与活动的安排,达到锻炼干事的效果, 我们举办“专业论文大赛”这一活动的目标是:把“专业论文大赛”这一活动办成经贸院的一个品牌活动。
“专业论文大赛”这个传统的活动它所面临着两个难点,第一:学生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不熟悉;第二:此活动时间比较长,容易使参赛者丧失信心。针对这两个问题我将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1. 在论文比赛活动之前我们将会大力宣传此次活动,激起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我们将会在十月份开办一次“办公软件使用”的培训活动,以此来提高同学完成论文的能力,减少他们的阻力。与此同时我们还会进行一次“写论文”
的咨询活动,在此活动中,科技部将会请老师对同学们进行如何写论文的咨询。此外科技部还有自己的网页、博客,我们将会搜集一些如何写好论文的资料放到里面供大家阅读、学习。
2. 活动时间长容易使参赛者失去信心,为此我们将会把所以的参赛者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会派干事进行监督,定时的给参赛者发短信以此进行鼓励,并起到保证活动质量的目的。这个做法也将会锻炼每位干事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将信息及时的转达给参赛者。
3. 活动的举办的成功还应当取决于活动的宣传工作,科技部在此活动的宣传中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即每位干事负责一个班级宣传活动,每位干事都将下到各个班级进行活动的宣传,这样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干事的胆量、交流、随机应变的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设想,今年学生会工作换届的时间比较早,这也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针对此活动我的时间安排是:九月份主要是进行活动的宣传,我们采用下到班级进行宣讲、贴海报、网络宣传等方式。十月份将会进行报名和举办“办公软件使用培训”“论文培训”的活动,做好此活动将会有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十一月至下学期的三月中旬是参赛者准备论文的时间。在此时间段里,科技部的干事将会进行监督和鼓励。三月下旬将会把参赛者的论文上交给老师并进行打分。四月中旬进行论文的答辩并评出前三名。
(3)院刊的出版
院刊《窗口》是我们学院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展示我们经贸学院的学术研究与氛围。它的出版不仅仅是为了让其他院系了解我们学院还是提高我院学生学术水平的又一平台。院刊《窗口》也很有利的提供了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同学学习论文写作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相互交流。院刊所刊登的论文都是我院学生自己的论文,论文的来源很大一块是“专业论文大赛”的获奖论文和一些在各大院刊、比赛中获奖的论文。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保证院刊的质量。由于出版院刊的工作比较繁琐,我将会集中给一个小组来负责,其中这组的副部担负主要的责任。院刊封面的设计、内容的排版将会完全交给副部和他的组员负责,由此来锻炼副部的处事能力,从中我将会起到协助作用。
因为上一届的科技部很好的完成了“专业论文大赛”的活动,所以院刊出版的内容将会主要的采用获奖的论文。院刊的出版将会在九月份开始着手准备;十月份至十一月份的中旬主要是进行院刊的排版;十一月份下旬将会印刷;大约十二月份会将院刊送到院里领导、老师手里,并发放到各个班级。在新学期里还会出版一期。
(4)成功事例交流会
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我们学院一直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在学术方面的研究能力、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每一年我们学院的考研学生都会给我们学院带来很好的成绩。考研、考公务员、就业一直是我们每个同学所考虑的问题。召开此次交流会可以很好的给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与那些在这方面取得很好成绩的学长学姐的交流机会,从中我们也会得到很多启示和鼓励。在这个交流会里,科技部将会邀请在考研、考公务、就业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学长学姐亲临现场与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会之后,我们将会组织好同学的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同学们的问题放到科技部的网页上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直以来,科技部都是很低调的做事,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同学并不了解科技部,针对这一问题,我觉得是我们在宣传工作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我们不仅仅应当利用好每次举办活动的机会,将科技部进行一下宣传。我们还应当管理好我们部门的网页、博客,及时的更新里面的内容。不断地把新的面貌、新的状态呈献给大家。与此同时,部长也应当注重培养一些有能力、有干劲的副部、干事,不断地为科技部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科技部才会越走越好、我们的学生会也会长青。在我们坚持传统的同时,我们还要有创新的精神。一位部长不仅仅是掌握部门发展的方向,还应当积极的鼓励副部、干事他们的自觉能动的做事,给他们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
综合的考虑自己实际情况之后,我觉得我完全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我是一个做事积极、认真、细心的人,当然我也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应当好好争取一下这次机会,因为它不仅可以更加的锻炼自己,也是我可以继续为同学服务的一个好机会。我觉得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不能只在乎多少更重要的是要有质量。坚持、创新、认真是我继续从事学生工作的一个态度,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而我认为从事学生工作,为同学服务对我来说就很有意义。我要坚持做好它,这也是我给自己的一个目标。当然事实上还有很多比我优秀的同学,不管结果怎样,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使我没有当选,我也不会气馁,因为我还可以在其他方面继续努力,继续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希望领导、老师给我这个机会。
此致
论文摘要: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234-01
医学模式的改变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士素质的高低,与护理事业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护士素质既有助于提高护士自身形象,又是提高质量的保证,为此,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护理队伍刻不容缓。
1 提高护理队伍的业务水平
提高护士素质,首先要扩大知识视野,精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并不断提高,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护士应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通过外出学习、自学考试、论文交流等途径,学习“三基”理论,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准确熟练地完成护理工作。护士应该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善护理技能,掌握运用各种新业务、新技术的精湛技能,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2 护士形象
护士要热爱本职工作,尊重病人,强化优质服务意识,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和修养水平。护士的仪表、行为和语言就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和安慰。护士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唤起病人乐观饱满的情绪,增加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3 护士的语言修养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是沟通人们相互交往的媒介。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的力量是非凡的。护士的美好语言不但能使病人听了心情愉快,而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的亲切语言,有利于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保持接受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因此,护士应举止稳重,态度和蔼,得体地介绍自己,有礼貌地称呼病人。
4 护士的心理素质
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观察病人,治疗疾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条件。作为一名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善于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要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病人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取得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用个人的情绪起伏波动而影响对病人的态度。应始终保持情绪稳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不急不躁,正规操作,因此护士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5 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