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资源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少见林,为什么大量荒山秃岭依然如故,为什么沙漠面积不仅没有控制住,而且仍在继续扩大,为什么要求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而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还屡见不鲜;为什么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始终没有制止住。虽然近年来,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国营林场有所发展,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森林覆盖率只有23.3%。而且森林分布不均,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单位蓄积量低,每2m3/667m2左右。例如,某地区水源减少,全区40大片水源林区的364条中小河流中,有21条断流,103条流量减少一半,146条流量减少1/3。全区水土流失严重,据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是1200000hm2,近10年来达到2133333.33hm2。全区平均每年流出区外的沙量3200万t,这些流走的表土所含的氮、磷、钾肥量共72万t。水库河道淤积,附近水电站建成运行后,1961~1979年共淤积1.24亿t,平均每年淤积650万t。多数河流上游有的地段河床抬高2m左右。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林业生产和生态朝不利方向发展,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要认真总结30年来正反二方面的经验,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调整林业建设布局,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需要认真对待。
二、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分析
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林业土壤种类及其分布,林业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对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等条件综合评价。提出林业分区划片的各区林业发展方向,森林覆盖率规划,林种、树种结构和布局,增产途径和关键性措施,达到充分利用林业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具体要求:在农业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务,提出县级林业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普查报告;在农业资源调查中,完成林业资源调查任务,提出森林分布图和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专业、专题和林业经济等调查报告);在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完成林业区划任务,提出林业区划报告,绘制林业区划图。这是制订规划设计的基础材料,是调整林业生产建设布局的可靠依据。
三、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程序
根据林业区划和县试点工作的要求,应把土壤普查———资源调查———专业区划统一串起来,由一个队伍负责完成较适宜。好处是:既分工又合作,一个整体,有利于搞好林业区划工作。整个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成立林业专业调查组
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按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组成林业资源调查区划队,队伍要少而精,任务具体落实到专业组,一般可分为:林业土壤普查组,负责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务;土地资源组,负责地貌、地类、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立地条件型组,负责荒山、林地立地条件型、林分类型的调查,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服务;森林资源动态组,负责调查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其发展的趋势;林业经济组,负责调查各分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林业建设投资、经济收入分配,林业技术经济指标,林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林业区划组,负责各专业综合、专题调查,林业区划工作。
3.2搜集现有资料
搜集近年来各种林业资源调查、专业调查、专题调查资料,地形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各种区划图,准备各种调查用具、表格、技术资料等等。并由县林业局抽调熟悉林业情况的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座谈讨论,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林业区划初步方案,拟定林业调查研究提纲。
3.3外业调查
按各专业组进行调查,尤其应注意生态经济、林种结构、林业优势等专题调查。例如要选择多林变少林、无林或少林、无林变多林的典型,调查其变迁史、原因、趋势、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林区气候、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农林牧生产、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变化、五业结构、农村景况;要调查各县的林业优势具体项目、产值、比重,林满、树种结构和布局,提出发展林业生产和如何发挥林业优势的建设性意见。
3.4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外业调查材料,分别计算、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研究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修改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编写调查、区划报告,绘制专业图表。各专业组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关系,各专业组各自编写报告提纲,阐述各自的条件、基础特点、分布规律,生产潜力,关键问题和措施,绘制各专业用图。
3.5调查区划的成果审议
由县林业区划队,提出初步成果,报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专门学术会议审议,同时,征求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农业区划提供森林资源条件、评价以及发展方向。
四、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4.1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的质量
建议各县选择好林地土壤普查、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经济、林业区划等专业组的组长,组长应该由技术水平较高、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组织管理和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城市林业调查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学科、多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4.2要研究最合适的森林覆盖率和最合理的林种结构
建议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树立生态平衡观点,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盖率是有可能实现的;树立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选择最佳林种结构,增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比重;树立发挥地区特长的观点,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产品,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树多用的观点,既是用材,又是水源、薪炭树种,搞好林种内部的优良树种结构。
4.3搞好专题调查
选择一、二个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组,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森林多与少和无林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农林牧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变化;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农林牧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县都应该树立一、二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五、结语
关键词:野荞麦;资源分布;现状;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93-02
1 泾县概况
泾县是山区县,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现有耕地1.93万hm2,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6℃,积温4 954.4℃,全年无霜期239d,年降雨量1 800mm,日照时数2 114.8h,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青弋江贯穿全县,上游建有陈村水电站,并建有东干渠,水利设施较好。205国道和322省道穿境而过,村村通油路,县乡村三级公路网已初步形成。泾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多为沙壤土、麻石黄红土,有机质含量高,结构疏松,通气性能好。青弋江水系内无污染企业,水质优良。全县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2 调查内容
组织对野荞麦的种类、分布、数量、生境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野荞麦又称金荞麦,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调查内容包括:资源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状况、威胁其生存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主要因素及成因,初步评估其濒危状况和保护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3 时间安排
2013年3月19~25日制定调查方案,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本县的资源分布情况,制定调查方案;准备有关器材;进行相关咨询以确定调查路径。
3月29日至9月初到各个点调查野生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并采集标本,摄制图片,利用GPS定位系统确定分布区域;10月整理采集标本和摄制图片,并提交调查报告和分布图。
4 调查实况
考虑到野荞麦在我县5、6月是生长期,7、8月正是开花的季节,调查小组决定安排整个年度为调查期限开展金荞麦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共实地调查11个乡镇,确定5个调查点,基本覆盖了整个泾县范围,并且具有代表性,调查内容包括了土壤、生境、气候、生长势、开花形态、植株性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参加调查的人员包括农业环保工作人员及植保、农学、园艺等专业人员。调查人员深入金荞麦生长地,实地记录金荞麦的各种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县金荞麦的分布情况,并对威胁其生存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了初步了解,大致评估出其濒危状况和保护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部分调查记录如下。
4.1 调查点
4.1.1 时间 2013年4月28日。地点:泾县黄村镇平垣村。人员:潘迎九、金永辉等。GPS定位:118°21.3087′E,30°34.5267′N。
4.1.2 生态环境 土壤:沙壤土;pH值:5.1;坡位:低;坡向:东南;海拔高度:65m;伴生植物:木槿、藤本植物、草本;年降雨量:1 280mm;年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0.2℃;湿度:78%。
4.1.3 植株情况 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叶脉呈红色;托叶鞘抱茎。株丛生,株数不多,长势较好。
4.1.4 生境状况 生长在小水塘边、坎上。位于山坡阳面,调查时为植株的生长期,叶片处于旺盛生产期,叶的覆盖度很高,聚生情况不好,应是人为进行了割除。没有以金荞麦为主的群落。植株丛数较少,但有2丛比较茂盛。伴生植物有木槿、藤本植物、草本。
4.2 调查点
4.2.1 时间 2013年5月10日。地点:泾县茂林镇铜山村。人员:潘迎九、金永辉等。GPS定位:118°15.3790′E,30°24.5248′N。
4.2.2 生态环境 土壤:沙壤土;pH值:5.1;坡位:低;坡向:东南;海拔高度:189m;伴生植物:藤本植物、草本;年降雨量:1 280mm;年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0.2℃;湿度:78%。
4.2.3 植株情况 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叶脉呈红色;托叶鞘抱茎。株丛生,株数不多,长势较好,株高约0.8~0.9m。
4.2.4 生境状况 生长在坎上。位于山坡阳面,调查时为植株的生长期,叶片处于旺盛生产期,叶的覆盖度很高,聚生情况不好,仅有单株生长。没有以金荞麦为主的群落。植株丛数较少,但比较茂盛。伴生植物有藤本植物、草本。
4.3 调查点
4.3.1 时间 2013年7月20日。地点:泾县榔桥镇浙溪村。人员:潘迎九、金永辉等。GPS定位:118°27.1778′E,30°24.8615′N。
4.3.2 生态环境 土壤:黄壤性扁石土;pH值:4.7;坡位:低;坡向:向西;海拔高度:153m;伴生植物:薏仁草、茅草、野魔芋;年降雨量:1 310mm;年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0.2℃;湿度:80%。
4.3.3 植株情况 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叶脉呈红色;托叶鞘抱茎。株丛生,株数多,长势弱,株高约0.2~0.4m。
4.3.4 生境状况 生长在河床上。位于山坡阳面,调查时为植株的生长期,但因为水流的冲击,叶片处于受损状态,叶的覆盖度不高,聚生情况较好,单株较多。形成了以金荞麦为主的群落。植株丛数较多,但不茂盛。伴生植物有薏仁草、茅草、野魔芋。
5 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农户,初步判断我县金荞麦分布、生长环境及濒危状况如下:
5.1 分布情况 通过对本县辖区内的调查,发现野生金荞麦在我县的分布面积较广,大部分坡地都有分布。这些地区的土壤有砂泥土、扁石土、麻石黄红壤和黄红壤等,这些土壤的pH值在4.4~5.9。由此基本推断金荞麦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强,但从实地观察的结果看来,比较适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中生长,长势较好,而黏土及排水差的长势较差。
分布的地点地形大部分为坡地、荒滩。周边植被为灌木和草本居多,植物种类主要有野竹、茅草、蒲公英、野苋菜、野魔芋、薏仁草等。
5.2 性状类别 通过调查,我县的野生金荞麦所有性状类别一致,应是同一种。即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叶脉呈红色;托叶鞘抱茎。
6 建议保护措施
(1)建议不断加强对野生金荞麦自然资源的调查,建设野生金荞麦自然资源数据库;完成濒危野生金荞麦种质资源的抢救性考察与收集保存;对收集的自然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现代高技术研究和标准化研究;建立野生植物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2)严禁过度采挖。建立原位保护点对野生金荞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特殊的优异性状(耐寒、耐旱、耐瘠、抗病虫害、药用成分含量高等)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3)野生近缘植物最好的保存方式是原生境保存[1]。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是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估的重要环节,可以为种质资源保育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遗传信息[2]。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野生金荞麦种质资源损失严重,亟待选择野生种属类型丰富的地方,分期分批建立以保护野生金荞麦种质资源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点。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是基础性工作,很难有现实直接效益,因此,政府应对此有固定的投资。
(4)据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报道,不同分布地、不同生态环境的野生金荞麦其药用成分含量各不相同,所以有选择性的在优异野生金荞麦资源地区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有利于保护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金荞麦资源。
(5)对我县农业环境保护提出合理规划,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提出适合我县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并配套相应的农业科技指导,让我县野生金荞麦资源既得到保护,又得到利用。对农户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宣传,指导农户合理开发,保护好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出路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昆明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143-03
1 昆明湿地的现状与概况
根据《昆明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昆明市境内湿地总面积60455.52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88%,其中,重点湿地面积35037.54 hm2,一般湿地面积25417.98 hm2,全市水田面积42666.67 hm2。昆明市的湿地类型完备,涵盖了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4种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平原、永久性湖泊、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运河或输水河以及水产养殖场等10种湿地型。其中,自然湿地46237.33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76.48%;人工湿地面积14218.19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3.52%。
昆明市湿地以湖泊湿地为主,共计33625.24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55.6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0%,主体是以滇池为首的高原湖泊。人工湿地占有较重的比例,全市人工湿地面积14218.19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3.5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68%;沼泽湿地分布范围狭小,共计279.22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0.49%,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01%;河流湿地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总面积12314.87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0.37%,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58%(表1)。总体而言,昆明市湿地具有湿地类型多样、湖泊湿地广阔和人工湿地众多等特点。
昆明市湿地的主要分布点包括:滇池、阳宗海、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宁县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古城河河口湿地公园,呈贡县斗南-乌龙湿地公园、大渔乡捞鱼河湿地公园,官渡区五甲塘湿地公园与宝丰湿地公园,西山区五加堆湿地公园、西华湿地公园。
2 昆明湿地管理存在的生态问题
2.1 湿地资源面积萎缩和破碎化
湿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城市建设占用湿地等造成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是昆明竦孛媪俚闹饕问题。昆明湿地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盲目开发和改造的威胁,湿地面积逐渐萎缩和破碎化,如滇池湿地,在古地质年代,湖盆北起今松花坝,南至今晋宁十里铺,面积约为1000 km2。进入20世纪以后,人工干预和影响加剧,湖面日趋缩小,湖水变浅,容量减少,尤其是1970年左右滇池流域开始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活动,使滇池面积迅速减少20 km2,围湖造田所围去的水面,正是鱼类索饵、产卵的良好场所。围湖造田不仅破坏了土著鱼类的栖息地,而且对土著鱼类的繁殖地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将是未来湿地生态保护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2.2 湿地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湿地污染,湿地面积减小,湿地水资源补充能力不足,生物多样性下降是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昆明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的现状,昆明市政府把滇池治理作为头等大事,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湖滨“四退三还”建设的同时,把城乡绿化作为主要内容,着力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然而,湿地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成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把全面实施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深入推进“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四全”工作,有效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入湖河道整治工程,作为“十二五”时期生态建设主要目标任务。但由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网覆盖率较低,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污水厂处理效率不高,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不足,雨污分流管道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对河流及湿地的影响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湿地污染情况仍然十分严峻。
2.3 湿地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湿地生物资源是利用最普遍,受害最严重的自然资源,而过度捕捞,水电站建设等是影响湿地生物资源最主要的方式。由于长期重捕轻养,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破坏,主要经济鱼类年捕获量明显下降,渔捕生物种群结构出现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过度捕捞,特别是滥捕亲鱼、幼鱼,严重影响了资源的自然补充。如滇池的滇池金线,阳宗海的云南倒刺,加上传统的烹调方法而成为地方风味佳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由于资源的破坏及过度捕捞,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目前这些名贵的土生鱼类已经十分罕见。同时,过度猎捕也是造成湿地水禽、哺乳动物、两栖和爬行动物资源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之一,严重破坏了湿地动物资源多样性。此外,近年来湿地植物资源开发日益加剧,有可能对昆明市的野生植物资源造成破坏。
2.4 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时有发生
关键词:湿地;现状;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02-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erv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Pingba County Wetland
Liao Zhengwu1 et al.
(1 Forestry Bureau of Pingba County,Pingba 561100,China)
Abstract:Using the second wetland survey data of Pingba Count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Pingba wetland,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wetland.
Key words:Wetland;Situation;Conservation;Countermeasure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中将“湿地”定义为: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l]。《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将湿地、农业、林业并列为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唯一有国际公约保护的生态系统。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具有独特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其在自然水循环中的独特作用,而被称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及公众十分关注的热点课题[2]。为了解平坝县湿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系统调查,以期为平坝县的湿地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研究地区概况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平坝县位于贵州省安顺市东部,东经105°59′24″~106°34′06″,北纬26°15′18″~26°37′45″。总面积99 880hm2。全县平均海拔1 250m,最高海拔1 645.6m,最低海拔963m。该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16.8℃,1月均温4℃,7月均温22.4℃。极端最高气温为34.1℃,极端最低气温为-10.7℃,无霜期273d,年降雨量达1 298mm,相对湿度为83%左右。
1.2 研究方法 按照《贵州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贵州省林业厅2012年4月),对平坝县行政范围内符合湿地定义的各类湿地资源,包括8hm2及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
对所有符合最小调查面积要求的湿地斑块以及符合最低长度与宽度要求的河流湿地,调查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所属流域、水源补给类型、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保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河流级别等18项一般湿地调查因子。依据已区划好的卫星图片图斑,与实地对照判读、验证,并核实、补充和完善所有的一般调查因子。调查流程:对照打印图纸熟悉调查图斑实地判读验证核实、修改图斑核实、修改和完善调查表格取景照相整理外业调查资料数据输入电脑数据汇总分析编制调查报告,提交调查成果。
2 湿地现状
2.1 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 平坝县湿地类型包括永久性河流、库塘和输水河3个类型,共有湿地斑块39个,湿地总面积873.42hm2。通过调查,全县共有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永久性河流23条,面积529.48hm2,占全县湿地总面积的60.6%;全县共有面积8hm2以上库塘15个,面积338.09hm2,占全县湿地面积的38.7%;全县共有季节性河流湿地1个,面积5.85hm2,占全县湿地面积的0.7%。39个湿地斑块中,最大湿地斑块为羊昌河,面积229.2hm2;最小湿地斑块为二官河沟,面积1.62hm2。
受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影响,全县湿地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基本相吻合。以中部平坝河为干流,辐射向两侧分布,河流基本为南北走向,向北汇入乌江。库塘为筑坝拦蓄河流而成,最大库塘为松柏山水库,面积70.64hm2。 (下转110页)
(上接102页)平坝零星湿地区共有湿地植被面积50.64hm2,占全县湿地总面积873.42hm2的5.8%。
2.2 湿地植物和植被 调查植被群系共有18个,其中以空心莲子草群系分布最广,其次为双穗雀稗群系,第三为小飞蓬群系。人工湿地(库塘、输水河)植物群系和种类较少。主要湿地植物种类为空心莲子草、双穗雀稗、小飞蓬、水蓼、青蒿、苎麻、一年蓬、野、水芹、水竹、千里光、蒲公英、牛膝、马鞭草、圆果雀稗、荆三棱、野菊、车前草、喜旱莲子草。天然湿地植被分布较零散,种类较多,处于自我繁衍状态,未有保护利用记载;人工湿地因人为因素影响,植物群系和种类较少,未有保护利用记载。
3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3.1.1 盲目开垦和改造行为依然存在 盲目的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镇开发占用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和功能下降。如乐平镇水淹塘部分湿地被填来建房;平坝县最长的羊昌河,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河道的面积和容积缩小,行洪功能降低,生态环境恶化,野生水生生物种类锐减。
3.1.2 湿地水污染问题仍很突出 工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虽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河流和库塘水体,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是羊昌河上游的东门河,河水已成黑水、臭水。污染不仅使湿地水质恶化,而且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导致湿地质量下降、功能衰退。
3.1.3 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平坝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部分地区的湿地水文受到严重威胁,导致湿地水质降低,库塘萎缩。
3.2 保护和管理湿地基础工作薄弱
3.2.1 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 目前,仅有经国家林业局审议通过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且刚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宣传实施仍不到位。我国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湿地的一些法律零散分布在《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的立法目的都不是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出发制定的,没有建立湿地利用许可制度、补偿制度、调查监测制度、评估制度等,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满足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造成湿地管理很被动,对一些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找不到处理的法律依据。因此,湿地保护执法监督工作基本没有开展。
3.2.2 县级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县级林业部门基本上没有设立专门的湿地管理机构,湿地资源的监测工作根本不可能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投入基本为零,湿地科研宣教工作基本没有进行。
4 对策建议
4.1 立法保护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已经国家林业局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同时国家应强化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法制建设,尽快制定一部《湿地保护法》。各省市配套制订相应《湿地保护条例》,使湿地保护和利用工作逐步走向依法管理和利用的法制化轨道。
4.2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 平坝县人民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成立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保证人员编制,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4.3 组织编制县级湿地保护规划,落实湿地保护方案 利用此次湿地调查资料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组织编制县级湿地保护规划,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4.4 加大对湿地保护管理的投入力度 当前湿地保护和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瓶颈。为此,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作用,尽快将湿地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同时,应尽快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从湿地经济作物或经济活动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同时应积极争取关心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内外社团和个人的捐赠,以把湿地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减少到最小。
4.5 提高市民湿地保护的意识 湿地保护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需要有很高的公众参与度。因此,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对保护平坝湿地至关重要。通过“世界湿地日”、“中国湿地日”、“爱鸟周”等多种形式的公众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宣传湿地保护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加强湿地功能、价值和效益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平坝市民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湿地保护管理规定[Z].北京.2013:1-2.
[2]靳永峰,周彦平.包头市黄河湿地保护与建设探讨Ⅲ[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88-89.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本科毕业论文;分析研究
引言
商洛学院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共开办31个本科专业,面向27个省市(区)招生。其中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设在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2010年至2015年共毕业生物技术本科生215人,共完成215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备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作用[1]。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生源、选题、师资、实验条件、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制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扎实有效地做好该项工作,我们对商洛学院2010-2015届生物技术专业215名的毕业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及时发现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2010-2015届生物技术专业215名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及管理文件,对2010-2015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内容、选题来源、指导教师职称与数量、论文成绩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类。运用描述性统计、归纳、综合等分析方法,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毕业论文课题来源情况与分析
第一,表1显示,历年来,该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中实践研究类占绝对优势,平均每年在95%左右,此消彼长下,理论研究类则相对较少。第二,毕业论文课题类型包括指导教师科研课题、有关单位委托课题、教师拟定课题、学生学术课题(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等)、学生自拟课题等。由图1可知,近六年来,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课题来源变化较大,其中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占比从2010年的74.3%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34.3%,有关单位委托课题、学生学术课题与自拟课题所占比例逐年增长,说明毕业毕业论文课题来源更加多元,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同时,毕业论文的优秀率从2010年的5.7%攀升至2015年的17.1%。学院近几年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国家级立项屡创新高,2015年国家级立项达到8项。同时,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逐步从过往的“填鸭式”向“互动式”“研讨式”“问题驱动式”转变,以上举措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创新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2.2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论文质量情况分析
对表2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第一,2010-2015年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生师比稳定在2:1-3:1之间,毕业论文优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2015年,毕业论文优秀率平均水平在13.1%,较前两年提升了50%左右。分析原因在于:近几年来,学院引进了一批高学历专业人才,师资力量显著增强,且对教师科研工作和毕业论文工作均给予高度重视,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都给予科研和教学量的认可。同时,学院加大了对基础实验、实训条件的投入,改善和提高了实验室整体运行能力,激发了师生开展教学科研的积极性,项目数量也逐年增加,指导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指导水平上均有明显提高。第二,该院生物技术专业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中有教授职称的占总数的10%左右,比副教授和讲师职称的老师所占比例少近五倍,反映出本专业教师中教授职称人数相对较少;副教授职称和讲师职称的教师是毕业论文的主力军,占全体指导教师的80%以上,这与理论上(副教授比例最高,教师和讲师相对低)的数据分布略有差距,但对毕业论文质量影响不大;查阅副教授和讲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发现,不存在指导人数差异极大的现象,本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人数较为合理。第三,同2012、2013、2015年相比,14年论文优秀率下降,原因分析:①该届毕业生开题时间较晚(2014年3月),导致所选的课题预备和实施时间均不充裕,从而影响最终论文质量。②与其它各年相比,2014年论文中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论题占比为31.7%,为历年最低。该类毕业论文课题一般情况下采用教师定题、学生选题之后由老师布置任务、安排进度、定期检查的程序和方法,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指导安排,即使开展拓展性的实践训练也是在很有限的程度和范围内由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进行。但是,由于学校新专业增长快、招生人数多,指导教师人均指导学生数较多(当年师生比1:6),显然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系统辅导就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导致论文优秀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2.3其它问题分析
图2可以看出,该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较广,选题占比分布较为均匀。课题内容主要涉及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地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培养、病虫害防治、动植物资源野外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基本覆盖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方向。其中占比前三位的课题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微生物学是该专业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应用性强、适用性好,通过此类课题的实施,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部分课题,例如资源调查与开发,充分体现了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为地方产业和生产实践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也让学生了解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背景为今后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基础。表3可以看出,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来看,这六年在管理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后几年中加强了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时加大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在此情况下,毕业论文在学校完成的数量随之明显增加,同时意味着学生投入实验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实际时间增多,因此毕业论文优秀率也得到提升。
3存在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自学能力较差,大多数专业学生前三学年以理论学习为主,有限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一般也由教师按计划进行,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指导安排。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很少主动对论文总体思路、方案设计、写作规范等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在从理论性课堂学习进入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转换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另一方面,近年来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增长较快,指导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指导学生人数较多,课题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陈旧、重复率高等实际情况的存在,制约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2建议
3.2.1严把开题关第一,加强前期指导。学校在第一、二学年安排开设相应的论文辅导课,讲授思想道德教育时包含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每学期二级学院依据教学大纲就课程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毕业论文训练等安排专题辅导和相关方面的学术讲座,并要求一定比例学生参加。组织学生观摩上一级毕业论文答辩,启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2],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论文、专利),经学校认定后可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学分。这一方法既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可鼓励学生高效利用前七个学期,增加第八学期的灵活性。同时,成功范例也将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和示范作用[3]。第二,提前选题时间。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均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而这一学期是毕业生考研面试、就业的关键时期,为避免此段时间学生就业的冲击和教师指导过于集中,毕业论文启动工作宜安排在第六学期末着手进行,到第七学期开始前完成选题。这样做既能在大三学期结束的假期实习中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进行主动思考,完成选题、查阅文献、收集材料等毕业论文准备工作,又能激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兴趣。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第八学期时间冲突的压力,使学生有机会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践立题,融入到真实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社会活动环境中,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增强毕业论文的现实意义。第三,加强选题管理。首先,为确保选题质量,备选题目数量应大于参加毕业论文的学生数。其次,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办学目标,选题既要与专业知识相匹配,又要起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尽可能体现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鼓励优先选择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难度较大或低级重复劳动性题目应及时调整。最终,选题类型以实验研究解决科学技术问题为主导方向,同时允许调查报告、文献综述、工厂设计多样化形式存在。3.2.2加强中期检查对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院应每年4月份前组织学术委员会在中期检查中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实验室预约单、实验记录、教师指导等环节进行逐项检查,并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中期检查工作坚持做到不走形式,发现问题,提出批评,纠正偏误,对于典型突出问题院分管领导主抓,动员协调各方力量,尽早解决。对于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发现未按规定要求完成预期任务的情况,院内做出通报批评,由指导教师与辅导员联合督查,加强指导,最终使学生赶上进度,顺利完成该项工作。3.2.3全面答辩,把好论文质量关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在答辩前一周都要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如下:①论文复制比检测。对于检测结果过高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直至符合标准。②审查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撰写(语言文字、逻辑格式、排版等)应符合学校相关要求。③实行预答辩。每名学生必须参加指导教师组织的预答辩,导师模拟正式答辩提出问题,着重就学生论文初稿、制作的PPT质量、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最终决定其是否具有参加正式答辩的资格。④院内统一确定论文评阅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负责制,真正起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3.2.4跟进相关制度第一,创新毕业论文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论文、专利),经学校认定后可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学分。第二,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校应每年逐步加大对基础实验、实训条件的投入,持续改善提高实验室整体运行能力,并且逐年统计每个实验室运营率,对实验室开放率设定要求,保障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实施的可持续性。第三,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认定。学校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给予科研和教学量化的认可。同时,该项工作纳入个人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考核必须项目中。第四,设立毕业论文专项基金。对公开、获得优秀论文的学生与其指导教师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优秀毕业论文比率。
4结语
目前,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但只要我们从管理制度入手,规范过程监督,加强质量监控,除了把好“选题关”和“实验关”外,还必须把好“撰写关”和“评审关”[4],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答辩等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当然,适时补充出台更加合理的激励制度(例如在校期间通过申报参加大学生创新等实践项目和教师科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也可纳入创新学分或算入毕业论文(设计)学分之中)以及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等也是提高该项工作成效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熊小琴.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53-56.
[2]魏育新,陈蕊丽.如何提高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J].求实,2012,(1):269-270.
[3]韩浊清.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