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缺乏规范性管理与在校园内学习相比,由于实习基地地域比较分散、学校与企业沟通不够、校内指导教师不足和忙于学校其它教学任务等原因,导致学校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力度明显薄弱。对距离较远的实习基地,甚至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交给实习单位,实习管理和考核均由实习单位代为完成,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考核,严重影响了校外生产实习的质量,说明学校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制度。
2.优质实习基地不多由于实习基地资源比较紧俏,海洋技术系在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时要求较低,而且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大多到水产养殖和育苗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一类的企业大多建于沿海滩涂和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劳动强度大,有时还有加班、夜班的情况,每年都会出现个别学生因不能适应艰苦的环境而擅自离岗或要求换企业的情况。
3.经济负担降低企业对实习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水产养殖和饲料生产企业为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的。学生的实习费用逐年增加,而高校一直对每个学生的实习经费投入十分有限,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由于学生不是实习单位的员工,企业一般不愿投入过多的经费,而且水产养殖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造成企业利润相对减少,这就挫伤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士气,影响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的积极性,甚至当企业不能从与高校的合作中得到实惠时,便不愿自找麻烦将其做为实习基地,更不愿意承担长期的实践教学任务,另外,由于近几年实习安排不当,如实习时间短、学生在实习基地不能安心实习、工作表现不好等不利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留下了负面影响,因此,校外实习经常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同,这极大地限制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发展。
4.实习内容单调,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由于实习单位都具有一定的生产任务,而且考虑到安全问题,以及行业竞争导致产品配方和生产技术具有保密性,一些饲料生产企业不愿让学生参与所有的生产,往往只允许进行饲料原料或成品饲料品质分析,一般水产养殖、育苗企业也只允许学生进行简单的饲料投喂、疾病预防等工作。对于名贵水产品养殖企业,由于投资风险巨大,养殖技术要求高,实习学生常常处于实际生产的,陷于简单的体力劳动之中,企业安排学生工作随意、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实习基地还存在着实习教学内容不稳定、养殖场地小、基础设施差、实验过程简单等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系统地参与行业生产并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从中学到的知识有限,很难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每年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总是东奔西跑联系合适的企业,还要落实食宿等后勤事务,花费了不少精力,另外企业也因追求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感到难于安排。为此一些学校纷纷组建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较校外实习基地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实习就近就地、相对稳定、专业性强、设备先进、教学功能齐全、有利教师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等,这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节约实习费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包括水产养殖专业的大部分专业仍缺乏规范性的校内实习基地,学校应该加强校内实验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特点、生产实际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统筹兼顾、合理规划。
2.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校外实习基地是基地所属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财富,保持学校和实习企业良好的关系是搞好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必须坚持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则。水产养殖和育苗池塘一般面积大、环境差、设备简陋,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学生却能很好地学到水产养殖模式、育苗技术、疾病防治技术等。因此,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和实习的顺利开展,学校不能过分地增加企业的负担,要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发展规模大、专业对口、距离学校近、学生实习效果好的校外实习基地经费投入,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科技含量,保证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的同时能增加收益。另外,政府应制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企业只有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适当资金补偿的情况下,才能尽全力建设好实习基地,保证实习基地能够正常运转。
3.加强与大型企业的科研合作在选择作为实习基地时,应选择水产养殖、饲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或上市企业,因为这样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比较雄厚的经济和科研实力的企业,才能与学校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全面合作。在科研项目中,高校借助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发展方向,共同寻找合适的研究项目,在产学研上能更好地合作,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高校要适当多开展应用型研究,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促使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知识讲座、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3],让企业感受到实习基地的建立能够给企业带来新技术和新信息,能够提高企业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效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欢迎学生实习,并提供食宿和生活补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和生产实际,才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4]。同时,教师通过到基地工作,才能了解企业和农民急需,科研立项才能更符合生产实际,贴近生产需要。学校还可以经常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学,并定期举办技术、学术交流活动,使双方能够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带队教师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水产养殖工作量大,需要充沛精力和体力作保障,另一方面为了培养青年专业教师,学校一般提倡年富力强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但派到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在实际生产上往往有一定差距,对水产方面的生产经验不足,难以完成实习指导任务[5]。因此,学校应对青年教师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进行培训,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并定期选派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与技术人员、工人师傅接触交流,或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应用技术发展前沿的能力,使指导教师既能从深层面上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胜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又能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其专业研究能力[6]。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只有建立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才能保证校外实习基地持续、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从基地实际情况出发,与基地所属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内容、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责任与权利。只有在实习过程中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考核,才能提高学生、教师的重视程度,才能保障实习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专业设置;影响因素
一、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众多地方性理工类高校都抛开早期单一理科、工科为主的发展思路,朝着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方向进军,发展文科在其整体规划和发展实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地方理工高校学科扩张、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科定位和专业设置是高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关系到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格局以及发展态势,关系到大学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全局性问题,是各个高校形成特色、取得优势的基础所在。本文所论述的文科是一个学科概念而非科学概念,文科是对艺术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学科、科研和教学体系的总称。地方理工类高校办文科以及如何办文科的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我国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的建设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政治思想理论和基本文化知识课阶段”到“文化素质教育阶段”、再到“为学校的综合化转型而大力发展文科阶段”。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的科学合理定位不仅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优化。受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地方理工类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类别中占有很大比例,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该如何定位?文科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自身以及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其文科定位与学校整体定位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些都是众多地方理工类院校关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理工类高校从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质量、所处环境等出发,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文科建设,不论是作为“花边”还是走向“中心”,文科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各自学校的定位发展做出了贡献。地方理工类高校的文科定位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决策过程,具体包括有大学的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办学层次办学结构定位、特色定位等多项特征方面,本文分析总结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和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地方理工类高校合理定位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影响
一定的大学定位总是与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形成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打破了地域和国家间的界限,也打破了人们在观念、文化上的界限,社会需要大量懂得其它国家历史、人文、地理的财经、政法、文秘等各个领域的文科专业人才,为信息交流和合作提供条件。经济全球化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促使其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进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地方理工类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中居于中间地位,但国际化的浪潮并非只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尖端”部分,地方理工类高校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利用资源,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与世界先进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在竞争中发展自己,提高办学能力与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新型人才,是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以及众多的教育家们努力与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育大众化方面,从1999年中国高校招生大幅度增加、拉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帷幕。在经历了十多年规模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来适应其发展的多样性需求,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精英到大众、从单一技术性到多样综合性需求,文科教育作为提高民众基本素质的有效方法,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管理模式和政策导向对地方理工类高校文科发展起决定性影响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政府组织领导管理下发展的,各个国家对大学的不同管理模式、政策导向对大学学科的设置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国对大学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间接控制模式和以前苏联的我国为代表的直接指导模式,政府通过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导向配置社会资源,对不同高校、学科的发展扶持和优先排序将直接影响到各个高校对自身以及学科专业的设置定位。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以从事研究地质勘查技术方法来获取与矿产资源、能源和工程建设场地有的地质信息,并评价其地质条件或工程地质条件,为资源开发、场地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的工程科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性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多数地质类专业的_lI科院校都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践性教学模块。各相关院校在对实践性教学的安排上略有差异,但大体来讲,大学一、二年级主要进行地质认识实习,三年级进行生产实习,四年级开始毕业实习。由于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l与有相当的比例,在教学安排上容易与理论教学等其他教学活动相冲突,特别是作为实践性教学核心部分的生产实习和关键部分的毕业实习,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冲突尤为明显。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性教学在具体实施、监督管理、时间安排等多个方面都明显比理论教学困难,这是由实践性教学自身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成都理T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有很深的积淀,但是一些教学组织、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及与其他教学活动的矛盾随着社会需求、工程实践内容等方面的变化而日益突显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利于工学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而且会逐渐导致专业自身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二、目前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配置不合理,新老交替与传承欠规范师资力量是教学环节的核心部分,建立合理的师资梯队,是专业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基石。对于实践性教学而言,师资力量更是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一大批高学历的人才进入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师资团队中青年教师的比重显著增长,但相对于扩招的学生而言,师资力量还是略显不足。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刚进校的青年教师尚未完成新老传承,就走上讲台向学生授课,并直接参与到实践性教学中来,甚至构成了实践性教学的主体,青年教师由于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在教学中明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课程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深刻性,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在师资配置上是不尽合理的。教师的新老交替实质上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但现阶段来看,实践性教学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是不够的,新老交替与传承也欠规范化和细致化。
2.科研与教学关系处理不当随着西部大开发背景条件下大兴土木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我校教师的职能已经由原来以教学为主转向教学科研并重。适量的科研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实践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它与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近年来,我校教师科研任务的数量和规模远甚从前,这就迫使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学向科研偏转,或者说由原来以教学为主的单一职能向教学科研并重的双重职能转变,投入到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减少。多数基础性的教学实践任务,特别是认识实习和生产实践几乎都落在科研任务相对较少的青年教师身上。青年教师队伍由于经验不足,是一个尚需加强培养的队伍,还未构成实践性教学的中坚力量,因此完全依赖青年教师的实践性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基础性教学实践的不足又必然后影响到毕业实习甚至是工作以后的正常生产实践。近几年来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应该说与基础性教学实践质量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妥善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合理规范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比例,保证实践性教学中的中、老年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当中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3.教学管理与监督不力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是该专业学生的最后一次实践性教学。毕业实习主要服务于毕业论文的撰写,因此实习的内容不可能像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那样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规划。实践场所、工程项目、研究主题等的不同使毕业实习更具有个性化特色。特别是实践场所,往往受教师科研项目、学生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致约。近年来,毕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科研任务往往不能满足所有的毕业生,因此需要一部分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此外,根据毕业生自已的意愿,每年都有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到生产单位开展毕业论文的设计,还有部分单位强烈要求签约毕业生必须到单位实习。实践场所的分散性为实践性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特别是涉及到委托第三方进行代管的问题时,其可操作性较低,在实际执行时也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在单位参与实践的情况,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自觉程度。而生产单位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生产任务第一”的处事原则,在对待实习生的管理问题上并不严格,有些单位虽然主动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但并不是刚好有合适的项目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因此多数情况下,学生实际参与的项目与最终作为毕业论文支撑的项目完全不一样,更有甚者,连工程现场都没有去过,就直接将早已完成的生产报告拿来作为论文。即便有些去过工程现场,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工程的基本情况,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野外调研工作。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中也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每年到单位实习的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问题。资料收集不齐全、收集资料与实际不吻合等是最为常见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其毕业论文质量一般都低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学生的论文质量。很显然,对到生产单位开展毕业实习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影响本次实践性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4.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也是为将来从事本专业所需要基本技能的奠基阶段。因此勘查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必须与社会需求挂钩,实践项目与内容以满足生产需要为基本出发点。而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性教学实践仍然沿袭的是传统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固然是几十年来不断提炼总结而成的,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专业领域的范畴已经有所拓展,诸如地质灾害等已经成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凡是工程建设无一不涉及到地质灾害的问题。这里的地质灾害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由工程建设导致或诱发的地质灾害;其二是天然地质灾害。前者影响地质和生态环境,后者影响工程建设。地质灾害业已成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必然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尽管作为地质灾害主体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问题在传统的工程地质学中都有提及,但作为工程活动与人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仅仅对地质灾害的简单认识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5•l2”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摧毁公路、桥梁,掩埋良田、家园,噬夺生命、财产,其破坏性和摧毁性都触目惊心。因此,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要么对地质灾害一知半解,要么根本就搞不清楚地质灾害的真实内涵,这固然与学生自己小善于、不主动解相关专业的信息有关,但另一方也反映出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教学实践上没有紧跟社会需要,因此需要对现行教学实践内容和项目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将地质灾害等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到勘查技术与_l1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当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5.教学实习与考研深造相冲突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在每年的9月份至10月底约9周的时间,时间长,内容多,任务重。而次年的1月份又是国家研究生统一r•考试的时间,准备深造的学生既要考研,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问完成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任务,在时间上十分仓促和紧张,往往是生产实习做不踏实,研究生考试也准备不充分,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凶此放弃了考研的打算。总体来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不仅研究生的参考率低,其考取牢也明显较其他专业低。而在N,~lj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部分学生当中,由于在生产实践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实践环节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加强,野外基础不扎实、基本技能不够娴熟、实际工作能力也较为薄弱,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质量。很显然,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与考研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不利于研究生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并因此可能流失一批优秀的专业研究人员。
6.教学实践安排欠灵活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期开始一般已到2月底或3月初,毕业生按指配实习导师的要求收集资料准备现场调研,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一般要在4月底结束全部调研工作,5月初着手资料的汇总、整理和论文的编写工作,因此在野外收集资料的时间也不过1月左右。换句话说,指导教师只有在这段时间内恰好有科研任务时,才能安排学生参与野外调研工作。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时间段内并非是每个教师都刚好有科研任务,而且由于承担了其他年级的本科教学工作,即便有合适的机会也不一定能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现场指导。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科研需要学生的时候,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任务;而学生需要参与科研或生产课题的时候,教师又有理论教学任务在身。这种情况下。通常的解决办法是让研究生进行指导或让学生去拟签约单位收集毕业论文资料。尽管有一部分学生是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但是由于科研周期长而毕业实习时间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只能收集有限的资料,这些因素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论文质量的低下。到单位实习的学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可见,现有的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7.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性教学作为特殊的教学手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野外实践非常丰富,一直以来实践性教学都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但从笔者数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发现尽管有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都不差,但实践任务却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完成,这就说明实践性教学中忽略了某些方面的培养。野外实践是一项带有团体性质的工作,实践工作的完成质量不仅仅取决于专业技能的高低,还与团队内部成员的合作程度、与外界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实践性教学应该是对包括专业技能、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现阶段随着高校队伍的社会化和具体化,以及教师科研任务、学生人数增加等原因,实践性教学中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强但完成实际任务能力低的畸形现象。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措施
1.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实践性教学中应保证中、老年教师的比例,青年教师可以参加进来,但不应是主体,同时必须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养。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要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有序地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的角色,青年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包括实践性教学在内的各个环节当中,脚踏实地从助手、助理做起,尽快成为实践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将老一辈优良的教学风格、深厚的专业积淀传承下去。
2.建立机动性的专项生产实践环节教学实践中的生产实习与考研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生产实习的周期过长,与考研复习存在时间上的冲突。由于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实际上是由工程地质测绘、滑坡稳定性分析和地基稳定性评价三部分组成的,它们彼此相对独立,因此可以将其分解成为三个专题进行。根据理论课程的学习情况,工程地质测绘专题可以在大学二年级地质学基础、工程岩土学等课程结束后就进行,滑坡专题、地基专题同样可以按理论课程在大学三年级的学期中、末分别进行,这样就可避免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集中实习造成的周期过长、实习时间不易调整等问题,甚至还可以增加其他专题进来,大大增强生产实习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时间上也可以适当提前,不至于与考研复习有太大的冲突。
3.建立本科教学的导师机制本科教学实践特别是毕业实习,实习时间与教师科研时间不相统一的矛盾已经突显出来,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分配给指导教师的时间太短,调整空间不足。因此尽早在本科教学中引入“导师机制”,,在大学二年级刚接触专业课程时便分配导师,学生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科研实践,教师也有足够长的时间来安排和筹划学生的实习,学生和教师可以更多地沟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充分地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职能,而且从实践入手再学习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的原理和方法。更主要的是可以为本科论好充分的准备,避免了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实习时,教师所面临的必须及时为学生提供合适实习平台的巨大压力。
4.健全教学实习的奖励机制根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毕业实习的要求,学生可以到单位实习,也可跟随指导教师进行实习。由于到单位实习存在难于监管的漏洞,加之单位自身的职能不同,部分生产单位不重视后备技术力量的培养,对学生的实习采取敷衍的态度,因此造成学生的论文资料收集不全、论文质量偏低等不足。而参与教师科研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面对面与指导教师交流,论文资料收集一般较为齐全,最终的论文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应鼓励学生首选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毕业实习。但是由于学生的教学实习经费远不足以支持野外调研的开销费用,一般都需要由教师科研课题额外补贴,学生较多时课题需要支付的开销很大,如果没有硬性要求的话,部分教师,特别是科研项目较小或较少的教师,宁愿学生到单位实习。因此,对于利用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教师应当给予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并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奖励。
5.完善教学实践的监督机制教学实践的监督主要是针对毕业实习,到生产单位参予实践的最大问题就是存在监管的漏洞。学生究竟做没做实际工作?论文倒底是自己的实际工作成果,还是生产报告的拷贝?有时很难分辨。因此不仅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还应要求生产单位将学生的实习工作具体落实并进行有效的监管,学校与企业或单位共同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但必须是以学校为主、单位为辅,以学校的主动监督带动单位的被动监督,以防单位出现“放水”现象。必要时,每年可根据依托单位对实习学生监管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名通报并与毕业生的推荐相挂钩,促使其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6.加强团队教学的训练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情况单靠个人是根本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协同作业。因此加强合作、增强团队意识一直为包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内的很多实践性专业所倡导。充分利用各次实践教学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意识地为团队教学训练提供平台和机会。实践性教学中的分组作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团队。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并培养起应有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可以让小组的各个成员轮次担任主要负责人,规划整个小组的阶段性野外工作,组织小组讨论,并协调与其他小组的关系等。小组成员也通过广泛、积极的讨论,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协同作业的能力。
关键词:毕业实习指导;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18-03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属于培养应用类人才的专业,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的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和工程建设等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应用领域也得到空前的拓展,毕业生分配去向为全国各地的资源、能源、环境、工程建设、质量检测、仪器制造等多种行业和部门。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和背景差异很大。毕业生如何能适应这样广泛的领域,毕业后能够尽快承担工作任务,是毕业实习期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桂林理工大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研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毕业实习安排和毕业论文指导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为16周,实习内容主要为:野外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两者的有机结合,对毕业实习效果至关重要。
一、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重要实践部分。学生参加野外实习的形式有多种:参加学校实习基地单位的科研或生产项目;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或到学生即将就业的单位参加科研或生产工作。这些实际的科研或生产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工作现状,了解勘探行业发展情况。在实习期间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实习项目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在出去实习之前,要求毕业生做实习准备。例如,资源勘查类的科研或生产项目,要求学生了解矿床、成矿理论及所需的地球物理方法原理等内容;工程、水文或环境勘查类的项目,要求学生研究岩土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及该精度地球物理方法原理等内容;而工程质量检测方面,则需要了解质量检测规范及应用地球物理检测方法原理等。在野外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作实结,从野外工作施工技术、资料解释、成果展示及报告编写等方面总结实习过程。
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环节。指导“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主要环节有毕业论文选题、论文编写等。
1.毕业论文选题。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因此,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结合科研和生产单位的需求。毕业论文选题的时间安排在四年级的生产教学之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球物理各方法的理论、野外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有了各自的专业兴趣和对各专业课教师的了解。因此选题是选择专业方向和专业教师,在选题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论文方向。我们将毕业论文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先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后从事工作的意向以及个人能力。②选题结合实际科研或生产项目。参加野外毕业实习的同学,根据在科研或勘查单位参加的科研和生产实际工作选题。这些结合实际的选题符合科研或勘查单位的需求,具有实用性。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科研、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毕业后最短时间内达到工作单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这样学以致用的论文题目,相当于一次实际工作练习。③专业教师的选择。学生选择好论文方向后,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并得到良好的相关方面的锻炼,选择教师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比如有些教师擅长工程勘查、有些老师擅长资源勘探、有些教师擅长能源勘探、有些教师理论研究等。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选择相应的教师,以便得到最佳指导。④教师在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生选题只是选择了论文研究的方向,其中的细节需要教师进一步完善。确认学生适合的那种题目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对于有明确目的的学生,例如毕业后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学生、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学生、对某种地球物理方法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特点的毕业论文题目。主要的选题原则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对于今后继续深造,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编程水平和对地球物理方法有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到有关的科研单位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尽快了解专业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学习科学研究的系统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学生在科研工作中,会巩固专业知识,了解自身的能力。二是从工程项目中选题。对于已经确定了就业单位,准备进入地球物理勘查实践的同学,选题可以来自勘查单位的工程项目。通过这些联系实际勘查项目的题目,学生对勘查单位的设备、勘探领域、资料解释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勘查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做毕业论文可以有目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上述论文选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桂林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呈现多样化(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实践型题目的人数在近四年中是最多的,约占64.8%,选择结合型题目的人数约占18.1%,选择理论型题目的人数约占17.1%。这一比例符合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同学想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愿望。
2.教师在论文编写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先进技术的人才,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英语、计算机编程和解释软件使用等能力。①查阅文献的指导。论文题目选定之后,学生需要了解相关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在查阅科技文献过程中,教师对相关方向的现状及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讲解和指导。②计算机应用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学习使用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软件的工作量。将这部分内容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计算机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编程,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计算机能力弱的学生,则重点学习现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广泛应用的办公软件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比如运用Grapher、Surfer、Excel等的电子表格计算视电阻率等一些简单的处理。③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绘图技术的指导。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资料解释和绘制成果图示是论文的核心内容。指导教师要对这部分进行重点指导。指导学生写出明确的解释依据、解释思路、解释结果,并绘制出规范、符合要求并美观的图件。规范的插图和附图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绘图软件,能够熟练地掌握绘图技巧,做出能为毕业论文提供有效证据和支撑的图件。④论文写作的指导。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将资料解释部分作为论文的重点部分。不仅要有解释思路、解释依据,解释理论和解释结果的讨论,还要有规范的写作格式、规范用语、规范地引用图件,以明确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
三、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是学生从事工作后项目汇报的一个预演。因此,准备答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工作能力的一种培养。由于很多学生第一次准备类似的演说,在准备过程中,难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得不到要领。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设计和组织答辩演讲稿,清晰地表达研究内容,恰到好处地使用辅助器具,灵活地应对提问等。
从目前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近几年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受到单位的重用,经过一年的实习期以后,基本上可以独立主持生产项目,成为单位的骨干。由此可以说明,有目的、有意识的毕业实习指导,会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出现一个飞跃,为从事相关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程志平.工程电法勘探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25(增):35-38.
[2]罗润林,阮百尧,李亚南.以学生为本的“电法勘探”课程改革[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29(增):61-63.
[3]吕玉增,韦柳椰,李长伟.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15-118.
[4]曹丽文,朴春德.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18-121.
为了更好的深入地勘单位基层,了解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得到地勘单位及地勘从业人员的认可,学院在深化与地勘单位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尝试与探索。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高职、大专类直属院校,依托地勘单位“建站”合作模式主要是采取依托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建立学习中心,形成以学院为主导,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为平台,地勘单位参与学生管理的合作形式,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优秀师资条件、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实习条件、地勘单位的管理约束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开展针对地勘行业从业人员的网络教育工作。
二、各展所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地勘行业的专业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对于地质学等理论方面的学习,而且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野外实践、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具体环节,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采取依托地勘单位“建站”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整合高校、地勘单位以及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各项资源,有效弥补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中在管理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学院根据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和师资条件,在对目前地质勘查及地质工程相关领域人才需求情况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聘请了相关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野外实践经历的教授专家,组成资源建设团队,负责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和完善工作。第一,地勘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学历背景、进修和培训需求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学院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源策划阶段,与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入了解地勘人员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地质教育的教师,在地勘人才培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学院与“建站”院校合作,聘请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答疑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快速掌握学习要点,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三,实践教学环节是地勘人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地域、学生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很难面向网络教育学生开放,成为制约地勘行业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与地勘单位的“建站”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实习条件和实践教学资源,弥补大学网络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条件。第四,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完善了网络学生论文的“双师型”指导模式,即由一名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和一名地勘单位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一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各自工作岗位情况等条件进行选题,可以有效利用与工作有关的课题与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学院、单位、学生三赢的目的。
三、分工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组织、学习支持、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的把控。通过与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收集的信息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改进,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学院针对网络教育各个学习过程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形成了学习中心、学院、地勘单位三重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既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从多角度进行质量保障。第二,工学矛盾始终是制约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瓶颈之一。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让学生能够认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学院与地勘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使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效避免工学矛盾的产生,同时单位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效保证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学习中心是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的窗口和载体,站点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了弥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提升站点的管理、教学、服务质量,提升网络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学院在与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建站过程中,不仅在资源互补、改善办学条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在提升站点管理水平,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学院在教育部及各省市教委对网络教育的评估考核体系基础上,结合地勘行业的办学特点,制定了包含5大类40余项指标的站点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了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和巡防制度,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采用日常考核与定期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措施,对各个学习中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体系,帮助各个站点发现管理及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督促相关站点进行整改,完善办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了提升学习中心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