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先秦诸子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范文第1篇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厉代学子认识人生、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历代学者景仰、学习的对象。《论语》中孔子主要彰显其“仁”的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孟子》主张“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最为显著的写作特征就是将丰富的、富有个性的思想寄予字里行间,写作内容深入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认识,表达了作者独到的思想与感受。其写作方法或逻辑严密、或形象生动、或气势磅礴,为历代学子千万遍的学习诵读。

二、先秦诸子散文写作经验对中学作文的指导意义

1.引导学生能因意、因情进行写作。先秦诸子散文能在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是因其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写作取向,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个人见解与思想的空间,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写作内容的充实与生动。

2.作文不能空洞无意,应深度反映生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的变革,先秦诸子通过游历、交流及观察对社会、历史、人生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通过文字对这些现象进行形象表述,从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思想状态。因此教学中应将学生视野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并讨论,进而使文章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3.作文教学中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先秦诸子将个人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思想、观念、见解都融入到散文写作中,才能使得其文如此意蕴丰厚生动特别。因此在平时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

三、现阶段初中生写作现状分析

现阶段学生写作仍然是滥于模仿,创新意识不明显,情感苍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写作内容偏离真实生活,导致内容空洞。学生远离生活必然就不能对事情或人物有深刻认识与感悟,在写作时也就只能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了。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结果,学生感悟及思想道德培养不够明显,长期下来使得学生对生活难以产生独到的见解与感悟,也就没有“情”“感”之说,没有了情感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第三,对写作认识存在偏差。良好的写作水平需要长期积累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作文写作不是教方法技巧、也不是传授写作语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从根本上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有创意的思想与见解,才能使作文生动、丰富形象。

四、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1.培养学生的人格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个性

要作文,先做人。要写出思想境界高、思想内容丰富的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学做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教师通过对先秦诸子及其文章的学习研究和对学生传授,培养学生忧患意识,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去思考、观察社会的能力;继承并发扬先秦诸子的优良的节操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学习先秦诸子那种爱憎分明的情感,只有做到爱憎分明,文章才能生动,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注重传授先秦诸子独特的人格力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只有有个性才能有创新;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先秦诸子敢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勤奋勇敢的品质,同时通过实践还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及情感。

2.拓宽写作视野,将写作课堂引向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更是写作的源泉。语文教授的就是社会与生活。写作源于生活,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写作与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深刻认识语文与写作的社会性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户外实践,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将社会生活话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热爱生活,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第三,将写作课堂引向生活,不能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中激发写作灵感,丰富思想情感。

3.训练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并发展学生写作能力

良好写作思维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先秦诸子几乎是在变动不堪的社会中激发出对人和事强烈、真实的感受,从而完成“言由心生”的优秀作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放开思想的翅膀进行写作,引导学生直面生活、对生活进行思考,引导他们表达真情实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通过作文释放自己的情感,如此才能写出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作文。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运用求异思想拓宽写作思维,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好些作品都含有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这种想象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怀。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写作手法也丰富多样,《论语》多以格言式的语句表达哲理,《孟子》善用巧喻明理,欲擒故纵等,《庄子》则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新奇的想象等等。

4.积累生活感悟和素材,丰富学生涵养。

先秦诸子散文范文第2篇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其本质而言,是哲学、政治论文,但在论述论证中取譬设喻,运用形象化的手段等,则开了中国文学散文发展的先河。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论语》的简括,《孟子》的雄辩,《墨子》的严密,《庄子》的奇幻,《荀子》的浑厚,《韩非子》的峭拔,其独特鲜明而成熟的风格,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语文工具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语文人文性的教育。谈到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最耀眼的时期,各学派为了传播自家观点纷纷著书,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作品称之为先秦诸子散文。

中学教材中大量出现了诸子散文的选篇,从《论语》,到《孟子》,再到《庄子》,等等。这些选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现在笔者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大量诸子散文选篇的原因。

其一,先秦诸子散文可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典范,后世也不曾逾越。先秦诸子散文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这是为何中学语文教材中会大量出现的关键因素。中学语文教材在选定课文时也是将这一时期的作品看得非常重要,这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统一。

其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派的基本思想都已经非常完整了,后世的变化也仅仅是从前者的思想上进一步地阐述了各家观点,甚至有些学派也积极地学习了、借鉴了其他学派的观点,例如,西汉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法家学说等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并且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有学者将这种新儒学思想称之为“外儒内法”。所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根源就在先秦诸子散文。

其三,先秦各家学说都是在讨论君与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孟子·尽心下》中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就是典型的在讨论民、国、君三者之间的关系。荀子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学习、继承中国古代思想就必须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先秦诸子散文的讲述是至关重要的。但笔者观察近年来语文教学在中学阶段已显得较为薄弱了,部分人持一种观点,即语文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然而,语文科目不仅仅指的是母语的使用,而是文化、思想、文明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科目。许多教育专家已经发现了中学语文教育正在沦为“鸡肋学科”,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非常不利的。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崇洋的行为,与我国教育中出现了“语文寒流”有一定关系。笔者认为汉语热席卷全球,但唯独中国本土出现寒流,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应该更加有力度、深度。只有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更具人文性。

三、先秦诸子散文的教育意义

先秦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其精神基础则是由于“士”阶层的兴起而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些忧国忧民之“士”,或奔走于诸侯各国之间,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或讲学著书,表达对社会、人生、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哲学思考。先秦诸子散文的人文性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的宝库。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先秦诸子散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统一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散文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要篇目,又是学习古代思想的重要途径,而古代思想的学习所占比重更大,这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尤为重要。例如,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其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包涵一切美德,是每个人都要追求的思想境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仁”这一思想教育的讲述尤为重要,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于“仁”这一概念的具体解释。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把握“仁”的思想,更形象而具体地理解“仁”,并以此思想作为自己生活中行为的准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性教育。

先秦诸子散文范文第3篇

新课改变革了语文的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特别强调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对文化论著研读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中,也多次强调合作学习、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适应学生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协作性等特点,符合《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对《先秦诸子选读》的相关要求,在实施《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时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研究性学习可以容纳丰富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系统性知识

《先秦诸子选读》是以专题的形式编排的,分七个专题,几乎涵盖了先秦诸子散文的精华,这本教材容量大,文化含量高,蕴含了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对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教育意义。但从课时安排上看,选修课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容量如此大的课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打破课堂狭隘的空间,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和论文的撰写等学习环节都可以放在课下完成,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课上时间,又可以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能有效的解决课上时间有限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探究的形式获取知识,研究课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有价值的,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的知识都是系统性的。《先秦诸子选读》以专题形式呈现,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某一专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有效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造成知识的支离破碎的弊端,使学生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系统、深入的认知。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先秦诸子散文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蕴含深刻的哲理,有很强的现代意义,但因其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一些语言也比较艰涩,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有畏难心理。又因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指向性很强,只注重结果,最终归于标准答案,往往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最近发展区,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己对知识的构建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研究的课题从学生中来,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充满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维持较强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得到提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自主制定研究方案、自主分配工作和开展研究,自主交流研究成果,自主评价,反思研究过程。教师负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研究创设有力条件,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全面充分的表现和发展。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设计研究过程、自己控制学习行为,自己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探究。所有知识都靠自己积极主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研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探究问题,自己在研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必须要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构,只有经过学习者自身的探究活动,新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只有学生主动的完成了知识结构的重构活动,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能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究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有利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四、研究性学习可拓展相关的学习资源,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扩展

先秦诸子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宋 禁攻寝兵 见侮不辱 清心寡欲 追求均平

宋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先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宋年岁的考证;二是对宋思想归属问题的考察;三是λ我学派的研究。因本文重点是对宋及其思想考略,故对尹文暂不深究。但由于宋并无著作流传于世,后人对他的研究多是依据先秦其他文献的相关记载展开,且目前关于宋其人及其思想与所属学派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尚处于期待状态。故笔者不揣固陋,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拟对宋生平、思想特点及所属流派略加考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宋其人考

(一)关于宋其名

宋在《庄子・逍遥游》、《韩非子・显学》中写作宋荣子,《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中作宋,在《孟子・告子下》作宋荆在《荀子・解蔽》、《荀子・天论》作宋子,在《荀子・天论》中尊称为子宋子,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单独作一个“宋”字与诸家并列。据唐钺先生在《尹文和〈尹文子〉》中的考证,宋、宋尽⑺稳傧低一人。

(二)宋生卒年考略

宋荣子生卒年无从确考,但从相关文献的记载中,仍可寻得一些蛛丝马迹。《孟子・告子下》曰:“宋窘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1)280王钧林先生认为这里说的秦楚构兵发生在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六年“发兵西攻秦,秦亦发兵击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2]2077-2078和《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当时正值燕人畔齐,孟子离开齐国到达邹国,然后到宋国,在石丘与宋子相遇,以及从孟轲对宋荣子的尊称和自谦等,王氏推测宋荣子与孟子生活在同一时期且要长于孟子。

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宋考》则认为石丘之遇时,“孟子已逾七十,而居历说秦楚,意气犹健,年未能长于孟子。先生自是稷下学士先辈之通称。孟子亦深敬其人,故遂自称名谦耳”[3]391。其《先秦诸子系年・稷下通考》曰:“故游稷下者称学士,其前辈称先生……孟子遇宋居谑丘曰:‘先生将何之’……宋疽文之言曰:‘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皆是也。”[3]243又据《荀子・正论篇》:“二三子之善于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将恐得伤其体也”,[4]343-344认为“足证荀卿著书,宋犹在”,并以《盐铁论・诸儒篇》未提及宋为证推测其卒年或值踔世,假定其遇孟子时年近五十,其生则在周显王十年前[3]392。据此,钱穆推定宋约生活在公元前360年至公元前290年之间。

陈鼓应先生指出:“宋荣子:为稷下早期人物,生当齐威、宣时代,大约是纪元前四至三二年间人。”[5]15林志鹏先生在《宋学派遗著考论》则兼取两说,认为宋生在庄子前,略早于孟子,其活动时代与庄、荀相接,荀子壮年著书,宋子犹在[6]336-341。

综合比较以上诸家观点,笔者大体认同林志鹏先生的观点,即宋略早于孟子。首先,这能合理解释孟子为何尊称其名。其次,秦楚构兵之时,孟子已年过七十,宋虽略长于孟子,但仍然锲而不舍地游说二王禁攻寝兵,更体现了宋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最后,这也可合理解释荀子壮年著书时,宋仍然存世。

二、宋思想探微

宋虽是先秦思想家,可遗憾的是并无作品流传于世,关于他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我们只能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相关记载中窥见一斑。宋的思想及其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首先,宋具有明确的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主张,这点在《孟子・告子下》的一段记载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宋窘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1]280

由此可见,宋荣子明确反对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并积极提倡和平相处,而且为了阻止战争、维护和平,他不辞辛劳,甘愿辗转游说多个诸侯国。另《庄子・天下》篇记载宋意欲“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5]870,也是其反战思想、爱好和平的有力证据。

(二)见侮不辱,宽恕待人

在待人接物方面,宋荣子主张见侮不辱,宽恕待人。如《庄子・天下篇》有以下记载:

不苛于人,不忮于众……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x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5]870

由此不难看出,宋荣子一是主张用柔和的态度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即使自己受到他人的欺侮,也要做到不以为辱,关于这种思想,《荀子・正论》篇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4]340

宋荣子指出人们之所以会发生争斗,是因为“皆以见侮为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他所提倡的“见侮不辱”,彼此就能和平相处,不会发生争斗。《韩非子・显学》篇同样提到了宋荣子的这种思想,并将其和漆雕对比加以评价:

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7]458

其中也提到了“见侮不辱”、“设不斗争”之类的话,可见宋荣子这方面的主张是一贯的、强烈的,故而韩非子以“宽”、“恕”评价宋荣子的思想。

(三)清心寡欲,舍己为人

“见侮不辱,宽恕待人”是宋荣子待人接物的思想主张,而在物质生活的问题上,他则秉持着清心寡欲、舍己为人的原则,试看《庄子・天下篇》中的一段文字:

宋、尹文闻其风而悦之。……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以禁攻寝兵为外,以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5]870-871

庄子将宋和尹文并列,认为宋荣子和尹文在物质生活上主张简单朴素,在内在修养方面提倡寡浅。“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4]344在当时物欲横流、战乱纷争的年代,宋荣子的这套主张肯定是行不通的,因而难怪荀子对此不以为然。

宋荣子由看淡物质欲望进一步升华出舍己为人的主张,故而庄子认为他“为人太多”、“自为太少”,对此,荀子也有类似的看法,只不过以近乎批判的眼光道出:“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4]392,“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4]319-320,他指出宋荣子对“欲”的认识并不全面,仍然受到了蒙蔽,他错误的认为人天生就有清心寡欲的本性,却对于人的贪欲本性毫无认识,这样做并不能轻易地感化百姓。

(四)崇尚俭约,追求均平

宋荣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崇尚俭约,追求均平。《荀子・非十二子》曰: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K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是墨翟、宋也。[4]92

这里将宋和墨翟并提,一是说他们崇尚功力,重视俭约,这其实与宋清心寡欲的思想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看淡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自然在日常生活方面就不会有太多的欲求,即所谓“人我之养,毕足而止”。韩非子还批评宋荣子和墨子一样,主张消灭差异和等级区分。除荀子外,庄子也提到过宋荣子的均平思想,《庄子・天下》篇说他“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5]870,意思就是制作一种像华山那样上下均平的帽子来表示自己提倡人类生活的平等,应接万物以去除隔蔽为第一要务。由此可以推断,追求均平不仅是墨子,也是宋荣子思想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可知宋的思想既有与道家相通之处,也有与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相似的地方,甚至还夹杂有某些儒家思想的痕迹,更有融合诸家学说的倾向。因此,宋的思想到底属于先秦哪一学术流派,便是紧接着需要探讨的问题了。

三、宋思想所属学派考

关于宋思想所属哪一学派,学界至今仍然存在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主张是道家的一个分支――黄老学派,持此说的主要有钱穆、郭沫若、侯外]等;其二,主张属于名家,持此说的有刘昼等;其三,主张是墨家学派,持此说的主要有陶潜、俞正燮等;其四,主张其思想融合了各家学派,属于杂家,持此说的主要有冯友兰、王钧林等。下文拟对诸家观点逐一加以考论。

(一)道家说

从现有文献来看,荀子是最早持这一观点的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宋子》十八篇,列于小说家一类,并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8]1744孙卿即荀子。其实结合上文对宋荣子思想的探究,不难看出宋荣子的清心寡欲,与老子所谓的“少则得,多则惑、少施寡欲,绝学无忧”有同工之妙,而他的“见侮不辱”的思想,也和老子“大白若辱”的主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至于宋子主张宽恕待人,不就是老子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的具体体现吗?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将宋尹学派作为道家三派之一进行批判。他认为宋大约是杨朱的直系。侯外庐先生则说:“我们考察了此派与儒墨道三者之离合同异,不能不把它列为道家的一个支派。”[9]353董英哲先生认为宋尹学派的“道”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11]

上述诸家均认为宋应归属于道家学派,但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宋子》十八篇,今已失传,其是否真“言黄老意”,我们也无从知晓。从钱穆先生的观点来看宋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和老子学说有相似的地方,然而钱穆并没有对宋的思想进行全面考察。在郭沫若之后持宋应属于道家观点的学者们,其推论多半是建立在郭沫若、刘节等人关于《管子》一书中《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白心》、《枢言》5篇系宋尹之遗著学说的论断基础之上的,这些著作是否是宋尹遗著尚不能确定,更遑论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推论能否成立。

(二)名家说

较早持这一观点当属刘昼,其《新论・九流篇》曰:“名家,宋尹文惠施公孙捷之类也。”[11]68认为宋应归属于名家另一支撑材料就是《庄子・天下》篇所云:“宋、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日夜不休”[5]870-871一是因为庄子将宋与名家相关人物并称,二是因为宋“强聒而不舍”、“日夜不休”,颇具名家能言善辩的特征。然而,纵观诸子中不属于名家仍然擅长辩说的不乏其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子,完全有自己一整套的辩说方法和理论,也是先秦诸子中非常善于辩论的一位,故而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仍值得怀疑。

(三)墨家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依据《孟子・告子下》对宋荣子闻秦楚构兵意欲劝和的记载,并且宋荣子赖以劝说的理由是“战之不利”,这与墨家学说“非攻”、“交相利”的思想不谋而合。《荀子・非十二子》将墨翟和宋并置作为批判对象,其《天论》篇中所录宋子“使人不斗”的思想也和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高度相似。而《陶潜集・集圣贤群辅录》附载三墨之一即为“宋、尹文之墨”,然而清代学者孙怡让在《墨子闲诂・后语上》已对此作出反驳,认为《群附录》本属依托之作,而“此条尤疏谬”,又云:“近俞正燮《癸巳类稿・墨学论》亦以宋疚墨徒,误与《群附录》同。”[12]时至唐代,成玄英《庄子疏》提出“宋、尹文咸师于黔,而为之名也”的观点,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尹文考》:“或疑黔乃墨字之伪。盖宋尹为墨徒,犹为晋唐旧议也。”[3]395

《庄子・天下》篇言及宋荣子“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毕沅认为其意指人们因为地域、时代、政教、风俗、成长环境、人生阅历等不同形成了“我见”,假如人们能够突破这种“囿”,便可做到见侮本无可辱,情本不欲多。人们不斗,天下安宁。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墨翟考》中认为宋节俭、“兼相爱”、“禁攻寝兵”的思想在心理学层面上借鉴了墨子的学说。再就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孟荀列传》都记录过稷下派的许多人物,唯独不提宋、尹文,众所周知,司马迁及其父司马谈都受到过道家黄老思想的影响,且对墨家很是不屑,由此也可反证宋尹属于墨家学派。

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宋的思想确实是墨家居多,因此后世认同其应属于墨家学派的也较多。不可否认宋的许多言论和行为显然和墨家同出一辙,但这只能是宋思想的主要方面,并不是全部如此,因此,认为宋属于墨家学派的学者不无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

(四)杂家说

除以上诸论之外,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宋的思想吸收、杂糅了先秦诸家思想之长,为其所用,因而在性质上应当归为杂家一类。冯友兰、王钧林便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宋尹实合杨、墨为一,尹文、宋“周行天下,上说下教”的目的就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这点是借鉴墨家的学说。而“禁攻寝兵”,这完全是墨家学说的继续推行。此外,“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是取自于杨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宋子“寡浅”这方面借鉴了杨学教人节欲的观点。[13]124-129王钧林先生则认为宋子是内道外墨,内心清心寡欲,外在行动上“兼爱”、“非攻”等。

南惹刂钭由⑽闹泄赜谒舞的记载可以发现,宋子的思想并不是单一化的,以上古今诸家对宋思想所属学派的划分,大多只是抓住了宋思想的某一方面或者是主要方面。笔者认为从宋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来看,他的主要方面应是墨家,当然在其他方面也有融合诸家学说的痕迹。

四、小结

通过对宋其人的考证,我们可以大致断定宋的年岁要略长于孟子。至于宋的思想主张,从散见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窥见一斑,主要有“禁攻寝兵”、“见侮不辱”、“清心寡欲”、“舍己为人”、追求均平等思想。从宋的思想主张和外在行为可以看出他主要因循了墨家的学说,同时也融合道、名、儒等诸家观点,其思想特点是多元化的。但笔者认为针对其思想的主要方面来说,归入墨家较妥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林志鹏.宋学派遗著考论[M].台北: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09.

[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刘昼著、袁孝政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董英哲.宋尹学派之“道”[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先秦诸子散文范文第5篇

一、理想主义的烛照

先秦诸子,儒墨道法,虽“卓然自树壁垒”,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挖掘各家言论中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元素,鼓舞和感染学生,形成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人格理想。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是孔子变革现实的决心,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而奔走,这也使得孔子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宽阔的胸怀彰显了儒家致力于社会太平的积极进取精神;墨子仗义行侠,“兼爱”“非攻”,力图“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亦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展示;庄子笑傲世俗,心驰万仞,在“荒唐”“谬悠”“无端崖”的陈词中,追求着生命的超然境界;韩非冷眼看世,笔驳词利,以卓越的智慧奠定了大秦帝国的法制根基……透过纷乱的世相,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胸怀抱负、气贯长虹的英雄,这些处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先哲们,其精神的光芒穿越历史,照彻未来,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有坚定的生活(或政治)追求和人格理想。有了理想,人生才会不平凡。

二、现实主义的鼓舞

先秦诸子大都能直面惨淡的现实和人生,表现出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们兵戈不休,祸乱频仍,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之流,避世而存,苟且度日,而孔子则挺身而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荀子则认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表现出利用规律、改变现实的信心;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着眼于小事,立足于现实,才能获得最终成功;庄子更是把人的生老病死视为人生最为平等普遍的事情,泰然处之,冷静面对。对于现实世界,诸子的表述尽管不一,但他们共同的做法是:不回避现实,不轻言放弃,在布满荆棘的生活道路上,踏出坚实的脚步。这种直面现实的、清醒的人生态度,需要老师在备课与上课中重点梳理,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在先哲的鼓舞下,形成自己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

三、寻求不老的智慧

先秦诸子以思想示人,以警语留世,这些精警的格言佳句中沉淀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涵养着后人的品格,让我们懂得如何自处,如何处人,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自然,如何规划人生。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智慧箴言,指导他们仔细涵咏,慢慢品味,让这些不老的哲思浸润学生的心田,当是教师们最温暖的人文关怀。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是对自然的体悟,更是对凄美人生的感慨;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这是人格的魅力,更是政治的智慧;老子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是生存的大聪明;庄子的“大瓠之用”,是最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语风神各异,美不胜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其智慧内涵,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达到更为超拔的人生境界。

四、冲出生活的重围

从本册书的选文中,我们能领略到先秦诸子着力创造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是也不能忽略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淡然自适。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现实物质的朴素追求。庄子所设想的“至人”、“神人”和“圣人”,是一种高远的人格境界,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背离,当庄子面对现实生活的坎坷困顿时,他会展示出更为灿烂的勇毅和淡定。生老病死,莫之能避,当我们把这些视为造化的必然之为时,便会“成然寐,蘧然觉”,这其实是面对苦难时的一种勇敢。栎社之树,虽曰无用,但是硕大无朋,它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张扬;许由辞天下,常人不可理解,其实是一种大超越和怀;哀骀它奇丑无比,却能赢得所有人的倾心,精神的奇伟得到最好的诠释:所有这些人生中的困顿,在庄子那儿都显得那么可爱,这源于对生命的尊重、热爱,还有淡然。老师应该启发学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淡然,才能冲出现实人生的种种围困,走向更为疏朗的大境界。

相关期刊更多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孔学堂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日报报刊社

文化与诗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