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预设: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确定直角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实况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角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和直角。
教具准备:课件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手工制作吗?“喜欢”,学生回答。老师也非常喜欢,快来看,这是我的作品……(出示五角星)同学们观察一下,五角星上有许多的……角。
对有许多的角,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角的知识吧!(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角。)
二、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1.找角
(出示情境图第1页)在这里我们还能发现哪儿有角,你能找一下吗?
学生自由发言(电视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扇子上有角……)
他的教室里藏着许多的角,那我们教室里有哪些角,你能找一下吗?
(学生发言,找教室里的角)
“角”有时非常的淘气,常常藏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你能把这些物品中的角找出来吗?(课件第2页)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再一次让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角。)
2.指角
出示三角板,让学生用手来摸一摸角。学生由于只对实物中的角有感知,可能用手指这个尖尖的“点”。
老师要明确:这个点不是角,只是角的一部分。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指出尖尖的点,直直的边),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自己动手完整的指出一个角。
3.认识角的形状和组成
通过指角,让学生总结角的形状。这时学生对角有了初步认识能初步总结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出示课件第2页,把角从实物图中表示出来,把实物去掉抽象出数学上的角),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出示课件第3页)让学生总结角的组成:角是有1个尖尖的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4.画角
怎样画一个角呢?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教师边说边示范画角。(课件第4页)把学生花的角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对画得不规范的学生给予指导,规范画角过程。然后先让让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老师引导。(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课件第5页) 出示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5.折角
(课件第6页)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折一个角,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出示扇形角,让学生明确扇形角只有一角。通过扇形角,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是有1个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活动,让学生清晰的认识角的形状,角的组成,把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提升到对数学意义上角的认识,从而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自主训练(一)
(课件第7页)出示练习题1,让学生分析出示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角的,要求是学生说出原因,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让学生辨析角,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认识直角
把巩固训练中出现的角让学生分类,(课件第7、8页,出示分类后的直角)学生很自然的会把直角分成一类,这类角和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一样,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直角。让学生寻找我们周围的直角,加深学生对于直角的印象。为了便于把直角和其他角区分开来要给学生标上直角符号(课件第9页),展示标出直角符号的直角。展示钟表上时针、分针构成直角的情况,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课件第10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认识特殊的角——直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也为以后角的分类做好了准备。)
五、自主训练(二)
(课件第11页)出示课本25页自主练习2,让学生找图中的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给学生总结,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对比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巩固对直角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角的乐园里玩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谈收获,梳理知识,总结提升认识。)
七、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钟表、凳子、摩天轮、央视大厦、鸟巢、卢浮宫、风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美丽的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学预设与实践的对比分析:
教学预设符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观察与动手有机结合。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小组活动时提供给学生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我参与学生中间,及时采集有用信息,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样, 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有效的教学,教学预设与学生的活动能有效结合。
教学反思与感悟:
一、首先这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完成。
第一个环节老师出示手工制作“五角星”,学生通过观察,很轻松的发现“角”,知道这是角。这是最直观的认识。第二个环节,在信息窗中,生活中找角,这里有好多不同的角,再一次直观认识不同的角。这时对角的认识,形成的印象还是模糊地。第三个环节,感受角,也就是摸三角板上的角,感知角的样子,感知角的组成,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是由“物”到“形”,第四个环节,用语言描述角,在三角板上摸出一个完整的角,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已经走向明朗化。第五环节的画角,第六个环节的折角,第七个环节的认识特殊的角——直角,通过各个环节的展开,“角”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印象走向清晰化。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欣赏生活中的角,在美感教育中完成本节课。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二、整个课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了“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教学流程设计清晰。先用手工制作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知生活中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角的感性认识;其次,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平面的角,引导学生把原始概念提升成为数学概念,掌握角的特征,并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角进行判断并分类;最后,动手实践,巩固新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点拨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学习气氛浓而融洽。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于老师都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数学的本质,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中的不足。
片段一:初步感知“几个几”阶段
1.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弯弯的小河,青青的草地,真美丽!小白兔和小鸡一边玩耍,一边寻找食物。
2.仔细看图:图上小白兔有几处?每处有几只?小鸡呢?
3.指名回答。
4.谁会用加法算式表示小兔一共有几只?
板书:2+2+2=6(只)
5.数一数是几个2相加?(带学生齐数:1个2,2个2,3个2)
3个2相加得6。谁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指名说一说,齐说一遍。
6.谁会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几只?
板书:3+3+3+3=12(只)
数一数是几个几相加?(带学生齐数:1个3,2个3,3个3,4个3)
4个3相加得12。谁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指名说一说,齐说一遍。
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的加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第一个算式加数都是2,有3个2相加。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有4个3相加。
反思: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本节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对连加的认识,并突出相同的数相加,为认识乘法含义作铺垫。
2.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几个几相加”。一开始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有“几个几相加”,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后面学生操作摆小棒和说出乘法的含义作铺垫。
片段二:认识乘法
我们再去参观动物学校的电脑教室。(出示电脑图片)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有8台电脑。
生2:我是2个2个数的,2、4、6、8,一共有8台电脑。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师:(板书2+2+2+2=8)这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相加
师:像这样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板书: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就是4×2=8或2×4=8。
反思:
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但是在学生初次认识乘法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通过这一例题让学生感知乘法的含义还不够。这导致了在后面的练习中部分学生不会列乘法算式。若在这个时候,我能利用例一的情境图,回到刚刚板书的“2+2+2=6,3+3+3+3=12”,让学生试着将它们改为乘法算式。通过回顾之前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试着慢慢去感知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效果会更好。
片段三:看来大家已经记住它们的名称了,下面的题你会做吗?
1.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有几堆?每堆有几只?表示几个4?
2.谁能把这3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上有5堆小鸡,每堆有4只,表示5个4)
3.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如何列加法算式?
5.如何列乘法算式?
7.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8.师总结:当我们遇到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
[关键词]原始问题 数学名词 教学价值
一、烦人的“端点”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中的内容。有关角的知识是分成两个阶段学习的,《角的初步认识》这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发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角是什么样的?学生说不出来,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通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和边。这一知识点并不是这节课的难点,可就这一个小小的“顶点”,差点就难住笔者!学生第一阶段出现叫“顶点”为“端点”是课的起始部分,即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时,当时笔者问:“你们知道这个尖尖的部分叫什么名字吗?”“端点!”一小部分同学回答。他们这样回答,是因为开学初刚刚认识了线段,学生叫角的这个点“端点”,是在笔者的预料之中。因此,笔者没有理会,就告诉了他们正确的名称“顶点”。
学生第二阶段出现叫“顶点”为“端点”是在课进行15分钟左右,教学怎样画角的时候,一个学生画了一个三角形,学生经过判断,认为这个图形不是角,在说理由时,学生说:“因为一个角有一个端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学生紧紧抓住角的组成来判断,看来真的是从大量的素材中抽象出了角的样子,形成了空间概念。只不过说错了名称,笔者请其他学生纠正了这个错误地名称,继续教学。可是,后边的几个学生在介绍画法时还是把“顶点”叫成“端点”,笔者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心里开始着急了,盘算着怎么更好地应对!这个阶段学生出现了4次叫“顶点”为“端点”。
第三阶段,新授内容全部结束,进行基本练习,判断8个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理由是什么。这个练习的开始,前5个图形判断,不管这个图形是不是角,学生说出的理由都是“一个角有一个端点……”就像copy好的,一点不差,笔者进入了反复让学生纠正的阶段,脑子里也飞快地搜寻问题出在哪了。“你们是不是跟线段的名称端点混了?”笔者试探地问,“角的这个点叫做顶点,不叫端点,就像你们的名字,你叫李芳,同学和老师都叫你张芳,你高兴吗?”全班同学听完后,哈哈哈地笑了,李芳不好意思地着摇头说:“我不愿意!”“同样的道理,你们老叫它“端点”,角精灵会不高兴的!”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所幸,这之后地10分钟教学中,学生正确的叫出了角各部分名称,那个烦人的“端点”问题终于落幕了。
二、反思:为什么总是出现“端点”
这节课可以说是笔者精心设计的一节课,课前笔者进行大量的学生调查,可以说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并且在试讲的过程中,选择了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前三个班中根本没有出现此次“偶发事件”。那么,为什么在这个班会引发此次“偶发事件”呢?诱发的原因是什么?
在第一次学生出现叫“端点”时,没能及时捕捉到这个学生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端点”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有关图形知识“点”的数学名称,因此学生对角的这个点叫“端点”是来自原有知识的合情迁移,是一种朴素的大胆的“猜想”。当时笔者对学生这种大胆地猜想,没有正面地回应,而是将整个角画好后,才对学生说:“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种轻描淡写的告知之后,也没有对第一个正确叫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的学生给予正面地评价,以至于使这个本应不是难点的知识点,反复地在课堂教学中没完没了的出现了10次,差一点成为整节课的绊脚石。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偶发事件的处理,起初笔者认为自己处理地相当有艺术性,符合儿童的童趣,从具体事例中让学生知道并记住了角的名称。但是课下,一个孩子这样问:“老师,角的这个点为什么叫顶点,而不叫端点呢?”听到这个问题,再反思自己的课堂处理,这样的处理显得勉强了。因为笔者在课堂上对这个“偶发事件”原有的认知,就是学生受到了“端点”这个知识点的负迁移的干扰。
三、数学名词的教学价值
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这个看似简单的“傻”问题,笔者是否能捕捉到?并且能利用学生这个朴素问题为教学服务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内心困惑地问题。表面看着“傻” 的问题,却体现了数学名称的价值,是一个数学本质的问题,是教师最不应该回避的数学教学中的原始问题。
那么,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问题呢?再用课堂中的方法不免太滑稽可笑了!如果真的遇到这个原始问题,在课堂上笔者能放慢自己的课堂速度,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解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回答更好呢?只是告诉他们这是数学上规定好的名称,可以吗?还是告诉他们线段的两个点叫“端点”是因为这个直直线的开始,可以量出线段的长度;而角中的点叫“顶点”是因为这两个边像小山似的互相靠着,互相顶着才有了角。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哪种方式的处理更能有效地处理“生成资源”,更能揭示这个原始问题呢?
再如,平行线与平行关系这对名称。(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而平行关系是与平行线相近或相似的关系,如长方形中两条对边的关系就是平行关系。)还有分数中分母、分子这些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从表面看是数学中“约定俗成”的名称知识,但是这个“约定俗成”并不是胡乱规定的,它们背后蕴藏了数学文化,这些名称的由来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认识到其背后的本质问题,在教学中能通过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名称背后的合理性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就会改变学生对数学、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促使学生学好数学。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教师能否更好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3―0125―01
教学目标: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会正确区分;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组成,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三种线段。
教材分析:“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今后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和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笔者努力做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还不够稳定,知识和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节课紧抓“数学要进行自主的思维活动”这条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一画等活动加强对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特征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地图,并告诉学生这是学校到老师家的公交路线,这条线表示的是老师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之后询问学生这是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大家了解关于线段的哪些知识,之后再引出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二、探究新知
(一)依靠想象,建立表象
1.播放《孙悟空龙宫取宝》的片段,并提问:动画片里的金箍棒哪里神奇?如果继续延长下去,还能不能再长了?如果把这根金箍棒看成一条线的话,你认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2.教师借助加湿器、激光笔进行演示,并提问:这条线是从哪里射出来的?然后鼓励学生想象:如果这条线能穿过墙壁,它会有多长?再让他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之后利用课件演示手电筒、太阳、射灯、车灯,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光线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最后教师定义:这些线都是从一个端点引出的一条直直的线,而且这条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射线。
3.课件演示:金箍棒的两边慢慢延伸至屏幕边沿,教师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这样的线就是一条直线。
(二)动手创作,提高认知
1.小组合作,进行知识再创造。教师让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射线、直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工具画,怎样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三种线的特点。小组尝试完之后,推举代表全班展示,最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直尺?你是怎样表现这三种线的特点的?说说你的画图步骤。
2.思考:这三种线有什么异同?
3.基本练习: “做一做”,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三)实践运用,自学角的认识
1.小实践:先确定一个点,在 10秒钟内,看看从这一点你能引出多少条射线?最多能画多少条?学生尝试完后,教师小结: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之后鼓励学生观察:在这个图中,你还认识什么图形?之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说自己了解的关于角的知识。
2.请学生试着画一个角,全班展示,说说画法。学生画完后,教师示范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就是一个角。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 你能将这条直线变成射线、线段或者是角吗?在题卡上试一试。
2.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感知、合作交流、反复对比、总结提炼,让他们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在三种图形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了类比的数学思想。现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反思:
1.从学生感兴趣的金箍棒引入新课,并贯穿三种线段的学习,过渡自然,让学生对三种线的特征建立初步的形象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句话为我们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导向性的理论依据。
在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呢?下面结合三年来的这次课题研究活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 在教学上更新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主宰者,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制定的“格式化”的知识,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这种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逐渐就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去真实地体验、经历、操作、交流,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快速发展。如:在《认识角》这节课中,利用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书、红领巾等,让学生找出这些实物图中的角,由实物图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感受到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来源于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角。
二、 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绪直接影响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实现教学策略灵活多变。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情景中愉快地学习、成长。
1.重视情景创设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育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情景,通过创设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如在《认识角》中,我利用小棒与学生一起动手游戏,由四根小棒摆的的正方形到三根小棒的三角形,再到两根小棒的角,让学生在游戏环节的变化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引导学生联想起生活中常见的角。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重视教学策略的多样
教学中,如果使用同一套的教学方法过于频繁,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每一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的。
3.重视有效教学的课堂参与度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向在场的每一颗求知的心都敞开温暖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他们的标志,没有人会被剥夺他的权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和情景。如:在《认识角》中,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辨一辨、数一数、做一做、玩一玩等实践活动中认识和了解了角的知识后,我让学生用双手做角,和全班一起跳大小舞,学生兴趣十足,纷纷参与到我的游戏中来,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 课后反思提高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