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人才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岗位工作交流 青年科技人才 培养 油企科研院所
面对油价持续低迷给石油企业跨越式发展带来的严峻考验,如何成功应对新常态下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充分挖掘青年科技人才的潜质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是石油企业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日益成为油企各项重点工作之一。
一、岗位工作交流的必要性
国有石油企业的发展在于科技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石油企业未来的兴衰成败。作为石油企业科技人才聚集大本营的科研院所,同时也是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智囊团,要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够强的青年科技人才,为企业提高生存力和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各大石油企业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呈现出明显的“两高一少”特点:学历层次高、青年比例高、工作经验少。以某油企科研院所为例,截至2015年底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5,35岁及以下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3,工作5年及以内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近一半。经过长期跟踪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多次调研分析发现,这支年轻的高学历队伍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就劣势而言:一是普遍处于较低级别的工作岗位,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二是专业深度和广度不够,知识面较窄,跨专业科研能力弱,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三是多数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与生产一线接触少,现场工作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四是国际化素养欠缺,语言能力、国际化思维和视野有待加强。
这些劣势都是制约青年科技人员成才的现实障碍。石油行业本身又是集勘探、开发、钻采、工程、石油炼制、经济评价、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各种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上中下游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石油产业链和技术链。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势必要求青年科技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还应了解与本专业上下相关的专业。
针对上述现状和问题,石油企业必须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再教育”,除了必要的专业类培训以外,岗位工作交流作为培养手段之一,因效果显著其重要作用日益凸出。
二、岗位工作交流的实践探索
1.建立多元化的交流模式
油企科研院所应结合业务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工作交流模式。比如按专业可分为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岗位工作交流;按地点可分为本单位内部和去外部单位的工作交流;按人员层级可分为新员工的现场实习和成品人才的回炉再造。无论何种交流模式,都需要紧跟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科学设计、用心组织、有的放矢地开展。
(1)相同专业交流
相同专业交流是指青年科技人员到具有相同专业岗位的其他部门科室或者单位开展工作交流。比如:负责国内勘探与海外勘探的综合地质工程师交流换岗,可以获得不同研究区域和地质条件下的项目经历;从事海上平台前期研究和基本设计的工艺工程师到负责新技术研发的深水工程部门开展工作交流,可以学习深水领域工程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相关专业交流
相关专业交流是指青年科技人员到与本专业上下游相关专业岗位的其他部门科室或者单位开展工作交流。比如环境专业与工艺专业、钻井专业与采油专业、储量规划与经济评价专业之间的岗位工作交流,可以使青年科技人员在不同工作岗位中得到实践和锻炼,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和科研思维,有利于后续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生产现场交流
石油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不同于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他们的研究应以油田效益为导向,必须与生产现场的实际需求结合并快速应用于生产,解决生产难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不能总是低着头闷在办公室里搞科研。
可安排青年科技人员奔赴本石油企业的生产现场开展工作交流。比如去分公司的油气田,参加生产方案编制,参与现场作业与调研,接触在办公室里无法涉及的平台现场施工、调试等环节,从而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内容,提高对第一手资料的鉴别与运用能力,熟悉现场技术控制流程和各项技术细节。
(4)海外公司交流
应对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满足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可选拔外语水平较好、专业基础扎实的青年科技人员到集团内部的海外公司开展工作交流。采取定期交流、换项目组交流等方式,让青年科技人员在与外方人员的共事合作中,熟悉国际行业的规范和操作惯例,提高国际合作和沟通能力。
2.岗位工作交流的组织实施
(1)确定交流人员、地点、比例和周期
做好交流人员选拔、地点筛选、比例和周期确定,是保证岗位工作交流对青年科技人员培养效果的基础。
应结合公司现状,明确交流人员的专业划分、工作年限及专业水平等,制定具体的选拔标准,确保真正有需求的青年技术人员到真正能学知识、长经验的单位开展工作交流。确定合适的交流人员比例,在保证本单位各项目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每年选派适量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本单位内部或者外部参加不同模式的岗位工作交流。
关于交流周期,可以半年至一年不等,最好在3个月以上,要避免时间太短员工无法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并独立地做出业绩。交流周期可结合实际项目的运行期限,保证交流人员可参与从开工设计到结题验收的全流程。
(2)交流计划制定和实施
应充分结合交流人员原部门业务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与接收单位提前沟通,明确交流人员参与的具体项目和工作安排,制定出合理可行的交流工作计划。并在交流单位设置指导老师与原部门共同培养。导师一般挑选作风严谨、学术水平高、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导师需要对交流人员的日常工作予以切实指导。
工作交流实际开展后,即使是在科研院所内部的岗位工作交流,原则上也必须调换科室和工位,以保证交流人员真正融入到接收部门的工作中去。
(3)考核、激励措施相结合
交流实施过程中可采取考核、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督促交流人员认真完成计划中制定的工作和学习内容。
交流期间,交流人员需要提交周月报,定期对交流工作总结回顾。交流结束时,交流人员需向交流单位、原单位提交整个交流过程的工作总结考核表,交流单位出具考核意见,作为原单位对交流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回原单位后,交流人员还要做好汇报工作,分享交流期间的收获和感悟,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员从中受益。
对于交流人员中潜质较大、业绩优良者,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鉴于他们在专业知识和现场工作经验方面的优势,可以安排其在更富有挑战性的岗位上历练,比如在项目中优先担任专业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促使其把交流期间学到的经验和优良做法运用到科研院所的项目运行中。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政策上予以倾斜培养交流人员并给予更多的晋升、发展机会。
3.岗位工作交流效果初探
(1)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平台
岗位工作交流可以促进交流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大幅度提高,增强沟通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通过岗位工作交流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甚至担任新员工的青年导师,在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中继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2)构筑T型复合科技人才高效培养机制
T的横表示广博的知识面,通过在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工作交流,拓宽知识面,开阔工作思路,使这一横延的更长。T的竖表示专业的深度,通过到石油系统内生产单位或者海外公司开展工作交流,积累现场工作经验,使这一竖钻得更深。
对于油企科研院所而言,拥有一批集广博知识面、较深本专业知识和生产现场工作经验三者于一身的T型复合科技人才是保质保量完成各类科研生产任务的重要前提。
(3)促进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海外工作交流可以为油企科研院所培养海外科研人才,使他们具有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满足石油企业海外技术支持任务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另外,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着海外项目点多面广、员工来源多元化等特点。选派人员前去交流,相当于在国内公司和海外公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双方员工可以全面了解彼此的业务情况,体会国内技术支持单位和海外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增进相互理解,减少因沟通不力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
三、岗位工作交流实践思考
为了保证青年科技人员的工作交流效果,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应构建一套有效且长效的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体系。岗位工作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加强组织管理
岗位工作交流应该整体筹划、规范程序,做到年度有计划、阶段有安排、年底有考核,使之处于有目标的管理和有组织的运行之中。
出台管理办法。科研院所应出台岗位工作交流管理办法,落实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和交流单位的责任分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明确岗位工作交流的模式、选拔标准、考核管理、考勤管理、出差管理、假期管理等详细规定,做到工作交流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配套体系。因岗位工作交流涉及到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因此要与员工的培训开发、绩效考核、选拔晋升、薪酬福利等紧密结合起来。对过程开展跟踪监控,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岗位交流的谈话、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度,及时全面了解交流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
2.构建环境保障机制,增强人文关怀
岗位工作交流开展时,既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要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特点、个性和兴趣统筹安排。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人性化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要充分考虑交流地区、部门的变化给交流人员带来工作、学习、生活上的不便。注意在交流前、中、后三个节点做好深入细致的组织安排。应充分保障交流人员的差旅费用,支持交流人员开展与科研生产相关的出差、调研等工作。在租房、假期等方面制定相应补贴政策,免去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原单位可以不定期赴交流单位开展考察回访,一方面督促交流人员高效务实地完成交流计划,及时解决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关注员工安全,使交流人员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总之,单位应采取多种举措增强人文关怀,为岗位工作交流的顺利开展提供温润的环境和土壤,引导员工到海外一线、艰苦地区轮岗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油企科研院所而言,岗位工作交流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工作交流模式,使青年科技人员获得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中实践锻炼的机会,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面和工作思路,积累现场工作经验,提高国际化业务水平,快速成长为石油企业所需要的青年科技人才。油企科研院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工作交流的同时,还需要做好考核、激励、保障等管理制度和配套体系的建设,从而充分保证交流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静.推进油田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内江科技,2014,35(9)
[2]冯会.石油石化行业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0-84
[3]陈利生.油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80-83
“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根据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区初步建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基础支撑体系;按照*实际,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资源市场配置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领域力争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可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成熟高技术成果;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居省内领先,部分产业技术运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简单概括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科技创新合作化,科技服务社会化。20*年“创强”工作各项指标达到省科技强区要求,20*年上半年申报,20*年10月通过验收。今后三年将以科技强区为推动,使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全面贯彻落实各种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技术孵化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在应用开发研究领域,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
2、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平台建设。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研机构建设,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机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特色基地,实施集群创新,形成产业集群。加速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尤其是支柱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块状产业达30亿元产值的行业,都建立行业创新平台。继续做好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中介组织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繁荣技术市场。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科技奖励力度,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额度;制定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以及科技活动中培养稳定优秀人才保障措施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加大科技特派员下派力度,培训一批基层科技实用人才;积极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基层就业;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4、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培养优秀人才、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争取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科技人员份额有所上升,提高科技人才政治待遇和参政议政积极性;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加大科技执法力度,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强对科技知识、科技专家、科技创新实践的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四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激励机制。
(二)、20*年的主要工作
20*年,*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围绕科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指导方针,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方面,着手进行重点突破、重点攻关,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科技基础。
1、继续抓好科技经济观的指导思想与大科技工作思路落实。科技经济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不断强化科技经济观的指导思想,大力支持共性的行业研发中心,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继续抓好“大科技”工作思路的落实,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扶持一些受益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的行业科技问题,使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2、全力以赴完成科技强区的创建与验收。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29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市和科技强县活动的通知》(浙委办发〔2004〕29号)的要求,全省上下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积极响应,形成了创建科技强县(市、区)活动的;“创强”不是比先进,而是比实力,20个考核指标,囊括了科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综合总体指标,又有人均值指标,目前温州地区已经有瑞安和乐清通过了科技强市的验收;今年创建,明年申报验收的有我们*和瓯海、鹿城三个区,竞争相当激烈,压力比较大。区委、区政府也很重视创建工作,召开了四套班子参加的区自主创新大会,出台了《关于创建科技强区的实施意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建议成立区创建科技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申报科技强区20项指标的落实工作,加快创建“科技强区”的步伐。一是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企业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事业工作中去;二是继续健全和完善*科技信息网上的网络申报系统,使我们能对企业各数据迅速准确掌握;三是分组分片落实到人,下沉到企业,一家家研究,解决问题,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四是建立相关制度,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以此形成全区上下同心协力局面,力争20*年10月通过“科技强区”的创建验收。
3、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四方面:一是重点扶持以机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温州市制药装备业基地*分基地和浙江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食品与制药设备产业基地,加大力度,重点支持。二是利用各种抓手,促进高新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实施科技重大项目,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发挥支柱产业中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四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和信息化改造。
4、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区集产学研为一体,开展支柱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支撑。该中心包括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和浙江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科技创新,十大支柱行业中的主要行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和科技培训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科技信息中心、国家大院名校联合研究院*分院等科技基础设施。今年做好前期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争取在明年开工建设,20*年完成。
5、全面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在十大传统支柱产业中,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力争传统产品高新化;二是以科技优化和提升灵昆等地以观光、垂钓、旅游、赶海、品鲜、购物和体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三是利用科技手段支持做精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商品住宅精品化、智能化。支持构筑布局合理的商贸购物网络与现代化物流业,做强商贸业,提高竞争力;四是提高山上大棚杨梅、平原大棚蔬菜、滩涂标准化海水养殖的“三带”发展战略中的科技贡献率,使我区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为主的具有*特色的都市农业进军。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区各个产业的科技竞争力,使我区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地位更高一级。20*年,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15项,省级科技项目35项,市级科技项目40项。
(一)资金来源渠道灵活。在筹集科学基金过程中,许多国家开拓思路,不仅依靠单一的政府拨款方式,而且利用私人捐献、基金会投资运作等多种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例如:美国的科学基金会除接受政府拨款以外,也接受来自个人或企业的捐赠,同时基金会可以进行投资,取得的盈利成为经费的另一个来源;欧洲科学基金会的经费来源是其成员———来自30个国家的不同科研机构,根据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由成员组织或第三方资助组织提供开展项目的经费;德国洪堡基金会经费中的5%来自私人捐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有助于充分吸纳社会资源,有效解决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基金资助范围广泛。在美国社会服务性质的私人基金会活动不受政府约束,同时民间基金会可以对未列入国家基金会的项目进行补充。基金会也会接受公司委托的科研项目,再落实到具有研究能力的专家或大学。日本的科学基金会大多具有综合性质,不仅资助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研究,也资助超出科研领域的更大范围的综合性事业。这种做法符合现代化科学互相渗透交叉的综合化趋势,比分割开来只单独资助某一门类科学研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三)基金管理制度完备。许多国家一直在进行公正性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主要集中在减少评审偏见、规避利益冲突、预防不端行为以及对专家评审(同行评议)系统的评价和监督。其中美国、德国等国家在公正性制度的制定上是典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针对评审偏见、利益冲突等可能造成不公正的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评议政策,设立独立机构对同行评议系统进行监督,定期向美国国会提供违规现象报告。德国研究联合会(DFG)除设立独立监督机构外,也积极制定预防性政策。
(四)法律保障体系健全。发达国家的科学基金制经过上百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最早开始科学基金活动的德国,形成了贯穿联邦宪法和基本法律、基金和科学研究专门法、基金会章程和管理工作条例三个层面的法律体系,实现对科学基金制的保障。美国出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澳大利亚出台了《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法案》、匈牙利出台了《匈牙利国家科学研究基金法》等。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了科学基金资助领域,保障经费来源,强调基金工作公正性,保证科学基金制的运行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地做法及经验
(一)高度重视基金工作,切实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确定了“战略引导,统筹发展,完善机制,激励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为基金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经费年增长速度超过30%,“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投入超过300亿元,资助各类项目9.2万余项,支持科研人员63.3万余人次。以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作保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格局和管理机制才得以确立和发展。
(二)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丰富基金构成格局。国家基金委从基础创新的不同需求出发,设立了面上、重大、重点等多个类别的项目,组建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此外,为专门支持或加强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了包括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等一系列专款资助项目。许多省份也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对基础研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资助,科学构建基础研究资助体系。
(三)突出人才培育的战略地位。在加强基础创新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和培育创新型人才是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了一系列人才资助工具,架构了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组成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系列共批准资助经费52亿元,其中青年科学基金31亿元,批准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146项。
三、对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的启示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发展的基础。多年来,由于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周期长,无法形成规模产业,产业化前景不够明显,致使以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在全民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作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进步的重要抓手,自然科学基金自诞生开始,就凝结了全体科研管理者和科技活动人员的深切期待,其在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提升基础科研水平、发掘和培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国外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来看,科技创新能力强、基础研究成果显著的国家和地区以及科技进步提升明显的地区都十分注重基础研究的投入。政府的重视和积极的作为无疑是自然科学基金最强大的推手,将在基金的部署和科学的管理等方面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工作要想取得进展,必须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二)切实抓好经费和项目管理这一核心内容。在经费管理方面,一是要扩大经费来源。这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和拓宽基金引进渠道。加大政府基础研究投入成为了扩大基金来源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目前的经费投入完全依赖于政府。为此,政府合理调配科研经费投入比重,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是推动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发展的首要任务。二是合理规划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要与地方产业和科技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争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好钢使在刀刃上。在项目管理方面,一是科学调配基金资助格局。在国家层面,基于不同的政策导向,自然科学基金被分为面上项目、重点、重大等七个种类,而地方应适时调整资助格局,分类落实项目计划,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需求,对激发科研人员申报基金项目的热情,培育中青年科研人才将起到较好的作用。二是项目的评审、监管机制必须加以完善。在现有基金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研究评审和监管机制,设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评审的公正性,相关的诚信制度、黑名单制度、基金执行问责制度都可以引入其中。如果必要可以制定地方法规规范基金制的运行。
(三)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基金工作之本。应着力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充分挖掘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完善“单位限项申报”制度,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申报项目,保障青年人才有机会参与竞争;提倡具备一定科研实力的科研人员尽可能地争取更高层面的项目支持,出台一定的限制申报制度,即对正在主持国家或地方一定金额和一定数量以上项目的科技人员,省自然科学基金不再给予资助。保证具有一定科研实力和发展前途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能够获得起步阶段的项目支持,为青年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四、结语
坚持党管人才、科学设计,统筹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工作思路,x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的意见》,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合理确定成员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在全覆盖开展人才资源统计、区域人才综合实力摸底调查的基础上,x区将未来x年人才工作确定为研究课题进行专题调研,从明确具体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等方面入手,分x、x、x年三个发展阶段预测人才需求,提出了x大任务和x个重点项目。
同时,x区把人才发展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实施《x区人才工作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实施全区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化管理、项目化分解和项目化推进,加大对全区人才发展中有推动力、有创新性、实践性强的课题项目的指导扶持力度;
研究并实施《x区人才工作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x区区级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实施办法》《x区有突出贡献人才评选管理办法》x个配套文件,建立起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奖罚分明的人才工作管理考核制度,牵引带动人才工作整体升级;出台《x区人才工作联络服务站管理办法》,在x家街道建立人才工作联络服务站,将人才工作延伸至基层一线,加强人才工作窗口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坚持服务发展、整合资源,积极提供多元化的人才扶持保障。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x区以项目打包、基地创建等方式,优化整合省、市、区三级人才工作政策,联动区级职能部门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变“单打独斗”为“集中发力”,强力聚合人才工作叠加效应。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x区对重点人才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自x年以来,先后确立《X》等x个区级人才项目,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有创新性、实践性强的课题项目累计给予了x万元的配套资金扶持,实现了“资金配套促项目,项目推进促工作”的目标。同时,积极向市人才办推荐优质项目,“农业返乡创业青年人才培育”“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广告文化创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建设”等x个项目获得市级扶持资金x万元。
坚持丰富载体、加大力度,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加速高端人才聚集。筑巢引得凤凰来。人才的聚集离不开优质的创业创新环境。x区依托x科技产业园、X理工大学等周边高新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快产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向x集聚。
在“科技强区、人才强区”思想的指导下,x区建立了汇聚科技人才、汇聚先进技术、汇聚科技项目的x科技产业园,整合“金鼎x分园”“同景智库x分园”“秘境Mx创意园”,设立X国家广告产业园,形成“一核多分园”的空间发展布局。
围绕“X旅游文化传播窗口、民族文化创意孵化基地、南亚创意潮流聚集地、X微小品牌孵化推广平台”的发展定位,吸引了包括新浪乐居、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盛策同辉、文产数字、掌上春城、X电视台国际频道等x家特色鲜明的广告、创意类企业入驻,带动了大批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外向型产业人才引进。
x区研究制定了《x科技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扶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x科技产业园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优惠扶持政策,投入x亿元广告文化科技产业引导资金,在X国家广告产业园推出办公空间、工商税务、自担保、知识产权、市场宣传、创业导师、法律咨询、人员HR、人事招聘以及业务培训“创业免费十道菜”;以中介服务超市的形式,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和发放中介服务券,为入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提供专业服务。
关键词:湖南有色行业;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高级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各行各业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我国深入实施21世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色行业创新式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
众所周知,人是企业核心和最基本要素,唯有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向前发展,可以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之本,也是企业员工发展之本;而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是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才。因此,科技创新人才无疑是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科技创新活力之源。要坚持立足创新实践中发展、识别、培养、凝聚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积极拓展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培育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科技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作用。有色行业要想创新式高效发展,就要建立自主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模式,这就必须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既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又要建立一支从中端到高端的梯队式人才队伍;还要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薪酬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各类人才的贡献以及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以调动各类人才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湖南有色行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
2.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围绕建设与湖南有色工业现代产业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这一目标,提升湖南有色行业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服务行业产业链、延伸企业人才资源链,打造中职学生终身发展链,以此推动湖南有色行业中职教育在全省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