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继续教育;有效衔接;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好多年了,在八十年代初教育部就明确表示,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高职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体系进行了完善,将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进行不断地提高,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现阶段中,高职教育还需要进行继续教育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对于传统上的教育来说,高职教育的继续教育也是一种新型的模式。
一继续教育的定义
目前,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在职人员和刚拿到大学文凭的毕业学生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而选择了继续教育,所以继续教育是指已经不再接受正规教育,已在职工作的成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深层次地来说,继续教育又包含了四方面的含义:第一,继续教育不是以取得文凭为目的的技能教育;第二,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或较高学历的人员;第三,继续教育的授课点主要是以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侧重于专业中的新内容、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第四,目前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非常快,那么继续教育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开拓思路、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学习创新、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现状
继续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很重要的,他对学生的能力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毕业学生与社会的对接也是很关键的一环,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由于种种原因,继续教育被忽略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继续教育成为了学校创收的经济来源,没有发挥“育人为本”的真正教育理念。因为学历教育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学生比较多,所以很多的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办学上都是偏向于学历教育的,而高职学校的学历教育也主要是提升本校的高职高专的学生为主要的对象,他们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都是将全日制本科的直接搬过来使用的,主要的特征是学术性较强,但是实用的价值不高[1]。目前来看,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共识。
三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教育应该注重技能还是注重学历呢
那么,导致高职院校重学历、轻技能的原因又是哪些呢?当今社会,学历已经成了一道普遍的门槛,学历的高低会关系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比如就业,出国,晋升,找对象等。目前来讲,重学历也是有一定公平性的,毕竟它是无法造假的,作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标准,它是不容易人为改变的,相比起其他的标准如:能力、经验、工作态度等都是不好衡量的,没有一套科学的衡量标准,这些标准也是容易人为操纵的。学历对工作的影响。目前正规企业招聘的第一条件就是学历,达不到学历的标准,一般是免谈的。究其原因,就是学历最起码能证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掌握的知识的深度。这些是直观的可以感觉到的,而其他条件,则是根据岗位的需要而制定,情况不一。尤其是一些高级管理岗位,对学历的要求都是本科、硕士以上,甚至博士,基本把专科排除在外了。这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无奈的一个现象:很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不错,甚至工作经验也很丰富。但是因为学历的问题一直没法进入好点的公司,更谈不上发展了。这样的社会现实给那些在校的学生在选择继续教育的方向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同学毕业后想自己创业,觉得学历不会影响到自己。可是学历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业基础,创业就离不开知识,学历越高,知识越多,所走的弯路也会更少,企业才能持续地发展壮大。李开复,李彦宏,张朝阳,这些成功创业者,哪个不是硕士,博士以上学历。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开始,那时候确实涌现了一批暴发户,凭着胆量,勇于创业。可是他们的法律知识,经济知识都很缺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突然消失了。学历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条件。拿谈对象来讲,爱情也需要门当户对,不但是家庭条件,学历相当也很重要,只有学历差不多,两个人才有共同语言,家庭才能和谐。伟大作家鲁迅先生的婚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母亲安排的没有学历的朱安,朱安的文化水平与鲁迅相差甚远,导致鲁迅先生感觉不到一点婚姻的幸福,感到绝望,而朱安也一直悲苦,两个人的学历不同导致了这段不幸的婚姻。最终鲁迅和一个有学历的许广平走到了一起。学历不但是父辈所考虑的找对象很重要因素,世纪佳缘作为一个知名婚恋网站,他们曾举办的一个现场相亲活动的参与者都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由此可见,学历对与交友,家庭也至关重要。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加强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甚至包括大城市落户、单位提供住房、子女上学等政策都向高学历者倾斜。同时国家也积极采取措施,为想提高学历的人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大家都认可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科学技术必将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建议广大在校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成人继续教育,提高自己学历。综上所述,学历还是当今社会现状下比其他条件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高职毕业生在学历和技能不能兼得的情况下,选择更高的学历教育无疑是更现实的,也是社会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高职学生的毕业文凭应该是大专学历,因此“专升本”就成为高职毕业生选择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四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研究
(一)专升本作为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包含几种方式:自考专升本、成考专升本、远程教育专升本。那么高职毕业生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衔接模式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具体介绍下这几种方式,供广大在校高职学生参考。1.自考专升本作为专升本中报考人数最多的一种方式,它属于全国型的考试,每年考试前,从题库里随机抽取考试题,考试全国统一,难度大,比较正规。所有课程中只要有一门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文凭,很多人由于耐性不够,工作忙等原因,往往中途就放弃了。社会上也没有专门的辅导机构补习、划重点等。它的通过率只有3%左右,全国每年将近有一千多万人报考,通过的也就30万人左右。而其他专升本方式,都是省内考试,省内老师自己出题,而且有很多社会辅导机构帮助学生通关,出于通过率和权威性的考虑,正规的辅导机构都希望学生能考上,而且在考试通关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帮学生划重点,甚至有的机构还能把部分考试内容都能告诉学生,极大地提高了通过率。2.成考专升本成考专升本考试题目相对简单,通过率较高,虽然也是全国统考,但是拿到毕业证就相对容易些,社会认可度就没自考那么高了。3.远程教育专升本入学条件很低,也比较容易通过,只要具有专科学历都可入学,社会上的认可度也是最低的,除了评定职称的一般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最近,国家为改变办学混乱局面,要求必须通过教育部规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统考才能毕业,相对增加了一些难度。(二)各种专升本毕业证及含金量。1.自考专升本通常情况下,自考毕业证认可度高于成考毕业证和远程教育毕业证,因为全国统考,通过率低,毕业证盖主考大学章和省自考委的章,国家承认,文凭含金量较高,在工资、晋升、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职称评定以及其他方面与普通本科的作用是一样的。2.成考专升本国家承认,同等情况下,含金量不如普高本科甚至自考本科。毕业证盖章是本高校的章。3.远程教育专升本国家承认,电子注册,毕业证书含金量低于其他专升本证书。毕业证盖所学习高校章,并且显示“网络教育”字样。(三)各种专升本如何选择专业。1.自考专升本自考的考试科目最多,一般一二十门,多的可达三十门左右。但是可选择学校和专业比较多,范围广。2.成考专升本只要学校设置的专业都可以报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报考。3.远程教育专升本专业可以从现有的专业中自主选择,远程教育院校全国有60多所。高职学生专升本的方式主要是这几种方式,大家可以结合自身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升本方式。同时希望广大高职学生,在提高自身学历的同时,不能放弃自己专业实践技能,否则的话就有点得不偿失了,也就失去了高职教育的意义了。
五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条件
(一)科学定位找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着力点: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校应广泛分析本地情况、企业与社会的需要、本校自身情况来科学定位,选取正确的继续教育工作目标,制定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继续教育模式。继续教育的方式应该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而社会上对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需求又是多样的,如公务员培训、艺术培训、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执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等。各高职院校因为专业不同、师资不同、当地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各自的继续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二)积极开拓继续教育的市场。首先,高职院校要有牢固的市场意识,立足本地,与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进行实时沟通与对接,到企事业单位社区积极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人才需求规模与现状,进而结合企事业需要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再者,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在职人员甚至刚毕业大学生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竞争能力的意识不断增强,继续教育市场必将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宣传自己,让有需求的人员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等,不要总是坐等着学生主动上门,应该主动出击,热情邀请社会各届到学校参观,考察与交流。同时,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很平衡,西部经济落后,发展较慢,对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应拓展招生地域范围,放眼全国,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相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到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开辟项目,到那些更需要继续教育的地区去开拓市场。这样既响应了国家战略,获得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抢先一步,抓住先机,避开本地激烈竞争,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三)继续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需求和学生的爱好。1.课程的有效分解。课程的设置要灵活多变,不要一味追求长而全,课本深而厚,一定要细化分解课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各取所需,灵活学习。同时,也可以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出很多的小课程,以给学生更丰富的选择。目前社会上很多培训机构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课程的设置机动灵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2.继续教育课程要不断改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课程体系的及时更新。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瞬息万变,人才对市场的主动适应也必须加快步伐。这样就要求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应该“瞬息万变”。课程体系的更新和换代也要及时跟上。3.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学生的时间、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做到差异化教学,可根据学生能力开设基础班、中级班、高级班的形式,或者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打破传统的班级界限,学校教研部门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通过积极的量化指标考核,指导学生选取合适自己的教学方式。4.师资多样化、创新授课方法。继续教育的老师任用不应一味强调理论水平,还要注重与本地实践的结合,应做到既有高理论水平的师资做学习基础,又应该有来自工作一线的接地气的师资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各个地区的行业水平不同,师资水平就不同,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优势产业、人力与物力资源,提供新颖、丰富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做到强烈的本地特点,甚至是只有本地才有的。授课地点也可以采取网络、电话、电视等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而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必将是国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应当大力重视在校生、毕业生的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主体的以专升本为主的学历教育,辅以夜大、电大、函授、网络教育等业余形式,以及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办学等教学创新模式,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日新月异,继续教育的生命更未终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育过程的正常顶点是成人教育”。[3]
参考文献
[1]饶细丽,夏愉,吕慧静.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取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2(4):84-85.
[2]黄宁生.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功能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6-7.
【摘要】本文基于美术专业教学对中高职衔接几种方式进行了认真分析,指出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美术专业教学;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我国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有成效、有效率的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角度,基于美术专业教学就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论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研讨的问题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校联合办学,采取3+2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2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校(包括现有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及部分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将以上几种形式作一比较。
1.选择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高等院校初中后5年一贯制招生渠道,无疑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势在于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美术专业教学角度看,我国目前举办的5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也符合国际上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最短年限为初中后学习5年的要求。但这种形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招生数量上看。就美术专业本科院校而言,其任务是培养本科生以上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本科大学的办学重点不在职业教育,因此,即或招收高职生,数量也是有限的;成人高校由于受场地、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招收5年制初中毕业生的能力也有限。
(2)从效益上看。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实际上使高等院校承担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发挥高等学校应有的效益;实际上缩小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3)从师资方面看。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因其前3年属中等职业教育,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式上都与高等院校有较大不同,这不仅给这一阶段教育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的资源优势。显然,让高校教师去适应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而中职教师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4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办高职班以来,至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普通中专举办高职班的学校已达22所。这些学校有着几十年办职教的经验,在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国外职教理论开发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还有一部分重点职中附设了大专班、电大班和大学函授辅导站,在试办高职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备办高职的基本条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中职校办高职,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设置条件,并不是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的。
3.3+2式的中高职衔接近2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21000多所,一部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3+3方式能够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前三年在中职),有利于吸纳学生,同时又能减轻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后二年在高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当前的情况是,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当中,有相当数量用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职对口招生数并没有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希望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尽管我国目前中职毕业生已超过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但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的升学率不足3%,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差十余倍,这既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无益于目前社会上的“普高热”的缓解。采取3+2方式,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点有利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另外中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中职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高职学生的成才路径主要是:初中普高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课较差,成才机会主要受到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限制。学生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且高职专科是多数人的终点。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而不必集中在一个学校配全5个年级美术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全部资源。
当然,这种衔接方式,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予以保障。包括招生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中职的教学不仅要保证愿意升入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要考虑不愿升入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
参考文献
[1]冯锦英,何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徐健.中高职衔接:戴着镣铐跳舞[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3]王孚.如何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摘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丰富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使对口单招、中职注册入学、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提前自主招生、高招录取等几种生源类型并存,但学生管理问题因此凸显。文章建议高职院校创新管理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宗旨,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多途径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以顶层设计为起点,完善学生管理的机制建设,提高育人服务质量。
[
关键词 ]生源多元化招生形式学生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高振发(1962-),男,吉林安图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DG22014023,项目主持人:高振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33-03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推进下,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衔接、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自主招生,加上传统的高招等不同形式下的招生模式丰富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切实体现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不拘一格、创新发展的特点,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同时,不同类型生源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因此,从生源多元化的视角探讨学生管理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招生形式与生源特征
(一)对口单招形式
对口单招在江苏省试行和发展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认可度很高、招生规模比较稳定的招生形式。学生通过中等职业教育3年的学习后,参加文化课程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综合成绩合格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通过中职阶段的技能强化,此类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基础扎实,并取得了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知识,期望后续的专科学习是纵向的提升和横向的拓展。不过此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一定层面上会制约后续的专业理论学习。
(二)中职注册入学形式
中职和高职相互衔接的注册入学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在江苏省,具有中专、技校、职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背景的学生,可以通过省教育厅考试院的网站提前注册个人信息,根据高职的注册专业进行选择填报。作为一种新的升学模式,注册入学目前还没有受到学校、学生、家长和衔接后续学校的普遍重视,学生的规模数量较小,在整个高职院校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于对口单招类的学校而言,此类学生在技能方面差异性不大,但是在文化理论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
(三)“3+3”分段培养形式
江苏省自2012年开始试行“3+3”中高职衔接模式,中职和高职共同确定招生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中,前3年由中专学校重点培养,后3年通过转段考核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此类学生在填报中考志愿时就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对未来6年的学习阶段比较清楚,对衔接学校具有较强的归属感。而且,通过高职院校前期对中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教育和管理特色,为后续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自主招生形式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近两年发展迅速,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院校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计划,覆盖的专业门类越来越广,形式灵活多样,为那些文化基础课成绩不太理想而又有升学愿望的学生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从近两年的实际招生情况看,生源数量充足,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但是文化基础相对于正式参加高考后录取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差异,与具有中职教育背景的学生相比较,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优势缺乏。
(五)“3+2”专本衔接形式
开展专科与本科间专业与学制衔接,为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而又有明确就读本科意愿的同学提供了最为优化的渠道。此类衔接通常为高职院校中实力较强和知名度较高的专业,能够吸引高考学生填报。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制订,前段的3年主要由高职院校负责人才培养,经转段考核后进人本科院校学习。因此,此类学生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必须达到转段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他们对文化课程学习的愿望和需求更为强烈。
(六)高招形式
通过正式高考,达到相应分数线被录取的高招模式是所有高职院校最为传统和最具规模的招生形式,生源总数目前仍居各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其他生源而言最具优势,但是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程度最为缺乏,而对职业的期望程度又最高,有部分同学还有升本的意愿,许多高招学生会通过专接本、专升本、专转本等形式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课程以外的辅导和考证,以期增强后续的就业砝码。
二、学生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有待改进
学校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生源多元化是当前及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为应转变观念,革新意识,快速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需要。但是,学生管理绝非由决策者具体实施,而是要落实到不同系部、专业、班级、辅导员身上,这些群体的意识觉醒和改变最为重要。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实施层面人员的意识觉醒和改变尚没有跟上形势变化,仍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科层管理层面,缺乏对不同类型生源特征的了解、分析、总结,没有形成基于生源多元化视角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思维。尤其是对许多青年教育管理者而言,由于还没有形成对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认知,更无法从生源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如何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
(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仅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对生源多元化形势下管理人员能力提升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管理者队伍中比较显性的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调查研究能力不足,对现状、特征、问题的把握欠全面、清晰。这种状况的产生既有管理人员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第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不足,需要根据生源特征选择有效的沟通协调方式,增强管理沟通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思考管理对象的心理需求,采取与需求相匹配、对方愿意接受、能够起到良好效果的沟通管理方式。第三,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能力不足,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行为层面,无法满足不同生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方法有待创新
由于缺乏对当前生源状况的思考、分析和调查研究,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方法滞后。当下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观念的入侵,加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途径和对外交往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管理手段的单一和管理方法的落后是当前生源多元化形势下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源的多样化必然产生需求的多样化,而长期以来基于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单一管理模式,肯定无法适应当下多种生源对学生管理的需求,尤其无法实现人本管理的理念。同时,现代学生管理对新技术的应用还较多地停留在形式方面,如许多学校使用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学生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与共享,许多班主任也使用微信、QQ等在线交流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但是技术只是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可能解决学生管理中产生的诸多现实问题。
(四)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制度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当前学生的管理需要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源多元化必然产生管理内容的多样化,因此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满足学生需求,实现管理目标。现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面向高招学生制定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较单一,与现在生源多元化的情况相对应,则必须进行不断的完善,包括制度的改革、废除与创新等。此外,社会的发展变化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互联网设备和技术的普及增加了许多管理中的新问题,如何平衡使用与管理之间的矛盾,使其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又不影响教学与管理工作,便是学校制度完善和创新点所在。
三、生源多元化视角下的学生管理创新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一直以来,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讲究管理过程的整齐划一和绝对服从,通常会以通知和要求替代管理。客观来说,还有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是通过多种要素和资源整合共同创造服务价值,而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最直接的评价者就是学生。尤其当面对的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必然失灵,进而引发服务对象的不满,形成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不利因素。“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会更多考虑学生的特征、个性、需求等因素,更具人文关怀,并通过这种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发展。管理人员应在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清晰准确地把握学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意识的改变需要外部强化,也需要个体自觉自醒,通过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得以实现。
(二)内外结合,多途径提升学生管理能力
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技术技能、对所有管理者都很重要的人际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概念技能。在管理的不同层次,这些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处于不同管理层级中的人员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管理岗位需要。可以通过参加学校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学习提升管理者的技术能力,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等。人际技能贯穿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者首先要树立对人际技能的重视意识,不断提升沟通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管理中的沟通效果。概念技能属于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处于决策顶端的管理人员来说最为重要,是管理者根据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宏观走向的决策能力。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手段、途径、措施及程序的总和都属于管理方法。教育管理方法是目前使用最多最为广泛的一种,管理人员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精神鼓励、行为约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从不同生源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一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如学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宿舍管理等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可以保障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业目标的实现。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时,就应当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实施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第一,加强对对口单招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在专业能力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方面作进一步的引导;第二,针对中职注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较差的特点,注重教育管理和行为规范约束,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文化素质方面有所加强;第三,帮助“3+3”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尽快适应中高职两个学校的学习与管理风格,实现顺畅衔接,坚定学习目标,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就业竞争力;第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自主招生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念,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企业实践的社会活动,增强其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第五,通过专本衔接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非常明确的学历提升需求,应在学生管理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夯实其文化基础,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引导,以实现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六,针对高招毕业生要加强专业理念的导人,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增强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努力实现。
(四)以顶层设计为起点,完善学生管理的机制建设
顶层设计的概念较早地应用于工程学、建筑学,现已广泛见诸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应厘清逻辑起点、社会功能、服务对象、实施主体、层级结构及类别划分等重要问题。学生管理中的顶层设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发展对职业人群的要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对学习的诉求,以此为逻辑起点才能协调实施主体的相关要素,界定不同部门、人员及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促进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人员在育人新形势下的意识觉醒,从而积极投身于教学育人与管理过程,形成凝聚资源协同发展的合力。具体来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成立由校内外相关利益主体共同组成的学生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全过程,这也是适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趋势,突出以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征所在;第二,明确不同管理层级的管理职责,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科学界定学生管理的决策层、执行层和基层实施人员的管理职责,借鉴PDCA的管理模式,形成计划、执行、检查、成效与反馈的管理闭环,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果;第三,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建设,结合生源多元化的特征及社会变化因素,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制度建设,对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的管理制度进行及时革新、补充,弥补实际管理工作漏洞,丰富管理制度的内涵。
随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源多元化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高职院校只有加强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能力,完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管理效果,增强学生的整体满意度。
[
参考文献]
后危机时代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外金融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我国企业也在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随着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日趋增长,资本组成的国际化比重不断加大,参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竞争的规模和程度迅速加大,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和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导致了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需要高校培养出既符合国内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
当前金融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金融人才是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上。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正成为目前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从1995年起,黑龙江省省内36所高校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大学(学院)开展了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覆盖文、理、工、医、法、经、管、史、教育9大学科门类。黑龙江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分段培养、互相承认并转移学分的方式和国内外“双校园”的培养模式。根据各院校合作深度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一是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这种合作本身没有很大的约束,不易引发矛盾,易于操作,但实际效果有限,短期的互访和学习往往不能使师生获得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不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的了解。
二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是以输出生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国内阶段的学习基本上以初级课程和英语强化为主,对外方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的引进较少,不利于我方高校利用外方教学资源。
三是引进外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外方教师来我方高校讲课,派遣我方高校教师去对方进修;引入外方的教学方法;以双语授课。随着合作的深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教育发展方向的第三种模式必然成为主流。然而,这种合作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最突出。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多数高校金融学科培养目标仍定位于政府机关部门宏观管理,强调宏观理论方面的学习,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西方各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注重在培养学生面向金融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定位于培养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中外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在中外合作中以谁为主就成了矛盾。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在师资队伍与教学方式方面,少数学校忽视国外优质金融教育资源引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本科院校招收联合培养学生比例过大,而专科(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招生计划完成不好。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有了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在课堂教学中仍以“嚼碎”课本、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安全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金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一要遵循教学规律,二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否则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
(一)引进先进的金融课程体系
国内高校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引进国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合理成分的同时,保留自身的优势。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金融课程,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二)确保师资质量
国外金融类教师一般来自发达国家,来到中国要面对教学条件较差、环境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难以长期留在国内。同时,由于外教不归国内合作院校管理,教学中容易表现出随意性强、备课不认真等情况。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防止师资队伍的游离性和随意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认真检查教师批改的作业和作业量,经常性地随堂听课,检阅教案,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的教学体会或意见,并借用这样的机会,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想法或意见,及时沟通。同时向教师贯彻办学思想、宗旨及各种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整合;方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65-04
自1983年我国建立第一个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完善体系,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曾经的热门专业今天成了问题专业,经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催化,在一些社会人士,甚至在教育技术学人的认识中被放大倍增,饱受人们质疑,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高校扩招,毕业生急剧增加,社会接纳力有限,这不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问题,也是所有专业的问题;二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经济危机没有复苏的明显迹象,这种影响将会继续延续,甚至更加严重;三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改造教育技术学专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尽快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大事。
一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1 专业数量与分布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创造了世界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史上的壮举:20世纪90年代初,重获新生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点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开办教育技术学本、专科专业的高校有352所(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院校,不包括电大系统)。具有硕士点的高校有84所(包括军队院校),具有博士点的高校有12所(包括军队院校),具有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有4所。经统计,约40%主要分布在师范院校,约37%分布综合院校(主要是一些专升本的院校),约23%分布在农科、工科、医学、交通、工商、外语、军事等院校。所属院系在教育技术学院(系)、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传媒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
2 专业方向
目前,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设置了一些不同的专业方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主要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与技术支持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培养与应用人员。
(2)教育软件工程(或知识工程)方向。偏重于信息技术,主要培养教学软件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等。
(3)远程教育方向。培养远程教育或培训系统的技术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远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制作人员;各类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电大、农广校、网院、远程学习中心、企业培训部)的基层管理人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含教学指导咨询)人员;有关远程教育的新闻传媒工作人员。
(4)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传媒人才。合格的毕业生将具有坚实的艺术基础和传播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及制作的全面知识与实践能力,适合在教育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媒体策划、制作、应用与管理等工作。
(5)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方向。主要培养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开发,数字资源出版,管理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的人才。
3 就业情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回顾一下就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以来,历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就业。
(1)教学师资。从事大中专院校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教育信息化人员。各级电教馆、学校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
(3)教育传媒;各级电视台、新闻媒介系统的采、编、播,以及工程技术等工作。
(4)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育企业中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等工作。包括教育教学和教育游戏商业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制作,商业教学网页的设计、制作,网站维护和管理,教学平台设计、开发和管理等领域需要的技术人才,动画设计制作人员。
(5)企业培训与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开发和评价,项目设计和知识管理,形象网站的策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6)其他。考取公务员、以及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其他渠道。
4 存在问题
从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来看,大致分布在师范、综合、农科、理工科、医学、交通、商业、外语、军事、职业技术类等院校。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刺激下,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数目也增长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1)不少专业由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研论证就仓促上马,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科学估计,闭门造车,没有充分的教学条件,盲目开设,“借鸡下蛋”,“先上马,后备鞍”。转行教师过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专业所在的院系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对于其他学科专业来说是很少见的。这表明大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内涵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这就使得很多高校的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大而空,发展方向不明确。
(3)盲目照搬,简单复制;培养规格趋同、特色不鲜明。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地方普通院校尤为严重。由于新建的地方普通院校大多是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发展时间较短,办学实力较弱。在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时没能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区域特点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后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很难从根本上有所突破,因而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课程体系混乱,逻辑关系错位,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所设置的课程内容重复,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落后,技术落后。实践单一,没有形成立体的实践体系,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
(5)教学条件差,一些院校甚至没有象样的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东拼西凑,实验人员素质低下。如此烂象,怎么能够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又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又怎么能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特色。
(6)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实践能力缺乏。很多教师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多头代课,缺乏课程研究,知识深度不够,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量,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
(7)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重点院校,情况也不仅相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倾斜性的投入。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的思路
上述情况并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家的问题,在其他师范专业也同样程度不同的存在。在基础教育生源减少、中小学数量减少、教师需求基本饱和的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教育专业如何生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显然,教师教育专业已经到从“数量膨胀”到“质量提高”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改造都在积极考虑转型的问题。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还未见一套成熟的方案。这里提供一套不成熟的专业改造思路,供参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内容比较宽泛,理论不深、技术不精、就业不畅的问题,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结构,要在专业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可同时走两条路线:第一条是走专门的技术应用路线,课程设置以技术、实践应用为主;第二条是走专门的教师教育专业路线。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类型、规模、层次等状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防止“千人一面”的同构现象。分类培养,各有所得,不贪大求全。把两条路线分别做精、做实、做强,夯实基础,强化技能,形成特色。
1 技术应用路线(非师范)
(1)专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以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如PhotoShop认证、JAVA认证、Premiere认证、美智游戏程序设计证书、Maya认证、3DS MAX认证、After Effects认证、网络工程师认证等)。面向基础、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技术人才。
(2)专业或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及就业渠道:培养合格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高水平综合性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运用数字媒体开发、管理、服务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以及信息传播的核心能力。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等)、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出版等单位的数字化建设、信息传播,在各类企业中(特别是教育IT企业)从事数字化资源的预设、开发、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等。
(3)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平台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影视节目制作方向、网络电视工程方向、教育软件工程方向、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方向、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方向、教育信息工程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等)。选修课程(素质拓展教育)模块。
(4)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位。达到规定其他学科第二学位学分的授予相应学科的第二学位。
2 教师专业教育路线(师范)
(11)专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指导,按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其他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形成适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教师教育专业,依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培养方向。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明确指出了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技术能力。该标准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大的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诠释,随着它的实施,必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就是将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产生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专业或方向。教育技术学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其特有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操作方法,它具有方法论的性质,所以各种学科教师教育专业可以根据特定目标利用教育技术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这方面全国有很多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成功案例。
天津体育学院将教育技术学与体育学科相结合,开设数字体育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掌握教育技术和体育数字化信息理论和技能,适应于我国新兴的数字体育专业的发展和数字体育平台的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山东体育学院则是培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技术企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和体育训练器材研发的应用型人才。
河南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学与物理教育专业相结合,培养物理教育技术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与日语相结合,招收日语教育技术学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结合,培养信息传播方面的人才。
曲阜师范大学印刷学院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印刷专业结合,开设印刷图文传播方向,并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绩效分析、教学(培训)系统设计和传播媒体编制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毕业后能从事的工作包括:企业培训与开发、绩效分析(绩效咨询)等绩效改进工作;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的社会教育、宣传和教学节目编制;展览设计、企事业形象及产品的推广、公共关系等有关的传播设计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中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尤其是外语网络教学的开发等:外语教育出版物开发等。
西安工程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点是教育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育技术理论与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以及多媒体广告影视创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此外,还有教育技术学与农、工、医、财经、工商、军事等学科专业的整合。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作为工具型、应用型、方法型学科的鲜明特点。
(2)专业或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合格基础教育教师,以及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相近专业的其他高级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平台课程(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方向课程模块(主干与核心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实践等相关课程)。素质拓展模块。
(4)学位授予:教育技术学原有的专业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远程教育方向)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学科教育方向(如物理教育方向、数学教育方向等),授予相应学科学位或教育学学位。达到规定的教育技术学第二学位学分,或达到其他学科第二学位学分的授予相应学科的第二学位。
三 教学管理体制设计
1 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师教育方案,需健全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建议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技
术公共课程、教师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电化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资源整合到一起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2 重要意义
教师教育学院是一独立性、专门性、实体性学院;成立的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教师教育的实力,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打造教师教育品牌;学院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和发展全过程负责,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成长以及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提高;为全校师生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原电教中心职能)。
3 主要职能
(1)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施、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生教育实践的设计与评估指导等。
(2)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晋升与教师资格证更换前的继续教育,教师专项技能的继续教育,特殊教师群体的继续教育。
(3)负责非师范专业选学教师模块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4)负责本校教师培训、以及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工作。
(5)负责接受地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6)条件成熟,组织申报教育学硕士或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4 主要优势
(1)把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开来,更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
(2)统一管理,整体规划,避免同级教学单位的相互扯皮,提高效率。
(3)有效调整学生对专业或方向的选择,避免教学系之间的不均衡。
(4)有效调整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以及学分计划。
(5)有利于教育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减少经费开支。
(6)有利于按市场需求确定招生方向。
(7)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 教师教育学院的定位
立足当地,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成为区域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地方教育事业。使其成为学校和地方的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教育教学资源支持中心,力争成为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教育智囊机构和相关政策的研究机构,在当地的教师教育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6 实施方案构想
可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教育和职业教育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以通识教育类课程为主,不分学科专业,以大文大理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以学科教育为主,分专业进行,学生分散在各系接受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学习(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第三阶(大学三年级):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该阶段以教育技术、教育理论课程为主;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学习教育技能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学生在这个阶段完成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和学科教学类的毕业论文。该阶段也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项培训培养。本阶段学生在教师教育学院获取毕业资格、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
参考文献
[1]招生考试网[OLj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3]钟志荣,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76-80,
[4]雷运发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2):250-262
[5]柯速约,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2)中:13―14
[6]郑忠梅等,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7]周晓春,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途径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5)下:63-65
[8]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1―64
[9]李成新,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试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1):54-56
[10]夏洪文,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9):34-36
[11]叶力汉,教育技术学专业品牌建设的战略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8):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