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vital to train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whi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not so satisfactory. The cause li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humanities education mode in medical colleges which lead to some problems. Only when humanities education mode in medical colleges is further improved, can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be enhanced.
关键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Key words: medical;humanities;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7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86-02
0 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近年来已得到了各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各校纷纷采取措施,使医学生的人文类课程种类数量显著增加。然而从当前的实施效果来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仍然不太明显,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为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倍受各方重视的情况下仍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改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本文试图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1 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特点及问题
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存在着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对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1.1 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教育重心 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需要传授必要的人文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人文思想发展的过程,了解它的内涵。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围绕着这一思路而展开的,采取的是一种注重知识传授的理论课教育模式。教师们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按照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的讲法,向医学生们介绍和讲授各种不同人文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等。
这样的教育方法固然可以开拓医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学科领域,但是人文素质教育若仅仅以此为重心是有失偏颇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在于要求医学生们去掌握多少人文学科的知识,成为一个全才、通才,而是在于要求他们通过学习,树立和强化人文信念、人文精神。而这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尽相同的。关于这一点,台湾学者龙应台说得很明了:“你有中国文学、英美文学的博士学位,不代表你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跟人文知识,是两件不同的东西。……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对人深刻的认识和对人类终极关怀。这两种东西跟你学哪一行不见得有什么关系。你可能是一个物理学家,但你可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你可以是一个文学博士,但你一点素养都没有。” 可见,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人文知识的传授绝不等同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重心的教学会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发生偏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停留和局限于人文知识层面的介绍,仍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1.2 以开设人文课程的种类数量为强化方向 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偏重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往往把“人文知识多”等同于“人文教育力度大”。在教学安排上,这种思路就体现为特别强调开设人文课程的种类数量,希望通过课程种类的增加来达到强化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一定种类的课程是必须的。然而我国现有的医学专业教育模式带来的学时瓶颈却会直接制约这种依赖课程种类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众所周知,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另一类是欧洲和亚洲各国采用的本科式教育模式。我国采取的是本科式教育模式。该模式包括了基础、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两大部分,要求医学生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和技能,因此,我国医学生学习负担显著重于其他学科学生的事实尽人皆知。于是在实践中,为了在现有的极为紧张的学时空间中容纳更多种类的人文课程,通常不得不采取压缩每门人文课程学时数、或者挤占学生自习和休息时间等变通手段,在大量增加人文课程种类的同时,较少增加人文课程的总学时,回避学时上的矛盾。
这种做法虽达到了表面上的目的,然而却带来了潜在中的问题:教学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系统的知识传授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保证,缩了水的课程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不仅如此,学生自习时间的缩短也必将影响其吸收消化各科教学内容,使学生疲于应付,对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
1.3 与医学专业教育缺乏足够联系 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完全由文科专业的教师负责,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的原因,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很难与医学专业教育发生联系。由于文理分科,医学生通常从高中起就对文史哲少有关注,素养不足,大学阶段的人文课程往往给医学生带来一种陌生的感觉,虽然这有利于开阔医学生的眼界,但也带来了一个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当今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医学生亦不可能不受影响,这也充分体现在其对待人文类课程的态度上。他们受社会流行认知的影响,认为专业教育可赋予他们一技之长,使他们拥有立身之本,而认为人文教育离自己的切身利益太远,并不实用,可有可无。他们对那些与医学专业无关的人文素质教育远未达到起码的重视程度,把专业课和人文课程定位为“正课”与“副课”关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先验的定位,使得医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内在驱动力,在相当程度上也阻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2 改进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路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思路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2.1 梳理好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关系 人文精神常常可以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来体现,但人文知识不等就是人文精神。那么,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尽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从众多的答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共识。即人是一切的根本,一切应以人为中心;人的生命、思想、理想应当受到关爱和尊重;人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和施实。
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等于开设几门人文类课程,也绝不可能仅仅属于那几个承担人文课程的教员的工作,它应该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不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停留和局限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进一步潜移默化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人、关爱生命、尊重人的权利等观念。这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们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全方位地、高明地、自觉地处理知识传授与培育人文精神的关系。大学之为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在于学术,在于文化。人文追求,应当成为所有大学的最高理念,并体现在学校办学的一切方面。
2.2 结合好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关键要处理好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结合问题。如果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突出医学性,就会使医学生产生强烈的距离感,使他们难以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其个人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的真正价值,走向其自以为是的实用主义道路。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医学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所有的科学中,医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因为医学本身就承受着关爱生命、关爱人类、救人命于危难之时的崇高任务。因此,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许多内容和环节都能够并且应该嵌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比如,在学习尸体解剖时,组织学生向遗体捐献者致敬;在治疗时,教导学生如何尽量考虑减少病人的痛苦;在手术中,指导学生如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机体的损伤;制定治疗方案时,设法为病人节省费用使病人能够看得起病,如此等等,既是医学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中更为感性、更为直观的体现。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教育之中,不仅不需要额外增加大量专门的人文教育学时,缓解了学时矛盾,而且由于其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往往比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2.3 利用好现有思政类课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在军校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平台。思想政治课与人文素质教育同属于文科性质,体系相近、原理相通。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能将这两者混淆,相互取代。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灌输和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而人文素质教育关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普世性。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这些差异背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大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之处,这就是它们在教学上的有机结合点。只要 准确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能有效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军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和范围。
比如《思想品德与法学》课中的法律内容,既可以将它当作一门纯粹的专业知识课来教,但同时也完全可以当作一门维护公平、主持正义、维护病人和医生的利益的课程来教。这两者的人文精神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又如《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是一门饱含人文精神的课。教学中,如果我们暂时抛开传统的宏大叙事的手法,花点时间去探讨一下那些仁人志士个人的青春选择和人生道路,发掘出他们背后闪耀的人性光芒,这时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就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思想政治课本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它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太多的可结合之处。只要能够将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程自身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准确把握好他们的基本结合点,必然能够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同时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柴子文.人文素养不等于人文知识[N].南方周末,2005-06-30.
[2]高焕祥.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
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以下简称教科研)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抓手。新课程改革启动后,教科研成为基层学校广大教师破解课改难题、适应课改要求的灵丹妙药,催生了一大批教科研成果,也打造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让无数中小学教师对教科研产生美好的向往和憧憬,也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法宝”。
然而,到中小学中去,发现许多教师对教科研的热情正在消退,不主动研究教学,不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反思也懒得写,同伴之间也很少交流,教科研制度、计划落实不到行动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浅尝辄止。许多教师将教科研活动视为负担、包袱,被动应付,消极对待,出现了“教科研倦怠症”。
一、产生“教科研倦怠症”的原因
1.教师自身原因
(1)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许多教师片面地将教科研作为评聘职称、晋级升等的手段,不愿意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上下苦功夫,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目的,不惜闭门造车,花钱买论文,弄虚作假搞课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再努力。
(2)进入“高原期”进取心不足。很多教师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工作,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套路,教科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难以实现新的突破,进入了“高原期”,思想上产生“惰性”,行为上产生“惯性”。这个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容易满足现状,造成发展动力减弱,进取心不足,对教科研也失去了兴趣。
(3)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普遍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角色要求多,而待遇相对较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里从事单一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机械操作,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职业倦怠造成教师激情缺乏,兴趣丧失,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体会不到教育的幸福,在苦恼和疲惫中勉强支撑,如此状态自然对教科研没有信心和要求,也不可能去认真研究。
(4)1作太忙,没有时间。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整天忙碌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组织课外活动。除这些正常工作外,还要参加学习、培训、写反思等,班主任要处理班级事务、家访,许多教师还有兼职工作,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搞教科研活动。
2.外部环境原因
(1)无效的教科研活动,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了大量教科研活动,请专家讲学,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比武,举办论文、课例竞赛等。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参加,但效果却难如人意。满堂灌的讲座使教师感到厌烦,学校开展的研讨、交流形式化、层次低,教师收效甚微,参与的热情受到抑制。
(2)混乱无序的环境败坏了教科研声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学教师急于的心理,伪造刊物,非法组织教学竞赛等活动,以、评奖等名义,骗钱害人,败坏了教科研的声誉,严重挫伤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急功近利的心态与浮躁的教育环境,造就了大量伪论文、假课题和作秀的优质课、示范课,使真正搞教科研的教师感到寒心和失望。
(3)社会消极因素的干扰。在经济快速转型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哲学,各种诱惑不断挑战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底线。一些教师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教育信念动摇,内心世界失衡,职业理想消失,不再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自然不会重视教科研工作。
(4)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抑制了教师热情。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职称评聘、评优晋级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法,迫使教师专心钻研提高成绩的“术”,而放弃通过教科研提升质量的“道”。
二、积极应对“教科研倦怠症”
1.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教科研观念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师自身以及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正确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功利化倾向,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研究真问题。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如果能坐稳冷板凳,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踏踏实实地研究,专心致志地探索,一定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当成果受到上级的肯定、同行的承认、实践的验证时,评聘职称、评优晋级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2.努力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对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因此要在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上下工夫。一是要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问题一定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是学科组教师共同关注、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二是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如,要开展一次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可提前布置老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使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感到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这叫作“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还可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三是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对于基层教师来说,运用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式,技术要求不高,便于操作,符合大多数基层教师的实际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能够掌控,见效也快。
3.倡导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这种研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与复杂的技术,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普通中小学教师容易掌握,教师个体即可开展研究,便于操作、见效快,应用价值高,能有效解决教师教科研参与率不高、即使参与也大多浅尝辄止的问题。
4.建立教科研共同体
教科研需要互相协助、交流和鼓励,建立教科研共同体尤其重要。共同体成员在相同的需求和愿望下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鞭策,共同激发教育情怀。通过合作交流、行动研究推动教科研,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共同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合作交流。如,学校内部缺乏形成共同体的条件,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共同体,进行网上交流,这种模式全国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5.积极主动应对“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师成长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大部分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高原期”。当出现对教科研兴趣减退、专业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坦然面对,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
主动寻找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教师是因为知识不足、方法欠缺;有的是因为努力不够、信心不足;有的是因为缺乏积累与反思……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积极学习与研究。广泛阅读教育著作和人文书籍,要特别重视阅读人文社科、人物传记等“非教育”类书籍,这些书籍能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思路,跳出教育看教育,换一个视角看自己,对自己、对工作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路,这是突破“高原期”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汲取精神力量,凝聚教育智慧,营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抵御尘世的纷扰和灯红酒绿的诱惑。同时要鼓励自己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从简单易行的教学反思、听课评课、观摩交流人手,体会其中的收获,感受参与的乐趣,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知,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
学校要实施民主化、人文化管理,营造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教师成长环境,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和发展自由度,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当教师有了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愿望时,就会主动关注、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6.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
上级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要给予指导、评估和奖励,让教师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研究的信心。对踏踏实实开展研究的教师,要从教育资源、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提供参加培训、交流展示的机会。对取得的成绩要给予表彰奖励,并创造条件推广成果,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教科研之中。对教科研中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等行为,要坚决反对,并给予必要的处罚,形成尊重教科研、崇尚教科研、严谨踏实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口
关键词 小学教师 科研 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江西省的中小学教师也纷加入了这纷个行列当中来。当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对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笔者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西省部分城市及农村的学校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南昌地区及上饶地区的部分城市与农村小学,发放的问卷共计2500份,农村和城市小学各125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2000份,农村、城市小学各1000份。问卷主要对调查对象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现状、科研所缺乏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一)科研意识方面。
城市和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都是比较深刻的:他们普遍认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在一定的指导下是能完成的,而且深刻的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是有助于自身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而言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既有精神层面的需要,也有现实的需求,很多教师既为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专业水平,也是为了评职称需要。
(二)科研现状与科研能力方面。
城市小学教师比农村教师稍好。城市小学教师花在阅读教育科研资料与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明显比农村小学教师的多,而且学校内都会有计划有主题的组织相应的科研活动。在科研成果方面,城市小学教师大多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还有一部分教师参加过校级及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课题。在科研设备方面,城市小学也比农村小学好,大多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网路平台,这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农村小学的信息相对闭塞,很多年长的教师甚至不知道如何上网,如何运用网路资源。
(三)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大多认为自己缺乏科研方面的知识。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务量较重,大多除了主干科目外还要从事多门副科的教学,课时量也较多,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花在科研上,另外在科研过程中农村小学教师文献资源的缺乏也是教严重的一个问题。城市小学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在如何选题、用何种研究方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
(四)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愿望是迫切的,希望提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在问卷中,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小学教师在问到“如果有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您愿意参加吗?”各有89、85的教师回答愿意。他们大多愿意从事与自己教学、班级管理当中紧密相关的研究。在调查对象中,城市小学的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比例比农村小学教师明显要高出很多,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与学习获得教育方面的知识;城市小学教师与农村小学教师都希望获得科研过程具体操作中实实在在的指导,他们希望获得职后培训的方式也是应用性很强的模式。例如 专家指导下的专题科研、研讨式教学。
(五)目前存在于小学科研中的问题很多,概括出来主要是:首先,总体积极性不高。很多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们大多认为开展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尝试的事情,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动起来的教师不多。其次,科研流于形式,深度不够。小学教师很多人都是为了评职称需要,很多人的科研方式都是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真正能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的并不多。最后,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表述不科学。很多小学教师科研方法单一,最后的科研成果表述也不科学,没有真正反思教学,形成独特的教育观点。
二、小学教师职后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既要注重职前培养,又要关注职后培养,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职后教育对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现行的职后教育中还有些不利于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地方:(一)职后培训覆盖面不高,效率较低。
我国师范教育从原先的三级模式到了现行的二级模式即师专、本科培养模式,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江西省内的小学中还有一大批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通过自考、函授等形式获得了专科或本科学历,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和更新,客观上限制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城市学校对在校小学教师进行相应培训的机会普遍较高,会组织优秀教师参加研讨会议,但参加研讨会议的教师大多都是学校固定的优秀教师或教学骨干,其覆盖面不高。农村小学的培训相对较少,且培训流于形式,效率较低。很多农村学校工作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师都很难有出去培训进修的机会,信息相对闭塞。
(二)培训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首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上还一直沿用过去偏重理论知识的惯例,比较枯燥、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回答和解决小学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不能引起参加培训小学教师的兴趣,培训的积极性还不够。再者,培训方式较单一,还是以培训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有小学教师的互动和交流。这对于工作多年的小学老师来说,培训方式是不科学的,因为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交流,太多的疑惑需要解答,积累的太多经验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
(3)培训流于形式,缺乏考核机制。
继续教育的培训一般安排在暑假,由于天气炎热,很多教师都不愿走动,培训学校又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因此很多老师都缺席,导致培训就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用性不大。
在培训的要求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小学老师没有针对其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只有统一的培训目标,没有体现层次性。
三、对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和学习,使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扩大在职小学教师的培训范围,对现有师资进行轮训,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有序的组织教师开展实际观摩活动,增进校际交流。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及教育教学方面的最新理论动态,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进而指导他们进行校本研究。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小学教师搞科研是为了评职称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管理,规定职称晋级科研方面的要求,督促小学教师反思教学活动,从事科研活动,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科研量达到相应水平就可以有职称评定的破格条件。
此外,要筹备一定的科研基金,用于保证学校为教师购置足够的文献资料、音像信息资料和电教设备。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和学习,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二)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应注重实用性,使教学、班级管理与科研相结合。
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应更多样化,充分调动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应把小学教师在教学、班级管理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及热点设计成培训内容,并以此开展专题研究,有条件的还可以请相关专题研究的专家进行课题指导。通过专题研究,相互探讨,小学教师就会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得到启发,逐渐走向科研。培训也可开设科研指导课程,向小学教师介绍适合他们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他们从日常的教学、班级管理中发现问题,选择研究课题,用易掌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三)与当地师范院校结成帮扶对子,达到双赢效果。
师范院校有大量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可以定期派相关专家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可以适时的让小学教师将其成型的经验进行理论加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对于在研课题也可指定某位专家进行跟踪指导,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及时询问、答疑,以确保课题研究能如期顺利的进行。对于师范院校的教师而言,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可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也可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1]顾明远,梁忠义.教师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军蓉.论新课标理念下研究型教师的职前培养.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8.5.
[3]李臣之.中小学教师素质要求与教师教育改革思路[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管理作为小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校长特别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工作。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是小学教师管理的核心,是办好一所学校,保证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从小学教师管理现状分析,提出现行小学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好坏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而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又与教师素质、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职业道德。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教师的管理现状中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管理中存在问题
1.现行教师管理制度缺少合理性和科学性。现行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繁复而苛刻,大多缺少合理性和科学性。从教师管理规章的内容看,其项目繁琐,且设置上多不合理。大凡各类小学在教师管理上,都会指定一套内容差不多的《教师学期(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表》。一张考核表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思想表现,教育观念,出劳动纪律,教学常规工作,班主任工作,教学成绩,竞赛辅导,教研教改,教研论文,社群活动等大项。每一个大项中还要细化出若干小项,少则几十项,多则一百多项,分别给予权重,赋予相应分值,最后以总分来论定等级。一期结束,或一年下来,按分数排队,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福利分配都以此为依据。
考核项目虽多,评分虽具体,但是仔细分析各项权重,其中的目标指向,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强化升学、竞赛成绩;二是刻意拉开差距,制造奖罚依据;三是将复杂的管理过程简单化,减少管理成本。细化的项目,多为表面科学,实际不科学的做法。例如,每一个大项的工作,管理者为了监控的方便,有意将过程分割成若干小块,设定相关数据,甚至不管这一指标对达成是否有实际作用,而这样的项目所占比率却很多。学校管理者,把对教学动态的监测简化为一个个独立的指标,以为这样分解就可以监控导向最终结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实效果刚好相反。由于忽略了教师职业特点,将教学活动做机械的、繁琐的分解,人为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增添教师心理上的压力,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如果要说作用,那就是使教师时时处于小心紧张的状态之中,而使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势得到无限的强化。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都难免有被人监控、为人打工的心理,因为制度本身缺乏科学性。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的最终结果就必然缺少真实性,以此为依据管理教师,结果就可想而知。
2.教师管理与评价中的价值背离。在教育管理和评价活动开始之前,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者往往多用一套统一的既定“标准”框架或尺度来管理教师,用这一标准的达标程度来评判教师工作质量的优劣。诚然,这些可以量化的标准或尺度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施上的可操作性,但也恰恰是这些科学的量化标准成了制约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紧箍咒”,使得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教育管理与评价中的价值背离更体现在上级部门平日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评价的内容严重不符。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者大会小会上都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锐意进取,大胆改革。要改革,就意味着有风险,就会有可能遭遇到失败。况且,有些教育改革的成果很难在短期内呈现出来,被人们认可。更为糟糕的是,当教学改革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教师往往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长此以往,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便会大大减弱。最终,在具体的教师评价方案中,教师参与教改的经历只能以成功的经验或教育成果的形式体现出来,方能得到上级的认可,那些在短期内看不出的成果或失败的教育改革便“理所当然”地被打入“另册”或遭到“封杀”。这种教育管理与评价中的价值背离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与教改工作的积极性,其直接结果就是:大家还是按照往常的习惯、步伐和节奏来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情形下,教师“凭着良心工作”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哪里还谈得上创新?
3.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和严重的心理障碍。小学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工作,可以说是高压的工作,因为小学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处在发育成长阶段的学生,是最特殊的人类群体。这个群体要求他们的教师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最让他们满意的。或者说,他们眼中的教师应该是圣人,是集科学、艺术、美德、智慧于一身的典范。对于教师而言,他们的痛苦还在于不能拒绝做这样的圣人,尽管社会和他自己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还得认真去做,去取得对象的信任与爱戴。
如今,大多数教师面对现行的管理制度,心理上要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面对一批批学生,努力不懈,而后面对一次次考评,努力平衡。但是很多老师都觉得压力非常大,因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会感觉到身心疲惫。
二、小学教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确立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人,为国家输送大量的人才。为确保这一工作的完成,我们必须依靠众多的教师,因此,怎么管理好这些教师是关键所在。如果在教师的管理中只是依靠一些制度和考核办法来管理的话,那么教师都是处于被动的服从,就会导致教师整体素质必然出现滑坡,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将带来教师群体的短视和狭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将从根本上丧失应有的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学校要时刻把教师放到管理主体的地位,使教师人人参与学校的管理,人人是管理者。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管理者和主人翁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也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2.建立人本主义的教师管理观。人本主义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它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思想,它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将人本主义的管理观运用到学校教育领域的教师管理中,即人本主义的教师管理,就要求学校在教师管理中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各项管理活动都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重视教师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教师的潜能和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种人本管理方式有以下特点:①强调人性需要的满足,管理以人为本,以达到和推进人性需要的满足为管理的最终目的。②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始终通过内心激励调动教师主动参与管理过程,在管理中达到管理主客体的和谐统一。③人本管理十分注重学校管理者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求管理者以理服人,以德待人,以身作则,管理手段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④人本管理以激励为主要方式,注重教育和内心激励,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其内化为按照学校管理要求进行自觉行动的过程。⑤人本主义管理易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素质的影响,其成败往往与这两者的修养和行为有很大关系。
3.建立教师的激励制度。激励可以有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等方式。在教师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激励的手段来管理教师,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使用激励制度可以体现人的能力大小差异,贡献大小差异。
小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的事情,但又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管理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青.中小学教师管理模式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大家好!
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教育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咬住市教育局制定的目标考核要求,振作精神,合力攻坚,使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逐步落实,为实现**教育的日新月异打下了良好的基石,开创了教育工作新局面。突出表现在:
一、提高办学条件,继续巩固两基成果
半年来,我们以提高专用教室标准为宗旨,以消灭陈旧校舍为重点,以环境育人为导乡,着力巩固两基成果。两所中学今年划拨6万元对"七室"进行晋级升档。完全小学除矿山小学外,投资8万元,巩固了白入寺、西石门、下水头、尖山、郭二庄等5所小学专用教室一类标准的提高。投资11万元,使淮河沟、李石门、会兰村、洪山、二街小学由原来的二类标准晋升为一类标准。修建两所中学、淮河沟、会兰村等学校房顶3000平米,新建镇中学、令公等学校围墙2000米,17个学校加高了教学楼栏杆高度。对镇中学、矿山村、淮河沟、焦寺中学的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新增图书3200册。投资1万元新增课桌凳150人套,实现了10所小学远程教育终端;完全小学实现了电化教学终端建设。在矿山村的帮助下,镇中学解决了建校八年以来一直靠买水维持师生用水的大问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教科研研究和改革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目前全镇小学教师220人,专科率达到49%,初中教师110人,专科率达到97.5%,本科率达到36%,两个月集中开展一次技能培训,每年开展一次教学比武,提高了教师学习业务升级的积极性。为向教科研要效益,我镇以镇、学区、校、年级为四级教科研网络,层层有课题,层层落实研训方案、时间和程序。半年来,承担省级课题1个,学区承担市级课题10个,举行了校本课题30个,教师研究年级学科课题26个。我镇成为省级课题研训推广单位,半年来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0余篇,大大推动了全镇教学工作向科学化迈进的步伐,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校管理,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各校均能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制订了一套较为规范了教育管理体系。教师课课有教案,学生作业布置适量,批改及时,真正落实好教办6次业务检查,学校间周或周周一次业务检查。在中小学开展了一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和"创建名师名校"活动,校风发生明显改观。教育干部日志齐全,一日工作常规落实到位,教师的备课和作业批改向规范化、实用化发展,课堂教学形式向灵活化、多样化发展,学校办学向规范化、名牌化发展,有三分之二的学校校园环境达到要求。小学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在市几个重点学校组织的几次统考中,我镇的小学毕业生多数占据前列。为提高中招质量,我们制订了《2005年中考任务目标及学科三率指标》、《2005年中考奖惩办法》和《新学年教师岗位效益津贴管理使用办法》,力争不断进步与提高。全镇教育干部和教师在今春中考冲刺阶段昼夜奋战,全力拼搏,为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版权所有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校务财务透明公开
各校的校务和财务均能按时按要求公开,严格按照标准收费,把党风廉政的标准要求执行到位,把廉政建设同行风评议相结合,同教办三项承诺相结合。严格按照冀价行费(97)19号规定的杂费标准每学期小学25元,中学40元进行收费,财务收支、评优评模、特困生减免杂费等情况定期公开,代课教师工资每月发放,各项关系师生利益的工作保证有效监督,避免出现不良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