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兴趣;阅读
高中阶段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好高中语文要特别注重学习方式与方法。每天不仅要坚持多阅读课文,也要积极地多学习与吸收别人学习语文课程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要多练习写作功底,多读一些优秀的句子和文章。由于每个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不同,学习态度与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要采用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在大同的基础上渐渐地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的方法,积极有效地运用自己探索出的方法,最终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一、积极的培养和营造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培养兴趣是学好语文最基础的情感,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肯认真地学习语文,这样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教学,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点。然而在学了语文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学生就会感到语文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对学习语文积极性也慢慢地降温,语文的成绩也就自然下降了。这时如果在老师积极、有效的帮助下,让学生认识到学语文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就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来学习语文知识,慢慢地重新培育出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多参加一些语文等方面的活动,比如,做有关语文填词游戏、读语文幽默短文、成语接龙等等,这样一来,慢慢地就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二、阅读和写作是要学好语文的两大难关,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多学习以求突破
1.高中阶段学生的记忆力是最旺盛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看多读一些优秀的句子和文章,慢慢地积累自己的语文文学底蕴。比如,积极组织学生每天早晨阅读等等,与此同时,也要扩大学生阅读文章的范围,积极而有效地多阅读课外优秀的书籍,不仅会对学生以后的阅读
和写作文奠定很好的基础,同时也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
的兴趣。
2.在高中阶段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笔习惯,在大量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地塑造学生对写作热爱的情怀,让其发现语言文字真正的魅力所在。在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的方面做起,比如写点生活随笔之类的东西或者一些个人的感受日志。
要真正地提高作文水平,不仅要积累大量的阅读句子与文章,来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达到自己肚里有点东西的感觉,同时也要多加练习写作有关语文的文章,真正做到多写多练。写作是要有感而发的,平时学生要做一个个有心人,多记笔记,多做摘抄,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也要有自己的练笔。
三、告诉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必要技能和技巧
1.积极培养学生早读的习惯是及其重要的,一定要大声朗读出来,不仅要读课本,还要读高中语文基础手册。
2.上课前预习,上课时要认真听,作业不要多做,做老师布置的就行,到了考试就不用那么临时抱佛脚地背书了。
3.平时多看点像《青年文摘》《读者》等一些优秀的书籍或杂志,当然有空能看些名著更好。这样能很好地提高写作和描述文章方面的水平。
总而言之,学习高中语文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特点,让其真正地爱上语文,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高中 课外阅读 指导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价值与现状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活动,而课外阅读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在学习必修阶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重基础性的同时,又强调选择性,强调广泛而富有个性的阅读,通过阅读丰富多样的作品,不断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实际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养成,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也是很难完成的。而学习语文教科书,受课时和篇幅的局限,编选的内容数量有限,要圆满地实现以上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那么农村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曾对所教的两个高中教学班的13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认为现在高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多吗?”题中选“多”和“比较多”的只有32人。“你认为现在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多吗?”题中选“多”和“比较多”的有39人。“你节假日主要干什么?”题中填“看课外书的”仅有24人。“语文以外的老师对你阅读课外书持什么态度?”题中选“提倡和支持”的有27人。“父母对你阅读课外书持什么态度?”题中选“提倡和支持”的有25人。“你读课外书是不是有一个自己的阅读计划?”和“你读书时是不是有做笔记的习惯?”题中回答有的分别为10人和5人。
以上数据显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高中的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窗户是虚掩着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的课外时间仍然被题海淹没,外界没有给他们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更严重的是,他们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进而影响到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推出窗前明月轮
面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巨大价值与农村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之间的巨大落差,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的路径。为了落实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语文教师需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去关心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益。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农村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1、推荐书目和精彩的文章,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可读之书。要向学生推荐高品位著作,所选篇目应该属于经得起长时期淘洗的文化精品;难度和趣味应该尽可能切近高中学生;覆盖面适当地放得宽一些,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的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指定书目》的必读丛书,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散文》,报纸《作文评报》《语文报》等。确定书目时要有灵活性。语文教师可以在领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经验,凭着自己的眼光和独创精神,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开出富有特色的书目,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可以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阅读的对象。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阅读的对象。
2、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农村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紧,而阅读量大任务重,如果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那么课外阅读的任务就很难完成。同时,一个好的计划,也能对活动起激励作用,避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制定的计划要具体,计划里边要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等。寒暑假也要有阅读的计划,教师也有指定阅读的书目。比如高一上期寒假我要求学生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高一下期暑假我要求学生读巴金的《家》。教师要依据计划检查督促。
3、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和写作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口读笔记,效果远远大于只读不记。在阅读活动中,要求学生把文章中陌生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优美的段落、语文知识等用圈、点、线等符号勾画出来或用笔记本摘抄下来。也要鼓励学生用笔把自己的收获写出来,这种写作可以不拘形式不拘内容,可以反映学生的阅读质量,也可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我班的学生都有课外阅读记写本,有的一学年就会写下厚厚的一本,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积累了基础知识,形成了语文能力。
4、举办成果交流活动,给学生以成就感。每次交流活动的内容或主题是确定的,有计划的,这样便于交流。如“诗歌阅读专题交流”“《雷雨》专题交流”等。这种交流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举办朗诵会,可以办手抄报、板报,可以交流阅读经验,可以举办习作展评。教师也要参加到学生的成果交流活动中去,根据具体情况,或给学生成果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或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推荐相关的经验文章,等等。通过成果交流,可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
一、阅读书目的推荐与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就是善待自己,充实自己。因此,我们要尽量寻找高质量的书来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后都附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笔者再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整理出25部课外阅读书目,在高一新生报到时推荐给学生。附录如下:《论语》《庄子》《红楼梦》《三国演义》《呐喊》《鲁迅杂文全集》《围城》《边城》《谈美书简》《平凡的世界》《活着》《目送》《追寻生命的意义》《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悲惨世界》《欧也尼・葛朗台》《战争与和平》《飘》《双城记》《老人与海》《歌德谈话录》《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除了上述推荐的,也可以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只要有兴趣,就可以翻一翻、读一读。不拘于时、地;也不拘于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广泛涉猎,必有收益。
书推荐给了学生,但学生未必会去读。所以有必要引用名家关于阅读的金玉良言来申明阅读的好处,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对于具体的一部书,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的做法是分享读书随笔。如读完《红楼梦》,笔者写了题为《红袖漫言且轻狂》的系列读书随笔,摘录如下:
红颜薄命之宿命论启示。曹公在《红楼梦》开篇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个中滋味,因人因时,固然不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颜薄命说,在当时当朝,不知掬下了多少多情女子的眼泪,其中更不乏感同身受、同病相怜的共鸣者。虽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只不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又岂可躲过情劫?故,世殊事异,俯仰一世,犹应怀一颗平常心。祸福旦夕,顺逆有时,终须泰然处之。
切不可步秦可卿、林黛玉以及晴雯这类“伤己型”女子之后尘。此三者本是千娇百媚身、灵秀聪颖禀,皆因自矜己才、思虑过度、殚精纵心而毁。美好青春,昙花一现,何其惋惜!
切不可学王熙凤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之“害人型”女子。心眼太多、性子太强、锋芒太露、心肠太狠、一味逞强恃威、工于心计、趋利避害,终会落个众叛亲离、孤独终老的下场。何其可悲!
亦不可效薛宝钗之“忘我型”女子。容貌、才情、家世、性格、品行等无一不完美,无一不令人称羡。这样的女子,是集万千钟林毓秀于一身的圣贤。她的存在,就是为了恩惠别人,就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故而周遭人人领她的情,人人念她的好。可是,宝姐姐,你终归不是神仙圣人,生在尘世凡间,可否率性地笑一回,任性地哭一回,随性地爱一回?为别人活,累其一生,何其委屈!
综上所述,我等凡夫俗子,无论贫贱富贵,来此人世一遭,何其不易。故,既要葆天真单纯之童趣,又要享风花雪月之情趣,还应思淡然自足之理趣。多学学平儿、刘姥姥、史湘云以及柳湘莲,便会释然自足很多。
二、阅读活动的开设与阅读方法的指导
高中的学业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张,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确是个问题。为此,笔者给学生明确规定每天必须保证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以读书笔记上的摘抄为凭证。“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要养成摘抄以及圈点批注的习惯。
如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前5分钟的“读书汇”活动,每节课一位同学利用课前5分钟,与同学分享自己最近看的书。分享的主要内容以PPT的形式展示。PPT展示内容包括:作者与篇名、故事梗概、经典文摘等。在“读书汇”中分享的内容,学生也可以谈谈自己阅读该书的感受以及朗诵个别段落。例如,当笔者示范时,就与学生分享了读书感受:
从逃学少年霍尔顿种种荒诞无聊行为的表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周遭一切人事的怀疑与批判,但在他的内心,我们又可以明晰地感受到他关于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标准。他是孤独的,同时他的言行也是异化的。就是这样一个怀疑、孤独、异化又满心纯善的少年,让年轻一代找到共鸣,也引发所谓知识份子精英们关于孩子成长的反思。
以我的阅读经验来看,王小波与冯唐肯定是深受塞林格影响的,这从他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语言上就可窥端倪。作为普通读者,我们膜拜这本书,是因为它为人类奉献了一个词语――守望。这是一个超越族群,超越时空的词语。守望,是一种心灵期待,是一种精神呼唤,更是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文明传承。但凡我们有思想,有良知,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守望星空,守望大地,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的心灵达不到这一点,那么优秀的文学、音乐与艺术作品,会帮助我们。
守望与被守望,都是幸福的。
而这个分享的过程,对师生来说,就是一个生命互相触碰与成长的过程。
三、读写并举,化语言碎片为思想华章
现当代朦胧诗人舒婷对写作有一句精辟之言: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生命。阅读――积累――领会――运用是写作的不二法门。高中作文在讲求文法语句章法基础上更注重个性风格、思维素养、文化底蕴。这就要求学生看问题有角度、有深度,有力度。阅读的积累,主要靠读书笔记与背诵两种方式,而我们在摘录或记忆的同时,即是将书中的吉光片羽内化为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态度的过程。而写作是将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表达出来。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下这篇学生习作《读书的滋味》:
很多人说,人的阅读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所读过的书籍就会垒成一座高山,他站在山巅,就能看得比别人更高更远,尽览广袤天地。读书,能让人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看过很多书,却从未有豪情在胸中,读书于我而言,自有另一番滋味。现在我提起笔却无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我“读书的滋味”,我翻遍了家中所有书,终于在苏轼的《玉楼春・次马中玉韵》里找到了这样一句词――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
知道您的仙骨不被寒暑侵染,也可随时间变化,即便经过千年的相逢也不过就是旦暮之隔而已。这就是我想对那些书中人物,以及那些写书的人说的话。
有段时间我沉迷于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把他的《维庸之妻》《Goodbye》《秋风记》《人间失格》全看了一遍,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被称为太宰治的“灵魂之书”的《人间失格》。在这本书里,人性的丑陋与虚伪无处遁形,世间的丑恶像一把又一把利剑,将男主角叶藏刺得遍体鳞伤。他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也是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这世上唯一让他感受到爱的,是那位在别人眼里“难看又穷酸”的恒子小姐。可是恒子最终自杀了。叶藏眼中的“美好”,被世界全盘否定。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 写作 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29-02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堂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实施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现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一、理论背景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指导着我们课堂的方向,以及我们设计教学的方向。
(二)新课标的高考卷中,语言应用20分左右,默写6分,科技文、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阅读一共占64分,作文60分。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重头戏。
从以上理论与数据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必须加强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生命,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会写作,就谈不上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它需要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按“三步法”的结构来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开展。
1.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展示
课前环节用得好,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期待度与兴趣度的。在课前这个环节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做到“课前三分钟――一周一主题”。主题设计有“时事评论”“古代诗词鉴赏”“哲理小故事”“现代散文诗歌欣赏”“歌词台词欣赏”“成语小故事”“名人警句”“历史典故”“中外名人故事”等,可以给每个主题设计一个标题。比如“时事评论”设计的标题有“关注天下,聚焦热点”(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中外名人故事”的标题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自牛顿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会学生从名人经历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名言警句”设计的标题有“学会聆听”(让学生在哲理中领会道理)。 然后六到七人组成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每天上课前用投影的形式展示,轮流演讲。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的效果虽然不能在考试中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它锻炼了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也给他们课后积极阅读、健康阅读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范围。
2.课堂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用学生的精彩来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思想性与文学性上都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可是阅读是多元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新课标也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倡导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文精神。所以,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上《故都的秋》时,让学生针对五副秋景的画面写自己的感悟;上文言文《赤壁赋》时,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描绘课文夜游赤壁的画面;上诗歌《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分段鉴赏诗歌,写感想与体会,等等。而且,让每位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写作的这些感悟、体会等欣赏作品,通过小组评比推荐上台展示。这样,学生既可以用心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又能在写作上得到训练。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这些精彩作品也可为课堂增色。例如,笔者上《春江花月夜》时,发现有学生是这么写对这首诗歌的初读的感受的:“当我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被瞬间带入到另一种情境,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摄人心魄。宇宙无穷延伸,永无止境;岁月流逝不断,如不竭江水。而我细微如蚁,时间和空间变幻着,各种情感包围着我,此时,我感受到宇宙之无穷,又感到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节课,课堂浓浓的诗意是学生的文采、学生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教育,所以应该“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语言”。在教学中,要在语言上下苦工夫,以语言为基点,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所以,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强调反复诵读,要求学生注重对语言的体验与感受,在心灵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感受语言的境界,最后,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出来,学生才能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实现内化积累,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才能得以加强和提高,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3.课后训练――倡导自由写作,积极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刘国正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中也提到:“语文要想学好,还必须从课堂以外的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所以,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板块,去加强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1)美文感悟。要求每个学生一个星期摘抄一段喜欢的文段或者是诗歌。这些文段要求是一些能触动你的心灵的文字,或者能给你美的享受的文字。把它摘抄下来,写上自己的感悟或者是点评。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多阅读那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学会欣赏好的文章。
(2)随笔与周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学生总是说试卷中的作文题不好,不但不好,而且还给他们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使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周记这一形式可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心灵触动,就有感而发,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只有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深度,有新意,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练笔中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才会愿意创作作品。
这一做法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释放,能极大地去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
(3)办班刊。创办班级刊物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找到释放的出口,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创办班级刊物时,取一个有意思的刊名,配上精美的插图,编好后印上几本,在班上传阅,给隔壁班级传阅,给自己的老师传阅,相互交流,活跃写作氛围,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至于文集,做法相似,文集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作品,它可以是考场中灵感一来挥手写下的文章,可以是自己几经斟酌,精心构思的作文,也可以是生活学习中有感而发抒写的性情之笔,等等。期末,每个人有这么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作文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交流会。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越发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至养成习惯,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列好书目,布置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去读。比如在上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去读《论语》,然后写读书笔记。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在班里搞了一个“我读《论语》”的读书交流会。通过读书交流,学生不仅分享了自己与别人的读书体会,而且能从经典名著中得到了生活的智慧,感受到经典的精神的力量。
(5)定时上好阅读课。让学生自己购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览》以及文学名著等读物,建立好班级的图书角,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百家讲坛》《祝福》《哈姆雷特》《边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大量的与课文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影视作品和视频,这种广泛的阅读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