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双飞翔的翅膀托起一张印有“Pop Music”字样的圆形光碟,这就是2007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暨首届“学院杯”邀请赛logo。11月8日至11日,这个logo闪耀在四川音乐学院校园。该院和四川省教育厅、文化厅主办,川音通俗音乐学院和橙天歌歌数码娱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在规模、规格上创国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领域之最。11日晚,“学院杯”决赛暨论文颁奖晚会在成都金沙国际剧场举行,四川省音协主席、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付林、副主席陈小奇等上台颁奖;川音通俗音乐学院教师余政仪、施涛合作的《改变研究模式调整教学方法》、上海音乐学院选送的歌手杨添茸,分别获得论文和“学院杯”一等奖。
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院校,自2001年创办以来成果斐然。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的流行音乐专业高等教育,也各显其能各具特色,正在引领流行音乐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毕竟不像传统音乐教育那样,拥有完整的体系和深厚的积淀。其教育教学的理念、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编、目标培养等等,亟待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川音通俗音乐学院作为最早建立流行音乐教育专业的“先锋队”,深深认识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遂牵头率先举办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暨首届“学院杯”邀请赛,希望通过各院校的交流沟通,使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完善。
作为此次活动顾问的金铁霖在9日的开幕式上热情致辞,谈及自己从美声艺术的学习者到民族声乐的教育者,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研究通俗唱法,“那时高等院校还没有相关专业设置。我为歌手成方圆、韦唯等上过课,她们后来在流行歌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此前,媒体流传“金铁霖教授批评李宇春唱功不行”,当李宇春一袭黑装登上舞台,向母校表示诚挚感谢,并向金铁霖致意时,金教授颔首微笑,一派学者与长者风范。而何洁与2007“快乐男声”总季军魏晨、第9名王铮亮同台献歌竞艺,更为开幕式演出频频增加“亮点”。李宇春、何洁开个唱、出专辑,魏晨已签约被包装,王铮亮在京出演音乐剧《莎士比亚密码》男1号……川音学子成为娱乐“新宠”,打出一片新天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谢大京首先提出在我国建立艺术管理专业的设想和构思,是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创建人。2003年完成了文化部部级研究课题《当代中国艺术管理问题研究》,2006年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的课题《艺术管理学》,2007年与人合著,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演艺业管理与运作》。近年来多次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讲课,曾两次创意并成功主办了“北京音乐、艺术市场现状和发展态势高层论坛”,多次应邀在全国性的艺术管理高层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是一位在艺术管理教育领域和艺术管理体制改革领域颇具影响的专家。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社会各届共同关注的目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不足,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我们的文化真正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除了需要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就是高端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所谓“人才乃竞争之本”。就社会发展急需高端艺术管理人才、高端艺术管理人才奇缺、现实的教育制度和体制很难培养出高端艺术管理人才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大京。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但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艺术管理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以应用性为主,而不具备理论基础,很难向高端人才的层面发展。谢大京首先对我国目前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设置的概况进行了梳理:
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学院,大部分(28所)都设有艺术管理专业。9所音乐学院,有8所设有此专业。7所综合类艺术学院全都设有此专业,如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此外还有几十所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文化产业专业等,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8所艺术学院都设有艺术管理系或专业,只是有的名称不同,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定名为艺术管理专业,北京电影学院是“电影制片管理和发行管理专业”,北京舞蹈学院是“艺术传播专业”,中国戏曲学院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中央戏剧学院设艺术管理系导演专业(演出制作方向和电视制片管理专业),艺术学院则为“文化管理专业”。
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各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不同,形成各学校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各自特色;各艺术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形成艺术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差异。各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内外环境的不同,造成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的不平衡;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组成不同,以及上述的原因造成课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
各院校办学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是,强调综合素质、强调经世致用、强调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人才培养需要“精雕细刻”、强调国内外和校内外优质资源的重新整合。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招一类本科学生,第一年在复旦大学上课,所有与管理学有关的理论课程在一年级讲完。并十分重视音乐赏析能力的培养,由博士生导师陶辛教授系统讲授两年,近年又开始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举办各种工作坊、项目设计等活动。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核心课程是演出制作管理,其中包括舞台监督、舞台技术、演出宣传营销,平均每门课144课时/两学期。专业基础课为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会计学、法律学、营销学,教学中选择舞台艺术演出案例。使用学院自身优势资源,由名家教授,课程内容以通识性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表演艺术领域的基本常识及规律。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管理系:影视制片管理主要是培养制片人、发行人。主要特点:抓科研、教材建设。出版了“北影艺术管理系列丛书”,如《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电影市场营销学》《影视制片项目管理》《欧美电影版权》等50本教材。现在拥有国家级、北京市课题30多项。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招一类本科学生,针对需求强化培养。非常重视专业写作,特开设一年的“英语批评导读与专业写作”课。这门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批评文章,通过英文批评文章的阅读来进一步指导学生写论文,还包括新闻通稿、合同、前言、相关宣传文字的撰写等。其特点:每门课程都有6次作业,但没有一门课有考试。办学国际化,教师团队基本上都具备英语能力,起码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掌握其所教的那一门课在国外的最新信息。安排了3个优秀学生,分别去哥伦比亚大学读艺术管理教育学博士、纽约大学读美术史博士(偏重博物馆管理)、柏林自由大学读文化管理硕士。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下分两个专业,一是艺术管理,二是数字新媒休艺术。这两个专业对于舞蹈传播的意义在于加强舞蹈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技术。艺术管理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外文化交流,二是结合学院舞蹈资源,进行舞蹈作品传播。数字新媒体包括舞蹈影像创作、新媒体动画、新媒体舞美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电视舞蹈编导,但又不是单纯的电视导演专业。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对于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各个高校来说,其中不乏为迎合“艺考热”而开设此专业,在办学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均不充足的前提下开设此专业,为艺术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谢大京认为,目前我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奇缺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匮乏,有的院校甚至有100个学生对应1个专业教师的情况。
§专业设置欠科学论证,课程设计比较散乱
目前各院校是根据各自教师的情况来进行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去思考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中国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当时是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然后根据我国国情及音乐学院自身特点设计的,因此学生就业情况很好。
§缺少有力度的教材
现在每个院校都有一些教材,但有力度的不多,特别是缺乏全国统一的教材,这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少培养后备力量的机制
在培养后备力量方面,我们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体制。
§各院校缺少横向联系,社会优质资源还不能充分利用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建立之初,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由学校的名牌教授来授课,无论大课、小课,都是请名教授来讲。学艺术,好老师非常重要,虽然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空白点很多,但只要有好老师,进步会很快。另外还邀请了北京其他重点大学的专家来讲课。而不少院校至今都不能充分利用本校和社会的优质资源。
§学生比例不合适,本科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比例过小
本科招生规模过大,是全国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通病。而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极少,即使有,人数比例也很小。在国外,艺术管理专业基本不招本科生,大概每届12个研究生。美国的院校规定,学生必须在其他专业本科毕业工作3年后,才可以报考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此外,目前我们的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大多按照艺术类学生的上课方式一对一上课,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碰撞产生合力。
针对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各种问题,谢大京在教学中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艺术演出团体的创作实践中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真正熟悉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谢大京提出了“三原色”课程建设理念,即以艺术类、经济类、管理类三大课程群为核心,以参与实践调研为基础,以引进社会及院内教学资源的专家讲座为支撑,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用相结合。采访中,谢大京拿出十几份他所教授的艺术管理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容之详尽让记者很吃惊――报告中对演出团体的机制调研及历史演进等阐述非常详细,这恐怕是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都难以完成的。可见,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对于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谢大京认为应创造培养高端艺术管理人才的业态环境,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从制度构建上,需要创造环境。对于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国家应建立一定的制度,比如该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增加比例,而本科生应该压缩比例。
§在创新思维上,需要突破传统。一定要突破艺术院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加强与其他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研究生培养一对一授课的模式,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思想的碰撞。
§在学科建设上,需要拓高层次。对于没有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院校,应努力建设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应尽快设立博士点,对于国家文化政策、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急需高端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选择上,需要战略思考。在文化制度建构上,有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才能从国际领域引进更高端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大力度。与国际院校联合,将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为将来引进高端人才降低成本。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音乐专业;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15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即将来临”①。音乐学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门型应用型人才,制定该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既需要强调音乐学理论基础,也必须培养其音乐实践技能,形成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伦敦城市大学是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水平应用型公立高校,它始建于1894年,原名北安普顿学院,1966年改为正规大学,在该校逾百年的历史里,始终在伦敦市中心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学校下设商科与行政管理、计算机与数学科学、艺术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及传媒通讯、旅游管理等学院,其中艺术与社会学科(SchoolofActandSocialSciences)开设了音乐本科专业。学校办学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实践,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伦敦城市大学与杰出的专业机构、商业界及工业界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一直排在全英的前列。文章以云南昆明学院和英国伦敦城市大学(CityUniversityofLondon)为例,分别从培养模式、教学方案、专业方向与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吸取英国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优秀合理之处的建议。
一、两校音乐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比较
昆明学院音乐专业在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上主要依托于音乐教育专业基础,培养的方向倾向于专业音乐教师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工作,目前下设两个培养方向,分别为音乐学、舞蹈学,音乐学以音乐教育为主,教学模块设置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实习模块。学院设置了部分通用选修课程,但大部分教学模块为必修课程。音乐专业学制为期四年,学生一共要修够195个学分,且通过毕业展演评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合格后才能授予学士学位。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政治、英语、计算机、以及体育、思想等公共课程。公共课程模块会在第一、第二学年内完成,学生应修学分38.5个;音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有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以及艺术概论、外国民族音乐等专业基础课,一般贯穿在四年完成,部分课程第二至第三学年完成,该模块学生应修学分为41个;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声乐、舞蹈、键盘三个部分,一般贯穿在第一学年到第四学年的完成,此必修环节的学分为32个;集中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展演,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毕业展演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该模块应修学分为37个。伦敦城市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相对宽泛些,培养的方向有专业音乐演员、专业音乐教师、作曲家,音乐管理人才等,下设的培养方向,分别为音乐表演、音乐研究、音乐学、音乐管理、音乐编排等。音乐专业学制通常为三年,培养方案设置较为独特,每一学年分为二个学期,每门课程的学分分数较大,会有15学分或30学分。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程主要有艺术概论、音乐的构成、音乐鉴赏与评论等;第二学期设置有个人职业规划、音乐专业课程、排演等。第一学年的学分至少要达到170个。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有音乐作品与分析、音乐表演等;第二学期学生可从专业拓展出的很多个小模块中选出几个模块学习,包括发声技巧、录音技术、教育原理等,第二学年的学分至少要达到140个。第三学年为实习实践学年,学生会被要求去企业或者周边学校进行实习,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机会,增加工作经验。实习的公司通常会向优秀学生提供赞助,以资助其完成学校剩余时间的学习。同时关于毕业评估的标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或实践项目。导师将根据教学模块的区别,使用不同的评估方式。但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并有独立的主题和观点以及逻辑性的思维。
二、专业培养方式比较
昆明学院音乐学院本科阶段学习年限为4年,在学生培养方向上,昆明学院在转型应用型高校后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专业培养主要面向高校及中小学音乐教师、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音乐人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声乐及舞蹈教学、企事业单位艺术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充分满足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阶段所学习的课程以通识课程为主,而后两年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主干课程有声乐、舞蹈、合唱与指挥、键盘、作品分析、艺术概论、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民族音乐。伦敦城市大学的音乐本科专业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和音乐表演等实践能力,以保障其毕业后能胜任在学校、剧团或企业单位的工作。该专业提供了专业发展方向的多样性选择,学生能够探索更加广阔的领域,并得以提高全面的实践技能。学生在经历三年的学习后,将能够获得与多个音乐相关的行业求职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第一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排演与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伦敦城市大学分学期课程设置情况第二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专业课程,课程逐渐趋向于“专”和“深”,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重点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学年的专业培养目标:除了音乐表演是必修的模块,学生将被监督完成论文、作曲、音乐表演任选至少一项的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中的课程。在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学生们会参加为期数周的工作实习,增强工作体验和现实经验。学校与杰出的专业机构、BBC电视台、歌剧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将获得更多实际经验,也可申请去国外学习,探索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整个本科学习中都贯穿了个人职业规划课程,可见该校对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的高度重视,通过规划引导学生正确定位,以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促进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三、比较小结
英国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较我国要少一年,年限更短。然而,英国高校本科阶段对音乐人才注重理论修养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化操作技能的培养。当然,英国发达的商业艺术文化,也给了学生更多参与校外专业实践的机会。从音乐人才就业的领域看,中英两个国家差别不大,但学生所处的培养环境以及培养模式不同,对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左右。
四、结论与建议
1、伦敦城市大学总体来说学制短,制度较灵活,课程比较偏重实际应用。也比较注重对学生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从第一学年开始就学习专业基础课,学生专业学习起步早,所修学分也基本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此外师生比例合理,能够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充分沟通;音乐专业还有一些相近或相似的专业可供学生兼修,比如声音与环境、音乐管理、录音技术等,通过专业组合多元化,让学生的专业能力横向得以扩展,能力更为复合。建议我国高校根据专业领域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公共课或者公共选修课,可以与专业课适度结合,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同时扩大专业组合,提供更宽的知识选择面。2、昆明学院按照中国标准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其基础课程科目设置较多,学分小且分散,课程设置模式与中国其它同类型院校较为类似。其公共课程分布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学生需要从第二学年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则要到第三学年才大量接触。课程划分过细和学分设置分散,并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建议适当压缩公共课程学分,将部分课程集中进行教学,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3、英国大学的音乐等艺术类教育既注重学生理论修养的培养,也注重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善于分析及实际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为其参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总体来看,应用型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应该要能满足学校、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或者表演能力。我国当前应用型高校音乐人才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技能还有些薄弱。学校应更多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可以提供培训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实践的目的性,并通过实践来快速提高应用技能,与工作接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
[3]张金泰.英国高等教育历史现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十多年前,笔者采访过当时已经在音乐教育理论方面小有成就的谢嘉幸,2013年在苏州菩提书院有幸再见谢嘉幸。十多年过去了,他看上去似乎没有变化,依然精神饱满、状态积极,一脸谦和的微笑。但在事业上可谓成就巨大,除继续教学外,他还肩负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中国音乐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数职。
成长履历
音乐之路异常艰辛曲折
1951年10月,谢嘉幸出生于武汉,父亲谢旭和母亲胡朗都是四十年代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声乐专业的毕业生。谢嘉幸从小听着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长大,七岁时即在首届“银城之春”音乐会上登台演奏钢琴曲《牧童短笛》,同很多音乐世家的孩子一样,音乐一直伴随在他的生命中。
十二岁时,谢嘉幸以钢琴专业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却因学院解决不了校舍问题,领取入学通知书后未能入学。第二年再考附中,因当时海峡两岸关系紧张,虽名列前茅,又被父亲的“历史问题”所影响而未能录取,他童年的音乐梦就这样破灭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谢嘉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同在农闲时的田间地头给老乡们演奏,这段蹉跎岁月一度就是七年。后因有音乐特长,他被调到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开始在小学,后来调到中学;开始在农村,后来在厦门师范学校任代课音乐教师。不管在哪里任教,他都尽心尽责,教学之外,他自学音乐理论作曲技法,为孩子们和学校创作了不少歌曲。
1977年恢复高考,对学习如饥似渴的谢嘉幸,虽考试成绩优秀,但由于其他原因仍然没有被录取。谢嘉幸并不气馁,就这样他每年拿高分,但每年因政审不合格而落榜,直到第四年,他的年龄已经超过高考要求,只得放弃高考。为了实现大学梦,他先到集美师专进修了一年,后又只身北上,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学习了两年。此时,没有本科学历的他,在夫人的支持下,决心直接考研,先在天津音乐学院试考了一次,专业成绩优秀,却因英语的底子薄未被录取。这次考试给了他信心,感慨这是人生最成功的一次失败,又自学了两年,1986年,终于考上了李西安老师的作曲研究生。从第一次拿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录取通知书,到真正走进音乐学院的大门,谢嘉幸花了整整二十五年。他常开玩笑说:“范进考了二十四年中举,我考了二十五年入研,范进疯了,我却没疯。”1988年,谢嘉幸拿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8年,时任学院研究部副主任的谢嘉幸,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已经四十七岁。
谢嘉幸一直很庆幸自己能成为李西安老师的学生。李西安是中国音乐理论的先行者,思路开阔,在音乐思想建设上富有远见和创意,也特别保护和提携年轻一代。李老师从最早对中国现代音乐青年作曲家和理论家的关爱与支持,九十年代率先成立华夏民乐室内乐团,到提出“走出大峡谷”、“构建传统与现代张力场”理论,积极倡导在高等音乐教育中重视对传统音乐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尽管已经毕业多年,李老师的思想一直影响着谢嘉幸在专业上的思考与发展。
谢嘉幸会走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道路,也是受李西安老师的指引。1988年,时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李老师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创新专业,其中就包括音乐教育专业。谢嘉幸承担了论证这一专业的任务,这当然与他当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经历有关。当时,谢嘉幸答应给李西安老师十天时间来起草专业的论证报告,精彩的报告和论证答辩,使谢嘉幸承担起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筹建工作。这项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干得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无怨无悔,也干得硕果累累。
因为有多年在基层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经历,谢嘉幸的研究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1999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本音乐教育专著《走进音乐》,结合专业院校作曲专业的音乐分析法与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法,通过图式的直观形式,深入浅出地将作曲专业知识术语直接用于普通学生音乐欣赏课的聆听训练中,首创“音乐鉴赏水平的整体训练与评估”方
法,先后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讲习班中,受到几千名音乐教师、音乐专业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同年,他在“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上《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将地区学校音乐教育融入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内容,突出各地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在我们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在全国音乐教育界引起广泛反响。
1999年到2000年间,谢嘉幸出访德国,与德国不来梅大学开展中德音乐教育比较课题,完成了作为国家教委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成果的《德国音乐教育概况》。回国后,谢嘉幸积极参与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会的各项活动,并当选为会长。2001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发表了论文《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他先后担任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学校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研究》负责人,北京教委“十五”重点课题《北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负责人。2003年,谢嘉幸应聘为国际音乐教育会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顾问,并作为该年会亚洲地区唯一的主题演讲嘉宾。之后的十二年,他每年都带着自己的学生携课题参加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举办的世界与地区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为年轻音乐学子开拓视野,促进和推动国际间音乐教育的交流和互动。
在很多人对音乐工作者的认识还停留在唯技术、唯虚荣、唯利益的世俗层面时,谢嘉幸提出“为人生而音乐”,将在音乐高等学府专业音乐学习的刻苦过程,激发为一种自觉用音乐表达人生的生命过程。
在教学领域,谢嘉幸多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在“十一五”期间就被评为国家级教材,他还是中国音乐学院唯一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音乐教育基础》负责人, 2013年,该课程再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除此之外,他的《音乐的鉴赏与批评》《音乐学分析》等多门课程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超星学术视频网录制播放。
谢嘉幸不仅是一位教学型人才,更是一位理论型人才。著名科学哲学家赵洪洲,在看了他的《反熵・生命意识・创造》一书的初稿后,写下这样的诗句:“中国哲学有八斗,南纪北谢占六斗(“南纪”指科学哲学家、上海社科院的纪树立 )。”后来,他又发表了《论知识权威》《论不可交换价值》等文章,在相关领域也引起不小反响。当然,谢嘉幸本人并没有自视甚高,他认为哲学仅是他的兴趣。1998年考入音乐美学专业,师从张前教授攻读音乐美学博士学位,并以优秀的质量完成博士论文《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是他理论建树的一个转折点,该著作2007年获中国音协“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学校成就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2005年,谢嘉幸被任命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这使他有机会将自己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理论课题落实为全校的学术性活动,不仅自己顺利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成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同时为提升学院整体学术地位和声望起到积极作用。
在任多年,谢嘉幸亲自策划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活动:
其一,主持研究所工作后,将本院及院外的著名教授李西安、樊祖荫、赵宋光、乔建中、沈洽等返聘回所里,请他们出选题,参与课题设立和研究,不仅调动和发挥了老一代音乐家的知识才学与科研经验,也丰富和延伸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二,提出并落实对学院专
业上成绩斐然的老音乐教育家、艺术家进行有计划的抢救性采访,完成“口述”系列,现已完成包括赵宋光、董维松、耿生廉、李凌、施万春等多位老专家的口述专辑出版。2011年,解放以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民歌教学的先行者耿生廉教授,没等到自己的口述样书印出来就去世了,如果不是采访及时,老教授一生的经历及贡献,也许就随着岁月而消失无踪了。为此,谢嘉幸表示一定要将口述项目做下去。
其三,2010 年,与著名作曲家瞿小松教授策划并组织了由学院研究生处、音乐研究所与作曲系共同主办的“音乐纵横三人谈”系列讲座,至今连续举办了几十期讲座,已经成为学院一门颇具特色和学术品格的研究生课程。讲座选题围绕“传统”这一永恒话题,从纵向到横向涉及广泛,应邀参与讲座的特邀嘉宾有美术家陈文骥教授,中国新音乐歌者龚琳娜及德籍丈夫老锣,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创团成员及联合艺术总监、华人实验艺术先驱荣念曾先生,中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戏剧导演李六乙先生,中国现当代新诗先行者、作家哑默先生,第七代电影导演佼佼者、澳大利亚总统奖得主程裕苏先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以及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叶小纲,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等等。谢嘉幸在具体组织落实各场讲座过程中,与近百位跨地区、跨文化、跨领域的艺术家联系交往展开对话和讨论,共同确立论坛话题和思考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表现出在开拓未来艺术和文化方面富有前瞻性的开阔视野。
其四,作为音研所所长,为提升学院学术地位,谢嘉幸协助学院成功申办了音乐学博士授权单位(2005),而后又成功申办了少数民族高等人才培养基地(2009)和博士后流动站(2013),这些成功直接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建制规格、招生规模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其五,中国音乐学院始终以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鉴于此,2009年学院创建了由北京市教委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同主办、学院承办的“北京传统音乐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奖。谢嘉幸亲自参与了北京传统音乐节的创办和每届的主题策划组织落实,他说:“北京传统音乐节的举办是与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的。传统是根,传统是河,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新一代音乐工作者的使命。中国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专门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而建的专业音乐院校,多年来在中国民族声乐、器乐与音乐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学术界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逐渐重视,自2009年起,每一届音乐节我们都突出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主题,如2011年的戏曲主题、2012年的‘大河颂’主题以及2013年的‘礼乐重建’主题,展现了从‘北京的北京’、‘中国的北京’以至‘世界的北京’的宏大画卷。音乐节邀请来自欧美、亚洲各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海内外音乐家与艺术团体、音乐家、艺术家参与学术活动与演出,共举办了数百场音乐演出、大师班讲座和学术研讨会,不仅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展现出人类文化历史传统的源远流长以及多元文化对人类未来的展望。传承,要求我们继承历史上无数前辈留给我们的音乐瑰宝;发展,要求我们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的流传之中加入我们的一己之力;弘扬,就是要我们通过努力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深入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至今,每年一届的北京传统音乐节已经不仅是一个专业音乐院校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而成为有全市百姓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北京市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
其六,2010年,谢嘉幸策划并参与组织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堪称音乐教育领域的“奥林匹克”大会,本届大会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一届,按照教育部副部长(时任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所言,该大会“无与伦比”,共有来自国内外四千多名正式代表、三千多名表演艺术家,共九千多人参加了历时一个星期的大会。会期共举办了七百多场研讨会、一百六十五个工作坊、一百零三场音乐会,赢得了来自世界六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誉,实现了中国跻身世界音乐教育行列的多年梦想。
其七,2012年9月,谢嘉幸组织团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在全国二十多所院校申报竞标中胜出。该课题内容之重大,可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表述中见出。该课题推进一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繁荣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其八,近两年,谢嘉幸就建立中国当代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任务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他从中华各民族传统音乐的普查、保护、研究、展示,中华各地区音乐文化的梳理、描述、整合、开发,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吸纳,推动北京音乐文化建设,建立中华民族音乐文展示范区,面向世界建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全球网络等方面,通过理论建设和实地深入走访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提出并落实在全国相关地区建立多个“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实践基地”。
妻子口述
淡名利严于己的工作狂
学院的科研、教学以及学术活动,几乎排满谢老师每年的时间表,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有限,好在谢夫人知书达理,而且两人当年是福建同一学校的师生恋,曾经同甘共苦,感情甚笃。
“嘉幸开朗、热情、乐观,为人本分老实,但遇事执着。从我认识他,他给我的印象就是特别勤奋好学。他的一家人尽管饱受磨难,但内心依然充满感恩与爱。
“嘉幸从小钢琴弹得很好,上山下乡后,他劳动之余写剧本,组织演出,十分活跃。经历的坎坷并没有影响嘉幸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因为父亲受迫害,他做音乐家的理想一直到1986年考上音院研究生才得以实现,谢老因此称赞这个最用功的儿子是‘兄弟姐妹中的长跑冠军’。他爱好广泛,对文学、物理都很有兴趣,所以和音乐界的‘鬼才’赵宋光老师特别谈得来。他的英语完全靠自学达到如今的水平,现在出国参加学术会议都可以用英语与外国同行交流。
“我和嘉幸是1978年在师范学校认识的,他是我的老师,可以说是师生恋。我毕业后在老家教小学,嘉幸调回厦门集美师专教书,我们82年结婚后,他就到北京学习。女儿85年出生,为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他在女儿三岁时把孩子接到北京带了三年,但因为上小学要北京户口,结果女儿只得回厦门上学。我们分居了十二年,我和女儿的户口一直都没解决,直到1994年,户口关系才通过厦门驻京办事处解决。
“他有种知识分子的清高,大部分时间都在忙工作。他在中音院所开的研究生课程已经讲了十多年,但每次上课仍提前备课,翻阅大量国内外最前沿的纸质资料和音响资料,力图让每次授课内容都有更新,因此学生特别爱上他的课,他也多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他全身心为学院工作而忙,但从不邀功请赏。有时我也会埋怨说:‘很多人只为自己的教学和专业忙,你一个学者又不是院领导,何必考虑那么多自己专业以外的事。’但在一起这么多年,我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很理解他。家里的事他基本顾不上,连女儿小时候的家长会都是我去参加。女儿特别像他,兴趣爱好广泛,小时候一直学钢琴,但因为文化课好,最后没有选择音乐专业。女儿考上清华大学生物系,后又就读美国生命科学专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拿全额奖学金,已经完全独立了。”
在谢夫人形容女儿很像爸爸的一刻,我似乎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骄傲,听得出话里有埋怨,但更多的是多年来相濡以沫的心心相印。
2012年教师节,谢嘉幸教授被中国音乐学院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强大的信息量和求知欲、表现欲使得他们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实践性的课程与活动没有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导致参与实践教学的老师受到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三)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舞台锻炼的机会,学校没有为他们积极建立、提供相对较为稳定、集中的实践场所,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始终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所以,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对艺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一支有热情、有经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他们建立起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多方拓展、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们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
二、高校艺术实践教学研究与实施方案
近年来,高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而艺术类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表演及创编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教学实践课程比重,积极提高实践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一)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对一些难度较大,但实用性不太强的理论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课时缩减,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教学模块的建设。如舞蹈、管乐、民乐排练实践模块;建立系合唱队、学生剧团、演出管理机构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这些实践类模块的建设,应该在教学中形成常态保持下来。
(二)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为师生搭建技能锻炼和舞台实践的平台,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部队等多家单位建立关系,既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提供给学生展现自身才能的机遇,同时也对音乐学专业人材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安排教师参与艺术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让教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如以课题带动教学、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以及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都应是教师所必须接受和学习的。
(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把关和质量评价
毕业生主要教学任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在毕业实习中结合个人的选题有针对性地实习,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素材和资料,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
(五)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将实践教学作为常态来抓,完善管理制度。作为课程种类,要有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对实践课程老师严格管理,使其明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不能让艺术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学生而言,更要使其明白实践对于其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并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
三、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质量评价模式探索
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改革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更新与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的改革,必定带来质量评价模式重新制定。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评价学业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作业、应试;而是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能力展现。比如专业水准的演出、毕业音乐会、创编作品汇演、参与社会性的演出活动以及相关论文及项目的发表及结题。在艺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音乐专业应在逐步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推广,多角度探索艺术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并同时形成一整套的质量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