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搞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
为以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狠抓电化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薄弱领域。
1 大力推广电化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我作为一名电化教学教研员,在长期深入全县电教课堂听课、电教论文指导评选过程中。深深感到打破教学方式单调,学习方式简单的传统手段为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重要性。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既能直观地展现具体知识现象,又能生动地演绎抽象的原理,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程度,使学生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能加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教育改革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2 实验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部分校领导和教师片面认为实验室、教学仪器、实验制度只是应付上级检查,领导不重视,教师怕麻烦,导致仪器闲置,实验室成了展览室。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探究、科学严谨的态度。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通过“动手做”“做中学”“学中做”“手脑并用”,贯彻推动新课标进程。因此要积极筹措经费,弥补当前仪器设备数量不足、配备不合理的现状,提高实验教师素质,增强其使用效率。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二、教育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1 很多孩子出门坐车,吃不了苦,辛苦的事不愿做甚至不会做,经济上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最后落得生活中不会自理、社会中不能自立、就业遭淘汰。
2 我们的孩子很多不会感恩,只知索取不会报恩。感恩,是阳光,是雨露,是头顶永远晶莹闪烁的星辰。我们要做好表率。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利用各种节日,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让他懂得要回报父母、老师,以至祖国、全人类。心中有国家天下的博大思想。要让其真正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 纨绔子弟屡见不鲜,说话做事占上风,一副“地头蛇”的霸主形象。这是教育缺憾的报应,是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严峻问题。可悲的家长却不以为然,甚至纵容唯我独尊的“小皇帝”或唯我娇贵的“小公主”。这样的接班人怎能挑起建设神州华夏的大梁,怎能做像主席、总理似的父母官,民族希望何在?国民们将如何?(可怜至极)。我国目前教育只以考大学为核心,忽略对人的基本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亟待更新。
三、素质教育之我见
俗话说:百年树人。作为重大社会工程的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有序衔接。为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但难免有欠缺之处,学生作业量过大,带来重重灾难。
1 作业摧残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教师每天布置繁重的学习任务。周末家长还不甘心,给报特长班。生龙活虎本应在原始山林施展本性,结果被迫囚禁到铁笼子。当然并不是说让我们的孩子像老虎一样荼毒生灵,只是希望还他们一份玩的天性而已。
2 可怕的心灵之窗:据最新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大学生高达76%,这跟作业有直接关系。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调查,目前中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接近百分之六十,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居世界之首。有关专家呼吁,为了孩子的将来,关注青少年近视眼。救救孩子的眼睛。
【关键词】素质教育;整合;农村;初级中学
目前,在很多农村学校,采用平均分来考核教师,考核一个班集体。这种方式下的教学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也体现了某些学生学习的优越性。但这种做法会忽略了许多学生的闪光之处,往往会错失很多挖掘学生潜能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学习评价机制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新课标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新的课程标准、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学习评价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策略
目前在云南省中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以下是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改革建议:1.以少数学生为主的评价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评价传统评价往往侧重对部分“优生”的评价,忽视对“差生”的评价,这有违教育的公平和平等原则,但事实上“差生”对教师的教学同样具有发言权。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和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作者认为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对教学与课程的要求如此,对评价的要求更应如此。2.单一评价目标转变为多维评价目标传统教学评价侧重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程度的评价,往往忽视对学生素质、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这会造成“高分低能”或“多分少德”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背离的。作者认为应于学习既要重视认知,同时也要重视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与提高,它是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3.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模式传统的教学评价实施主体单一,整个评价几乎只由老师完成,这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误解与偏差,另外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在评价中也难免造成疏漏。而新课标重视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作者认为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模式更能与新课标要求相吻合,更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4.以独立学习能力为主的评价转变为既重独立学习能力也重合作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上,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任务,感受成功。5.以结果评价转变为既重过程也重结果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只注重对学习结果即学习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也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总之,初中英语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调在英语学习中学会互助交流与合作,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参与和体验,强调信息的交流与情感的激发。由此可见,农村初级英语学习的评价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下功夫,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来改变当前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现状。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策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师观中教师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被称为“ChalkandTalk”,俨然一个“传教士”。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互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因此,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和谐的。在这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得到提高。在初级英语教学中就更应该大力倡导与体现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教材每单元中的PAIRWORK.GOFORITJUSTFORFUN等内容都是最好的互动体现,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教学互动的素材。郭元祥教授提出了“不独教而无友”的观点。他侧重指教师间教学上的合作,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了师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甚至是与社会的合作。1.教师间的合作教师间的合作,不仅是指英语学科,而且要特别注意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整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教师间的合作方式可以体现在由教研组开展好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优质课评比和观摩课等活动。2.教师、家长及社会形成“三位一体”模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只靠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是不行的,必须两者紧密结合,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校每一学期开学和每一学年结束的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好整合。在我国,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教学法和前人的经验,积极探索创造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结构•情景•交际法”、“张思中教学法”等。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无论采用那种方法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真实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逐步缩小与大城市之间的英语教学差距。3.师生间的合作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合作,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师生间的合作。师生合作中我们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里以初中英语教科书world’spopulation的教学为例,组织以“人口问题”为主题来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词汇2)初步了解有关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3)提供口语练习的机会,锻炼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4)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教学思路2)讲解新单词补充背景知识2)设计讨论问题3)划分小组布置讨论任务4)代表发言5)展开辩论6)总结点评和课文讲解。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农村初级中学英语学生学习策略
农村中学生英语基础差,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口语表达能力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会学习。1.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英语教师要不断进取、学习《新课标》和借鉴先进的外语教育理论,大胆创新,创设适合农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配合所学内容,在玩中学或者在学中用。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知识和观念,站在教育战线前列为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2.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农村中学生英语基础差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会写、会记、但不会说,甚至在人前连读都不敢,毕业后就不知道英语为何物。要改变这些现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开口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鼓励学生大胆说,不要害怕错误,克服害羞心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在各班设立英语兴趣小组,利用星期或假期带领学生出去与外校的学生交流,在校内开设英语兴趣班或组织口语演讲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实物、多媒体课件、简笔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和运用语言描绘情景,运用动作演示情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利用词典网络和其它媒体,培养自学能力。
总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道远,为切实提高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学校、家长乃至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从抓教师自身队伍建设出发,切实有效地改革农村英语教学体制,尽快改变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段亚芳.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8(7).
[3]杨天润.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2):88.
[4]彭良毅.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11(40):122-123.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整体来观不甚理想。由于过分受网络和社会不良习气的熏染,很多学生存在忽视人文社科知识,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整体来观不甚理想。由于过分受网络和社会不良习气的熏染,很多学生存在忽视人文社科知识,
(二)人文课程科目被“边缘化”“鸡肋化”
人文素质课程在各高职院校被定为选修课,再加之,本身高职院校的学制有比本科短1-2年,这无形中又会造素质教育课被其他专业课时间来挤占,从而造成课时不足。学校不重视,学生也认为非“主课”,可上可不上,可学可不学,于是就成了“鸡肋”,加速了该课程的“边缘化”。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缺少职业特点
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做法,按照他们的思路来安排人文教育课,这样,不仅人文课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还有人文教育在内容方面不符合高职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起点,学生不喜爱,得不到肯定效果。尤其是一些学校做不到就学生的实际专业以及将来所做的工作展开相对应的人文教育,造成执业医师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四)高职院校人文师资匮乏,教学水平受限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课轻视,从而导致人文教师流失比较严重,优秀的人文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另外,因为人文气氛的环境长期缺乏,有些教师就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没有了钻研业务的精神,导致业务能力不断下降,再加之编制问题的影响,很多人文教师往往兼多门课,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力不从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学生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由于人文素质课被“边缘化”,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一课程存在轻视和草率应付的现象。他们普遍认为专业科学好了就够了,这些选修课学不学对自己就业和将来发展关系不大,因此就出现了在这门课学习过程中走过场、应付考试的心理,也不会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其中,只是单纯为了学分达到即可。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人文素质课成了“摆设”。
(六)考核制度的缺陷
在对人文素质课的考核上,我们通常采用的是论文为考题或者开卷考试的方法,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都能通过还采取了有意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忽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为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
(一)加大人文课教改力度,加强人文素质渗透功能
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已形成共识。但如何改?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所突破。要注意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要突破“技术至上论”的误区,人文素质教育一定要同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对目前高职院校细且窄的专业开设一定要进行合并或者压缩,使专业口径得以拓宽。伴随专业的拓展和延伸,综合性、交叉性的课程将大幅度增加,于是自然地就增加了这些课程的人文教育内涵,成为加强高职生人文教育的主要力量及载体。另外,我们还应通过专业实践课开展好职业人文教育,通过课堂实践、实训教学、“工学交替”等活动探索出人文素质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举措。由于人文素质课程具有跨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特点,因此,对于课程设置往往难以措手且比较分散。因此,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充分发挥人文素质课的功能。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盈现阶段的人文课,突出文理渗透、工管结合的特点,满足学生对人文的需求;另一方面,设置人文素质课,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最大程度适合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同时还要在专业技术课程基础上,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不但要保证正常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还要依据实际情况设置人文社科的基础学科,使选修课跟必修课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我们在改革的同时,一定要发挥好人文素质的渗透功能,要利用好“两课”教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三观”“三主义”教育。另外,还应开设文学、艺术、历史发展史等方面人文课程。人文课程占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比重要达到15%以上。只有做到课程的合理设置和保证课时,才能使人文素质课走出“边缘”,进入到课程设置的核心地位,人文教育才会名至实归[1]。
(二)充分利用好专业技术课,并将人文素质教育告诉融合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单纯只是在这个科目中发挥好人文教育的功能,作为高职生,毕竟还是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课程就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因子和条件。所以我们专业技术课的老师不应当仅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还应肩负着传播人文教育的使命。专业课老师应渗透对所讲课程领域技术发展历史的追溯、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以及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等这些人文因素;另外,专业技术课老师要善于提炼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凝聚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人的求真精神、人的勇敢甚至是献身精神,人的审美追求等等这些人文素质中优良品质的传播和教化。
(三)以教师自身改革为依托,培养建设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单纯是对课堂和具体科目进行改革,最关键的是要对教师这个主体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文教师队伍。对于教师自身的改革,都改些什么?1.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起科学、人文教育兼容并蓄的素质教育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彻底改变头脑中“重职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观念,要积极顺应时展潮流,摒弃狭隘传统的旧理念,从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战略出发,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知,并把它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文理工交融、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现代教育观,并以此促使自己自觉提高人文素质,指导自己的专业教学。2.其次,高职教师要争取各种方式来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学习和相关知识储备。(1)自主学习。作为教师,完全有能力和有必要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掌握必要的美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参加人文社科实践活动,陶冶情感,增强人文气质和修养。(2)校内培训。要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本着长短期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专门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培训学习。(3)校外进修。可以在院校支持下,在条件允可下,到校外进修学习人文社会学科,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当中的不足和亟须改进的地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修炼。我们人文教师自身改革的目的就是在提高本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砥砺并提高个人人文修养和情怀,使知识更新,使自己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得到净化,人格日臻完善,进而以自己的良好师德、高尚人格去感化、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四)要充分利用好多种载体和方法,搞好人文课课堂教学改革
1.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与学中的真正“主角”,所以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就需要老师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机动灵活的采用情境性教学,并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即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相关资料和信息;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或片面认识。学生有了“自”,自然就会“动”起来,他们的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就会显示出不可遏制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就会更加热爱学习、专注学习,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2.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一个“新”字。我们所说的“新”就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离开了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中。创造力来自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多培养他们的求异思想和逆向思维。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自己相左的意见和见解,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不要怕学生“异想天开”“无中生有”,相反地,要多鼓励,即便是非常幼稚或者微不足道也没关系,我们的目的是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2]。
三结语
人文素质选修课是促进学生个体良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和适应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体系,我们要通过对该课程一系列的改革,再教育教学中以求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梅,马斌.高职人文课程与校同文化建设对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2):70-72.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环节;大学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没有了升学压力却面临着就业压力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①。21世界是信息时代,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而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职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大学教师则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要在教学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在备课、教学、实践与实习等环节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授课水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备课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备课工作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除了要体现教学大纲提出的课程要求外,还应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次授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明确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做到注重教材而不唯教材。
1.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备教材”与“备学生”统一的教学理念。高校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多能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很好地把握课程设置的主旨、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在分析教材的同时做到分析学生,做到将“备教材”与“备学生”融为一体②。
2.善于分析教材,将其中储存的知识与信息转化成可向学生传输的教学信息。现在的大学教材已经相当规范,对该学科知识结构与体系编排得很完整,知识翔实、信息丰富,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术语、概念性知识以及基本定理(定律、规则等)分量太多,这些内容使得材料内容显得隐晦,且知识的外延性很强,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认真分析教材,把这些被储存的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系统地梳理出来,深挖潜在的知识、技术、素质的广度和深度,处理知识的“内”与“外”的关系。
3.善于处理信息,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如何将教材里静态的信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成果最关键的过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几个概念、几条定理,还应该包括对事物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即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事物形成条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总结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授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推理教学。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运用的教学媒体丰富多彩,图标、图像、幻灯、PPT、Flash、网络等,生动活波,直观亲切地表现概念的内涵、事理的机制等,强化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达到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
4.敏锐把握与引入新生事物,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躺在旧有的知识和书本上,而应该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扩大学生的眼界,积极汲取生活素材,善于把握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并将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增进对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的科学认识。教师在对待网络上涌现的各种新生事物时,应该敏锐地认识到它们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意义,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将书本知识活学、会用,既能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其创新意识,还能使学生在应对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时,多一个敏锐的会思考问题的头脑。
二、教学环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备受诟病,其典型描述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老师在照本宣科,而学生则很难在长时间的被动灌输中保持精力集中。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在评判回答内容时大方地给予表扬或部分表扬,对于增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而在一些开放性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践性的议题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意见,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和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述,善于捕捉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情景教学,将课堂知识信息灵活地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学以致用”一直是教育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刻板的授课总是习惯于“本本主义”,几乎与鲜活的现实世界脱节。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向生活知识拓展,认识与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也正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特别是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请进课堂,让学生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假设身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找到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大家一起评价这些办法的有效性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去尝试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优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3.作业练习,古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做练习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却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个教学章节内容完成后,适当布置一些练习作业,使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过程中掌握章节教学内容,从而系统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当前大学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仅把布置作业当成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既没有认真选定习题,也没有认真批改、讲评,这显然是对作业练习的不重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备课时就根据章节内容,选择或者拟定一些习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来完成其中一部分习题,教师则应该认真批阅,并及时讲评,对一些独特见解或亮点予以表扬和鼓励,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查找资料的过程,增进学生的专业钻研的兴趣。
三、实践与实习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课程内容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
1.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利于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视角看待、思考社会和社会问题,有力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利于学生专业成长的。
2.室内计算机模拟实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去企事业单位上岗实习,但大学却可以利用现达的科技和网络信息,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习软件来进行模拟实习。一般而言,这些实习软件,都是模拟现实实际工作的作业环境、流程来设计和处理的,只要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能熟悉和熟练掌握各工作环节与步骤,同样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3.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对于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也能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特别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大有益处。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去企事业单位上岗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听取报告、组织参观、岗位业务实习等方式,并做好实习周记、业务专题报告和实习报告。实习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和单位组织管理情况,掌握和分析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典型业务的处理技巧,了解技术创新以及了解业务处理中的风险防范与措施。通过毕业实习,还应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培养热爱专业、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想。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学习深化、提高和全面总结的综合训练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设计、调研等实践过程)、撰写论文、答辩五个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注释:
①朱良辉.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管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初探[J].经济师,2008(6):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