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1篇

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的基本特征,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意义重大。七-九年级(人教版)教材所涉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知识面广,活动范围大。受地域的影响,各地教育资源不一,师生素质有高有低,要想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需结合地方实际灵活运用教材。

首先,应学会取舍。针对地方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弹性空间,选择性地开展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教材提供的活动有如下几种:一、借助图书和互联网搜索,整理有关“月球奥秘知多少”的资料,召开专题汇报会。二、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三、搜集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班上开一个交流会。四、组织一次月球知识擂台赛。五、进行“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的写作练习。以上活动在城市学校均可顺利开展,但在农村学校全部实施却有难度。农村学生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图书馆没有配备起来,就算有也是存书极少;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生,没有机会上互联网;还有部分留守生,家里根本没有电脑。而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更不可能。所以根据农村实际,可以观察月亮一月内的盈亏,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举办交流会,可以选择“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的写作练习等。又如七年级下册“戏曲大舞台”,教材提供的活动有观看戏曲表演,欣赏剧团演出,访问当地专业人士和戏曲爱好者,了解戏曲文化知识,等等。剧团演出及专业人士大都在县市才有,农村孩子没条件可利用。因此应对众多的活动有所取舍,可以组织学生统一观看戏曲知识介绍,欣赏地方戏的精彩唱段,试着写一段观后感等。

其次,应突出重点。要将六册教材的36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部开展好,绝非一日之功,且地区和学校实际条件不允许。从每册教材中选择重点内容开展,而在每次活动训练中也可根据不同的主题有所侧重。七年级上册笔者重点开展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我爱我家”三项活动。第一次体验成长类的活动“这就是我”,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刚步入初中,相互不了解,好奇心强,参与活动的热情高,开学第一课学生做了自我介绍,接下来用两周的时间,准备图片、音像资料、作品展示,穿插在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又举办了自荐会、班干部竞选会、个人秀等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活动主要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分组搜集资料。一组搜集不规范用语;二组调查自己和同学习作中的错别字;三组采访记录大众化语言;四组搜集有代表性的人名、对联、店名、广告语、标语。第二步:筛选、整理资料。比如按“错字举隅”整理不规范的用语,错别字;按“新词荟萃”筛选出流行用语,新鲜词汇;按“妙语集锦”将精彩的广告语,标语归类。第三步:汇编成册,展出作品。各组将整理归类后的资料编成各种小册子,集中在教室展览。第四步:围绕本次活动拟写作文,畅谈感受。在“我爱我家”综合性学习中,教材提供了三个大方面“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的活动,笔者选择了第三个方面“妈妈的唠叨”,并以此确立了“ ,我想对您说”的活动主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或做情景表演,或做游戏,或寄写书信。

再者,应有所创新。纵观36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每个活动内面都设计了若干小活动,有的可以根据地方资源任选其一,有的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稍作删减,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二次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八年级上册“说不尽的桥”,针对学生亲眼见过的各种类型的桥不多,听过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很少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了一点内容,不仅达到了训练目标,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活动如下:一、触摸家乡的小桥,让学生走走家乡的小桥。二、向当地老人了解小桥的由来,修建情况。三、整理有关该桥的故事。四、重新设计小桥的模样,并在全班展览。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内容有三个方面,十几个小方面。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最难忘的小说故事,畅谈最喜欢的小说人物,重新设计人物命运,评选“故事大王”,“想象高手”,“最佳作品”等。再如八年级下册的“到民间采风去”结合学校每年的“学生礼仪月”、“安全文明进校园”、 “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走上辩论台”组织辩论赛;“科海泛舟”进行知识竞赛;“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进行探究成果展览;“莲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前往地方荷池赏莲;“献给母亲的歌”中让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梳一次头、拍一张照;“古诗苑漫步”中举行古诗文背诵默写比赛;“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开一台毕业晚会等。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教材的弹性空间,时刻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才能让综合性学习发挥它应有的功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2篇

弯路。

于是,我在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以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为诗歌学习的起点,分阶段、有侧重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所有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到六课诗歌都已全部学习完毕,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在诗歌朗读、把握情感和揣摩词语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以学习第六首诗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着重从句中节奏和节次间停顿的把握这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朗读的效果。

生1: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生2:他读音准确,节次间的停顿也恰当,但句中的节奏体现得不够好。

如:“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他读成了“定然在/天街/闲游”。

师:你听得真仔细,纠正得也准确。你能在他的基础上,不仅读出节奏,而且读出点诗味吗?

生2:我试试吧!(生读)

师:(鼓掌)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读得轻柔、舒缓一些。

师:我们明白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是与诗歌内容相关联的。比如,读《理想》这首诗,语调整体就比较高昂,语气也要更坚定有力,才能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赞美。谁能根据这个规律,以学过的诗歌为例,谈谈语气语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所以朗读时语气就较轻松,语调也较柔和。

生4: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他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所以语气语调都更高昂、铿锵。

生5:张峰的《化石吟》抒发了对化石的赞美,也写出了化石的神奇,问句要读出惊讶,一些语句要读出由衷的赞叹。

师:对,内容决定了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诗歌读出诗味,才能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6:对天上的街市的喜爱和向往。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美丽”这个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想象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见他心中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句中的“定能够”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师:所以你在读“定能够”时加重了语气,是吗?

生7:是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教材优化;教材整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的同时,努力追求对文本的超越、升华、创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

一、教材编排的优化整合

新人教版语文教材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根据新课标精神,编者在原来2000年“试用修订本”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改进提高,补充了一大批新篇目,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并在整个教材体系方面,体现出新的理念和思路。据我所知,编者几易其稿,精心选编课文,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编入的诗歌是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又富诗情画意。在展示美好大自然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符合该单元教学主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对四首诗的教学顺序做一调整。我把教学课时确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观沧海》和《钱塘湖春行》,第二课时教学《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何要做此调整?因为我发现了《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的另一个共同点――乡愁!这两首诗歌的确都是情景交融,热赞自然,但同时都是借自然美景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于是我大胆地在单元主题的大环境下确定了一堂课的小主题――乡愁,探讨古人是怎样运用诗歌精美的语言,抓住特定景物来煽起那一缕情丝,抒写思乡之情的。整堂课其实就是围绕这个大问题展开,但是学生收获颇丰:他们知道了原来感情是可以这样寄托在景物上的。

二、教学过程的优化整合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作为教学的专用书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当教材在学生眼里已失去新意时,教师该怎么处理呢?七年级上册选编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这篇文章毫无疑问是难得的美文,但是学生在小学里已经熟识。此时,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把学生的“有知”当做“无知”来教,那么这就是教育的高消耗。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确定本堂课的中心任务是“温故知新”,要求学生带着“温故知新”的态度来学习本课,从而使学生一下就从“老师要‘炒冷饭’了”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课堂上“学过啦!”这样的声音也没有了。

然后,我就顺水推舟,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要重温的第一项内容是“朗读课文,熟悉已学内容”。设置两个思考题: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除了写景之外,作者还有没有写到其他内容?通过温故,学生获得的新知是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加入人物的活动,能够使描写更加鲜活。

温故之二――梳理行文结构。通过这一层面的温习,学生获得的新知是散文不管如何形散,都应该是结构清晰的。

温故之三――品读开头和结尾。设置这样两个小问题:(1)从开头来看,作者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盼春的?(2)作者对春的感情在结尾有没有升华?通过这样的温故,学生获得的新知是散文有“神”,结尾的点睛之笔照亮了《春》的华彩。

温故之四――如何“绘春”。出示问题:作者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请你仿照该图中作者写景的方法描绘夏季的某一景物。通过这样的温习,学生获得的新知是名家的写作方法可以为我所用。

20世纪60年代,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其主旨是“高效能、低消耗,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如果教师能深入剖析教材,透辟把握教材特点,找准学法指导的渗透点、训练点和切入点,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那么这样的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教材为范,知识目标的优化整合

我认为,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好教师所给予的“水”和自己所探寻的“水”,把这些“水”变为流动的水,灵动的水,有生命的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师所要思考、探索、研究、追求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00-01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回归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回归生活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一开始,学生对此活动反映冷淡,老师再三邀请也无人响应。老师说:“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那我就点名请同学发言吧。”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昨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在语文课、英语课上已经自我介绍过了。”又有学生附和到:“历史老师也在课上让我们自我

介绍过。”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声,个别大胆的学生还说:“我们班里有好多同学是同一个小学毕业的,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此时的老师虽然表情很尴尬,可她还是“快刀斩乱麻”、迅速打断了学生的话语,按照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接着往下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又设置了讨论等教学环节,但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举手言,而且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也不作评价。

作为初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节课,出现冷场当然不是老师的希望。可为什么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遭遇“滑铁卢”?追根溯源,是因为她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境遇、学科安排、情感发展、人生体验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出于教师的“一相情愿”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钩,面对与教学预案“不同的声音”采用“压制”策略,回避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就无法达成。

该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蹲下身来”以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要“蹲下身来”看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真实地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的需求,尊重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回避他们的喜悦与烦恼。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贯通,从而使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使学生的头脑成为“一个须被点燃的火把”。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

第一次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时,我所设计的有关情绪体验的活动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学效果平平,好像还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及时进行探讨。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身体和情绪;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虽然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但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蔽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情绪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此,我立即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细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情,更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关注,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关注他们关注的事情;开发生活资源,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并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能赋予学生已有经验。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反映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引导学生的生活

有学者指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三个转化……第三个转化是把蕴涵在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的观念、信念和行为准则。”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导之以行,服务于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一面镜子。

所以,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情感热爱生活”。同时,不仅要引导初中学生过有意义的个人生活,而且要引导他们过积极的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关心他人,心系民族、祖国和人类的命运,促进个体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融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知识和能力,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价值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主导作用决定“生态位”的调控权

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班级建立课堂“生态位”,让不同学习状态和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找到自己角色的归属感。根据合理分配原则,通常一个班级分为4大组,每大组再分为2至3个小组。每小组3至4人,成员的语文成绩按优、良、中、暂差组合,便于互帮互学与“生态位”合作探究活动。全班在推荐与选举的基础上,产生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负责传达本学科老师下达的任务,发放语文教学资料,沟通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教学意见和信息。小组长由每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每人都享有公平的锻炼机会,行使小组内的组织管理职能。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生态位”的调控权。根据需要,或安排由“生态位”个体自学,或宣布“生态位”小组合作探究,或决定“生态位”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全班的讨论交流。教师教学调控的目标,一方面发挥其生态位的正面效应,让不同孩子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平等民主,人人演练,以求天天向上;也可根据差异,分层要求,因材施教,突显同舟共济的文化意识,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上升。另一方面,尽量遏制其分化效应,采用发展性评价机制,让学生的语文成绩自己与自己比,将自己的“今天”与自己的“昨天”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就得高分,大进步就是大加分,保持原位得小分,退步则无分。这样调控让优等生更优,中差生也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希望,语文“生态位”的递进变化,使成功不断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招手。

二、“生态位”课堂教学活动调控策略示例

1.习惯养成策略的调控。教者提前一天将“语文预习卡《往事依依》”交课代表,让课代表布置全班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课前课代表与小组长检查全班预习内容,并将预习情况汇总到老师讲台上。预习卡页眉是课题《往事依依》,作者于漪,体裁是回忆性散文。预习卡的主要栏目是学习目标、阅读积累、涵泳品味、质疑问难和心得收获。教者浏览“预习汇总”,还有预习不到位的个别情况,强调语文即生活,每日语文预习,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关注“质疑问难”栏目,根据学生疑难问题,适当调整课堂学习目标。小组自查阅读积累:①易读错写错的字,见课本附录三;②常用词语,着眼于理解与运用:徜徉、浩淼、逃窜、绚丽、眼花缭乱、雕镂、心旷神怡、油然而生、依稀、寂寞、凝注、鸦雀无声、镌刻、谆谆、铭刻。③歌咏风物诗句,按春夏秋冬排列:宋·朱熹《春日》“万紫千红总是春”,唐·韩《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唐·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宋·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唐·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宋·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绚丽色彩诗句:唐·韩愈《晚春》“百般红紫斗芳菲”,宋·苏轼《冬景》“最是橙黄橘绿时”,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预习做卡片,积累整理,小组内个体互查,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语文学习极为重要,教者应经常督促检查并适时调控。

2.诵读涵泳策略的调控。诵读涵泳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表现为“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标准》还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者一方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点拨调控,引导“生态位”的学生口到心到,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描述想象,畅发感兴。①标题有何作用?明确:“依依”指萦绕心中,十分留恋。题目“往事依依”如纽带贯穿全文,旨在有感而发,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②第1自然段,“模糊”和“历历在目”是一组反义词,用在这里是否自相矛盾??明确:以“模糊”和“搜肠刮肚而不可得”来反衬,突出“几件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③诵读第2自然段,涵泳看山水画“甚得其乐”、观水浒图“身历其境”,明白“百看不厌”是“入迷”,“徜徉于山水之间”为“入神”,表明作者热爱大自然;借助焦山风景解读梁山泊背景,是联想想象,移境怡情,重读体会是反衬儿时形象鲜明。④诵读第5自然段,品味: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有何异同,立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明确:相同是读的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都采用诵读,都读得沁人心脾,使大家深受感染;不同是内容一古一今,一个情溢于胸,头与肩膀左右摇摆;另一个情满双眸,深深的感动凝注其中。国文老师教古文,侧重说明培养了作者课外阅读的兴趣,年轻老师教白话文,侧重说明增添了作者对文学的兴趣。⑤涵泳第6自然段,畅发: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感兴:?谆谆教导,落脚点在“做人”。 作者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终成全国著名语文特级老师。学生时代,学习离不开书。读书丰富精神生活,开阔眼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我们立志做有作为的少年,必须自觉、主动、认认真真地多读书,读好书。

3.元认知监控策略的调控。在生态课堂的教学(自查、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等)中,个体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反馈、检查与反思,能否有效地指向语文智能结构和内化为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者从元认知策略方面加以动态调控。如“积累”自查提示语:①常用词语,“我”能结合语境理解和另外造句应用吗?②歌咏风物的“千家诗”,“我”能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吗?③五彩纷呈的诗句不是完整引用,而是排成四字五字句,“我”领会其中的用意吗?又如诵读策略:①“极普通的画”,为什么“竟百看不厌”?②作者成年后“重读《水浒传》”,为什么“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不如那时鲜明?”③“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是否应该改为“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生活的美丽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④第5自然段写一个国文老师诵读诗歌不行吗,干吗要重复写两个国文老师?再如小组合作探究监控策略:①“我”在生态小组里有几次有质量的讨论发言?②“我”今天的表现比昨天究竟有多少进步?③“我”准备在班上向老师质疑什么问题?④“我”在念了课文后有什么体验和独特感受?

生态化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努力建构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生态位”的课堂调控,就是优化教学生态环境,注重生活化、多样化、民主化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