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教;传统服饰;文化;图案

服饰排在“衣食住行”的第一位,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就意识到以衣蔽体是人类文明区别于动物的鲜明标志,它承载了不同民族、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图案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和历史的镜子,千姿百态,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服饰图案文化。服饰图案研究与文化研究相辅相成,二者相互渗透,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于我国传统服饰图案的演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宗教体系按照起源可分为外源性宗教和内源性宗教,这其中道教可谓是最为正宗的华夏文明的载体。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农耕文明的发达,促使周围各族文化向其汇聚,经过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首先形成了道教的原型——儒道的文化模式。以汉朝为代表的众位皇家统治者们把其奉为正统文化,以至于后来传入我国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通过对道教的追根溯源,发现道教是所有中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以下将从道教的吉祥图案和道教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道教与传统服饰的关系

阴阳、八卦可谓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灵魂标志,它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凝炼,代表了我国先民对于世界万物的生成的领悟,同时在道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和结合了许多民间智慧和其他的精华,因此是我国宗教集大成者。大多数人认为道教是神秘的,有些人甚至认为道教有着超自然的能力,这都是现代人对于道教的误解。而在传统服饰领域,道教与服饰图案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图案演变史就是道教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以道教最为盛行的汉代为例,上到皇家内院下到平民百姓,阴阳五行和仙道思想风靡一时,皇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求长生不老之术。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道教最具象征意义的主体部分。出土的汉代文物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是凤纹,龙凤是中国的图腾,这一时期的凤纹中头、颈、背、胸、爪分别代表了五行,意义深刻,是汉代祖先寓图喻义的代表性图案,被广泛的认可,成为人们寄托信仰和希望的工具。

二 道教吉祥图案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龙凤纹样是五千年华夏文明里形成的中华审美模式下的必然产物,它是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的中和智慧的产物,其基础同样是儒道所建立的阴阳五行和中庸之道,集多种智慧于一身经多年锤炼形成,为此,我们认定促使龙凤纹样形成的正是积淀了华夏文化的道教观念。龙凤,本是不存在的事物,而道家思想正是这种利用“中和”思想将看似矛盾或者对立的因素相互融合渗透,使之形成新的事物,于是融合了“鹿角、驼头、蛇躯、鹰爪”既能腾云又能入水的龙的图案诞生了,它并不是一个神灵鬼怪,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生机勃勃的新形象。

《尔雅·翼》中将龙的形象表述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屡、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看似平常的动物,组合在一起却具有了王者之气,成为了历代帝王的专有标志,在皇帝及其家族的服饰、日常用品中多次出现。早在新时期时代,龙的图样就作为氏族图腾,成为保佑早期氏族部落的神灵标志。纵观服饰纹样演变的历史,龙纹形象一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离开过历史进程,经过发展变化,广泛应用于建筑、染织、日用品等领域。在服饰纹样中,龙纹充分体现了其气势磅破的精神内涵,与云纹和其他兽纹配合在一起运用,体现了皇帝及其家族的专属特权。而如今,龙纹飞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吉祥图案,在国际上也更加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凤纹的产生和发展与龙纹相似的,不同的是,凤纹在早期作为氏族图腾出现的时候并不是许多动物的组合体,而是某一鸟类的实物摹本。汉代瓦当上著名的四神纹,又称四灵纹,包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朱雀即凤纹。据史料记载,“凤具五行,……风头上青,故曰载仁也,……风颈白,故曰绥义也……凤背为赤,曰负礼也,……凤胸黑,故曰白智也,……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充分说明了凤纹也与龙纹一样,其形象也是道教五行思想的反映。在唐末宋初,关于凤纹的说法:“鸡头、蛇颈、燕颁、龟背、鱼尾,五彩色”也在色彩方面对于其体现的五行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说明。凤纹在服饰上的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古代帝王的妃嫔中,例如皇后的服饰被称为凤袍和凤冠,在形式和色彩上都是应用了凤纹图样,这是因为凤纹本身体现的雌性特征,而龙纹更多的体现的是雄性特征,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又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图案,也成为人们寄予爱情永恒的图样。

三 道教五行色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传统服饰的图案由图样和色彩两部分综合构成,二者缺一不可,色彩也同样具有符号的寓意。色彩的图案往往少了生机,想象黑白色调的龙纹还能那么栩栩如生吗?通过改变色彩是改变设计的最为快捷的手段和方法早已被现代的设计师们所利用。作为道教思想核心的五行同样也可以用色彩来表达和传递,纵观我国传统服饰图案演变史,五行一直作为主要支点贯穿其中。应用五行色彩最早可以追溯至新时期时代晚期,《尚书·黄樱》中这样写道:“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说明这一时期先民们就在五行思想的支配下用染过色的织物制作衣服。

具体来说,五行色彩体系即我们目前所采用的色立体中的“青、红、皂、白、黄”,皂即黑,其中青代表木、红代表火、皂代表水、白代表金、黄代表土,这五种颜色被称为正色。龙纹被看做是帝王专属,同样黄色也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只有在皇帝的服饰上才能运用,按照等级也可以将黄色分为多个层次。其他四种颜色青红皂白分别又可代表四个方位:东南北西,又可代表四个季节:春夏冬秋。道教的五色体系从秦汉时期就开始支配中国的服饰色彩应用制度,这一点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尤为明显。中国古代往往将少数民族,尤其是那些骁勇善战而又地理位置上又接壤中原的少数民族成为“蛮夷”,在《晋书·四夷》中记载:“人皆课露徒跌,以黑为美”,黑即是道教五行中水的代表,这一少数民族的服饰大都以黑色作为衬底,用色彩艳丽的彩线进行刺绣图案、用画布拼接图案。彝族无论男女老少仍然保留着服装都以黑色为主的传统,黑色所体现出的庄重和深沉以及那样一份神秘色彩,让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成为拥有自己独特服饰特色的古老民族。

从以上对道教吉祥图案和色彩和传统服饰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还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道教文化无一不渗透其中,道教模式自服饰及服装配件中反复的应用着,尤其是本土民族和大部分民族都能从道教文化和道教艺术中得到借鉴,我么也从各民族的服饰中发现其深层次的道家文化内核。由此可见,道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自身完善,成为影响民族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文化基石。从道教对传统服饰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祖先所坚守的华夏文明史值得我们深挖和发扬的,正是因为的多样性,才造就了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从新石器时期形成的儒道文化对于传统服饰图案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整个华夏服饰图案文化的灵魂,研究服饰图案的发展离不开道教文化的支撑,找寻到服饰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才是研究服饰图案发展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南怀瑾.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06.

[2]视频纪录片 中国道教文化与艺术(来源网络:优酷网)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177-02

传统村落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精神特质,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历史传承性,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艺术以及经济与社会价值。在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安全问题尤显突出。建立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文化生态博物馆,是进行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提升村落文化安全的重要之举。

一、文化安全视域下的传统村落

根据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对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的界定,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在我国学术界,传统村落通常是指建于民国以前、目前仍留有较大历史沿革的村落。对传统村落的界定着重突出了村落历史文化的丰厚历史留存以及完好地延续与传承。从2012年我国启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始,至今已经评选三批,共有2 55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村落与通常所称谓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中国景观村落等都有一定的区别。古村落是人们对建村年代久远、具有一定数量村落历史的村落的总体称谓。学术界通常认为古村落最大的特色是体现在家族的血源性和区域的地域性上。与此相伴的是村落社会、民俗等村落历史文化的厚积。传统村落也被俗称为古村落。当前,古村落的称谓当前通常用在社会活动中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中。因此,古村落虽然具有一定年代的历史与一定数量的文化,但在规模与文化的传承上都不能与传统村落相媲美。在我国一定数量的古村落都通过申报入选了传统村落,进入到国家认定与系统保护的行列之中。2012年9月,经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传统村落的界定上,可以看出,传统村落厚重的文化积累在现实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前凸显出文化安全的紧迫性。

二、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情况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等)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我国“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国文化部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程,至今已经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立了18个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处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中的传统村落,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管理的加强,村民具有很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资源也保存较好。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国人弗朗索瓦・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自1971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已经建立了300多家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其“生态”的含义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生态博物馆是在文化资源独特和丰富的地区,以原地保护、动态保护、居民参与的原则建立的文化保护形式。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挪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认为,生态博物馆的观点对于处在多数或统治地位文化包围之中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精华的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的活标本。1995年,我国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生态博物馆是我国大陆最早建立的生态博物馆,也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目前,我国已在贵州、广西、云南和内蒙古四省区建立了16座生态博物馆。

从整体上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文化生态博物馆具有相同的理念与价值目标,都是意在以原生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对文化形态进行动态的保护。从微观处进行区别,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集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负责监管;文化生态博物馆则关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主要由国家文物局进行监管。严格讲,对文化进行物质与非物质的区分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文化进行整理与监管,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因此也可以说,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文化生态博物馆并没有质的区别,都是为动态与原地保护文化资源而进行的尝试。

三、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文化生态博物馆提升文化安全的必然性

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具有独特性与丰厚性两大基本特征,这是建立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仅建立了18个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和16个生态博物馆,这从数量上与我国为数众多的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以及丰厚的亟待保护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不相符的。当前,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村落的数量也呈下降之势,而且这种趋势依然在发展之中。由此,民族地区的村落文化将面临无人继承与保存发展的状态。一些传统村落的古老民居建筑多是明清时期的留存,是人类先祖在完全适应与依靠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从现代的发展来看,大部分古旧民居等已经不是最适宜的人居场所。加之现在对此进行保护而实施的“修旧如旧”的原则,村民在古旧民居建筑中继续生活具有一定的实际困难。如云南大理的诺邓村,整个村子坐落在平均海拔2 300米的山坡上,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村庄。从进村的路口到村内的民居,全部是石砌的台阶,现代化的摩托车、农用车等都只能停在山脚下。村民的生活用品依然靠马驮或人力背到位于山顶的民居中,这在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已经显得极为不协调。

当前学术界对村落保护的研究一致认为,活态保护――即保留与传承当地居民日常的生活痕迹,认为这是活体保护的最好办法。但是,我们要注意两个事实,一是村落的青壮年人口的逐渐流失,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开始在城市落地生根。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已经开始成为“空心村”。冷清的村子在春节期间顿时热闹和拥挤起来,一派生机景象,但是这种热闹最多持续半个月。之后,随着春节过后的农民工返城潮的到来,村落又恢复了一年中最漫长的寂静景象。另外,众多村落在历史生成上主要是与自然相依相存,古旧民居建筑即便是维修坚固,原来的设计也已经不再适应今天舒适人居的标准与水平。综合以上两点,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预测今后的村落变迁,我们更多的焦虑是村落文化的传承人问题。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也是必要的文化留存的方式。

四、数字化保护提升传统村落文化安全的运用

在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中,除了最基本的对村落文化进行活体保护之外,还要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以保障对民族地区村落的文化资源进行还原性、全景性的再现。以此,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全息还原与保护,构筑文化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要回溯到199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柬埔寨吴哥所实施的“世界的记忆”的项目。

我国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始于2000年,敦煌和故宫是我国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最早受益者。数字化保护文化资源不是通常所说的运用照相机和摄像机的技术,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保存、还原、处理以及再现的形式对文化资源进行真实性与全景性的保存。村落的文化变迁处于永不静止的动态过程中,放眼农村社会未来的发展变迁,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日新月异,村落的缩减依然在继续。在村落总体数量以及村落人口数量都在呈绝对的下降之时,在民族地区村落建立生态博物馆以及进行数字化保护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潘守永认为,当前,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绩,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或不足,如目前的数量、规模距离我国民族村寨、工业遗产和古村古镇等保护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生态博物馆发展规划,也没有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的“行业标准”和机制,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目前的30多个生态博物馆需要在功能和层次上提升;生态博物馆的专业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人们虽然对生态博物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相当多的人仍然缺乏基本了解和正确理解,个别知识精英甚至缺少“宽容态度”。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在急速变革的社会中面临着传承危机,因此,适应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文化生态博物馆,在村落文化安全构建的路上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1]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2]周炳群.文化共生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3]张金鹏.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的制度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4]王崇印.宗族文化传承与古村落保护研究――以永嘉芙蓉古村落为个案[D].温州:温州大学,2009.

[5]颜维琦.古村落,我拿什么留住你[N].光明日报,2014-04-

26(9).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3篇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1

 

一、活动目的:

 

1. 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掀起小学生学国学的热潮。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

 

2.准备孔子画像、将教室布置成古代书塾环境。

 

3.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课件及孔子游历各国讲学的课件。

 

4、孔子格言课件

 

三、活动形式:班会形式

 

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内容:

 

1.欣赏古典音乐,营造气氛。

 

2.全体学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画像敬礼,以示尊崇。 3. 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学问的课件,引入情境。

 

4. 学生活动展示: ⑴ 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⑵“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⑷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5.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6.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名言。 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国学,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向我们的先辈以古礼祭拜。(礼毕)

 

主持人: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下面我们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学问的课件。

 

(三)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画面,(播放课件)

 

主持人:多麽浓厚的学习氛围,多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学习国学的乐趣。

 

(四)学生活动展示:

 

主持人:从幼儿到少儿阶段,相信我们同学一定诵读了许多国学中的经典书目,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伴着书香,请同学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1.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弟子规三个字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内容较长,全班同学以接龙的形式每人诵读四句,生生互动,感受国学之美), 2.“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确,《弟子规》内容丰富,包括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人、学文七部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弟子规诵读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具体过程如下:

 

A. 全班交流资料。每组选派代表上台交流资料及故事。

 

B. 小组内交流收获。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说说你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 C.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弟子规 》中经典语句情景表演 3.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主持人:国学经典内容很多,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背诵。(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学。) 4.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主持人:前边我们对国学经典进行了精彩的诵读与表演,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翻唱,将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挑战。

 

(五)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但国人争相学习,即使是外国人也在争相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看,孔子坐着马车和他的弟子们已经走出国门到各国游历讲学去了。(播放课件)

 

(六)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格言。(出示课件)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 

结束语: 同学们,人生成长离不开精神生活,只有我们的身体长大了、知识增加了、精神丰富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愿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忘祖训,继承传统美德;让国学伴着书香随我们远航!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2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主持人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主持人b:齐风韶韵,流传四方。

 

主持人a: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

 

主持人b: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a: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自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唐诗更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绝世才华,他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财飘逸隽永,美如清水荚蓉。现在请听李白的《古风》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

 

二、感受经典的魅力

 

诗歌朗诵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主持人a:下面请听朗诵《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主持人b:名著不仅具有不朽的本质,而且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籍。名著是怎样伴我成长的呢?请聆听《论语》同我行。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主持人a:《论语》中的“孝敬之道”,塑造着我们高尚的灵魂,它的“智慧之道”,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它的“治世之道”教会了我们仁爱,书籍是这样的神奇!同学们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经典故事呢!

 

学生1:《孔融让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会了我们,与人交往要宽容。让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2:《凿壁借光 》

 

主持人a: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那么都给大家带来了哪些思考呢?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你有哪些影响呢?

 

主持人b: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无穷。

 

主持人a :走进经典,我们走进生活的四季。

 

主持人b:走进经典,我们走进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蕴深厚的《老子》可吟读,可朗诵,

 

主持人b:能从耳朵钻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与大自然相融合

 

主持人a: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主持人b: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主持人a: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主持人b:《弟子规》主要讲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世,以增进团结,促进和谐。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人所称道,所敬仰。下面请欣赏小故事《孟信不卖病牛》

 

《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如果我们都能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诈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主持人a: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孟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见没见过和他不一样的人呢?(通过小故事和同学们的评论,让孩子们明白怎样做人。)

 

主持人b: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主持人a: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三、班主任总结

 

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从《忆读书》中我们知道冰心奶奶从小就贪婪地吮吸着经典文化的营养而长大,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让经典润泽我们的心灵。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3

 

【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 爱我中华

 

【活动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 文化的热爱之情

 

2.加强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的参与意识,在全校形成公共场合、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的风气

 

【活动准备】

 

古诗词朗诵

 

【活动过程】

 

一、开场词

 

经典使人生变得厚重与深刻,诵读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开发与启迪.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

 

这儿有诸子百家,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这儿有老子庄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这儿闪烁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这儿呢喃着前辈们的悠悠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二、诵读经典

 

1.《迢迢牵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乐)

 

3.《陋室铭》《爱莲说》

 

4.苏轼的《水调歌头》

 

5.(师)刚才咱们欣赏了这么美的诗词,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中间,咱们开展一个竞赛好不好?咱们四个组,每组要说一个我限定内容的诗句,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多最好。

 

第一个题目由第一组说:谁能说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诗来。

 

第二个题目由第二组说:谁能说出含有动植物字眼的诗来。

 

第三个题目由第三组说:谁能说出含有亲情意思的诗来。

 

第四个题目由第四组说:谁能说出含有离别意思的诗来。

 

三、 结束语

 

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北京老字号品牌经营策略产权多元化

一、产权多元化是老字号企业发展的关键

老字号问题是传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问题和矛盾的集中暴露,也是国企普遍存在的弊端。改制是老字号企业彻底解除传统体制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包袱的束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从国企改革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只有通过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改制,就是对传统的单一的国有产权体制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这是国企改革的本质和核心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管理制度的前提。改革开放2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只有彻底改革产权制度才会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生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要紧紧抓住投资主体和资本金多元化这个核心。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顽症。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资产的流动和联合,使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

显然,全国和北京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阶段,使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推进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刻的新阶段。然而目前北京老字号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使其经济社会职能混淆,消耗了优势企业的资源和创造的利润,相当一部分老字号企业成为“死不了、活不好”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字号企业无法吸引外部社会投资,从而阻碍了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改革,阻碍了老字号开展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深刻的战略性调整。所以,老字号企业产权界定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老字号实施产权多元化,一方面,老字号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其资产设施等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发展合资、合作企业,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改组和改造:另一方面,老字号国有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组合,国家资产、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彼此联合、互相渗透,使多样化的“混合产权”成为一种必然。这种产权的多元化能弥补原有资产的不足,发挥不同产权的优势互补作用,推动老字号企业的发展。

同时,北京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加快建立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为此北京需要加快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而这需要注入大量新的资金和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大趋势中,外资和民资大规模发展,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这是北京加快发展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如果老字号企业不突破产权制度改革这个瓶颈,那么将坐失发展良机。

二、不断增强老字号核心竞争力

1.创新产品,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力

现代企业管理学告诉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明显优于同业对手,而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与超越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提高产品价值及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因此,老字号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其中一条重要的考量标准就是工艺或技术的独特性,是否容易被对手模仿与超越。

以全聚德为例,全聚德烤鸭的核心竞争力简单来讲,就是传统手工、果木烘烤,这也是不断吸引顾客的最大魅力。然而,全聚德为了迅速扩张,竟然大规模使用电烤炉,如此一来,烤鸭上了流水线,就极易被对手模仿并超越,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工艺与技术的独特性。没有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支撑,只剩下一块空空的招牌,形式大于内容,就是品牌的空心化。

同时,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力,是有效阻止对手跟进并区隔其他品牌的重要举措。历代相传的工艺与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使老字号的品牌丰富饱满,同时还是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根本。

狗不理包子之所以受欢迎,不仅体现在选料、配方上,制作工艺也非常独到,搅拌、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讲究,有着严格而又特殊的标准。这不仅是对手无法逾越的市场壁垒,更是流水线生产不能企及的。

在现代的商业环境下,工业化、标准化产品比比皆是,人们迫切需要更为环保、更为自然、更为返璞归真的原生态的技术与产品。

保持老字号的“魂”就是保持竞争优势,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有独特的差异化,老字号的传统工艺技术就是一种稀缺资源,是可以不断升值的资源。放眼国外,举世闻名的钟表王国——瑞士一直沿用几百年的手工制作工艺,瑞士钟表业不但没有被工业化生产击垮,相反还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如今的瑞士钟表俨然成为了世界钟表的奢侈品,成为了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同样,限量定制的劳斯莱斯如果批量生产,必将沦为大众货。如果以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线来替代手工酿造技术生产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世界上就将损失一个著名的葡萄酒品牌。

2.创新思维、管理模式,增强老字号活力

保持老字号传统的文化特色并不是固步自封,同时与企业做大做强也并不矛盾,积极推进人才成长激励创新及技术、管理、经营、服务持续创新才是老字号稳健发展的重中之重。

营销实践告诉我们,卖产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卖文化,呼唤老字号自然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回归,丰富产品的传统文化内涵才是制胜的根本。红蜻蜓皮鞋不是老字号,但其首创的皮鞋文化研究中心就是文化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非常值得老字号企业借鉴与深思。

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机制有太多不适应老字号的生产方式,使一些老字号在发挥自身优秀的文化上不主动、不积极,要扭转这种偏见,就要在焕发“创新”的活力上狠下功夫。要创新思维、创新经营、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和产品。尤为重要的是老字号在推进文化创新前,一定先要认真地整理提升原有的文化积淀,把优秀的企业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用创新的思维构建起特点鲜明又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体系。这将成为别人不可复制的专有财富,它必将推动和支撑老字号企业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2008年奥运会开幕在即,届时大批的外国游客将涌入中国,涌入北京,领略中华老字号的无穷魅力,保持老字号的传统文化特色,并继承发扬光大,这不正是人文奥运的一种突出表现吗?

总之,老字号之所以能成为老字号,往往是持有特色产品。但特色产品的品种不多,生产规模小,技术上依靠祖传秘方或个人手艺作保证。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要将特色产品与大众产品结合,老产品技术与现代产品技术结合,形成特色产品群。走出适合现代消费潮流和习惯的新路来,既留住老顾客,也吸引一批新客源。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和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

三、维护老字号品牌及重视其价值提升

1.加大打假和防伪力度

由于缺乏品牌保护意识,造成许多优秀的品牌无形资产的流失。“竹叶青”在韩国被抢注、“凤凰”在印尼被抢注、“阿诗玛”在菲律宾被抢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保护无形资产,一方面,要注意法律上的保护和对假冒产品的打击。许多企业缺乏对假冒产品的打击,致使品牌受到严重伤害,如“崂山”矿泉水,主要就是“死”在了假货的手里;另一方面,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品牌的延伸进行多元化经营,充分发挥品牌的价值。“恒源祥”从绒棉到羊毛衫、羊绒大衣、西装等完成了很好的品牌的延伸,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使“恒源祥”品牌更加丰富、更具内涵。

假货的猖獗腐蚀,已是新老品牌共同的大敌,打假已是当务之急。因此,老字号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品牌保护意识。上百年的老字号,靠的就是产品优秀、诚实经营,失去了这八个字,也就是去了安身立名的根本。即使与人合资、合作经营,也必须坚持住这个根本。而这一点,也正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2.加快品牌建设步伐并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当然,品牌实力是企业品牌字号与竞争实力的结合。拥有品牌,并不等于拥有竞争实力。只有品牌,或者说只有老祖宗留下的著名商业字号,而没有企业实际竞争力,最终会失去品牌。老字号品牌需要不断充值,重视品牌价值建设和提升。品牌价值建设需要在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内涵方面下功夫,因此,为了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的支持体系,增强老字号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挖掘整理传统产品和技艺,培育有条件的老字号做精做强。2006年商务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认定10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老字号”,其中重点培育一批“中华老字号”,提高其品牌影响力,通过开展现代营销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著名自主品牌。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这一工程举措,旨在通过振兴老字号品牌加快创新发展,通过老字号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加强我国品牌建设,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个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字号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重塑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四、加强老字号品牌传播力度

1.利用现代化手段,拓宽品牌传播途径

长期以来,老字号主要凭借口头传播建立声誉,这也是其特点之一。然而,在当今快速的信息流和广阔的商业圈面前,这种口头的传播方式限制了品牌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尤其是在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必须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利用现代化手段,如电子商务B2B、B2C,各种广告媒体等,根据产品特征,选择适合的传播途径,在考虑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品牌知名度。现在许多老字号企业一般都属于地域性品牌,在地方上算得上是名牌,但出了自己的“地盘”就基本上没人知道了。所以如何使品牌走出地域限制,植入另一个消费领地,是值得老字号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宣传手段不到位,就会阻碍品牌的推广。老字号应开阔视野,构建现代营销的立体化渠道空间。像淘宝、易趣的网络销售平台,每季度的巨额销售额对商家来说很有吸引力,老字号可以通过网店延展方式,寻找新的经营思路。

2.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

在考虑品牌宣传途径的同时,还要考虑资金投入问题。资金投入的大小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是紧密相关的。老字号企业中,依靠品牌传播获得快速发展的当属“恒源祥”。1990年,这个曾濒临破产的老字号企业,赌似的一下子拿出了18万元做广告,在各种褒贬中,“领羊人”刘瑞旗没有动摇,在见到效益后,连年追加广告投入,到1996年已经突破3000万广告费,而产量也从75吨增加到1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绒线大王”。正值2008年春节,恒源祥又拿出巨资用十二生肖做广告,借给全国人民拜年的名义宣传自己,尽管使收视的观众产生不悦,有的甚而不知道恒源祥经营的产品是什么,但恒源祥三个字已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便是经营者宣传自己的策略。如今的“恒源祥”已经成为一匹走向世界的“名羊”。

综上所述,老字号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见证,也是一个城市品牌的延续。中国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以后,一批老字号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洗礼,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正在实现向现代品牌转换。一家企业能够走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且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易事,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曾经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一个优秀的品牌不仅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北京老字号本身就是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有着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悠久的优势,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资源。但是“老字号”如果始终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仍旧拖着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放,必然会“店老字黄”,失去吸引力,被“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抛弃,丢掉原有的市场。“老字号”只有跟着时代走,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老字号”发扬光大,真正做到几百年不倒。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老字号应该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优势,迎头而上,将企业做大做强,真正让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成为北京城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板书;理科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87-01

一、板书影响教学效果

在现实教学中,讲述和板书的最佳匹配应该是“口到手到”,即教师讲课的速度应和板书的速度保持一致,做到嘴上讲到,手上写到,这样的教学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耳听、眼看双重信息效应。

二、板书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

众所周知,学生的书写质量,字写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任教师的书写水平。模仿老师的字体,学习老师的风格,这在学生中是最常见的现象。在现实教学中,有部分理科教师,总认为理科讲究的是原理的准确,道理的明确,至于书写工整、规范、 纠正错别字等,那是语文教师的事情。鉴于此,我们常看到,语文教师在黑板上强调汉字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纠正笔画顺序,规范汉字读音等等。而在一些理科课堂这些都不讲究都不重要了,自由体、简化体甚至“草书”,凌乱的授课板书无意中出现了,试想语文教师辛辛苦苦的书写规范教育与理科教师的书写自由化,在学生大脑中经正负抵消后,终极效果如何,大家是可想而知了。由此,我们应该形成和语文教师一样注重板书的意识,在学生的书写上形成人人重视,齐抓共管的教育态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书写质量。

三、板书影响学生的应试答卷

讲究板书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个人爱好,也是一种自我鉴赏习惯。一个讲究板书的教师,在学生平时的作业、答卷等方面是严格要求的,对解题准确而书写潦草的的学生让其重做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久而久之他带出的学生书写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学生,这种能力在大型考试或比赛中就能明显看出来。反之,只注重知识讲授,不注意或不讲究板书的教师,所带出的学生在作业或答卷的书写上必然是另一种状况,尤其在学生升学的答卷上必然会出现明显差距。大家知道,高一级学校对学生的选拔方式主要是考试,而考试重在答卷做题。考场环境下,严格的监考监督,限定时间下独立完成,这除了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及应试能力之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考生的书写速度及书写水平,一个平时训练有素的学生必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考出最理想的成绩。而平时不注重卷面书写质量的学生,难免考场之中心里紧张,加之本来书写基础差,大多考卷书写状况还不及平时作业,势必影响考试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平时教师讲究自己板书,从而影响并严格要求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板书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的文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我们在塑造学生灵魂、传播书本文化的同时,人人承担着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承任务。试想,如果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在汉字书写上不讲究,不苦练,在学生平时的作业,答卷方面不严格要求,不规范书写训练,发展下去,在若干年之后,加之电脑的普及使用,中国文化的载体将会扭曲变质,进而失传。

五、提升板书水平贵在坚持和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