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设计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
2、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的主张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通过对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利用来对大众生活加以创造,用以美化空间的环境,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通常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另外,其与环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只有能够融入于整个环境、融入于市民大众生活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加以展示。
3、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面,是传统的装饰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空间环境恶化和生活观念转变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及其所追求意境的转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装饰所追求的不再是个性和另类,更多的是强调情感性以及民族传统风格等,是用现代思维方式来对传统进行反思,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将其应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另一方面,在进入现代以后,公共艺术是向着多元化趋势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其主体大众的需求变化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原生态设计的阐述
1、原生态的概念
通俗地讲,原生态所指的就是生存在自然状况之下的,还未经人雕琢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还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渴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其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隐喻。
2、原生态设计的概念
原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城市当前这种文化缺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缺失的状况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要对本土特色、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底蕴加以保护,所有的设计都在现存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考虑的重点就是对该环境中的资源、材料等进行充分地利用,要表现出设计作品与环境和大众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3、原生态设计的特征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原生态设计理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自发新、独特性、自然性和民间性。
三、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具体便现在这二者的交融和沟通这两方面。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交融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公共艺术作用的创作还是在其展示过程当中,都需要对着重强调作品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在不破坏生态和谐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来处理作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污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沟通,要求设计者们要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考虑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去,因为只有在环境的整体性不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主题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2、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文情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被代代相传的良好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其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体现出当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极富人文情怀的一种显著体现,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文的一种至高尊重。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这这的融合能够使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气息,这样一来,其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的喜爱。无论城市化进程怎么推进,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会存有一定的人文情节,而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情节进行挖掘,然后再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用以展示城市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3、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放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所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与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已经存在了的材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外,这些艺术作品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和材质的和谐统一的实现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种体现。材质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融合除了要对材质将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材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需要对作品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加以考虑之外,在设计之前,还需要对材质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按照作品的相关要求来选取材质,从而使材质和表现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场馆外壳主要材质是气垫膜,在保障防水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使馆内草坪接受到更多光照,除此之外,看台还能够根据观众数量的变化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功能性的一种完美融合。
4、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表现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造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节约空间资源,要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空间环境的服务作用,而与此同时,空间资源也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在这些被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上。因此可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很多建筑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或者重建,这既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当地的风俗文化,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要对这些被浪费了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能够再生;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更加活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结束语
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共艺术设计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变化,人们对和谐环境、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所着力追求的,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公共艺术需求,并以一种和谐的、合理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作者:王涵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农村社区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性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136.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室内空间设计旨在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持或创造适合人居室内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的舒适性也是生态室内空间营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保护环境、顺应环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体的基本需求,毕竟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舒适。比如人们都比较喜欢亲近大自然,那么室内空间也可以通过引入或再现自然景观来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由于现代室内设计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了居住而设计,已经从过去注重空间本身转为空间舒适度上的追求,空间中的温度、湿度、文化认同和环保程度等都是衡量室内空间质量优劣的标准。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一方面要注重生态规律和环境保护,使室内设计尽可能符合生态系统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类的创造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工与改造环境,创造适合人们活动的、生态美的,能引起文化共鸣的环境,使室内空间更加健康,更加有文化认同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理念。
材料含义的拓展
面对已经被破坏了的和即将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人们总是马上想到如何去保护,其实导致这种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向前发展必须消耗能源,以及人类的贪婪本质,而这改变起来却相当困难。当然,对人类行为进行规范和节制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对自然的保护并不会改变资源的有限性,对人类行为的节制也不可能更本性的解决人类在需求上的无限性。人类持续向前发展,自然资源不断减少,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在“保护环境”和“节制自身”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创新新材料、新技术,寻找可替代材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这种有限对具体的历史、科技条件下的人确是不尽相同的,现代人类完全有能力再次赋予“有限”这个词新的含义,在室内装饰材料的广度上进行拓展。材料的创新、拓展才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生态设计观提倡一种持续创新模式。
可循环再利用
室内空间“生态设计”是将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贯彻到室内空间建设过程的一种策略。与以往的设计相比,其根本区别在于:室内空间“生态设计”要求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做到节约能源、如何让材料可循环利用,并确保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
传统的室内设计中,各室内系统的生命周期只包括从建造到投入使用的各个阶段,而室内空间“生态设计”将室内空间各系统的生命周期延伸到了“系统使用结束后的处置处理和回收再利用”的阶段。这种拓展了的生命周期,便于在设计过程中从全局的角度理解和掌握与有关的环境问题及原材料的循环管理与利用、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等,便于室内空间“生态可持续设计”的整体过程的优化,所以是一种生态可循环的方式。比如在室内空间建造用材上,尽量少使用枪钉、板材使用组装可拆卸的方式,在重新装修的时候尽可能的“就地取材”而不是全部抛弃原来的家具板材。
总结
由于当前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知识产权不能够被有限的保护,对于生态室内设计不能给与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说生态室内设计需要有一个原则可以遵循,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不忽视能源的浪费,做到对大自然应有的人性关怀,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考虑到的出发点。我们所提倡的生态室内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各种设计,它打破了传统、单纯的人性需要的设计目标,同时摒弃了传统的设计理念,所研发的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在生态室内设计时,其必须遵循的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适度消费原则。在室内设计中,部分设计师把低碳环保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故意强调科技含量,给业主推荐进口的、价格不菲的装饰材料,大大提高了装饰的成本,导致生态室内设计成为了高档的代名词。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依靠上档次的材料维持的,设计师们必须明确生态设计理念,尽量采用节能产品,实现以最低成本投入获取最大化室内环境的高质量回报。第二,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学是由生态学和美学相互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基于传统审美基础进行生态室内设计时,尤其是要注重自然的生态美,避免刻意的雕琢。
2生态室内设计理论的构建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近年来,城市空气、地下水、土壤、森林、海洋湖泊等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威胁。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营造一个绿色、安全、清新的生产环境,积极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经济数量的同时,应提高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视程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力度,努力协调经济建设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良性、有序的运行与发展。因此,在生态室内设计时,应引入科学发展理念,为设计师们营造一个绿色的设计环境,从而设计出具有人性化、生态化、自然的室内感觉,这必将对我国的环保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树立生态审美意识。若想更好的实现生态化、自然化的行为动态,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树立生态审美意识,从自然与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人类的行为,有利于推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生态审美是在协调好人的生存状态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人类生存环境进行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讨论。生态审美又叫生态美学,是美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也是生态学从美学中抽取的审美因素,同时美学是从生态学中扩展的研究领域,将美学和生态学进行结合,形成了新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的核心内容是提倡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现实主义,反对自然扭曲;提倡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住宅室内设计时,应尽可能多的发现自然美好的事物,树立生态审美意识,构建生态设计理念,从而室内设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3)树立人本主义理念。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朴素的人本思想,当时以民本思想的形式出现。因此,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今,社会和国家所提出的生态主义思想,最终的目的为了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生存以及发展的环境。人不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自然之中,没有自然界的给予,人类就丧失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我国强调生态、保护的原因。因此,在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应树立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在满足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再使人类获得安全、健康、幸福的生存及生活状态。
3结束语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参与环境改造的活动越来越多,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众所周知的。今天,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环境设计教育改革需要较为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否则与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文化形势不相适应。环境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新兴学科,以环境规划设计、环境形态艺术、物质环境设计、大众行为心理等为研究核心,以策划、规划、设计、管理四个环节的结合,构成了环境设计纵向系统的整体。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包括生态学、建筑学、艺术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四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约占总课程量的50%,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约占40%,专业实践课约占10%。在专业课程中,主要以景观设计、观赏植物配置与造景、景观小品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为主线设置一系列专题设计课程,课程分类繁细,内容覆盖面广,各自独立,呈点状的板块式分布。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补充,在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授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则指导学生在本门课程内分阶段地完成专题专项研究,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创意,最终达到本专业的教学目标。生态设计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与教学体系,其设计教育发展程度较高。我国的生态设计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的生态设计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受重视程度也需要加强。因此,国内高校可借鉴国外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与国外设计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互动关系和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培养出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设计人才而肩负起重大责任。在环境设计教育中植入生态设计理念,应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充分运用生态学、设计学、环境科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需要的环境,最终体现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长期相协调的状态,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让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得以继承。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设计教育受社会意识、经济压力、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内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体系。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建立科学教学构架,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将重点放在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方面,将生态设计相关课程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在设计课程中给学生讲一些概念性的理论就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生态设计理念,生态设计教育要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居住区景观设计、街道区景观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专题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适度设计,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设计观,秉持生态设计理念,探索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设计方法和途径。教师应是生态设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只有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者,才能将生态设计的可持续观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大脑。教师言传身教所传递的信息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环境设计观,这是一种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相信这种力量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建立科学教学构架,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设计,就要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设生态设计课程。教师应遵循“理论—方法—实践”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思路,尽可能在大学二年级以前开设诸如设计学概论、环境学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目标概念和设计观念。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应系统地将生态环境策划、生态环境元素、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融入环境专题设计课程教学,并辅以一定的实验教学与实训实务等。
2.树立生态设计意识,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树立生态设计意识,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生态观的设计思维习惯,积极感知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生态设计的内容是核心,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将生态设计理念及其重要性传递给学生,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任何给定的设计中,学生都要仔细分析生态给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水景、人群等带来的价值,不是先设计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再考虑生态性,而是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环境中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的设计。环境设计绝不能脱离生态理念而凸现个性创意,任何时候都要从塑造生态环境的角度创造环境的构成形式。另外,对于环境设计的创作成果,师生也不能只注重方案多么个性,效果图多么漂亮,构成形式多么震撼,而要学会关注环境的长期寿命,即通过生态观与环境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当这种生态设计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在作业训练或设计实践中更积极地感知生态环境,认真思考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3.关注设计生命周期,节约能源物质消耗
以往的环境设计教育中,对于环境外在形象、功能特点、艺术感的训练较为偏重,而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由于与实践脱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因此,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软肋。虽然许多高校针对这类知识设置了一部分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其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知识是设计立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在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就缺乏生态观的考虑,那么整件设计作品的生态性将荡然无存。在材料选用方面,具有生态性的材料形式非常讲究,环境设计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构造技术和建造形式,同时以能循环使用、降解再生的材料为主,并且高度重视环境的使用寿命。在环境设计中,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如自然水体景观、原始森林的保护,应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通常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设计师应视自然资源为宝,在环境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自然中的光、风、水体、植被、土壤等,使其服务于环境的新功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一些西方国家的环境设计将关闭的工厂和废弃的场地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利用生态技术恢复后再次被人们使用,成为市民追求时尚潮流的休闲娱乐场地。因此,设计师应充分关注环境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包括材料选择、构造技术、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这样会大大降低环境设计场地的耗能和耗材,实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舒适健康的美好愿望。
4.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
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远离自然环境,自然元素、自然气息和自然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日趋淡化,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诉求。设计师需要合理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顺应场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场地的各种资源,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环境,以满足人们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因此,环境设计师应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广场、庭院、绿化、水体等是否尊重自然、显露自然作为判断环境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建筑物、构筑物等矗立于环境中,称为实景,在此基础上给观赏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空间称为虚景,建筑物、构筑物等与其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能够形成虚景与实景的融合,也就是虚实相生、虚实相应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虚”与“实”的辩证思想,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山水画、山水诗词的创作精神“求‘神韵’于‘大象’”是一致的。如地形变化多端的场地拥有特殊的地形环境,场地中往往呈现出某一地段多岩石、多沙土、多植物、多冰雪、多雾等现象,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那么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设计可充分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将岩石、沙土、植物、冰雪、雾等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再利用阳光、风雨、微地形和微气候为环境空间营造意境。结语社会对环境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改革应针对市场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甚至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思路是以动态发展、动态更新为前提的,这不仅是新形势对环境设计教育功能的要求,也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必要前提。因为不能保持先进的教育,就无法保证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无从谈起对环境设计教育的贡献。
1.1建筑朝向
北半球冬季南向的太阳辐射照度最强,因此建筑坐北朝南布置有利于建筑的冬季得热。而在夏季,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方向为东西朝向(见表1),但并非正东、正西方向,而是与东西方向上有个夹角。为此,在建筑选择朝向时,对于长方形平面的建筑,应使其外表面积最小的两个面即东西山墙面的法线方向与该不利方向吻合,易避免强烈的东、西晒,以利于建筑夏季防热。如北京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30°以内,南偏西30°以内,而石家庄为南偏东15°。
1.2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在满足日照的前提下同时要考虑自然通风,合理的建筑间距既要能满足建筑有充分的日照和通风,同时还应考虑节约用地,达到经济性与生态性的统一。日本的藤田高司的利用风洞实验,根据不同的日照间距,测定了各排建筑物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风压系数差(如图1)。实验表明当D=2H时,若风压系数达到0.5左右,第三排后的建筑物将获得较满意的自然通风效果。经研究认为,建筑间距为前排建筑高度的2倍左右,不仅可以保证日照,同时获得较理想的通风。
1.3住区建筑群日照与通风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为了获得良好的日照,在选择了“坐北朝南”基础上还要考虑住区建筑群的相互遮挡。为此,在楼体排布的方案组合中,按以下原则挑选:充分利用和争取日照;合理组织气流,引导住区内部的自然通风,从而减少夏季炎热地区的制凉能耗。1)板式建筑为主的住区,住宅采用错位布置(错列式或斜列式),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照,引导自然风入小区。2)点、板组合布局时,点式住宅布置应在板式住宅南侧,有利于争取日照和区域通风(如图2),并益于实现住区环境的共享。
1.4节约建筑用地
过高住区建筑容积率对日照和环境质量是不利的。因此为了确保较好的居住环境,不应过分追求高容积率。建议在住区内建筑采用高层低密度,以保持整个居住环境的生态良好和较好的日照水平。
1.5注重当地生态资源利用
建筑生产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很大,因此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雨水、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是住区生态设计的重要方向。为此,应合理分析住区基地日照、气候及自然特征,结合基地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利用方案。目前,可再生资源利用主要有以下方式。1)太阳能的热利用;2)中水系统;3)雨水收集系统;4)风能、沼气能、地热能等的利用。
1.6构建住区生态环境
构建住区生态环境应体现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格局尊重。充分分析室内外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利用有利的条件,规避不利条件。具体讲,应在建筑尺度与体量上与环境相协调,在形式上与原有环境的肌理相吻合,在文化上应延续原有文脉。设计时,应考虑场地具体情况,从整体出发,以生态为纲,通过住区的建筑、景观、绿化、地形等设计元素的合理使用、实现住区建筑、景观、基地环境三者的和谐与统一。
2工程实践
2.1工程概况
“在水一方”居住区,系秦皇岛市2011年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属城区旧城改造工程,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西部,东临西港路,西靠大汤河(该市的饮用水河流),南至滨河路,北至和平大街。规划区占地56.02公顷,总建筑量约120万平方米,区内现有小学一所,中学一所,七八十年代建设的住宅小区两个,约3392户,需要重建和拆迁安置,规划人口约3万人,其规模属于居住区级。
2.2气候概况
秦皇岛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较温和,最热月平均气温25.1~25.9℃,最冷月平均-3.9~-8.9℃气温辖区,秋冬以西北风为主,春夏以南到西南风为主,全年平均降水617.5毫米。
2.3住区规划布局
住区被先锋路分割成东西两块。总体布局打破现有建筑的统一标高,以台地式为主,采用“北高南低公建位中间”的总体布局方式,小区高低错落有致。小区按功能及档次分区,分为拆迁安置区、小高层住宅区、高档住宅区、公建区、沿街商业区等。回迁区:居东、西两地块的东北角,安置区内重点强调景观设计。小高层住宅区:位于两地块的中间位置,周围是商业和公建服务带,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高档住宅区:位于地势最好的西侧临水位置,多为叠拼别墅。公建区:沿纤维路设带状功能区,并在西港路入口处建设标志建筑。功能区内设会馆、幼儿园、中小学校、物业管理及小型商业等,方便区内居民。沿街商业区:位于北侧、东侧,沿和平大街和西港路,1~2层商业,二层以上为住宅。方案规划结构为“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三级配置。设计着眼住区建筑环境整体设计,通过不同形式建筑的相互搭配,外部自然景观与内部景观的紧密结合,地形起伏、水景、地面绿化的一体设计,体现滨水住区生态设计思想。住宅组群的排布虑秦皇岛当地风向特征和基地环境,采用北密南疏、东高西低、前后交错的布局,形成多条气流通道(如图3),利于夏季通风和冬季防风。
3住区景观环境
住区空间设计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自然过渡,结合不同交通方式、交通流向,建筑组群采用不同尺度、不同排列走向,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观景场所,以及全天候、动态的城市轮廓线。
3.1住区水环境
由于住区地处汤河水滨,水环境自然是小区建设的重点。方案设计将汤河水引入住区东西两侧(如图4),并使水流穿越每个组团。根据不同住宅组群的尺度、性质确定水流驳岸的形态(如图5、图6),丰富其视觉效果,体现人性化设计。西区场地呈小半岛状地形,使住宅组群三面环水。半岛公共绿地的纵轴从汤河大桥引入,自高层建筑远眺可目及汤河入海口。这样的设计将自然的水体融入小区中,创造了多样性的居住空间环境和富于变化的景观环境效果,同时借助水体的蒸发作用可以降低建筑物的周围温度,为住区提供湿润的空气,形成舒适的外部物理环境。
3.2住区绿地系统
住区绿地建设充分利用小区内的自然地势,通过道路绿化联系公共绿地、宅旁绿地,构建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立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该系统的构建不仅可以利用绿色植物自身生理作用来调节住区小气候,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种类及形态植被的搭配为小区增添多样化的景观效果。
3.3台地结合微地形设计
运用台地从南向北逐步抬高场区的地形,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并使景观逐步延伸,并实现了小区景观的共享性;同时结合微地形设计,使小区场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曲线平缓而舒展,增添了小区景观性,并使整个小区的规划构图更加统一完整。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