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步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特色的好课,一定有一份有特色的好教案,而一份有特色的好教案往往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如何落实集体备课呢?我校集体备课主要从七个“有”字上下工夫。
1.有领导
一是有一位副校长分管集体备课,定时安排、备课活动,定时检查收集集体备课资料;二是每个备课小组安排一位领导蹲点,全程参与备课小组的活动。
2.有主题
我校集体备课的主题是“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各小组根据本科组学科特点及不同课型开展小课题研究,如英语单词“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识字教学“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数学概念教学“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等。
3.有备课组长和主备人
备课组长由学校教导处指定,负责整个学期的备课工作,工作量纳入量化考核;主备人由备课组长负责安排,轮流主备。
4.有时间保证
每周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体备课,期初教导处排课时就对各组备课时间进行安排,如每周二下午为语文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三下午为数学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四下午为英语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五上午为综合科组集体备课时间,轮到集体备课时间的科组教师不排课。这样,集体备课才有时间保证。
5.有展示
主备人每月第三周向本组成员及学校课题组领导和其他教师进行上课展示。
6.有反思
主备人根据上课及评课情况,对二次预案进行反思,形成正式的导学指南。
7.有流程
每月为一个集体备课周期,具体流程如下。第一周备课组长根据“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课题研究计划定出研究主题,安排主备课人初备,形成预案。第二周主备人预案下发组员研讨、修改、补充、删减、矫正,主备人形成第二次备课预案。第三周主备人上课,集体评课,修改补充,主备人认真做好记录。第四周主备人根据上课、评课研究记录,对二次预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导学指南,填写集体备课表,备课资料装订成册上交教导处。
通过集体备课,以“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教改实验为主题,探讨各科各种课型的“高效六步教学法”操作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的成效
开展“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高效六步教学法”的精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科组建设,推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研究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集体备课前,要自我钻研。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因此,在发言之前,教师都会走进教材、研读课本,走进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大纲、研究大纲,并翻阅大量的资料,需要时间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做好充足的准备。久而久之,集体备课让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性都大大提高。
集体备课时,主备课人向科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分析,并按照创设问题、自主探究、讨论解疑、展示提升、总结回顾、当堂检测这六个步骤来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同科组教师要依次发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主备课人的设计发表意见和建议,主备课人记录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备教师根据众多意见和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六步法”由陌生到逐步的了解,再到慢慢熟悉,最后到掌握“六步法”的精髓,每一次的集备都是对教师的一次升华。
集体备课上课,更是教学实践能力的检验与提高。通过上课,验证教学预设是否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执教者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上课反思中,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再经过组员的评课、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会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
这种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引领教师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的过程,开展集体备课以来,我校教师成长很快。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评优课、论文评比等教学竞赛以及,有242人次榜上有名,其中获市级奖58人次,省级奖60人次,国家级奖41人次。黄琪、张欢、吴幼丹等教师“先学后教六步法教学法”现场教学设计获全国一等奖,李红、彭瑜雅等教师的“先学后教六步法教学法”教学设计获省一、二等奖。
2.促进了备课组建设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为备课组成员搭建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也增进了备课组成员的了解,在备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促进了备课组建设。
如我校二年级的备课组是由有教学经验的刘棠老师和两位年轻教师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组成的。虽然她们的年龄差了一大截,但她们的相处与合作似乎没有年龄的隔膜。两位年轻教师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尊重刘棠老师,体谅刘棠老师,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让刘棠老师尽量少做。所以学校布置备课组内的一些琐碎工作,她俩能够应付得了、独自承担,根本不让刘老师操心。而刘老师呢,尽可能在学识与经验上给予她们帮助与支持。开学前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要上公开课,周丽文把主备好的课《坐井观天》在组内进行讨论,刘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有些肤浅,于是刘老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校的“六步法”要求,把教学设计和课件从头到尾进行了指导,并把教学意图和上课应该注意的细节一一对周老师交代清楚。上公开课的时候,刘老师知道周老师年轻,应付大场合的经验欠缺,他特意坐在讲台旁,让她有颗定心丸。上课时,周老师时不时瞄一下刘老师,刘老师总是给予她肯定和赞赏的目光。一节课下来,周老师表现得相当出色,听课教师对《坐井观天》的教学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周老师通过这节课既得到大家的肯定,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设计能力上、驾驭课堂能力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发挥了余热,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得到了尊重,收获了快乐,两位年轻教师主动承担一些科组工作,在学识与经验上得到刘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备课组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促进了备课组的建设。
3.推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
“高效六步教学法”是针对全科提出来的,而实际上,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的操作模式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好好把握学科特点以及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的特点来设计“六步法”的教学。为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同科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克服一个一个难题。如英语单词六步法教学模式、英语阅读六步法教学模式、英语对话六步法教学模式等,当某一备课组研究出某一种六步法教学模式并得到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快乐,更是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激发,从而推进了我校六步法课题的深入开展。如吴幼丹在《“六步教学法”高效课堂集体备课给我带来的发展》一文中写道:
集备前一周,我就对本课时的情感教育提炼感到很棘手,无论怎么提炼都很空洞,甚至牵强,我提出这个困惑后,其他教师也陷入思考中。许久,张老师灵机一动说:“既然本节课不能用常规的手段提炼情感教育内容,那么我们尝试一下用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对图片内容作是非判断,让学生说看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做总结,教师再出示情感教育的英文版。这样,学生既能印象深刻,又能达到自己认知的教育目的,比起生搬硬套要好多了。”我受到启发,说:“这个相关内容网上有一个教育视频,可不可以尝试看视频,中间停止然后让学生猜剧情最后总结,会不会更生动?”张老师拍手赞同,科组决定把两种方法都试一试,作为一种微创新在以后的课堂上也可以借鉴。就这样,大家投入热烈的讨论中,收获着方法,也收获着快乐。我第一次觉得集备,是付出的过程,更是收获的过程,是智慧启迪智慧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三段六步”;教学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一、“三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定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师生自身需要出发,深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好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适合我校情况的“三段六步教学法”。所谓“三段”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六步”是指展示目标、学生自学、互动展现、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归纳拓展等六个教学步骤。
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传统的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我们能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真正运用在词汇教学中,借此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课堂,那么我们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在每个单元开始前会将导学案发给每个学生先预习。此为“三段”中的课前段以及“六步”中的前两步。课前段既有教师的工作(准备导学案),也有学生的工作(预习导学案)。通过预习导学案,学生对简单的单词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掌握其用法,教师课堂上就可以不必赘述。对于稍难一点的部分,完成导学案后要求学生形成问题。
课中阶段主要进行“六步”中的互动展现、精讲点拨和课堂检测工作。这由过去的教师讲解为主变成学生展示为主:学生在课前自学基础上,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学生没有掌握好的知识也通过展示暴露出来,这是老师精讲点拨时要重点讲的地方。课中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的那部分单词,教师可略过不讲,或稍微处理即可。至于问题单词,则要重点点拨。进行展示和点拨后,还需进行课堂巩固练习。巩固的形式可采用多种方式:或是以书面的形式,如做考查单词用法的单选题或者句子翻译;或是口头的方式,如用所学词组编对话或造句等。最后,还要对本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难点单词做归纳小结,这算是六步中的最后一步。我在实践中,通常采取由学生归纳、教师拓展二者协同完成的方式进行。课后阶段,学生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之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长或学习委员向老师反映自己未能很好掌握的单词,教师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备好课后课,在下一堂课做必要补充。
三、“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体会及反思
(1)“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并且有好的效果需要导学案这一重要载体。英语词汇教学导学案中,不仅要有单词用法,还应涉及自学方法的指导。单词用法不一定单纯列举,也可以通过相关句子让学生归纳出目标词汇的用法。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because和because of的区别,可以完成以下两个例句:
①He didn’t pass the exam _____________ his carelessness.
②He didn’t pass the exam___________ he was careless.
学生通过自学或是小组讨论完全能够总结出它们的不同用法。学生依案自学,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也是互助交流互助的基础。所以,导学案的质量事关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与否。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是在集体商量的基础上由每位老师分任务责任一个单元的导学案。
(2)实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教师要学会大胆放手,把课堂从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好的同学通过帮助别人得到成就感,更容易激发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被忽视而完全放弃。
(3)教师要敢于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前学生预习,不作任何提示和讲解,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注意学生不会的东西,在关键的地方加以提示、点拨;再次,在练习中要留给学生充足思考的余地。
四、小结
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教师和学生在新的课程模式下获得比以前更积极主动的发展。采用“三段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持久学习动力及高效的英语课堂。尽管在现有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肯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璇.浅议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现代交际》,2009年.
[3]蒋嘉宾. 巧用三段六步 创建高效课堂.《新课程学习》,2012年.
关键词: 三二分段 建筑材料 行动导向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门专业课都息息相关,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管是考取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上岗证时,还是考取建筑师、结构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时,所考核的内容都会涉及建筑材料知识,因此,《建筑材料》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建筑材料及制品的技术性能和选用、使用、运输与储存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检验的操作能力。所以,《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值得探索。
二、三二分段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选取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应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
中、高职三二分段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专业定位准确、连贯一体5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则是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公共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衔接质量。
目前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部分来自中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中、高职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特别是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这会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即中职生源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中普遍认为老师讲课内容与中职没有两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他们对专业感到钝化,还会导致以后就业时眼高手低。为凸显职业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三二分段对高职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两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的教育之间实现衔接是有可能的。实现中、高职教育三二分段的合理衔接,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实现。作为建筑工程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的建筑材料课程,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在课程目标衔接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之后,编写课程的专用教材,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浅入深实施课程教学设计。最终应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进行衔接的教学实践。
三、高职阶段建筑材料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准备和职业技能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提升。
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对于像《建筑材料》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选择,中职应以理论基础为教学重点,高职阶段需要做到在中职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学习,结合考证要求量身定制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法。高职学生就年龄和心理上更加成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合采用项目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教学法,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各国职业教育界所推崇,这种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采用“学生中心、任务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和咨询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在行动导向教学众多教学方法中,由于项目教学法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而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现在的高职教育中被认为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中,针对中职学生已经具备建筑材料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把高职部分建筑材料课程开发出三个阶段即基础知识深化阶段、知识拓展实践阶段、工学结合阶段及胶凝材料、砂浆、混凝土、钢材、木材、墙体材料、功能性材料七个项目,通过专家的充分分析讨论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六步法”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内容,下面以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混凝土项目中的一次任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情境教学为例。进行“六步法”的探索。
在传统教学中,《建筑材料》课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的内容包括:混凝土配合比概念;混凝土配合比三参数;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传统的教学设计如下:
(1)学时:4学时。
(2)教学目的:
①掌握混凝土配合比概念;混凝土配合比三参数;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
②熟悉:基准配合比设计过程;施工配合比的得出: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③了解:设计配合比设计过程
(3)教学重点: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4)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法。
(5)教学过程设计:一是教师讲授课程的知识点;二是教师进行配合比设计示范操作,学生观摩学习;三是教师归纳总结;四是布置配合比设计实训作业。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为目标,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导下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教学过程设计针对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用行动导向教学观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按照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每个项目的教学小模块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进行教学,以项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例:
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师介绍任务的背景并作学习引导;要点是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讯和获取途径;主要教学方法:发现、激发兴趣法。
2.计划阶段――教师将“混凝土配方设计标准、规范”提供给学生,学生以此为依据,按照自身实际情况,以小组方式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分析各种原材料品种、规格、质量特性对混凝土产品质量的影响,找出能计算出混凝土理论配方的数据及编制混凝土理论配方设计书参考样板。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独立制订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计划。主要教学方法:分组活动法。
3.决策阶段――以学生制订的混凝土配方设计计划为依据,学生与教师讨论决定实训计划的可行性,完善计划并最终做出决定。
4.实施阶段――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属于拓展项目,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只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混凝土配方试验验证标准,编制配方试验验证实施程序,开展混凝土配方验证试验以验证试验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混凝土强度指标、混凝土耐久性、抗渗性指标。按照混凝土配方设计标准调整配方并编制混凝土生产配方设计书。同时让学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断纠正学生学习偏差。主要教学方法:迁移教学法。
5.检查阶段――学生交流对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认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学生自行检查和展示工作成果。
6.评价阶段――有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对本次学习的情况作综述和分析,记录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六步法”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内容:“通过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学生由传统教学方法中被动接受的地位变为“主动获取的”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通过独立实施所形成的技能也能更有效地被掌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六步法”的实施,引导三二分段的高职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将中职阶段学习的建筑材料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充,提升知识的层次,实现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使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能顺利衔接,以适应高职阶段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三二分段的高职阶段建筑材料课程的“六步法”教学实践,以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对一些典型项目的分析、设计,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建筑工程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科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梅芳.《建筑材料》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145-146.
[2]邹玉清,李文韬,于辉.浅谈项目教学“六步法”在高职课程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3(8):145-146.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写作教学 教学法创新
自20世纪60年代末网络技术的兴起,到今天因特网将全世界各个领域信息资源联为一体,网络技术得以空前发展,组成了庞大的电子资源数据库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已在高校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主要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三A式(Anywhere、Anywhe、Anyone)活动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技术支持。要使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巨大功能,教师要学会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会制作网页和课件,学会编写与设计网络教材,学会开发与制作网络课程,等等。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微机操作、课件制作和教学法创新将取代教师原有的基本功,成为重要的教学技能。但就高校应用写作教学主体看,多是文科出身,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如今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大多实现网络化,这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一大趋势,适者生存,不适者将有淘汰的可能。
因此,写作教师要努力强化创新意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者、知识能力素质开发者、写作训练方法的指导者,实现应用写作教学法的创新,以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
一、变教师课堂“独奏曲”为师生“协奏乐”的教学法创新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播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对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尤为重要。应用写作教学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三个增大”的课程时效观,即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大能力培养的力度;在教学形式上要增大现代化技术的含量;在传授知识中要增大课程信息量。
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教师一人“独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面对纷繁的写作信息,教师不是在讲一本应用写作教材,而是在讲一门应用写作课程;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更是学生写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在传授应用写作知识的前提下,应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学习应用写作,使学生在获得写作知识的前提下,习得搜集信息、获取资料、进行应用写作训练的学习方法。
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基础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与方式,但通过网络等获得的知识,总体上是“离散型”的,仅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很难辨别知识信息的质量并使之体系化。因而,教师应善于引导帮助学生组织、管理、激活各路信息,把知识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连接起来。在课堂短暂的教学时间内,清晰地勾画出应用写作课程的主体框架与教学要求,而对一些阅读、写作训练,以及一些枝节问题,可以通过网页超级链接等技术将课堂延伸出去,也可以列出阅读清单,介绍一些优秀的资源库和信息网站,让学生自由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变教师课堂“独奏曲”为师生“协奏乐”的教学法创新。
二、变教师单纯传授写作知识为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法创新
当代国际教育有识者要求K(Knowledge,知识)与A(Ability,能力)的统一,反映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时代特征。我们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相辅相成,也是应用写作教学法创新的目标。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在写作能力培养的标准上,要立足高难度,培养学生独立在网络查阅文献、独立撰写应用文的研究能力。应用写作考试要求试题信息量大,答题活,既有利于巩固、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又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要改进应用写作教学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计算机和视频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编写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为一体的配套电子教材及教学辅导材料以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应用写作知识呈现给学生。在实现信息网络互联后,各院校的优秀教材、教学资料、图书情报和示范教学的录像,也将有效地开阔学生的写作知识视野。
应用写作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中心主线,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借助交互式的课程设计,运用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为学生创造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开发学生的采集信息能力、运思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评改能力,以达到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目的。
三、变课内写作单向训练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元实践教学法创新
应用写作教学法创新的关键,在于建设好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训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螺旋上升的多元的应用写作能力训练序列。
首先要构建快捷适用的网上“应用写作教学”平台,使之起点高,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通过超链接的形式体现出上网内容,包括:应用写作课程介绍、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大纲、电子版教材(全书)、各章复习与训练、授课计划、授课教案、主要写作训练项目的、训练思路、训练方法和参考答案、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和模拟试题、学习参考书及参考论文、教学示范录像、教学课件等,突出写作思路教学和公文正文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化写作教学训练的特色。网上“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在总体上达到了实用美观、好用便利的设计要求。
其次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法。可以抓住“四个环节”――精讲、指导、自学、检查。比如公文的教学,教师先在课堂讲授其写作的要求、分类、模式等要点,然后指导学生练习,课后布置自学,最后检查。也可以采取“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比如指定课题,让学生自学公文理论,师生进行讨论,参照例文,在计算机上模拟训练,自我测试,最后自我小结。实践证明,写作中实用性较强的文体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教学。在指导毕业论文中,从命题、查新、写作、修改等都可以放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
四、变传统的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法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条件下的应用写作教学活动,教师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观念,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传统教育中的写作教师通常靠一张嘴、一部教材、一本讲义、一支粉笔打天下,形象是讲坛的“圣人”。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传统角色将逐渐淡化。因为网络四通八达,学生从中可以获取广泛的信息和知识。教师更要掌握网络教学的各种技能,善于采集、编译、存储、表达应用写作教学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发现、处理、创新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展示才能,为教学对象服务。
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需要写作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当代大学语文教师良好的文化素质往往体现在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能力上,也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创新教学法的运用上。文理结合、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正如智者所比喻的: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套好教法、一颗事业心”,是对传统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的精辟概括;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者、知识能力素质开发者、写作训练方法的指导者,传承优秀文化的研究者”,更是对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舞台上大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创新要求。教师置身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新潮流中,要知难而上,重塑形象,真正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
如今大学生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面对的是大众文化环境,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任务选择学习途径。现代的大众文化媒体,具有广泛的受众覆盖率功能。因此,抵御网络信息垃圾的负面效应,提高信息免疫能力,应引为关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不意味教师教学地位的下降,而更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在应用写作教学训练过程中去,实现教学法的创新和教学效益的提升。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研究分析,为解决问题寻找理论依据,把研究成果在媒体发表见解,或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如何辨别优劣,吸取精华,排除糟粕,从而以先进的理论、精良的作品、优秀的文化去占领网络教学阵地,占领写作讲坛。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网络时代的师生更应教学相长,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新技术,教师要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向学有专长的学生学习网络多媒体技能,由传统的“师讲生受式”转变为平等合作式,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教学协作关系。除了对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精心安排外,还要采取适当的技巧以弥补网络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缺失,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进一步丰富教学情境,使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形象更具有人格魅力。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85―01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
“三环”: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标要求,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是对假设方案进行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近两年开展了甘肃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问题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和实际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它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1.课前:知识点问题化――“生成”问题
首先,教师在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如何把知识点设计成各种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利于课堂探究的小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查找资料并搜集相关的素材,把每个知识点尽可能地设计成紧扣课标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小问题。例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如下:
(1)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2)城市等级的提高必将带来服务范围的扩大,影响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3)上海市发展与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有怎样的相关性?
……
从以上问题设计中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应当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争论的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话题的选择、活动方式的确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具有预见性,在课前要能预测出学生将会出现的情况并确定解决的办法。
2.课上:解决设计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探索”问题
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教学时,应尝试从这样几个程序开展教学:展示问题(预习成果)师生讨论归纳知识点或结论练习反馈或实践,这种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之中,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为例:首先可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针对精心设计的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充分交流,可以解决一些较简单的探究性问题,如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等;对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可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尖子生释疑,教师归纳,如影响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因素问题;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然后再把每个问题对号入座,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或总结得出正确结论。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新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