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个助力工作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通过严格准入、规范用工,开展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人才保障。现将主要亮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三管齐下”丰富培训形式,保证培训效果
为满足各层次、各类员工的培训需求,提高公司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一是引导职工日常生活中利用远程教育网、手机全员练习考试系统、公众号等媒体进行自学;二是积极开展“三个一”为主要形式的常态化培训工作;三是根据职工实际存在的学习需求,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学习、实操演练与技术比武活动。三管齐下,进一步培养出一批高技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3+2考核”助力“师带徒”
紧扣澄合矿业公司“十百千”智慧人才计划,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建设,除执行新工师带徒制度外,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师带徒活动,严格过程考核,师徒合同期内执行班组、区队、职能部门三级考核;出徒鉴定考核执行单位、职能部门二级考核得分制度。通过“3+2”考核制度的实行,确保了师带徒活动过程管控到位,营造了学、比、赶、超、帮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1+2+3”常态化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
坚持每天班前会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同时,由各区队技术主管负责,每周根据区队作业性质,选取一个典型事故案例进行“1+2+3”强化教育活动,即一人讲述事故经过;两人进行事故原因分析,谈防范措施;三人吸取经验教训,结合岗位陈述实际做法或工作守则。通过“1+2+3”强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切实起到了常态化警示的效果,确保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规范档案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92号令要求,建立健全了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档案,确保“一期一档”、“一人一档”齐全,实现了安全培训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五、量化考核全面推行在线教育
按照上级在线培训规定,每月对部门单位个人参与网络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照适时内容计时总量排名奖罚。针对岗位职能、个人技能不同选定学习内容,结合业务能力不足、管理知识缺失补充学习内容,围绕管理工作需要、从业岗位调整更新学习内容,通过不定期开展竞赛活动提升学习效果。截止目前,管理人员学习时间累计6800余小时,共进行了8次考核,累计奖励14450元。
六、创建“12358”班组工作模式
“1”个目的:实现“区队自治、班组自治、员工自律”的自主管理;“2”个对象:强化班组团队意识、提升班组长管理水平;“3”个手段:加强学习,提升全员岗位技能和操作水平;凝聚人心,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严格考核奖惩,评选树立学习标杆,推动安全生产健康发展;“5”是发挥五个层面作用:分管领导承包区队,管理干部承包班组,专业组定期培训,区队现场管理,班组日常考核;“8”是围绕“安全、标准、学习、技能、绩效、自控、创新、和谐”等八个方面协作共管,推进班组建设形成有效的管理理念。
七、开展“生产接续攻坚战”劳动竞赛活动
自5月份开展劳动竞赛以来,根据公司每月下达的生产作业计划,每周进行一次劳动竞赛质量验收。对掘进工程质量合格、文明生产达标、标准化工作任务完成、安全隐患整改、资料报送等情况由相关部门进行考核排名,每周对各掘进班组进行慰问,每月坚持对排名第一的掘进头进行不同形式的激励慰问和奖励。
一、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及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区文旅局及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学习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二、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一)常态化走访情况。2016年以来,每年年初即按照各级有关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职能,制定了详细的全年扶贫工作计划。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领导班子均高度重视扶贫帮扶走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定期组织包保干部走访贫困户,落实包保责任,掌握扶贫政策,坚持一线走访,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宣传扶贫政策,及时了解贫困群众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合理诉求。了解掌握日常生活、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了“帮就业、解民忧”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及“访平安、解民忧、创和谐”大走访活动。同时,每年均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慈善募捐,资金均汇缴至区统一制定账户。
(二)文化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书美影展、广场舞、趣味娱乐等文化惠民活动。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通过招标采购,对全区23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破损的电视机、机顶盒进行设备更新。农家书屋书籍更新补充工作已与新华书店达成协议,由新华书店完成全区农家书屋书籍配送工作。
2、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依托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举办了“区文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及各类讲座,聘请了戏和舞蹈专业老师为学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服务活动,积极帮助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支以上的文艺队伍。全区已成立41支广场舞蹈队、14支合唱团、2个辅导站、6个民间剧团,免费开设合唱班、班、舞蹈班、器乐班等,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演出队伍和业余文娱骨干。
(三)旅游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不断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程,推进A级旅游村创建活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培训工作。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已批准为2A级旅游村;镇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已通过省评审;社区、村成功创建省特色旅游名村;山庄获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生态园、阳光雨露生态采摘园获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助力消费扶贫方面,局机关率先垂范,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民宿方面,村、社区、社区三个民宿产业扶贫项目已列入2021年扶贫项目实施计划。
2、委托师范大学环资学院编制完成了乡村,镇村、村、社区和镇社区、街道村等6个村(社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同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实施。
3、超额完成旅游带动脱贫任务。旅游带动脱贫工作2017年完成2063人,2018年完成18人,2019年完成6人,2020年完成6人,均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旅游带动脱贫任务。同时,根据市局要求,已完成通过涉旅企业流转、租赁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涉旅企业吸纳贫困户长期或季节性务工等方式巩固旅游带动脱贫人数600人。
4、推动旅游企业帮扶支持工作。一是动员旅游企业就近就与当地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旅游扶贫。已促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帮扶结对村、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帮扶结对乡村、龙汪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镇社区、印象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街道村。二是鼓励4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设立贫困户特色农产品专柜和展板。目前已在、等4A级旅游景区设立旅游扶贫农产品专柜;在南翔邦臣、君澜豪庭、天域花园酒店等星级宾馆酒店大堂设置了旅游扶贫农特产品展板。
5、制定出台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结合区政府出台全域旅游扶持政策,制定了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纳入《区促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该政策立足我区旅游扶贫工作实际情况,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租赁贫困户山场土地等方式带动脱贫。
6、积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各类培训。推荐了2个省旅游扶贫村村干部参加省级旅游精准扶贫培训班,通过举办区旅游负责培训及参加省、市旅游扶贫培训等方式,完成旅游扶贫培训200余人次。结合全区实际,编制了《旅游扶贫培训资料》,宣传旅游扶贫相关业务知识,指导填写扶贫手册、档案资料收集和汇总等。
(四)积极助力消费扶贫。局机关率先垂范,积极采购已认定的扶贫产品,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采购,目前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同时,结合25项节庆活动,推广农特产品亮相节庆活动,助力消费扶贫:结合郁金香节举办了“欢乐扶贫购”消费扶贫体验活动,大镇梨花节,镇漫步节、中国旅游日活动、白泽湖农旅文化节、“10·17”扶贫日现场活动等都设立了消费扶贫农产品专区,借节庆之契机,以贫困户农特产品为媒,旅游消费搭梁,打造“旅游+购物”扶贫产业链,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销售收入。
(五)巡视整改成果巩固情况。
1、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成立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排查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抽调专人组织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重要问题,确保整改工作顺利推进。
2、认真开展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针对要求“两室一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要全覆盖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逐条进行了整改措施的实施,在2019年3月底之前完成了三项任务的整改,并且通过了市文旅局和区扶贫办的验收。同时将整改经验整理汇编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有效整改,巡视整改是一项政治任务,务必要做到立即整改,长期坚持。科学规划了2019-2020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目标,2019年12月份结合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两室一场”管理运营进行了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区“两室一场”覆盖率为91%。
(六)宣传报道工作情况。自2016年以来,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均高度重视扶贫宣传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分解,均很好的完成了既定任务。截至目前,本年度区文旅局已完成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
(七)扶贫项目申报情况。根据扶贫办文件要求,已完成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调出工作。积极谋划新项目,申报2021年拟入库民宿类项目2个。
三、存在问题
虽然区文旅局多年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与产业扶贫等相比,旅游带动脱贫不明显,项目谋划不够精准等问题,下一步区文旅局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付出加倍努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扶贫部门要求,制定、完善帮扶计划及帮扶措施,积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
2、实施旅游重点村宣传推广行动。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赴贫困村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一、指导思想
以十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实施方案》及《关于市治堵办工作分工的通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呼声,按照“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常态建管与专项建设相结合”的指导原则,积极提升城市道交通管理水平,增强城市道路交通承载能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
二、工作措施
(一)交通秩序整治行动
配合交警开展城市道路交通严重违法集中整治行动。着重做好对“四小车”(机动三、四轮车、残疾车、超标电动车及燃油助力车、摩托车)的专项整治和重点车辆整治,规范城市道路通行秩序,净化交通环境,提高通行效率。(责任办公室:治堵办)
(二)抓源头管理
联合工商,质监、城管部门,对辖区范围内“四小车”生产、销售进行监管。坚决杜决不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四小车”生产加工场所与销售点的存在,坚决打击无照经营的生产厂家与销售点。结合“三改一拆”对在违章建筑内进行生产或销售“四小车”的,坚决予以拆除。(责任办公室:工业经济服务中心)
(三)开展地下停车场设施专项清理整治
对地下停车设施被移作他用或非法占用的进行清退、整改,努力实现地下停车设施功能归位。着重做好“水立方”项目地下停车位的整改归位工作。(责任办公室:城管办)
(四)停车位培增行动
通过加大停车设施建设与地下空间停车设施开发力度,进一步缓解交通停车难的问题。通过利用闲置待开发土地建设临时停车场、建设建筑项目配建停车场(库)建设措施,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地下停车场,加大人防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力度。(责任办公室:城管办)
(五)路网设施完善行动
配合有关部门打通影响通行横湖北路(五洋路至九龙大道)、打通保塔路(中华路至东辉北路),解决交通瓶颈;配合相关部门加快路网设施建设和改造,改善我街道城市道路通行条件。(责任办公室:城管办)
三、实施步聚
按照市的部署和要求,2013年街道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分调查摸底、细化方案;集中整治;考核验收、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细化方案(2013年3月份)
组织对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运行情况、交通管理设施等的调查和摸底,掌握市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并成立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市治堵办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制订切合我街道实际的治理交通拥堵工作方案,并根据要求上报市治堵办。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
配合相关部门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交通秩序整治、公交提升、交通乱点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优化等工作,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的“四小车”,完成市下达给我市的各项治理任务和指标,确保治堵工作初见成效。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巩固提高阶段(2013年11月至12月)
工程设施建设取得预期目标,行车秩序明显好转,交通乱点得到有效治理,交通守法率明显提升,市民出行满意度显著提高,梳理和整理各项工作资料、台帐,总结经验和方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治堵工作由街道治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办公室设在农办,由农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村、各相关部门落实专职人员,要按照本次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根据各自的实施计划与各自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加强协调,齐抓共管,确保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二)宣传发动,形成全民参与态势
宣传办要加强城市治堵工作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治堵活动,通过文明交通互动,提高城市交通治堵知晓率、满意率。要对项目进展及各责任单位治堵工作情况及时跟踪报道,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配合、提高效能
城市治堵工作是一项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的系统工程,各部门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治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动承担专项工作的牵头、协调、督查的工作职责。各成员要认真对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抓好各项工作。各责任人、配合单位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条块结合、全面参与”的工作局面。
关键词:农村金融 精准扶贫 实践探索 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53-02
一、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1.推进精准扶贫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密切关心的重点工作,其中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赋予了苍南农商银行作为县域规模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推进精准扶贫的特殊使命。推进精准扶贫是浙江省农信联社扶贫战略部署的要求,是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的体现,是稳定农村农户生产、生活的需要,是稳定社会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2.推进精准扶贫是加快县域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需要。苍南县是原先浙江省的贫困县,下辖19个镇、776个行政村,流动人口数约160多万,本地以农村人口为主,是浙江省第一人口大县。其中,191个行政村被省政府有关部门确定为重点扶贫村,全县低收入人数约15万人,占全温州地区低收入人群18%,占浙江省低收入人群近4%,大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是加快苍南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需要。
3.推进精准扶贫是培养忠诚客户群、夯实发展基础的需要。对于银行而言,本质就是服务业,拥有高忠诚度、强关联度、深厚感情的客户是银行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从苍南实际情况看,农户人口是农村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是占据农村市场的关键。在推进精准扶贫工程中,扶贫对象是农户,目的是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对于这些农户而言,现阶段对他们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一旦脱贫成功,他们就会成为银行的忠实“粉丝”,在帮助农户脱贫的同时也是培养忠诚客户群,有利于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做强做优。
二、苍南农商银行精准扶贫的实践
长期以来,苍南农商银行以普惠金融为依托,以助力增强贫困人群自身“造血”致富功能为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截至2016年底,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32.59亿元,占全县银行业涉农贷款的95%以上,支持农户近11万户,带动了33多万家庭人口就业。该行推进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有:
1.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打好扶贫“第一战役”。为了切实做到金融资源有的放矢,该行立足“扶持谁”的调查和选择,认真探索“精准识别”之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户入户调查和建档工作,通过客户经理走村入户、实地走访,采集包括农户基本信息、家庭情况信息、信用情况等在内的综合信息,并根据调查情况以“村公议”形式开展批量贷款授信,全面摸清了全县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切实做到“识真贫”,为精准扶贫打好信息基础。截至2016年底,该行已经为32万户农户建立了“农户电子授信档案”,占全县农户总数92%;共授信300多亿元,户均授信近10万元,建档及授信覆盖全县776个行政村,覆盖面100%。
2.开办专项信贷产品,加快贫困农户脱贫。一是开办“光伏贷”,助推贫困村加快脱贫。通过与藻溪镇政府深入调研,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合作开展“光伏扶贫”项目,目前已为218户农户发放“光伏贷”贷款,金额共计约1500万元。据了解,电站建成并网发电后,每户每年能发电7000多度,全部出售给国家电网,可产生约8000元收入。二是开办“统购统销”,助推低收入家庭脱贫。面对农户想要发展,却缺少资金、缺少项目,找不到销路的情况,该行与苍南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及温州市昌盛蔬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统购统销”脱贫项目,向低收入农户发放丰收爱心卡,提供专项信贷资金支持。农户用丰收爱心卡专项贷款资金购买原材料,由昌盛公司负责加工和统一回购,并承担农户部分贷款利息,且农户可另外获得3%的财政贴息。综合贴息与企业让利,这些低收入农户每年可获得不低于2000元的收益。三是开办“助学扶贫”,助推教育脱贫。苍南县为教育大县,每年高三毕业生近万名,针对部分大学生就学困难,该行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工作,开办了贫困大W生助学贷款,苍南籍贫困大学生可向该行申请1万~2万元助学贷款,期限最长达6年,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学生还可享受50%的财政贴息。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约1.2万笔、金额约1.3亿元,共为1万多名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3.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助力实现产业扶贫。该行依托苍南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以精准对接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行业发展为突破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突出主导产业带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助力推动产业扶贫。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基地建设。通过积极推进种养殖基地的生产和发展,推动了灵溪、藻溪、马站等大棚蔬菜基地的形成,支持了沿浦对虾、青蟹,大渔湾紫菜养殖等一批浅海养殖基地的发展,建立了马站四季柚、观美席草、五凤茶叶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二是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生产建设。该行积极加强对“名、特、优”等特色农业产品生产的支持,如苍南农商银行马站支行近三年来共发放贷款8000多万元,支持7500多农户发展蘑菇种植,共支持种植蘑菇面积达5320万平方米;苍南农商银行藻溪支行积极支持农户发展鸵鸟、奶牛等山区养殖业等,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为苍南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三是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该行先后支持发展了苍南县天丰实业有限公司、温州恒信席草公司、江南畜牧厂等一批发展潜力大、外销能力强的农业加工型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流动资金的需求。如以天风公司为龙头,自成立以来累计带动4000多农户增收;在恒信席草公司的带动下,共有6300多农户通过种植席草增收。
4.合理下调贷款利率,降低农户融资成本。该行高度重视农户的融资成本问题,2016年以来4次下调贷款利率,截至目前,全行贷款平均收息率7.9‰,比年初下降了0.75个点。同时,通过大力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等载体,积极向农户发放中长期贷款,并开放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网上放贷功能,农户可以做到“随还随借”,减少了农户续贷的资金、交通等成本。目前中长期贷款余额7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3.78%。
5.推进惠民工程建设,加强基础金融服务。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是开展有效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和关键。该行通过做到“四个广覆盖”,确保农村农户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一是自助设备广覆盖。目前,该行ATM布放总量347台,助农机具451台,行内、跨行电话宝及传统POS总量5521台,分布在全县各个街道及村居,农村地区网格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打通了农村渠道网络“最后一公里”。二是电子产品广覆盖。全行网银(含企业网银)及手机银行用户达38.85万户,电子银行替代率达90.38%,领先于县域同业银行的水平。三是移动渠道广覆盖。该行两台流动服务车全年无休上门服务,服务范围包括现金存取、结算支付、贷款等业务,增强了农村金融薄弱地区的服务。四是民生业务广覆盖。近年来,该行主动对接政府各类民生业务,积极打造免费便捷的大服务体系,相继了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水电费代缴、粮食直补、林业补贴、渔民油补等在内的各类民生款项中间业务50多种,服务客户数近70万户,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更接地气。
三、县域农商银行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县域农商银行作为县域金融资源融通的主要渠道,在扶贫攻坚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新手段,实现精准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
1.树立担当金融扶贫“主力军”的责任意识。在浙江省内,县域农商银行在县域同行业中基本上是存贷款规模最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客户资源最为丰富的金融机构,这决定了农商银行必须要具备担当县域金融扶贫主力军的意识,要有义不容辞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态度,要从讲政治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高度,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精准发力,把金融精准扶贫放在心上,落在实处。同时,对待精准扶贫,要从“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任务中跳出来,要将精准扶贫与自身发展相互融合起来,找准发展定位和主阵地,要挖掘与农户共生共赢之道,开辟一片新的“蓝海”市场。
2.做到“三个建立”,确保精准扶贫对象精准。一是建立健全贫困信息平台。在收集客户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政府有关扶贫部门力量,共同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实行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信息交流,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二是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制定与当地政府扶贫项目相配的扶贫开发系统性融资规划,并根据规划明确重点支持领域,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可操作性强的扶贫项目,逐步构建扶贫项目储备库,对扶贫贷款实行单独统计、考核,保证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贫困人口、具体扶贫开发项目。三是建立扶贫贷款检查机制。由信贷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扶贫贷款抽查,检查范围包括贷款操作规范性、扶贫对象精准性等,进一步规范、加强扶贫贷款的投放,确保扶贫对象精准。
3.实行“三个着力”,实现精准扶贫正确路径。要紧紧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产业带动,以“三着力”实现“支持一个产业、繁荣一片区域、富裕一方百姓”。一是要着力支持地方传统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地方天然资源优势,通过推动传统农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链对贫困农户增收的带动作用。二是要着力支持贫困山区发展,信贷资金及人力资源优先向金融服务薄弱乡镇倾斜,做好贫困山区信贷的扩面提额工作。三是要着力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开办“互联网+”信贷产品支持年轻创业群体,助力地方新兴产业发展,以新产业带动地方百姓就业,促进加速脱贫。
4.围绕“四个实施”,确保精准扶贫有序推进。一是实施金融产品创新。要进一步下放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创新权限,放宽主要服务贫困农户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标准,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创新,鼓励按照“一镇一策”、“一产一策”等原则,研发制定更加精细、具有区域性、差异化的信贷产品,进一步满足贫困农户信贷需求。二是实施客户经理扶贫贷款绩效单项考核机制。通过优化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将扶贫贷款与一般性贷款区分开,制定扶贫贷款绩效单项考核管理模式,明确客户经理年扶贫贷款笔数、金额等指标,破除客户经理因扶贫贷款利率低影响百元收息率的抵触心理,进一步调动客户经理投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政策。利用与政府部门共同建立的农户信用信息平台,筛选贷款信用记录良好的农户,直接对其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解Q农户“贷款难”问题,同时促进农村良好信用环境的形成。四是实施发行“三农债”。通过发行“三农债”,引入域外资金,专项用于发放涉农贷款,一方面为信贷投放资金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以低利率满足贫困农户低成本融资的需求。
5.加强多方合作,形成精准扶贫发展合力。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金融支持、社会救济、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对此,要加强多方合作,形成扶贫发展合力。一是要加强银政合作。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部署,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规划,加强双方沟通,主动将具体金融工作汇报至上级领导部门;同时,要向县人民银行申请扶贫再贷款额度,进一步保障贫困农户贷款资金。二是加强银保合作。要联合县域保险机构的力量,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农户保险,为金融精准扶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强银企合作。通过金融支持本土龙头、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等,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生产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四是加强与慈善、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在扶贫特定贫困群体上的合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姚东.“特惠金融”理念下的扶贫攻坚战[J].中国金融家,2016(02)018:86-88
[2] 王茜.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含义及着力点[J].金融发展评论,2016(4)155-158
[3] 盖康,何文媛.关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16(2)74-76
[4] 杜应海.叙永农商银行:精准扶贫 助农致富[J].当代县域经济,2016(3)88-89
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成立于1981年,解路新走马上任的时候,教研室已经走过了30年的岁月。彼时,技工院校发展萎缩、生存环境恶化,技工教育该如何走出低谷?如何找到新的发展之路?疑问在解路新心头萦绕不散,一绕就是12年。12年对技工教育发展的追问、研究与探索,让他对技工教育有了新的解读,其中的主题词是“改革”。
“开放才能有出路”
2007年9月,辽宁省劳动保障厅出台了一份《关于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意见》。这份《意见》中提出,技工院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设计上,应将长期的学历教育与短期的就业培训融入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应让劳动者不同目标的培训要求都能在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得以实现,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把技工学校办成人人都能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超市”。
这份《意见》是由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起草的,而“开放式教学改革”凝聚了解路新对于辽宁技工院校发展模式的所有思考。
在研究技工院校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之后,他认为,技校必须改变依靠学历生源的单一发展模式,面向职业培训市场和所有需要职业培训的群体。15年主管就业工作的经历,也给了他更加多元的视角,“就业的根本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从而实现就业。如何提高?必须依靠职业培训。而这就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机遇所在。”
2007年,当辽宁省技工教育的字典里出现“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时候,技工院校“多元化办学”的思路还没有被正式提出。虽然“开放式教学改革”与“多元化办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开放式教学改革”除了培训主体、培训学制等外延方面的多元化之外,更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具体地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即“以学生为教育服务的主体”推进培训主体的多元化;“以模块制为课程单位”,即设计课程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自由组合,形成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以满足多元培训主体的多元需求,并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的基础”,则为开放式办学提供了制度与管理方面的支撑,让培训主体的选择更加便利与自由。“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改革从内涵发展的角度指出了通往‘开放办学’这一新发展模式的途径,强调通过内部的“质变”和“动因”实现外部的量变。”解路新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
这一发展思路提出后,在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的大力推动下,《关于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意见》以及《辽宁省技工院校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教学制度陆续出台,19所学校展开了学分制试点、探索实行弹性学制,编写了十多本改革教材,组织了多次教学改革现场会和研讨会……
提出“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时候,就有人对解路新说:“你的想法超前了些。”但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解路新越来越感到,“放开了思路,才能放开技校的发展空间”。现在,鞍山技师学院、沈阳技师学院、丹东技师学院、辽阳技师学院等一批技工院校已经脱颖而出,寻找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解路新:以前我们谈技工院校发展,总有一些习惯性的思维。例如一说加强技工教育,就是拿钱盖房子弄设备,把规模搞大,在评估的时候,也喜欢拿硬件“说事”。再比如,很多学校和校长都喜欢研究招生,认为招来了人学校就能生存,学校里两支队伍最大——招生和就业。学校有规模,招生人数多,这些都是好事,但如果条件确实有限,没有那么多投入,抢不到那么多生源,比如辽宁全省技工院校一年招生也就是4万人左右,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不发展了吗?
技校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困惑很多,但我认为技工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研究市场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破除框框,放下架子,进行改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招生、教学、就业这三个要素中,教学是主帅”
解路新在《对辽宁省职业培训教学工作的几点看法》的文章中写道:“职业培训教学工作的本质是解决质量问题,而抓质量是职业培训工作的中心工作。”
在教研室多年,他一直很 关注技工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正是影响技校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2006年,教研室制定下发了《辽宁省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每两年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制定这个标准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参照。除开展常规师资培训外,在2008年辽宁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辽宁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名师讲坛”工作正式启动,7位名师相继被推出;与沈阳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了在专业课教师中培养工程硕士的工作,第一批由省财政补贴资助的75名教师将于今年毕业。坚持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学校和社会进行调研,先后形成了《关于辽宁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辽宁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调研报告》,参与了原劳动保障部《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研究》《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驱动”型教材改革研究》课题,进行了《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研究》《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之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组织编写了多本技工院校和就业培训教材,在人社部教材办各省组织开发国家级教材数量中排名第五。策划、组织全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技能创新作品评选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收到实习作品600多件……
从教学制度、内容、管理的改革,到师资培训,再到教研队伍建设,解路新带领教研室所做的这一系列探索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问题。
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个技工院校健康发展的“七寸”,解路新和教研室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来到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采访的那天,正碰上教研室的工作人员被解路新派出去到学校“听课”,为下一步开展的省内新试点专业一体化师资培训挑选培训师。解路新一直非常关注一体化课改,并认为这一旦与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模块化课程设置结合,将给整个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2011年上半年,教研室用两个月的时间,到省内外十余所技工学校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之后召开全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座谈会”,统一思想,明确了改革步骤和方向,提出了工作目标。随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观摩示范课、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擂台赛等一系列工作密集推进。在2011年底,辽宁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汇报会召开,12所参与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交流了自己开展一体化课改的经验和心得,与其他参会院校代表一起共同探讨了如何解决一体化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今年,在一体化课改试点范围扩大后,教研室随即决定在年底之前举办五期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以更好地助力一体化课改的推进。
“如何发挥教学质量的统帅作用,带动技工院校发展模式的变革?”解路新的追问还在继续。
解路新:招生的力度、推荐就业的能力,只有在教学高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和长久地发挥作用。否则,技工院校将无法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德育应该改名为素质教育”
衡量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有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指标,有学生的考证率,有大赛的获奖数,有家长、企业的好评率……但在辽宁之行中,我们找到了另外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答案。
在丹东技师学院,送去富士康实习的学生普遍适应良好,成长很快,与其他去富士康实习的技工、职业院校学生的怨声载道截然不同,学生说这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职业心态与心理素质,而这又得益于在校期间朱威军院长经常给他们上职业指导课。在鞍山技师学院,由副院长李成延主编的《焊接加工类专业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的校本教材新鲜出炉,这本与传统德育教材截然不同的职业教程,图文并茂,轻松活泼,以实训的形式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而此后还会有一系列与专业结合的职业素养培训教材出版,不仅告诉学生“职业”是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一个“职业人”。在辽阳技师学院,学院独创了类似军营的素质教育拓展营,新生在此军训一个月,从管钱到做饭,生活全靠自理,在这里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今这个拓展营不仅受到了家长的称赞,还吸引了兄弟学校,纷纷表示想把自己的学生也送来这里训练……
2011年,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在全省技工院校中开展了心态健康教育,编写了《心态健康教育成功教程》,举办了全省技工院校负责人和教师参加的心态健康教育辅导讲座,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无论是解路新,还是我们此次所采访的技工院校,都不约而同地有一个观点:“技工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因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的构成是丰富多彩的,而影响职业发展的往往是技能以外的因素。解路新说,应该给传统的德育课“改名”,改革为“素质教育”。不光有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体能训练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形式也要进行改革,培养方式要更加灵活,相关的职业启蒙教育也应该渗透到专业课课程和教学中。
解路新:现在企业选人,都是先看人品后挑技术。技工教育不是教会学生一门技术就够了,而是要把学生培养为职业人、社会人。技工教育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现在的发展、毕业后的就业,还要考虑得更远,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适应企业能力,让学生能生活、会生活,这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的教育。
“开放式教学改革”、一体化课改、德育教育改革,三大改革合力将带来技工院校发展的一场革命。为此,解路新不懈前行着,一直在朝着心目中技校发展的最佳样本努力着,而这个样本就是把技工学校办成社会人人都能进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超市”,这也是“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给技工院校一片更加广阔的
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