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现代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诗 韵律 抒情 回环 朗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204

新诗在初中课本(人教版)中入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秋天》,牛汉的《华南虎》等等数十首新诗作品。新诗作为时代的先声受到教材编选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除了必修一第一单元涉及新诗外,就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新诗部分了。新诗在整个教材架构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固然这与新诗不是高考考察的内容容易受到忽视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则关涉到教师自身对新诗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诗显著的形式特征:韵律

很多新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在起作用。构成新诗音乐性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押韵,以陈敬容的《窗》为例,第一诗节三、五句末字“天”和“烟”押韵,第二诗节二、五句末字“迹”与“息”押韵,第三诗节三、五句末字“眠”和“前”押韵,第四诗节二、三、五句末字“光”“望”“上”押韵,第五诗节三、五句末字“灯”“昏”押韵,第六诗节二、五句末字“冬”与“空”押韵。押韵的情况有着规律可寻,就是主要是每一诗节的第二句或第三句末字与尾句押韵,但整饬中有变化,形成声韵上的回声,增强了韵律的回荡。

其次是诗句的节奏。节奏往往是由音尺(音步或音顿)来决定的。每一个诗句都有着大致相当的音尺时,节奏感自然而然地就突显出来了。以臧克家的《老马》第一诗节为例:总的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我们看到每一句大致为一个或两个音尺,每个音尺的长短略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第三,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复沓的音韵效果,比如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个诗节,几乎每一诗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致相同,加之呼告手法的运用,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起到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诗中被广泛地运用,正是其形成的韵律受到了诗人的青睐。

第四,诗歌中结构上的回环及叠词和连绵词的使用也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比如戴望舒《雨巷》中的“彳亍”,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斑斓”,虽非有意为之,但其产生的音韵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二、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

首先,我想说诗歌必须有成为诗歌最为本质的东西。诗人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无法回避诗歌的抒情性,抒情可直接显现,也可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是需要我们通过领悟去寻找罢了。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简洁明快而又情感真挚,但古典诗歌更多的还是“梧桐更兼细雨”这种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而意蕴悠长。再以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就胜在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深情的回忆中展现那“旧日的时光”,时而在山坡游荡,时而又漫步溪上,虽为重洋所阻,但阻不住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贵真挚,意在隽永,这正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其次,诗歌要有诗人独有的风格。彭斯长期生活于苏格兰乡村,诗歌多表现的是自然的乡村风景和人们之间朴质无华的情感。它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山中雏菊》都属于此类。从彭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美不在于技巧的纤细入微,而在于情感的真诚奔放。细细品读之下,似乎含着些民歌的调子,反复咏叹,情感低徊,且意象多出自村野常景,多了种旖旎的田园风光,整首诗也就显得自然明快,朗朗上口了。借助于一批这样的诗作,质朴明快也就成了当时彭斯诗歌的名片,同时也形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品质。

第三,无论中外,纵看古今,诗歌与抒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诗贵在领悟诗情,只有沉入到诗人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切实领会到诗的趣味的真,诗的淳朴的美。

三、新诗别样的结构特征:回环

在新诗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诗歌结构现象:戴望舒的《雨巷》首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都是“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仅有一处词语的更改。无独有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首诗节与末诗节大致相同,互相呼应又蕴含着变化。这种诗歌中首节与末节(或者首句c末句)大体一致的诗歌结构形式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古已有之。前秦人苏若兰写的《璇玑图》,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都能成一首新的诗,堪称回文诗的典范。由于受制于古典诗歌字数、声韵和意蕴的严格要求,回环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且多停留于文人的文字游戏中,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并不大。但从新诗打破古典诗歌字数与结构的藩篱之后,回环结构的运用深得一部分诗人的喜爱,回环所特有的复沓与往复的节奏效果也给新诗增添了不少神韵和风采。

新诗,特别是新诗中的抒情诗,不少采用回环的结构。探究其作用当有以下几种:其一,在情感上,他构成一个圆环,来回往复,意蕴深沉,细细品之又觉回味悠长。《雨巷》中首节的“逢着”与末节中的“飘过”正好构成一个心灵邂逅的完整过程,再加之婉约的意象,低徊的情感很自然地就在回环的结构中弥漫开来,从而获得读者的心音共鸣。其二,在节奏上,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采用回环结构的诗歌节奏都较为舒缓,似水流的回旋又蜿蜒流去。这种舒缓的节奏,便于吟诵,更便于识记,能够激发读者诵读的兴趣。其三,在形式上,首节与末节的高度相似性,能为读者所注意,继而推动其去辨析两节细微的语词差别和表达效果。这种差别正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潜流,继而帮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再别康桥》为例,首节“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轻轻的招手”与“挥一挥衣袖”能不能互换位置?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必能给新诗的学习带到一个新的深度。

四、结语

选修课本新诗部分的编撰很见功力,这主要表现为每一单元对新诗的必要认知。它大致将它分为“走近诗的世界”“诗的发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鉴赏”等五个部分,这样就从主旨、意象、语言、鉴赏等几个角度对新诗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新诗存在的历史较短,加之新诗的当代性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对新诗的成就一直认识不足,再加之古典诗歌历史的堆积,很容易造成对新诗的忽视。要改变这种情况,新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新诗历史的有效把握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诗知识谱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把握新诗的多样性。然后,我们再依据新诗的形式特征、结构特征、意象特征、主旨呈现等构建起新诗的美学范畴。只有我们在知识上完成了对新诗的认知与领悟,新诗教学策略的多样性自然会得到多方面的呈现。

新诗的教学通常一首诗一个课时,新诗的特点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朗读,有情感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每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即可。我们可以以意象统领一首诗,比如教学《雨巷》时,我们只要赏析好“丁香”和“雨巷”这两个核心意象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以探寻诗歌的音乐美去赏析《再别康桥》,还可以以情感的奔突、释放来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一个细节去把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无定法,重在把握,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近新诗的审美世界,去感悟诗的魂灵、诗的绽放。(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孙玉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中国现代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5P 员工意愿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定义及分类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定义及现有模式区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的定义说法较多,较普遍的是: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分:人力的配置方式、管理手段、使用原则、激励措施以及对人自身的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等。每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具有其鲜明的特征。

2.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文化传统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模式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特色不同等。这些因素,不仅会使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产生差异和形成各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于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状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影响,目前全球一体化影响下的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中国现代的人力管理模式的沿革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十多年间,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和进步,从开始的3P模式,逐步发展成4P模式,以及现今环境下的新模式需求。

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2001年林泽炎博士在其专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 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 distribution)。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该模式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易于操作和实践,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大中型企业迅速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轨无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2.从3P到4P的演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是竞争愈加激烈化,需在全球化竞争中配置资源和创造顾客需求;二是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组织必须在无边界的人才流动中确保核心员工的忠诚和承诺。这两种发展趋势都使得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战略资产而不是人工成本,从而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融合起来。在这种新的情况下,3P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4P模式应运而生。

3.4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4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 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

4.从4P到5P的演变——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也开始发生快速变化,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员差异化日益明显, 85后、90后与原来的60后、70后其观念、思维方式的迥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人的主观意愿及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已经日益凸显。虽然4P模式也强调: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但“员工意愿”,并未得到与其他4“P”同等的重视,这对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变化,可以尝试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内容

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人”作为主要立足点,从调动员工意愿(personnel desire)出发,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本管理。

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对4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重点强调员工意愿对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着眼于“人”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第二,所有员工可以参与决策,充分体现民主,决策是在科学程序指导下理性研究的结果;第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据员工的心理、行为表现制定的,并不断修正,其目的是为了极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将人看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只有给予良好的激励,才能进行充分的开发;第五,工作绩效是衡量员工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韩丽洁.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2]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制约因素.现代商贸工业,2007(1)

[3]蒋兆雷,黄志斌.人力资源管理“5P”模式探讨

中国现代诗歌范文第3篇

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

年级专业: 网络06秋 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 巩长军 学 号: 0641802006

指导教师: 刘 刚 职 称: 副教授

导师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论文完成时间: 2008 年 06 月 01 日

摘要: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由于具有原理简单、实现容易、工作可靠等诸多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系统由于要同时兼顾高精度和大量程的要求,因此在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的一般原理上进行了新的设计,使它较好的达到了实际的设计要求。鉴于本

…………………

关键词:反射式,光纤,位移,测量

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通过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的组织协调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然而,现实中仍有很多企业遭遇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自然很多。可是其中一个较为普遍,较为根本而又常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对“人”的忽视。这里讲的对“人”的忽视并非对人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是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的忽视。而这些“人性”的东西正是决定员工的兴趣、态度、忠诚、积极性、持续性、创造性、道德、意志、观念与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

1 人性化管理的几种演进模式探究

对人性的理解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基础,管理理论的构建和方法的设计,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的看法为基础的。……

1.1人性化的几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经济人”及x理论所阐述的观点,主要是工作动机的经济诱因及相应的管理职能,这在劳动工作仍是人们谋生手段的历史条件下以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无疑是合理的,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阶级偏见,是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理论解释。……

图1 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装置

.

.

.

表3 电子文献的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图书 电子公告

类型标识 db cp m eb

.

.

.

4 结论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人是万本之源,企业管理者要抓住这个管理的核心。在对人的管理上,要做到刚柔结合,表本兼治,所谓“刚”,就是要实行制度管理,用制度管人,约束人、激励人,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制度是底线,任何人不得逾越,否则要受到制裁,此乃治“表”;所谓“柔”,就是要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通过建立企业的文化底蕴,来取得人心,使员工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干好本职工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此乃治“本”。通过实施,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贾春增,董天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中国现代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写实造型设计;写意造型设计;结合;表现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Image Design Style of Film Charac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G Yang-yang

(School of Fine Arts,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影视艺术是在导演的总构思下,由灯光、舞台美术、人物造型等艺术和科技部门共同拍摄完成的。人物造型设计作为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故事的叙述”、“角色的塑造”、“情节的表现”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员作为造型的载体,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创造者,而且是角色塑造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更是画面的主体。演员的人物造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它与剧情等一起构成观众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观众感知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出色的人物造型设计,亦为影视艺术增光添彩。

一、影视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趋于多元化

电影、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风格的构成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剧作家之外,演员、导演、摄影、音乐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艺术家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力求在艺术风格上达到和谐,从而形成演艺活动的整体风格。当然,人物造型设计也必然从属于这样的整体风格,不同风格的人物造型设计的形式都会为影视作品的表现发展提供创作的养分,只有这样人物造型设计和影片的内涵才能形神兼备。

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化妆造型,二是服装造型,三是发式造型。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有更复杂、更独特的特点和更丰富的内涵与艺术形式。当代的影视艺术人物造型设计由于受到演艺风格的影响,趋于多元化的表现风格,其中包含写实风格、写意风格等等。这些造型风格特点为影视作品的风格表现、强调影片的形式感、画面的视觉效果等提供了创作的基础。

二、写实性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的体现

影视艺术具有纪实性、逼真性的特点,决定了人物造型设计的现实主义原则。现实主义的主要原则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生活”,并且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换句话讲就是人物造型设计是在注重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造型依据的基础上强调形式感、强调装饰性、强调风格化的一种创作人物形象的手段,它更注重真实,重在形似。

写实的造型设计多见于古典名著改编剧、历史剧、正剧等,重在表现历史的真实和可信感。古典名著改编剧剧本对人物形象的详尽描述,为角色的造型提供原形,因此剧中的人物角色造型要遵守现实主义的原则,要具有历史时代的鲜明烙印,从而逼真地展示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精神风貌。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的形象塑造都是写实风格的经典之作。历史剧、正剧更是如此,因为历史剧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内容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反映,其人物造型都完美地实现了“逼真再现”,那些为传统的审美规范和传统的文化内容所雕塑出的“鲜活的面容”,激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

电视剧《汉武大帝》就是写实性人物造型设计的体现。《汉武大帝》全剧采用新古典主义的浪漫、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历史上一个辉煌壮丽雄浑悲壮的时代。造型师在借鉴并理解汉代妆面、发型、服饰文化的前提下来体现剧中角色的外在形象,强调时代特征。首先,从服装造型方面分析,剧中女主角服装造型源于汉代最重要的文物《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女主人的造型(图1)。比如剧中卫子夫红色的“深衣”和松散发式的形象的设计灵感都源自史料记载,但比它更鲜明浓烈。(图2)服装颜色从大的色调上复原了汉代的风格。汉代崇尚黑色,服装主要的颜色就是黑、红、白、蓝、黄,女性服装大多都是红色,衣着以布为主,粗线条的风格比较重。剧中士兵披挂的盔甲则是铜制的,穿戴的皮子也是真皮。匈奴人的则明显都是皮革。积聚历史文化特征的技术性细节营造了极具历史文化氛围的“真实影象”。其次,从发式造型上讲,女子主要采用了梳辫、挽髻的形式。汉代著名的发髻“堕马髻”、“垂云髻”等都被剧中人物角色借鉴使用。如:卫子夫的发式造型运用了“堕马髻”,平阳公主则梳理了“百合髻”,男子造型主要带冠帽。最后,从化妆设计上看,也较多的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根据史料记载,汉代女子崇尚“檀晕妆”,就是女性的妆粉涂得很厚,再将胭脂涂抹于双颊,红白对比强烈。眉型以细长而弯曲的“远山眉”为主,唇妆则采用口红只是唇上一点的“点唇”法。《汉武大帝》剧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采用了以上的妆容,较好的还原了汉朝妆面的特点。总之,剧中从帝王、后宫嫔妃、百官到异域匈奴的发式、妆面、服饰等都具有浓郁的汉朝气息,极具汉朝的时代特征。

写实风格造型有优点也有缺点,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对角色的造型设计缺少创新,形象容易出现重复;其次还体现在如果一味的强调历史史实的还原,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无法引起观众视觉兴奋点,造成视觉上的沉重与压抑。例如电视剧《贞观之治》就是最好的说明,严谨的还原态度,超出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范围,观众收看的积极性必然受影响。

三、写意性人物造型设计表现风格的体现

作为影视创作重要元素之一的人物造型设计,也开始用“以形写神”的造型审美标准来刻画人物,用自己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来诠释人物,着重描绘“角色”的意态神韵。人物造型设计所要表现的境界,是由直接和间接表现两个方面组成的。直接表现就是运用化妆材料和化妆技术塑造形象,间接表现则是由观众眼睛观赏后所引起的联想与情感。写意的造型设计重在刻画人物的内在和形式美,强调以意写神。为了增强影视作品的画面视觉效果,可以采用夸张、象征、抽象的设计手法的特点,写意性人物造型风格在影视古装娱乐剧、神话科幻等影视作品中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古装娱乐剧、神话题材的作品在电视荧幕上广为流行。这类题材作品是以追求娱乐为目的的,结合历史英雄主义、情感浪漫主义和冒险主义以满足中国老百姓传统的看戏的娱乐性心态,既然是为了娱乐,那么历史就只是一种手段,对人物的造型设计也不必拘泥于历史,可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电影《夜宴》,在影像语言的造型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尝试和创新。影片的故事背景置于战争频仍的五代十国,这一虚拟的历史时空为导演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影片中的人物造型设计整体表现华丽却不夸张、沉稳却不沉闷。服装精致而有深意,比如章子怡的衣服总是拖得极长,就像她的欲望;人物化妆让人一眼明晰性格,如葛优尖细的胡子,周迅素净的脸等。《夜宴》最大的人物造型设计成功之处在于用色彩来强化个人特征。色彩在电影视觉语言元素里是生命和情感的象征,它具有使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作用,倾向于在银幕空间中传达与揭示人物的情绪、心理和精神信息,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视的形象语言。《夜宴》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服装色彩的选择上,厉帝服装主要是黑色。阴沉、浓厚、让人压抑的黑色既代表了帝王的庄严与权势,又象征了厉帝阴暗残酷的人性和被欲望扭曲了的灵魂;皇后文婉的色彩基调则以艳丽夺目的红色为主,那红得滴血的颜色象征着人性无法压抑、熊熊燃烧的欲望等。《夜宴》为了突出电影的意境,也为了让片中的人物造型更加符号化,与服装相同,影片中人物的发型和饰品处理方式也都用得非常粗放、简洁,正犹如写意式的水墨画。

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写意风格的缺点主要是与史实有出入,与观念中既定的人物形象不符。例如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人物造型。86版《红楼梦》历经10年的拍摄,可谓是中国古装电视剧经典之作。在人物造型的处理上采用了写实造型风格,依照原著的描写刻画塑造角色形象,剧中人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新版《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则是采用纯粹的写意手法来体现的。在这部剧中,运用戏曲艺术中的旦角为表现形式和美感来设计剧中人物造型。例如钗、黛、“四春”以及其他诸多的女性角色都是用了戏曲元素来设计造型,可谓是满脸“铜钱”。这样的人物造型虽美而有味,但和原著形象刻画相矛盾,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观众心中的人物形象相抵触,不易为观众接受。

四、写意与写实风格相结合在影视人物造型中的运用

作为人物造型设计的两大设计手法,写实和写意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可以使两者取长补短,使得写实的造型不再是一味地去模仿“过去”,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强调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形式感、装饰效果、整体风格等。写意风格的与史有出入,角色性不强的缺点刚好可以由写实去弥补。写实和写意进行结合的人物造型是既带有时代特征而又不完全拘泥于那个时代,将历史和创新融合,既保持了历史感又加入时代感,使角色形象更充分,更完善,具有更强烈的装饰性、设计性的艺术效果,以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升华效果。

中国现代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诗歌;现代性;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35-0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认为培养人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诗歌有“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并亲自删定《诗》作为经典教材,同时采用说教告知、答疑释惑、评人论事、雅言示读等方法来进行诗歌教学。日本当代美学家今道友信在《东方的美学》中提出:“孔子已经预感到诗的形象和象征性的语言的升腾的力量,预感到这种语言的飞翔的能力,已经感到只有使用这种语言才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现象事物的限界,才能超越概念上的思考方法的平庸水准……”“诗艺术……可以突破伦理学的限界把精神引向更高的地方。”自孔子始,中国教育就重视诗歌育人层面的作用,将诗歌摆在教育体系的首位。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听到古典诗歌的琅琅诵读,但对于现代诗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轻视心理。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反思,为什么代表现代语言最高形式的现代诗歌会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块撂荒的土地?

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高考指挥棒的回避,自身寓意的含混多变,都构成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被日益边缘化的缘由。“五四”之后,现代诗歌开始自己的进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与古典诗歌的决裂。新诗的产生更多是作为“白话文运动”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出现,其文学史的意义远大于自身文学价值。这种与传统相断裂的发端使得新诗可谓“先天不足”。此外,诗歌产生于田间地头,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的发生、发展、发达都和中国农耕社会密不可分。随着封建社会走到成熟期,城市得到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消费文化悄悄蔓生,勾栏瓦肆中的小说戏剧等表演活动渐渐瓦解着诗歌一统江山的文学世界。诗歌究其本质,并不具有都市社会的血统,随着都市社会取代农耕社会,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价值。有人称现在是一个堆砌着“快餐文化”的“读图时代”,流行音乐、广告、影视节目,甚至是游戏日益取代诗歌曾经辉煌的地位,取得大众的青睐。这里的“大众”,包含了学生,也囊括了教师。新诗的“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状况与当下现代诗歌生态环境恶劣、传播机制的缺失互相作用。除此之外,现代诗歌的“后天发育不良”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因素――现代诗歌的理性鉴赏方法的缺失。

现代诗歌的理性鉴赏方法缺失的原因,有教材编排的问题,也有教师讲授的局限性问题。高中课本中的现代诗歌编排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德育”功能的强调超过“美育”层面的考虑,思想教育价值的提倡超过审美价值的引导。以苏教版为例,《语文》必修一课本的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由《沁园春・长沙》、食指《相信未来》、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等诗歌和杨子《十八岁和其他》、张洁《我的四季》、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散文组成。这样的编排有其合理之处,有着共同的情感价值指向,思路清晰,便于学生对专题主旨进行把握。但这是以牺牲对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分别进行分析为代价的。类似的还有必修三课本的第一专题“祖国土”。闻一多的《发现》、艾青《北方》、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和阿赫玛托娃的“十四行诗”《祖国土》以及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等课文编排在一起。 教师可能更多会以专题主要情感指向为重点,而忽略对具体文体进行艺术特征鉴赏这一重点。“诗言志”“诗缘情”是诗歌的两翼,如果常常重视其“言志”的功能而轻视其“缘情”的功能,诗歌教学就会失去平衡。苏教版教材考虑到此问题,以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选读》与必修课本互为补充,弥补了这个缺憾。此外,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诗歌没有消衰,而是以化身为流行歌曲歌词的方式更加蓬勃地流行开来。细细揣想,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它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在编选教材的时候,能否选择一些适合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孩子所喜爱的歌词进入课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这样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来更好地探索现代诗歌的传承之路。

关于教师讲授的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讲授现代诗歌采用了和讲解散文没有太大区别的“五段式教学法”:1.作者介绍;2.创作背景;3.串讲诗歌;4.归纳中心思想;5.分析写作特色。诗歌的特色是“言不尽意”“言近旨远”,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先贤解读下相对比较明晰,而现代诗歌凝练的表达、多角度的解读、诗歌的多重意蕴以及赏析标准的难以把握,都使得教师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尽意之言”倒不如“五段式教学法”保险可靠。这样的讲解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四平八稳,不容易出问题,但却扼杀了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甚至在教学中抹杀了现代诗歌本身的一些鉴赏系统上的独特之处。久而久之,若问起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感受,他们只会感觉茫然无措。教授现代诗歌,其一在于要紧扣“诗歌”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如意象的分析、隐喻系统的结构,对于“诗眼”的分析,关键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中的修辞体系的解读等;其二,新诗与古代诗歌的写作有着不同的模式,无论是思维方式、感受方式,还是传达语言的方法都截然不同。因此,鉴赏现代诗歌须要引导学生与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在联系中进行区别,须要紧扣“现代”二字。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在《现代》杂志提到:“《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施蛰存关于“现代诗”的定义,成为后来的文学史研究者的共识。教师的鉴赏应该关注“现代情绪”、“现代的诗形”等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在自由多变的诗形中体味作者多重的丰富变幻的情感意绪。

再次,高考指挥棒的回避也是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地位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诗歌意蕴之丰富之难以把握,导致对其理解的多重化,若将其纳入标准化考试,评分标准不易确定。鉴于此,大型考试对诗歌均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谈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多采取“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回避姿态,基础知识部分亦较少对现代诗歌阅读理解进行考查。即便出现,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给出一些对于诗歌主题和写作特色的选项,让学生辨别选择。这种题型考查的更多的是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与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这个考查目标有较大距离。也出现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将现代诗歌放入仿用句式题型进行考查,或者印制一首浅显的小诗,让学生根据诗歌传达的情感来作文。虽然这样的作文题依然标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毕竟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值得提倡。高考指挥棒对现代诗歌的无奈回避,在学业负担并不轻松的高中学生的眼里,便是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导致了现代诗歌在中学校园的日益衰落,并间接导致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对现代诗歌的日益漠视。

从教师的角度考量,解决之道在于三个方面:加强教师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角色转变:由讲授现代诗歌转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设计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方式。

第一,教师须要增强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国内现代诗歌的生态环境和传播机制都不甚乐观,读者的阅读兴趣不高。即便是现代诗歌的研究专家,有时也被比作“蜻蜓点水似的滑行阅读”,或者被指责“过度阐释”。作为知识的传承和传播者的高中教师,须要在责任感的鞭策下,多读诗歌以及现代诗歌理论介绍性读物和诗歌作品的赏析性读物。用“文本细读”的功夫,积累现代诗歌的语感,培养对其的鉴赏能力。只有教师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钥匙”,在心底对现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由讲授现代诗歌转向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前文已描述部分教师在讲授现代诗歌时的五段式方法,这是扼杀学生兴趣的举动。教师的角色须要从知识的讲授者向鉴赏的引导者进行转化。在讲授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时,通常会有一种混淆,认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同出一源,那么它们的讲授方式是不是可以共通?两者自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比如诗歌意象的联想对于接近诗歌情感内核的作用等。但是前文已述,中国的现代诗歌是在与古典诗歌决裂的姿态中产生,无论是语言方式、思维方式、传情的手法等方面都分属截然不同的体系,鉴赏方法也自然不可以混作一谈,由现代诗歌的多义性、对于现代情绪的自由表达等特性决定,其鉴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对于以向外国诗歌借鉴产生的本质为“现代性”的诗歌,宜采用英美的批评方式。其实也不尽然,中国传统的直觉、“兴感”、顿悟等批评方法也可以对其进行批评,而且可以收获另一种视角的启发。关于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国外与国内的都可以尝试。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进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比如中国的印象主义批评方法、评点法,西方的社会学、形式主义、阐释学、现象学、神话原型、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自然科学方法、女性话语、后殖民理论,强调文本细读的“新批评”理论等。教师如果能结合这些前沿的方法,做好诗歌的普及教育工作,在“无形”的现代诗歌中找出“有形”的切入路径,深入浅出地授“渔”予人,既解决了现代诗歌“教学难”问题,也能使学生收益良多、受益深远。

鉴赏的原则须注意,诗歌既要求甚解,又要不求甚解。对于关键的字句,自然最好是字字落实,以在“珠玑”般的字句中得出蕴含的“天机”。但是更多时候,只要沉浸于诗境,能够贴切地体会到诗人的心境和感受即可。所谓用生命感悟生命,将诗歌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得出整体的情感形象,悟出诗歌真精神。此外,因为现代诗歌形式上的灵活,每一首诗的鉴赏方式都可以不同。在鉴赏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面对的是语言高度凝练、意蕴非常丰富的现代诗歌文本。能够养成较为系统的现代诗歌鉴赏方法,形成阅读兴趣就是教学目的之所在。

第三,充分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常把美丽的事物比作一首诗,美好的景色称作“如诗如画”,希望“诗意地栖居”。诗是美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诗美进行还原,甚至延伸,而不是用枯燥的知识对诗美进行抹煞。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做到设置美的导入情境、设置开放性的寻美课堂、设置书写美的练习。

其一,设置美的导入情境。教师可以选择和诗歌感情较为接近的音乐作为背景,以诗歌中的某一个美的基点入手,以优美抒情的开场语言来给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情绪环境,以此导入诗歌文本。

其二,开放性的寻美课堂。前面美好的音乐、富有诗意的课件画面、名家动人的诵读,教师充满诗味的引导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优美的鉴赏诗歌的环境。“开放性”,是指让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解决一些现代诗歌的术语名词和诗歌背景等知识。比如要介绍李金发,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什么是象征主义;涉及到普希金、惠特曼时知道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是感伤主义,什么又叫现代主义;在讲到阿赫玛托娃时,能够关注一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十四行诗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开放性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做一些引导,如提出关于诗歌内容的一些既定结论,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从文本中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并要求在诗歌中找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教师故意提出诗歌内容中没有,甚至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理解,交由学生讨论,这些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增强根据文本进行推理的能力,提升诗歌鉴赏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诗无达诂”,对于意蕴丰富复杂的现代诗歌,应该容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其多重含义进行解读,争取能够找到最符合作者思想感情的解读。关于“开放性”的寻美课堂,须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进行自主鉴赏时,须提醒他们不可以为了接近“人本”而脱离“文本”。任何时候,紧扣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直面文本,都是最重要的。

其三,美的练习。可以分为课堂练习和延伸阅读。课堂练习可以就课堂鉴赏的诗歌进行评点练习、仿句练习,或者与课堂所讲诗歌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的诗歌进行自主赏析。延伸阅读可以由教师推荐,或者学生自主寻找读本进行阅读。

最后,如果说,现代诗歌的教学流程可以归纳为一个常见的图示:诵读――炼字――品味――体悟,我更愿意将此图示进行倒推:诵读――体悟――品味――炼字。我愿意将对现代诗歌的审美特性进行体悟放置于对修辞、写作特色等手法的分析之前。毕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更多地应该是在精神体验、生命体验上与作者达到共通,贴近作者的“现代情绪”。至于其写作的手法、“现代的形式”都是为作者的“现代情绪”服务的。在对诗歌有了相对完整的感性体悟之后,再对其写作特色等进行理性分析,可能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神奇的手法是怎样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作者的情绪优美、准确地传递给我们的。

参考文献:

[1]陈仲义.现代诗读解策略[J].名作欣赏,2008,(02).

[2]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9).

[3]林海燕.论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新诗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