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怎样培养教育孩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俗话说:兴趣的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像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了兴趣,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相反,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探究,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主要以培养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为主展开,主要让孩子们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感受简单的英语,并尝试着用简单的英语口语进行日常的交流。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例如借助图片、整理提供玩具等引出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如喜欢什么食物、喜欢什么颜色等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听听说说、读读认认、唱唱玩玩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游戏激景。游戏也迎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寓教于乐;竞赛则永远是一剂课堂的兴奋剂,培养他们合作协调能力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意识。如本学期针对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我推出了人人争做小明星的竞赛项目,具体有:朗读小明星一培养他们正确的语音语调;词汇无敌是一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多才多艺星一训练他们创造英语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诗歌天王星一培养他们学英语、说英语的兴趣,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单项竞赛中这些学生心里充满成就感,更自信,也就更喜欢英语了。
一、从师自身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爱的作用,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师爱不仅是对孩子天真、活泼的下喜爱,而是将师爱视为社会、职业、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才能拥有动力,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而静下心来,因势利导,沟通情感,发挥师爱的巨大情感作用,让“亲其师,信其道”这句格言永存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平常的工作中,我努力遵循这一宗旨,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喜欢英语,不放弃英语,较好地巩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有新颖感,出于好奇,兴趣盎然。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年级的升高,内容难度的加大,学习的兴趣就回逐渐降低,有的甚至会产生畏惧感。此时,作为老师,就应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足之处着手,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出奇制胜,使学生在无情感焦虑,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性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活泼、生动、多样化、科学的游戏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在一堂课中合理有效地穿插游戏教学呢?首先在上课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上课时,学生虽然进了课堂,但是注意力可能还在课题之外。此时若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就可以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学习状态。
三、在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以孩子们为中心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体现特的特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在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打下坚实的基础。照这样说来在英语课上的教学活动和其有效性以及师生之间的英语互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在现在的课堂上孩子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并且以鼓励的语言和和蔼态度来鼓励孩子们,让学生们大胆地说,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和创造性,让他们超越自己迈向成功!
四、在英语教学中师生集体的互动
【关键词】家庭教育;习惯;意志品质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在看到好的一面的同时,更要看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在和很多家长的接触中——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家长的接触中,感受到他们一方面急于去教育孩子,想尽快尽早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常常又苦于“教子无方”,由于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往往教而无效,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其实我们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好,问题并不在学习的本身,而是因为沾染了不良习惯和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教育的主阵地是在家庭,鉴于很多家长不了解、意识不到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与家长谈谈家庭教育,尽管我的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
作为家长,要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不要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在我看来,学校教育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的时候,相对侧重的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育;而家庭教育的重点则应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与道德品质上。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好的习惯方面(既养成教育),家庭教育有其独到功能,是任何其他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哪些习惯是好习惯呢,例如按时作息、做事不拖拉、爱运动、爱学习、爱思考、爱劳动、讲卫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文明礼貌等等都是好习惯。不要小看这些,这是一个人成才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好的习惯,一个坏的习惯,造就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那么好的习惯怎么去培养呢?(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习惯是培养的,只靠教育是形不成良好习惯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要有意识的、潜移默化地去对孩子施加影响,如浴春风般地去教育,在时间的沉淀下,以形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很小,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呢?就是从孩子来到世间开始,从我们第一次触摸他,我们就在对他施加影响。好的习惯是在我们克服坏的毛病之后形成的,所以好习惯的养成是要我们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了意识和思想时,我们就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通过长时间的监督,逐渐使之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监督孩子的时候,家长必须给孩子做出榜样,家长是靠行动去教育孩子的,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如果家长只是给孩子讲道理,而不能身体力行的话,想要培养孩子有个好习惯,那比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要难。我经常碰到有的学生家长责怪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改不掉坏毛病,我都不知和他说过多少次了,他就是改不掉。于是我就对这些家长说,孩子的好习惯是你们培养的,在你们的身上也一定有这样的好习惯;要想叫孩子改掉坏毛病,不妨从自己开始。孩子是自己的镜子。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范围很广,诚实守信、谦让关爱、孝悌敬长、是非廉耻、同情仗义、坚韧勇敢等都属于道德品质的范畴。好的品德不但对孩子成人重要,也是其成才必不可缺的要素。
那么我们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应从哪儿着手呢?古人说得好“为难于易,为大于细”。对于孩子品德教育,家长应身体力行,从小处着手。例如我们教育孩子要讲诚信,首先我们自己就要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特别是和孩子说过的话一点要兑现,实在兑现不了的也和孩子讲明原因,不能不了了之,给孩子一个“承诺过的话是可以不要兑现”的印象。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印象,他以后也就会讲假话,开始可能只是以为好玩,渐渐地就把诚信的品德丢失了。曾子杀彘教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要兑现的道理。你今天拿一句假话来哄孩子,孩子学会之后,他也拿假话去哄别人;等到上学时,他就会拿假话来哄你,以逃脱因不做作业、成绩不好你对他的惩罚。到那时你可能会骂孩子不讲诚信,但根源在哪呢?我们做家长的应当深思啊!
很多情况下要搞好学习,意志品质比智商更重要。现在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宠着一个孩子,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我真为这样的孩子将来的意志品质担心,一个缺少耐心和毅力的人想要搞好学习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常常用十年寒窗、悬梁刺股来形容学习的艰难,用“衣带渐宽终不悔”来表述搞好学习所要的决心,你能希望一个吃不得一点苦的孩子能搞好学习?正是因为有的孩子缺少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等到上学时,怕吃亏,没耐性,上课时坐不住板凳、心飞天外;做作业时潦草马虎、心不在焉。这样的孩子学习搞不好,缺的不是智商,缺的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在品德教育上,我们很多家长说起来很重视,但在实际教育时有很多误区。就拿“谦让”教育来说,我们都认为谦让是人应具有的好品质,但到我们教育孩子时,总是教育孩子别吃人亏。有时孩子在外面与小朋友打闹,要是沾点光,有的家长心里可能是美滋滋的;要是吃点亏,那就怒不可遏,非得亲自出马讨个公平不可。“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不知道有几位家长给孩子讲过,但我亲耳听到有位父亲给他的孩子说,在外一定要“横”点,不然吃亏。而更令我惴惴不安的是,现在有不少孩子没有是非观、缺乏廉耻感。他们以自己是为是,以自己非为非,正因此,他们不知何为廉、何为耻。这些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而根源无不与家长有关。每一位想要教育好孩子,使孩子有一个美好未来的父母,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品德教育不是仅说说而已,它要家长昭示榜样,并要求孩子学着去做。
我们现在有很多家长不惜成本地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在学校,而在家庭,教孩子起跑的就是家长。如果起跑的时候,你就把方向领错了,即使将来跑得再快,也很难达到人生的目标。
学校的教育是要全面的教育。但家庭教育是学校所无法替代的,就像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一样,只是它们在时段上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而已。我所强调的是,家庭教育重在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和大家谈家庭教育,除了要尽我教师职责之外,还希望这错位的教育尽早得到复位,使家长少花冤枉钱,使学校的教育的效力得到提高。
作为国内首档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无疑是成功的,几位星爸萌娃也着实火了一把。带着孩子上电视的星爸们纷纷晒出自己的育儿经,随着节目的进行,爸爸们对于自己的教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改变。不少年轻的爸爸们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作为父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究竟担任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尤其对于80后年轻爸爸们来说,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孩子的成长,父爱和母爱都非常重要,缺失任何一种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其中,爸爸的影响尤为重要。事实上,早就有教育学家提出,父亲参与育儿越多,孩子就会越聪明,更重要的是,父爱能让孩子变得更有信心,更有男子汉气概,在孩子长大后的人生之路上会少受波折,成功的道路会平坦许多。
做个好爸:名模张亮的教子经
在《爸爸去哪儿》中,1982年出生的模特张亮是五个爸爸中年龄最小的,也是知名度最低的。张亮25岁就做了爸爸,当时他没车没房,刚从地下室出租屋里搬出来,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婚”。当妻子告诉他自己怀孕的消息时,他只是出于本能地点了点头,至于生下来后怎样养活照顾好这个小生命,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和代价,他当时想都没想。
孩子出生后,张亮为了做个好爸爸,当时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第一次换尿布都是上网找的答案。张亮说,对于他这样一个年轻的爸爸,身边没有任何朋友可以交流育儿经,他之所以能跟儿子成为好朋友,是因为自己当时不过是个孩子,他认为自己应该跟儿子一起成长,这样才能当个好爸爸。张亮的教育方式跟父亲不同。像很多80 后一样,在他小时候,父母的管教很严厉,因为年代的原因,他的父母受的教育有限,他们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所谓的家庭教育不过是严格配合学校的教育而已。
有了孩子后,张亮下决心要让儿子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人。送他去普通的公立幼儿园,不强迫给他报任何兴趣班,替他考察好的小学,让他与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张亮唯一给孩子报的特长班是绘画课,是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法,比如一上课老师就会要求小朋友画出自己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画出来要求孩子们临摹。
为了让自己做一个好爸爸,儿子出生后,张亮工作再忙也要保证抽出时间一个月陪儿子一周。在走秀的淡季,他唯一要做的是带儿子外出旅游度假,让儿子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多一些,多给儿子一些自己的爱。张亮的教子真谛在于:不强加给孩子无法承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而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与孩子一起成长。作为爸爸,要想在孩子面前当好父亲,不仅要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对他的成长有益的人,更需要在他面前扮演一个有责任感、正直、忠诚的人,身教重于言教,是爸爸教育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基础。
现象解析:家庭中,爸爸的作用无可替代
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爸爸把孩子扔给母亲管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对一家幼儿园的调查中,多数小朋友表示,他们最希望也最喜欢爸爸陪他玩。只要爸爸在身边陪着,他们就会很高兴,但让他们失望的是,爸爸通常很少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有时一天甚至几天都见不到面。有一位爸爸无奈地说,我很想多照顾孩子,陪他玩,给他讲故事,可是我上班忙,而且家里的事基本顾不上,除了孩子的妈妈照顾外,孩子的爷爷奶奶几乎成了全职保姆。也正因为这样,对家里的事情比较放心,在教育孩子上,也不愿再多操心。
对于不能照顾孩子,爸爸的理由似乎不少,其实,只要有心做个好爸爸,就一定会做到。爸爸不管再怎么忙,每天都应该为孩子做几件事。比如,给孩子换尿布、洗澡、喂奶、喂饭等,事情虽小,但很重要。此外,面对家务事,即使开始做得不好,也要坚持下来。不管怎样,爸爸在育儿或家务事上,大部分都是“笨手笨脚”,但是,如果以此为借口就把所有事情推给妈妈或爷爷奶奶,这样会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
当然,与多数爸爸不同的是,有些爸爸还是乐于积极照顾孩子并千方百计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的,这既体现了做爸爸的责任,也体现了爸爸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笔者的邻居王某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女儿今年4岁,在女儿成长的4年里,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历尽千辛万苦,耗尽全部心血”。女儿从小体弱多病,有一次感冒引起肺炎,他请假在医院陪了女儿三天。正是因为自己对女儿的关爱和照顾,他在女儿的心目中位置很重要,有啥事儿女儿从来不找妈妈,都找爸爸,女儿和他特别亲近。但是,尽管生活中他很宠爱女儿,但女儿犯了错误也绝不纵容。有一次女儿说谎,违反了他给女儿立下的规矩,于是按约定他将女儿关进房间一小时。这种处罚让女儿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情,必须有原则,这一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
教养孩子:将男性特点融入亲子交往
父爱和母爱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从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交往来看两者的不同。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较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在交往的方式上,母亲更多地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玩耍,做一些剧烈、冒险性的活动等。在交往的态度上,当孩子摔倒了,母亲常用“没摔坏吧,都怪石头”“以后千万别乱跑,听话就是好孩子”之类的柔性语言来安慰和规范孩子;而父亲常会大声地说;“勇敢些,爬起来”“为什么不看路,下次要注意”之类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励和指导孩子。可见,父亲和母亲同孩子的交往是很不一样的,带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也大不一样。
在教养孩子中,应培养父子感情,让父爱发挥教育的作用,重要的是让父亲将本身所具有的男性特点融入到亲子交往中。比如父亲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这样,父亲所固有的诸如坚毅、深沉、果断、独立、进取、合作等性格因素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智能、性格的发展。至于爸爸用什么样的方式亲近、融入孩子,则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去发挥和运用。比如一起在家做些小游戏,让宝宝在肩头骑骑马,和宝宝一起玩魔方、垒积木等,这样不仅能让宝宝十分开心,而且能增强父子感情,还能开发宝宝的智力。
一、启迪陶冶,促使弱智儿童形成良好的进行意志品质
由于生活中有时受人歧视,弱智儿童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卑、自心里较重,或者根本不在乎什么是自尊。他们的思维简单,加之自理能力差,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班主任有两个任务:一是做老师,二是当“妈妈”。当然,二者的核心是培养教育孩子,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1.在活动中培养弱智孩子自信
对弱智儿童空口说教,让他们去接受某种导向,效果几乎是零。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可能让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感受到“应当怎样来做”。针对残童意志消沉的实际,我组织同学们集中看“残疾人运动会”电视实况转播,我把张海迪的事迹绘制成幻灯片,给孩子们放“小电影”,每次祭扫烈士墓,我都时刻和他们在一起,同样佩戴白花,一样捐款……总之,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来启发、点拨、引导他们领悟一些道理,由于我抓细节即时诱导,我的学生们在诸多的活动中受到了次次深刻的教育,他们一点点在蒙昧的心灵里产生了自信、自强的意识,消除了自卑自弃的心理。
2.用母慰弱智孩子心灵
弱智孩子更需要爱,可以说,没有老师爱的付出,就没有他们的开化和成长。这种爱源至母爱,却高于母爱。我把对自己孩子的爱,转移到了学生身上。把自己孩子的一些衣服,分给了班上生活困难的孩子们穿。甚至在自己孩子和学生同时生病时,我扔下自己的孩子,而到学校去照顾生病的学生。望着我走出门,孩子流泪了,但是我想,弱智孩子远离乡土,远离妈妈,更需要我,只有我才能驱走他的痛苦和孤独,才能唤起他的勇气和欢乐。他们确实也把对妈妈的依赖和信任转移给了我。洗被褥、补衣服、钉扣子、缝袜子……这些妈妈做的事,都落到了“妈妈老师”身上了。
二、辛勤培养,促使弱智孩子掌握一定文化和技能
让弱智儿童学到一点知识,老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尽管如此,我们力求通过“品德培养”“文化教育”“技能培养”等几条渠道,努力使弱智儿童掌握一定的本领。
1.满足弱智孩子的求知需求
弱智孩子同样具有求知的权力和需要,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尽力使文化课程“开足。所谓“足”,是指在教学中精讲的前提下,反复强化。方式方法要多,抓住学生的最佳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弱智孩子的多种感官,最大力度地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去思维、判断、进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到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课上尽量多的运用直观的手法,开动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机器,使学生们有明显的清晰的概念。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二百多幅教具,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开启了学生的智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2.强化弱智孩子的劳动技能
班主任是学生最为信赖的人。在技能培养方面,如果仅仅依靠某科任教老师的一节课,就想让弱智孩子掌握了什么,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还要靠班主任的反复强化来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从自理劳动方面到生产技能的掌握,都需如此。像日常生活中的“叠被”、“系鞋带”“怎样使用货币”等。对弱智孩子来说,不是一教就会的,而且长期实践中逐步摸索而掌握的。为此我在班里的自习课和辅导课上,有意安排“技能”方面的“比武擂台赛”,让孩子们各自有登台表演的机会 ,比一比,赛一赛,这样不仅是督促了孩子们力求上进,而且还使孩子们在“最大的参与,最小的限制”的原则中,增强了平等参与,争创成绩的的上进心理。实践表明了,只有实惠的开展,才能收到实惠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习惯 养成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5
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提倡一日生活自主化。所谓的自主化,首先就要有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养成好习惯的前提下,幼儿才能体现生活的自主化。3-6岁的幼儿时期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养成阶段,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因此,形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特别想谈谈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等。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家长的缺乏意识。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都不是很了解,常常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只一味的要求孩子去学点有用的知识,比如:认识了多少个字,会做几道数学题等,家长们根本不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还有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
二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都让保育员去包办了。这样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会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恶化师幼关系。
教师作为教育者,有责任与义务来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想法:
一、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通过分析幼儿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原因不是缺乏锻炼,就是没有通过正确的引导。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正确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小班可以在帮助下穿脱衣裤和鞋袜,能将玩家和图书放回原位。中班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大班能知道根据冷热增添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鼓励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因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办代替。
二、设置游戏情境,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些幼儿小椅子坐不住,我通过“交朋友”的游戏帮助幼儿能够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再如幼儿乱扔乱放玩具的问题上,我没有机械地去要求幼儿把玩具怎么怎么样放好,而是用拟人的方法和玩具对话:“某某玩具你为什么哭啦?”,“小朋友把我乱扔乱放,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们听见了吗?怎样才能让玩具宝宝不哭了?”幼儿都抢着回答:“不乱仍,把玩具宝宝们放回自己的盒子里”等来引导幼儿,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放回原地方。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养成了将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三、注意方式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批评、指责他,他的情感上会受不了,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有时孩子也想变好,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甚至有时努力做了,老师也没看到。作为老师这就要细微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及时的去表扬他,鼓励他,比如“你真能干,如果能把它们摆放整齐那就更棒了”等,那么就会增强他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使孩子坚持下去,肯定自己。
四、结合儿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平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也不能光靠几条规矩来执行。这时期在给孩子做日常清洁卫生时,要逐渐地给他灌输卫生的知识与概念,告诉他什么是脏的,什么是干净的,教育他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吃手指等,要定期给孩子剪指甲,让孩子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如给孩子洗手时,要教孩子自己来洗手,教他怎样用肥皂,如何洗手。这就可以结合我们的儿歌,即可让孩子熟练的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比如洗手歌:饭前要洗手,拧开水龙头,冲冲小小手,肥皂搓搓手,手心手背搓,小手真干净。生动形象的儿歌让孩子一下就记住怎么去洗小手。
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发挥着独特作用。父母就不断培养着孩子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如厕习惯、睡眠习惯、饮水习惯、交往习惯等。一种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从睡觉到洗脸,从吃饭到喝水,每一种习惯都是父母对孩子耐心、细致、反复教育和督促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结: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园合力一起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 李季湄、肖湘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