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行业总结报告

医药行业总结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总结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行业总结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 挂线疗法;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7.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73-01

肛瘘为直肠常见的疾病,在国外约占直肠疾病的58%-25%,国内约为1.67%-3.6%。高位复杂性肛瘘因其病变的位置较高,管道多复杂弯曲,常有深部死腔和支管,因此治疗难度大,为外科难治疾病之一,多数学者认为的治疗原则是对瘘管进行全部切开,必要时对瘘管的周围组织也全部切除[1]。若手术选择不当,会造成畸形和失禁,甚至肛瘘久治不愈。我科对8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患者采取挂线进行引流治疗,治愈率为100%,均一次性治愈,保持了括约肌功能及肛周皮肤完整性,缩短疗程,减轻痛苦,取得理想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复杂性肛瘘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在13-67岁之间,平均为37岁。疗程在2个月至42年,外口有2个者16例,有2个以上者8例。外口48例距肛缘5cm,最远为13.9cm。本组患者有20例在外院有1次手术史,有6例有2次以上手术史,其它为脓肿自溃形成。本组患者均有肛周脓肿的病史。

1.2 诊断和治愈标准 根据1994年6月份国家中管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2]。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标准为:①肛瘘的内口超过肛管直肠环,管腔走向复杂或较大者。②将按截石位纵横分为4个象限,为12至6,3至9点,以肛瘘硬结面积跨占的1个或多个象限来诊断,不论其内口高低。治愈的标准为功能正常,创面愈合效果好,自觉症状消失。

1.3 治疗方法 术前进行肠道准备,麻醉准备,备皮,清洗和清洁肠道,常规消毒,嘱患者取截石位,选择查清内口的方法包括探条、直肠指诊、双氧水美蓝注入瘘管、隐窝钩探查、Coodsall定律,瘘管牵引,查清支管道和主管道的数目,位置,走向。操作者用右手拿球头探针从外口沿瘘道走向向肛内缓慢探入,以此探针为标志物,在与其对应的后面正中肛缘作一开窗放射状的人造外口,长为约2cm,用另外一探针经人造的外口进和主管道,让其与标志物的探针会合,在同一内口的外面探出,对齿线以下的主管道进行V型切开,管道在齿线以上者用球头探针的尾部系上一条橡皮筋,从内口位出肛外后,调整松紧适宜后进行结扎。以支管的外口为中心的,切除外口增生组织时应作一个与呈放射状的切口,合外口扩大,或把支管道用止血钳破坏,对支管内的坏死组织进行切除,使主支气管的引流通畅,后用胶条将支、主管间的切口做宽松适度的结扎,在72小时后对引流条进行拆除。切口的形状不采用弧形结口,为放射状。对切口和边缘进行修剪,方便引流,进行消毒和止血,包扎,结束手术。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治愈率为100%,治愈疗程天数为18-46天,平均27天,对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后观察,无皮肤外形和括约肌功能损伤等后遗症发生,无复发。

3 讨论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的下段同之间,器官之间,或是邻近组织因病理的原因造成的非正常通道,是因为肛腺反复感染形成多个支管造成复杂性肛瘘,括约肌收缩和肉芽增生的堵塞,寻找和处理内口是肛瘘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内口在最初感染形成肛瘘的入口,绝大部分的内口均在肛窦内或是肛窦附近。80%的内口约位于肛管后部中线两侧,也可在肛管和直肠下部的任何部位,一般常在内外括约肌接连的平面上[3]。

参照Goodsall定律,用直诊可触及凹陷或是硬结,可以大致确定瘘管的走向和内口的位置。对高位复杂性的肛瘘,在术前应做直肠肛管腔B超,碘油造影,可较好分辨瘘管,用螺旋形CT的三维重建可清楚的显示瘘管的行径,在术前肛管直肠压力的测定能准确检测直肠的顺应性,括约肌的张力,直肠的抑制反射,肛管直肠的感觉,这些可对肛瘘的患者括约肌的功能进行评估,方便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对常复发的复杂性肛瘘,应排除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等因素。使用探针时应动作轻柔,防止造成人为假道或假内口,主支管切口和呈放射状,与皮肤纹理走向相一致,术后避免畸形和瘢痕。对支管坏死组织要清除,保持对口引流通畅,促进支管愈合。清除支管死腔,利于坏死组织顺利排出。外括约肌为肛管直肠环的主要组成部分,肛管直肠环切断或受损,会导致失禁,括约肌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位复杂性肛瘘应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对括约肌进行保护,避免斜形切断,避免损伤肛周组织,提高治愈率。掌握挂线的应用原则和紧线的时间,较高的肛瘘,可延迟紧线时间,利用挂线慢性切割进行持续引流,随着腔的缩小进行少量多次紧线,以橡皮筋在支管愈合无创腔情况下脱落为佳。换药时要保持创面清洁,引流通畅。本法疗程短,治愈率高,无畸形、失禁,局部瘢痕小,复发率低,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14-217.

医药行业总结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治疗;混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混合型颈椎病在临床骨科疾病类型中较为常见,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及系列继发性改变,对邻近组织造成压迫或刺激,引起的恶心呕吐、颈项僵痛、头痛头晕、日常活动受限,并有手指麻木、上肢麻痛、呈放射性疼痛伴发的一组综合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依据患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90例,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综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按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综合方法治疗,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90例,男36例,女54例,年龄31-77岁,平均(47.8±2.9)岁,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3],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4年。致病因素:长期伏案工作23例,颈部创伤史无7例,长期低头负重劳动60例。均以不同程度的头痛、颈项僵痛、眩晕、活动受限为临床表现,可有上肢及肩臂麻木疼痛、多梦、失眠、恶心呕吐伴发。经CT和X线检查显示,12例为C3-7单纯骨质增生;24例为C5-7生理曲度变直,骨质增生;54例为C4-7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及膨出、生理曲度变直。随机按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即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隔天1次,共用14d,以改善微循环。并给予甲钴胺片500μg口服,1次/d,共用14d。观察组采用综合方案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阻滞法:采用肩部、枕后、颈后椎旁和痛点阻滞。依据患者描述及术后详细检查,对疼痛范围和痛点做出准确判断,用龙胆紫标记定位。依据肌肉解剖层次对进针深度适当把握,通常要求达到骨面。按注射点和病变范围调整注射复合液的剂量,总量需

1.3效果评定治愈:头晕、头痛或上肢放射性疼痛、颈痛等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腱反射、牵引、运动、肢体感觉等主要临床体征明显改善,工作和生活恢复,颈部活动基本正常,X线片示恢复代偿颈曲或颈曲恢复正常,行6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显效:临床症状呈明显减轻表现,劳累后有不适感,但为轻度,对工作未造成影响,临床体征基本消失,颈曲X线片示有所改善或恢复正常。好转:临床体征无变化或有改善,症状减轻,颈曲X线片显示无变化;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3讨论

临床颈椎病具有较高发生率,是由于椎间盘发生病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对相邻食管、脊髓、血管和神经等组织造成压迫和刺激,引起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生所致[4]。同时累及2种或2种以上的组织称为混合型颈椎病,以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最为常见。研究表明,单纯应用西药、局部阻滞、或推拿和理疗等方法效果均不明显,本次研究中,应用神经阻滞+旋牵手法+小针刀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5]。

具体操作方式包括,在椎旁或痛点注入小剂量复合液,尽量将局麻药控制在较小剂量,以防止发生药物中毒事件,同时又可将病变处恶性循环阻断,发挥麻醉效果,改善血运,增大颈部活动度,为粘连、挤压的软组织、神经解脱创造条件[6]。维生素B12可营养神经,小剂量皮质激素曲安奈德可产生抑制渗出、消肿、抗炎作用,除使针刀治疗疼痛减轻外,又可避免因过大剂量激素应用造成的副作用[7]。在痛点阻滞应用的同时,加用小针刀疗法,可使韧带、肌肉间的各种粘连更为彻底的疏通、剥离,充分修复、松解韧带、肌肉,使血管、神经卡压解除,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脑部血液供应和局部新陈代谢,加快了无菌性炎症的消退进程,延缓颈椎间盘退变,对颈椎动力平衡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使被破坏的静力平衡得以恢复,且具有微创的特点,已在临床广泛使用[8]。同时,旋牵手法可对椎体关节紊乱起到间接或直接的调整作用,为一种无创性疗法,使筋膜、肌肉痉挛得以解除,对挛缩的韧带起到牵伸效果,使颈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加无菌性炎症的消除和吸收起到促进作用,为致痛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的吸收创造了条件;旋牵推拿可扩大推间孔,松解软组织与神经根粘连,消除或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最大限度的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对椎间盘回纳起到加速作用,显著减轻神经根受椎间盘的压迫程度。良好的纠正颈椎关节紊乱后,又使颈椎关节与颈交感神经、椎动脉丛的刺激和压迫减缓,周围软组织和血管的痉挛得以缓解[9-10]。三种方法综合应用,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50例中,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40例中,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混合型颈椎病采用神经阻滞、旋牵手法和小针刀疗法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加快疾病康复进程,为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鲍圣德.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现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9(11):481-483.

[2]王峥.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颈椎病8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6):23-24.

[3]国家中医药管理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管理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任秋云,张运力.针灸推拿治椎动脉型颈椎病[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41-42.

[6]王进.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49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198-199.

[7]Roh J S,Teng A L,Yoo J U,et al.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lumbar and cervical spine[J].Orthop Crthop Clin North Am,2005,36(3):255.

[8]吴永红.关节松动技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975-976.

医药行业总结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痛风;高尿酸血症;护肾痛风泰颗粒剂;血尿酸;别嘌醇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ushen Tongfengtai Keliji (护肾痛风泰颗粒剂) on blood ur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gout and hyperuricemia.Methods:108 cases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54 cases in each.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Hushen Tongfengtai Keliji,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orally given allopurinol,observing thei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index of blood uric acid and creatinine,safety index and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In the treatment group,20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31 cases were effective,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44%;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17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27 cases were effective,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4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After treatment,the decrease of serum uric acid and creatinin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frequen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Hushen Tongfengtai Keliji with less toxic and side effec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evels of blood ur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hyperuricemia and gout,protect kidney and decrease recurrence rate and frequency,worthy of further application in clinic.

【Keywords】 gout;hyperuricemia;Hushen Tongfengtai Keliji(护肾痛风泰颗粒剂);blood uric acid;allopurinol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因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的疾病。而痛风是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的[1],因单钠尿酸盐结晶在组织中沉积,表现为组织及器官中出现尿酸钠晶体析出,从而导致急性或慢性炎症,包括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痛风结石等[2]。本科室采用护肾痛风泰颗粒剂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54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缓解期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治疗组男50例,女4例;年龄19~70岁,平均(44.17±10.76)岁;病程0.5~20年,平均(6.89±2.21)年;其中痛风患者40例。

对照组男52例,女2例;年龄18~67岁,平均(43.74±11.04)岁;病程0.75~18年,平均(6.77±2.45)年;其中痛风患者3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根据《实用内科学》中的标准,即尿酸酶法检测的血尿酸浓度 > 420 μmol・L-1(7 mg・dL-1)。痛风的诊断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证候诊断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1.3 纳入标准 ①痛风缓解期患者,需急性期结束后,病情稳定2周以上;②入选前未服用别嘌醇、苯溴马隆片或其他降低血尿酸的药物(包括丙磺舒片、非布司他片等);③知情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由本人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血肌酐水平≥1.5倍正常值上限,或肌酐清除率≤50 mL・min -1・(1.73 m2)-1者;②肝功能指标 > 1.5倍正常值上限,白细胞偏低者;③合并使用利尿剂、阿司匹林、茶碱类或氯沙坦等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以及其他降低血尿酸的药物者;④试验前3个月内曾行激素替代治疗(醋酸泼尼松>10 mg・d-1)或口服避孕药者;⑤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者;⑥有药物滥用或酗酒史者;⑦过敏体质或对别嘌醇有过敏史或禁忌使用者;⑧计划妊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⑨入组前3个月内参加过或试验过程中参加其他药物的临床试验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护肾痛风泰颗粒剂(江一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507157,药物组成:土茯苓30 g,粉萆Z、薏苡仁各20 g,酒山茱萸12 g,秦艽、独活、赤芍、醋鳖甲、葛根、威灵仙、地龙、川牛膝、杜仲各10 g,防风、牡丹皮各6 g)。随证加减:湿热偏重者,加桑枝、防己、知母各10 g,络石藤、忍冬藤各30 g;偏寒湿者,加制川乌、姜黄、乌梢蛇各15 g,全蝎6 g;偏痰瘀盛者,加半夏、浙贝母、白芥子、桃仁、红花各10 g;偏脾虚者,加陈皮10 g,淮山药15 g,白术20 g。每日1剂,分早、晚2次冲服。

对照组予口服别嘌醇每次0.1 g,每日2次。

2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期间若有痛风急性发作者,2组患者均加用急性期治疗方案:予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 mg,每日1次,关节疼痛症状缓解后停服。2组患者均低嘌呤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低糖低盐低脂食物,鼓励多饮水;禁用影响尿酸排泄及增加尿酸重吸收的药物。

2.2 观察指标 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病程、高嘌呤饮食、饮酒史等。安全性观测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并记录不良反应。疗效性观测项目,包括血尿酸、肌酐、尿素氮值变化,痛风患者有无复发及复发次数统计。

2.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显效:血尿酸降至 ≤ 360 μmol・L-1,或下降≥35%。有效:血尿酸降至 ≤420 μmol・L-1,或下降≥20%且 < 35%。无效:血尿酸 > 420 μmol・L-1,或下降 < 2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中的非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2 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肌酐比较 治疗后,2组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 < 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血肌酐与治疗前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明显降低(P < 0.05)。2组治疗后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3 痛风患者复况 单独统计2组内的痛风患者,对照组复发15例(39.47%),高于治疗组的7例(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痛风发作次数,对照组(2.37±1.89)次,治疗组(1.18±1.1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2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尿素氮等指标均未发现明显恶化。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轻微脐周腹痛,大便后腹痛缓解,大便变软甚至糊状,其中,2例大便每日1~2次,1例每日4~6次,暂时停药、延长用药间隔或饭后服药,症状改善甚至缓解。

4 讨 论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密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大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最终可发展为痛风[3]。两者均归属于代谢性疾病,是多种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以及慢性肾病、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进食高嘌呤、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比例逐渐增大,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5]。多项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2013年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也指出,对于有痛风发作的患者,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300 μmol・L-1以下可以防止反复发作[4]。因此,控制尿酸水平成为高尿酸人群预防多种疾病以及痛风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也是现阶段痛风的主要研究方向[6]。目前,降尿酸常用药物主要有别嘌醇、苯溴马隆、丙磺舒、非布司他等;但因毒副作用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等,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提示,中药在治疗高尿酸血症有独到的优势,目前已成为一种趋势[7]。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对痛风研究的深入,目前对痛风病机的认识渐趋统一[8]。痛风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多因先天禀赋异常或饮食不节,肝、脾、肾功能失调,致痰浊内生,日久成瘀,痰瘀互结,痹阻经脉或痰核流注所成,而痰浊及血瘀也会反过来影响肝之疏泄、脾之运化、肾之气化等功能的发挥[9]。

护肾痛风泰颗粒剂是本科室常用的协定处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化浊、祛瘀止痛功效。方中土茯苓、粉萆Z、薏苡仁、葛根健脾祛湿,利水降浊;乌梢蛇及地龙搜风剔络,舒筋止痛;赤芍凉血祛瘀,缓急止痛;熟地黄、山茱萸、川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利关节。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即可调整肝、脾、肾三脏功能,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葛根、萆Z均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威灵仙、秦艽能溶解尿酸,并缓解尿酸所致的疼痛;薏苡仁、地龙可促进尿酸排泄;地龙还能抑制尿酸合成;熟地黄、山茱萸可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10]。实验研究表明,护肾痛风泰能明显降低痛风肾模型大鼠血清PCⅢ、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水平[11],并能有效降低痛风性肾病患者血尿酸、血肌肝、24 h尿蛋白、血及尿β2微球蛋白[12-13]以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水平[14]。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护肾痛风泰颗粒剂能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保护肾脏,减少痛风复发次数,且毒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10-413.

[2] 高雪珍.痛风的治疗现状及预防原则[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8):94-96.

[3] Rott KT,Agudelo CA.Gout[J].J Am Med Assoc,2003,289(21):2857-2860.

[4]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1):913-920.

[5] 王一晶,赵敏.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研究,2015,28(4):76-77.

[6] Kang Y,Kim MJ,Jang HN,et al.Rhabdomyolysis associated with initiation of febuxostat therapy for hyperuricaemia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J Clin Pharm Ther,2014,39(3):328-330.

[7] 朱春胜,张冰,林志健,等.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374-4376.

[8] 佟颖,文慧丽,李一平,等.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近年来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66-69.

[9] 刘静,曹跃鹏,刘正奇,等.痛风缓解期的辨证思路及诊治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70-73.

[10] 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232.

[11] 张剑勇,邱侠,叶君嵩,等.护肾痛风泰颗粒剂对大鼠痛风肾IL-1的影响[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13(Z1):26-27.

[12] 王艳玲,杨怀新,邱侠,等.护肾痛风泰冲剂治疗湿热瘀阻型痛风性肾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74-1975.

[13] 邱侠,张剑勇,肖敏.护肾痛风泰颗粒剂治疗早期痛风性肾病65例[J].河南中医,2009,29(7):67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