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学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明确英语口语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端正自身学习态度,将英语口语学习和英语读写的学习放在同等位置。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起到一个很好地引导作用,因此在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授课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等弊端。活动设计力求丰富多样,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感,使学生在劳逸结合中收获学习技能。学生在张弛有度的听课过程中,还会不经意地放松紧绷情绪,从而渐渐地树立起信心,告别了难开口、开口怕错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应时常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赞美,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词汇与语法双管齐下
学习语言之前对词汇掌握十分重要。现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把重心放在了背单词上。但当大部分学生看到大量的单词时,内心会有恐惧感。当背了一段时间之后,感到枯燥乏味。会发现背到后面时,发现前面背过的似乎没有了印象。慢慢就出现了不爱背单词,逃避背单词的现象。如果出现这一类现象,就证明背单词的方法不正确。背单词主要切记一下几点:1、在适合自己的时间背诵单词。在多次的学习经验中摸索出一天之中最适合自己背单词的时间段。这一方法最能提高背单词的效率。2、学会循环往复记忆法。单词量很多时,可以将单词分成几部分去记忆。在背完后一部分时,适当地对自己之前背过的进行检验。3、学会融会贯通。在背单词的时候,不妨将意思相近或构成相似的词语一并找出,进行记忆。还应把与单词相关的短语背下来,为口语表达打下基础。在记忆一段时间的单词之后,会发现自己还是不会运用单词去完成口语表达。只靠简单地单词串联成句子,会明显地乱了章法。这时,不难发现对于英语语法的学习也相当必要,语法也是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在背诵单词和短语时,也要注意相关的句子,分析句子的句法成分和句法结构。固定的语法结构需反复记忆,将一些经典句型背下来,利于在以后的语法学习中融汇贯通。在对英语的记忆和背诵之中,要将时间合理分配,单词和语法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将记忆过的东西应用到英语口语中。
(三)听与说双向合一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了精神层次的提升,对新生代的培育投入了大量心血。许多条件优越的家庭,对孩子英语教学提前到学龄前。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儿童在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在牙牙学语时期,大人说什么,幼童就会很自然地在语音、语调上进行模仿。很多大学生可能错失了幼儿时期学习英语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在幼儿习语种学会一种学习英语口语的方式——模仿法。正确运用模仿法的大前提就是要有模仿对象,能听才能模仿,能模仿才会说。谈到模仿对象就会明白,听的重要性。观看美剧、电影、听英文歌也是年轻人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选择。也可以对英文歌进行学习,体会地道的英文吞音。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地模仿学习,不仅语言素材得到丰富,英语语感也自然水到渠成。在国内高校里,英语教师由于平时教学中更加注重读写,且没有出国经验。故自身的口语能力也比较薄弱,发音不够标准,这就给英语口语课堂中学生的模仿发音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教师的口语能力好,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效仿地楷模。
(四)结论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一些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了心理障碍的成因,并提出高校要做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综观大量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的统计资料,在当前的大学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卫生问题的,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 .
一、大学生主要心理障碍的成因
据调查: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疾病有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大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不少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同时,大学生还面临学校方面的原因,比如刚进校的新生面临独立生活和新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毕业和找工作的压力,这些都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一)目标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和国外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紧张度是严重倒挂的。在高中阶段,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教育,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那就是考上理想学校,接受大学教育。加上高中学校追求升学率,每个班级都配备班主任,狠抓学习纪律,督促学生学习。每门课的老师都有固定的辅导学生时间,课堂讲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消化,还可以利用规定的辅导时间来弄懂,直到学会掌握为止。因此,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是紧张而有序的。而到了大学阶段,特别是刚刚步人大学校门的新生,对大学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刺激,同时对未来充满迷茫。因为大学的学生管理和高中阶段截然不同。大学基本是导员负责制,一般一个导员要负责若干班级几百学生的管理工作,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每个同学的表现,对学习的要求完全和高中不同,需要靠学生自己分配时间和精力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教学上也是松散式管理。很多基础课程都是一二百人大合班上课,老师课堂讲授,很少顾及学生的听课效果,对课堂纪律也不过多要求。很难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课下基本没有辅导,完全凭学生自己理解巩固。很多学生受惯了高中的严格要求,适应不了大学这种松散的管理方式,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面。结果期末一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因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造成的心理障碍。从与父母、家庭的、老师联系紧密的中学时代,到初步脱离父母、家庭和老师的依赖而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虽然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父母的资助,但在心理上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竭力摆脱家长的羁绊,要求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往往造成他们过分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然而,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加之他们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在应对复杂的问题和面对社会现状时,往往又表现的手足无措,潜意识中渴望得到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矛盾是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但这种幻想往往不切实际。由于我国的国策,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至高无上,从小基本没吃过苦、受过累,少有挫折,生活在称赞和表扬当中。这就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价过高,过分自信甚至自负,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错位时,由于受认知能力和调控能力的局限,很容易表现出消沉、颓丧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
(四)改革开放对大学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各种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活跃了大学生思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在理想、信念与追求与选择过程中,受不良环境影响和不正社会风气的侵蚀使得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部分大学生只看重“自我”忽视他人,怀疑一切。失落、消沉、空虚、迷茫的情绪充斥自身。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是通过苦练内功,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而是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去获得就业时优势,一旦竞争受挫,则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
(五)强烈性意识与正确的异性关系矛盾造成的心理障碍。现代大学生较之他们的父辈,思想意识比较超前。在他们这个年龄生理上发展已经达到成熟水平,性意识强烈,但其性心理、性知识及社会条件还不具备,加之很多院校即不鼓励大学生在校谈恋爱,也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致使一些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懂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盲目恋爱,不计后果,一旦恋爱受挫则陷人痛苦不能自拔,产生性困惑、性罪错、性困扰,甚至于发生性心理变态。
二、开展心理咨询,调适大学生的健康心态
针对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能否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心理调适,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有针对性的开展讲座。当前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机构,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比如新生人校第一次远离父母,很多东西都要独立去面对。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等于中学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而想像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又差别较大,凡此种种造成了很多新手陷人迷茫无助的状态,对自己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不知所措。因此在这期间,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邀请高年级同学做经验介绍,以解除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陌生与困惑。
1 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数字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的新形式,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个人数字图书馆呢?
总体来说就是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为实现读书治学的目的,使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变成有组织的信息集合,通过免费的或基本免费的软件,将网上的有关信息资源,通过该管理软件进行存取,在软件内完成编辑管理,根据个人需求,供其有效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软件系统,对于个人知识储备的数字化整合可以顺利完成,用户能够自己创建、维护、使用该软件系统。
这一新形式的个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数字化。使纸质资料的文献形态改变,使其数字化。曾经的纸质图书存放时间较长后,其一、积少成多,体积增大,内容增多,越来越不利于文献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资料由于保管不善肯定会发生丢失损毁,旧资料查找时也是一个大工程,那么如何处理这些破旧书刊纸质资料?去粗存精选择性保管显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那么使其数字化可以妥善保存,不遗失资料的同时更加能够便于查找。
(2)数据库化。当今,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的数字资源日益增多,大家将自己感兴趣的文件和资料下载到本地电脑的文件夹中,供日后查阅或使用。但是文件夹不具有数据库结构,并不能有效的进行检索文件,当我们下载的文件日益增多的时候,无法有效的管理这些下载的文件,那么,就可以通过个人数字图书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在需要时通过搜索引擎,快速准确的查找到目标文件,无论文档文件还是图片文件或是视频文件,均可自动识别并打开后台运行,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3)检索功能增强化。因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者们并不是专业的情报学工作人员,无法精确的对于所需检索的内容进行输入,所以,要快速准确的查找到文献资料,在检索功能的设置上要加强,即使是模糊的搜索关键词也一样能迅速的找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基本的检索功能中至少具有字段检索、单项检索、截词检索、全库扫描检索等,并且,各种类型的文件要在统一的检索界面,使用方便查找快捷,检索历史随时保存便于随时调用。
2 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在高校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
在高校设立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不仅为学生读者带来很大方便,同时在系统设计初期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中得出其具有很多的优势,下面将通过3个方面详述分析。
(1)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配合校园内完善的网络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电子文献资料较全,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特点,面向高校大学生,购买了种类丰富的各类论文数据库供学生学习查阅,同时自建论文数据资料库,为学生查阅下载论文资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高校的现代化设施建设完善,如学生宿舍的高速网络、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校园全网无线覆盖等,这些设施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现实保障。
(2)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曾成功开发个人数字图书馆平台――My liberty。用户可以自行通过该平台搜集电子资源,既可以来自公共网络的任何地方,也可以来自校园网络的内部门户,在这个平台上管理、编辑、下载,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图书馆。在国内,浙江大学也曾成功开发“我的图书馆”,系统功能如:新书通告、数字资源定制、搜索引擎、书签功能、个人信息保护等。虽然开发项目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3)数量稳定的受众用户群。高校庞大的用户群体都具有高学识、高素质,比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通讯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等,他们无论是论文创作还是课题研发,都需要强大的学术资料支持,这一软件系统可以为他们提供高水平、多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相信广大师生都能够广泛的参与其中,构成稳定的软件系统的受众群体。
3 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构想
根据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研究发现,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数据库化特点,以及高等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环境,以及推广使用面向的目标群体,非常便于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系统初步设计按照功能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论文管理模块、新闻栏目管理模块、多媒体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1)论文管理。作为本软件最主要的模块,用户可以对本地论文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web server技术访问中国知网、中国万方数据库的接口,对类别数据进行绑定,通过类别选择,分页加载该类别下对应的论文,论文打开后可在线浏览或下载,下载后的论文按类别分类管理,可对论文进行分类,重命名等操作。集下载、管理、检索于一体,用户随时查阅,实现个性化的分类管理。(2)多媒体管理。作为特色模块开发,添加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共享的个性化的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自行上传下载视频、音频、图片到软件中,方便同学们在使用论文管理软件学习的同时寓教于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3)新闻栏目管理。这一模块的设计主要服务于在校的大学生,用户在这里可以得到关于学术资源的最新消息和校园动态,以及优秀论文推荐等,自己也可申请上传消息,经管理员批准核实后可自行上传。(4)系统管理。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内容、信息反馈、系统设置、修改参数等项目,主要用于后台管理工作。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矛盾分析对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逐步由政府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通过市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调整供需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机制尚不完善,学生本人、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社会自身都存在一定矛盾,并彼此构成新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进程。
一、大学生:矛盾———自我定位不清,与社会要求错位;对策———调整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能力
就业市场化是指就业主体全部进入人才市场,由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如果说高校毕业生从“高档商品”变为“大众商品”是市场的必然选择,那么就业层次向下延伸也成为相应的必然趋势。2002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有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有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40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建设阶段,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指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可见,不管大学毕业生愿不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愿不愿意走向平均月薪千元左右的“普通岗位”,现实都已经摆在了面前。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正确自我定位,与社会的要求错位。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是否具有适应社会就业和创业的能力。“盲目追求高工资、高职位,择业意向集中在大城市、好单位,同时又缺乏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和勇气,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②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采取如下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就是选择生活方式。“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环境,这个环境既蕴含着参与竞争的无限机遇,也意味着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就业环境的挑战;既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工作的主动权,也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当明白择业的首要因素不是高收入、高地位,而是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就业当作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
2。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生能否获得满意职位的关键,它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含有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是从事任何岗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所在;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关键所在。因此,大学生应当努力提升就业技能,成为“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能创新”的人才。
3。勇于自主创业。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如果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对年龄大的下岗困难群体,还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的话,那么,具有年龄和知识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就不应当过多地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呵护,而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洪流中去自主就业,乃至开拓创业。事实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并且已有一批勇敢者亲身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高校:矛盾———自我角色不清,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对策———明确高校职能,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高校既是生产厂家,又是销售厂家,同时还是市场服务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就业,表面上看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问题,但实质上却是高等教育能否顺利步入市场、接受市场选择的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诸多方面和市场脱节,和社会要求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需要的学生没有人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不需要”的局面。即使是专业对口的学生,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适应性弱、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明确自身职能,树立“就业是高等院校办学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5月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认为:“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③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和选人用人的信号确定教育目标,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做到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专业设置和实际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协调。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2。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在步入就业市场时需要准备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丰富,需要高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个性化指导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指导者个性的基础上,帮助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使其选定的择业目标应当与自身状况相符合,从而在择业乃至从业、创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全程化指导就是将就业指导关口前移,使指导工作覆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要重点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做好规划;对高年级的大学生,主要针对择业期的特点与困惑,进行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指导。专业化就是通过建设一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层次和质量。
3。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高校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运营实体,不仅要坚持以质取胜的市场策略,提高“产品”的层次、质量,还要注意研究人才市场规律,搞好市场行情预测,努力开拓就业市场。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对“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开发的力度;要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形成
广阔就业市场这一宝贵的历史机遇,重视开辟中西部就业基地,让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尝试开拓境外就业市场,建立境外就业基地。
三、社会:矛盾———缺乏良好的就业保障机制,舆论环境苛刻;对策———制定相关政策,多方用力,恰当引导
有不少研究者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归结为高校“扩招”,进而指责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但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适龄青年无论是否进入大学,将来总要就业,劳动力供给总量并没有增减。18岁就业和22岁就业最大的不同是劳动力自身素质有了提高,更加有利于就业。2005年,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是1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1994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了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超过了50%④。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是真正的供大于求,而是在就业的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就业环境的系统性问题,进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进程。
国家政策和制度限制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一些人才不适合在一些单位工作却出不去,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可能因为没有编制而进不来。人事制度这盘棋没有走活,用人单位就无法形成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整个人才市场就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非公有制企业本来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最多的,但是在不规范的就业市场环境中,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非正式规则所构成的意识形态氛围的影响,企业的吸引力却最小。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误区,比如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过分关注文凭等。一些用人单位遮蔽岗位需求信息,造成人才市场上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更有甚者,少数媒体不能充分把握国内外人才市场的现状与趋势,追求信息的故事化与娱乐性,对大学生就业不是深切的关注与细致分析,而是把个别事件描绘成整个存在情况与发展态势,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舆论压力,造成毕业生就业环境恶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一个良性的宏观环境,但这种宏观环境的形成决非人才个体和市场自发趋同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因此,政府既要培育就业市场,还要调控就业市场。
1。强化政策立法。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分工合作决定了市场的运作形态与功效。政府必须通过政策立法,规范市场竞争方式、市场中介行为、市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保证市场主体依法履行义务,享有正当权利,使得要素主体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取得最大化的整体合力。当前,要注意针对用人单位欺诈行为和毕业生毁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加强就业过程的规范化,通过统一的社会化法律规范体系,确保供求双方忠实履行就业协议,保证就业市场的良性运行。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微信、微博等交流媒介成为大众知识共享的传播平台,而微课作为教学中的创新也备受关注,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其更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理想化。伴随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微课使得当前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催生的网络视频也带有某种弊端性,难以真实有效地满足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1]。焦建利教授提出:传统的课堂实录视频资源已经难以实现互联网时代人们注意力模式的匹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
加上网速及宽带的硬性限制,教学资源周转率低,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被无形浪费。基于这样的背景,微课诞生,吸取了传统教学视频的弊端教训,更注重主题的突出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与服务性,在内容设置上也趋于短小精悍,实现了自由补充与延伸[2]。对于生物细胞学科教学来说,实验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无论是实验技术方法还是理论知识阐述都实现了深度的提升与广度的延伸,逐渐实现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的学科融合,逐渐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3]。因此,实现微课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生物实验教学关注的焦点,成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务。
一、微课简述
1.微课的起源。微课最早由美国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初衷是针对化学课程总结的60秒概述,设置了三大主体部分,分别为总体介绍、解释说明及举例分析。后来英国学者T.P.Ke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分钟演讲,所谓的一分钟演讲就是突出演讲的精练传神,要求具有缜密的逻辑结构及真实生动的案例阐述。在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后,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大卫.m.彭罗斯提出并创建实施。其包括15到30秒的介绍及结论,服务与上文的关键概念导引。然后录制上述内容并限制时间为3分钟内,在微课程指引下提出书面作业要求,学会借助课外阅读或者实践活动完成关键知识的学习。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Educause的微课理念,不是指微观学习中的微内容,而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的在线教学或格式化教学中的教学实际。
2.我国微课发展现状。我国微课依然是新兴事物,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涉及领域也有部分处于空白。基于微课的发展现状,当前学术界也未就微课理念达成共识。学者焦建利[4]认为,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的集中阐释,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在线教学视频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学者祝智庭[5]则认为微课应该就某个教学主题展开延伸,组织精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间限度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而学者胡铁生[6]则认为微课程注重的是视频的微小,因此在针对单一学科或者单一知识点组织教学时应注重教学情景的融入,突出在线学习与自由学习。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资源建设方面,我国微课也尚未成型,目前的应用研究还相对零散,评价模式也有待完善。实现微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更新缓慢,亟待加强。我国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滞后阶段,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者教学附属而开设,缺乏关注上必然影响教学的创新与跟进,加上该实验教学项目单一化趋势严重,时代气息不足,技术手段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十分缺乏,内容更新十分滞后。
2.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自主性不足。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就是提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趋于程式化、简单化。学生不仅无法在实验准备阶段有所参与,更挫伤了学生创新与研究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贫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受有限的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实验内容与要求也大多提前限定,教师单纯地演示讲解,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双方互动交流不足,教师也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
4.教学技术陈旧,现代教育技术参与较少。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学的前沿学科,理应注重教学的创新,特别是积极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元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实验教学。但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却是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欠缺,传统实验教学维度单一化趋势严重。
三、微课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如何应用
1.微课的特性和优势,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伴随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学融入,部分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当代大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也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的制约因素,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取教师讲课,精品的视频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应用于课后学习的视频资料也难以受到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多数处于闲置。微课则突破了视频教学的局限,具有普通视频教学资源不具备的教学优势。首先,其教学内容浓缩,教学时间较短,借助移动端操作更为便捷,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其次,其教学主题十分明确,学生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而获得启发教育或者延伸学习。最后,微课视频的教学容量相对较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课学习中去。
2.细胞生物学微课设计,把握10分钟原则:注意力10分钟。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设计ADDIE模型:A,分析;D,设计;D制作;I应用;E,评价。通常来说,微课设计要想保证自身的完整性必须具备6个基本环节,分别为教学主题的明确、前段分析、微课基础知识点的切割与划分、微课资源要素的重点设计、微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加工处理、微课的最终终端输出与展现。6个环节紧紧相扣,推动微课的高效开展。
四、微课引入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微课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2011年,手机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学生自带设备BYOD,包括个人电脑、手机、上网本、平板等越来越普遍化。这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前提。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认可微视频在微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并且70%以上的人认为配套的教学设计与课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多数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微课教学的魅力与优势,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微课教学。其中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单一的图文及音视频资源则受关注度一般,这也从侧面说明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微视频的教学前景将是广阔而光明的。
五、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有关微课适用性,微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各个领域、各种培训、不同学科对于微课程应用的尝试存在“泛用”、“滥用”现象。微课程适用于哪些领域、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及荧光怎样设计、怎样制作、怎样使用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成为今后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应用存在问题,我国针对该专业的微课理论研究及实践演练依然不足,多数高校在微课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建多用少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必须将微课作为校本研修资源,对其加强引导宣传,让教师认可微视频教学的优势并拓展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此外微课程应奠定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资源基础,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辅助。当然微课作为新兴教学理念,应该在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教学需求与教学实践的同步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微课程的开展利用率。
六、总结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理应受到关注,了解微课的本质内涵,在梳理其优势与缺陷基础上综合当前的运用实际,科学预测并规划后期发展,实现微课在设计开发与应用上的创新完善。本文就微课教学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微课教学的拓展应用提供有效思路,让微课的魅力更多地展现出来,服务于高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