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以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为里程碑的五个重要发展阶段。翻译法是英语教学中历史最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用母语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母语和英语并用,经常要把英语和母语在结构和用法上作对比。说出一个英语词,马上译成相应的母语词;说出一个英语句子,也马上译成母语。逐句分段读连贯的英语课文,然后再逐词逐句翻译,以加深或者检查对课文意义的理解。直接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教英语的方法。“直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它通过英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英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和形式语法。第一批词的词义是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来讲解的。这个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交谈、阅读或写作时都用英语思维。听说法认为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学习英语不论其目的是什么,都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
教学的顺序应当是先听说、后读写。听说法以句型为中心,根据句子在结构上的特点,从无数句子中归纳出一定数量的句子模式或基本类型,即句型。句型既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中心。认知法是在以Chomo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aroll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方法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通过学习和分析,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型式获得有意识地控制,并在有意识的情景中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重视人的思维作用,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重视对语言现象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前四种教学法都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训语言技能为目的,虽然英语教材和教学过程都充满了影响语言学习的文化因素,但没引起英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直到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提出----交际教学法产生,英语教学界学者们的视域豁然开朗,他们很快意识到了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从此,文化研究、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很快开展起来。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大致上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虽然我国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从未中断,但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有建树的著作和论文不多。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介绍和引进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我们自己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还相当不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英语教学界引进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说并尝试了各种新的英语教学法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语言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和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个共识是: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和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邓炎昌、刘润清(1989)、顾嘉祖(1990)、王福祥、吴汉樱(1994)、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王振亚(2005)等知名学者都先后著书立说,对语言和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研讨。另外,无数英语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对文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对文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二、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建立适合中国英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对增强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可操作性,促进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经较为清楚地看到了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并确立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对过去和现在施行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取其优点,避其短缺。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味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国的英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不同于国外的特殊因素:一是缺乏真正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二是学习者的个性,如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潜能、理解能力等;三是教学形式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对我国英语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设想,这便是以上所提到的第三个条件。
英语教学的实质既然是“交际”,其基本特征是“文化适应”,即语言、使用和文化的三个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采用的模式是以语言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依据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它是在积极借鉴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模式的合理要素和努力吸取国内现行的各教学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特点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建构该模式旨在克服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下几项主要缺点:
(1)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传统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作用,而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作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致使学生在毕业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低下。而现有模式把教学变成师生之间双向交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生成和培养。
(2)以语言知识为主的输入模式。传统英语教学,教师给学生输入的信息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现有模式加上语用信息、文化信息和行为信息,不仅加大了信息输入的量,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有了质的保障。
(3)虚构的教学环境。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基本上是一种虚构的,缺乏必要的和在各种语境条件下的交际。而现有模式以交际为核心,把课堂当作交际的场所,将输入的各种信息直接运用于此情此景的交际,从而使语言和文化的学得和习得更加有效。
(4)学生对信息加工模式的不完整性。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只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即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实际是不完整的,还应该从整体上把该四项内容当作语言文化交际行为加以训练,以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文化氛围中领悟其要领,获得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课堂活动:
(1)发现文化身份:让学生反思自身的文化观念,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深入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群体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取向。
(2)感受个体空间距离:创造不同的语境,让学生以不同的交际身份与交际对象保持某种空间距离,了解不同文化对交际者空间距离的要求,体会文化、语境、交际者的身份角色及交际对象的关系对空间距离的不同期望。
(3)文化场景短剧:组织学生表演一幕情景短剧,其他学生一边欣赏短剧表演,一边从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短剧中的情景。短剧表演完毕,学生讨论几个问题,如:短剧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剧中体现了哪些文化现象和冲突?该活动可锻炼学生的观察技能,提高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4)非言语交际:学生分组表演某些生活场景,展示肢体语言(面目表情、眼神交流)、空间距离、表达情感的声调和语气(讽刺、兴奋)等。通过该课堂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非言语交际所包含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非言语交际过程中应采取的恰当的行为和态度,进而加强其交际意识。(本文来自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5)影片欣赏:教师让学生欣赏几段有关美国(或其他国家)教育、教学方面的影片,使他们了解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并指导学生比较中美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
三、结论
关键词:跨文化;大学英语教育;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6)05-0142-03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明显,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趋势,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由于跨国间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导致的语言交流障碍成为影响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国际语言交流人才稀缺,全球化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突破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瓶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有效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全球化趋势对复合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不同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互影响,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着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对语言影响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若干思路和措施。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
1.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传统英语教学仅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相对枯燥,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补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可以丰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教师应将语法、单词和句型等知识点和跨文化传授相结合,通过引用多样化教材和案例教学,讲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方言、礼仪、建筑和风土人情。通过跨文化知识输入,改变传统中国学生的“中国式英语”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要性,正确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交际沟通能力,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日常交际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导入,以语言文化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当地风俗习惯着手,阐述不同文化对不同语言的渗透影响,通过文化差异对语言造成的不同语义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尽管对方能理解说话者的语义,但是可能会违反文化规制,让对方反感,文化冲突会影响交际效果,进一步引发不同程度的民族误解和敌意。在语言学习中要充分重视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涉及其他跨文化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将中西方文化教学纳入英语教学实践中,用宽阔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交际国际化的现实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针对交际的对象,话题和目的正确理解和选择表达方式的能力,是不同文化场景下的社会语言能力。教师应注重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知识传授,采用丰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下调动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多元化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帮助学生获取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文化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文化背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尽管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践上都没有落到实处。现实与理念存在差距,传统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语言知识点展开的,即“词语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的模式,忽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是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知识储备欠缺。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师毕业于国内师范类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同样缺乏文化与语言关系的课程,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课程基本不统一开设。只有少数学校在选修课中会开设文化对语言发展演变的影响类课程,随着海量信息时代到来,学生通过浏览信息自学,导致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极为匮乏。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文化渗透能力有待提升。外语教师自身具备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关键。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教师自身也没有体验跨文化交际实践,难以满足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三是教师也未能很好地落实文化教学。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也主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跨文化知识讲授更多是表层、肤浅的,授课方式也比较单一传统,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很难触及文化的核心,更多是输入目的语文化,如介绍西方国家的节日、习俗、礼仪等。教师在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课程讲授上感到很吃力。
2.学生方面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反馈决定跨文化教学的效果。一是当代大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缺乏。在中学时期,英语教学就只关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视“听说读写译”等知识,忽视文化知识的讲解,导致我国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甚少。而且,大学生学习英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认为只要掌握词汇量和基本语法就可以了,降低了自身学习英语的要求。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导入跨文化知识,但是教学形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获取跨文化知识的渠道单一。一方面,课堂中缺乏文化学习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课后又不知道如何去补充跨文化知识。而且大学英语授课学时有限,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主动接收跨文化知识。三是学生接收跨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不够。我国大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淡薄,不会主动去接近了解异国文化,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由于我国大学教育是应试教育为主,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英语考试内容一般不涉及文化知识,学生一般是考什么学什么,学生学习英语更多是应付考试、出国或就业。在被动学习的情形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打了折扣。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丰富教材内容,增加跨文化知识比重。在英语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与语言发展的理解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从英语教材选取方面入手,这也是掌握跨文化知识并加以应用的关键。在语言教学的跨文化学习中,教材内容选取和编排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在语言中体现文化差异,并且文化异同反映在不同语言差异中。教材中的语言对话应是在真实环境下的交际语言,还原真实生活。根据英语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信息量。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对语言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进行交流的能力,教材的选用和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要包括词汇、语法和写作等内容,还需要补充跨文化等知识点,使学生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加上对文章的理解。文化背景知识内容繁多,可以涉及宗教、政治、科技、音乐、文艺、民族、体育等。要让学生不是简单地考虑本国家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更要拓展思维视角,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交际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词汇量掌握,还取决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针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掌握程度,循序渐进,紧扣文化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语言学习特点,教师采取单一到多元、简单到复杂的方式,逐步将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体现出来,提高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2.加强教师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要想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离不开教师的主观引导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再局限于教授语言知识,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将文化和语言进行融合讲授。比如,在语言教学中设定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感受国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同,体验不同文化下语言使用的差异;教师要有目的性地穿插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和语言使用规范,在让学生学习到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规范的同时,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删选教材内容,特别是包含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容,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或者找到文化在语言应用中的闪光点,作为教学吸引点,用当地文化吸引学生主动探寻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并进行课堂探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创造性、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在不断练习中掌握跨文化知识,强化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不同感受,达到学生可以熟练应用英语地道表达自己思想的程度,在跨文化差异中体会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3.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强化文化差异辨别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单纯增加文化知识量的学习是不够的。由于存在不同文化的冲突,还需要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文化包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让学生知道西方文化并不都是高雅的阳春白雪,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在个人学习的内在影响。由于在校学生的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并且文化来源的层次不同,学校要注重健康文化的引入,对积极的西方文化进行引导,要筛选不同文化的不积极、不健康的一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要注意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学习,积极与时俱进,用科学、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各种文化资料与学生学习层次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时,要注意科学引导,思想优先,为学生的文化学习把好关,守好门,对健康的主流文化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文化是非,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与引用,坚决杜绝课堂上的拿来主义,注意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学习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
4.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加跨文化学习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趋势,适应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客观要求。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微课,使用多媒体,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将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音频、视频进行结合,运用网络多媒体向学生实时播放英语语言应用情景,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下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发展历史和风土人情对文化的影响和改变。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图、文、声、像并茂地整合文化信息,形成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环境,科学化、信息化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祁颖,陈秀明,王霞.大学英语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基于北京城市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4(7):61-62.
[2]李志强.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117-118.
[3]胡艳红,樊葳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现状调查———基于1990-2012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题的统计与分析[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4(1):1-8,13.
[4]杨静.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4-179.
一、高校统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化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相对落后,统计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远不能适应学校发展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在推进高校统计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现行高校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发展首先,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人工操作仍是主要手段,很少依托网络,校园网的优势没有显现,人为增加了中间环节。其次,在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各专项统计垂直管理,无法发挥信息化整体职能。最后,统计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造成对统计网络监督机制的缺失。
2.对高校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起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和处理系统,但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数据分析系统,对数据分析、利用和方面的功能开发不够,还远没有实现校内共享,乃至社会共享功能,并且信息化统计的决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高校统计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高校统计队伍建设落后是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高校人事制度采用聘任制,统计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大多数统计人员只具备统计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改变习惯的非信息化统计模式和统计流程,不能熟练驾驭现代化工具,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二、高校统计信息化的策略
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为了满足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满足统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高校统计信息化工作,逐步完善统计模式发展高校统计信息化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统计工作进行工程化管理,适应网络化的要求,创建提升现有统计业务模式的信息平台。要调整现有的统计管理体系,强化和调整各级部门的统计职能,将各级统计工作进行规模管理,健全统计法规,以适应统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逐步将高校统计业务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2.深度开发和利用高校统计信息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建立校园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行政办公自动化,这些都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在保证硬件的同时,必须重视软件开发。教育统计信息化要对统计分析、利用和阶段的大力改进。系统和软件的开发者也要强化统计分析、预测、评价功能,更多关注统计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除了要提供高校全方位发展的动态数据支撑,还要为政府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最终让高校统计信息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社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好一门外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好语言本身,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了解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社会知识。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外语。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时刻追随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古德诺夫 (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另一方面,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这种民族文化印记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文化与语言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必然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他的《论交际能力》中指出,要使交际成功,需要做到:(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3)语言的得体性;(4)语言的可接受性。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得体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语音、语法、词汇都正确的言语不一定得体,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际中,应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场合结合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对所用词汇、句式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使语言知识成为帮助他们交流的工具,使他们学有所用,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很多都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教材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探讨与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都能提供和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大学英语教材第六单元(外研社出版)谈到逛街,在学生学习文章的同时,就可以了解外国的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教师还可以适时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现场消费”。
2.积极设置教学情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背景和它所适用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幻灯机、录像机等为学生设置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结合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法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相关的背景文化联系起来,迅速准确的选择出适合语言环境的语言。 3.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比如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 stupid as a 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 stupid as a 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还有“He works like a 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4.促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这些节日的时候,可以一方面了解节日的起源、人们的庆祝方式等有关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们和中国的一些节日作比较。圣诞节与春节、情人节与“七夕”,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特别是那些文化影响行为的地方。好比赠送礼物, 西方人习惯于当面拆封欣赏;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认为当面打开礼物是很不礼貌的。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化差异,转换角度思维,促进英语学习。
五、结束语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戚雨村.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 1993, (5).
[3]朱维芳.Sarah Trenholm文化诧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 问题优化方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学校教育的逐步渗透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从传授语言知识向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转变,大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变得越发突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解决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问题,就成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本文对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
二、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迥异,教师上课难以确定教学目标。人数多意味着生源相对较广,而各地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别较大。此外,学生们各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有的想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想在听说能力上有所发展,有的想提高写作能力,有的想提高翻译功底,有的想扩大词汇量、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技巧,等等。而大班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有效地培养和训练英语综合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给教师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难以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由于每个班的人数比较多(少则七八十,多则一百多),考勤费时费力。如果严格考勤,则会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便省略了考勤这一环节。这就使得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破坏了课堂的严肃性。不仅如此,对于那些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来说,他们会争相仿效,并逐渐形成风气,使课堂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3.师生缺乏相互交流,不利于语言教学。交际活动在语言教学中十分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大班人数较多、空间有限,教师和大部分的学生之间缺乏语言上的相互交流,在班级里开展语言方面的交际活动十分困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很少有机会检查学生的练习,师生之间的交流纽带再一次被切断。这样,教学过程大多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输模式,教师控制教学内容、阶段、速度、时间,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佳。
4.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的主要媒体是教师书写的“板书”,而板书内容仅仅是教师备课内容的一种直观简单的反映,功能较为单一,具有信息量小、形式单一、简单被动等特点,离开教师随堂演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由于人数较多、空间较大,如果仍旧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模式进行教学,则只有坐在前排的少数学生才有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传递的知识。
三、优化方案
1.注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自觉性和创造性。大学生们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经验不同,知识程度和学习方法就有所不同,所以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充分发挥自觉性和创造性。
2.定期与其他同行交流、讨论并分享大班教学的课堂管理技巧。教师课堂管理的技巧是大班教学成功的主要要素之一。每一位英语大班课的教师想必都有自己在此方面的体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比如,有的老师会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并与个别学生交流;有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在教室里四处走动或走近某位学生,让其向全班复述刚才所讲述的内容;有的老师下课后仍留在教室里以便学生提问。凡此种种,大学英语大班课的教师应当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不断提高课堂管理的能力,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语言交流,创造条件进行交际英语教学。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读、写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数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依然听不懂、不能开口。交际性原则要求教师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运用,把学生看作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引导学生课前演讲,学唱英语歌曲,参加外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看英文电视,听英语广播,用英语思维做作业、提问、对话等。强化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在使用中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感官的综合刺激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要强得多,学生课堂的积极反映程度明显加强。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兼有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特点,是一种“强势”的内容载体,这对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由于师资紧缺而导致的英语交际缺乏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来进行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真实情景,可以使学生大量地阅读,可以随时听到丰富的语言材料,并进行写作练习,使课堂不断地向外延伸,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语
在研究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现状问题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大班教学只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形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外语教学条件将不断得到改善,师资培养力度将不断得到加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程度将不断得到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形式将会更加丰富,更适合学生的特点,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高校将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树敬,叶云屏.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探索因材施教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6年第S1期.
[2]王建新等.扩招后提高英语大班精读教学效果的对策与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
[3]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4]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