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国内人口流动频率较快、规模也大幅扩大。目前来看,我国人口流动大致上呈现出两个方向,即首先是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其次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当然,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由前者造成的。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的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和学校关注不足,留守儿童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殊的发展障碍,比如性格孤僻、心理负担重等,这些问题将会成为儿童全面发展的瓶颈。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监护人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以前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来照顾和教育现在的孩子,甚至有些教育是不科学的。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更多的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否定,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隔代监护人很少能以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正确引导。
(二)农村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忽视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重的问题。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首先,在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等。其次,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等方面。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与进取精神不够,更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诉求。学校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使得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康发展变得异常的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生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质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父母。这些家长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出于补偿等想法,他们更倾向于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补偿。因而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一些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并非“留守”本身造成的, 或者说不是身体的“留守”造成的,心理的“留守”才是问题的根本,非留守儿童也同样可能因为“ 心理留守” 变为问题儿童。 [2]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无论是否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应承担起关爱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重任,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单是身体的养育, 还有心理的养育和灵魂的塑造。在当前留守儿童大量存在、 留守现象短时间内不能消除的情况下,能否让留守儿童依然感受到父母之爱, 使亲子关系更加平等、互信,避免产生溺爱、依赖、冲突、过度管束等问题, 是提出解决路径的思路。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至少要留一个在家,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每个家长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教育子女的成功。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第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
(三)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性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2]通过将留守儿童转移到城市的中小学校中去,即实现由“留守儿童”到“随迁子女”的身份转变,使他们能够在父母身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 问题 办法
由于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或其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或家庭教育。这样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以致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快速发展,家家户户有了摩托车,作为监护不到位的中学生非法驾驶摩托车比比皆是。
针对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觉得从以下一点做起: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农民工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其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农民工子女学校里,能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 尽量改善学生的寄居软环境。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寄居在祖辈家里,由于两代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育难度很大。所以,我们首先从改善学生的寄居环境出发,建议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①帮助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②加强家校联系。a.通过家访,加强与监护人联系。b.老师应时时与远方父母保持联系。③远方父母要和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
(3)针对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形成农村社区,多方面关心留守学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教育问题 对策
一、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1)“留守儿童”的界定及产生背景
叶敬忠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扶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还有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的上限界定为16周岁,即16周岁以下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孩子均为“留守儿童”。
诚然,留守儿童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一般认为,留守儿童产生是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矛盾产物。在我国现代化的加快促使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大多数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只好将其留在农村,于是便产生了教育学领域的“留守儿童”。
(2)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及规模
从多项研究成果来看,留守儿童大多聚集在劳动力输出规模较大的省份,以四川省为首,还包括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浙江等省份。其中由于广东、江苏等省内劳动力流动较大,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的具体规模,各项研究成果之间略有差异。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3)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分析
根据儿童的监护状况,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儿童单独留守家庭。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父母流动外出后,年龄较大的儿童独自生活;其二是父母流动外出后,家中儿童虽独自留守,但由居住临近的亲属邻居提供帮助。b.“单亲”留守家庭。即留守儿童仅和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c.隔代留守家庭。即留守儿童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同生活。d.其它监护家庭。即留守儿童由其它亲属或非亲属监护人代为监护。
(4)留守儿童受教育结构分析
由留守儿童的年龄特征可以看出,他们接受教育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涉及部分大龄留守儿童的高中教育。从研究结果来看,学龄前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小,而且长期得不到父母亲情的呵护,早期教育严重确实。大部分留守儿童能够较为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在此阶段主要面临学业和心理健康的挑战。大龄留守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较小,大部分随父母外出务工。
二、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列举及成因分析
(1) 家庭教育长期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早期教育缺位。在农村,55%的0~5岁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的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亲情教育缺乏。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造成留守儿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情感体验。
行为教育架空。留守儿童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再加上隔代监护或他人监护的缺陷,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拉帮结派,小偷小摸,抽烟、酗酒等,更有甚者破坏社会治安,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 学校教育问题重重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也是能够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的最佳机构,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样会加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性。学校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校体系的不完整。近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农村得到普及,但由于教育经费等原因,许多原有的村级中小学被合并,而且学前教育在农村普遍较弱,这样由于农村学校体系的不完整性给留守儿童就近接受教育带来挑战。
学业成绩方面。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或呈下降趋势,仅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较好或呈上升趋势。我想学业成绩的好坏直接和父母的学习监管程度有关,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在学业上得不到父母较好的监管,因此往往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导致较为拙劣的学业成绩。而部分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由于增加了同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他们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更愿意寻求老师或同伴的帮助,由此弥补了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进行直接辅导的缺陷,其学习成绩往往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道德发展方面。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家庭的道德教育,往往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较为缺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成为学校不得不直面的严峻挑战。而在我国农村学校,往往更看重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应试、升学压力较大,甚至无暇从事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根本无法从学校得到弥补。由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社会甄别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很有可能接收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并在这些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产生行为偏差,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人格养成方面。心理学诸多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父母及家庭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或暂时处于“亲子离散”状态,加之伴随外出务工出现的父母离异状况,常常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社会焦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发展走向畸形。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任务。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学校是使人成人的地方。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问题。目前,建立寄宿制学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寄宿制学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我国中西部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寄宿制学校数量有限,设施较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其次,即使建立寄宿制学校的地区,由于管理不力,只管不教,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心理等问题的不到解决,寄宿制学校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3) 社会教育任重道远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社会教育往往被忽略,具体表现为:
留守儿童社会活动方式单调。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活动设施,因此对倡导留守儿童参加有益社会活动造成限制。
农村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赌博、游手好闲等社会环境往往深刻影响留守儿童,使他们放弃学业,整天在外游荡,甚至参与赌博、盗窃等不良社会活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1)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
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或暂时跟父母分离,主要跟祖辈、亲戚生活,有的甚至独自生活,因此的不到较好的监护。目前,有些地区针对留守儿童实施“家长制”、“托管家庭”等制度,即由留守儿童祖辈、亲戚之外的其他人或家庭来代为行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祖辈、亲戚的观念以及其他监护人的精力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仍然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因此,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 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
其他监护人往往很难满足留守儿童在亲情上的需要,父母和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往往会让孩子赶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更容易使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以及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起其努力学习的动力,促使其健康成长。许多地区在当地政府和通信行业的合作下为留守儿童可开设了“亲情电话”以方便亲子交流,还有少数留守儿童得到部分企业的资助,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城和父母团聚。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好地预防留守问题儿童的产生。
(3)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龄前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即使接受学前教育,由于师资、经费等限制,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强化学前教育师资建设,优化学前教育环境,提升留守学龄前儿童入园率,无疑成为解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举措。
(4)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
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升学的工具,还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仍有代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要提升寄宿制学校的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寓教于管,配备生活老师,加强与学生沟通,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寄宿制学校感到家一般的温暖。
(6) 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减少对留守儿童不良的社会影响
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监管,更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缺少公共活动场所及文化设施,更没有少年宫等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而麻将馆、电子游戏室、录像播放厅、网吧等在许多农村却有着很高的普及率。缺乏父母监管的儿童经常出入这些场所,受到不良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农村开设了“社区亲情活动室”、“俱乐部”、“图书室”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但由于受经费、人员等限制,往往在规模、效果上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另外,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也是可取和有益的。
四、 评价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势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目前面临着城乡体制、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将暂时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会相应得到解决,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杨照 著 《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吴康宁 著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江荷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9年第一期
[4] 王章华、黄丽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问题与思考,09年第一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功能缺失 劳务
由于延边地区的语言及环境优势,几乎每一个朝鲜族家庭都有赴韩国打工的人员,而且夫妻同去的和女性去的情况比较多,因而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一方面,延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沟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不足,便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可是由于疏于监管,以致对孩子过分放任溺爱;如此一来,延边地区便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儿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劳务人员数量多,城市留守儿童多于农村留守儿童。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妇联统计,到2007年5月为止,在整个延边地区共有99180名外出务工人员,在这些人当中,已经有子女的为44518人,子女数量为31405人,其中父母在国外(韩国)的有21470人,父母在国内打工的有9935人;在城市的留守子女共有15964人,在农村的留守子女共有15441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有10453人,一方外出务工的有20964人。
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和国内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是,延边朝鲜族的境外劳务输出不仅来源于农村地区,而且还来源于城镇地区,同时,城镇地区的劳务输出总量还高于农村地区的。这就是说,城镇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数量多。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为例,该市的中小学生总人数为19386人,其中留守儿童(学生)共有6794 人,占学生总数的35.05 % ,其中朝鲜族留守儿童4296 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3.23 %;汉族留守儿童249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77 % ;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比率明显高于汉族留守儿童。
监护者成分较为复杂。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6市2县的留守儿童监护者情况统计表,在31405名留守儿童中,其中与父母中一方生活和与老人一起生活的儿童人数分别为12562、12570,均占总人数的40%;与亲戚生活的儿童人数为3143,约占总人数的10%;托外人照看的儿童人数为1579,占总人数的5%。更为令人惊讶的是,甚至还有部分儿童长期无人照管。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且通常都不容易被发现,但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严重缺少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和亲戚朋友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如果孩子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感到没有人关心帮助,时间长了,就会变得自卑封闭、性格内向、心理逆反。
第二,自卑心理障碍。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留守儿童依然可以拥有充分的物质来源,使得这些孩子大都会形成一种攀比心理,相比于其他孩子,他们会更注重物质享受,并因此产生自豪感,而在学习上,他们却不求上进,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一旦疏于监管,这些孩子就很有可能走上歧途。
第三,寂寞无聊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那么他们在生活学习上就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致使这些孩子感到无助,心理上产生空落和寂寞,容易心理骚动和产生抑郁等问题。这种精神上的寂寞和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青少年犯罪问题。以延吉市为例,从1992年开始,延吉市的青少年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犯罪的青少年当中,以留守子女居多。据公安机关统计,近年来延边地区单亲、无亲学生犯罪总数占学生犯罪总数的70%以上,仅2007年,延吉市就发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起,作案人数有162人,多出自于单亲、无亲家庭。
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成因分析
家庭功能失衡。外出劳务人员多数会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叔婶、姑舅或朋友代为监管。由于在年龄、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祖辈和孙辈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会发生困难,祖、父母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而叔婶、姑舅或朋友等也无法满足孩子精神和心理的需要,他们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通常只是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和物质需要。诚然,如果家庭结构遭到破坏,那么家庭功能就要失去平衡,不仅要影响夫妻关系,还要影响到孩子,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长期分离并缺乏感情交流,情感的熏陶和生活常识的形成便缺失了最重要的基础。
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如前所述,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一些补偿,便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反而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由于疏于管教和物质上的充裕,有的孩子极有可能养成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不良行为,甚至与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便会走上犯罪道路。
亲情关系的缺乏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关怀和抚慰,孩子就会感到焦虑、紧张,并缺乏安全感,他们的性格通常也会变得自卑、内向、孤僻。而监护人无法替代父母的角色和作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失范,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影响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留守儿童所占儿童总人数的比率较高,由于很多务工人员常年身处国外,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较长,这些情况相对比较少见。延边留守儿童日益成为朝鲜族中小学的“主流群体”, 同时这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方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因为这会影响到留守儿童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影响到一代人的成长。
解决对策
政府方面。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建立一种长效保障机制,政府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二、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现在我们要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志愿者、退休老党员、优秀的教师、村干部等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留守儿童。三、依法维护权益。就是进一步提高执法力度,对于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四、建立和发展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教育环境。五、设立专门的国家监护组织,强化政府的监护责任。六、建立社区托管中心,填补感情教育的空白。七、筹建社会资助基金,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帮助保障。
家庭方面。首先,慎重选择。对于父母而言,应从长计量,外出务工赚钱固然非常重要,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权衡利弊之后,孩子的父母中有文化的一方,或是母亲留在家里,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定期进行“温馨对话”。即便是外出打工,也要经常同孩子联系,再忙再累也不能成为借口,通过电话、书信和互联网等,父母都可以同孩子联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学校方面。第一,对留守学生进行普查登记。如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就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就极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因此,在必要时,学校方面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主要是将父母的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同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及在学校的表现,还有监护人的职业等情况。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应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照顾,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留守儿童,让每个留守儿童感受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平等与真爱,为他们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第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要特别为留守儿童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改正不良习惯和行为。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之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班主任和孩子们的接触最为密切,因此他们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