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监测论文

生物监测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监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监测论文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

选用光导原位合成方式及微量点样方式进行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及自动化的特点,生物芯片上大量高度集成的分子微阵列具有较高的密集型,可以通过较少的时间进行大规模生物分子分析,确保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快捷地进行生物信息样品的获得,这种技术相比传统检测方式,其具有极高的效率。继大规模集成电路后生物芯片将成为重要的科学技术革命。按照不同芯片上的固定探针,可以将生物芯片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等。按照生物芯片技术的工作原理,也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元件型微阵列芯片等。现阶段在环境监测中的水质控制、病原细菌瞬时检测等方面生物芯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目前生物芯片已经可以对公共饮用水内的微生物改变进行实时监测,RhodeIsland大学研发出可以对水中的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进行瞬时监测的一种生物芯片技术。细菌检测与鉴定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DNA芯片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对细菌的种类、浓度进行及时监测,并通过将大量的寡核苷酸探针增添到芯片上可以增强本系统的精准度、扩展其检测范围及提高其鉴定能力。

2环境监测中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逐渐形成的新型科技领域,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化学传感器,是通过结合生物感应元件的专一性和一个能够产生和待测物浓度成比例的信号传导器的分析装置。生物传感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取决于生物敏感元件和待测物质之间的作用,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待测对象冲电子组分内检测出来并进行可测量电子信号的转变。生物传感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产生的生物学反应具有特异性及多样性,因此可以进行全部生物物质检测传感器的制作;第二,这种技术相比其他生物技术,操作过程中无需进行试剂的添加,因此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及精确的特点,同时还可以进行多次应用;第三,这种技术可以进行不间断地分析及联机工作。环境监测水体内的BOD、有机磷、酶及NO3-。通过生物传感技术进行BOD测定仪的制作,这件仪器可以对水中BOD含量进行直接测量。溶液、有机介质内的酶类化合物的件检测可以通过酶电极安培传感器进行准确检测,生物催化剂可以通过不同的NO3-还原酶进行制作,水中NO3-含量的测定可以利用电流测量的生物传感装置进行测定。在环境监测中生物传感技术也要进行大气内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含量与浓度进行分析。点位传感器的制作可通过自养微生物与氧电极进行有效制作,起到多种离子、与挥发性酸的抗干扰作用,并对大气环境内二氧化碳含量进行不间断自动在线分析,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安培型生物传感器的制作主要硫杆菌属与氧电极进行有效制作,这种设备可以进行酸雨酸雾样品内二氧化硫含量的检测,微生物传感器主要通过多孔气体渗透膜、固定化硝化细菌及氧电极合成,可以对样品内亚硝酸钠含量进行测定。

3结束语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监测水环境 污染监测

中图分类号:X131.2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最近几年来,我国环境监测领域逐步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实际监测工作中。生物监测通过采用单独的生物体、种群、群落等对环境造成破坏、污染后发生的反应,利用生物学原理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生物监测技术具有敏感性、连续性、经济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水环境污染监测中。

二.生物监测的原理及优越性 生物监测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利用生物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变化所产生的各类反应,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和监测的技术。20世纪初,相关人员提出了“污水生物系统”,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生物监测技术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在本地区内利用生物来监测水质和大气污染。随着生物监测技术的逐步发展,利用生物指数来评价水质污染被广泛推广,并逐渐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监测水环境污染的科学依据是:在天然水域中,各类水生物之间、生物同生存的水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如果水体受到污染,必然导致水环境发生变化,而水域中的各类水生物必然会发生不同的反应,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体内或外在表现上的某些物质含量变化,显示水域中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及污染物对水体的综合危害。同传统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相比,生物监测对于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系统更有综合、直接的指示作用。

三. 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生物监测方法

1、生物指数法。

生物指数法是利用筛选指示生物或生物类群和水体质量的相关性,综合考虑指示生物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区分不同污染程度的水体的目的。水生态系统中,水生物结构组成、生物类群种类、生物数量等相关因素都会随着水体污染程度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研究此类变化数量化,同水体质量建立相关联系,就能有效评价水体质量、能监测水环境污染情况。生物指数法,主要包含相似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及生物指数三种生物学指数,通过对三种生物学指数的评价,监测水体情况。

2、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种类多样性指数法同生物指数法较为类似,通过利用数理统计法,采用数值来计算生物群落种类、表示生物个体数量,达到评价环境质量的目的。种类多样性指数法能够定量反映生物群落结构、水生物种类及数量、生物群落种类组成比例的变化信息,具有较为直观的比较作用。

3.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是利用泡沫塑料块来作为人工基质,实现收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群落的作用,通过测定收集的群落结构、相关参数来评价水环境质量。采用室内毒性试验方法,来预报工业废水以及化学品对受纳水体中的微型生物群落的毒性强度,采用原生动物和藻类对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4、生物毒性试验。

生物毒性试验又称之为生物测试,主要是利用生物受到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的毒害,发生的生理机能变化,达到测试污染状况的方法。生物测试主要分为流水式生物测试和静水式生物测试。采用生物毒性试验可以反映较多重要信息,主要被应用于对污染源的监测中。采用此种方法能够监测有害物质进入周围环境时发生的改变及监测毒性分布情况,对有害物质的制度性、何种条件下毒性最强、致毒性如何、接受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等都可实现监测。利用生物毒性试验,可以侦察和寻找污染源,便于评价水环境污染程度,有利于确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具有使用价值的项目。

5、生物残毒测定。

生物残毒测定又称水生生物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含污量对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价。当水环境中放射性物质、有机农药、重金属含量较低时,采用常规监测方法较为困难,同时水环境中许多水生物都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采用生物残毒测定,根据生物体内含有污染物的残留量来推断水体污染情况,评价水环境质量。

四. 生物监测在水体污染中的典型应用 1.指示生物法。

指示生物法属于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污染监测方法中最经典的应用。该方法对水环境中是否存在敏感的污染物种类,分析目前水环境中污染物存在情况,达到对水环境监测的目的。指示生物法自身具有相对较长的生命周期,具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地点,能够相对轻松的将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所造成的影响全面反应出来。根据水环境具体情况使用鱼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生物等进行监测,一般普遍采用没有脊椎的动物,当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时,采用指示生物法时可选择使用蚊幼虫、颤蚓类及小颤藻。

2.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属于水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此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对于水环境中污染物造成污染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使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利用水体中投入具有聚氨酯物质的泡沫塑料块,收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与别的生物群落监测方法对比,该方法具有迅速、经济、准确等优势,在监测工业废水方面也同样合适使用。

3.原生生物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上的应用。

原生动物是组成自然水域的重要生态类群之一,其生活环境较为广泛,由原生动物组成的复杂种类,聚合成为水生态系统中完整的生态单元,原生动物类群显示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结构特征,可以显示环境变化的反应和群落的稳定性。原生动物的数量较大、种类较多,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据较多的生态位。原生动物类群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类群的丰度和分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食物网的形成。原生动物类群能对藻类、细菌和有机颗粒物进行吸收和摄食,直接进行能量转化,通过摄食作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刺激水体中细菌和藻类的生长,可以加速水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4. 鱼类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上的应用。

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鱼类是研究最广泛的物种,同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水生动物。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鲫鱼、剑尾鱼、斑马鱼是最具代表性的淡水鱼类,鲫鱼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等特点、剑尾鱼在生物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在水环境中,二氯苯酚低浓度长期暴露对鲫鱼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时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作为水体受到二氯苯酚污染的早期监测指标。除此之外,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镉对鲫鱼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时发现,鲫鱼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与氯化镉浓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作用,因而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水环境指示指标。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环境问题将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利用生物监测技术能够客观反映环境变化情况和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便于实施连续监测,对及时调整环境治理方案,确保生态功能具有较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伟成 单乐州 谢起浪 林少珍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环境与健康杂志》 ISTIC PKU -2008年5期

[2]于丽娜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12期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第3篇

1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开展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广西生态学院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建设和各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比较齐全。该课程2009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课程组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5年来,学院认真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对原执行的授课计划和教案体系进行改版。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林业技术专业对应的9个职业岗位(群)中,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适应的职业岗位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参与森林病虫害调查与普查;参与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计划方案;进行森林病虫害灾情监测;配制农药,保养和维修药械[2]。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员任职要求和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将“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改变过去逐章(节)边学边教形式为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方式,将教学内容设置为4个模块10个项目:4个模块分别是林业有害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其中,林业有害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模块下设森林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和林木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2个项目;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模块下设森林昆虫主要类群识别和林木病害诊断与识别2个项目;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模块下设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林业根部及地下有害生物控制、林业枝干(梢)有害生物控制、林业叶部有害生物控制4个项目;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模块下设林业害虫调查和林业病害调查2个项目(表1)。其中前5个项目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后5个项目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通过10个项目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技能训练,从获得单项技能知识向综合技能与知识过渡。从完成项目所获得的成果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实践和操作培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2.1实施知识讲解和实训一体化

将上课场所从教室转移到实训室、有害生物发生现场。比如第一堂课,可在实训室利用多媒体和丰富的实物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目标和要求,通过引导学生畅谈生活中的有害生物、生活中困扰其和家人的林业有害生物、通过课程他们想学到的内容等,用启发性的思维题引出课程的学任务,让学生对课程充满兴趣和期待,全面给学生讲解采集有害生物标本的基本方法,给学生配发标本采集工具。应尽量在实训室安排教学课,利用标本边讲解边让学生观察,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节。校园、林场、公园的环境具有生态类型各异、物种丰富的特点,是进行有害生物观察和标本采集的广阔课堂。应带领学生实践采集标本的方法,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采集一定量的标本,作为课堂作业上交,要求学生进行室外昆虫观察采集,将理论知识点付诸于实践;通过利用校园、公园、居民小区、街道、林场等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现场安排3~5 d教学实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2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为主线推进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查阅资料、假期实践或实训实习等一系列活动完成1~2种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有害生物的调查与防治。在学生开展调查与防治活动时,教师做到从方案制订、完善到实施、总结给予层层把关,每个环节给予检查和指导,学生最后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学习成果。将任务要求贯穿课程始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大大提高综合能力,而且通过学以致用,解决了自身渴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其职业自豪感,极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4个模块的10个项目通过下达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表1)。通过这些具体任务的实施,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过硬的有害生物识别、监测、调查和防控能力,掌握了从事森防工作的专业技能。

2.3结合科研项目推进实践性教学

近年来,广西生态学院承担了6项与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有关的院级、厅级科研项目。为开展实践性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将其中一些子项目安排给学生小组或个人的方法,由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研发、自主创新等实际操作。如在“杂交竹枯萎病研究”课题的研究中,安排学生参加了杂交竹枯萎病致病菌即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试验、病原菌人工诱发试验、化学药剂田间防治试验、病害发病规律研究等过程,使学生掌握了杂交竹枯萎病研究中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3]。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调查与预测”项目,是院级科研项目“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调查体系改造”的一部分内容,该项目由学院生物应用技术教研室与广西沙塘林场共同完成。2006—2010年对7个教学班开展项目教学,分别编写了2006—2010年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调查与预测报告,有效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为林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1]。2009年广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委托广西生态学院承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调查和预测预报”项目,利用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将项目的灯诱标本的采集、制作、分类统计等工作组织学生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教师在各阶段给予指导,通过这项类似于顶岗实习的实际工作锻炼,使学生掌握了应用虫情测报灯采集的数据对主要造林树种的主要有害生物进行预测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并且利用收集到的虫情资料指导附近县、市、林场的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3年来参与的学生达18人,其中3名学生通过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完成了毕业论文。在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桉蝙蛾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桉树人工林重大病虫害发生机理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项目《桉树人工林主要病虫害预报与防治技术研究》等实施过程中,充分创造机会让每届学生参与,使学生得到了准工作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业务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深厚基础。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第4篇

1.1促进科研项目实现量和质的提升截止2011年底,自2006年以来获得资助项目共计312项,资助经费总额近1.28亿元。纵向项目数较“十五”期间约增加2.5倍,经费较“十五”期间增加1.15亿元。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公益行业专项等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面,获得木薯、香蕉、荔枝、剑麻病虫害防治、蜂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1.2促进科技平台的建设通过修缮购置项目的支持与条件改善,先后获批农业部热带农林有害生物入侵监测与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新增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监控重点实验室和海南省热带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促进科技成果、专利、品种和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2006年以来共获得23项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是“十五”期间的7倍;获各类授权专利8项,是“十五”期间的8倍。三大国内索引收录833篇论文,是“十五”期间(206篇)的4倍。1.4促进了人才联合培养通过研究条件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学生来我所开展实验与攻读学位论文,促进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2006年以来我所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60余名,本科生300余名。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进行研究生交换学习,并成为华中农业大学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生实践基地之一。1.5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2006~2012年,该所转化科技成果70项,推广应用面积平共处五项原93万hm2,取得社会效益11.08亿元。

2修缮购置专项管理执行过程中的不足

项目管理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立项预见性不足,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方案调整和变更较大。(2)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偏慢,招投标准备过程较长,影响了项目执行进度。(3)与海关沟通不顺,影响免税报关手续,影响了仪器设备的采购进度。(4)项目档案管理不够细致。项目从规划,批准到建设过程,工程资料分散管理,影响验收工作开展[1-3]。

3剖析修缮购置专项管理执行的关键环节

3.1规划阶段修缮购置专项项目管理得好不好,执行得好不好,关键要看一个单位修缮购置规划做得好不好。从环植所的经验来看,2006~2008年度的规划是按当时需求来设置项目编制规划,就没有形成合力,而2009~2012年度做的规划是按照该所五大研究中心来设计项目,紧扣环植所的发展定位,项目执行相对系统,效果也逐渐显现,相对来说,第二期规划要比第一期规划系统。因此,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做好修缮购置规划。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有两点核心:(1)在科研院所,科技是核心,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科学技术研究进行的。修缮购置专项也不例外,也是为科技服务的,是为科技提供硬件支撑。修缮购置规划离不开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内容要紧扣单位的科技发展规划[4-5]。(2)利用单位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成套、成规模的硬件条件,如在设备购置方面,根据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集中项目,在某一领域,尽可能配齐相关设备。3.2项目申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规划申报项目。申报过程中,没有特殊情况,需要按照规划的内容来进行申报项目。这一阶段,关键要说清楚理由,无论是立项的理由,还是单台设备购置的理由,一定要把必要性说清楚,说明白,让管理部门确认这些项目是急需的,这些设备的购置可以提高科研技术水平。同时,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做好,如房屋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尽可能完成初步设计。3.3实施方案制定阶段项目的实施方案,就是项目执行的标准和指南。因此,项目的实施方案要全方位考虑,包括如何实施,实施的进度,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为在项目的实施方案下来后,一般不建议变化,若有变化,要进行上报备案批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实施,这样就会耽误项目执行时间,在很大情况下会影响单位的预算执行进度。3.4项目执行阶段项目执行过程中,关键是要看组织管理上是否得当。从制度上符合法律法规,要严格按规定的执行。程序执行合理合规,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规定程序,一定要执行。人员配备合理,项目执行要有稳定的管理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把项目做好。3.5项目验收阶段这一阶段,一要看总结,二要看效果。要依据实施方案,根据项目执行的实施情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和总结,找出优点、不足和差距。另一重要的落脚点是看项目执行完后,产生的效益,使项目完成后发挥最大功能。

4修缮购置专项管理、执行过程中的经验

4.1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环植所的修购项目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管理实施办法》和《合同法》及《建筑法》等法规,依法管理。项目严格按照《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修缮改造项目实施细则》、《农业部农业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预算单位货物和服务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执行[6]。4.2全力为项目管理执行提供保障为保证修缮项目顺利实施,在农业部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财务处、基建处、审计监察处等院职能部门的指导下,项目实行所长直接负责制,下设领导小组(工程建设或货物和服务采购),监督小组和执行小组,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环节进行管理,保证了本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项目有专人负责,采购的仪器由专人统一管理,定期检修,保障了设备的使用安全、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

5项目管理执行改进的建议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生儿; 医院感染;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079-02

院内感染指患者、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并出现临床相关症状。新生儿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诱发医院感染[1]。因此,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依据新生儿感染出现症状的时间,新生儿院内感染可分为迟发性感染(出生3 d后的感染,感染源多与环境因素及护理人员因素有关)及早发性感染(出生后3 d内出现感染,感染源多来自母体)[2]。由于护理人员与新生儿接触的机会较多,因此医护人员的行为、医院的环境都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只有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了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及护理方法,并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笔者所在医院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的住院新生儿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新生儿380例,其中,男201例,女179例。其中住院7 d以内的新生儿189例,住院时间超过7 d的新生儿191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3月颁布)进行诊断。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感染情况,并对两组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共调查380例NICU住院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有269例,其中医院感染11例,医院感染率为4.09%(11/269),男7例,女4例。

2.2 医院感染好发部位及构成比

医院感染最常发生于呼吸道,其次为皮肤软组织、胃肠道,见表1。

2.3 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调查发现住院7 d以内的189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4例,医院感染率3.28%(4/122);住院时间超过7 d的191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7例,医院感染率4.76%(7/147),两者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3.1.1 自身感染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易被擦伤,因此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较差[3];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全,血清中的抗体成分较少、白细胞吞噬能力较低,因此杀菌及灭活病毒的作用较差,尤其是侵袭性操作例如插管的患儿,其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且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易损伤。因此感染机会也显著高于无侵袭性操作的患儿。

3.1.2 环境因素 病房环境:病房通风换气不足会造成空气污浊、病原微生物增加;病房内床位、人员密集,也会给清洁、消毒工作带来困难;每天家属来回走动以及医护人员查房治疗和各种检查,都会带动气流,导致许多致病微生物附着在飞尘中,造成空气污染[4];医疗器械物品装置未能做到每天清洁消毒也会增加患儿感染的几率;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例如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未及时清理也会增加环境污染。

3.1.3 医护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是否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原则,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人为因素[5];若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穿工作衣、戴口罩、戴工作帽,忽视了手的清洁和传播问题,就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自身如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时,其本身也会对患儿构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威胁。

3.2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

3.2.1 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须更换拖鞋、戴口罩、帽子,洗手;若医护人员患有胃肠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时,应暂离岗,康复后再返回原岗位[6];执行探视制度,严禁非新生儿病房医护工作人员入内,同时仅限1位家属陪同,限制探视的次数及人数;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进行操作前、后都须用消毒洗手液洗手,用高压灭菌毛巾擦手。

3.2.2 加强环境管理,减少交叉感染 新生儿病房应确保空气新鲜,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室温控制在25 ℃~28 ℃,每天晨、中、晚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30 min;新生儿都睡在独立暖箱内,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新生儿用品、器械须进行消毒管理;每天常规更换新生儿床单、被罩、婴儿服等,清洗晒干后高压灭菌待用;加强新生儿病房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进行处理,每天上、下午各清理1次。

3.2.3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医院感染 医护人员须每天为新生儿沐浴1次,沐浴时需要观察新生儿耳后、腹股沟、颈周、腋下等皮肤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7]。沐浴时,注意洗净新生儿眼部,若发现有分泌物时,须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用药处理。新生儿每次排便后须进行臀部护理。

3.2.4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确保消毒效果 清洁消毒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每月定期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若发现使用中的无菌物品、消毒液消毒灭菌不合格,则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室内医护人员须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

综上所述,新生儿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和医护人员元素都会 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只有严重控制每一个环境,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8]。笔者研究也证实,新生儿住院天数增加会显著增加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P<0.05)。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文琴.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4):168.

[2]李华,王瑞云,杨俊美.强化妇产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降低母婴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536-1538.

[3]李秀珍,[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陶小明,刁秀莲.妇产科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1,9(19):1755-1756.

[4]罗惠玲,郑海霞,黄燕芳,等.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8(11):727.

[5]陈勇.控制ICU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1,19(5):160-161.

[6] Ha N,Ha N T T.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Selecte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hildren Hospital No1,South Vietnam[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2,40(5):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