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维农(1966)在其重要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他将硕士论文企业的垄断优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以及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关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后,fdi和贸易的实证研究与此前相比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大量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日本学者小岛清(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以此说明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他认为:fdi可以在东道国和投资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规模上进行。

李普西、维斯(lipsey,robert,1984)依据美国70年代的统计数据研究发现,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同行业的国际贸易更多的显示的是正面的积极影响。

胡弗鲍尔等人(hufbauer.g.c,1994)重点研究了美国80年代以来的情况。他们将美国1980、1985和1990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和出口总量作比较,发现在整个时间跨度中,出口总量和fdi保持着正相关关系。

马提亚(matthiaslucke,1999)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不仅比较了eu和cees之间的fdi的外溢效应,而且实证分析了fdi对cees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从而得出fdi对全球贸易有影响的结论。他利用“引力模型”以评估欧盟与东欧国家的一体化的深化,提供了中东欧国家系统的估计预期的长期外国直接投资的水平。

费雷拉、安娜保拉  (manuelaferreirama卿h助s,八刀  apaulaafrieano,2007研究调查了股市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地理格局的贸易流量与葡萄牙的经济的关系。引力模型使用的是葡萄牙经合组织国家加上巴西从1998年到2000年两国之间的贸易。研究发现,出口对贸易平衡产生积极影响,且大于进口对贸易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解释上述的“正常”出口从候选国到欧盟低于“正常”的进口的原因。

炳民(byungs.min,2004)指出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fdi和贸易都经历了重大的改变。出口的迅速增加在危机爆发有助于改善韩国的外汇储备,亦有助经济复苏。尽管存在着危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己逐渐上升。危机后外商直接投资急剧上升,这种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和欧盟服务业投资是较高的,这和fdi流入的财富效应假说相符合。与此同时,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导致了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但是,由于大幅增加并购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干涸,外商直接投资的预期溢出效应值得争论。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这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赵伟、贾玉平在《产业结构、要素察赋与中日贸易模式—1990年代以来的发展与趋向》一文中以非对称经济增长下两国贸易规模扩张为出发点,就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扩张的特征、基础、贸易模式及其变化趋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如下看法:(l)产业结构差异与产业竞争力差异是中日贸易扩张的基础;(2)目前的中日贸易模式带有强烈的“李嘉图模式”特征,属于发展层次不同经济之间的贸易,但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模式正在抬头;(3)促使中日贸易模式变化的基本因素是要素察赋变化,而在两国相对要素察赋的变化中,要素流动尤其是直接投资流动起了重要作用。

杨逸(2000)、赖明勇(加01)、丁文丽(加01)分别使用相关系数检验、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均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张小蒂、李晓钟(2001)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1983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者对后者有重要促进作用。邓兰兰(2001)指出开放政策较快利用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出口的迅速增长。在开放条件下,特别是“入世”后,静态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将是自然的选择。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实现更快的发展,应该大力促进国内内生比较优势的形成,加快出口比较优势的升级。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范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层次上自由兑换、流通,进而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储备以及国际市场干预中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的职能,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经济过程。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历史。若传统的商业惯例都愿意接受和使用一种货币,这种货币就容易成为国际货币。二是贸易和金融发展水平。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成为国际货币的天然优势。三是自由完全发展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四是对货币价值的信心。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欧债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总体不景气,使得美元和欧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的削弱。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以及中国政府在历次危机中展现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民币FDI已进入试点阶段

2011年6月,央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2)在贸易计价结算领域

人民币主要在我国与周边一些小国的贸易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和企业中使用,2010年6月,结算试点地区范围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国家、地区和部分行业中已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结算货币”,且这一势头还有继续扩大迹象。

(3)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

2008年12月以来我国先后与韩国,马拉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4)发行人民币债券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1.进出口结算比例有所改善,不平衡风险依然存在

2010年以来,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结算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但还存在着进出口比例不平衡,即进口结算支出远大于出口结算收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算比例不平衡的现象,2010年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构5.5:1,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的益处都被输送到了国外市场。尽管201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比例达到1.4:1,但这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在国际市场被广泛接受的结果,更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弱,导致利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额提高,不是一种正常的平衡,因此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提高,进出口结算不平衡的状况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2.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进入阻挠

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进入阻挠是现有国际货币对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进入国际市场的阻挠行为。从宏观方面来说,在以美元和欧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下,美、欧也不愿意把原有货币体系中的“铸币税”收益与中国分享。况且美国和欧洲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拥有强势货币,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买方市场仍然占主导地位,美国和欧洲掌握了货币结算的选择权。从微观方面来说,原有货币体系中的很多制度也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比如,国际上大宗商品、重要能源以及与能源相关的一些衍生工具都以美元来计价、交易,这一点对于人民币来说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必然导致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时,投资渠道受到限制。

3.宏观金融调控难度加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减弱的风险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其流通范围会继续扩大,世界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剧增。境外人民币资产不仅会对境内人民币的汇率、利率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也会冲击境内的流动性管理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境外人民币资产的汇率和利率价格会对境内形成冲击。突然大规模的货币回流或货币需求都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于被动局面。

四、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防范

1.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如果脱离与之密切关联的经贸与投资网络,是不可能深入发展的。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该从加强人民币交易结算网络系统入手,注重发展我国的亚洲区域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扩大人民币记值定价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规避外汇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检测;尽快解决人民币回流途径问题,我国政府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协商,通过缔结人民币境外流通双边协议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2.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完善中央银行职能,确保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从根本上说,一国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程度,较大的经济规模、较强的国际支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态势是建立交易者对该种货币信心的经济基础。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并且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建立更加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更加灵活的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及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及其他间接的调控手段,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不受干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3.发行“熊猫债券”

“熊猫债券”指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在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虽然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不健全及存在资本管制等问题,债券发行规模有限,但其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意义是显著的:有利于改善外汇储备的结构,降低或者减缓外汇储备中美元进一步增长,避免汇率波动给外汇储备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建立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卉.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徐挺.人民币升值进程中的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保税区;中国;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07-01

1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自由贸易区从其建立的背景和发展来看,公认的最早的是设立于1547年的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自由贸易区。目前在世界各地设立的自由贸易区有1200多个,其中425个分布在15个发达国家,占35.4%;775个分布在67个发展中国家,占64.6%。美国是世界上自由贸易区最多的国家,至2001年为止已设立256个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体制下,自由贸易区由于其设立宗旨和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宗旨的一致性,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从1990年起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到现在,我国已建或在建的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福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十五个保税区。至2004年底,全国15个保税区批准的总面积达到49.75平方公里,实际运作面积为38.50平方公里。十八年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组成部分的保税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保税区在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增进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联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我国天津保税区与第二大自由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贸区的比较

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位于巴拿马运河大西洋入海口处,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仅次于中国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转口站。科隆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48年,位于科隆市东北部,初期建区面积为49公顷。

中国天津保税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座落在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天津港港区之内,是华北西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背靠京津两个特大城市,辐射中西部地区,服务腹地包括 11 个省市自治区,2 亿多人口,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增长速度快,外向型经济日趋活跃。

3.1 定性方面

把自由贸易区视作“境内关外”,免征关税,并赋予其他税捐优惠,简化海关监管手续是我国保税区和国际上其他自由贸易区的相同特性。但是从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定性方面来看,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国际上其他的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初就定位在“境内关外”这一基础上。我国国家没有对我国保税区的定性进行明文规定,致使各部门认识不统一。

国家海关总署对保税区的认识是“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只是把保税区当作放大了的保税仓库区来监管的,区内仓库与卡口同时监管,没有真正地放开一线,造成了监管手续烦琐。外汇管理部门对资本项目下外汇收付是管住“一线”,即视同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外汇收付是管住“二线”,区内企业视同“关外”公司。

在定性上的混淆,是我国保税区和世界其他自由贸易区的本质区别。使得我国保税区的进出口行为手续更繁琐,很多优惠政策不能具体落实。

3.2 管理方面

巴拿马科隆自贸区区内管理非常严密,采取的安全措施也非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区所能比拟。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内设有海关官员办事机构,但海关对区内货物的储存、流通、销售等正常经营活动不加以干预,海关业务只在进、出区与外界的通道发生。对进出商品的控制很少,豁免关税的范围相对较宽。进出关口手续十分简便,通关效率很高。

我国天津保税区是在政府行政和海关较严格的管理下的,区内采用的货物监管进出性管理与进出区管理存在着双重管理机制。在2007年底,天津保税区海关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通关系统,把原来的通关手续时间缩短到3小时。但是我国保税在本质仍然是把保税区当作放大了的保税仓库区监管,仍然存在着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层面混乱的问题。

3.3 优惠政策方面

国外设立自由贸易区前,是先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制建设先立法、后设区,以确保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为了吸引外资,我国保税区优惠政策较发达国家多,但是各个地区的优惠政策不统一,位于特区和浦东新区的保税区,在所得税优惠上要优于其他保税区,致使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存在相互矛盾、缺乏衔接,难以操作的问题。

在科隆自由贸易区内,境外货物进入贸易区或从区内出境,免进出口税,货物销售对巴拿马运河区或过境船只,视为出口,免税。对区内公司所得税采用累进制,税率2.5%-8.5%,两年内免利润所得税,若雇佣巴籍员工,再给予减免0.5%-1.5% 所得税的优惠。对源于境外的股息、自由贸易区内商品销售免税,投资税、地方市政税豁免。

我国天津保税区区内企业从国外进口自用的生产设备、建筑材料、合理的办公用品、从境外进口用于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交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出口货物进出天津港保税区可以视为进口或出口,用外汇进行结算并办理报关手续;境外与天津港保税区之间的货物交易可以免交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且不需办理许可证;企业可以直接从区外采购原材料、原部件,加工增值后报关出口或部分直接销往国内市场;采用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在销往国内市场时,可按进口原料件计价缴纳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25%,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比较起来,两者在各类优惠政策上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异在于我国保税区内的所得税税率要高于科隆自贸区的税率。

3.4 功能方面

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位于巴拿马运河的的大西洋入海口处。而巴拿马运河是连接南美、北美、欧洲转口的重要通道,它横贯本土,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非常利于利于存仓售现和商品的周转。因此,科隆自由贸易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为转口贸易,而为主体功能配套的辅助功能有保税仓储功能、金融功能和服务功能等。

我国天津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以自由港区为发展方向,正努力建设海铁、海陆、海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国际物流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高速公路。为此,天津港保税区积极构筑综合优势,是建立现代先进国际物流的有力支撑。

4 结语

通过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天津保税区和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的比较,我们可以可以看到我国不断把我们的保税区做成物流更方便、资金流动更自由、优惠政策更多的自由贸易区,吸引外资、促进贸易,带动保税区周围的区域一起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保税区建立之初就是以国外的自由贸易区为准则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由贸易方式。也同样是由于我国资金缺少、劳动力丰富、市场和法制等设施不够齐全的原因,我国的保税区和国外的自由贸易区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尽管我国保税区的优惠政策很多,但是但是存在海关监管过严、手续过于繁琐,区内管理部门效率低下,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够齐全等问题,这都是我们以后需要努力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黎荔.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的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5.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国337调查 现状 法律分析 对策

美国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实践中,337调查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果进口产品侵犯了美国有效的知识产权,该知识产权权利人(无论其是美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可以向ITC提起337调查申请,并要求ITC采取相关救济措施。

一、我国电子产品遭遇美国337调查的现状分析

1.我国电子产品遭遇美国337调查的现状

我国电子产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行业,已连续多年居工业产品出口首位。据德国联邦对外经济信息局于2007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额为780亿美元,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电子产品的出口继续扩大。 美国是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随着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美国的份额不断增加,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所以我国是近年来遭受美国337调查最多的国家。在所有涉华337调查的案件中,电子产品占绝大部分,已超过50%。可见我国电子产品已成为美国发起337调查的重点。

截至2008年4月底,涉华电子产品337调查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注:上表资料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网站:topic.mofcom.省略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3年至2008年4月,38起涉华电子产品337调查案件中,专利类侵权调查有36起,占95%,商标类侵权调查有2起,占5%。在上述所有案件中,除了12起未做出裁定外,其余26起已结案的337调查案件中,只有2起胜诉,即被ITC裁定未侵权,占所结案件的5%,有17起案件与控方达成和解,以交纳专利费来换取和平,占以上所结案的45%。有7起被ITC裁定侵权成立,占上述所结案的19%,其中1起发出了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另外6起发出了有限排除令。

2.涉案电子企业的回应情况

过去,由于我国电子企业大多对美国337调查不大了解,更不了解不应诉的后果,再加上诉讼费用昂贵(一般在100万至1000万美元),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所以我国电子企业多采用不应诉的回应方式。结果被诉企业不应诉,就自动败诉,ITC就会作出缺席裁决,裁定申请人陈述的事实成立,发出永久排除令,使得我国所有生产该产品的企业无法进入美国市场。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不应诉的严重后果,开始主动应诉。在主动应诉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不会因败诉而被ITC下达禁止令,从而达到保住一定市场的目的,大部分企业通过努力争取庭外和解来解决问题,庭外和解可以通过互相交换知识产权技术进行合作,也可以通过向专利权人交纳一定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来达到和解的目的。这样,不但可以免除高额的诉讼费用,还可以保住市场。到目前为止,面对337调查,积极应诉的企业很少。

二、我国电子产品遭遇美国337调查的法律分析

1.美国337调查的法律依据

337调查的基本框架最初由美国《1922年关税法》第316节确立,后来在《1930年司莫特-郝利关税法》第337节中被进一步明确。经过《1974年贸易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以及1994年《乌拉圭回合协议法案》等三次修改,337调查的申请门槛被大大降低,美国国内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证明进口产品侵犯其知识产权。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开始利用337条款对进口产品提起侵权调查。在实体法方面,337调查主要适用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款的有关规定、美国联邦和各州关于知识产权侵权认定的各种法律,以及其他关于不公平竞争的法律等;在程序法方面,337调查主要适用包括《联邦法规汇编》关于ITC调查的有关规定、《ITC操作与程序规则》、《联邦证据规则》关于民事证据的规定、《行政程序法》关于行政调查的有关规定等。

2.美国337调查的主要程序

(1)发起调查:337案件可以由原告提起或由ITC自行发起,但多数都是由原告提起的。原告提交调查申请应以书面方式提交至ITC秘书处。ITC收到申请书后将进行审查,并在30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如果决定立案,ITC将在《联邦纪事》中登载原告和事项,并向每位被告送达申请书和调查通知。如果ITC决定不立案,应当向原告说明理由。

(2)开始调查:立案后,ITC会立即向申请书中列名的美国被告,以及外国被告所在国驻美国大使馆送达申请书副本及调查通知。如果申请书及调查通知未能由ITC送达,原告可以在行政法官同意的情况下自行送达。 被告应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0日内针对调查通知提交书面答辩意见,决定是否应诉。被告没有做出反应的,视为缺席(不应诉)。调查开始后不迟于90天内,ITC根据原告的请求发出临时驱逐令,这适用于不需要证明国内工业损害的侵权案件。

(3)听证与裁定:在调查期内,当事人和ITC指定的行政法官要举行两次听证前会议,之后,将由行政法官主持召开听证会,根据听证会记录和相关证据事实,行政法官做出初裁决定。初裁决定决定一经做出将自动地为ITC所接受并把它作为ITC的最终裁定。除非至少有一名ITC委员在45天内建议对初裁决定进行复审。

(4)复议和上诉:在ITC做出裁定后的14天内任何一方都可以请求对裁定进行复议。如果当事人不服该裁定可以在终裁决定生效后60天内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上诉。对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不服,还可以再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对于联邦最高法院做出的具有终局性的裁决,当事人不得再提出上诉。

3.美国337调查的救济措施

如果ITC经调查认定进口产品侵犯了美国的知识产权,ITC有权采取以下救济措施:

(1)有限排除令,即禁止申请书中被列名的外国侵权企业的侵权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2)普遍排除令,即不分来源地禁止所有同类侵权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3)停止令,要求侵权企业停止侵权行为,包括停止侵权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库存、宣传、广告等行为。任何违反停止令的企业将会被处以每天十万美元的罚款,或等同所涉商品当日销售额两倍的罚款,两者中取高者。

(4)没收令,如果ITC曾就某一产品过排除令,而有关企业试图再次将其出口到美国市场,则ITC可没收令。根据该没收令,美国海关可以没收所有试图出口到美国的侵权产品。

救济措施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除非ITC认为侵权情形已不存在,否则排除令和停止令可在涉案知识产权有效期内一直执行。

三、我国电子企业应对美国337调查的策略分析

1.对337调查应对策略研究的总结

从目前的应对策略研究现状来看,研究最深入、发展最系统的是法律类应对策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事先预防策略。我国电子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推动新技术的研究和现有技术的保护,培养自主知识产权。在出口前应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特别要进行必要的专利和商标检索,在合同中对于侵权和应诉责任进行相关的认定,订立仲裁协议,排除ITC的管辖权。

(2)应诉策略。一旦企业遭遇337调查,应主动、及时、联合应诉,聘请有经验的中外专业律师通力合作,分摊费用,积极配合调查机构,寻找对方的权利瑕疵,如原告是否为权利的合法持有人,原告的权利技术与商标是否与我方构成相同或类似,原告是否符合国内产业的定义。另外,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可以利用中止程序。最后企业也可以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和解。

(3)进攻策略。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利用337条款,在美国及时申请专利,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排除美国国内竞争和来自国外竞争对手的压力。

(4)事后策略。即使被裁定败诉,企业首先可以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降低损失。如在侵权被诉中有与自己有合同关系的第三方责任的情况下,败诉后,应根据双方在合同中的纠纷解决条款向第三方要求损害赔偿;其次对产品进行技术改进,绕开原告所持有的专利,积极地向ITC申请撤销有限排除令或普遍排除令。最后,企业要为产品寻找生路,应积极开拓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2.关于建立、完善对美337调查应诉机制的若干建议

(1)明确应诉主体。337调查的应诉主体不是政府和行业协会,而是企业自己。虽然政府和行业协会起来很大作用,但如果让政府和行业协会完全包办了诉讼,有关诉讼的企业就会置身事外,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企业要重视开发自有知识产权,同时应积极在国外申请和维护知识产权。所有涉案企业应积极应诉,才能维护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

(2)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积累和转化,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让知识产权所转化出来的强大生产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助推器。同时,政府还应建立预警制度,在信息提供、政策指导,以及对外交涉等方面发挥作用。最后,政府不妨考虑建立反337调查的基金会,专门为我国企业应诉337调查提供经费支持,减少应诉企业的应诉风险。

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是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能够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社会职能分工缺陷。由于行业协会对本行业情况比较了解,其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在企业遭遇337调查后,行业协会应积极、主动地与涉案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想方设法应对337调查。

(3)建立中国式的337调查制度。在对美337调查反诉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自己的337调查制度,采取进攻策略,保护我国涉外知识产权。该制度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与外国贸易时因知识产权纠纷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已经为建立中国式的337调查制度提供了最直接法律依据,该法第五章第2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对外贸易以及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29条规定“进口货物侵犯知识产权,并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禁止侵犯人生产、销售的有关货物进口等措施。”但从实践来看,这一法律规定并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

要建立中国式的337调查制度,首先我国立法机构应制定保障贸易知识产权的《反知识产权侵权法》,其次,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改进知识产权立法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加强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对反知识产权的规则和调查裁决进行合法性控制上。

参考文献:

[1]薄守省 杨 麟 周 勇:美国337调查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刘述莉:论中国制止侵犯知识产权进口行为法律制度的建立[D].中国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3]白泓渌: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美国遭遇337条款调查[D].中国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4]饶 磊 周 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美国“337条款”[J].中外企业家, 2007年第2期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生产者服务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基于工业生产进程的细分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的基础上,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它是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收益的形式增加原生产部门最终产成品价值,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增长型行业。本文主要采用模型的分析方法,揭示出生产者服务业一改过去由单个企业独立从事研发、生产、销售、运输、策划及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整体经营模式,深入到企业生产的中间环节,精炼出提升制造业产品价值增值的知识型服务,从而降低成本,实现生产者服务业的规模效益和制造业产值的有效增长,成为促进一国国际贸易增长持久、有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业;规模效应;收益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025-05

1.概念阐述

生产者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Greenfield(1996)界定的。后经Browning&Singelmann(1975年)等经济学家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的规则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消费者私人服务、生产者服务、分销服务和社会服务。其中生产者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产业。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从过去单个制造业中提炼出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环节以独立产业的形式分离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有效地提高制造业中间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最终产成品价值增值的服务。也就是说生产者服务业是指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它是利用现代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把传统意义上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服务流程剥离出来,通过为制造业提供智力型服务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从而实现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制造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的“母体”,从制造业中垂直分离(Vertical&disintegration)出来并外部化形成专业化产业,体现了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Jones&Kierzkowski,1988,Frarrcois,1990)。与传统的服务业相比,生产者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积聚、高成长、高辐射的现代服务业。格鲁伯(H.G.Grubel)和沃克(Walker)指出,生产者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中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生产者服务业构成的资本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渠道,为劳动与物质资本带来的更高生产率进一步改进了商品与其他服务的质量。由于生产者服务业主要作为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发挥中间效用,因此,在经济服务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会有利于一国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贸易收益的增加,实现对外贸易稳定、有效、快速地增长,为一国贸易的健康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2.国内外相关文献

有关生产者服务业的国内外研究相对不是很多。尤其集中于研究生产者服务业的规模效应以及促进国际贸易方面的论著尚属空白。目前,国内学者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以后。大多是从实证的角度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作用给予论证的。总结起来,可将其中的文献归结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学者们用实证的方法集中论证了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的巨大作用。汪斌、金星(2007)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运用计量模型分析,揭示出生产者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一般经验。指出生产者服务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重要的中间投入,在对制造业各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上存在差异。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理。认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自身效率,降低了制造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最终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郭怀英(2008)以韩国发展生产者服务业为例,指出其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条主线主要集中于生产者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增长和国际分工的促进作用。胡新华(2006)研究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我国生产者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的影响。尚宇红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面向生产过程而非最终消费的服务行业总称,它的发展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优化、推动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生产者服务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中长期发展对策应是尽快完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推进生产者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协调、建立起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分工格局,强化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财力与人力支持。郑春霞、陈漓高(2007)指出国际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分析了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机制,从中得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政策建议。高传胜(2008)认为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迫切要求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生产者服务既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主要努力方向,也是其重要支撑力量,并基于实证研究指出信息通讯服务、金融服务、科教文卫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较大,而商贸和交通运输的作用相对较小。

国外学者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相对较早。综合起来主要从模型设立与实证研究两方面入手。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多以模型研究为主。JamesMarkusen最早是在1989年提出生产者服务业和专业化中间品的投入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专业化服务贸易更有利于生产者服务业发挥优势,以更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从而增加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收益,在提升国际服务贸易产品的增加值上有大的优势与潜力。JotaIshikawa(1992)利用一种要素禀赋,一种中间产品和两个成品的模型分析了增加生产者服务业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收益产生的规模效应,同时指出生产者服务业更有利于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弗拉维•马丁内利(1993)指出生产者服务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是指为商品和其他服务生产过程的投入品提供的服务。这使得企业能够通过专业化达到较高的效率,节省研究与开发费用,并能在不需进行持续增加职员、对资本设备进行大量新投资的情况下满足最大需求,从而成为国际劳动分工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处于战略性地位。CharlesvanMarrewijk,JoachimStigora,AlbertdeVaal,Jean-MarieViaene(1996)指出生产者服务中的国际贸易与规模经济和市场要素之间的关系。虽然测度生产者服务业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有一定的难度,但其对国际贸易所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尤其很少有文章将一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归结为生产者服务业。为获取成本优势,生产商越来越多地将中间知识型环节交由专业化生产者从事。因为生产者服务业在向众多的生产商提供服务时,就可充分利用规模优势提升生产效率。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者服务业是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以更低的边际成本优势向更多生产商提供服务,从而促进一国贸易的更快发展。JamesMarkusen,ThomasF.Rutherford,DavidTarr(1996)认为外国生产者服务业对本国生产商提供了诸多好处。文章中用早期的垄断竞争模型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结果表明外国生产者服务替代了国内的熟练劳动力;生产者服务对提供最终产品的竞争优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出其对提升生产效率、促进贸易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JosephFrancois,JuliaWoerz(2007)也从实证的角度,利用OECD从1994~2004年在7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验证了生产者服务业对促进贸易的直接作用,分析了贸易增长与服务业密集度之间的直接关系,说明了生产者服务业对促进国际贸易的贡献度。

3.建立模型

首先,考虑一个由两种要素组成的一般均衡的竞争性生产部门A。产品A是由有长期规模效益的竞争性产业中的劳动力要素(L)和资本要素(K)组成。

A=G(Lα,K);Gl>0,Gll

为简化分析起见,假设另一个竞争性生产部门B没有组织生产投入的相应费用(此假设同Ethier,1982)。B部门生产投入为Si1,…,Sin..对于竞争性生产部门B相应的生产性函数为:

Bi=Xi(Si1,…Sin)(2)

其中,Sj是指生产者服务。在n给定的情况下,生产方程(2)具有固定不变的收益。

每个Si由唯一的一个生产商生产。为简化模型,在此假设生产Sj只需要劳动力要素。S生产者与X生产者是无关的。Sj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增长收益。在(2)中给定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在此可以单个生产商的产出得到一个与(2)相同的生产方程。其中Sj省去了下标。为更容易控制变量,在此假设S生产函数是一致的,但在生产产品B时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假设X生产函数为:

X=[ΣSjθ]1/θ0

生产Sj只需要投入劳动力,在此假设由一个固定成本加一个不变边际成本组成。为简化条件,在此假定Sj的边际成本是1。产品A是可计的,Sj的生产成本为:

wSj+wF(4)

其中,w表示依照产品A确定的工资比例,F是指单位劳动力的固定成本。令P表示参照产品A确定的B产品价格。在给定P和W的情况下,通过等价价格与边际成本就可找到B生产部门的社会最优配置: Maxπ=p[ΣSiθ]1/θ-Σ(wSi+wF)(5)

利用在对称信息下,每个生产商的产量相同的条件,得出∑Sj=nSj,其中n是内生变量1。与S和n相关的一阶条件为:

π/Sj=(p/β)[n(Sj)θ]αβSjθ-1-w

=pnα-w=0;α=(1-θ)/θ(6)

π/n=(p/θ)[n(Si)θ]αSθ-(wSi+wF)=0(7)

=(p/θ)αSi-wSi-wF=0

用Si乘(6)式两边,后用(7)式减(6)式:

((1-θ)/θ)pnαSj=wF(8)

从(6)中可以看出,nα=(w/p),得出解为:

Sj=(θ/1-θ)F;n=(w/p)θ/(1-θ)(9)

现在考虑垄断竞争均衡的情形。由单个生产者服务生产商Sj面对的产品价格就是生产B产品时的边际产品,用ri来表示价格。因为信息对称对S个生产者服务的价格均相等。

r=(p/θ)[n(Sj)θ]αθSjθ-1(10)

=qθSjθ-1

q=(p/θ)[n(Sj)θ]α

通常在垄断竞争的环境下,对n的强约束是忽略不计的。假设有S个生产者服务。这S个服务生产者将P和X看成是外生变量。那么在(10)式中每个单独的生产者就将P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每一个S生产商的问题是达到利润最大。

Mαxπ*=(qθSjθ-1)Si-wSi-wF(11)

对(11)式中Sj的一阶条件是:

π/Si=qθ2Siθ-1-w=0(12)

因为q和w被看做是外生变量,因此存在二阶条件。S个生产者的自由进入导致产生零利润,因此:

qθSjθ-wSi-wF=0(13)

从(10),(12)和(13)中用n,θ取替代掉q得到:

pθnα-w=0;(14)

(p/θ)nαθSi-wSi-wF=0用Si乘一阶等式的两边,结合(14)式得到在垄断均衡下Si的值:

Si=(θ/1-θ)F(15)

n=(w/pθ)θ/1-θ

比较(15)中的垄断竞争价值与(9)式中的社会最优价值。Si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相同并且是固定不变的。B生产商增加n扩大生产且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产生最优产量。因为X=n1/θS(θ

接下来,考虑生产者服务业从国际贸易中的受益情况:

首先考虑一种只有自由货物贸易的情况。令g和d分别表示在自由货物贸易和封闭经济均衡条件下所估计出的数量。用Ca、Cb分别表示A与B产品的消费量。依照通常的偏好标准,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一个国家可从贸易中获益:

Cαg+pgCbgCad+PgCbd(16)

在封闭经济的环境下可以达到市场出清;在自由贸易的状况下可以达到收支均衡。

Cad=Ad,Cbd=Bd

Cag+PgCbg=Ag+PgBg(17)

把(17)代入(16)中,得到:

Ag+PgBgAd+PgBd(18)

现在从(18)式中两边同时减去在自由贸易时要素禀赋价值。令k表示对A产品部门的资本回报,

(Ag-wgLag-kgK)+(PgBg-wgLbg)(Ad-wgLad-kgK)+(PgBd-wgLbd)(19)

因为A与B两个生产部门在均衡时得到的是零利润,所以(19)式左边为零。(19)式右边第一个条件是非正的,因为在生产A产品时,在封闭经济环境下要素比(K/Lad)与自由贸易状况相比并不是最具有效的。因此,在封闭经济状况下,生产A产品的利润为负。从贸易中受益的充分条件是:

(PgBd-wgLbd)=(Pg-wg(Lbd/Bd))Bd0(20)

if(Lbd/Bd)(Lbg/Bg)

首先注明的是,这个结果表明:(Pg-wg(Lbg/Bg))=0,即零利润。因为B产品的生产只使用劳动力,同时因为从前面的假设得知,B部门只使用一个劳动力,因为随着B的增加B=n1/θS,(Lb/B)是下降的。只有当BgBd时,(20)式才是成立的。这是能从贸易中获益的充分条件。当前,这种“扩大产品的条件”BgBd是被国际贸易经济学家们所熟知的从贸易中获益的条件。一般来说,B部门产品的价格比起社会边际成本大得多。与B部门产出的变化相关的是一个“梯形”区域的面积。即当ΔX>0时,(p-MC)ΔX>0。因此,MC=w/MPb=pθ,(p-MC)=p(1-θ)>0。自然,我们可以从图1看出,与大国相比,小国(在图1中上标为h的数据)不具有成本优势,与之相反大国(在图1中上标为f的数据)是以获取规模效益而拥有低成本比较优势的。

与大国相比,小国无论是在A产品或B产品的生产量上都小得多。在生产的要素禀赋成比例变化时,大国生产的产品数量更多,从而满足规模经济的原理。而在本文的模型中,在A与B两个部门所处环境相同的前提假设下,所谓的大国恰恰是指拥有更多生产者服务业的B生产部门。正如模型中的(9)式和(15)推导所示,由生产者服务要素禀赋组成的B生产部门(n=(w/pθ)θ/1-θ),与由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禀赋组成的A生产部门相比(n=(w/p)θ/1-θ)对比,B生产部门的要素数目更多,其情形类似于大国;而A生产部门的数目与B部门相比偏少,(0

4.实证分析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生产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4年,美国生产者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已达到37%。从产值来看,生产者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必不可少的发动机。从另一方面来看,2004年美国生产业的附加值已达到部门总投入的62.45%,略高于服务业其他部门的60.93%,远高于第一产业的44%和第二产业的39%。以生产者服务业的投入来看,生产者服务业是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高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行业。对其所作的研究必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利用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一国生产者服务业对国际贸易收益增长的规模效应。

4.1利用感应度数系数分析生产者服务业的特性及作用

感应度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能够的产值量,它是衡量某产业前向联系广度和深度的指标。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生产过程的制约度越高;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某一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度系数高的产业,受国民经济拉动作用越大,对一国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其发展状况将决定是否会成为一国的基础性产业或是瓶颈性产业。因此对一国感应度系数的实证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产业的感应系数=Σnj=1bij/1/nΣni=1Σnj=1bij(i=1,2,...,n)(21)

依据公式(21)我们可以美国1998、2001、2004年的数据为例计算生产者服务业相应的感应度系数。

资料来源:依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整理得来www.BEA.org

依表1数据得到美国1998、2001和2004年度感应度系数柱状图,如图2。

结合表1的数据和图2的柱状图,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最高。其次高知识、高技能、高附加值的生产者服务业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1998年起,美国生产者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就一直保持在大于l的水平,而且有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4980上升到2004年的1.5039,说明相对于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其他服务业来讲,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地说明了一国先进的生产者服务业必然会成为一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助推器。反之,一国发展滞后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必将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制约性、瓶颈性产业。因此,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者服务业利用其为社会更多制造商提供的专业化、智能型服务,利用集中化产出的规模效应成为促进一国经济,对外贸易收益增长中的核心产业。而这种高附加值产业因为与其他产业相比,用更少资源却产生出更大收益,从而极具发展潜力与优势。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合美国现阶段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与我国目前的现状相比,尤其是针对我国国际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屡遭反倾销控诉;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主要以高质低价低收益的加工品出口为主;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低廉商品引发别国报复性关税等惩罚性措施以及国内出口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高新尖端出口产品,生产者服务业依据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结合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更好地运用和挖掘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潜力对实现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转变,规避贸易壁垒,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改善贸易环境,达到价值增值等目的都有很强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自由品牌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提升金融、咨询、商业服务、专利知识产权、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增加工业增加值,对实现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调整,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变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Liberalisationoftradeinproducerservicestheinputondevelopingcountries (CMIreport), Hildeunn KyvikNordasandJamesHodge(1999)

[2]DerationalizingTariffwithspcializedintermediateinputsanddifferentiated finalgoods, James R.Markuse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8(1990)

[3]Tradeinproducerservicesandinotherspecializedintermediateinput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s85-95(1989)

[4]Marketstructureandforeigntrade,HelpmannandKrugman,MITPRESS, Cambridge MA(1985)

[5]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theintermediateinputs, Krugman,(1988)

[6]Trade,factorpricesandgainsfromtradewithincreasingreturnstoscale,Markusen, Melvin, Canadian JournalofEconomics,1981

[7]Tradepatternsandgainsfromtradewithanintermediategoodproducedunderincreasingret urnstoscale, Ishikawa,J.,(1992)Journal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Tradeinproducerservices:ahechscher-ohlinapproach,Melvin,J.R.(1989),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9]Identifyingtheissuesintradeinservices,Theworldeconomy8,171-182,Sampson,G.PandR.HSnape(1985)

[10]Appraisingtheoptionsfor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Jones,R.WandF.Ruane(1990),OxfordEconomicpaper42,672-687

[11]Tradeinproducerservicesandreturnsduretospecializationundermonopo listiccompetition,JosephF.Francois,(1990),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

[11]Nationalandinternationalreturnstoscaleinthemoderntheory ofinternationa ltrade,Ethier,WilfredJ(1982)AmericanEconomicReview

[12]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fication,DixitA.KandJ.E.Stiglitz(1977),AmericanEconomicsReview67,297-308

[13]郑春霞,陈漓高.国际分工深化中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14]弗拉维•马丁内利.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R].国际经济评论,1993,(1).

[15]胡新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R].硕士论文2006.

[16]邵鲁宁.生产外包管理研究[R].博士论文2007.

[17]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18]林锋,刘章文,王建华.上海生产者服务业FDI:现状、问题与分析[J]上海企业,2008,(2).

[19]尚宇红.生产者服务业: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J].理论探索,2008,(2).

[20]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

[21]陶纪明.生产者服务业的功能及增长[J].上海经济研究,2006,(9).

[22]王敬荣.国内外生产业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6,(12).

[23]郭怀英.韩国生产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2).

[24]程大中.陈宪.上海生产者服务与消费者服务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