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 概念是认知结构的基础与核心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关注并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良好的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理解并清晰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即明确每一个知识点之间内在与本质的联系,并在需要时能够灵活地调用、变通与转化,以解决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横向的、网络状的结构;另一方面,是指对于每一个知识,不仅要知道它的名称与定义,还应具备对它进行判断、计算与应用等各个层次的相应能力,能解决涉及该知识不同水平要求的数学问题,即拥有该知识从记忆到应用的丰富能力结构,这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的结构。良好认知结构的这两个方面,反映了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对数学概念的建构就应如此。无论是从横向的还是纵向的结构分析,我们都可以发现,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与核心,其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概念的应用。

二、 完整概念的要义是它的能力结构

概念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概念名称、记住定义,它需要教师在对概念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教法,促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概念。

在小学阶段,数的概念和几何概念是两类最重要的数学概念。数的概念教学一般称为数的意义或认识的教学,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建构应该包括以下一些要素:(1)知道数的定义(正式的或描述性的),能正确地读与写;(2)理解数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地解释现实情境中数的实际意义并举例;(3)掌握数的计量单位及组成规则,能正确地分解和组合;(4)建立数的大小的基本观念,能用自己的方式正确描述数的大小,能对数的应用的合理性作出评价。数学概念中这四个层次的要素其思维水平是逐步上升的,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发展过程。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为例再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

从教学目标来看,“百分数”概念的良好认知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知道百分数的定义。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认识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例如,读一读:45%、0.8%、100%、115.02%;写一写:百分之十八,百分之六十点五……这是百分数概念构成要素中的基层,是最低水平的要求。

2. 正确理解具体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即它表示的是“谁与谁的比”“谁是百分之一百”;体会百分数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即它们都表示一种倍数或比的关系。例如:数学期末考试优秀率66.7%,说一说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谁与谁比较?谁是谁的66.7%?谁是100%?)。这个层次的思维要求是理解百分数的本质属性,所以至关重要,这也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

3. 理解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比的关系,不能表示某个数量的具体大小,分辨百分数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这是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本质特征,正确进行概念应用的前提。

4. 应用百分数的意义。选择正确的百分数运用于问题情境,或对问题情境中百分数应用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例如,将92%、120%、2%分别填入合适的括号里:

(1) 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速度是大客车速度的( )。

(2) 学校这个月的用水量是上个月的( )。

(3) 小明今年长高的厘米数是去年身高厘米数的( )。

应用与评价是概念建构的最高阶段,是能力的体现,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只有将思维水平提升到这一层次,才能实现对概念的完整建构,才能实现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的发展目标。

同样,几何概念是几何学习的起点,也是几何计算和几何操作的方法基础。一个完整几何概念的建构,也包含了丰富的能力层次。例如,“周长”概念的形成,应包含以下一些能力要素。

(1) 知道周长的定义,能表述什么是周长。

(2) 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或指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3) 能根据周长的意义通过测量、计算等基本方法求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4) 能应用周长的意义进行判断和推理,并解决数学问题。

从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来看,概念的能力结构正好体现了“记忆、理解、掌握、应用、评价”的思维发展过程。

三、 概念教学的核心是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

让学生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概念,是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进一步学习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能力即生发于此。因此,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好数学概念,形成完整的能力结构,是教学设计和教法选择思考的重点。

(一) 要认真分析概念的结构

这是概念教学设计、确定知识技能目标的第一步。通过概念分析,明确概念的能力构成,清楚学生掌握该概念应该包括哪些层次的能力要素,理清这些能力要素的思维水平和要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意图清晰,环节目标明确,才能在教学中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知识到能力逐步提升。例如,四年级上册“垂直”概念的教学,这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对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对它的良好建构,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能力要素。

(1) “互相垂直”的定义及其表述。

(2) 判断“互相垂直”的方法和垂线的画法。

(3) “垂直关系”与平面上两条直线间其他位置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即互相垂直是平面上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中的特例,同时体会垂直还是描述空间距离的前提。

(4) 应用垂直的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如测量距离、判断是否平行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目标指向就变得非常清晰,教学设计有了明确的导向:每一个环节要探讨什么问题,达到怎么样的思维要求,教学方法如何选择,学习活动如何组织,应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达到相应的能力水平……这些都有了清晰的依据和思考标准。当然,概念的建构过程具有师生的个性特征和时间上的差异,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二) 要突出概念的核心能力要素

一个概念的结构中含有多层次的能力要素,但教学时要避免平均用力,应突出其核心的能力要素。首先,概念结构中的这些要素对概念建构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只有涉及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应用的要素才是最应重视的;其次,概念的建构具有过程性,有时一个概念结构的完全形成并非在一节课中能完成,可能需要一个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最核心的要素。仍以“百分数的意义”为例,在所有能力要素中,“理解具体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除法、分数等都表示一种倍数或比例关系”和“理解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例(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个数量的具体大小,分辨百分数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这两个要素是最重要的。因为一方面它们反映的是百分数概念最本质的属性,另一方面它们是后续有关百分数计算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直接基础。因此,对于前者,教师仅仅让学生解释意义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探讨与理解。例如:

(1) “一件衣服面料中棉占75%”是什么意思?棉的成分可能是100%吗?可能是105%吗?为什么?

(2) “有甲、乙两块地,甲的面积是乙的面积的80%”是什么意思?甲的面积可以是乙的面积的100%吗?这个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120%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理解“部分与总量的关系”以及“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两种百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后者,教师同样要精心设计问题,做重点的讨论与交流。

例如:“甲、乙两根绳子,甲的长度是乙的长度的”,你能想到什么?还能怎么表达它们之间长度的关系?(甲的长度是乙的0.8倍,甲的长度是乙的80%,甲的长度与乙的比是4∶5……)那么如果“甲的长度是米”,还可怎么表示呢?(可以用0.8米表示)

通过这样的讨论,教师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百分数的本质特征,突出对“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的理解,建构层次丰富的概念结构。

(三) 要重视对概念的数学表征

数学表征是用直观、简洁和概括性的方式来揭示数学关系的方法,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等数学知识的建构方式和理解程度。因此,概念教学中重视对概念进行直观、科学的表征,不仅能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更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领会和正确建构。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中设计的一个环节,目标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

(1) 提供信息:“100粒米约2.5克”“50克米约2000粒”。

(2) 学生推算。

(3) 汇报结果:1亿粒米重约2500千克。

(4) 具体表征:如果每袋米50千克,可盛50袋;如果一个人1天吃0.5千克,可吃13年……

“1亿”是一个大数,在“1亿”这个概念结构中,最容易的是“10个千万是1亿”这个知识,但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最难的是“具体直观地描述1亿数量的大小”,即建立1亿的基本观念并进行评价,通过以上的具体表征过程,就能够较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同样,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25%的意义。这是一种多元表征,可以将学生对“25%”的理解用多种方式表征出来,使其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得以外显。如“苹果的质量占水果总质量的25%”,“下图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面积的25%”……当学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25%的理解时,概念的本质特征就较好地建构起来了。

(四) 要重视设计有效的情境

学生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发展与教学设计提供的情境和材料密切相关。有效的情境包括问题提出的情境和概念应用的情境。概念应用的情境,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达到应用层次的有效手段。所谓的概念应用,不是它的定义内容的简单再现,也不是方法公式的直接套用,而是在一个新的情境中用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判断与推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认识“周长”以后让学生思考:“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周长占正方形周长一半的图形是(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先确定阴影部分的周长是什么?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与正方形的周长又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的思考是基于能力和概念应用的,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计算周长。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理解 理解性目标 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53

数学理解是指主体在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获取新知识、思想方法、经验或体验的过程。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的由来,把握所学内容的本质,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创新。围绕目标与知识、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本文着重研究了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确定“理解性”目标,体现深刻理解数学本质的核心要点

“理解性”目标在这里主要指课时目标,以全面理解为总体导向,是教师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分解和细化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理解性”目标包括以下问题:需要理解什么、如何理解和理解的程度。

1.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数学知识,确定教学内容与哪些内容存在关联,揭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要能把握其数学本质――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与分数都表示一种倍数或比的关系,但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比的关系,不能表示某个对象的具体大小。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大于100%的百分数,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从抽象的角度去认识百分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含义。

2.定位好学生应达到的理解层次

“数学理解”是有层次的――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工具性理解是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关系性理解是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创新性理解是知其然并且知“新”的“所以然”。这也是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提高、推广和拓展。针对具体数学知识,我们从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等方面去剖析,定位好学生应达到的数学理解水平,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预设学生应学会什么。

我在深刻理解百分数后,制定以下“理解性”目标:

1.工具性理解:感受百分数的作用,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2.关系性理解: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用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它通常小于或等于100%;表示两个独立数量的关系时,它可以大于100%;感受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能选择恰当的百分数运用于具体情境,或对具体情境中百分数应用的合理性作出评价。

3.创新性理解:迁移百分数的学习经验,探索千分数、十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二、设计“理解性”问题,构成数学理解的动力支持

“理解性”问题应是直指数学本质,涵盖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1.在重难点处设计“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往往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的。例如,教学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概念本质是所有对应边长的比相等。教师可设计以下“理解性”问题:“哪一种变化符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为什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指的是图形形状不变,形状为什么能保持不变呢?”第一个问题启发学生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到关注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引出研究的对象。第二个问题更具挑战性,直接驱动学生思考、计算、比较、交流,形成对图形放大的本质认识。

2.在关联处设计“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的设计不能仅仅考虑一节课的内容,还要兼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是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对于这种具有强大生长力的教学内容,“理解性”问题的设计要偏重于学习方法的教学。因此,这节课的“理解性”问题可以设计为:“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转化后又应该怎样推导面积公式?”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感悟出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错误处设计“理解性”问题

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学生的困惑之处,解决了问题,新知的理解也将得以实现。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相同因数只乘一次,如(6+4)×24=6+4×24。若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又会出现如(6×4)×24=6×24×4×24这样的错误。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生不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含义导致的。在探索规律时,我重点提问:“为什么左边的算式只有一个24,右边的算式却有两个24呢?”有了前面生活实例的铺垫,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左边是算10个班的跳绳数,右边算的是6个班的跳绳数加4个班的跳绳数。如果右边的6不乘24,那就变成6个班级数和4个班的跳绳数加,没有意义。”还有的学生用乘法的意义去比较:“6加4个24应该等于24加上4个24。”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真正理解了算式的内涵,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具体算式的理解。

三、组织“理解性”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

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必须浸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

1.组织抽象概括活动

数学教学应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这需要教师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一层一层地追问,挖掘隐藏在数学事实背后的规律和思想。教学“角的度量”时,为让学生经历量角的探究过程,我出示了一些角,提问:“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它同样大的角吗?这样就把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找相同角上来,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2.组织知识连接活动

要促进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数学,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和加工教学素材,把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思维结构整合起来。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截取学校“阳光体育”的画面,从讨论“这张照片是什么时间拍摄的”切入,引入年、月、日、时、分、秒,激活学生在学习“时、分、秒”时建构起来的经验储备;通过交流“看到了这个板书,你还想知道什么”,确定研究问题。由此,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观察、分类、交流等学习活动,完善认知结构。这样教学,把“年、月、日”的教学放到整个时间的系统框架中,与前面学习的“时、分、秒”进行有效对接,能让学生快速理解新知识。

3.组织变式应用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认知规律,通过改变问题情境、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或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理思考问题。例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后,可进行如下变式应用: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在课前精心预设

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是一种开放的课堂,面对动态的课堂,我们不能完全要求它来按照我们的理想来发展。因此,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尽可能想一想方案预设中的细节,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导入时,进行这样的细节设计。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动画片,大家仔细看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问题[课件播放动画片,今天姐弟俩去郊外玩,妈妈为姐弟俩准备了好多好吃的(4瓶水、2瓶牛奶、1块蛋糕),请同学们帮助分一分]

生:我发现有4瓶水要分给两个人,每人可以分2瓶。(师板书:4÷2=2)

师:那能不能分给姐姐3瓶,弟弟1瓶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不公平。他们应该一样多。

师:像这样分的一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你能用“平均分”这个词说说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2瓶牛奶,要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1瓶。(师板书:2÷2=1)

生:我发现有一块蛋糕要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半块。

师:(板书1÷2=)很为难啊,这半块蛋糕该用个什么样的数字来表示呢?(学生小声议论起来,此时就可以揭示当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样的细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二、在课中有效捕捉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个位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33、36、39个位是3、6、9,是3的倍数。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13、26、19个位是3、6、9,不是3的倍数。57的个位上是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不能只看个位。这样,他的探究思路逐步转向研究各个数位的和与3的关系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练习中有效处理

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对练习的细节处理,直接决定练习的实际效果。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这样一个练习。

师:请同学们每人写10个百分数,看谁写得又对又好,注意在老师说停的时候必须停止。

生开始认真书写。

师:请停笔,就写到这里。请同学们数一数你写了多少个百分数,老师有一个要求:既然我们学了百分数,你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你写了多少?让大家一听就知道你写了几个?可以吗?

生:我完成了任务的60%。(大家齐说:他写了6个)

生:我完成了任务的80%。(写了8个)

生:我完成了任务的100%。(写了10个)

生:我完成了任务的120%。(此时教师顺便教学百分数可以小于100%,也可以等于100%或大于100%。经过探究,多写了2个,完成了12个。师及时评价:“真了不起”)

通过这样一个练习,不仅仅是练习了百分数的书写,而且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性和完整性,可谓一举多得。

细节虽小,但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是由多个细节组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课堂,还需要我们不断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去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求知欲的强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我常常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来抓,力求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产生探索和参与的欲望。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媒体激趣利用现代教学媒体,通过对教与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讲,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它不仅伴随着声像,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而且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科学量化过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运动变化情况等。例如,小学一年级“连加”教学,我是利用电脑动画来贯穿的,我的教学导入是这样的,在清清的小河里随着音乐4只小鸭子摇着头缓缓游来,接着又游来了5只小鸭子。这时我让学生自已来表达,自己来提问,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题意,很快列出算式4+5,接着电脑展示又游来1只小鸭子,这是新的教学内容内容,但学生从图中很快已经理解了。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觉地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了课堂,随着教师的引导,渐渐的驶入知识的海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的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激趣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的引入,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和稳定,他们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务,针对学生这些特点,将各种各样的游戏引入课堂,融入适当教学内容中去,以提高学生学习举。如低年级可组织“摘果子”“放气球”“钓鱼”“小小邮递员”“小小百货商店”等。高年级可举行“夺红旗”“擂台赛”等。

(三)把表演融入课堂我国教育方针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表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要培养能力,更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助长能力,我认为数学课可让学生活动起来,恰当运用学生的表演才能,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节内容时,我提出一个要求,即不用口述,用表演,使其他学生来区分出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同学手中拿着一个圆形纸片,用一根手指绕圆形纸片的一周画了一圈,接着又用整个手掌在圆形纸片上轻轻一拍。还有一位同学,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自己围着这个圆跑了一周,接着又跳到圆内踩了踩。这样,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区分了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得到了关于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感性认识,从而对以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用故事或图示记规律,激发学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一些规律比较难懂,难记,而这些规律,又是我们日后解决问题时所必须应用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找适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强化认识。例如,教学“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一节,我就用简单的图示来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记忆(如附图所示)通过图示,学生很形象地记住了小数化成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加上百分号;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以及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律。尔后,我又通过故事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小数和百分数住得比较近,相隔两家,他们是好朋友,小数常常向右走通过两家到百分数家中,百分数也常常向左走两家去找小数玩。分数看到了很羡慕,但她比较害羞,于是她找到小数让小数带她去百分数家玩。可百分数很大胆和分数认识后,便自己去找分数玩了。虽然故事很简单,但当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述出来后,学生对于故事的记忆程度要比规律高了许多,同时又掌握了规律,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产生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一章时,我要求学生自己说出你在这一章所掌握了哪几节内容,每一小节又学到了那些知识,接着你针对所学知识,向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同,他们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关注课堂中的核心问题,统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解决许多个问题,核心问题就是指起着统领的问题。它应该属于学科的,是与数学知识本质密切相关的问题;它又应该属于学生的,是学生真正有疑问的、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它还是应该属于教师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此为探究主线开展活动的问题。例如,教学《数学广角-集合》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下面的情景展开教学活动:三年级定于下周二举行跳绳,周五举行踢毽比赛。三年级共有3个班级,每班选7人参加跳绳,选5人参加踢毽比赛,三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跳绳、踢毽比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应该先求出每班参赛学生人数。教师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名单并提出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接着进一步提出核心问题:要让人清楚看出:跳绳、踢毽的、既跳绳又踢毽的各有哪些人,怎样用圈表示出来?逐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统领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

1.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提倡以下一些教学观念。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先给学生呈现具体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长方体,再通过动手把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然后又通过动手搭长方体探究6个面的形状,最后仍是通过动手拆长方体框架,认识长、宽、高。总之,老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2)提倡合作与交流的课堂气氛。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探究和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出示了几组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重点,总结概括。学生在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很快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关系,同时营造出了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学会思考。

(3)要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出示了3袋小棒,由于小棒的长度和每种长度的根数不同,让学生分别动手搭一搭,看哪组能搭成长方体,哪组不能,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搭成长方体需要几种长度,每种长度至少需要几根,让学生在反复动手探究中反复思考,通过深入研究,不断调整和亲自验证获得合理的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

(4)要为学生提供丰富情境,以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区别百分数与分数,我出示了一条1米长的绳子,并把它平均裁成两段,其中一段可以用哪些数表示,引出50和1/2米。把抽象的概念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并通过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创新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大相径庭。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长方体框架,老师动手拆掉一条棱,“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2条呢?3条呢?那么至少要剩下几条棱才能想象到它原来的样子?把最后的三条棱也拆掉可以吗?”由此引出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是长、宽、高。 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措施。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课件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场景图,师生与主持人一起倒计时10、9、8……老师及时提问:我们刚才一起倒数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呢?引出秒的认识。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时要保持学习兴趣。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秒的认识》这一课中让学生体验1秒、10秒、30秒分别有多长,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先听秒针走动体会节奏感,然后跟着节奏轻轻地点点头或数数字,掌握节奏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刚才的节奏继续点头或数数,自己感知15秒、30秒有多长。通过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课后练习时,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题: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让学生继续往后编,然后提问:能编得完吗?可以怎么概括?学生总结: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先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然后又提出了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通过以上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

1.教学方法灵活。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以演示法和实验法为主。由于教学任务和对象的不同,所以选用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要把教材用活。有的教材社会性、实践性和活动性不足,缺少过程和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在深刻领会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整充实教材,增加研究内容,设计操作项目,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没有按教案中介绍的顺序引出百分数后直接探究百分数的意义,而是在探究百分数意义之前先让学生了解百分数为什么产生,体会百分数的便捷性,充分感知百分数的好处和优越性的基础上探究百分数的意义,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增补和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挑战性。

四、教学要讲求实效

教学要讲求实效,要有意义,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要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收获。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1.深钻教材,确保知识传授的有效性。 一节课的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因此,要合理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