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原理教学法;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
一、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管理会计自引入我国始,就被作为传统核算会计的衍生学科,而由于我国多年的大会计概念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育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即管理会计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财务领域的辅助知识以拓宽其视野,还是作为其日后择业、就业的必须的知识储备?其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与传统会计科目一样以培养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目的,还是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企业决策的支持者?模糊的教育目标导致管理会计教育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其发展才会更快、更好。
(二)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地位不高,对其的重视度不够
1.与财务会计从基本理论到中级、高级及会计实验的教育体系相比,管理会计教育显得十分单薄。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一般只开设 48-64课时的教学课程,只能讲授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初级运用。在管理会计所含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之中,有些可以直接应用,有些还需要经过修正或调整方可应用,有些则附有较严格的应用条件。由于受课时限制,不能充分地对其讲解。这样不仅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也难以在实务中很好地应用管理会计。而对于管理会计的创新内容,如作业成本和作业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则只能作些简要的介绍,或根本就不涉及,造成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最新发展趋势。
2.有关企业管理的基础课程开设较少,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宽、功底不够扎实。管理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打上管理理论的烙印。随着它的发展,它大量吸收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的方法;把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决策学、群体动态学、理论等有关知识导入其中。而目前除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外,其他内容均未涉及。
3.在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培养方向的寥寥无几。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1991 年至1999年间,每年约25名会计专业毕业研究生中,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只有1至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1人以管理会计为题作毕业论文。
(三)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陈旧,并与实际相脱节
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2.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3.库存管理模型、线性规划、行为科学、机会成本分析;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日本大学商学部会计研究所做的调查报告表明,在日本的制造企业里,预算控制、标准成本计算以及其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等的应用十分普及;成本企画、成本改善的实施率也较高。但属于第三阶段的线性规划、现值法、概率等计算模式几乎未得到实际应用。就是在管理会计应用较为普及的美国,对第三阶段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很低。第三阶段与其说是实践阶段,倒不如说是学术性的理论阶段。而我国企业目前应用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小企业一般利用财务数据进行经营管理,大企业则在相当程度上采用了传统管理会计。
从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来看,大多以传统型和数理信息型阶段的内容为主,即使有的管理会计教材编排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最新内容,也由于受课时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教学中只作简要的介绍,根本就不展开讲授。在上述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数理信息型阶段管理会计的内容较多,有很多数学模型分析、概率分析及假设条件分析,不仅花去了教学课时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学生也不易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数学模型的复杂性、概率分析的不确定性及假设条件的不切实际性,使得这些内容尽管理论上完美,实务中却很难应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四)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等院校,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仍是运用原理教学法,注重课堂讲授和习题演算。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院校,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翻开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误导学生,使其认为:“管理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管理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
二、国外管理会计教育模式的借鉴
在管理会计诞生和高速发展的西方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激励了管理会计理论的日益革新。西方理论界比我们更早认识到了管理会计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了管理会计教育改革的意义所在。这里,笔者以美国管理会计教育的改进为例,简单介绍其改革的重点和主要方面,以为借鉴。
(一)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由财务报表提供者转向决策的支持者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美国,电子传播技术、先进快捷计算机和高级财务会计软件的发展使企业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仅被看作是准备财务报表、扮演历史记录者、资产监督者和信息管理者的角色已无法与其经济发展中管理理念的进步相匹配。当原有的机械核算汇总可以完全被计算机软件所取代时,新的经济环境中的会计人员更加需要“自身价值”的养成,并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新的职能――分析和决策,解释财务资料的内涵,并将对资料的分析成果运用于企业可采取的决策选择和判断,即提高参与和服务于企业管理的能力。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从财务报表提供者转换为高级决策支持者,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当高的管理会计知识。谁在这方面先迈一步,谁就会得益。如美国达拉斯的得克萨斯大学,针对其附近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情况,专门开设了战略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课程,受到周边企业和CPA的普遍欢迎。学过这些课程的毕业生会被优先录用。
(二)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注意管理会计的课程及相关内容
据美国IMA(管理会计协会)1995年7月对美国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院校的556名会计教员的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校已经着手或即将着手进行课程变革,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1.有43%的学校已经在会计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比重,改变原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比重,以适应会计人员角色转换的要求。如俄勒冈大学加大了管理课程,开阔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决策的视野,提高系统决策能力;伯克利学院将教学的重心从基础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圣玛丽大学则将培养目标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转移到使用者,全面修订会计基础课程。
2.有51%的学校虽然未改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的比重,但是已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注入了新内容,注意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里士满大学计划修订税收课程,以便包含更多的企业内容,增加高级管理课程和内部审计;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正将软件应用引进课程,增加写作、案例和职业道德标准等教育内容。
(三)全社会共同行动变革管理会计教育,积极主动地缩小“教企”之间的差距
管理会计教育改革1994年才被提出。当时,美国IMA和FEI(财务专家学会)在《管理会计》上共同发表了一份题为“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要求与登账水准会计实际拥有技能之间差异”的研究报告,并发表了一个“会计教育的联合声明”,并联合美国公司和学术界、教育界一起就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攻关,寻求解决办法,而且很快采取了行动。
1.为有利于人们谋求管理会计师职位和满足美国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他们提出了一个鼓励会计课程变革的四步行动计划,并很快用IMA专用邮件寄送到有关会计教育者手中,争取全社会的支持。
2.定期召开企业、学术和教育界联席会议,将企业客户需求与会计教育改革方向置于一体加以讨论,先后在芝加哥、底特律、纽约和其他城市举行过多次会议,为会计教育改革制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计划。
3.成立了管理会计教育提高协会。这一协会由IMA发起,其成员机构来源广泛,他们定期集会,研讨如何发展和完善大学管理会计教育。
4.促成校企结对。通过定期的“校企”联席会议和IMA的积极牵线搭桥,芝加哥、底特律等地区的高校先后与附近的大公司、大企业建立了一对一的定向合作关系,极大地便利了会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5.动态跟踪和广泛收集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要求的资料,用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加以分析,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不断缩小教育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差距。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是以成功地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展开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在理论和教学上展开分析。这样既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地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还可以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在此基础上,亦可使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并能适合实践发展的要求,从而使管理会计学科更加成熟。
(二)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途径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注重案例教学的一些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
1.案例讨论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教师要注意组织与引导,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
2.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
3.要求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这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总结,也可以提高文字表达水平,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教师应对案例报告作出适当的评语并打分,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另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教学”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其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所以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拘泥于一个统一的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1] 查道林 .美国管理会计教育新变化及其启示[J] .研究 探索 改革,2006,(9):10-11.
[2] 李金泉 .管理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 .四川会计,2002,(11):52-53.
[3] 陆卡娅 .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 .高教论坛,2006,(8):24-26.
[4] 任忠奇,夏鑫 .美国高校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0):110-112.
[5] 王海民,郑佩荣 .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5,(7):69-72.
关键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作者简介:邬丹(1980-),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财务管理;唐蓉(198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企业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专项课题(编号:JxJG-12-13-25)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所以从事教学的人都知道,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事实上是教学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内容能否有效革新,能否跟上时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会影响到教师的教,更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因此本课题组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能更有效的重新确定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涵、作用及其相关的核算方法。不论从理论的教学研究还是公司的实务操作都能清晰地将两者界定开来。让学的人更好学,用的人更好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是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中叶后期至二十世纪年代,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薄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从成本会计的方式来看,在早期成本会计阶段,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会计制度从成本会计的目的来看,计算产品成本以确定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所以,初创阶段的成本会计也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机械化的大生产取代了作坊式的小生产,竞争日趋激烈,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于是,体现科学管理方式的“泰罗制”取代了旧的落后的“传统管理”,为了泰罗制的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联系的计划、控制方法引进到会计中来,而这也被公认为是管理会计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资本集中加强,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此时,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而成本会计则提出了目标成本、质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成本会计一直面向的是对企业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是它们研究内容的交叉点,而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所以就课程教材的编排方面,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交叉重叠内容的界定与区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对高校课程计划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就课程教材的编排方面,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结果实施方案效果展示
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管理会计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现代管理会计脱胎于成本核算,臻于成熟后再回归母体,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界限,使二者更加完善统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的必然性: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没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理论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现代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本项目组将围绕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由独立课程形成一门相融合的课程,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设计教学方案,以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对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创新能力。
(2)组织并精选教学内容,使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完美结合起来,完善学生的财务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信息量,特别是引入成本与管理会计发展的前沿问题。
(4)转换传统授课模式,用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学生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完善理论授课之外还要加大上机操作的课时量,侧重其核算方法的掌握。
四、课题研究目的及解决方案
本课题旨在通过追朔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评析其对现在财务教学活动的影响。通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与总结,针对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这样既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技能。
在后续课题组的调查与研究中我们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追朔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发展起源;
(2)确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交叉部分;
(3)界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差异部分问题;
(4)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将两门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完美地结合起来;
(5)成本与管理会计教材的选择以及合并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高专 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小刚(1980- ),男,河南西峡人,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33-02
一、引言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财会专业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如何适应当地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财务技能型人才?只有通过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形式来推进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才能为以上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新模式。通过高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格局,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院校与企业、工作和学习的共赢。其优点在于整合了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高校师资与社会资源,既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又为院校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胜任岗位提供了有效途径。培养目标的改变,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管理会计课程,也要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
二、高职高专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1.课程目标定位不清。大多高职高专院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认识不到位,没有围绕专业岗位重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没有研发校企合编教材,没有根据岗位需要研究课程教学,课程体系混乱;没有制定适合校企合作目标的课程标准,以至于无法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教学。院校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上的定位不清,使得校方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合作方企业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
2.教学内容脱离实践。管理会计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只有不断总结实践、更新符合岗位需要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反映这一特点。目前课程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操作性差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等问题。尽管院校已经尝试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实践知识落后于企业发展需要的状况依然存在;实习实训计划内容空泛,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内容;对实习实训环节监督不力,并未纳入对学生考核评定等。
3.教学方法单调落后。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随之得到显著提升和开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另外,目前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与沙盘模拟、ERP实训以及日常的财务会计手工操作等相结合,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优势。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1.构建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重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就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模式。以企业管理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深入企业对管理会计进行岗位分析,了解企业对管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把实际工作需要作为设置课程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块式管理会计课程体系,见表1。
2.明确管理会计的课程目标。企业岗位性质决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同时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岗位的效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兼顾两者的关系,既要面向企业对管理会计岗位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又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熟练掌握专业群相关领域工作岗位技能和专业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岗匹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职高专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如下图所示。
3.制定管理会计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和性质进行准确定位,同时要通过校企合作和研究分析,把工作任务、生产过程、考取职业资格、技术标准等融入课程标准中来。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理论、面向岗位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要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有利于推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始终服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确保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课程标准,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本量利分析”为例制定课程标准,见表2。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成本管理——战略与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任忠奇,夏鑫.美国高校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7),4
摘要:管理会计是本世纪初伴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研究显示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已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本文从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现状分析出发,论述了如何变革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并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