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如果不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而教师若能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地讲解,诱导学生积极投入,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那么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教学的效果就好。怎样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以下就谈一谈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更新观念,以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教育指导思想决定着教学的设计,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明确政治课教学是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基础的,它肩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的光荣使命。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才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2.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愉快地获取思维方法。

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唯教师为中心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二、深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意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

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

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和友好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

四、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于学生,使之入心入脑。具体来讲:

首先,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改进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作为此模式的教师只需具备两样东西:一张嘴,一支粉笔。这样就不利于让学生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其中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为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老师要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注重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同时还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让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

2 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3 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政治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忽视研究学法。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归宿。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通过课程改革既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又迫切需要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尽管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4.关注生活,结合实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政治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来阐述理论观点,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政治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学有所用,又学有兴趣。为此,我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会交待学生课外找出有关的活生生的例子,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课文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轻松而有效。

5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6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3篇

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课程科目中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教师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要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实现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教材清晰地把握和对学生清楚地了解,这是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个是采取符合课堂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取得实效性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不可分割。没有良好的基础前提,再好的手段也只是摆设;同样,没有恰当的手段,良好的基础就发挥不出来。因此,需要综合教师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前提。

1.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实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往外看,对别人指指点点,很不向内思考,进行内省。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认知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克服惰性的制约。

2.对教材有清晰的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编写体例、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总体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四本必修教材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讲的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三个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另一门必修课是《生活与哲学》,这里的”哲学”是哲学,其反映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此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具体到每一门课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课题,一个框题,甚至一个目题,教师在备课之时都需要充分的把握。这是上好课程、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

3.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个清楚的了解。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到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爱好习惯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对学生清楚地了解。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手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手段”有四种解释,分别是:(1)本领,技巧;(2)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指待人处世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4)手面,排场,指处事、用钱大手大脚。本文中的“手段”是第二种内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定方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传统美德; 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正向我们涌来,改革中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出现,各学科为了适应新形式,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思想政治学科也不能例外。我在几年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要想适应新课程要求,就要把传统美德运用到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因为传统美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是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思想源泉。所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和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择善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可是在二者结合时不能随意和盲目,要注意把握,找寻一个合适度、一种互补的合力,才能在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找寻结合点。

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有明确的要求,这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从这些要求出发,找出与传统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结合点。在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整理了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几个方面:爱国、节俭、立志、勤学、勤劳、团结等。围绕这几个方面的结合点组织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安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

明确了结合点,还要进一步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这样就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但是有关传统道德的材料浩如烟海,我们在选取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典型性及可接受性,这样才有说服力。所以教学案例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教材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了“增加”、“调整”、“补充”三种办法。比如,在讲授《文化生活》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自强不息时,教材中的例子不够充分,所以为了教育学生要有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百折不饶的精神,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朱熹说:“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修《兵书》;司马迁身受腐刑之苦而著成《史记》。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可以教育学生要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教学形式要多元化。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的讲授是很重要的,但形式也要多样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讨论法、事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等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课堂的效率。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主性和与同学的协同、合作。

几年来的教学试验使我深刻感受到,在思想政治课中把道德品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就明显增强,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增强了说服力

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现代社会对中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如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自强不息、爱好和平、树立理想等,都是可以在传统美德中找到原形的,也就是说,有许多道德要求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出来了,而且有许许多多榜样值得我们学习。源远流长,理直气壮,这就使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增添了感染力

传统美德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其原因除了内容上的科学与合理,还由于形式上的生动活泼。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流传至今的有关传统道德的典籍不计其数。另外传统道德还直接在人民群众中流传,这种流传往往取至理名言、动人故事的形式。名言,千锤百炼,光彩夺目;故事,朗朗上口,感人至深。把道德品质教育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就使思想政治课富有感染力。

三是增加了实效性

由于把道德品质教育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使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形式多样,富有了感染力和说服力,把“大”道理讲“透”了,把“空”道理讲“实”了,把“死”道理讲“活”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让思想政治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思想政治课教学很难,一是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二是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导致学生不相信思想政治课。因此,教师要想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使思想政治课拥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就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注意运用传统美德素材来充实课堂,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 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耀军.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对接与融合,2007.12

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38-01

思想政治课是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形式,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建设人才道德境界的有效手段。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学正日渐受到关注。我认为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一、思想政治课应该实现和其他德育方式的有效结合

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德育的形式也存在多面性。

一是利用其他学科渗透德育思想。不论哪种学科,都能从中提取到实施德育的因素。结合有组织的活动,进行主题思想教育,诸如班会、晨会、报告会等,都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这是进行针对性、专一性德育的有效形式。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德育因素。只要有人的活动,就不可避免有德育因素的参与,借助每一件生活实事都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德育。但这并非“喧宾夺主”,利用多种形式,突出思想政治课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有局限地表现在时间(课时)的多少或程度的大小上。

二、思想政治课应该体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思想政治教学并不是单单地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关键在于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作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一是结合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参与实际行动。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其中,这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二是把学生所做的实际事例上升为理论。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德育的成分,把这些从行动中概括出来的观念加以抽象化、理论化,就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校的一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钳工班男生李俊进到会场时,招聘方正在播放多媒体招聘信息,他顺手将地上的一个废纸团捡起丢进垃圾篓内,并将多媒体教室前后窗帘遮严,使多媒体放映效果更清晰良好。李俊的简单行为给现场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长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免试招录了该生。这些小小的举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关注集体的积极思想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值得全体学生学习借鉴。于是,我就把这个真实的事例渗透到我的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方式上还是理论大于实践。但不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多少分成”,关键要使实践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并能在具体实践中把思想得以升华,这样的德育实践才是最有实际价值和最成功的。

三、思想政治课应该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培养

思想品德课本身是注重传授智力知识的,相对来说,非智力因素就较为隐含了。事实上,从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着眼,非智力因素所占的比例还是大于智力因素的。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又不可能如智力因素培养一样的直观化和表象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强的个性化。

智力因素的效果就是对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检测。智力因素往往就是通过问卷形式的测评而产生效果的,对智力因素在程度上量化与个性化就能反映出非智力因素的效果。智力因素的即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智力因素的参与和接受形式都是较为单一化、程式化、具体化的,而非智力因素则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如果智力因素所参与和接受的成分过少,那么非智力因素也就隐蔽地表现得过多,而往往成为智力因素的一种补充。培养思想品德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步的。非智力成分都是隐蔽在智力成分之中。所以,思想品德的智力教育方式越丰富,非智力因素培养所取得的效果也越明显。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多数情况下是并驾齐驱的,特别是反映在思想政治这一学科中。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这自然得借助一些特定的教育手段,如心理咨询、心理调控等。同样,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拦路虎”,这和个体的因素有关,是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方法解除的。但二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次障碍的排除都会成为下一次进步的有效动力。

四、思想政治课应该达到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

任何事物,特别是针对性的评价,都是不能以单一的定量或定性来结论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定性与定量其本身包含着关于哲学中的质变与量变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改变这一目的。因此,把数量与程度都纳入到思想品德的评价中,是一种最完整的评价体系。而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量化,把定量摆在第一位中忽略了定性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思想品德的终端效果中,表现型要大于潜在型。在某种特定意义上,定量只是一种表面直接而本质间接的评价方法,而定性则较为具体。所以,只注重一种评价方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展现出来。

五、思想政治课应该坚持普遍性和区域性的相互渗透

不容置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民族性、继承性、区域性。而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课教材,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大面积广泛性的教材,不可能充分包揽其他区域性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掺入地区性成分。其主要形式有:

一是编写区域性的政治辅助教材。这些既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主体地位,也照顾了个别性,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有益补充。在编写时,应该从本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入手,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