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抓住教学内容适应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愈显迫切。在我校开展的一系列相关科研工作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既注重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画图》时,在简单地介绍这款软件之后,我只提出了几个要求,就把这个新软件完全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想、去试。此时,没有一个学生走神或闲着,各小组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索、去研究、俨然一个个科学家。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很大,有的学生能够很快的按照课本要求完成操作并且质量很高,而有的同学由于对计算机不熟悉甚至对于操作界面的菜单栏、工具栏、格式栏也很陌生,当自学自练环节结束时其操作过程才刚刚开始,既没有完成自学自练任务,也没有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小组交流中非常盲目,学习效果不好。信息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要从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一致公认的规律,我觉得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让更多的成功带来兴趣,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秉承新课程倡导的"课堂中的人(教师、学生)、物(教室、教材)、环境等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使师生充分、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力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抱着一种十分好奇和渴望的心态去了解它、研究分析它。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情化繁为简,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趣是青少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对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对于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愿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对计算机课程都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玩游戏、上网,因此,我为了迎合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我在教学“我的好伙伴鼠标”一课时,我精心选择了二个游戏,一个是练单击、一个是练双击。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这种在玩小学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优化课程实施,促使高效课堂水平提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灵活的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教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教学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高效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课堂信息,以便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调整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论和操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称象》一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媒体提供信息时候的专注程度明显要强于平时“读书、讲课、练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教师要明确能力目标,并让学生了解,主动投入学习,发挥其创造性,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只有在学生方面想的周全的教师才能应付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能更好的去驾御课堂。作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备课之时把心思和精力多用于备学生,我想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只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浓厚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创新化,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倍倍,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研》2013.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小学生厌学心理;有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57-02

现代社会以信息为主,信息技术变得越发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则是信息内容“满堂灌”,多媒体课件播放使大屏幕成为信息的海洋,信息量不仅大而且呈现速度快,往往超过了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因不能及时地阅读和消化,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和压力。由于不能达到学习效果,学习信心受挫,于是学生逐渐开始逃避学习,自暴自弃,原有的进取心被逐渐击碎,随之产生的便是厌学心理。学生厌学心理一旦蔓延,便会影响整个班级甚至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学习风气,所以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厌学现象,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纠正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待学习。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和冷漠的态度,并在客观上表现出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厌学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潜意识中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放松游戏的,通常在课上聊天、逛网页、听音乐、打游戏甚至睡觉等。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学习无用论和学生本身学习目的迷失等各种因素都是造成小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1. 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

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既不是中考科目也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校课程的安排往往不尽人意。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身心疲惫,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用信息技术课上时间来放松,因此对教师提出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和任务常常不予理睬。而有个别教师则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将讲解变成了电脑的播放,结果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是帮助学生思考,反而代替了学生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满堂灌”和“填鸭式”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的发展。面对高强度、机械性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学生能体会到的只有压力,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大多是将兴趣转移到网络游戏上去了。

2. 错误观念的影响

现在的小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个个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处在成长阶段中的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而自我控制能力却很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今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他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加之校园言情小说的泛滥,也给他们带来各种不良影响,大量的社会不良现象充斥在他们周围,影响并诱惑着他们。此外,家庭的氛围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漠视和不合理的教育方法都会使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感受不到关怀便会轻易被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谋生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而求学再也不是唯一的途径,于是便滋生了“知识无用论”。小学生正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知识无用论的影响而丧失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现象,便会认为知识无用,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尤其是现在“草根一族”的成名事迹使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不努力也可以成功,只看到别人光鲜的外表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辛苦努力的过程,潜意识里自暴自弃,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厌学心理便由此产生了。

4. 扭曲的师表形象和片面的教学评价

师生关系的冷漠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之一。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期望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和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影响非常重要。在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大趋势下,教师重视优生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感受不到教师应有的慈爱,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极不健康的,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最终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二、克服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克服小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应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艺术,通过创设情景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信心。最后,全面的评价更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1. 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另辟蹊径,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的必然之路是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鲜明和形象的视觉直观印象,充分体现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和声情并茂的特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足的缺点。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的趋势,积极跟学科整合,达到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不断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注重教学艺术,以激发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消除厌学心理必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打破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为此要学会艺术性开讲,把握课堂的前三分钟,善于创设情景。情景创设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上课之初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创建乐学课堂。如学习Word时,可以先呈现给学生优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匆匆》,再把经过艺术处理的课题题目以及相关的图片插入配套的音乐、优美的散文朗读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

3.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每个教师教学的标准。新课程标准中曾强调,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满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大多只是上网聊天、浏览网上信息、听音乐、玩游戏等,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却很少,对电脑软件的了解更是少得可怜,普遍存在着“会玩电脑,但不会用电脑”的现象。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知识有所掌握,适当的分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学维动画的制作时,首先应调查班级里有多少学生接触过flash软件,如果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接触过,那么教学时设应计三个层次,依次为基础任务、中等任务和高难度任务。在实现大任务的前提下应制定一个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小层次,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避免了学生沉迷于游戏的问题。

4. 立体评价,及时奖励

心理学家w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取成功的努力。全面评价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可以设置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经历,做到逐渐淡化和模糊信息技术在升学中的影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便轻松地掌握了信息技术课要求的知识,这样在课堂中使教师和学生达到了共赢,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厌学的现象自然不再发生。

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多种多样,为克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厌学情绪,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创造成功的喜悦,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因此要消除厌学现象,就要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厌学现象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将厌学现象消灭在苗头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 袁京莉.信息技术教学中克服厌学的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7).

[2] 庞晓峰.浅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

[3] 李红欣.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下,2016,(10).

[4] 彭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时代教育,2013,(10).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小学教学来讲,更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理论基础,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有了新的面貌,小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小学生正处于理论抽象向理论具体过渡的思维阶段,往往更容易对图像、音乐等有更多的感知,更注重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取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的记忆,另外,低年级学生通常对实物及形象化的语言产生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利用相关的教学材料获取技能和知识,使用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积极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创造一个合理的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在如今时展,科技飞速进步的社会中,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便捷的教学手段打造一个网络教学课堂。在课余时间组织聊天室、留言板,以及教学邮箱等,使学生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送到邮箱里或者公布在留言板上,大家在网上讨论、交流。教师这时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引导的作用,适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点拨,最后解答学生的疑问。这就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资源,以及练习的方式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现如今小学课堂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原则,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与任务和问题结合在一起,用探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打造一个真实、活跃的教学课堂,而这种使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即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当讲解到“动画自己做”这一节时,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背景知识及相应的材料等,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一程序作画,这就使学生的操作变得轻松、容易,更加简单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学生会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对所给材料进行拼凑,没有掌握制作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从而导致制作出来的动画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指导和点拨,合理分配任务。例如设计这样的任务,首先使一个同学从A点跑向B点,然后让两个同学同时从A点出发,进行赛跑,最后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同时进行接力赛跑,这三个步骤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也就是在动画设计过程中,从一个角色到两个角色的添加,并使学生掌握每个角色进入动作的时间,最后把这些动画的角色转换过来。在这一系列的任务驱使下,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创作当中,按照清晰的脉络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教师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熟感和满足感。

三、利用小组学习法,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应看到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更应“因生而异”、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自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学生往往由于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另外,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学生自身接触和使用计算机的条件也不同,这就造成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差异,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对知识的学习一点即通,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举一反三,但其他一些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差异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内容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课程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慢,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安排小组学习和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编排,进行角色的互换和安排,使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例如在学生制作PowerPoint以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即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其中包括负责材料收集的小组、负责课件制作的小组,以及负责策划的小组等,这就把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和部门,落实到每个学生上来,使学生都自愿结合,在小组活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语

现如今,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来说,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教学更应从学生的基础阶段抓起,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小组学习法及任务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静.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

[2]沈俊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9).

[3]熊开武.刍议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8).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4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1 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1.1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1.2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2 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2.1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2改变了学习工具

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2.3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2.4培养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5训练了实践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范文第5篇

1.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由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

2.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一位教师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①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思: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②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③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④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甚是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