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据库学习材料

数据库学习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据库学习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据库学习材料

数据库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它的基础是英语单词的快速记忆,因为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单词,有方法使单词记得快了,与单词有关的英语学习当然学得快了,但这里专论英语快速学习不单是从这个方面说的一种概念。

当然这里的英语快速学习也不是想让4-5年制的大学英语专科学习缩短成2-3年的概念。

我的英语快速学习法是指对某种范围的英语学习希望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

诸如旅游英语,餐馆英语,办公室英语等等。对这些英语已经有专门的单词列供学员记忆,若能快速记到一定程度已经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这里又提出了快速英语学习就是说不仅仅在于单词的记忆的快速上,而是希望能联系到有关专题的课文的学习上。

换句话说,这个课题是从英文专题着手探讨出一套方法使这个英文专题能在短期学习到一定的程度。

基本原理:任何专题都是以文章组成,本课题不涉及文章本身的专业性,逻辑性,语法结构,只涉及文章是由单词组成的这个方面,把该专题有关文章的所有单词列出(至于怎样列出单词已经有专门程序解决,一般情况下1-2天能完成)。把这些单词用于我们已经系统化的单词测定与识记的程度进行高速有效地记忆,再回到有关文章进行阅读学习,这种阅读与单词记忆可以分段进行以配合不同情况,通过实验确实能达到快速学习的目的。

操作过程

1.拿到学习材料;

2.列出材料中所有单词;

3.配所有单词的中文意义;

4.把带有中文意义(必要时可带上词性与音标)的所有单词写入数据库

5.用单词测定与识记记忆程度的程序,对以上数据库进行测定与训练;

6.训练到一定程度后阅读学习材料

7.配以其他学习资源以达到必要的学习效果。

实例:有位教师英文程度很差(大学学的是俄语),想辅导学生SAT数学,但SAT的数学英文名词很生疏,用字典反复对照学习进步很慢,一天学不了几页纸,前面查过字典的单词到后面还要查,几年下来仍然无法顺利读通SAT的数学教材。

借用英语快速学习法,把SAT的每一个章节的英语单词做成单词列,一个章节总共有1000个单词左右,用测定与训练程序作第一次测定,每一个单词用4秒钟判断知与不知,4000秒后选到500是不知或不熟的,另500个是简单的,这4秒钟判断过程是电脑化的,接下来对500个单词进行识记训练,第一次训练是每6秒钟识记一个单词,花时3000秒钟,再测试一次亦是3000秒,只剩下200单词是比较难的了,再用同一程序用6秒(或长或短)左右进行识记训练,再测定一次,只剩下40个单词总是不能记到有信心的地步,最后对此40个单词使用索引法记忆花时1小时,再把500个单词进行测定已能达到95%的记忆程度了,记错的5%单词在程序里有储存,再识记几遍就进入这一章节的英文阅读,发现大部分的数学题都能理解了,只有少数的题目因英文与中文的说法上的差异而卡住,经熟手一指点就通了,几年都无法解决的英文学习问题2天里就解决了。

到第二章的学习,因为有第一章学习后的个体单词数据库的存在,当拿到第二章大约1000单词后与个体数据库做一下“差分”,拿到的差分单词库只有400单词了。

到第三章的学习,差分单词库只有200多个了,一天的识记训练后就能进行英文专题的阅读。

数据库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63-02

20世纪中后叶以来,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其影响之下,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不断引入更加信息化的新型技术。最近十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纳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而存在[1-6]。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授课教师课前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视频资源,可以是带有声音的PPT或者真人录像等多种形式,学生在每堂课前,先自学相应的视频内容,理清课程基本内容。在课堂上,授课教师的上课重点则放在答疑解惑、协作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前视频资源学习阶段,学生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采用反复重看视频、网络查询解惑等方式来厘清困惑。课堂上主要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老师进行答疑,课程中,老师更像是一个教练或者引导者的身份。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在当下信息化环境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还要懂得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等内容。必要时,学生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来巩固学习所得,并加以展示。鉴于数据库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类课程在高校中普遍开设。又由于数据库本身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众多,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细述每一个命令的具体操作,或者概念的具体内容。高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一般又比较分散,一周一次的课程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可见,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并不太适用于数据库这类多信息量、高实践性的课程的。

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该课程教学上一个创新。引入翻转课堂之后,教师不仅会通过视频的方式提前讲授数据库的具体知识和使用工具,还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数据库更深的课程之外的内容,并对学生提出课程设计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相互交流。

一、翻转课堂式改革

鉴于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数据库的高度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在该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与数据库课程要求相结合,对传统课堂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实践性的改革。下面将对改革后的课堂模式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课前学习

近几年,伴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mooc大学、百度传课、网易云课堂等网络教育媒体都有着大量受众。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视频学习也越来越适应。数据库授课教师可以借鉴这类网络课程的形式,录制一些微课。微课可以是真人录像,也可以是带有声音讲解的PPT视频,形式不限。课前学习内容也可以是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

传统课堂一节课45分钟,教师真正用来讲授知识的时间也许还不到一半,课堂提问学生作答效率也不高。在翻转课堂的数据库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制作15~30分钟的视频内容来对数据库基本内容进行讲解,包括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或者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并留下基础问题和进阶问题供学生课下作答。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与课堂授课不同的是,他可以后退、快进、重复观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把握。如果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他们可以网络查询解答,也可以保留疑惑课堂提问。

基本内容的讲解不必过分深入,要注重循循善诱。课后进阶题目需要有一定的发散性。

(二)课堂进阶讲授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需要数据库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去解答他们的疑惑,并对课程难点进行讲解。如关系数据模型中的设计重点难点问题、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中的疑点等。除此之外,授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第一阶段中的学习内容。

(三)课程设计阶段

数据库是一个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所学到的所有知识,最终都是要转化为能够实际进行项目操作的技能。因此,数据库授课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阅,并督促他们自主学习更多的数据库知识。

由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景在课下,课程设计的完成时间也是在课下,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拟出若干个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自选。题目可以是常见的图书管理系统、医院就诊管理系统等,也可以是新颖的具有社会应用潜力的新题目。在这一阶段中,老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拓性的题目随课程设计任务一并布置。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运用到关系数据模型、流程图,还要涉及到具体的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也是一种督促。

课程设计考核,可以设计报告的完善程度和课堂展示为主要参考因素。课堂展示主要是为了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对不同数据库系统的理解程度,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上三个部分,授课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受众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在不同阶段中进行丰富和着重。翻转课堂强调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但是又并不完全受制于信息网络,主要还是依靠授课教师的指引和提点。

二、优点和不足

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可以将功能全面的学习管理系统来将线下课堂和先进的网络空间进行整合,通过线下学习的安排为正式课堂留出时间进行课程的深度拓展和答疑解惑,通过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增强学生在数据库系统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同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较大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良好契机。

但是引入翻转课堂之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需要进行讨论以便授课教师提前做出更好的应对。其一就是学生自学的难度比传统课堂要大。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要从最基础的开始抓起,循序渐进,并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材料和网络资源自主解决疑惑。其二就是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难以明确把握。因为第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没有随程参与,这样导致第一阶段很容易成为教学的盲区。因此教师最好能够在这一阶段利用一些比较好的在线学习平台,类似mooc等,教师能够在后台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布置小测试。同时,精制教学视频也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三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教师无法像传统的F2F教学中一样能够通过表情或者学生课堂提问来获得反馈,并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疑惑是在后续的第二阶段的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其三是课程设计的小组成员表现差异无法直接量化。由于课程设计强调组内合作,集中展示,因此教师会对成员的具体参与程度把握不清。这就需要教师改进评价方式,尽量公平客观。

三、总结

本文提出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课程教学是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改革措施。它满足了数据库课程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学习时间高投入的要求。虽然也有一些弊端,但是教师如果对于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经验,又善于利用网络教育形式来激活线下教育,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而且翻转课堂的优势将得到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J. Bergmann,A. Sans.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M]. 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赵军合,贾丽敏,武丽丽.翻转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65-166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4]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数据库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多元性和规模性,为师生提供资源便利的同时,提升了资源搜索、筛选和应用的难度。面对海量、纷杂的电子课程资源,学校应结合数字媒体的优势,探索整合资源的策略,如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程度、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等,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

关键词

数字媒体;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逐渐成为学校记录、处理和传播课程资源信息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学校专业课程数量大、种类多,而且教师备课较为分散,导致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整合度较低,师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二次分类和整理,降低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整合和管理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学校课程资源的高效管理,还能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拓展课堂的教学范围和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校应加强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一、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的必要性

从支配权限和空间分布来看,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等资源类型;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以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经验等。而数字化课程资源则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将规模巨大、种类繁多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度量、可处理的数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师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存储自己积累的课程资源,并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实现大范围传播,同时师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广泛共享。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教学材料、科研资源、教学经验、学习材料等。通过数字媒体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师生通过校园网,在任意计算机上进入学校的课程资源库,随时随地搜索所需课程资源,了解学校课程安排、专业教学要求等。此外,通过资源共享,教师能快速学习和掌握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有效扩大备课的知识面,而学生则能在课前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深度预习,在课后及时回顾课堂教学知识,实现高效、自主的复习。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程度仍然较低。教育部于2003年便提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见,要求学校尽快完善相关系统和技术,推进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局限在校园网之内,忽视以校际网、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这不仅阻碍课程资源的校际传播和共享,而且导致师生只能通过校园网登录资源网站,当身处校外时便无法应用课程资源,形成了空间地域的局限。二是校园数据库建设不完善。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存在技术落后、模块简单、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其中,进行课程资源共享的平台在栏目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导致师生难以快速搜索到所需的课程资源[1]。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对数字媒体的重视和认识,既没有将自身所积累的课程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到资源库中,也缺乏从资源库搜索课程资源的意识,这使得教师所应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难以实现校园联网共享,降低了数据库的资源丰富性。此外,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也缺乏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师生课程资源的应用需求出发,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

二、数字媒体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

1.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完善的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够让师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存储和共享。为此,学校在利用数字媒体整合课程资源时,应先对校园网、校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等资源共享网络进行分析,构建覆盖面广、应用率高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1)校园网模式。校园网是师生在学校范围内使用最广的网络渠道,是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学校应依托校园网,对全校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在校园网登录中设定资源应用的权限,提高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秩序性和条理性,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应用率奠定基础。(2)校际互联网模式。学校在完善自身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共享程度,以校际互联网为基础扩大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规模。通过校际互联网模式,师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从而提高校际用户数量,推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普及应用。但这一机制需要在学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有一定的实现难度。(3)全球互联网模式。学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以全球化互联网为基础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由于这一模式面向全球性用户,所覆盖的学校数量庞大,因而课程资源具有海量性和丰富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重复性内容多、共享安全性低、资源质量下降等劣势[2]。学校应根据自身需求对这三种共享网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在适当取舍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综合性的网络共享平台,以此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信息,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2.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教师是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主体人员,其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整体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并对后续的资源共享形成深刻的影响。为此,学校在深入分析和选择共享网络模式后,还应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能力。(1)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目前不少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不完善,存在多媒体课件数量少、网络课视频单一、课程资源更新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时不仅要强化硬件资源建设,还应加大对软件资源的重视。其中,完善校园课程资源平台是学校实现软件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应建立经费投入制度,对外购买辅平台软件,对内激励教师研发相关平台软件和共享技术,为优化校园数字媒体和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奠定软件基础。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进行集中管理,以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的便利性[3]。(2)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视,同时也容易因网络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应用频率较低,引起课程教学资源的单一化问题。学校应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视频等结合起来,提高课堂资源应用的多元性[4]。同时,教师也应自觉提高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适当调整备课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深入分析课程资源的有效性,进而有选择地增删和补充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此外,学校也应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教育改革模式,制定科学的资源政策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整合自身所积累的纸质性课程资源,并以数据形式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上,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3)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目前学校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师生在课室以外的其他地方难以登录到资源平台之中,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范围较窄。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相关硬件配置:一是完善校园计算机设备。除了在课室配备计算机以外,学校还应合理地在图书馆、师生宿舍等地点配备计算机设备,让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等地点能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并能够将课余学习活动中所总结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等整合上存到相关的数据库中,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提高网络互联互通的程度。学校应提高校园网的覆盖面,将课室、图书馆、办公室、科研机构、宿舍等地点的计算机设备纳入到校园网之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便捷性。此外,学校之间还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校际互联网,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大范围、宽领域的网络共享平台,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奠定硬件基础[5]。(4)增强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激励政策。随着校园数字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教师提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经验心得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但目前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仍缺乏政策引导,教师缺乏行动积极性,不愿意花时间去整理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制定明确的资源制度和激励政策,提高教师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在平台中建立优秀课程资源分享区,让师生以付费的形式下载稀缺优秀资源,所得的费用则转到资源拥有者的账号上,提高教师对整合、储存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对该分享区的资源进行质量评估,形成精品资源清单,提高师生对优秀课程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激励教师整理课程资源。

3.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而处理、存储各类电子文献的大型信息系统。学校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通过收集和整理数字化馆藏,为师生查阅和检索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便利。(1)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是教师整合数字化资源的重要信息来源。学校应将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中,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硬件配置。同时,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软件服务,如建立光盘数据库、外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等,并完善相应的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为师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服务便利[6]。此外,学校还应增强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安全保护,通过配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系统等措施,积极应对来自社会的网络病毒攻击,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的安全性。(2)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图书管理人员不仅是图书文献资源的管理者,而且是师生获取图书文献资源的服务者,对图书馆资源的推广应用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不仅要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而且还应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求,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7]。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服务管理需求和图书管理人员的能力基础,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字媒体训练,提高他们管理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引导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余自学或参与继续教育,强化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并为师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检索、咨询服务。(3)增强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数量大且种类多,对师生的媒体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部分师生由于缺乏对数字化图书馆模块、栏目的了解,在信息搜索的过程中耗时较长,甚至找不到所需的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并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更新管理情况,定期开展信息检索培训、应用方式宣传等,强化师生查阅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率。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能促进教材教辅、学习材料、教学经验等信息资源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并通过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建立相关激励制度等策略,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程度。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并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和师生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全面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彦祥.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区域推动学校课程结构的真正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4(2).

[2]袁小红.数字媒体信息资源在高校教学中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5).

[3]孙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整合要因与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苏尚锋.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5]张照松,韩高波.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2(6).

[6]孙晓峰,王似保.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

数据库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3+2”模式 探索

一、引言

广东省教育厅提出职业师范教育“3+2”模式,把职业高校、师范院校、职业中学贯穿起来,为职业师资招生、培养和就业开拓了一条光明道路。计算机专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专业,广东省也把计算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人才需求与其他省份相比要高很多,而且对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也会全面展开。我校计算机专业招收“3+2”师资已经有两届,在教学与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特别是在《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考生来自全省各个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对他们在高职院校期间所学的内容深入了解较困难,各校的学生所强调的能力都不同。

2.任课教师压力大。任课教师要面对水平相差巨大的学生群,而且要把课讲得精彩,这样做起来难度相当大,而且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远超过原来的院校,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十分巨大。

3.一些学生对《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课程兴趣不大,习惯于原来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么认为动手能力可以代替一切,要么认为理论更加重要,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与我们招收“3+2”学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4.从高职院校来的学生大都没有做好当职业中学教师的准备,教师素质基础较弱。短时间把他们训练成一名合格的职业中学教师,难度相当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3+2”教学模式改革,就需要不断的摸索。在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1],从教学项目选择、项目教学设计、项目效果评估等方面入手、强化实践环节,以求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相结合,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项目的创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任务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提高升学生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切实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是以实际的教学项目为媒介,先由教师对项 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 围绕各自的学习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分工完成项目; 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水平与程度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教学是从创设一个项目开始,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创设项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恰当的任务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的内因发生变化,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项目教学法教学是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即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学生是学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

3.项目教学法教学促进上机操作与理论学习的结合。在完成任务的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插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快速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当理论讲解抽象难懂时,插入操作部分练习,达到书本与上机互补的特色,进一步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越性。对任务完成的迫切要求也加速了这种优越性的形成。

4.项目教学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由于项目教学法教学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增大了,课堂教学的程序大大简化了,课堂上的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还可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协调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培养集体主义思想,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项目教学法的整体设计

为了尽可能地与信息管理技术的工作岗位接轨,我们确定了一个小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作为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各组学生是承接项目的团体,教师是客户,学生要学习如何根据客户(教师)的要求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如何与客户(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如何高效率地进行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如何才能够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等。根据数据库的一般开发流程,笔者采取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结合项目讲解数据库,演示项目所涉技能,先结合项目完成数据库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对小型数据库开发的基本思路、方法,掌握数据库开发中的相关基本技能。

2.结合项目实训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整操作教师项目。安排学生独立制作一个与给出的案例类似的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并加上自己的创意。

3.重新给定新的数据库开发项目,小组完成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检验学生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达到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进行迁移与创新应用的目的。

四、项目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在项目式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组织方式,我们采用的一般是两种形式: 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这两种形式都能促进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进步。

1.独立学习。每位同学通过项目式教学,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实现从确定主题,需求分析到完成最后项目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全程参与。

2.协作(合作)学习。项目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应该具有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项目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的意识,甚至可以同其他项目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项目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分析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探讨,能够找到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合作学习项目小组分配的原则一般是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 3-4人,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协调,并及时给予帮助。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证明,要在项目小组协作中强调团队精神。项目小组评价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主题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也要包括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团队合作、项目答辩方面的相关情况。在具体项目实施时,最好采取团队合作方式,即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教师可以根据搜集到的学生信息协助分组,并帮助他们一起确定分工方式,比如负责需求分析的,负责表及查询的制作的,负责宏及报表的制作等等。这样既确保了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并有效掌握项目技能,同时也体现出团队合作的高效率。

五、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考核

实施项目式教学以后,笔者发现原来的只用最后考试或考核结果来评定一个学生某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已经行不通了。学习的过程和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合作与竞争显得更加重要,是实际工作的真实体现,也是企业需求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笔者把评价的方式进行了调整。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学生本门课程的总评成绩由项目平时学习成绩(占30%)、项目开发考核(占70%)组成。其中项目开发考核由项目组(50%)项目个人成果(占50%)。按以上考核各部分进一步的细化的考核标准估打分,确保能全面考核项目开发要求的全同时又能考核实际项目中知识技能外的要求,如项目协作精神等,要更多地强调平时的考核,了解学生平时参与项目教学法的表现,评阅学生的案例报告,等级评定标准如下:

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会

笔者在以往《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中,通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学习主动性差,课堂忙的是老师,学生精力学习效率不够理想; 二是学生能力差的问在学习过程中照葫芦画瓢,不能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不足。项目教学法在课程中实践后,学生成为了学 习的主体,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较好地解决了以前存在的两个问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主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积极讨论问题促进了项目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该门课程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实施项目教学法,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然而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在知识、能力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从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两个层面上对自己进行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项目教学法所采用的项目最好能与企业接轨,甚至就是企业中的项目,所以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引进企业环境到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有机融合。

本文得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基金资助(2010ZSZG13)

[参考文献]

[1]王衍.项目教学中的分组实践探讨[J].职业,2010(09)

[2]宋锦刚.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项目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07)

数据库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那么,我们该怎么让学生学会探究呢?

一、在课堂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悬而未决但又渴望探索的未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劳动、共同探索的过程。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求知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勇于创造。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知识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强制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由于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知识。而“探究课堂”强调的主体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在知识客体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所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先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心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

(2)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

(3)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之上的“会学”;

(4) 建立在意志控制基础之上的“坚持学”。

四、创造良好的探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