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作者:吕海燕工作单位:浙江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后备干部后继乏人。从文化程度看,截至2012年4月,浙江铁发集团在岗职工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24人,大专文化程度352人,高中文化程度358人,中专文化程度180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66人,员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并且各企业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集团在培养后备干部方面难以做到统筹调配,企业之间后备干部均衡发展的难度较大。(2)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匮乏。由于非运输企业人员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为吸纳安置的运输主业人员,少量为接受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总体性超员与结构性缺员的矛盾比较突出,表现为经营管理专业干部偏少,特别是建筑施工、信息技术、酒店管理、营销管理等人才缺乏,不少企业因人才短缺问题致使企业发展步入瓶颈期。(3)对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规划和部署。尽管浙江铁发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从培训入手,出台了《浙江铁道发展集团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明确了员工教育培训的目标、职责、内容和形式,提出分级分层的培训特点,细化了集团与下属企业的培训职责,形成集团公司、子(分)公司两级培训体系;通过组织座谈会、大学生跟踪培养等措施了解员工的思想动向和工作表现等,但是这些举措缺少对实际效果的跟踪和考核,致使人才培养效果不佳。另外,集团更注重对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训,而忽视了对技能型人才、社会劳务工的继续教育培训。(4)干部管理机制不顺畅,人才流动机制乏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配备和选拔,主要采用组织选配方式,不能对经营班子进行及时调整,致使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另外,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的条件差异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非运输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
应强化人才培养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有机统一的认识,树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观念创新,首先应扭转片面的人才观,不能将人才培养范围局限在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上,而忽视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将人才培养范围仅局限于铁路职工,而忽视对社会劳务工的培养。所有具有职业素关于铁路非运输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吕海燕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都应该视同企业人才,并进行培养。同时,非运输企业应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各企业党政任期工作目标,明确相应领导职责,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督促企业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人才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造就人才,应形成企业与人才良性同步发展的良好氛围。(1)应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定和办法,在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人才提拔使用上摒弃“论资排辈”的思想,在待遇分配上减少“平均主义”,在考核奖励上杜绝“好人思想”,逐步营造出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2)掌握企业现有的人才资源情况,研究和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职能部门应对每一位员工进行专业指导,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长,结合企业发展的目标,做好其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人才“各行其道”,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职位晋升轨道。(3)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跟踪机制。经营班子成员应与本企业的人才进行结对培养,充分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包括技术发明、项目开发、工作表现、思想动态等,有针对性地挖掘、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多岗位锻炼。职能部门应根据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工作,通过跟踪考核、论证,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价,必要时对其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4)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做好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工作。对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奖励、激励政策,如物质奖励、职务提升、旅游、出差、培训、岗位交流、压任务等手段,另外还需要适当的关爱和情感投入,以增强其工作动力。(1)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集中资源优势,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建立相应的岗位交流、岗位轮换、挂职锻炼、集团委派等制度,冲破企业、地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交流,尽可能地实现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2)设置攻关项目或课题,抽调相应的专业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课题攻关小组,既可解决集团和企业层面的经营、管理及技术上的难题,又能实现管理和技术交流,以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便于集团内部企业文化的交融。(3)加强人才培养的系统培训工作,完善集团内部培训师制度。有针对性地优化和丰富培训的内容及形式,注重对培训效果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员工自学成才。(4)加强对社会劳务工的培训。浙江铁发集团从业人员中有1/5以上是社会劳务工,应将其同步纳入全员培训范围。同时对具有特殊才能或专业特长的社会劳务工,可考虑使其同步享受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不同院校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东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采取“3+1”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将专业理论课压缩至3年完成,学生利用1年的时间从事实践锻炼,以使学生毕业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姜乃力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研究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应当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该模式可以较好的适应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现状,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钟先丽研究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采取“实习+选拔+培养+就业”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校企联合办学,学校和用人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沟通,其优点是降低了企业对外招聘的风险,同时增加了学生实践机会,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井冈山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四结合”的模式,即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习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择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此项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并未在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上取得较大的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大多数院校都认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师应当大量承担各类研究课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至教学之中,促进产业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高职院校现状来看,该模式值得众多高职院校借鉴。随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深入,2012年初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1.5+0.5+0.5+0.5理论教学与实际顶岗实习交错安排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这种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从前人的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各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均为创新人才,不过所采取方法各异,分析认为这可能与不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笔者结合大庆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大庆职业学院的特点,2012年8月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课程建设与市场需求联动的培养方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该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的研究
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性的人才,课程建设必须遵循“实用性、实践性、前瞻性”的原则。刘锦云研究认为,课程建设的基础为通识教育,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其次应当进行学科体系教育,为学生学习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再次学习专业课,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习模块课程,主要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从课时比例安排上,专业课和模块课程总课时一般不超过45%。何红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认为课程设置应当遵循2个原则,第一,市场需求原则,其次为企业需要原则,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每年加以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实践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王俊红认为课程设置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但是高职院校毕竟不是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校,大量课时安排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上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两大部分,在前述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提到实践教学的设置与改革方法。钟先丽对此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总体设置上,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知识体系除了考虑市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终身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并且实践课程应当达到45%以上。在攀枝花学院创新教育实践中,课程设置在“厚基础”的基础上扩宽口径,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需求性,增加专业方向,以提高学生的可选择性和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张耘研究认为,创新人才培养中,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把握宽口径的基本方向,专业方向设置应当柔性化,突出培养学生的对变化环境以及职业的适应能力。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上,张吉立研究结果与张芸较为相近,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宽口径的培养方法。在课程建设上应当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结合岗位要求分析课程设置内容,最后课时比例按照通识课程20%,专业基础课15%,模块核心课程占55%,动态课程占10%的建设思路,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见解。
三、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关于实践教学体方式的开展,不同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方式。张耘研究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所依托的是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有师资保障,其次学校要提供完善的实验实习环境,再次,变革创新的实验和实习方式,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经验,第四,增加特色实践教学项目。董鸿安研究认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应当与旅游企业联合建设,这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的开设方式应当遵循轮岗实习的办法,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具有较好的效果。卢海霞研究认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应当以承担课题研究类型的旅游实验室建设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实践教材建设对实践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载体,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应当与岗位需求实现零差距。俞继凤研究认为,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现实践教学中各项教学内容的连续和贯穿。
四、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1.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影响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仍旧比较偏重理论化教学,其教学形式也只是单纯的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讲、划重点,而并没有意识到实务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也就导致了其课堂教学效率偏低以及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掌握不深等问题。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是非常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但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形式显然不能够满足这点,这正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1.2教学结构分散教学结构的分散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另一大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通常都是按照章节来划分的,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样也都是根据其教材的章节而来;然而现今国内几大主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材都比较偏重于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等方面的介绍与分析,其核心内容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合同条款以及合同履行等,结构安排得比较分散、系统性比较弱,因此并不利于学生对这门知识进行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解,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水平。
1.3教学方法陈旧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正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也即是国际贸易的应用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都还采用着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比如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播放PPT课件外加从旁讲解,而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这使得实践教学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深入开展,而理论教学却在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得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应用训练,又从何而谈培养应用型人才。
2.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2.1突出教学重点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是要突出教学重点。高校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把握学习方向与学习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加牢靠得把握住知识,并最终成为真正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与学习依据,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说都是伴随着教材而度过的;因此,认真研究和把握好教材内容是高校教师成功开展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熟悉教材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许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到位而造成的;教师只有先自己牢牢掌握了教材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将之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应当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把握,并能从中提炼出教学重点,合理划分教学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把握其核心知识点与主题内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2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也是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高校国际贸易教师应当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因为深入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以及更加全面的认识。高校教师应当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开展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并增加案例教学的灵活应用,通过对种种真实案例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未来就业竞争力,力求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高素质与高技能水平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2.3结合外语教学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另一大有效措施是结合外语进行教学。国际贸易是一项国际化的经济活动,其贸易对象多为外国企业或者组织,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工作也非常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应当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外语术语的应用以及外语谈判和外语沟通能力等,这是培养学生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商务英语以及高级经贸英语等课程,并给学生布置一些英语任务,让学生利用英语去填一些贸易合同以及外贸单证等,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实务工作,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3.结语
课程体系调整
我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原来主要的就业去向是石油和冶金企业的自备电厂和动力车间,课程的设置均围绕这一目标。在制定2011培养计划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趋势,对课程体系做了大幅度调整,在坚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践环节。原先的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围绕供配电技术设置,2011计划中适当增加了电力系统分析、电气传动、电器学、新能源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等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
专业基础课学时和授课内容调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是电机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以前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对几乎所有课程的课时都进行了大幅度压缩,对讲授的内容以行业够用为原则。如电机学被压缩到72学时(包含12学时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合并为电子技术,学时压缩到96学时(包括16学时实验),电路原理被压缩到96学时(包含16学时实验);自动控制原理被压缩到56学时(包括8学时实验)。由于上述几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被大幅度压缩,造成授课进度较快,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学习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同时这些专业基础课还是各大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我校历年都有相当比重的同学在报考研究生时由于专业基础课功底较差而落榜。针对上述问题,在2011的培养计划制定时,我们力保上述几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将电机学恢复到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电路原理恢复到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电子技术恢复为120学时,分为两学期授课;将自动控制原理增加到80学时,结合MATLAB授课。在增加学时的同时,根据各大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适当增加了部分授课内容。四、专业课授课内容整合为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交叉内容,造成课时浪费,将前后关联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组,由相关老师反复讨论课程大纲,力求减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这些课程主要是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选修)、电能质量及控制技术(选修)、二次回路与自动装置(选修)。通过授课内容的整合,压缩了约30个重复学时。
(一)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的异同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较,它的基本呈现形式是语言和文字,尤其是对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来说,对作家作品的呈现和分析就成为了主要的教学途径和模式。对语文教育来说,它的文字和语言是十分独特的,它不同于其他学科通过文字来表达理论,而是通过文字呈现出多样的精神、感情主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是教学的目的,而其他学科则作为了一种教学手段;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又有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育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无论其他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怎样的,其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通过文字为载体,语文和其他学科在方法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成为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基础。
(二)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的配合
语文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例如政治科目的学习,往往同语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即使是理工科目的学习,也同语文学科密不可分。其一是语文的特性使得语言文字在其他的科目中得到了最为广泛和直接的运用,也就是说在为其他学科提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同时也对自身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其二是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关于专业术语的涉猎和运用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不同领域的丰富词汇,甚至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习惯,形成学科交叉和互相借鉴的教学特点。
二、通识教育下语文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探究
(一)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在通识教育的环境下,高校对语文教学的地位始终摆在次要地位,甚至有的学校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而对于语文科目的实质性开展毫无用处。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诸如“为什么大学语文被摆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上”“大学语文是否真的像自己所接触到的那样枯燥乏味”“大学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主次之分和个人喜好”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学子,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当下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相对于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来说,从表面内容来看,研究型的模式并不像教学模式那样单一和枯燥,而是具备更充分的实验环节和锻炼机会;从深层的性质来讲,研究型教学是从学科领域本身出发,或者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选择出发,通过自主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自己所学习的科目产生更明显的期待和更浓厚的兴趣。对语文学科本身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结构等进行自主归类,尤其是可以通过学生都较为感兴趣的课题和篇目作为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类似于《霍小玉传》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等多种话题产生自己的感性认识和深度思考。
(三)设置一定的情景教学
语文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安排和知识构建上,都被不约而同地放低目标,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默认了语文科目的通识性和参与性,同时对于更深层次的思考来说有所欠缺,将语文课作为一种涉猎性的专业缺乏必要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在课堂的表现中由传统的教师进行主体教学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占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双向对话的模式。在具体的设置中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理解或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思想等等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或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并且能够通过作品的内容设定一定的情节环境,使学生能够模仿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进行自我表现或情景剧的表演,通过情景设定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平台
在当下通识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学环境中,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提供一定的了解性的课程,而是应当尽可能地在学生心态放松的情况下稍微深入地涉猎到较为专业的学术问题。在具体的手法上尽量辅助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件的运用和对不断变换的需求的搜索。例如,在介绍我国经典的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创作主旨等等,而通过对现代网络平台的运用,教师完全可以分为课堂和课后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PPT讲演形式将情节、部分剪辑的视频等课堂资源运用其中。尤其是视频的运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甚至可以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或制作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剪辑、电子演讲模板等等;在课后教师可以自主建立教学平台,将有效的教学资源放入教学平台中,尤其是课外的专业性资源链接,其中包括和其他高校的有效对接,也包括在本专业领域内更专业的学术思考、学科资料以及专业分析等等,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举行以班级或个人单位的学术竞赛。由此能够使得对课堂通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课后对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和额外地吸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