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传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从教学理念角度入手
当代音乐教学的主要核心为“创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学习,这样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可见国家在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在这种条件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随之做出调整。第一,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课堂中的引导者与信息的传递者;第二,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传播学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第三,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从教学内容角度入手
传统的音乐教学普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对除教材以外的其他教学内容并没有充分考虑。而在传播视角下,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第一,要有利于音乐教学,帮助教师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第二,要以大学生普遍的音乐基础与音乐特点为基点,提升其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将大学生真正带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第三,要让音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音乐的艺术性,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第四,中外音乐作品要相互结合。注重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要让学生了解同时代的流行音乐。
(3)从教学方法角度看
改变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也就带动了音乐教学方法的改变,在传播视角下,大学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应该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需要善于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乐器、多媒体等设备,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来。运用幻灯片、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从教学过程角度看
大学音乐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播音乐知识的过程,音乐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拥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充分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5)从教学评价角度看
首先,要对音乐教学过程的评价给予充分重视,不能单纯地依照学生最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确定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要将整个教学过程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与教学进行评价,以得到更为客观与科学的结果。最后,需要将评价与反馈结合起来,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及时调整,不断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2.结语
音乐传播作为信息社会一个新的行业与专业,涵盖广泛,牵涉音乐与传播相关所有专业与从业人员,汇集着按传统职业和学科分类习惯难以划分的人群。音乐传播学科与专业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传媒事业的急速发展,产生出对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应需而生的新学科和新专业,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既无现成的西方模式可照搬,也无中国传统模式可承袭。所以,没有人能预料这架在新世纪强行起飞的“专业客机”的航向与前程,但可以明确的只是乘客们从事的是朝阳产业,乘客们想去的地方想干的事情,就是音乐传播的目的。
由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承办的“2007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于10月27-2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音乐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师生与新闻出版单位文化传播人士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大会论文60余篇。
音乐传播教育之现状
在26日上午举办的新闻会上,音乐传播学会会长曾遂今介绍了前两届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情况,及其教学与科研在各地院校的发展,指出从本科到博士的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在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形成,目前已有5届学生毕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王建元在介绍本院音乐传播专业本科毕业生分配与就业情况时指出,音乐传播专业本科就业率高达97%,以广播电视和文化传播公司为主,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的局面下,已成为本院音乐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记者从会议了解到,近十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音乐传播专业,一个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蔚然形成。
音乐传播理论之思考
音乐传播(Music Communication) 究竟为何物?是学科、是专业、是研究方向、论文题目,还是职业方向,或者公司运营项目?从第一届音乐传播研讨会开始,这就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这个争论也延续到本届研讨会。与会代表除开对音乐传播学的音乐学归属、传播学归属等学科性质地位的讨论继续深入而外,许多研究者跳出各执己见的争论,直接进入学科主体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曾遂今教授《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与薛艺兵教授《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前者提出音乐传播“零信道、信道、盲信道、网络信道”四种模式,探讨其时空规律,解释音乐生命力形成的时空原因;后者以论文为基础进一步提出音乐传播“狭域、广域、泛域、异域”和“即时、共时、历时、待时”时空传播各自四种不同的模式。王建元教授则根据音乐传播专业在本院建立10周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学科建设“音乐编导策划、音乐商务、音乐传播研究、音乐治疗”四个发展方向;庄元教授“试论数字化传播新技术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论文集中讨论了数字化传播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冯光钰先生“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考释研究”和伍国栋教授“江南丝竹的传播”等论文则集中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流变情况。
音乐传播实践之研究
音乐传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必然介入新闻出版、传媒工作的实践活动中去,会议一大批论文集中于各种不同的音乐传播实践活动研究。音乐传播,自然是传播音乐,从理论上讲不是一个问题,而面对实践却成为问题。
人音社杜晓十副总编发言以音乐出版现状介绍为主,指出全球化大潮来势汹汹,文化大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已被美国、欧洲、日本瓜分,中国文化产业的落后需要迎头赶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音乐》赵志扬副主编的即席发言根据信息时代音乐文化传播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局面,提出一个传播节制和有理性的理念。高级编辑黄大岗论文“音乐编辑学提纲”则分16个章节详细介绍了音乐出版行业工作的编辑应该具备的知识。《音乐研究》陈荃有副主编以“实践:音乐传播学永恒话题”为题作了发言,强调音乐传播的实践品格,人才培养基本功基本素养的重要性。《音乐与表演》冯效刚副主编发言探讨音乐家与传媒革命的关系,指出严肃音乐从业者面对大众流行音乐的挑战,要争取话语权,不要自说自话,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边缘地位。曾田力教授近年来身体力行于古琴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面对大河奔流的大众音乐传播主体,介绍了自己反其道而行之,传播传统文化“高雅音乐”的经验,提出音乐“高文化”传播的理念与实践方向,强调“小众传播”、“自然传播”的重要性。
关键词:听觉识别;品牌传播;品牌识别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149-02
一、研究背景
品牌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在“全球扁平化”的商业竞争中日益凸显重要作用。工业时代的传统营销理论正转向后工业时代的体验营销。新媒体的出现,愈发加速了品牌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视觉传达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听觉识别却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建立了更为有效的渠道,并高度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及品牌的态度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品牌更深刻的内涵,对品牌传播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文试通过吸纳国内外在听觉识别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阐述其在企业识别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并结合心理学、听觉学、消费者行为学等学科深入剖析听觉识别之品牌形象及品牌文化的重要性,梳理品牌声音将要面临的问题与机遇,进而尝试性地对品牌听觉识别的构建提以可行性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阅读大量文献,包括消费者行为学、听觉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著作,听觉识别相关的前沿动态介绍及最新理论研究文章等等。
(二)内容分析法
选取经典品牌的声音案例,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听觉识别对品牌传播的影响机理。
(三)比较分析法
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对视觉识别与听觉识别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听觉识别系统建立的可能性与前瞻性。
四、研究综述概况
本文针对品牌听觉识别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反映该理论的研究状况。其基本理论前提是,采用心理学和品牌学方法论,将听觉识别作为一种基于品牌形象的存在介质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品牌听觉识别的新视野。本文主要以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和EBSCO host两个国际英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使用了关键词“Sound Identity”进行文献搜寻。在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ARL)数据库中搜到27篇,从中选取近年相关领域学术论文4篇;在EBSCO host数据库中搜到196篇,从中选取近年相关领域学术论文58篇。这62篇文章均以听觉识别为主题,本人将其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按照主题域状况,对这些论文进行理论分析,概括出近年来品牌听觉识别的研究动向和热点。
五、主题域分析
从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来看,本人将这些论文分为:听觉识别构建与企业文化的初步研究、广告音乐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探究以及专业学科分类研究三个方面。
(一)听觉识别构建与企业文化研究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是数量上的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是质量上的竞争,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竞争则是文化上的竞争,而企业文化的建立离不开企业形象的建立,听觉识别亟待构建。(此领域论文有19篇)
听觉识别在与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的企业CI系统构建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者以及业界都已对其显示了足够的重视。Fordon Ann E的Sound Identities《听觉识别》与Gluck Robert J的Sounds of a commun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active Art《社区声音:识别与互动艺术》均有详细描述。
(二)广告音乐对于消费者的影响探究
此领域在听觉形象的研究中占有43%的比重,可见国内外学者基本对广告音乐对于品牌建设的强势作用取得肯定。(此领域论文有26篇)
1.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声学专家John Brown在其著作Music Acoustics中,将声音定义为“可以听到的某种东西”。它通过响度、音色、音高三要素的巧妙组合,承载了极其丰富的信息。[1]在树立形象的过程中,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特殊影响。Robot Ary在Brand Value for music《广告音乐的品牌价值》中阐述,广告音乐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特性决定了其代表商品品牌价值的特殊必要性。无论它采用的是简单的“表音符号”[2], 还是特殊的“歌曲”方式,它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并非根据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反映其自身的客观意义。
2.广告音乐的音色设置对于消费者的影响。Capps Brooke在More than just jingles:One shop uses sound to give brands voices《不仅仅是铃声:一个商店选用声音来赋予品牌生命》中阐述:铃声带给消费者清脆、亲近之情感,人们在一天疲倦的工作之后可以尽享它所携有的美好感受。例如全球耳熟能详的《Jingle Bells》,单纯的音色就赋以人愉悦之美。丹麦一著名公司的总裁Mr. Rupp提到:“We all have ears, but most brands don't have voices。”当Intel的四个单音在电视广告上频频亮相时,消费者从此再也无法对其忘怀。
3.广告音乐的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Joyce Kurpiers在Reality by design: Advertising Image, Music and Sound Design in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设计的灵感:广告形象、音乐与声音设计在文化中的角色》中讲到,受众在接触广告信息时会产生信息加工的心理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ation)[3]。这一点通常由受众介入的程度来衡量,介入越深则心理动机越强烈。例如,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Classical Bird)在接触音响广告时,由于对音响器材有兴趣,自然会积极地以自己的经验衡量广告中的各种信息, 但对于一些受众对其作用尚不十分清晰的产品,则需要通过广告中,音乐等形式因素拉近受众与产品的距离,以广告的外在形式因素来加深受众的感性诉求,即受众因为对音乐、画面等形式因素的熟悉与喜爱,而对广告产品产生兴趣动机。在这里,音乐等形式因素有效充当了受众认知与学习的桥梁, 进而增强受众对产品的购买动机。
(三)专业学科分类研究
听觉识别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在各种类型研究中,符号学、心理学与消费者行为学这三方面的学科占据所有学科的79%之多。
1.符号学层面。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的论文有7篇,其中又以近六年的文章居多。Philip H. Pollock在A measure of the Multiple self states Model of Identity disturbance in Cognitive Analytic Therapy《听觉识别模型在认知分析治疗中的自我表述性》中描述――(1)不同的能指可以表达同样的所指。比如可口可乐(Coca Cola)公司的形象标识,可用英文表达,汉字表达或者可口的经典瓶身都指向同一个所指――饮料产品可口可乐。这些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不同的刺激感受的物质媒介都有一个唯一的和固定的所指。[4](2)同一个能指系统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所指含义。比如早期的可口可乐是作为一种药品来推向市场的,用来治疗头痛(Relieve Pain)。在那个年代,当听到“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时,人们会联系起它的药用功效,也就是该符号的所指意义。而当下这种饮料赋予的含义是年轻活力(Young Forever)。这种对同一个符号能指――饮料可口可乐经广告作用后在不同年代形成了不同的所指含义。
2.心理学层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论文有5篇,其中以近5年的文章居多。一项信息传达的总效果二言词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38%的声音即指音色、音高、力度、节奏等声音特性,55%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理解为形体语言。Alain C, McDonald KL, Kovacevic N, McIntosh AR, Cerebral Cortex的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auditory “what” and “where” working memory《对于听觉识别中介质及渠道的记忆时空分析》与Argo JJ的 The sound of brands《声音品牌化》中均有相关表达,声音形象可以引发“通感”(Synaesthesia)的效果,这种声音形象可以不依赖视觉形象而独立发挥作用。
3.消费者行为学层面。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分析的论文有3篇,其中以近5年的文章居多。Elizabeth Burlingame, Harvey M. Sussman, Ronald B. Gillam, Jessica F. Hay在An Investigation of Speech Percep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on a Continuum of Formant Transition Duration《对一个连续的共振峰过渡期的长短调查与特定言语儿童的语言感知》中提到:许多孩子选择麦当劳食物庆生,用“Auntie Mc Donald”扮演女主人,欣赏I’mlovin’ it的歌曲,它已成为消费的偏好模式。另外,英国的一项实地研究探索了音乐节拍(Music Beat)对实际和感知的就餐时间、支出餐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播放慢速音乐时,英国消费者就餐的时间要比播放快速音乐长得多,并且慢的节拍增加了消费者在餐馆里的饮食消费。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本人试得出以下结论:
1.听觉识别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现在情况有所好转。听觉识别的研究出现在近10年内,尤其是近5年来,作为企业文化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重视。
2.主题域方面,广告音乐对品牌塑造的研究是热点。
3.在对国外文献的研究过程中,本人发现国外学者大多会从访谈与实验的可操作层面来剖析声音的内涵,用第一手资料来把握其动向。
4.在对品牌听觉识别的现状及愿景研究中,多以IT行业及餐饮行业的知名品牌案例研究居多。
5.当今,美澳学者对听觉识别的研究独占鳌头。然而,纵观国内外,听觉识别尚未形成鲜明体系,其前景不可估量。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听觉识别的建立有利于重建企业文化,增强产品竞争力,并且有利于企业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来说则可以更加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最后借用哲学家叔本华的话:声音是对整个世界的‘摹仿’,是世界的‘副本’――这一事实的真实性极其深刻、无可置疑,而且着实令人惊讶:每个人都能在瞬息之间领会到它。
参考文献:
[1] 约翰•布朗.音乐声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大理地区 洞经音乐 研究综述
一、引言
在大理,洞经音乐作为地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经百年沧桑,形成了高雅、古朴、博大与包容的气质,受到众多不同文化背景与文化层次的人们的喜爱。并且大理洞经音乐的记述与研究历史悠久。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从明朝开始至今从未间断、成果丰硕。本文将对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二、古代文献中有关大理洞经音乐的记载
文献典籍对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时期。主要集中在下关天威径镇抚使、千户长李浩所著的《三迤随笔》,李浩之孙李以恒所著的《淮城夜语》及张继白所著的《叶榆稗史》等三部野史中。除了以上的典籍,关于大理洞经音乐的史料还大量遗存于各种经谱、曲谱的序、跋之中,如明初陈玄亮谱《三十九章经赞》、《大有妙谈经》等,清苦竹道人《玉清无极文昌大洞仙经全谈谱》等。
清代和民国时期,大理洞经音乐迎来了一次,期间关于洞经音乐的各种新经典、新曲目不断涌现。这些史料多见于洞经会的会史簿中,其中最具参考价值的有下关三元社(感应会)的《意旨簿》,大理洪仁会的《意旨簿洪仁会纪略》(1926年大理周仁撰)等。以上的文献珍贵地保存了自明朝以来与大理洞经音乐的相关的资料,成为研究大理洞经音乐乃至云南洞经音乐不可多得的典籍资料。
三、中国外学者对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状况与著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起,大理洞经音乐受到了从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到民族音乐学等学科方向学者的高度关注与持续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与著作。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洞经音乐的源流、现状、功能、组织、社会属性,从本体研究出发对曲目文本、表演形式的研究,以及洞经音乐的美学研究等等,形成多角度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态势。这些研究成果的呈现对于加深人们对洞经音乐的了解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料性的内容叙述或论据材料性的研究
主要是在对有包含大理在内的大区域中的民族、民间、宗教音乐文化等方面调查研究时,大理洞经音乐相关材料作为论据性质出现,或者作为一种现象进行概述,还包括大理新撰写的史志中民族文化部分也出现了洞经音乐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出现在以下成果中:专著有尹懋铨张启龙的《云南洞经音乐》、袁炳昌冯光钰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伍国栋的《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张兴荣的《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的符合性》等,论文有曹汝群等人写作的《洞经音乐调查记》、李海伦的《云南洞经会的危机和前景》、丁煜伦与胡银波的《论云南洞经音乐的社会属性》、邓小染的《从洞经音乐的嬗变看音乐的社会功能》、侯冲与杨净麟的《洞经与儒、释、道教之关系辨析》、黄林与吴学源《论云南洞经音乐组织的社会属性》、杨田华的《云南洞经音乐的文化生态浅析》、雷宏安的《略论洞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等。大理洞经音乐在这些学术专著、论文以及地方史志中作为资料性或论据材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大理洞经音乐的关注。
(二)洞经音乐源流与流变研究中的重要观察点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国洞经音乐和云南洞经音乐起源、传播与流变等内容时,将大理洞经音乐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给予高度的关注,他们对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结论成为其成果的重要支撑部分。论文有沙马拉毅、侯光的《中国洞经音乐的源和流》、雷宏安的《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其流变》、杨田华的《云南洞经音乐起源及其发展阶段考释》、吴学源的《云南洞经音乐述略》、张宝庆的《云南“洞经音乐”发微》等。这些学术研究专著和论文在对整个中国洞经音乐或者云南洞经音乐的源流与传播研究时,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成为他们学术研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为进一步研究大理洞经音乐的源流、传播提供了大量基础性的成果,同时也让人们对大理洞经音乐在云南洞经音乐史甚至中国洞经音乐史上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以大理白族音乐或大理洞经音乐为主体对象进行的研究
对大理白族音乐中洞经音乐部分或者直接以洞经音乐为主体对象进行的研究成果中以笔者目前所见资料,专著伍国栋的《白族音乐志》、下关文化馆编辑的曲谱集《大理洞经古乐》、何显耀用“民族学‘记录文化’研究”的成果《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揭秘》,论文有赵铨的《对大理洞经音乐的一些粗浅认识》、王峰的《漫谈大理洞经音乐》、菡芳的《洞经音乐与大理古乐》、张晖的《古音雅韵——大理洞经音乐》、何显耀的《中国古代白族音乐活化石——大理洞经古乐》、施立卓的《大理是云南洞经古乐之源》、杨知秋的《大理洞经源流探》、王举贤的《汉唐音乐在大理的传入的影响》、李晴海的《刍议大理洞经音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走向》、张文的《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继承与发展》、杨政业的《论大理洞经文化的特点及社会功能》、赵向军的《浅谈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孙聪的《对南诏古乐学会的个案研究》等。这些论文从大理洞经音乐的源流、传播、现状研究、保护挖掘、功能、乐器与曲牌等方面的研究,全面展现了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的内涵及他们对大理洞经音乐的思考,为大理洞经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打下了基础。
四、成果综述
纵观上述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对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有如下方面的拓展:
(一)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的史料发掘以及对现有史料的研究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里对史料的发掘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并且研究成果卓著。目前,在对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中,对于其历史文本资料问题关注得非常少,特别是史料的发掘考证方面,笔者在研究时深切体会到文献史料匮乏(当然也有其他因素)、现有的史料没有丰富的考证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大理古佚书钞》的考证)。如果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的话,相信对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会带来新的思路与成果。
(二)对大理洞经音乐文本基础性的研究
大理洞经音乐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口传心授”的模式之外,还有文本的传承,这些文本既有遗存下的工尺谱又有对活态音乐的记录文本。对这两种文本的整理、校对及研究其存在的缺失。
(三)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现状的研究
大理洞经音乐和大理的其他音乐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进行发展变迁。那么,大理洞经音乐在发展的大环境下,它有着怎样的生存发展状态,它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大理洞经音乐哪些方面正体现着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大理洞经音乐所面临的这些发展现状问题都是值得学界去关注、去研究的。
(四)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研究
体现大理洞经音乐发展最重要表现是洞经音乐的组织形态,组织形态的变化体现了发展模式的变化。从对大理洞经音乐研究的成果来看,至今还没有人从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方面对大理洞经音乐进行研究。
五、结语
从笔者所掌握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经历了明朝的萌芽期,清末民初的研究“小期”,建国初期的平淡期,八十年代新时期研究的起步期、直到二十一世纪对大理洞经音乐研究形式的多元化、成果的多样化迎来了大理洞经音乐研究的真正。三十多年来,许多前辈学者们在大理音乐文化这片沃土上,以对洞经音乐的痴爱与辛勤耕耘,将对大理洞经音乐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我辈后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传统洞经音乐文化迅速流逝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地扎根田野,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强烈的责任感对大理洞经音乐进行保护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明辉.道教音乐研究综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03):34.
[2]大理市下关文化馆.大理洞经古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3]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儒释道三教的符合性[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4]何显耀.古乐遗韵——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
[摘 要] 我国童声合唱艺术是1门很年轻的艺术。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童声合唱活动的展开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与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在童声合唱这1领域里、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本篇论文将以前人对童声合唱的研究为基础,重点探讨童声合唱在儿童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合唱 童声合唱 合唱训练 儿童
Abstract: Chinese children chorus a very young ar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 the activity of children chorus has been winning peoples favour and interest. Ma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some bold research and made some daring attempts in his fiel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former research into the field of children chorus , emphasizes on the positive role played by children. Chorus in the growth of children on children chorus drills.
Key word: Chorus; Children chorus; Chorus drills; Children;
引 言